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工程师论文范文

2023-09-16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意见》指出,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对于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以及实现与人才培养等制度有效衔接等措施,形成设置合理、覆盖全面、评价科学且管理规范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

《意见》强调,要健全制度体系。增设正高级工程师,扩展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与工程领域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实行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不再开展相应层级的职称评审;实行评审专业动态调整,促进评审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同步。要完善评价标准。分专业领域完善评价标准,淡化学历、论文和奖项要求,突出对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的评价,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可“一票决定”。要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议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程技术人才,采取“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方式;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入国际同行评价。要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推动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发挥企业等用人主体作用,实现评价标准与培养标准深度融合。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精简证明材料,减少证明事项,减轻人才评价负担。

《意见》指出,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工程技术人才的切身利益,改革工作复杂,社会高度关注,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門要精心组织,稳滇实施,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办法,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预案。要加强宣传引导,搞好政策解读,引导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支持和参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

联想与NetApp合资公司“联想凌拓”宣布正式成立

2019年2月25日,智能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联想凌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想凌拓”),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联想凌拓由联想和NetApp在中国共同注册成立,将利用包括闪存、存储与数据管理基础架构等在内的已有先进技术优势,赋能在华企业实现IT架构的现代化,并充分释放自身数据潜能。同时,联想凌拓还将把全球领先的存储解决方案和数据管理技术注入本土定制化和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驱动人工智能、物联网、5G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联想凌拓的成立将进一步改写中国当前的IT产业格局,为中国存储与数据管理市场树立新的里程碑。

联想凌拓首席执行宫(CEO)一职由前埃森哲董事总经理陆大昕(Erie Lu)出任,下设销售部、技术部、产品与市场部和服务部等重要职能部门,并即将在国内建立研发中心。

联想凌拓首席执行官陆大昕表示:“当今,数字化转型浪潮已席卷中国,海量的数据正拍打着各行各业。数据可谓是企业撬起数字化转型杠杆的支点。数据的爆发让企业级用户更加需要从本地到多云环境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来对数据进行端到端管理。与此同时,企业级用户也越发青睐简化的基础架构来陕速构建新服务。联想凌拓的成立不仅将联想和NetApp的高性能数据管理技术与产品优势形成合力,还将产生更多更新的智能数据管理技术突破,赋能在华企业、释放其自身数据的潜能,从而拓展业务广度、加速转型创新并优化运营效率。”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机械类课程时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外来动机 内在动机 激发

0 引言

学习行为受动机支配,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机械类课程综合性强,作为教育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外来动机,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1 外来动机的激发

在机械类课程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外来动机。

(1)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严格要求。没有具体目标,学生就没有学习方向。在预习、听课、做作业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目标。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当目标与学生能力相称且有挑战性时,就可使学习动机处于最佳的激发状态。

(2)利用教学的反馈环节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及时得知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作业是教学中必须具有的反馈环节。利用反馈可以让学生及时看见自己的进步、缺点和不足,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笔者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发现每次知道自己成绩的同学进步很快。

(3)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善于评价、表扬与批评。在批改作业时,一些老师只给分数,甚至只写日期;一些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加上评语。还有些老师对学生作出特殊性评语,如:“好,继续努力”。第二种方法针对答案中的优缺点作评定,效果很好。长期没有评语的成绩逐步变差。总而言之,在批改作业时教师越细心,越详细,越认真,则越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得到正确评价,其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激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批评、表扬时要真实、真诚,还要讲究方法。帮助鼓励差生,引导和促进成绩好的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

(4)利用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竞赛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对比,形成争先恐后的学习风气,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但竞赛不能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其次,要选择好竞赛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都有得胜的机会。

2 内在动机的激发

把学习过程作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将学习当作愉快的活动,从而积极地学习。

2.1 采用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

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用平常的方法和原有的知识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与提问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积极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要新颖有趣;尽量小而且具体;要有启发性效果才会好。例如,在讲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时,可以对拧断的钥匙、滑扣的螺栓、失效的齿轮、弯曲的自行车辐条进行设疑,教师提出“机械零件损坏的原因是什么?”得出使用性能达不到工作要求的结论,从而引出使用性能、力学性能的概念。学生在参与讨论时,内在动机处于激发状态。又如讲“硬度”的测试方法时,就可通过先提问以下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给自行车打气时,你是如何检验车胎的硬度的?”“你是怎样比较大理石和玻璃的硬度那个大的?”“你是如何知道西红柿的软硬的?”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熟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老师便可很自然地引出硬度测试的三种基本方法:压入法如布氏硬度、维氏硬度和洛氏硬度;划痕法;回跳法。这样学生便对硬度测试的原理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再通过对不同测试方法具体条件、测试特点和应用范围的讲解,学生对新知识就产生了“一见如故”的感觉。

