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方法探析论文范文

2023-10-12

哲学研究方法探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求实性思维作为领导哲学系思维方式之一,是领导者正确决策的根本保证,在领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几个方面来阐述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求实性思维, 从而使哲学思维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关键词:求实性;哲学思维;领导者

领导作为一门系统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也凝聚着哲学智慧。对于领导者来说,是否能够正确地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是衡量其领导力水平的基本标准;是否具有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哲学思维,是对领导艺术的更高要求。也可以说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是领导者决策的显著特点,高超的领导艺术,得益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维。领导者的哲学思维方式有很多,求实性思维就是领导智慧的养成途径之一,在领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求实性思维的内涵及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先入之见,要避免带着主观的好恶和感情色彩来看待事物,要尽量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领导者必须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把求实性思维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石,在领导活动中一以贯之。

所谓求实,即求实际情况、实际效果,是讲究效益,保障实效,切实解决问题,它与“假、大、空”相對立。求实性,也可以说是唯实性,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去思考问题和事情,而不能“唯书”、“唯上”。求实性思维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能动地认识、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达到遵循规律、利用规律和驾驭规律的目的。可见,求实性思维方式是以反对唯心主义为任务,以寻找解决问题的立足点为目标的。

求实性思维是一种客观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是一种符合客观的科学思维。求实性思维的本质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意思是根据实证求索真理。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并为其提出了一个经典的注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可见,研究客观事物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就是实事求是。

二、坚持求实性思维是领导者正确决策的根本保证

科学思维方式是提高领导能力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就迫切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既非一成不变,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只有牢固树立求是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才能确保各项决策活动正确无误。

(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较真才能准确了解实际情况

求真务实,求真是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就不可能做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敢于较真,坚持真理,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苟且,正是坚持求真务实所需要的一种态度。

敢于较真,前提是要有勇气。勇气来自无私无畏。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就应当敢于同一切与党的宗旨相违背、与人民利益不相符的现象较真,祛邪扶正、破假立真。敢于较真,基础是了解实情。实情来自严谨深入。较真的依据从哪里来?主观的推测、感觉是靠不住的,只能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来自实践。这就需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到田间地头、学校工厂,深入到群众中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意,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敢于较真,关键是掌握方法。方法来自科学求实。客观事物千差万别,人的认识各不相同。正确地较真,就不能不分主次、处处苛求,不论大小、事事计较,而应该着眼大局和长远,抓住本质和主流,善于在求同存异中取得共识,在取长补短中相互促进。这就特别需要与人为善、坦诚相见,出于公心、防止偏见。这样的较真,才有利于把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共同致力于推进工作和事业。

(二)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历史。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必须使人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情况。这是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绵延不断,永无终结。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在日益变动,人类的实践过程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

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当今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动摇,勇于和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根据实践的要求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方针政策,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不断开拓创新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有些片面地理解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的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或者一讲实事求是,就忽视了开拓创新,或者一说开拓创新,就忘记了实事求是,不善于从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层面去认识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从而造成思想上的封闭、守旧和工作上的被动、落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实现正确的开拓创新。我们所倡导的开拓创新,不是不顾条件的一味蛮干,也不是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更不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的形式主义。真正的开拓创新,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自缚于陈旧的框框,不拘泥于过去的经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地将工作提高一个新的层次,把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使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意见

古人云:“政之所兴在顺民,政之所废在逆民”,“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民情有实际的情况,民意有急迫的要求,民生有政治反映,民心有执政力量。百姓之心有事情、有决策、有导向、有诉求、有策略、有民计、有民权,所以,“百姓与之则兴,百姓非之则危,百姓悖之则亡”。领导者在制定各项计划和措施之前,应当尽可能先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多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

领导工作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做任何领导工作,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极大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这个创造力和积极性,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是我们夺取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关键。民心,可敬、可亲、可爱;民意,有智、有情、有愿。举事当先审民心,对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来说,不可须臾或忘。

三、领导者如何在工作中运用求实性思维

哲学思维与领导决策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使领导力有显著提升,必须熟知领导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领导决策的程序、方法和原则;除此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哲学思维的基本原理,把握求实性思维的丰富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总结求实性思维运用于领导决策的经验与方法,使哲学思维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发挥其方法论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求实性思维必须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我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着力点,提供了保证。

要做到求真务实,决非易事。坚持求真务实,必须具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勇气,具有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吓倒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敢于求真务实,重要的是敢于解放思想。敢于解放思想,是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事业的必由之路;不敢解放思想,就走不出新路子,干不成新事业。敢于求真务实,必须敢于自我否定。不断自我否定缺点错误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敢于求真务实,就是要为人民的利益随时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对自己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只有常怀律己之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诚恳听取批评,主动接受监督,真正做到求真务实。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敢于求真务实,而且要善于求真务实,通过认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道道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和运用规律的根本目的。只有親历亲为才能做到求真务实,可以说,亲历亲为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官”德情操,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本事。求真务实需要提高能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既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又掌握正确的领导方法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求实性思维要力戒以个人偏好看待事物

