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华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扬中华美德 做时代新人”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以培育学生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为内容,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校决定进一步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工作。

二、实施原则:

1、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不是应付形式的走过场,而是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一部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

2、坚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高校学生的原则,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感知的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外显行为,要将这种认识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三、工作目标:

1、总目标:以典型的重大节日为切入点,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增强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断学美德、行美德、创美德;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推进德育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的建设。

2、培养目标

以“感恩节”为主题,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懂礼貌、精神 讲文明。

以“法制教育”为主题,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诺言、知礼明礼。

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培养学生忠心爱国、无私奉献、懂礼行礼。

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加强领导和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1、成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 段守强

副组长:任刚 各班班主任

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全体教师和辅导员都应参与其中来共同开发研究这一宏大的工程。

(二)立足主阵地找准突破口,扎实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找准切入点,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动态链。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突破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循序渐进地去达到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

1、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组长应组织全组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紧扣教材、自然进行、点滴渗透、细雨润物、潜移默化。

2、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少先队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利用班会时间集体讨论学习。

3、开展有效实施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美德征文比赛。

4、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学生的一生提供营养。

5、各班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富有特色的美德教育活。

(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应走出去,贴近生活,贵在践行,难在持久。

1、每学期深入德育基地开展活动。

2、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爱心捐助活动、安全教育日到街道发放交通常规宣传单等,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和礼仪常识。

梨丰乡中心学校

“扬中华美德 做时代新人”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

中国历史悠久,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时至今日,传统礼仪对今天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人们应加以改进和传承。“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可见礼仪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礼仪教育。荀子就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强调到,“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个人而言,它也是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二、提高对传统礼仪教育的认识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广大的在校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礼仪教育是落实德育必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的需要。礼仪教育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很多,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点,法制教育等等;但各项内容都体现着共同的本质。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德育工作中某些方面说教式教育多,实效性稍差。我们深知德育工作只有体现为具体行为时,才能看到德育教育的成果。換句话讲,德育工作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规范人的行为条文,而是体现某种道德的行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三、传统礼仪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

在国外一些大中小学都很重视传统文化,但是在中国由于种种历史和教育体制的原因,传统礼仪的教育很薄弱,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让大家对传统礼仪有一个清晰认识的过程。传统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学校教育为重点,家庭熏陶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才不至于出现传统礼仪的衰微。

(一)在学校中的开展礼仪教育

要使礼仪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把礼仪教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而不能将其看成短期行为。要有教材,专职教师,还要有课时按排及教学计划,并辅助于考查的手段。教师一方面要讲授礼仪教育的本质,即“真、善、美”的教育,同时也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似训练,即感性的,直接的,艺术的教育。学生通过学习仿效,使“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浑然难分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正那种认为礼仪只是外形的摹仿的肤浅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礼仪的实质是内容的表达。通过礼仪课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礼仪规范方面的认识,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中得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得以纠正。

(二)家庭中的礼仪教育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即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基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说家庭礼仪教育最重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家长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1.突出家长的表率模范作用,以“礼”授礼

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者也就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许多孩子的行为都喜欢模仿父母或者与父母对照,那么为人父母就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修养,认真负责做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女里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影响、教育及付诸实践。

2.营造家庭文化气氛,熏陶孩子礼仪意识

环境的熏陶和良好的心里环境影响人的生长。家庭礼仪教育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定一定的行为规范,以情感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言传不如身教,遗传不如环境熏陶。

(三)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将传统礼仪融入社会中,形成和谐的气氛

礼仪教育有利于增强人们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礼仪教育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要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社会活动之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人们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民族氛围。例如多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社会成员寻找社会中不文明的现象,进行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网络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社会的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民众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传统礼仪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礼仪文化是连接真知与人的桥梁,是把真知变为现实的最好方式,认识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了解传统礼仪文化是为了开创新的文明,传统礼仪在现如今的社会生活领域还能否继续拥有现实生命力,这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应使礼仪教育贯彻到学校教育中,融入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

中华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2018年12月6日,第十二屆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南宁开幕(以下简称“园博会”),共有44个国内城市、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9个城市参展,展会从2018年12月持续至2019年5月。园博会结束后,园博园将作为城市公园永久保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是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盛会,是展示城市园林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本届园博会以“生态宜居园林圆梦”为主题,创下“六个第一”:第一次在少数民族首府城市举办,第一次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举办,第一次在园博会设城市建设发展主题展,第一次面向东盟国家举办,第一次在冬季建成开放,第一次与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周年大庆同期举办。

