机械损坏农业机械论文范文

2024-01-01

机械损坏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产业融合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河南省地处中原,具有农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风景秀美和文化底蕴深厚等独特优势。河南省应积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探索农业产业重组新模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运作,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融合,以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间的融合,以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

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Rosenberg[1]对美国机械化产业的技术变革研究。1973年,Negreouponte在阐述数字技术的出现导致产业交叉现象时使用了“产业融合”这一词语。自此,学术界展开了关于产业融合的讨论。

国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包括产业融合类型研究[2-3]、产业融合路径研究[4-5]、产业融合驱动力研究[5-6]、产业融合的识别与测度研究[3,7]等。国内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不仅聚焦在产业融合理论方面,而且进一步探讨了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在理论研究方面,周宇等[8]研究了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因、内在动因和产业融合类型;李新安[9]结合郑州新区,依据产业融合的一般模式,具体探讨了郑州第三产业融合模式选择问题;刘名远[10]从产业结构趋同视角探讨了区域融合发展的对策路径。在不同产业具体融合研究方面,国内学者详细研究了技术融合背景下的信息产业融合[11-12],探讨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模式、路径[13],以及文化创意背景下的旅游产业如何转型升级[14],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产业融合所需的公共财政支持问题[15];探讨了物流产业融合的驱动力、融合模式与战略思路[16],以及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与路径问题[17-18]。以上研究虽然结合河南省现有产业融合的现状,分析了产业融合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并未结合河南省的独特优势,展开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讨论。此外,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产业的融合问题,包括信息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物流产业融合和农村产业融合等,但这些具体产业融合研究大多停留在产业融合的理论层面,很少能够结合不同省份的具体情况,给出具有针对性的、适合本地区的产业融合对策及模式。本文拟结合河南省自身的独特优势,在产业融合理论指导下,探索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以期走出一条河南省独特的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从而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及表现

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下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一体化的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的动态过程。产业融合的基础是技术融合,指的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下不同行业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趋势,并不能凭空发展起来,而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产业管制环境的向好[11]等。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催生替代性或互补性的新产品、新工艺等,使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与经营模式,使产业融合成为可能。业务融合是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企业间的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生产经营整体,发挥企业整合的协同效应,形成产业融合,以整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导向,是技术融合和业务整合的指向。没有市场融合创造出的巨大需求,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也就失去了方向及意义。产业管制环境的向好是指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在经济发展内在驱动具备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条件后,还需要政府创造宽松的环境,为产业融合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产业融合的形式主要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产业渗透是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渗透,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条,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变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产业交叉是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而实现的产业融合。产业交叉的出现将模糊原有的产业边界或使之消失,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重组是一个产业内的具有紧密关系的不同行业的融合,以提高该产业资源使用效率、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1.平原面积辽阔,农业基础雄厚

河南省总面积有16.7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就有9.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7%,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从西周起,河南就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农业则是当时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且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因此河南自古就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

2008年底,河南省耕地面积7 9264千公顷,为全国耕地面积第二大省。近十多年,河南省农业生产规模逐年增长,年均增长额为23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0%[19]。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基础非常雄厚。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其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古人认为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河南阃域中夏,道里辐辏”,说明河南地处全国居中的位置,故河南又称中州。因此,自古以来,河南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时驿道、漕运的必经之地,是商贾云集之所。

河南省自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与山东、安徽相连,西与陕西相接,北与河北、山西相邻,南与湖北接壤,是我国邻省较多的省份之一。河南省自然地理位置独特,具备了成为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枢纽的重要条件。

在经济地理位置上,河南省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能源丰富、土地辽阔的中西部地区的结合地,位于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的中间地带,具有承东启西、均衡布局的独特作用。

3.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河南省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中国悠悠历史长河中,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在中国八大古都里河南就占有4个,分别是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大省,河南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居全国之首,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之前,河南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风流人物灿若繁星。其中有思想家老子、庄子和韩非子,政治家吕不韦、范仲淹,军事家司马懿、岳飞,文学家韩愈、刘禹锡,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画家吴道子等。他们好像一道彩虹贯穿着中原的历史,赋予了河南绚烂的文化色彩,从而使得河南魅力四射。

4.风景秀丽,自然景观众多

河南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山川秀美,风景迤逦。河南地处中州大地,北有太行山,西有伏牛山,南有大别山,中有嵩山,境内有1 500多条河流,横跨黄淮江海四大水系,河流交汇之地形成了星罗棋布的自然生态。

