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实训总结范文

2023-07-13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地,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升是实训课程的关键性内容,而实训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何在机械加工方面的学生展开高效而经济性的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机械加工实训工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了实训中工件综合利用的重要,并指出了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训工件综合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机械加工;实训工件;综合利用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训教学,要强化基地建设,才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要注重建设更多更具有特色的实训基地,在合理对实践技能进行锻炼的同时,还需要对机械加工实训工件进行合理的利用,在节省实训的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实训工件的利用效率与教学效率,通过整合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工件与教育资源,提高实训工件综合利用的效率,全面提升实训成效,对提高教学效率十分有效。

1  高职机械加工实训工件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等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定期进行机械实训加工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实训操作中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训工件,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就会造成大量的工件浪费,造成学校资金的浪费。

在机械实训课程中,不仅需要一些昂贵的实训设备,还需要一些金属材料作为加工工件材料,耗费的资源比较多,这样就需要学校投入较大的资金。而且,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还需学校投入更多的实训教师,产生的巨大经费会影响着机械加工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展,这就需要在实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能够合理利用实训工件,提高实训课程的效率。

1.2 工件的浪费比较多

在实训工件的利用上,有些课程在实训工件的利用上是独立的问题,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同一类课程在不同的实训期间存在着工件应用联系不足的情况,有些工件没有做好回收利用,这样就会导致工件利用上存在着大量浪费的现象。学生在机械实训过程中,每加工出一个工件都是独立工作完成的,此类工件都是为了对学生实训技能进行培育的工件,其应用的效益也不是很大,属于残废品,没有任何应用价值,在学生进行二次加工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工件,循环利用这些工件。

在加工实训的过程之后,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需要加工大量的工件,当前要想全面提升学生实训操作技能,要通过大量工件加工生产,但是实际加工零件缺乏应用价值,将会产生较大资源浪费问题,也会增加学校的资金投入。还有的学校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了学生的实训实践,调整了实践技能训练的标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这样就难以培养高技能型的人才。

1.3 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在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与学生实践训练时间具有一定的比例要求,而学生在实践技能训练时间的长短与实践耗材的消耗具有密切关系。在技能训练的初级阶段,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技能不熟练、停机调整、测量准备等,不仅消耗的时间比较长,还会浪费大量的原材料,随着后期实训环节的不断增加,学生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加工工件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这样就会消耗更多的原材料。

为了控制耗材,减少成本,有些学校不断的消减实训课程,导致学生的综合技能难以得到提升。在当前学生实践训练中,一些高职院校也在探索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但学生只是以参观方式观看企业的生产与加工,还有的学校承接外部企业的生产加工件,但在加工的过程中,由于设备或者学生个人技能的问题,容易产生大量的废品,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能得到提升,也会增加学校资金负担。

1.4 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升与实训成本之间的矛盾

機械加工类的学生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才能提升技能,作为技术及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与实训器材,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课程,高职院校的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等专业在实训的过程中,有些课程相类似,还有些实训课程之间还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特色实践实训基地,方便学生们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共用部分工件,减少加工材料资源的浪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从熟练到精通,与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时间具有重要的关系,学生参与训练的时间越长,需要实训设备、耗材就越多,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实训工件,降低实训教学成本,获得最大的实训效果,成为实训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2  高职机械加工实训工件综合利用策略

2.1 调控单门课程实训工件再利用

为了提供机械加工中工件的利用效率,需要对机械类的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等专业各个存在相互联系的单门课程综合联系在一起,对各门课程实训工件进行合理的调度与利用,提高实训课程中工件的利用效率。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针对要进行实训加工的工件,提前做好实训统筹规划,精细化设计实训的操作过程,在提高学生实训技能中突出各类工件应用价值。在课程实训工件应用中,同时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品质。

