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2023-10-23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1篇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目的

(一) 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

院校的学习并不是纯理论学习, 也不是纸上谈兵, 最终是要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开展中, 要为学生树立全局的意识, 并让学生明白理论的学习还是为实践操作服务的, 实践也是对理论检验的唯一途径。这种情况下在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教学中, 院校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全局意识的强化, 让学生对理论以及实践进行客观的看待, 在自身学习上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 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机械自动化是涉及到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理工专业, 考察的并不仅仅是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学生在机械自动化方面的设计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要求。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进行强化, 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同时也是让学生学习并且掌握到更多设计方面的技巧和原则, 让学生在机械设计方面具备更强的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院校开展机械自动化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为行业以及企业输送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人才, 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更是各行业的需求。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在机械自动化方面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教师要对理论以及实践进行合理的分配, 包括在内容以及课时的方面, 都是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以及自主练习的机会, 并且让学生可以具备更强更充足的专业知识, 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一些院校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对专业课进行合理的安排, 导致学生在机械自动化的的操作中难以顺利适应。实际上如今很多的院校是在理论方面展开重点的教学, 忽视了实践操作方面的一些锻炼, 但是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实践操作是不可忽视的。理论学习的时间比较长, 但是忽视了时间的锻炼, 这样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效果就会不够理想。这种方式是院校比较传统的一种授课方式, 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工作中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 越是会让学生无法对机械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这就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如今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在机械自动化方面真正具备应用能力的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的偏差, 会让学生在就业方面竞争力不足, 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就是从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上看, 长期的理论学习会让专业学习变得非常枯燥, 对学生的兴趣就会造成一定的打击。让学生感觉到机械自动化的课程是非常枯燥的, 难以产生机械自动化学习的积极性[1]。

(二) 教学的方法单一

为了让学生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学习中保持着不错的积极性, 并且具备扎实的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师就要注意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 这是现阶段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一种要求, 让学生可以经过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学习, 在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上更加全面。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授课的效率实现提升, 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但是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缺乏实践的锻炼, 这是无法达到理想中授课成果的。在机械自动化的实践课程中, 适当增加一些理论的渗透与讲解[2]。

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 这也是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的合理思路, 师生关系对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效果是有着直接影响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师生关系的合理建立, 促进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高效开展。师生之间进行更加密切的交流, 教师可以从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不同阶段, 对学生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这样对教学方案就可以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让学生更加任认可专业的学习, 不断加强自主学习。

(三) 实践教学的内容严重不足

机械和自动化这是现阶段国内产业发展中非常中的两个专业, 因此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是院校非常关注的问题。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不断输出在机械自动化方面专业化的人才, 满足行业和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 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已经提出很多年, 但是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落实的情况还是有些不足。院校的教学授课模式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改变的, 很多的问题也是不断暴露出来, 所以教师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也要不断面对新的问题。因此院校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方面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且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的开展对相关的课程也有多层面的影响, 实践课程现阶段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比例是严重不足的, 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三、创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措施与方法

(一)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阶段设置合理教学方案

从现阶段机械和自动化领域实际的就业情况以及国家在机械自动化教学的改革情况上看, 院校如今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培养出具备一定动手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的一些技术型人才, 这是与以往在院校教学中不同的地方, 仅仅是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在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开展中, 需要将学生作为机械自动化教学的主体,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适当减少理论的比例, 对实践课程的比例进行适当的增加, 结合学生在机械自动化学习的不同阶段, 在实践以及理论方面设置出合适的比例, 这一点对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开展是有着直接影响的。

根据每个阶段对理论以及实践课程进行适当的安排, 这是机械自动化专业教学开展的实际需求, 也是教师要进行的重点工作。院校需要结合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开展中要适当从其他院校中的一些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经验中进行借鉴, 在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开展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接受能力有一个合理的评估, 将学生作为机械自动化教学的真正主体。另外就是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在机械自动化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 作为日常教学以及考核的要点, 让学生可以在院校中对机械自动化进行学习的同时, 也是意识到自身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实际学习需求, 是否要对动手实践方面对自身的能力进行锻炼, 从而让师生之间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机械自动化教学开展中, 一些知识点是比较分散的, 这对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有着一定难度的, 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强调的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 然后结合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的需求, 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规划, 这样学生在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下, 就会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规划, 对知识体系的高效建设是有着一定优势的。学生可以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学习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然后在学习计划上就会更加有把握, 各个课程之间可以充分联系起来, 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另外就是在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的实际开展中, 教师需要将实践课程作为其中重要的环节, 在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中实践的锻炼也是不可缺少的, 理论和实践实现充分的结合, 也是一体化教学的一种特点, 是教学开展的重要要求。这种新型的模式可以让专业人才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求。