2.2 在某些章节采用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为主的学习方式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内在兴趣,就会拥有自信,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获得知识。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一种自我激励,从而自觉地把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事先准备两张表格,将只标有性能特征,没有材料名称的表格1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指出那种材料具备制造表2所列出零件的条件,将表格填写完整。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指出好几种材料的性能特征符合制造条件,最后再与真实的金属材料名称(25钢,45钢,60钢)相对照。这时学生自然会联系到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与铁碳合金成分之间的关系,明白了相图是选材的依据。在这种发现学习中,因为教学无固定程式所以显得生动活泼,这就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

2.3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他们就会渴望获得新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应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些同学认为学好某门课程可能对就业没用,有些同学因为课程内容有难度不容易理解而不敢尝试,还有些同学放松自己而不努力。要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处理第一种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和学好这门课的意义;尝试从简单到复杂先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课堂外个别谈话,引导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

(2)学校要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新颖有趣的方法展示教学内容。

(3)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例如运用所学知识到附近的机械厂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机械基础课程中讲的平面连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自制曲柄摇杆机构,并在课堂上演示其工作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演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4)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课程,注意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乐于和学生分享。这样就会形成“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受到影响,学生慢慢对机械类课程产生兴趣。

(5)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其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对机械类课程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

2.4 利用兴趣和动机的迁移

把学生从事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機转移到学习上来,产生学习的需要。每位同学都有其优点和兴趣,教师要熟悉他们的兴趣点,例如有些同学字写得好,画画得好,利用这些兴趣点和特长将之与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3 结束语

总之,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机械类课程时十分用心,成绩不断提高。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为宁波市示范性中等职业中学,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于2005年率先在宁海县职业院校中开设机械类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机械专业技能。学校领导的关怀、学生的努力使各级机械类课程设计硕果累累。根据宁波市学分制建设及浙江省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将课程设计作为必修的技能提升项目纳入到学分制体系中,机械类学生课程设计评审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施;策略;评价;有效性

高素质的机械专业人才在我国制造业正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当下,显得尤为稀缺和珍贵。中职阶段培养的机械专业人才是本行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储备,但现实却是现有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难以达到企业的技术人才标准,一方面导致企业无人可用,一方面也阻滞了高素质机械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那么,究竟该如何缩短中职机械专业毕业生与合格企业员工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如何把中职学生培养既能看懂图纸、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行业紧缺人才?这些都是摆在众多开设有机械专业的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校于2005年率先在宁海县职业院校中开设机械类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机械专业技能。学校领导的关怀、学生的努力使各级机械类课程设计硕果累累。根据宁波市学分制建设及浙江省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将课程设计作为必修的技能提升项目纳入到学分制体系中,机械类学生课程设计评审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一、 课程设计活动实施

课程设计相关事项

1. 机械类课程设计参与班级:高二(3)(9)(10)(11)(12)(13)。

2. 时间:2017年5.15~5.19为期一周

3. 项目:高二箱体绘制及模具装配图绘制

4. 目的: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机械绘图能力、规范绘图过程、提高绘图技巧

5. 成果:一份机盖零件图、一份机座零件图、一份模具装配图、一份课程设计感想

课程设计任务和内容

1. 图线、字体练习

2. 手绘机盖、机座

3. 手绘模具装配图

4. 专业教师评审(要求:三份图形中把你认为最好的一份带回家由父母签字后带回评审)

二、 课程设计的操作策略

1. 教学内容典型化

课程设计内容选择较为典型的机座、机盖及常见的塑料模具装配图。我市(宁波)制造业发达。以模具产业为例,宁波是我国主要的模具生产基地,每年工业总产值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08年虽然遇到了经济危机,但仍增加9.8%。据统计,我市从事模具加工的企业6000余家(包括大大小小模具加工点),从业人员达18.2万余人。选择的教学项目是我市喜闻乐见的真实产品,使教学贴近生活。