例如,在常规车床实训中,大多是实施初级实训强化训练模式,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能力,设计相应的操作方法,逐步提高训练的复杂度,在开始实训时,主要是对学生机床操作能力进行锻炼,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机床的尺寸与基本结构,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让学进行各种零件表面的加工训练,掌握量具、磨刀装刀等各项操作合理应用,也能够达到对工件的综合利用。在开始阶段,由于学生主要是练习操作,可以采用一些废弃的材料进行加工,整体设计的零件较为简单,在轴上要设计不同的台阶,要求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尺寸,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刀具整体损耗比较高,要求具体的实践技能操作中,要能重复利用工件,节约实训资源。

2.2 优化各个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课程的衔接

在机械加工设计实训课程中,可以将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等专业融合在一起,对专业内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整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专业实训课程,实训教师要做好实训教学课程内容规划组织,将不同专业的实训课程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

例如,在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中,为了保证模具实训课程设计满足要求,在实训时,要求各类零件能有效满足学生实训操作内容各项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学生实训加工中,教师要掌握实训进度,在不同的阶段,要求学生动手加工工件。在实训开始阶段,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较差,可以进行简单的零件加工,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可以设计复杂的系数,让学生加工复杂的零件,然后再补充部分零件能组建成完整的模具让学生进行加工,这样就能够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2.3 将学生的实训工件与企业产品之间连接在一起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学生实训工件和企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实训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以及解决学生的技能提升与获取适当的材料费补贴,在高职院校外界零件加工费时,一般只需要考虑补贴刀具费和人工。高职院校在外接工件加工时,也存在一定的价格优势,往往会有大量的订单,这样就能够为学生获得大量毛坯订单,也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训的机会,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赢。通过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训、工件的加工、理论学习课程有机的整合与设计,不仅能够将企业需要与专业实训课程有机衔接在一起,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训中加工的毛坯工件,还可以将这些工件作为另外一个实训项目的材料,或者成为下个教学实训的另一部分,或者成为企业产品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加工工件的价值,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消耗的材料转换成有用的价值。这样通过实训课程与企业产品之间的有效衔接,将学生在实训加工的工件与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可以转换或者置换一部分资金,补贴实训基地的耗材开支,为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与良性运行提供保障。

2.4 扩大不同专业实训之间的横向联系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特色,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全校机械专业之间的各个实验室的实训建立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的实训范围,综合利用机械加工的工件,提高高职院校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加工某一工件时,不仅要求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会操作,同时还要求模具制造、数控技术、焊接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也会操作,在拓宽他们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可将他们加工出来的产品或者工件,成为后期实验实训设施的一部分。

例如,在实训设备学习——采矿破碎机的和浮选机的改造教学中,有部分零部件可以采用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加工,同时,机械专业还可在实训中,為汽修专业的学生加工工件,使用汽车实训专业的实训设备。在加工的一些工件或者毛坯工件、外圆磨削加工工件等,可以作为《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具与实训器材,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测量的物品,还能减少工件的浪费,节省了学生的实训的消耗。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在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过程中,将实训教学与工件利用综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提高实训器材的利用效率。在具体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对提高学生技能方面存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实训工件综合应用的作用与意义,然后在教学中制定实训工件综合利用的措施,提高机械加工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拓.浅谈加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J].企业技术开发,2018(10).

[2]苏英杰.我国棉花加工机械专利现状分析[J].中国棉花加工,2019(03).

[3]徐文斌.加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技术要点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6(10).

[4]刘红梅.机械加工中工件变形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06).

[5]董晶.机械加工中工件变形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微[J].山东工业技术,2019(03).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调研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工程实训需求,通过工程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搭建更加合理优化的实训平台,加强学生实训实践课程建设,拓宽学生对工程基础和工程发展前沿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建立富有特色,易于实施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化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关键词:工程实训(人文社科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工程素养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社会的发展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工程和人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本科生具备专业的人文素养,但是科学和工程素养却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单一性人才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公民素养的全面提升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素养包括知识和技术素养,也包括工程素养。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院校,特别是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亟需加强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工程素养和工程技能则更是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