(三) 企业和院校开设订单班

院校在机械自动化教学中与实际生产接轨, 与企业之间实现深度的合作, 然后从正规的企业中找到一些专业化的知识, 给院校的订单班传授一些真正在机械自动化实践中可以应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订单班中的学生, 可以在学习期间到企业中参与顶岗实习, 这对学生来说是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一种非常难得的方式, 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展中, 对自身的理论进行实践验证。

四、结论

总之, 从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情况上看, 很多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种局面下院校就要加强对各方面的改善, 提升教师的实际专业能力, 并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 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 促进学生在机械自动化方面职业能力的提升, 院校需要在机械自动化教学中不断改进以往的问题。

摘要:为了满足实际行业发展的需求, 院校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但是现阶段来看, 院校在专业教学中还是有着诸多的问题, 要想实现对专业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就要在教学策略上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 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本文分析的是在专业教学中, 如何实现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软件开发与应用 (上) ——以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 20 (10) :57-62.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2篇

2018年6月21日,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消灭“水课”、建设“金课”的概念。2018年11月举行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要消灭‘水课’, 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吴岩表示:“‘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 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

本文以某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为例, 分析梳理了各个课程的特点, 以“金课”思维对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二、现有课程体系分析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一般分四大类, 分别是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实训课、选修课, 如表1所示为某高职院校该专业具体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属于高职新生入学后的过度课, 旨在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 本文不对公共基础课进行分析研究。

专业技术课中《机械制图》课程是学习用图样准确的表达机械产品的结构、尺寸、精度、技术要求等内容的学科, 通常以手工绘图为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包含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加工方法 (铸、锻、焊、切削加工等) 、加工机床等内容;《CAD制图》课程主要是学习制图软件AutoCAD;《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主要学习各种类型电路、电子设备、电子原理等内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主要学习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基础力学、常用机构、机械原理等内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主要学习标准化与互换性基础知识、机械零件的尺寸测量与精度检测等内容;《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主要学习PLC控制原理、编程及应用;《机械加工设备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机床的基本知识、原理、结构及性能等;《CAD/CAM软件 (Pro/E) 》课程主要学习三维制图、仿真软件Pro/E;《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主要学习各类常用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控制及应用》课程主要学习机器人的结构、位姿描述和齐次变换, 轨迹规划, 操作臂的控制等;《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主要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夹具设计、装配工艺等内容;《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主要学习单片机的控制原理、编程及应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主要学习FANUC数控系统的编程与加工操作。实训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对应开设, 部分课程未开设实训课程。

该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如《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设备基础》及《机械制造技术》4门课课程内容重复过多, 《CAD制图》、《CAD/CAM软件 (Pro/e) 》、《CAD/CAM软件 (CAXA) 》及《CAD/CAM软件 (UG) 》4门课程体现出同一类软件课开设过多。《工业机器人控制及应用》课程内容不符合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岗位特点。

(二) 课程目标定位有偏差

表中所示课程体系是按照“即懂机又懂电”来定位的, 专业技术课及实训课中电子类课程占比太大, 机械类课程占比不足, 从课时量上也没有体现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有的特色。

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符合“水课”标准, 如《CAD/CAM软件 (CAXA) 》等。所设课程没有涉及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前沿学科, 如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方面的课程未及时开设。

(四) 理实一体化教学未在课程中体现

该课程体系的设置将课程和实训分开进行, 先设置理论课, 在理论课结束后再进行集中的实训, 这样的设置方式不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三、“金课”思维