园林,是人们用双手创造风景的一门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世界上的园林大致可分为3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听,历史的声音

中国园林,是古人在时光的飞逝中,不断在一个空间内加入文明的因子和历史的印记,最终成为一个有形的物质的园和无形的精神的场。中国园林里写满了中国人有形与无形的心灵密码,凝聚提纯成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园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的国势强大,经济发展较快,帝王、奴隶主盛行狩猎游乐,并在甲骨文中出现了园、囿、圃等字。《史记》中有记载,银洲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蛮鸟置其中……乐戏于沙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绘画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思想领域的开拓,使得神话内容不断加以丰富,园林的艺术性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苑囿的主要内容。

但此时,中国园林也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并未形成后世的鲜明风格。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苑。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阿房宫赋》中描述的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桥卧渡,未云何龙,复道形空,不霁何虹”。

汉代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官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观、有宫,成为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

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才进入发展和转折期。园林形式从粗略的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

中国园林在隋、唐时期达到成熟,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有隋代山水建筑官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和唐宋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

到了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园林,如三代都建都北京,完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达到园林建设的高潮。

至此,中国园林逐渐形成了地方风格特色,如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的私家园林,如苏州拙政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把它视为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志之一。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优秀园林作品。如北京的双秀园、雕塑公园、陶然亭公园中的华夏名亭园、紫竹院公园中的筠石园,上海的大观园,南京的药物园,洛阳的牡丹园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毫无疑问,中国园林从古至今都闻名世界。它的美,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艺术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深厚历史。

中国园林在国外

中国园林的美不仅征服了中国文人墨客,同样也被其他国家所赞誉。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事实上,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的造园技术就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并对这些国家的园林建造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明末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抄本题名为《夺天工》)流入日本后,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在沿用古典汉语。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也曾刮起一阵“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建造了许多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它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清初英国传教士李明所著的《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了《东方园林论述》。在法国不仅出现了“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20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1980年5月,以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为蓝本设计的“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成。这是苏州园林走出国门的第一项成果,而此次海外造园也是中国第一次出口园林工程。此后的30多年中,中国在世界各地修建的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式园林达68个。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凤凰公园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扬州古典园林“谊园”位于其中;2006年的世界园艺展览会在泰国清迈举办,扬州承建的“中国唐园”是国内唯一应邀参展作品,园艺展览会结束后“中国唐园”被评为一等奖;德国“多景园”为2001年在德国曼海姆市建造的古典江南园林群,园内设计了牌楼、小桥、水榭、水台、戏台、花厅、假山等,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德国“清音园”于1993年德国斯图加特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时建设,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以扬州“静香书屋”为蓝本,融和扬州园林的山水花木元素精巧打造,荣获该次园博会“金杯奖”……

中国园林在海外的佳作不胜枚举,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贺风春认为,“在海外造园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容易让人身临其境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人对世界、对自然的看法。我们讲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中国人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实际行动,都体现在园林中。”

“从表面上看,我们只是做了个造园过程,却引发了关于中国园林和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这种研究热潮再通过新建的园林反馈出来后,永久地留在美国当地,成为一个永久的中国文化宣传的前沿阵地。”贺风春说。

传播的使者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乘物以游心”的方式,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它将建筑、山水、诗歌、绘画、雕刻等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以其悠远的意境,使人的心灵与自然相忘相化。它融合了时间空间因素,让人“咫尺之内,觉万里之遥”。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美国洛杉矶圣玛利诺市亨廷顿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及植物园内,有一个名为“流芳園”的中式花园,它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建设,是亨廷顿庄园内15座不同国籍和风格的花园中面积最大的一座。2003年,苏州园林设计院正式接受了设计“流芳园”的委托。这座北美最大的中式公园于2008年2月23日正式向游客敞开大门。

如今,江苏几乎每年都会在“流芳园”举办文化交流、招商引资等活动,“流芳园”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宣传基地,并赢得“长驻文化使者”的美名。

“我们在海外造园的过程中,会结合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需求等,加入可以作为婚庆礼堂、研究室、茶聚场所、企业年会举办地、音乐演出场地的空间。这就突破了原来苏州园林只是私家宅园的功能,展开了又一次深刻的造园活动。像‘兰苏园’‘流芳园’这样新建的苏州园林,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中华文化传播和教育的功能。”贺风春认为,这种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持续深入进行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重视中国传统园林的海外建设,把它纳入文化传播战略,做好规划,建立国家促进机制。”贺风春建议,依托我国驻外机构、中资企业,还有与我国友好合作机构和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等,争取在海外建更多的中国园林,让中国园林精湛的造园艺术、优美的园林形象为全世界人民服务,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广泛传播。“通过制定3年、5年、10年乃至更长期的量化目标,让中国园林落户到我们的友好城市,落户世界百城,真正使经济和文化得以双发展。”贺风春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园林在海外建成落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出现。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传统文化的复兴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园林艺术必将大放异彩。