2. 操作过程分组化

课程设计操作过程中,我们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1)打破原有课桌摆放次序,以组为单位,5-6张单人课桌围成一个讨论小组,5-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2)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指定组长一名,采取组长负责制进行课程设计任务安排,并且对组内的学生我们根据学生平时在校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安排,尽量使每个小组成员组成较平稳,以学生带动学生,使课程任务有效进行。

3. 指导方式现场化

在课程设计周过程中,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师在校任课情况,安排课程设计周专业教师指导安排表,确保课程设计过程中都有专业教师在现场指导。在课程设计过程,我们采用“先集中,后实践,再集中”的循环方法。即先集中,教师讲解相关要求与步骤,然后让学生实践设计,设计项目结束后再集中,总结设计所得,讲解注意事项。并且在学生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三、 有效的评价体系

1. 学生自评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事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分析、总结,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介绍:本组设计的思路如何、任务怎么安排、分工如何、做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如何解决、本组作品的亮点有哪些、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通过学生的自评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完善、发展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生生互评

在一组代表对本组作品介绍完毕以后,其他各组对该组作品进行评价。设计的思路是否正确、作品是否有瑕疵、你有什么不同看法、你认为他们哪里是你们组该学习的等等。在学生的互评环节真正让学生各取所长,畅所欲言,吸收经验,吸取教训,真正發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教师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教师通过归纳和总结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按照课程设计任务评分表对每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并评选出星级学习小组。

四、 结束语

机械专业作为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正在从传统机械(车、钻、刨、铣、钳工等)走向数控化、电脑化、自动化的“现代机械”时代,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大型设备已经进入生产实际。机械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现代制造业劳动者,就必然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高新机械技术的应用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课程设计能有效提高机械教学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张娟妙.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严建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机械专业;故障诊断;实验设计

[课题项目] 西安科技大学新工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GK1816,XGK1808);西安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西科办发〔2018〕111号)

[作者简介] 樊红卫(1984—),男,陕西宝鸡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动力学与故障诊断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新一轮变革,“新工科”[1]浪潮正席卷高校工科教育。“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综合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工科专业特别是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课程设计、强化训练及综合实验。尤其是综合实验在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越发得到重视。综合实验通常是指面向某专业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训练的独立设课的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占2学分。综合实验[2]具有创新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教师能设计出满足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专业实验。大型机械故障复杂多样,诊断手段也很灵活,因此机械故障诊断实验是一项可以训练学生机械动力学、测试技术和计算机编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

一、机械故障诊断实验设计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3]是通过测取机械设备在运行中的状态信息并结合诊断对象的历史状态对所测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定量识别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实时运行参数及工作状况,推断设备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故障,从而确定必要对策的一门综合性技术。从定义可以看出,机械故障诊断技术涉及传感器、信号处理、故障诊断或趋势预测等多方面知识,通常需要借助计算机程序实现诊断或预测。

就目前应用来看,故障诊断技术在各类旋转机械中应用最为广泛。设计机械故障诊断实验时,可以旋转机械为对象,针对功能部件如轴承、齿轮、轴等设置故障,典型故障有:(1)轴承故障:内圈、外圈、滚动体的划伤、磨损、点蚀、裂纹等;(2)齿轮故障:断齿、齿根裂纹、齿面点蚀、磨损等;(3)轴故障:不平衡、不对中、弯曲、碰摩、轴上零件松脱等。

在设计故障检测手段时,可通过振动、温度、电流和油液等信息的分析处理,获得可以反映故障的有效特征,如振动特征频率等,由此诊断故障发生的部件及故障的类型。

实验设计时,对载荷、速度等可以进行多样化模拟,从而实现系统的定载、变载、恒速、变速等,不同的工况作用于故障机械系统,可激发出包含诊断特征的有效信息。

以基于振动信号的故障诊断实验为例,振动信号处理方法有时间域、频率域和时间-频率域。时间域分析有基本波形分析和相关分析,频率域分析有快速傅里叶变换、功率谱、包络解调谱等,时间-频率域分析有短时傅里叶分析、小波分析等。频率域分析主要用于平稳信号的处理,时间-频率域分析主要用于非平稳信号处理。