吴岩表示:“金课”首先要求课程能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 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本文将之称为“金课”思维, 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探索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四、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前文的“金课”思维, 本文对某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如表2所示。其中《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机械原理、常用机构、机床简介等内容, 将制造类专业软件精简为AutoCAD与UG NX两种并在第1学年完成学习, 增加了《3D打印技术与应用》、《智能制造技术》课程, 根据课程将《CAD制图》等7门课程设置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程中删除了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集中实习, 增加了下厂实习。

五、总结

本文提出利用“金课”思维重新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并分析了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于“金课”思维进行了课程体系重构的尝试。当然, 课程体系的重构只是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起点, 要实现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目标, 还需详细研究每门课的教学大纲, 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在政策、组织、机制等方面的保障下深入探讨。

摘要:本文提出利用“金课”思维重新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并分析了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于“金课”思维进行了课程体系重构的尝试。

关键词:金课,课程体系,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18 (12) .

[2] 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18 (9) :23-25.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3篇

1 标准化的概念

机械工程设计图中国家标准给出的标题栏, 有设计、审核、工艺、标准化和批准等人员的签名栏, 在企业所用的图纸中, 有时有特殊需要, 还要增加一些另外的签名栏。有的学生也就搞不清楚为什么标准要这么规定。

那么, 什么是标准?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 由主管机构批准, 以特定形式发布, 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时的主要问题

传统上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一般依据以下步骤进行。

2.1 选择加工方法, 确定机床和工艺装备

选择加工方法的主要依据是零件的结构特点、尺寸大小、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状态以及零件的生产类型。

确定机床应注意:生产类型 (查生产类型与生产纲领关系表) ;机床精度 (查各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表) ;机床的规格型号、功率、进给量 (查金属切削机床技术参数表、主轴转速表、主轴/工作台进给量表等) 等。

夹具选择:单件、小批生产条件下, 使用通用夹具 (查机床附件类夹具图与表) ;成批或大量生产条件下, 一般要求用专用夹具 (给出专用夹具设计要求) 。

刀具的选择:包括刀具材料、结构类型、尺寸规格和精度级别 (查金属切削刀具的相关标准) 。

量具的选择:包括量具的名称、类型、规格和精度等级 (查量具的相关标准) 。

2.2 安排工序顺序、确定工序内容

对于单一加工表面, 在编制工艺时要参考“表面经济精度与表面粗糙度关系表”, 列出此表面的加工工艺路线, 一般地, 可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和光整加工等4个阶段, 并可获得终了阶段的经济精度与表面粗糙度值。

工序多个表面的加工工艺如何安排呢?在成批生产条件下, 一般地切削加工工序顺序安排要遵循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面后孔和先基准后其他等原则。主要的切削加工阶段确定后, 后续的热处理工序 (查金属热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检验工序和其他工序就可在适当位置穿插安排。

2.3 工序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偏差的确定

工序余量一般可查表得到 (查各种加工方法的工序加工余量表) 。对于不需要进行尺寸换算的单一表面工序尺寸, 算出基本尺寸后, 按经济加工精度查取其公差值 (查标准公差等级表) , 工序尺寸按偏差入体或双向对称偏差原则标注。

对于基准不重合时的尺寸换算, 应通过建立和解算尺寸链, 确定有关的工序尺寸及其偏差。

2.4 工序切削用量的确定

工序切削用量一般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首先, 背吃刀量根据工序加工余量给定;其次, 进给量可查各种加工方法的进给量表;第三, 切削速度根据刀具耐用度, 可用公式计算或查表得到 (查各种加工方法的切削速度计算公式和参数表) 。

2.5 工时定额确定

工时定额是工艺成本的重要部分, 工时定额中的基本时间要通过查“各种加工方法的基本时间计算公式和参数表”进行确定, 其他时间可参考工程需要按比例给定。

2.6 技术经济分析

制订工艺规程时, 通常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工艺路线, 相应就有不同的经济效果。为了选取在给定的生产条件下最经济合理的方案, 可对已拟订的多个工艺路线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比 (参考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 。

2.7 填写工艺文件

工艺文件有工序卡片、工序目录卡片、专用工装明细表等多种。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和机械加工工序卡片应按照JB/Z187.3-1988中规定的格式及原则填写。

2.8 审核和标准化

工艺规程审核时, 首先应按各项内容审核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如基准的选择、加工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 加工余量、切削用量等工艺参数是否合理, 工艺图等图样是否完整、准确等。此外, 还应审查工艺文件是否完整、全面, 工艺文件中各项内容是否符合相应各种标准的规定。