一、概述

高校的人才培養是以课程为载体,将知识和技能以课程开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课程有主要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论型课程和主要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类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在本科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大概需要学习60余门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了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为本科生提供一些基础的和专业的技能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转为技能和素质,从而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工程实训类实践课程是使本科生建立机械制造生产全过程的概念、获得工程基础素养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高校的实训课程以前都是有教育系统统一负责安排或者有专门的校办工厂等实训场所。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旧的实训场所和实训机制无法满足飞速增长的学生需求。老牌工科高校和新升本地方性本科院校都面临着实训场所的缺乏和实践环节的缺失等问题。高校的实训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满足本科生的实践和技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以各种方式成立了校内的实习和实践场所。校内的实训场所,可以使学生在理论老师和实践技能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并得到全面的实践训练。

践行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许昌学院工程技术中心2014年在学校转型发展新框架下宣布单独成立。从最初的依托院系实验室进行金工实习到有专门的实训基地,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的重视。工程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为学校全体本科生提供基础、通识的工程实训实践教学,另外,也为机械类和近机械类的本科生提供专业的工程实训实践教学。目前,工程技术中心有实训场地与实验室面积约6000多平米,一层实训大厅总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二层理论培训教室总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其他楼层小型实验室与办公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备价值总投资2000多万元。通过工程技术中心的工程训练教育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系统化教学,解决各个院部专业工程训练教学环节的实际问题。工程训练课程是单独设立的实训教学环节,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培养人学生的工程素养,并使其基本生活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提升本科生的应用技术水平。

二、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训需求调研

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正在弱化专业的边界,而社会急需的人才也不再是具备单一能力的职业工作者,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化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人文社科类专业也需要具备理工科的基础工程素养,得到现代化的生活技能锻炼。

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基础应用能力的锻炼,涉及较多的是生活中常用工、器、量具的使用和常见工程基础和制造业基础的认知,以及家庭常用小型机械的操作和家用电气的使用、维修和维护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工程实训强调应用和锻炼。以趣味性和项目化为依托,设置相应的工程实训课程内容,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和文理工的互相融合,以及工程常识的培养和见习等。工程实训(人文社科类)结合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遵循教学认知规律,将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工程实训定性在工程认知层次,即开展工程讲座课程、工程认知参观、基本项目体验。面向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工程实训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认识了解工业系统,掌握基本工程常识,得到基础工程培训。

工程实训课程运用“构想-设计-实施-操作”的工程教育理念,通過让学生设计与制作相关产品,把原有孤立的实践环节用项目目标引导,以综合化、系统化的实践贯穿实训课程始终。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转化,寻求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途径,体验创意构思、设计制作、安装调试、技术报告、项目验收的全过程。

三、工程实训课程体系和实训平台的构建

(一)工程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校已经成为一所理工为主、初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我校文科院系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旅游(历史文化)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等,其中理工科学院有电气(机电)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等。调研和分析我校各专业的工程素养和工程训练需求,根据专业背景的需求分析结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我校工程技术中心的现有情况及发展目标,以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思路,重新构建了工程实训课程。

模块化课程的构建可以满足即时的上课需求,更可以在教学运行和反馈后,快速地充实和完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课程构建方法。

在设计实训课程内容时,考虑不同专业间的差异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心理状况,拟对工程技术平台的工程实训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级。根据专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针对性,每个实训内容的构建都具有实用性,在内容的选取上体现前瞻性和可行性,并将趣味性融入进去。综合考虑,以专业大类进行分类, 构建实训教学实践项目。工程实训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分级及课程体现层次。

基于校内各专业工程实训需求分析和调研,将工程实训课程模块的基本框架定为为“1、2、2、+X”。

“1”为面向文科的工程实训课程模块,实训时间为1周,课程代码为工程实训,主要结合文科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属性和工程训练需求,以“兴趣化、实用化、技能化”为导向,重构面向文科专业的工程实训课程模块。其基础模块有钳工实训模块、生活技能模块、先进制造模块,工程素养模块等。其中钳工实训模块,主要是技能化,结合专业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通过一个具体的钳工加工实训项目,让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制造,完成生产制造的全过程,感受大工程的概念。通过实际的技能操作和工具使用,让学生掌握常用工具的使用、维护和维修,提高生活技能。生活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生活技能,目前所构想实施的项目主要是家庭用电,让学生了解到家庭用电,能够安全的使用和操作各种家庭用电,并对其背后的原理有基础的认识。先进制造模块主要是3D打印,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让学生通过3D打印具体的项目实施,了解其原理,操作其过程,感受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工程素养模块主要是工厂见习和工程实际操作的参观等,以学生兴趣为引导,结合工程技术中心的生产设备情况和生产加工情况,引导学生参观,并对其进行讲解,开拓文科学生的视野,使其得到基础的工程素养锻炼。