通过不同部件不同故障类型的组合,及不同运行工况的模拟,采用不同的信号分析手段可实现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实现由单一故障到复合故障、由恒定工况到时变工况、由简单分析到复杂分析的不同程度故障诊断综合能力训练。

二、机械故障诊断实验教学实践

自2016年以来面向机械类专业开设了“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综合实验”,以电机-转子系统为对象,以振动信号分析为主要手段,对转子不平衡故障诊断实验进行了系统设计与教学实践。在实验中,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完成不同实验任务,包括故障模拟、信号测试、数据处理和诊断分析等,要求学生采用LabView程序完成一部分程序自主开发,如快速傅里叶算法、传感器输出信号转化、分析结果可视化等。学生根据实验任务,查阅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工况和故障模拟,选用振动传感器并与上位机关联,实现信号采集,进而设计分析算法和可视化程序,对分析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据此修改实验方案完成下一轮实验,如此获得对实验中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熟练掌握。下面以“转子不平衡故障诊断实验[4]”为例,介绍笔者近年实验设计及教学过程。

1.实验台。设计了一种旋转机械故障模拟与诊断实验台,如图所示,由电机驱动一根细长轴,轴上装有一个圆盘,在圆盘上通过施加偏心块来模拟轴偏心故障(质量不平衡)。通过光电、涡流、编码器等测量轴的转速,通过压电、磁电和涡流传感器测量轴振动。通过PWM原理对电机进行无级调速,通过轴左端加载螺栓进行轴承预紧,从而改变轴运行工况。

2.实验数据分析。对涡流传感器测得的水平和竖直方向振动位移,可合成轴心轨迹,根据轴心轨迹是否为椭圆及椭圆度大小可判定是否发生了转子不平衡及不平衡的严重程度。数据处理时,注意对原始信号需进行滤波,以消除噪声影响。

3.实验对比研究。通过反复多次实验,探究实验所反映的物理规律。可设计如下实验对比方案。

实验1:在转轴上拧1个偏心块,转速设置为500r/min;

实验2:在转轴上拧1个偏心块,转速设置为1000r/min;

实验3:在转轴上拧3个偏心块,转速设置为500r/min;

实验4:在转轴上拧3个偏心块,转速设置为1000r/min。

通过上述四个实验,可研究不同偏心量和不同转速对轴振动信号的影响,进而从信号表现上反映设备发生了什么样的故障状况。

结语

全文介绍了机械故障诊断实验设计方案和教学案例。首先,介绍了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内涵,提出了故障诊断实验中的故障类型、诊断信号和实验模拟方案。结合笔者近年教学实践,设计了一个转子不平衡故障诊断实验,介绍了基于轴心轨迹进行不平衡故障诊断的原理和如何进行不同实验工况下的诊断实验。介绍了从实验方案设计到教学实践全过程,对此类实验设计及教学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忠.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探析[J].中国現代教育装备,2019(19):109-111.

[2]段朋云,姚胜卫,丁晓红,等.机械基础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9):62-63+72.

[3]窦东阳,王艳飞,何敏,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旋转机械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实验系统研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7):29-32+39.

[4]樊红卫,杨一晴,马宏伟,等.一种转子振动故障诊断及预警的虚拟仪器系统开发与验证[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06):77-79+83.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一、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一) 培养技术型人才

机械工程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起点, 作为一门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以工艺和装备的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制造业集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于一体, 是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产业, 机械制造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当前机械工程已经从传统机械制造发展到计算机电子、数字技术、能源、生物医学、环境等各个领域, 其技术特征在各个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尤其是和高新技术紧密结合, 和其他技术领域深刻交叉, 向数字化和微纳米化发展。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 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反映了该专业的本质。

(二) 培养创新型人才

机械工程行业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控制系统和工业网络正在影响传统机械装备制造, 同时也推动了制造技术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革新以及组织方式的变革。传统笨重的工业机器将被取代, 而更多会结合虚拟制造、绿色制造和敏感制造等模式, 通过传感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流水线, 利用网络技术形成打造智慧工厂。这就要求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诸多创新能力, 包括数字设计和制造能力, 智能技术创新能力, 网络技术能力, 工艺布局和实施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 知识创新能力。