3 机床夹具设计时的主要问题

3.1 结构设计

夹具的一般生产过程为:工艺人员提出夹具设计任务书;夹具设计人员进行夹具结构设计;夹具使用部门、制造部门就夹具的使用性能、结构合理性、结构工艺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审核;交付制造;制成的夹具要由设计人员、工艺人员、使用部门、制造部门等各方人员进行验证。若该夹具确能满足该道工序的加工要求, 就可交付生产使用[1]。

夹具设计中要用到较多的标准件 (查机床夹具零件与部件标准, 也可使用相应的数字化手册) , 夹具设计要求设计者尽量选用标准化、系列化的元件以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3.2 图样的审核

在机床夹具设计中, 夹具图样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夹具的结构应合理。 (2) 夹具结构要稳定可靠, 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 夹具的受力应合理。 (4) 夹具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5) 正确设计退刀槽及倒角。 (6) 注意材料及热处理方法的合理选择。 (7) 夹具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装配工艺性。 (8) 夹具结构应充分考虑测量与检验问题。 (9) 夹具的易损件应便于更换和维修。

3.3 标准化审查

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审核完毕后, 还要进行标准化审查, 主要考虑以下要素是否符合有关标准: (1) 图纸的幅面、格式。 (2) 图纸中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 (3) 标题栏、明细栏的填写。 (4) 图样的绘制。 (5) 尺寸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6) 选用的零件结构要素。 (7) 选用的材料、标准件。 (8) 是否正确选用了标准件、通用件和借用件。

4 结语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查阅资料等工作, 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会认真对待设计, 认真对待工作的习惯。同时通过课程设计, 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制订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让学生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迅速完成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角色转换。

摘要:《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是该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标准化问题是课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就如何提高进行数据的获取和标准化问题, 从标准化的意义、设计中的标准化问题、数据获取和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对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4篇

摘 要:双创教育虽已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的展开,但一直都是以就业的导向的,并未与专业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整体,教育效率低。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推动下,只有进行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才能实现高效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具备双创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的新型人才。本文构建了模块化的“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模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体现在知识的整合,技能的整合,表现在知识模块与技能模块的整合。重点研究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模块化;“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充分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老牌工科专业面临着转型发展,如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了教育的关键。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扎根在专业教育的沃土当中,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培育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落脚点。

一、“互联网+”时代特征

什么是“互联网+”?阿里研究院认为,“‘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城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将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将呈现出如下新特征:①大数据资源的出现;②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③信息的自媒体化;④用户的中心化;⑤创业的长尾端化。

二、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区别

专业教育主要是通過课堂与实践等环节,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行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偏重于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国的专业教育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专门教育。

双创教育的目的在于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双创精神、双创技能和双创能力。双创教育特别注重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注重学生开创型、主动性的开发和提升,使学生具有双创能力、实战能力及敏锐发掘创新点能力,具备创造性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三、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我国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都是奉行传统的专业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机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才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双创教育都是作为选修课和网课开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教育体系,可以说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二者均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且缺乏关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积极实现“双创教育+专业教育”,即二者整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实现对专业知识认知的创新升华,实现专业教育新的社会价值,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关键。

1.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是教育效益增长的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由教育培养的,因此,这种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我国的教育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像教育偏离社会、偏离以人为本的倾向,教育效率普遍低下等问题。为了提升教育的价值,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验,在传统专业教育中增加双创教育内容,提升创业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提升教育社会价值,促进教育效益增长的有效手段。

2.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是就业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随着国家间竞争和人才流动的加剧,大量依托专业知识的创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以提供专业教育和专门人才培养的大学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考验。培养具备“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主动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互联网+”时代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工作岗位的创新者创造真。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凸显。大学职能转变为在研究和教学之外,还要承担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双创能力,甚至直接向学生提供创业机会。这就要求转变单一的专业人才教育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的构建