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造就三门峡、小浪底的高峡平湖,又经郑州流入开封,形成高出地面十多米的“悬河奇观”。所以,黄河不仅孕育了河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也孕育了河南独特秀丽的自然风光。

目前,河南省有国家级风景区8处,省级风景区23处,其中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更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除此之外,河南还有号称炎黄子孙精神家园的黄帝故里和太昊陵,有誉满全球的少林武术和太极功夫,有名扬天下的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等众多旅游资源。

三、基于河南独特优势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1.基于河南雄厚的农业基础,探索农业产业重组新模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运作

产业重组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多发生在一个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管制环境变得相对宽松,我国农业内部的产业重组也迎来了重要契机。

所谓的农业重组,是指农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各子产业的融合及重组。2015年2月9日,我国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农村土地可以进行流转和承包,这将使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块责任田连成一片,一并流转和承包给种田能手和农业专家。而大块土地的承包和经营,则可为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和运作提供便利条件,改变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河南省作为土地流转和承包政策试点省份之一,应在《意见》的指导下,结合河南省自身独特优势,探索河南省农业产业重组新模式,实现河南省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创建和塑造河南省的农业品牌。

目前,河南省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重组,比如种植业的轮作套作,种植业与林业的融合,以及林业与畜牧业的融合等。种植业的轮作套作主要表现为同一块地每年耕种不同的粮食作物,并且这种轮作耕种方式在河南省已经得到普遍推广。河南省通许县的长智乡和邸阁乡都号称“西瓜之乡”,这两个乡在种植西瓜时都是实行的套作方式,即在棉花旁边套种西瓜,以充分利用耕地,提高耕地产出率,实现了种植业内部的重组。通许县李寨乡种植了大片果树,并在大片果树下面还种植了花生,饲养了小鸡和小鸭等,从而实现了种植业与林业、林业与畜牧业之间的融合。

随着2015年我国土地流转和承包政策的实施,河南农业内部产业融合及重组也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有望实现河南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不同子产业的融合。在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农作物的反季种植、农用工具的机械化,都将为河南农业的产业重组和机械化规模化运作提供便利条件。因此,河南省应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实现农业规模化运作,建立适合人民需求的生态新农业,形成产品价值较高的农业品牌。

2.发挥河南地处中原的优势,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间的融合

河南地处中原,周边邻省较多,平原面积又较大,注定其成为全国公路、铁路和航空的主要交通枢纽。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和郑州国际战略地位的上升,郑州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建立了郑州高铁东站,正在建设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为河南省的产业融合奠定了基础。河南地处中部,具有连接东西部经济发展带的独特作用,也为河南产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河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河南物流产业的发展。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2014年,河南省物流产业增长约1 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13%左右。2013年,河南省出台了《2013年河南省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物流产业是河南服务业的重中之重,要求依托河南公路、铁路和航空等网状优势,建立起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和节点体系,并抓好200个重点物流项目,实施洛阳、商丘等7个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方案。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发展,河南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间开始形成功能互补和延伸的趋势,进而形成三大产业间的交叉和融合。交通运输产业和物流产业都隶属于服务业,是服务业的子产业。首先,铁路技术、航空技术、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以及工业技术的进步,使河南服务业、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具有互相补充和延伸的作用,使河南三大产业间的融合具备了技术融合基础。其次,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河南三大产业相关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业务融合,表现为交通运输业、物流业与农产品的销售进行业务融合,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业务与机械制造业进行业务融合,而交通运输业所依赖的交通运输工具又要由机械制造业生产和加工。最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河南省和国内其他省份的市场需求会趋于融合,国内市场需求与国外市场需求也会逐渐趋于融合。所以,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基础上,加之河南省政府对产业融合极为重视和支持,河南省三大产业间的交叉和融合就具备了基本前提,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阶段,河南省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发展三大产业间的融合。第一,应积极发展农业与服务业间的融合。随着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与承包的试运行,河南省农业将会走向规模化发展道路,河南省的农产品、畜牧产品、渔产品等都将极大丰富。而要积极开拓运输渠道,扩大销售,就需要将河南农业与交通运输业融合起来,利用两种产业的优势互补,形成农产品、畜牧产品和渔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河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壮大,又会进一步促进河南农产品及畜牧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进而促进河南农业的良性发展。第二,应积极发展农业与工业间的融合。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管制政策的放松,河南农业将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而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大型机械设备的支持,这就需要将河南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实现河南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融合。工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将会制造出更先进的农业机械等,这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三,应积极发展服务业与工业间的融合。河南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建设和发展需要工业机械的支持,而河南省工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服务业中餐饮业、运输业等产业的配合。因此,河南省应抓住当前大好机遇,积极发展服务业与工业间的融合。最后,应积极塑造产业融合新理念。河南三大产业间的融合是产业间相互交叉的过程,因此并不能为三大产业间的融合设定一个明显的界限。三大产业中任一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壮大,都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产业间的交叉,进而促使经济一体化运行,故而,具备和塑造产业融合新理念极为关键,可以进一步指导和促进河南省产业融合的发展。