两个“2”为理科和工科的工程实训课程模块,实训时间为2周,分别放在不同的学期进行开展。2模块为两个部分,课程代码拟定为工程实训1(理科)、A(工科)和工程实训2(理科)、B(工科)。

“X”的含义有两层,其中一为针对部分对工程训练有专业需求的工科专业,如电气工程、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汽车工程等专业,X模块将设为目前工业自动化中常见技术的专业实训内容,包括电路原理、机床电气实训、伺服运动控制、机器人操作实训等,结合实训设置针对专业的工程实训模块课程,持续一周或两周。其中二为面向全校所开设的工程素养和工程训练通识类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训练特点,构建了一部分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其中包括《机械之美》、《科学技术哲学讲座》、《机电产品开发及项目管理》、《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多门课程。

(二)工程实训平台及实验室建设

目前,工程技术中心设置实训实验室十三个,概括为“十室两中心一基地”:“十室”包括钳工实训室、电子装配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电气焊接实训室、3D打印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家庭用电实验室、工业控制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工程实践与创新实验室;“两中心”包括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和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基地”为先进制造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实验室分为实训操作实训室和见习观摩实训室。其中实训操作实训室有钳工实训室、电子装配实训室,3D打印实验室,家庭用电实验室。而其他的实训场所和基地则都为见习观摩实训室,针对不同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有所区分。

四、工程实训课程实施和特色

从2015年起,我校面向所有专业本科生开展工程训练教学,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实践育人的作用,逐步压缩公共课并加大实践课比重。工程训练中心根据文科生的特点,在1周(少部分2周)的时间内,依托良好的实训条件,以简单产品制造为主线,把工程意识培养渗透到各个实践环节,以求拓宽人文社科类学生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并相应提高综合素质。

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活动,以具体项目下达教学任务,将理论指示融入到实践的工程训练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转化和结合,通过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学校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直接参与真实产品的生产制造,建立大工程的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职业技能。

工程实训课程设计的主要特色:

1. 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应用技能

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突出培養社会和企业所急需的具有理论深度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家庭用电实验室培养学生现代化、自动化下家庭的生活常识和应用技能,适合培养和提高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综合实力。

2. 教学情境载体项目化

将课程单独的章节内容进行重构,让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项目化,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结合教和学的认知规律,以项目为载体逐渐展开教学活动。

3. 学生主体化

以学生为主体,翻转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给学生分组后下达具体的项目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指导。

4. 教学过程工作化

下达具体的项目后,以工作过程的方式指导和管理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将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

三个学期的实际教学运行,主要涉及了2015级和2016级的全校各专业,基本上覆盖了许昌学院全部的文科专业。通过对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实训模块教学内容、学生召开座谈会和调查问卷,批阅学生的实训报告书等方式了解师生的教学反馈。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注入了更多的精力,学生对于实训课程整体上比较满意,普遍反映见证了从理念到实物的变换,感受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让自己对应用能力有了实践和体会,工、器、量具的使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有了能够对目标进行设计,从而实现的大胆创新。通过教师的反馈也了解到教学过程存在不断完善和不断进步的可观现象。

五、结束语

工程实训课程是实践类教学课程,教学过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其中实际操作占到主要部分。在对学生进行项目化的目标引导后,安排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在工程训练过程中,涉及到管理学生、分配原材料、管理工、器、量具和维护维修设备以及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监控等。工程实训课程是一个融入了多元多维度的立体课程。通过这种直接参与的、现场的技能训练过程。让学生得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无止境,教学更需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主体的不断配合不断反馈,从而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加完善,使教学的主体参与者学生和教师都在发展和进步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课程的教学中来,工程实训(人文社科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从根本上补满了人文社科类专业基础实训的缺失,对人才培养有极大的引导作用。在后期的实训课程教学中,要更多的与专业需求相结合,在基础实训和通识性实训的基础上,构建更多适合专业特色的特色实训模块,全面培养人文社科类专业本科生的技能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凌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工程制图教学[J].大学教育,2016(04).