教育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传授专业知识,双创教育是为了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所传授的是不同领域的知识,为了研究不同领域的知识,根据赫伯特·西蒙的模块化概念,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模块化。模块化的知识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子知识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必须与其他知识模块融合以构成更大的知识模块或知识领域。为了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在一起,将专业教育分为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将双创教育分为双创知识教育和双创技能教育。构建出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如图1,专业知识与双创知识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分散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又是由不同的知识模块构成;专业技能与双创技能也要通过不同的实践环节来实现,每个实践环节都有相应的实践模块来承载特定的训练技能。将知识和技能模块化后,图1整合模型模块化后为图2。

[专业教育] [整合] [双创教育]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双创知识] [双创技能] [整合]

图1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

[专业教育] [整合] [双创教育] [专业知识模块1

专业知识模块X][…] [专业技能实践1

专业技能实践X][…] [整合] [双创知识模块1

双创知识模块X][…] [双创技能实践1

双创技能实践X][…]

图2 模块化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

五、机电一体化专业“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整合

新工科理念,是为应对新一轮科技变革而提出的。新工科专业,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传统工科专业必须进行升级改造才能与时代接轨。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由机械学与电子学组合而成,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以机械学和电子学为基础,既懂机又懂电,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懂得技术装备,能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产物,随着时代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必须烙上“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等时代印记,才能使冷冰冰的机器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和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必须进行转型调整。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中高效植入双创教育,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适应新时代必经之路。依据构建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机电一体化专业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点开展双创教育,把双创教育整合到专业教育的系列环节中,特别是实践性教学中,将双创教育贯彻于人才培育过程中。

1.把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双创业教育的整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战略性、统揽性工作,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双创业教育的整合,首先要把双创教育的理念整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创新为主线、以创业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为总揽,开展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须完成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包含课程理念、课程架构,课程内容等。致力于培育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专业素质、创新思维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使其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运行规律和经济运行方式,做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准备,做到即便不创业也能在本职岗位上创新,并充分实现其人生的价值。要將专业教育与双创业教育整合后内容纳入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1)以创新为主线寻找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点,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指以新思维、新创作、新发明、新技术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教育的发展更要有创新。只有将大学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双创型人才、将学校办学定位为创业型大学,将创业基因植入个人人生规划之中,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双创教育成为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将二者整合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2)以实践为平台尝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路径,双创教育是一门实战性教育,不但强调过程,更注重通过能力的发挥与资源的整合并产生实际结果。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已成为专业教育实战性的重要内容,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照学科、专业大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增加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比例,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质量,实践平台搭建将成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必经之路。

(3)以课程为载体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双创业教育的整合机制,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最前沿、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本文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加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处理好通识教育、科学基础与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尤其要结合国家政策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实际构建平台,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将双创教育内容整合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大纲中

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大纲,整合了双创内容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大纲才能符合产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因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要在专业教育中整合入双创教育内容,课程内容要符合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实际,融入能够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双创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基于专业背景敏锐发现和把握创新创业机会。

3.将双创元素整合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中

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际应用强、与企业联系紧密、与产业直接对接的特点,将双创元素整合到专业教育中,更具有可行性。专业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典型的企业创新创业案例,在介绍专业知识同时重点要把学科发展过程中和社会前沿技术可能产生的创新创业点提炼给学生。学生通过整合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能够发掘出未来将要学习专业的创新创业点。

4.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创业课程

为了实现学生以创业为起点的高层次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成功率,不但要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还要增加符合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色创业课程,在该课程中介绍可以触发创业机会的每一个创新创业知识点和机会窗,把每一个创新创业点整合到专业知识中,实现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同步教育的双重目的。

5.将双创教育整合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中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包括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三者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习,可以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获得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进一步熟练技能。学生围绕毕业设计题目,学习和提高研究设计、数据处理、资料统计、资料总结、论文撰写等综合技能,为创业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准备。在顶岗实习环节,学生通过接触企业生产实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双创教育高效整合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中,将提炼识别的创新创业点整合到专业实习中,并进行重点实践。

六、结语

本研究课题构建的模块化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为职业院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创型人才提供了借鉴,从专业源头修复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的鸿沟,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搭建了融合之桥。整合了双创教育的专业教育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效率,达到了高效教育的目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是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实践行动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整合,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及培养双创型人才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5:2.

[2]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

[3]彭文博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

[4]张项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6.

[5]邵伟,张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多维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

[6]刘阳.高校创业教育校内支持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04.