3.基于河南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特点,实现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间的融合

河南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西周起就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和名人古迹。此外,河南自然景观壮丽,山川秀丽,河流潺潺,也是众多游客观光旅游的圣地。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仅2013年,河南省就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 800亿元以上,比2012年增长15%。可见,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增长点之一。故而,河南省应积极发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起来,依托自然景观,宣扬历史文化,发展以“自然为形,文化为灵”的新型旅游文化产业,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还能增长见识,陶冶心灵。例如,河南省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的杜甫故里就是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典范。杜甫是我国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2015年4月4~6日,河南省巩义市在杜甫故里举办了首届杜甫国际诗歌节——“花开时节又逢君”,学习、宣扬杜甫的诗歌,并祭拜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杜甫国际诗歌节的举办,一方面宣扬并传承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使杜甫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南瑶湾村为众人所知,并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观光和旅游。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富裕,在满足温饱等基本物质需求后,开始注重精神追求。故而,在新时代,河南省应积极发挥自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依托自然的秀丽景观,将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起来,开拓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产业新模式,创建河南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宣传河南并提升河南形象,进一步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Rosenberg 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414.

[2]Greenstein S,Khanna T.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201-226.

[3]Wan X,Xuan Y,Lv K.Measuring convergence of China’s ICT industry:An inputoutput analysi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1(4):301.

[4]Stieglitz N.Digital Dynamics and Type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the Evolution of the Handheld Computers Market in the 1990s and Beyond[M].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3:179.

[5]Hacklin F,Raurich V,Marxt C.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on innovation trajectories:the case of ICT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5(3):313.

[6]Hacklin F.Management of Convergence in InnovationStrategies and Capabilities for Value Creation Beyond Blurring Industry Boundaries[M].Heidelberg:PhysicaVerlag,2008.

[7]Curran CS,Brring S,Leker J.Anticipating converging industries using publicly available dat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0(3):385.

[8]周宇,惠宁.试论产业融合的动因、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6.

[9]李新安.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及模式选择——以郑州新区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4(5):58.

[10]刘名远.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对策路径研究——以产业结构趋同为分析视角[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4):22.

[11]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23.

[12]王征.产业融合助力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信息产业例证的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1.

[13]李美云,黄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3):92.

[14]王慧敏.以文化创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J].旅游学刊,2015(1):1.

[15]李姝,赵佳佳.文化产业融合与公共财政支持[J].财政研究,2014(1):22.

[16]高志军.物流产业融合的驱动力、模式与战略思路[J].当代经济管理,2014(4):17.

[17]郭晓杰.现代农村视域下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4(5):122.

[18]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中州学刊,2014(11):44.

[19]丁玉国.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21.

机械损坏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急需大量既拥有扎实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型人才。虽然自2004年起教育部所颁布并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使大学英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包括农业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并没有真正构建起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英语教学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该文以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学为背景,对当前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最终结合农业高等院校的专业性和自身特色,力图构建一种适合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体系,希望能够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 农业 英语教学 研究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急需大量既拥有扎实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型人才。虽然自2004年起教育部所颁布并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使大学英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包括农业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并没有真正构建起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英语教学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学而言,如何真正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英语教学体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1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从起步和中断、恢复和发展到改革和探索等多个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英语教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教育部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引领和推动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加快提升。各个高校都基于此要求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科学、系统、具有特色的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从过去单纯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向培养思辨能力、交际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转变,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

1.1 起步和中断阶段(1949~1976)