(三) 培养应用型人才

当前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已经深度结合, 改变古老机械传统设计的方式, 利用3D打印机等先进技术进行系统建模,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学生有着极高的计算机应用和设计能力, 能够独立建模, 进行设计。机械工程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会实现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的全面结合, 这要求学生在这些领域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才能够融会贯通, 解决实际问题, 以应对新的科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未来在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加工技术、制造工艺等领域都需要机械工程学生的应用能力,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存在这个问题, 从日常教学到考评制度都是采用应试教育体系, 忽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尽管机械工程类专业相对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是技能培养还是处于弱势地位, 很多学校甚至认为文化课就是素质教育, 能够重复操作技能就是应用能力培养。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培养不足, 导致学生只有模仿能力, 而缺乏应用能力。

(二) 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目前机械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培养面向流水线的技能工人, 或者是培养设计工程师, 前者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 一般只是按照流水线进行操作, 后者是以设计为主, 对生产一线的了解较差。这造成了或者学生在毕业后需要培训才能够上岗, 或者导致学生的迁徙能力较差,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智能化时代, 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进行创造, 提升我国机械工程的整体实力, 但是当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三) 专业课程设置失衡

首先, 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时过多, 和专业技能联系较差, 宽泛而谈, 占用大量课时, 但是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没有显著提高。其次, 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各个专业本身特色不突出, 机械工程各类专业差异不大, 和市场前沿联系较差。第三, 实训课时还有优化, 虽然有些学校将实训课时增加到50%到60%以上, 但是缺乏科学系统的配置, 导致效果较差。还有些学校实训课时相对较少,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实践和实习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四) 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首先, 教材单一枯燥, 以传统教材为主, 网络课程资源和互联网共享资源不足, 以书本为主干的教材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开设的课题单一、枯燥, 缺乏吸引力。其次, 实训基地严重落后, 目前多数以车床、铣床等简单工位为主, 没有针对智能制造的实训设备, 设备严重落后于产业实际的发展。第三, 教学方法陈旧, 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 即使是实训课程, 也是教师演示, 学生观摩, 学生独立实践的机会较少, 这导致了学生缺乏自我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 双师型教师缺乏, 学生得不到有效培养, 和现实岗位需求对接较差,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第五, 实操课程落后, 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差, 学校缺乏日常模拟和演习的操作设备, 而在实践环节的设备利用率低, 效果较差。

三、机械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 革新教育观念, 培养应用型人才

首先, 改变高校重视理论, 轻视实践的传统, 根据机械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意识,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 建立职业资格评价体系, 可以结合现代学徒制等教育体系, 革新传统学历教育的弊端, 在日常管理和考评中加入对应用能力的考评。第三,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单纯培养技术型工人或者在生产线作业的重复性流水工人, 而是要让学生能够适应机械行业最新的产业发展,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能够解决工业生产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而非只是按照教师指示进行重复性工作。第四, 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并以能力为本位, 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落实具体执行和操作。

(二)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首先, 优化公共课程, 适当缩减和本专业联系不大的公共课课程课时, 比如思想道德修养这类可以适当压缩, 不要过多占用学生的精力, 开设这些课程要尽量减小学生的考试压力, 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这些课程。其次, 将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 比如英语课与专业课程联系较小, 就可以优化专业英语课程, 使英语课程和专业相联系, 尤其是和智能化课程、编程课程结合, 让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也掌握了相应的编程语言应用能力。第三, 设置针对性课程, 比如“装配钳工”、“车削加工技术”、“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都是紧缺工种, 职业学院可以选择这些课程。而高校应用型本科可以适当开设智能制造类课程, 围绕关键技术, 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开发编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四, 提高实训课课程比例, 将传统课堂转移到实训室进行教学, 确保每个学生一台机位, 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 改变过去实习实训敷衍了事或者让学生在流水线重复作业的情况, 多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

(三) 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 优化教材质量, 开发与教学项目、技术应用、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和项目式一体化课程教材。结合现有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经验, 开发网络课堂教学资源, 注意教材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效率。第二, 创新教学模式, 将网络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理论知识的夯实, 而课堂上多组织项目化实训, 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打破原有按章节构建的课程体系, 以项目为中心分解和实现教学内容。第三, 加大校企合作, 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 将产业的理念引入到校园当中,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如果实训设备不能够满足实践需求, 那么就要大力增加各种仿真设备, 提升学生参与的频率。第四,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网络平台, 通过在线学习、任务发放、模拟实验和在线测试等方式, 展开比如PLC、SCADA、MES等实训项目。第五, 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吸引企业人才进入学校, 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培养力度, 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就要更新教学观念, 确立培养目标,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实现教育转型。

摘要:机械工程类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机械、电子、计算机一体化的发展, 对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逐渐提高。但是目前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 针对于此,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读机械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进行探索。

关键词: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会.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1) :50-51.