中华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恭城民族中学以“严谨勤奋,博学善思,团结进取,求实创新”为校训,紧密联系瑶族山区实际,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遵循现代化教育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安全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在坚持诚实、善良、勤奋的瑶族传统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校园。

恭城民族中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校训融入教育全过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依托,开展国旗下的讲话、经典诵读、习字养性、文明餐饮、爱国主义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恭城民族中学注重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突出学生行为习惯、感恩意识、文明礼仪等养成教育。学校把瑶族长鼓舞、竹竿舞、抛绣球、多人板鞋等民族体育活动引入课堂,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书香校园”“墨香校园”。学校编辑出版了国学教材《国学古韵》《国学养正》《国学智慧》,师生人手一册,对学生进行礼、义、廉、耻、忠、孝、悌、信的传统教育及本民族特色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有每日一读(读国学经典)、每日一练(练毛笔书法)、每日一思(写行思录)等活动,每学期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现场软笔书法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构建了高雅的校园文化,展示了学生才艺,弘扬了中华美德,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為习惯,培养了健康向上、文明礼貌的人格,夯实了中华文化认同的根基。

恭城民族中学自建校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学校因务实的校风、严谨的学风、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019年,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喜获国家民委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荣誉称号。

中华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医学职业精神培育 传统美德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医护工作者展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职业精神与精湛的专业技能,为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筑起了坚实的堡垒。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后备人才,培养崇高的医学职业精神十分重要。随着医疗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医疗服务的宽度更加广泛,对医学生的培养除了重视临床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镇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更有利于培养出“仁心仁术,尚德尚医”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意义

1.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现代医学已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479-480),医生的职业精神与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样重要,医务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本科基础阶段的医学生是医学职价值观形成的初始时期。因此,对本科基础阶段的医学生,尤其是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本科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体来说指未来从事的职业活动应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情怀相统一的情感(2)(88-90)。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价值分析。

(1)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

在几千年历史变迁中,每一个时代都为中华民族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化财富,这些财富沉淀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内容。新时代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工作中,可使大学文化融汇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的延伸,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是思想教育的不竭源泉,为思想教育的开展提供全方位支撑(3)(14-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陶冶道德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武器,两者相辅相成。

(2)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借鉴意义

在中华文明史中,扁鹊、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许多名医提出了许多医者精神,扁鹊有六不治原则,李时珍曾提出“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孙思邈始终坚守“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明朝医学家裴一中在《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我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将其概括为“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以上这些优秀的职业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价值内涵延伸。

我国医师学會所公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强调医师执业的核心精神是“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行业的储备人才,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看到各个行业的工作者身上体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蕴含的内容,证实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尤其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大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用刻板古老的方法去学习、去理解,需要我们合理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并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探索出易于“95后”“00后”新时代医学生接受的新方式,可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生机(4)(20-22)。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职业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接受渠道有限。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碰撞愈演愈烈,年轻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仍停留在个别范围,缺乏整体认识(5)(11-15)。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容易受一些网络不实言论的影响,学到不完整甚至错误的传统文化信息,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限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内化。

对于医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中的医学职业精神存在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当今社会医疗技术、经济水平、理论认知快速发展的实际有一定的现实差距,一些医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不强,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精神追求,限制了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深刻的认识。

2.医学生对职业精神培育认识不足,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缺乏。

医学生思想上较为重视专业水平,就业压力较大,相对其他专业就业形式较为单一,很多医疗单位对学历的基本要求已经为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使得部分医学生始终将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第一位。在职业精神养成的本科基础阶段,很多同学的目标是继续升学。在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主动性不够、针对性不强、载体单一等问题。

一些医学院校简单地把职业精神内容设置为考研保研经验交流、就业经验与技传授,并没有让医学生深入了理解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职业精神培养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求职经历,又充分掌握专业医疗知识,对医学院校的职业精神培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195-199)。一些医学院校的职业精神培育课程由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兼任,或者由行政人员转岗,专业化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1.搭建新媒体平台,加深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接触新媒体最频繁,最容易接受。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抓手,牢牢把握新媒体阵地,通过新媒体平台、自媒体或微信公共号,以抖音视频、快手视频、西瓜视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新颖、有趣的短视频讲解古代名医如何精业济群,借助新媒体技术消除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时代鸿沟。