建国初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当时我国外语教学主要以俄语为主,高校英语教学处于边缘地位,1952年至1953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使得全国高校英语教学点从建国之初的50所仅剩9所。随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苏交恶以及我国同世界各国交往增多,各类语种人才的匮乏,英语教学才得以恢复并有所发展。而在1964年,由高教部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等部门制定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首次将英语列为第一外语,这是我国外语政策的重大调整,真正将政治经济利益与教育事业的长期目标协调一致,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得以提升,促进了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使刚刚起步的高校英语教学被迫中断,处于停滞阶段。

1.2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2001)

1977年“文革”结束后,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从这一时期起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开始重现生机与活力。高考英语分数的比重逐年增加,1983年起外语成绩开始100%计入总分,正式列为高考主科。基于此,我国高校纷纷确立起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专业课英语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撤销教育部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大学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次年由该编审委员会审批并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成为国家指导和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依据,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英语基础日趋扎实,并与其所学专业相结合,英语综合交际能力显著提升。

1.3 改革和探索阶段(200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2001年起教育部开始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与2002年末开始着手制定《大学英语基本教学要求》,从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到2007年正式印发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对提高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重点开始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方向转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进入到改革和探索阶段。

2 现阶段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业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具备太高的英语水平。英语教学着重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专业英语教学为适当补充,采用课堂上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提高,虽然大多数学生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统考,拿到了文凭和学位,但真正走出校园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多层次、多元化人才的现实需要,难以胜任所处工作岗位。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存在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虽然各高校都在围绕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和翻译等几个方面开展教学,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高,很多院校虽然在课程设计中加强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课程设计有待完善。同时大多院校仍采取全校统一的课程形式,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个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课程设计缺乏“人性化”,导致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依旧是单纯的普通英语教学,而不是专业英语教学。

2.3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两大要素,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仍旧是以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台下看课本、记笔记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也以面授为主要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所占比例不高。虽然当前大多院校也实现了计算机和网络化教学,但受教学理念和办学资金的限制,教学环境仍亟待改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难以真正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真正的语言互动、体验和实践,很多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效果不佳。

2.4 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师群体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教龄短、职称低、学历低和待遇差的情况,农业院校本身在高等教育中就身处弱势地位,几次教育改革中都是首先撤并农业院校,严重挫伤了农业院校的实力,很多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都面临着招生难、办学经费不足等困难,这也导致其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师资队伍。同时在自身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过程中,教师进修和个人提高的机会相对较少,大多数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弱,教学水平和质量也就自然难以保证。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是其开展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大现实难题。

3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更新教学理念

考试虽然是当下我国能够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应试教育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弊端。当前我国高校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占主流,在知识的灌输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模式直接导致了很多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传统教学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很难培养成大批综合应用语言能力高的学生,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应当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解放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从人力素质教育向人本素质教育转变。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2 丰富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应将整个大学三年的英语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和专业英语教学阶段的顺利衔接与过渡,做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侧重的安排形式多样的阅读、写作与听说课程,将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兴趣小组、公共活动等不同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同时2007年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由此可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应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3 教学模式的选择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学目标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具体落实与实现,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想尽一切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依据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学生、不同环境选择最为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当前比较流行和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包括:交际法、沉浸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口语法和听说法等等,在教学中恰当选择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立起一支英语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有科研水平并且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英语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高校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的方式来完善自身的教师队伍,内部培训的方式包括在编教师攻读学位、脱产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听专家讲座等,以此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授课能力;外部引进则是通过提供相对优越的待遇和条件吸引高校急需的优秀教师加盟,弥补本校师资力量的不足。无论是内部培养或外部引进,学校都应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人文、体制和物质环境,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5 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检验实际的英语教学效果,并基于此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估包括学生评估和教师评估,学生评估分为入学测评、阶段性测评以及期末测评三种形式,而教师评估则以学生评教、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和互评等形式开展。通过教学评估,能够为改进教学和检验教师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依据,对教学起到诊断、激励和调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虹,王娜,曹红晖.“层次化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外语,2009,9(3):79-84.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李悦.构建培养创新人才大学英语教学体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10):163-165.

[4] 赵庆红,徐锦芬.新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J].外语界,2011(1):31-37.

[5] 白臻贤.外语教学的主体间性维度[J].外语学刊,2008(1):140-142.

[6] 谢筠.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特色英语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1983.