[2] 徐高岭.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机械专业教学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 2017 (15) :49-49.

[3] 王伟.基于第二课堂的民办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 2016 (33) :56-57.

机械类工程师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强化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非常重要。毕业设计是学生建立知识联系的有效途径,是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有效方式,是适应工作环境、建立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的有效途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了提高就业质量,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专业的毕业设计在厂校联合指导、双师型教师培养、毕业设计题目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应用与实践、项目式题目设置和创新方法的引入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改革。

[关键词] 就业;毕业设计;改革

教育部2010年6月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此计划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无疑是一个难逢的机遇。使卓越工程师培养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更好地结合,是高等院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高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深化、拓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的全面总结。本科毕业设计通过深入实践、了解社会、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或撰写论文等诸多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这对于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1]。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既有设计计算说明书又有设计图纸,难度较其它专业高,同时,在高校扩招和就业的压力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自主设计的自由度极大降低,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高校的工程教师自身缺乏生产或工程一线的实践锻炼,从而使毕业设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度、工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贡献率很低,学生毕业后创新工程能力太单薄而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工业创新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以适应新的要求是教学流程面临的突出问题。

1 强化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1.1 毕业设计是建立知识联系的有效途径

机械毕业设计过程可以把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专业知识有效的融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在毕业设计的实践中,通过设计指导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了解知识的运用过程和如何合理的利用所学成果。

1.2 毕业设计是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有效方式

机械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必要的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该过程培养和考察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职业培训,其成绩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1.3 毕业设计是适应工作环境、建立学生与企业 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学生能否在毕业后短时间内适应社会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有关设计、制造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通过实践和实习,可以了解企业技术人员工作现状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1.4 毕业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机械毕业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实践环节中去,在实习、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材料信息,通过实习和设计,将学过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培养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立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1.5 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经济领域中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企业与机构相互合作的现象[2]。在产业集群建设的推动下,企业只有适时地利用集群的力量,注重自身发展后劲,吸纳优秀工程人才与技术方案,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与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实力的目的。企业可从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毕业设计当中吸取到更多技术创新的思路,从而转化为企业工程实践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1.6 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院校提高工程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也是校内检验未来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最后一次综合考试,更是高等院校增强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另外,高等院校通过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工作,更有利于密切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更有利于高校以优质的科研创新能力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1.7 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与顺利就业的需要

优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将极大地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另外,企业重视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的质量,这是注重卓越工程师最基本的科研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体现,这对初入职场的卓越工程师而言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2 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毕业设计提出新要求

“卓越计划”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具有的明显特征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按照“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企业综合实践相结合、符合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要求”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搭建专业实践、企业综合实践等平台,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是企业综合实践的基础,企业综合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环节[3]。

2.1 搭建企业综合实践平台

在以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主进行搭建专业实践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企业综合实践平台,主要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企业(行业)项目课题实践、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通过在合作企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企业(行业)项目课题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一步培養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经济分析等综合素质;通过完成基于岗位工作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创新能力。

2.2 推进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和考核方式,适应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在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中,着力推动基于问题或项目式题目的布置,采取项目带动,做与学结合,指导为主,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设计兴趣和设计热情;在考核改革中,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学校和企业分别答辩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3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应具有在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1)新进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顶岗工作一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2)青年教师培养实行“教学、科研、实践、管理”业务培训工作,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中;(3)借助生产实习机会,专业教师到企业中与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接受短期企业生产训练,形成校企互动模式,培养专业教师的工程经验;(4)专业教师引进或录用考核时,除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考核外,要求参加过工程实践项目,“双师型”教师优先引进和录用,并在科研资助经费、引进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5)聘请企业中技术水平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好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签订兼职教师协议,并鼓励其为学生主讲相关课程或专题报告。