例如,抖音短视频平台爆火“戳戳乐”,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但其实,“戳戳乐”是传统羊毛毡工艺。羊毛毡主要采用羊毛制成,距今至少八千年的历史,属于非编制而成的织物形式,在古代是取暖的重要织物品类。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一定可以促进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职业精神培育。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及辅导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丰富职业精神的培养内涵。

医学院校建立专门的教师团队至关重要。院校应招聘专业人才,建立教师团队,使医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医务人员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断完善职业精神课程教学。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者及辅导员传统文化培训班、技能大赛等素质能力提升活动,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研究和认同。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等形式,引导就业工作者及书院辅导员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专门配备人文社科学专业的医学人文教师,在辅导员的聘任中,兼顾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的交叉,鼓励协作研究医学人文的相关问题,增强教学效果。辅导员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经验,在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欠缺的问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或者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使学生把个体的道德体验内化为自觉追求(7)(1464-1468)。

职业精神的培育可通过多途径进行,对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及持续性的职业精神培育内容进行改革与完善。把握医学院校的专业特殊性,在高年级本科生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在基础医学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帮助本科基础阶段的医学生在本科实习阶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及“患者至上”的职业理念(8)(371-374)。

3.专业知识教学与就业工作交叉,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职业精神。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救治不仅包括对疾病进行治疗,使患者达到健康状态,还要通过言语、态度及行为表达对患者的尊重。可以根据每个临床专业特点,与专业课程同时设置不同的人文精神及职业道德培养课程。同时,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建立抗击疫情医护人员及科研人员先进事迹案例库,并将这些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医学生学习医护人员为医学献身的精神。其次,在医学生的选修课学习中,增加医学伦理学、中华医学史、社会医学及美育等人文历史选修课,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开阔视野,升华对医学的认知,提高职业修养(9)(954-958)。

四、结语

医学生担负着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其职业精神状况直接影响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前景。随着现代医疗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但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学职业精神,证实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的新方法,将使医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性,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郎景和.人文关怀是医学的本源[J].协和医学杂志,2018(5).

[2]唐焕韶.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医学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9).

[3]宋伟,张德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7(7).

[4]張姝,亓光.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药学教育,2017(2).

[5]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6]王家源,郑京晶.医学生职业精神全学程培养的情况调查及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9(2).

[7]曹鹏,李艳波,孔令杉等.德育视角下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11).

[8]叶玉梅,许蓉,王磊.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医学教育管理,2017,3(5).

[9]吕晔,刘慧,尹晓然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08).

基金:1.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新途径SK2020071)2. 2018年度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项目“医学情怀与职业能力导论”。

中华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四年四班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以实际的行动孝敬父母,即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孝敬父母。教学过程:

一、 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

主持人:为什么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引出主题: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A、初步感受

1、让学生看图片,认识两个人:父亲,母亲。教师明确:母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父亲一直牵着我们的手;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父母的爱是崇高的、无私的和伟大的!

B、深入认识

1、老师讲有关父母关心爱护儿女的真实故事。

①六旬老父捐肾救子: 200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②年轻母亲舍身救儿: 2004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妈妈的全部。”

提问学生:从上面的故事里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讲自己和父母的故事: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请讲:①父母令你最感动或者最难忘的一件事②父母令你最高兴的一件事

3、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家长及在场所有人的父母。

4、心灵表白

同学们现在你们有话对爸爸妈妈说吗?现在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是什么?

二、 如何孝敬父母?(学会做人)

就像前面歌曲里的歌词所说:①父母为我们吃了多少苦 受了多少累,那么我们该怎么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教师讲一个古代儿子孝敬老母亲的感人故事:《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2、 请每个学生写几句简短的话概括:谈一谈怎样孝敬父母?

让同学读一读自己写下的话,请家长点评,谈关于孝敬的看法

3、父母很希望听到儿女祝福的话语,如果要写一句祝福的话在父母生日时送给父母,应该怎么写? 比一比谁写得好

3、下面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哪些是同学们做得最好的?请讲一讲让同学们学一学

①了解父母各个方面(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辛苦吗?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②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当面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

③生活节俭,无浪费现象,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④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⑤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

⑥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 ⑦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护法) ⑧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

⑨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的指出(实话实说) 教师总结发言:

上一篇:证券监管论文范文下一篇:互联网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