[2]李凌乐.应用技术定位下工程实训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研究[J].大学教育,2017(05).

[3]李凌乐,殷志锋.人文社科类专业工程实训创新模块内容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17(06).

[4]李凌乐.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本科生工程师素养的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

[5]周玲.上海高校学生工程素养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制图在工业发展、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给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技工学校传统机械制图教学弊端,以及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技工学校 机械制图 模块化教学改革

机械制图是技工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属于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用于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创造力、机械图绘制、识别机械工程图样能力等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弊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必须进行改革。

一、技工学校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弊端

1.过分重视教师教

根据大纲教学要求,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基本上是由教师借助教学模型、教具在黑板上绘制图形,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的模式展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这种过分重视教师教的技工学校机械制图传统教学模式,既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教学效率,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必将会大大降低教学的效果。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已根深蒂固在教师们的思想当中,很难彻底改变,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自身有限的专业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将课程教学局限于课本之内,而难以向实践教学拓展。

二、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1.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在技工学校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要想发展模块化教学,就必须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对实训教学环节进行强化,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实践技能培养是模块化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应适当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机械绘图训练,以此增强自身对机械工程各种图样的绘制与识别能力。

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机械制图这一课程特点,对实训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如计算机软件制图、徒手绘图、尺规绘图、零件绘图等。其中,计算机软件制图作为当前及未来工程领域最主要的绘图方式之一,应引起教师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计算机软件绘图应作为技工学校机械制图实训教学中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的制图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制图水平,无疑对其今后的就业有着极大的帮助,对现有教学模式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就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在发展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模式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刻不容缓。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大胆探索与尝试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教学方法,并学会将教学中以教为重心的模式逐渐向以学生学为重心转变,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为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营造一种轻松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环节,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将学生的学与做有效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小结

当今社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技工学校作为机械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其开设的机械制图课程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使得机械制图课程在培养学生多项基础专业技能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技工学校应积极致力于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以加快该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韩玮.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张明远.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4(5).

[3]周四凤.关于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2(6).

[4]贺秀英.对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5]黄世有.关于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职业,2011(6).

(作者单位:平度市高级技工学校)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需要创新、高素质与技能型为特征的人才发展趋势,基于此,多年来,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的实训中心,经过几个阶段的建设,软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对其运行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有力推进了装备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实训教学;体系

一、产教融合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1.创建了以传统机械加工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特征的现代加工装备为重点,紧密对接行业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由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与数字化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功能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实训系统组成,总计有22个实训室(或区),实训中心使用面积约5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按课程建设需要,按班级规划配置,在先进性、规模与配置合理性及与区域装备制造业衔接度等方面同步领先行业发展,在国内外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共性与因材施教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训体系部分,实训知识面与难易度面对全体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文化基础与理解力差异。因此,在实施实训教学计划时,主要分四种预案进行实训教学:一是满足全体学生的基本实训教学内容,让每名学生都能达到实训要求;二是对理解与实践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基本的实训目标之后,增加提升模块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三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训题目,自主完成实训项目;四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分组使用低、中及高档设备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项目实训。共性与个性化的实训方案实施,将就了基础薄弱的学生、成就了基础好的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与职业技能竞争意识。