机械损坏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为与之对应的机械加工行业提出更高的基准,技术人员、操控设备等必须进行不断的革新,才可最大程度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促进行业领域的发展。然而,在机械设计与加工中,往往出现成品与预期设计图纸不符合的情况,影响此类问题的因素很多,如待加工零件表层质量问题、加工参数问题、零件基准化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机械加工企业必须采用较为合理的管控手段,对每一项加工工序进行严格审核,提高产品加工质量,为我国加工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常见问题;改善措施分析

引言

对于机械设计加工,设计人员应当对质量这一最终目标和要求予以充分的考虑,重视其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加工精度、水平和质量,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一、机械设计与机械加工论述

(一)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通过对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作机理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各项工艺之间的契合制定出完整的工件生产文件,如材料、尺寸、润滑等工序。机械设计是机械生产的前提,同时也是机械设备质量、性能的重要体现,机械设计过程中,制定出完整的计划可有效降低加工成本,提供设备的稳定性。一般来讲,针对同一个零部件进行设计时,一般需制定多种设计方案,考虑到机械设备质量性能与零部件的精准性,技术人员应对零部件设计图纸的可行性进行探究,确保整体加工阶段进行的完整性。从近几十年的设计转变来分析,我国机械加工设计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支持下,图纸文件的设计也从传统的纸张转移到平台系统中,技术人员可对设计文件多维度考量,提高设计的精准度,减少后续加工工序的繁琐度。

(二)机械加工

机械加工是指零件由原料转变为成品的过程,通过对原料进行尺寸、性能上的改变,为零件赋予新的功能属性。不同零件所需的加工工序具有较大差异性,如复杂类零件需要经过多种工序组合来实现加工,且每一项制作工艺必须遵循相应的基准才可实现有效契合。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机械加工由传统的人工操作大部分进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操控中,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指令参数的设定,便可令设备运作来加工出所需的零件,提高产品加工质量。

二、机械设计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操作流程缺乏预案

机械加工操作流程是否规范,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操作预案是十分必要的。在机械加工设计之前,对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不可抗力做出准确的预判。经过严格的测算,预估出理论计算数值与正常操作之间的误差,尽可能地将这种误差值降到最低点。造成误差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人为的主观因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如机器年久失修,腐蚀严重。设备发热导热,工具本身的因素,系统受力不均衡等多方面客观情况。虽然误差的出现不可避免,但是仍然要竭尽所能,规避风险,将误差降至最小范围内,确保机械加工的产品更加精准。

(二)缺乏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生产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技术人员要加强责任感,严把质量关。要树立工匠精神,要把生产质量放在心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工艺。由于生产材料特性的缘故,塑性材料制作的机械产品很容易变形,会导致产品表面不平滑。另外,一些脆性材料的特点也会造成产品表面出现很多附着物,产品容易折断。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压力变大也会改变产品的组织结构,导致机械产品表面凹凸不平。为了提高机械加工产品的质量,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加工设计产品的材料属性,精准定位,严把质量关,确保机械加工设计出来的每一个产品都是合格的,将产品的损耗率降至最低。

(三)产品变形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产品变形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位置、大小、性质等三方面的改变上。首先,为了使机械加工的产品被牢牢地控制在卡机上,使机械在加工产品的时候可以控制住,要求在加工的時候要产生强大的内力。但是,就会出现一个弊端,在加工完成的时候机械产品由于内力的作用,就会偏离原来的样子,变成新的形状。其次,在受热的过程中,零部件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产品可能会出现弯曲的情况,造成中间高、两边低的现象。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采用高效的机械设备,尽量降低机械产品变形的程度。

三、机械设计加工中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加工流程

对于机械设计加工,可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加工流程来降低加工成本,并有效保障加工产品的质量,大幅度缩短机械加工周期,使产品质量由于加工时间过长而受到影响的情况得以避免。对于机械设计加工操作,应当一次性完成,避免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序。

(二)选择合适的加工材料

对于加工零件的材料,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科学合理的加工材料不仅能够使产品设计加工质量得到有效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对机械设计加工的使用需求以及工艺性能得到满足。对于材料的选择,应当对材料的性价比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选择合适的刀具和润滑剂

在机械设计加工过程中,刀具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机械加工的生产过程。不同材料有着不同刀具的选择要求,应当根据表面硬度和粗糙程度选择合适的刀具。应当选择合适的润滑剂,比如有纯油性润滑剂和水溶性润滑剂,而在进行机械加工时,高速钢刀的低速切削和硬度钢刀的高速切削可使用纯油性润滑剂。

(四)选择合适的切削参数

对于机械设计加工过程,切削参数选择得合理与否也对产品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零件的切削过程,应当对加工零件的材质属性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判断,然后对切削参数进行合理的设置,使表面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积屑和残留大幅度减少,降低切削产生的力度和温度。