2.4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由校企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毕业设计流程和指导内容,联合开发设计课题和实践环节,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1)组建校级层面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代表和企业代表参与,其中行业代表和企业代表总人数不少于二分之一,并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2)由试点专业牵头,联合合作企业,建设集成式、综合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明确运作方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3)由学校和企(行)业共同制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共同开发企业项目,并明确每个项目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要求和考核办法;(4)企业毕业设计阶段课程采用“顶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确保各项任务安排落到实处。

2.5 加强企业实践教学管理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不仅包含校内实践环节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建立企业实践管理保障机制。学生在进入企业学习前,试点专业应专门组织开展二级安全教育,并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也可以在各高校间实现合作与共享。

3 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机械专业毕业设 计指导的具体做法

3.1 厂校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厂校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针对以往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的局限,鼓励教师与各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校企联合指导课题,真题真做,增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企业中相应的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师傅,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校教师也无法传授的实践经验。

由校企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由学校和企(行) 业共同制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共同开发企业毕业设计课题,并明确每个课题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要求和考核办法;企业实习和设计阶段采用“顶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确保设计任务安排落到实处。这样,不但解决企业培训问题,而且企业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考核学生,有目标的培养待招聘的企业人才。

3.2 双师型教师

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毕业设计改革的关键。这要求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高等院校缺乏能够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进行毕业设计指导的优秀教师,同时,企业参与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热情不高,不愿向高校提供稳定的技术指导人员,所以很难形成一支由校内教师、管理人员、校外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实践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因此,以参加科研项目与科技大赛为契机,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科研人员联合进行科研项目攻关。教师要以“科研项目引领”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卓越工程师进入课题组。教师从工程类科研项目全局出发,更全面、客观地指导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另外,卓越工程师的指导教师要通过“在赛中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不同级别的工程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以此开阔学生科研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的工作能力,加强学生实施毕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

3.3 毕业设计题目引入竞争机制

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情况是一人一题,虽然是自己做自己的,但横向对比性不强。如果类似的题目布置于一组同学当中,考核结业成绩时,容易判断出毕业设计成绩的优劣。同时,实行末位淘汰或与就业挂钩的方式,尤其是与就业企业相联系,无形之中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会有危机感。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类似题目的设置可以是历届保留的精品题目,或者根据校企联合指导的实际,由企业提供现场题目,也可以是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项目。

3.4 强化应用与实践

强化应用与实践过程必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巩固,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锤炼,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因此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必须作为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学生掌握了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后,有计划地到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针对性实习,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使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岗前培训及预就业的目标,从而促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设计的课题必须结合实习企业的具体工作,真正做到“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5]。

3.5 项目式题目

开发基于项目和科研的毕业设计课题的教学主要目标是通过布置项目或科研任务,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推动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结合生产实践,在项目制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进行改进和创新[6]。项目式课题的显著特征是将学生的选择项目与生产实际、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要把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实施实践过程、强化训练过程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布置后的指导要集教师启发、学生理论研究及现场实践与主动探索研究为一体。

3.6 创新方法的引入

Pahl和Beitz指出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大约有70%属于变型设计[7]。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基本属于变型设计范畴,完全可以与创新教育即TRIZ结合起来[2],实施毕业设计的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校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毕业设计全程监督管理的新方法。学生的毕业设计应与科技训练、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是学生在校期間科技活动的延续和总结,这样既可以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又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多数设计题目属于实际工程应用类型,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把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和创新过程应用在毕业设计的方案设计、原理设计或结构设计中,不但可以实现符合实际要求的变型设计产品设计,而且可以借助于创新工具实现原创性设计产品设计。这样的过程对于机械设计专业强化毕业设计质量无疑是有效的,同时,学生毕业后面向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研发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设计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在学生未来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培养要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厂校联合指导、双师型教师培养、毕业设计题目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应用与实践、项目式题目设置和创新方法的引入等做法不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和锻炼,而且能够对学生实行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同时满足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存有,吴卫东,孙月华. 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应用TRIZ理论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11,34(6):71-73.

[2]李莉.教学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 2011,(12):109-111.

[3]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6):213-215.

[4]张荣沂,须莹,付彦虹,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0,62(6):126-128.

[5]钟丽萍,施俊侠,张文峰.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械类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58-161.

[6]王苏凤,王 颖.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设计方法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204(17):122-123.

[7]G Pahl, W Beitz. Engineering Design[M]. London: the design council,1984:186-188.

上一篇: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