3.建设与提升了一个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教学需要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通过从高校引进、企业公开招聘及再培训等途径,先后企业引进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5名实训指导教师,从企业聘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9人,实训中心目前专兼实训指导教师有19人,为实训教学、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构建与实施了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教学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产教融合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应用水平提高为目的,在提高及促进过程中以创收弥补消耗。产教融合主要是把企业真实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引入到校,以典型产品生产流程为主线,把学与做结合,运用到理论与实训教学之中,重在应用与技能的提高。根据长时间的产教融合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应用中得到了重视: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模式,要考虑到单件及批量类型产品的不同操作方式。单件产品的产教融合方式,多数是以面对集体教学、演示为主,适于课程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批量产品的产教融合方式,多数使全体在实训学生都能得到参与,适于独立、熟练型的实训教学项目。在产品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一味求融合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突出产品工艺与生产流程特点。产品教学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重复出现。产教融合也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技术、技能及指导上的交流融合,通过双方交流,达到技术技能层面的共识与互补。

5.以产教融合模式为载体,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产教融合的实践,除了提升学生的产品生产加工职业技能之外,还把一部分独立实训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学习,使学生把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应用在产品结构、工艺及生产流程等方面的创新。主要实途径与方法如下:

实训教学阶段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产品设计、加工及检验等项目。成立由教师指导下的课外专业技术小组,一是辅助教师完成产品试切、实训室设备维护保养及管理,二是围绕某一专项技术,培养学生创新与动手能力,培育专利技术。实训中心指定开放时间并配备指导教师,供学生职业技术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达到了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灌输为启发、变独立为团队、变验证为应用实践研究的目的。几年来,学生申请的专利近40项,获得国家、省及市级奖项近30项,参与教师研究课题近20项。

二、管理规范化的体系构建与实践

课程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及其他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管理规范化体系来保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及保障实训中心正常、顺利运行。该体系以实训教学过程及实训中心运行所涉及到的人、财、物为研究对象,把职业素质要点分解到实训及工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自觉接受熏陶与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管理规范化体系的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保障实训中心教学有序、安全运行、服务规范的管理规定近60项,实训中心无一例人身安全意外事故发生、无一例设备重大安全意外故障发生。该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及目标:

1.设置组织架构与建立责任制。成立本学院的实训中心组织管理机构,量化责任分工与明确标准。实训中心各实训区室的专业建设工作归口各专业室;实训区室的使用管理由该实训区室的直接使用者、责任人和管理者负责;实训中心专业层面的宏观规划、设计及管理归口学院,对学校负责。

2.建设符合实训中心运行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保障实训中心日常运行、管理的系统规定,做到行动有规范、建设有效果。总体原则是结合我院专业特点,细化学校规定、补充空白。规章制度规范如下:主要包括: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写法规范说明;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规定的写法规范说明;实训、实习、实践、实验等词语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说明。实训中心二级文件体系组成,一级公共文件体系部分,主要包括:实训守则;实训室(或区)日常行为规范;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等。二级文件体系部分,针对实训中心的下设各实训室或区部分,主要包括: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各设备维护保养规定等。

3.建设师生共同管理的管理队伍。建设了三支管理阶段:专职实验管理员与兼任的专业教师相结合管理队伍;专任实训指导教师定区域管理队伍;勤工助学学生、课外专业技术小组辅助管理的队伍。兼职的专任教师负责与该实训室相关的专业建设及专业技术建设工作。技能熟练型实训区室采取专任实训指导教师定区域管理的办法。

4.硬件条件建设上,建设成有利于保障实训安全的设施布局。主要要素包括:实训室与实训室之间布局符合工业安全、消防要求;实训室内的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周边设施之间的布局满足实训教学、维修保养要求;实训室内的通道面积满足人员、小型货车通行要求;实训室内设置有工业垃圾、油液材料存放及饮水区域。

加强了实训文化可视化建设工作:技能作品、技术专题、技术技能、经典案例等以宣传彩页及实物等形式,上墙或上板,衬托职业技术技能氛围。

三、效果与特色

1.创建了紧密对接行业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根据紧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成立了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在设备先进性、设备规模与配置合理性及与区域装备制造业衔接度等方面同步领先行业发展,在国内外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了保证实训中心运行的师资与管理队伍,为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先后承担了辽宁省及大连市的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中国北车集团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单位的数控职业技能大赛、6个职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为大连GORB及大连INTEL工厂等多家企业提供产品技术应用服务。