(五)提升机械设计技能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以及消费者对于机械设计加工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要不断进取,要针对产品的性能不停地完善机械产品的结构、大小以及功能,使机械产品更加精准,力求使每一个机械设计产品都达到极致。机械设计工作者要制定科学、统一的机械设计制造流程,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尽最大可能提升产品的生产质量。设计加工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丝丝入扣。例如,在机械设计加工之前,要组织专家和行业管理者进行专业会谈,制定完善的产品设计规划书。在机械加工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书的尺寸大小和形状,确保不出纰漏,保障机械设计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为产品质量严把“第一道”关卡。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加工设计中,技术人员需通过产品性能来适配各项操作工序,确保各项加工工序可形成精准契合,提高产品的质量。在现场加工中,影响零部件加工质量的因素较多,为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应从材料选取、工艺选取、切削加工、润滑剂与冷却剂、专业人才等方面,进行相应考量,依据产品性能制定较为完善的管控计划,进一步提高加工质量。期待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机械加工与现代化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真正的实现自动化、精度化加工。

参考文献:

[1]龚玲丽,刘超.我国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现状及提升对策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20(01):62-63.

[2]胡素芳.机械设计加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初探[J].中国设备工程,2019(20):92-93.

[3]王少鹏,胡裕祺,徐晓东.试述机械加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J].南方农机,2019,50(09):143.

[4]张珂.浅谈机械加工领域中丝锥的应用[C].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十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2018:259-261.

机械损坏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现代建筑中,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关乎建筑工时和建筑质量,超负荷的建筑器械运转和高压建筑环境大大加大了建筑机械的损坏几率,导致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危害了建筑施工的安全,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极为必要。本文简要分析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方法和对策,提高建筑水平和质量,促进工程高质高效地完成,提高效率,加强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机械设备;设备维修;设备管理;管理方法

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是设备正常运行的必备手段,是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的关键步骤。随着建筑工程的高速发展和工程机械的广泛运用,建筑机械设备已经成为工程质量高低、成本控制好坏、工期进度进展的重中之重。建筑机械设备的良好状态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中,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进度和建筑质量,因此,有效解决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问题迫在眉睫。

1.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开来,为了满足建筑工程量大,工期短的特点,需要辅以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建筑机械设备。今年来,国内工程机械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施工模式,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但是,在建筑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投入使用后的后期维护和后期保养水平低,导致建筑机械设备的使用经常出现一些机械故障,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并经常发生一些意外的施工事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2.当前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水平差,维修与管理困难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建筑机械设备由于长期使用已经严重老化,很多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及时更新建筑机械设施,大大加重了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难度。针对这种困境,目前能力较强的维修管理人员还较为稀缺,因此整体的技术维修人员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技术水平差,技术维修人员少,导致很多机械设备的维修一再搁置,不能有效解决机械设备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加之维修工具的稀缺,专业维修工具配备不到位,导致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极为困难,一旦建筑机械设备发生意外故障需要紧急送外维修,又大大提高了施工成本支出,阻碍了建筑施工的顺利完成。

2.2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状况极为混乱

目前,我国建筑机械的维修与管理水平由于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维修水平和修复质量都远远低于预期,专业维修人员的缺乏阻碍了维修的进度,加之维修管理模式也呈现出极为不合理的状态,不能有效控制维修成本,控制维修模式,不能全面考虑所需维护的机械设备的基本性能,导致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维修成本的过度支出,维修效果远远低于预期,影响后续的使用和建筑施工的基本进度。

2.3建筑机械设备维修的基础设施极为落后

目前,建筑施工中存在一些较为先进的建筑机械设备,相应地提高了对机械配件的要求,从燃油的高标准到润滑油的高质量都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建筑施工队伍中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人员对于这些机械设备并不熟悉,缺乏专业的机械维修和管理知识,责任心差,先进的机械设备配备低劣的机械配件,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这些机械设备的过早损坏,降低其使用率和使用价值,增加了建筑成本和施工支出。

3.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方法和对策

3.1促进建筑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与更新齐头并进

促进建筑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水平,首先要对使用时间过长老化比较严重的建筑机械设备进行清理更新,淘汰不能用的机械设备,更新性能差的设备,考虑技术升级,改造建筑机械设备的不合理性,符合建筑施工的实际需要,完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促进建筑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与更新双管齐下,有效提高建筑施工水平和质量。