[7]赵莹,王林桂,姚广龙,王健,余文刚,宋希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性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06.

[8]王元卓,于建业.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数据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大数据,2018,11.

[9]杨涛,杨晓培.民办高等教育如何走出窘途[J].职教论坛,2012,09.

[10]曾鸣.未来,是“互联网×”的时代[J].支点,2019,02.

课题来源于“天津市职成教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年度科研课题”,“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课题编号XHXB2018B087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 机械制造专业 教学改革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机械制造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离不开机械制造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中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中职院校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机械制造专业是在中职院校中备受重视的一个专业。

机械制造专业是中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在大多数工科类院校中是重点专业,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对机械制造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一定要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企业要求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的培养,这样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一、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现存的问题

现在通过中考进入普通高中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地区只有一半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能够进入普通高中,而另外一半学生只能进入中职院校,并且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

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并实施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措施。但是随着中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专业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较为不利。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入,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对机械制造专业了解不深入,只是听家长或是同学说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毕业后好就业、待遇好,就选择了机械制造专业,但对机械制造专业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缺乏了解。

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习“钳工实习”等需要体力劳动的实操课程。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以后就业时可能部分企業工作环境不是太好、有的企业劳动强度相对高并且需要经常加班后,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学科知识学习难度大,学生基础薄弱

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极限配合和测量技术”“电工基础”等理论课程和“钳工实习”“电工实习”等实操课程,这些课程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动手能力。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主动性,不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三)学科课程设置不科学

当前,很多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进行校内实训课的学习,最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部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理论课程时,对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形成了厌学的负面情绪,之后在上相对感兴趣的实训课时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实训课的学习存在很多困难。

(四)师资力量与专业发展不协调

机械制造行业发展非常迅猛,新的加工设备和先进的制造工艺不断出现。中职院校的教师往往不但要从事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还要担任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外出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结合自身专业的发展去学习和创新。这导致很多教师只能反复讲授相对滞后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企业的相关要求。

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部分教师甚至跨专业进行教学。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多困难,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

(五)班级容量大,难以因材施教

随着就读中职院校学生数量的增加,班级容量也在变大,然而学校的配套设施和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跟上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能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进行授课,难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部分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刚刚大学毕业就开始进行实训课的教学,他们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教师都是超负荷工作,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提升自己,导致自身教学能力提升速度缓慢,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对专业的发展很不利。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对中职机械制造专业进行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

二、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与企业的发展和需求联系非常紧密,中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综合考虑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要深化和企业的合作,在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后,根据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

学生在校内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对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学生在企业实践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向企业的指导教师请教,对自己所欠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在回到学校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加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在学校进行学习,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被应用到教学中来,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中职机械制造专业中那些不容易理解的理论知识可以采用音频、视频和动画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AR技术,在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教学时,可以对三维模型进行放大、剖切和拆分,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通过微信、QQ、钉钉等软件,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便捷地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给学生解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整学生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进一步提高。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深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改革措施,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多类技能,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近几年对学生就业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大多要求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焊工操作技能,这是因为学生在进入机械设备维修类的工作岗位后,会频繁使用到焊工技能。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调整,在实训课中增加了电焊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增强师资力量,提升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师资相对缺乏,尤其缺少能够指导学生实训的实习指导教师。由于实训车间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并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教师不愿意承担实训课的教学任务。

一方面,中职院校要破除壁垒,在机械制造专业中引进具有丰富生产一线工作经验,并在所属行业大赛中获得顶级荣誉的技能型人才作為实习指导教师,这样可以有效增强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师资力量。

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要加大对已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青年教师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使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成长。同时要制定激励政策,如在待遇方面向一线的实习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愿意投入到实训课的教学中。

通过人才引进和对学校教师潜力的挖掘,增强实训课师资力量,实训课的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中的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坐在教室里面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且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专业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实训课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可以集中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在学生单独进行练习时进行巡回指导,也可以安排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实训任务。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小结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应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竞争力。对中职机械制造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为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林健清,陈婷.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建设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5(7).

[2]寿祖平,赵凤.基于课程改革背景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7).

[3]杨文娟.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2019(36).

(作者单位:邯郸工程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下一篇:机械设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