2.教学与科研成果。通过多年来的建设、运行与实践,形成了关于提升与保障实训教学质量的规范化管理手册1册、产教融合案例集1册、产教融合模式协议及实训中心软硬件条件建设的过程文件若干。以产教融合模式为载体,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及加工项目、课外专业技术小组、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途径,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达到了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灌输为启发、变独立为团队、变验证为应用实践研究的目的。共性与因材施教成为教师指导实训教学的主导模式。在保证全体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同时,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的模块预案,提高了不同基础的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与实施了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企业产品工艺等设计与理论教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实训教学过程及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师生互融,使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生毕业后就能从事企业生产活动。构建与产施了实训中心管理规范化的体系。完成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6项;完成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5项”;完成近10项校内科研课题项目;完成近20个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项目,入账额近50万元。

3.观念的转变。转变一,是把单一职业素质教育,在产教融合模式和管理规范化体系运行过程中培养与养成。转变二,是把对全体学生实施的共性问题教学,变为共性大众化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实训教学模式。转变三,是把对实训中心单一的人、财、物管理方式,变为围绕实训教学项目进行动态管理。

通过软、硬件条件建设,构建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适应了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利,郑晓鸿,高金岭.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均衡发展分析[J].职业教育论谈,2009,(15).

[2]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1 科学制订课题技能训练计划, 合理使用实训材料

每学期的实训教学都会有很多个分课题。开学前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 首先应该了解本学期的课题内容, 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安排课题的授课顺序, 既完成了教学内容, 并且通过课题顺序的合理安排, 又达到了节约材料的目的。以我校普车实训教学第三学期为例进行阐述, 首先本期普车实训教学的课题有“车削成型面和表面修饰加工、车削三角形螺纹、车削单线梯形螺纹以及钢件车削练习。为了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 通过对教学课题的梳理, 我们可以把课题顺序安排如下:“钢件车削练习→低速和高速车削三角形螺纹→车削单线梯形螺纹→攻丝、套丝→滚花”。对课题顺序作如上安排的前提是, 每两个学生完成上述课题内容只需消耗一根Φ50x100的45钢。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课题是要求学生掌握钢件的车削方法, 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车削钢件时的长度尺寸的控制、外圆尺寸的保证和表面质量的要求。每位学生练习两次, 图纸要求, 见图1:

当第一课题完成后毛坯最小处尺寸为Φ38, 进入第二课题:低速和高速车削三角形螺纹。每位学生练习两次, 图纸要求, 见图2:

车削单线梯形螺纹。第一次让学生进行完整梯形螺纹车削, 掌握车削钢件梯形螺纹切削三要素的合理选择, 第二次车削时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去除直径尺寸4mm。主要练习单线梯形螺纹的半精车和精车。

用攻丝器和套丝器, 直径M12内、外三角形螺纹, 并在外部表面进行滚花。图纸要求, 见图3:

通过上述四个课题的练习, 普车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只在一段材料上就基本完成, 每两名学生只用了一根Φ50x100的45钢材料 (一位同学用这根材料的右端, 另一位同学用这根材料的左端) , 材料的使用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约了一半。

2 改进技能训练方法, 合理地利用“分组教学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示范后由学生独自去操作练习, 然后老师点评, 学生再继续去练习。在学生完成课题的过程中, 教师多重视学生练习后的结果, 也就是结果评价法, 但是学生在达到技能要求的过程中, 教师没有追踪。比如学生完成这个课题, 悟性好的学生需要练习几次能达到要求, 悟性较差的学生需要多练习几次, 学生之间有沟通和配合没有, 能不能让悟性较差的学生也能降低练习次数并且和悟性较好的学生一样达到要求?方法是有的, 这种方法就是“分组教学法”。