3.2有效提高建筑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提高维修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是重中之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对建筑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与管理的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性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建筑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让他们及时掌握多种机械设备维修方法,有效提高他们的专业机械社设备维修素养,拓阔他们的专业维修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维修与管理水平,并相应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需要注意的是,对维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要注意培训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专业技术过硬,知识结构完整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人才。

3.3健全建筑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机制

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施工设备维修与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保证落实到人,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更为有序,更为有条不紊,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机制完善,是有效提高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机制的有效举措。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建筑机械设备的生产、投放应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随着建筑机械设备自动化水平,复杂化程度,精确化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所需的专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只有提高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维修管理体制,配备专业的维修管理人才,才能有效解决建筑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困境,最大化地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缩短建筑施工时间,减少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蜀红.浅析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J].内江科技,2010.(6).

[2]钟君明.浅谈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6).

[3]线登洲,刘承华.建筑施工常用机械设备管理及使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

作者简介:肖子彬(1988-),男,籍贯:广东,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机械维修。

机械损坏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对于基层农村地区农业发展而言,农业机械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农村需求充分传递到市场中。在现阶段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中,存在多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喜爱内置了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予以重视,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基层农业机械推广;推广体系;宣传工作

0  引言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逐渐对“三农”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視,在农村地区所使用的农业技术、农业工具等直接关系着农村现代化、农业升级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农村地区通常具有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农业用地大多处于分散状态,难以大范围应用农业机械设备。有缺缺乏健全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农机推广工作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在农机推广工作中,需要明确实际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对策。

1  农机推广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农机推广体系尚不完善

对于农机推广工作而言,成熟的推广体系和模式是必要的保障。在现阶段农机推广工作中,主要采用个人无序推广方式,缺乏具有科学性的推广工作体系。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个人随机推广工作的稳定性差,且难以实现较高的推广效率,并且推广工作更多依靠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相比之下,采用科学的农机推广体系可以实现更高的稳定性,并且可以不断培养新人,为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可以在推广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不足,从而对推广模式进行不断完善,并对资金实现更为高效的利用。在现阶段实际农机推广工作中,推广体系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不具备完善的推广体系意识,其次,缺乏坚实的推广制度基础,推广制度是建立推广体系的基础,制度薄弱自然会推广体系的形成造成一定限制。

1.2  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现阶段农机推广工作中,人员结构失衡现象较为严重,推广人员缺乏较高的素质。在当前推广人员构成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首先,推广人员具备高学历,但是不具备足够实践经验,这些推广人员通常为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这些人员专业对口并且年轻精力旺盛,大部分人员狗具有对口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并没有实际参与工作的经验,其次,推广人员不具备高学历,但是拥有长期从事推广工作的相关经验,这些人员年龄层次普遍在40岁以上,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且工作态度良好,愿意将自身全部精力放在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但是,相比于年轻群体,后者虽然具有丰富经验,但是通过长期以来的劳动所积累和总结下来的,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还有各种先进办公设备,传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也逐渐失去了作用,难以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予以满足。在实际农机推广工作中,以上两种人员构成模式都存在一定不足,在沟通层面、技术指导层面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化水平的提升。

2  农机推广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农机推广重视度

提高农机推广力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宣传工作,对农机推广工作是否足够重视会直接体现在宣传工作的有效性中。宣传工作主要面向群体包括两方面,首先,主要宣传对象是市场目标客户,这些人群也是推广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次,就是出于对宣传效果的考虑,向推广人员进行宣传,从而确保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机械设备,借助于这种反馈作用,逐渐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在实际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现代化媒体予以充分利用,针对那些有关当地农业发展且拥有较多观众群体的媒体要予以格外重视,其次,是借助客户对农机产品进行宣传,在客户群体中建立自身良好的口碑,推广单位和人员要对自身产品质量予以保证,并对各种可能产生的产品问题予以密切关注。

2.2  加强培训,提高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素养

对于整个推广工作而言,推广人员是工作的核心。在现阶段农机推广人员培训工作中,职业培训、晋升配套制度等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相关企业对人才作用予以重视,开展针对性培训工作。对那些详细掌握农机设备属性、了解市场实际需求、拥有较强培训能力等专业人员予以引入,并针对专业能力不足的推广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工作。在实际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重点内容之一就是人才引入和培训工作。

2.3  加强制度性建设,形成科学的“农机”推广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农机推广工作中,所建立的推广体系并不完善且不具备总体战略规划,没有充分联系相关各项制度,农机推广效率低而造成了农业发展滞后。想要指定科学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引进和培训制度。同时,在科学制度体系中,还应该对实施制度予以重视,比如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财政制度、市场运营制度等等。对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市场规律予以重视,以此作为前提条件来制定制度;其次,制度的制定需要参考专家、相关利益人等方面的意见,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再者,是要根据实际反馈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并进行微观调整。

3  结语

在我国基层农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借助于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显著提升农业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广大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对此予以重视,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密杰,王秋梅.关于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20(13):111.