通过观察, 当我们没有进行分组教学的时候, 教师示范教学完成后, 悟性好的学生通常独自练习三次就能达到教师所定的结果评价要求, 而悟性差的学生却要五次甚至更多的练习次数才能达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教师能根据班上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合理分组, 让悟性好的学生带悟性差的学生, 让悟性差的学生多看几次悟性好的学生的操作, 加深印象, 最后由悟性较差的学生操作时就显得比较容易。现以一个24人的班级为例进行分组。24人先按学生的基础分成如下四类:悟性好的、悟性较好的、悟性中等偏下的、悟性差的。然后从人数上分成六组, 每四人一组。但是每组学生中必须按悟性好的、悟性较好的、悟性中等偏下的、悟性差的平均分配。教师示范操作完后每组先由悟性好的同学操作, 其他的同学必须站在机床旁边观看, 每看别人操作一次后自己要有体会。然后依次由悟性较好的, 悟性中等偏下的, 悟性差的进行操作。虽然在整过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只操作了一次, 但是越靠近后面的同学看别人操作的次数就越多, 从感官上比前面的同学对操作流程印象更加深刻, 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具体数据如下表:

通过上表观察, 差的同学虽然也只实际操作了一次, 但是他的观察次数比别人多, 就更能感观到更多的加工经验, 所以当自己独立操作时更容易上手, 形成了一种互补, 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后, 悟性差的同学达到结果评价要求比以前练习次数少了1~2次, 那么一个教学班就少几十练习人次, 从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电力、刀具等成本, 缩短课题进行时间, 差生在达到要求的同时减少了练习次数, 这样对他们的学习信心也有一定的增强。

3 学期交替和跨工种材料的二次使用

学期材料二次使用, 针对车工专业, 就是普车一学期和数车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材料的交替使用, 通常情况学生期末考试的零件直接进入库房作为废料处理, 但是普车一学期和数车一学期的考试零件的共同点, 都是外形简单并且规则。于是我们按照如下方法二次加以利用, 学生刚上普车时需要先进行试车削, 为了装夹可靠, 保证安全, 就用数车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材料。而数车一学期的学生刚上数控车床是都是进行的单项练习, 恰好普车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件因为外形规则, 余量较大, 所以适合数车班的学生用于单项练习。

跨工种材料二次使用是指:各工种用过的材料, 不再适合本工种使用的时候, 可以考虑其他工种加工零件的特性, 而把废料进行工种之间交换使用。例如:车工的废料基本上都是圆形, 可以给予钳工专业的学生练习锉削, 锯削等。铣工练习后的材料方形居多, 用后可以让钳工二次使用, 普车四学期的学生也可以用来练习花盘角铁和四爪装夹车削。

学期交替和跨工种材料的二次使用, 主要是让材料能够尽其最大的使用程度, 杜绝材料过早地归入废料, 从而降低材料成本。

4 多媒体教学和仿真软件的应用, 降低实训成本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和知识的广域性特点, 是当今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数控精加工仿真系统具备对数控机床操作全过程和加工运动全环境仿真的功能, 将加工过程用三维图形或者二维图形的方式演示出来, 使原来需要在数控设备上才能完成的大部分教学功能, 直接在这个虚拟的制造环境中实现, 实现对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零件全过程的仿真, 其中包括毛坯定义、刀具夹具的定义和选择、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同时具备多系统、多机床、多零件的加工仿真模拟功能。数控仿真软件能在教学中弥补设备的不足, 提供多种机床和多种系统, 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所编程序的检验, 减少实际操作出错的概率, 安全性高, 交互性强, 学生模拟操作方便, 利于学习。仿真软件的应用, 大大地减少了设备的使用率, 节约了一笔不少的电费、材料费、刀具费、油辅料费等的投入, 降低了安全风险, 是节约实训成本的重要途径。

以上几点降低实训成本的方法, 只是从客观环境上改变, 对于一个学校, 更需要的是建立一个“人人都有节约观念”的长效考核机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库房管理制度, 落实“6S”管理体系, 师生才能从思想观念上建立起节约的理念。

摘要: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是有着6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示范建设校, 一直沿袭“2周理论+2周实习”的滚动教学模式, 虽保障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教管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本文就在确保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下, 如何有效降低实作成本进行初步探讨, 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降低实训成本,管理方法,分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唐大鹏.车工工艺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刘国莲.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及对策[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1) .

上一篇:工程实训总结下一篇:实训数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