[2] 刘伟华.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20(10):30,32.

[3] 罗鸣.论如何加强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J].农家致富顾问,2019(22):207.

[4] 陈明,唐兴学.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33):120.

机械损坏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设施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高效途径,当前设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专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加工和特色农业种植在得到设施农业支持的背景下飞速发展,应该认清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对于设施农业机械中现存的重点和要点问题进行研讨,把握住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方向,以主动和积极的策略实现对现实设施农业装备问题的解决,加速设施农业装备的更新与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机械化;问题;对策

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呈现出规模上的快速增长趋势,在特种种植和养殖中,设施农业装备有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应用,这不但提升了设施农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也增加了整体农业生产的效率。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还表现出总体数量上的增加,在广大农村设施农业装备从无到有,从机械到电动,实现了功能与结构的创新,实现了对田间耕种、灌溉施肥、温度与湿度控制等各方面的功能。设施农业装备在发展水平上不断提升,当前随着PLC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设施农业机械上的应用,设施农业装备的自动化程度在提升,将设施农业装备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设施农业装备的综合价值日益显现,设施农业装备不但提升了整个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同时也大幅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给农业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1设施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影响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

现有设施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小,农业生产规模不大,这是制约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因素,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失去了大规模深入应用的基础。

1.2设施农业机械发展中相关的标准尚未建立

当前设施农业机械的研制与生产集中在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实际当中,因此,各地设施农业装备的规范难于统一。这导致一个区域的设施农业机械在其他区域不一定适用,影响设施农业装备的全面发展。

1.3设施农业机械发展出现不平衡

当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设施农业机械的数量和质量较高,而在辽西地区的朝阳市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机械还处于起步阶段,设施农业机械的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设施农业的建立还在萌芽阶段。

1.4设施农业机械使用成本偏高

目前,设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和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较重。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也不稳定,信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

2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2.1对于朝阳地区蔬菜花卉果树设施温室强化研究是第一方向

要对专业性设施农业机械进行重点进行研究,应该集中对大棚设施、特种种植设施、养殖设施进行重点研究,这样有利于提高设施农业的效益。

2.2设施农业机械生产智能化是又一方向

要坚持设施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发展方向,要将网络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和PLC技术积极地应用到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之中,实现自动化和电子化,在降低农业生产强度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2.3要在贮存环节开展设施农业机械的应用

通过对农产品分级、整理、包装和存贮实现质量的提升,价值的提高,满足农业深加工发展趋势的需要。

3加速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措施对策

3.1制定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科学规划

应在坚持因地制宜和规模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战略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建立起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在推行设施农业装备建设、生产和运行管理标准的前提下,切实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水平。

3.2推进设施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

设施农业机械相关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为他们创造设施农业装备科研、生产、管理的有利条件,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更好地将市场上的科技力量引入到设施农业装备的生产与应用之中。

3.3扩大设施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

要加大对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手段,以积极的手段扶持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按照做大做强设施农业项目的要求,每年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大、投资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好的设施农业机械发展项目。

3.4加强对设施农业机械的技术服务

要展开为农民提供设施农业机械的技术服务,通过服务来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生产效率,探寻设施农业机械应用的新方法,進而为设施农业机械发展找到一条贴近实际、靠近农业生产的道路。

4结语

农业发展需要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支撑,设施农业需要设施农业装备作为基本支持,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存在着各类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导致设施农业装备的功能难于发挥,不能为设施农业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基础。新时期,应该对发挥出设施农业装备的优势从规划、政策、支持和服务等方面入手,形成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保证体系和保证力量,达到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保障,进而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继文.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积极影响[J].南方农机,2016,(10).

[2]陆贵清,冯伟丹,郎水龙,吴林华,章凯.湖州市“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1).

[3]白人朴.关于“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4).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农机监理所)

上一篇:技师学院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高邮广电数字电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