力戒以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和情感偏好为尺度来看待事物,避免带个人利益看问题。如果每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绝对化,缺乏理性的分析,就容易走向对事物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的认识,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貌,所以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来充分认识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偏好的一种局限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往往带着个人的情感偏好,主观好恶来看待人,看待对象,看待事物,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我们作为认识主体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偏好是有个人的局限性的,是一种先入之见,我们应该力戒避免这样做,尽量通过不断利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的比较,不断的反复,不断的总结,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认识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马克思在1846年讲了一个观点,人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的,这就是说,从利益出发看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总是带着自己的利益来看问题,比如说看待一个人,当这个人和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时候,跟我关系相当好的时候,我很容易把他的优点发扬光大,他的缺点可能就视而不见,和我有利益冲突,我们之间有矛盾,那么很容易把它的缺点发扬光大,把它的优点视而不见,所以带着利益出发来看待这个人,就很难达到对这个人的一种客观认识,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看待对象的时候,要尽量的把个人利益先放在一边,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这个事物、这个对象的客观认识。所以哲学思维给领导干部提供的第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就是要从客观出发,避免从主观出发。这种求实思维,对于领导干部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运用求实性思维必须善于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它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洞悉民情、为民办事,需要通过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民之所需、所盼,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科学决策,更离不开调研。调查研究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础性环节,只有深入调研,使基本情况清楚明了、决策依据真实可靠、分析思考全面深入,真正做到汇聚民智、集思广益,才能使作出的决策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在个别领导干部看来,调研不过是下去一趟、听听汇报、写篇报告,调研作风不正、能力不强、水平不高,越来越成为一些干部的“软肋”。因此是否善于调研,既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更是作风问题。

调研贵在深。只有树立良好的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浮在表面迎来送往,不“蜻蜓点水”做样子,不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才能摸清实情、摸出隐情,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和科学决策打下基础。否则,双脚就会“踩空”,头脑就会“发空”,问题就容易“抓空”。调研贵实。调研的过程是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的过程。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摸实情、讲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调研贵于思。爱因斯坦说:“只有你的眼睛能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开展调研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要透过现象认清本质,通过偶然发现必然,努力从普通的现象中分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升华,推广运用,从当前的工作中预见到未来的隐忧,未雨绸缪,争取主动,既了解事,又明白理;既在工作上见成效,又在思想上有收获。通过深入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寻找出规律,揭示出本质,总结出经验,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路阳,顾明进.现代领导思维与创新[J].领导科学, 2009,(2).

[2]闫顺利,敦鹏.哲学作为思维方式的超越——论马 克思的实践过程思维方式[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

[3]胡志鸿.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探讨[J].湘潮(下半月), 2010,(7) .

[4]赖松龄,高建和.论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的转变[J]. 人民论坛,2011,(26).

[5]程亚平.领导干部转变思维方式探析[J].世纪桥, 2011,(11).

[6]刘毅强.哲学思维与领导方法[J].党政干部学刊, 2013,(5).

[7]胡天真.作风贵在“实”[N].解放军报,2013-07-02.

[责任编辑:胡 悦]

哲学研究方法探析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和住院部共收治慢性宫颈炎的患者是235例,患者年龄为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岁,经妇科检查均确诊为慢性宫颈炎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诊断和检查护理

白带增多是子宫颈炎的主要症状,因病原菌和炎症的范围以及严重程度的不同,白带的颜色和量以及气味与性状也就有所不同,症状显示的是乳白色粘液状和血性白带以及淡黄色脓性等现象[2]。如果该炎症沿着子宫的韧带向盆腔的四周扩散,该患者就会产生腰酸和骶部疼痛以及下腹坠痛的感受症状。严重的者会在每个月经期和排便时感觉明显,甚至于性交时会出现加重情况。特别是患有粘稠脓性白带的患者会出现不孕之症,因其症状不利于精子穿过,在针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时,可以看到其子宫颈内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糜烂和裂伤,或者有息肉与外翻、肥大宫口发红充血和腺体囊肿以及脓性分泌物等多类症状的明显改变[3]。所以护理人员要协助好医师认真进行各项常规的妇科检查.同时,还要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消除患者在检查时所产生的顾虑与恐惧的心理情绪,从而做到心情放松地接受与配合各项检查。

1.2.2 患者心理护理

护士在平时应多与患者相互交流,依据不同的患者,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科学的心理上的疏导,努力消除患者对于病症所产生的焦躁恐惧心理,要详细而有耐心地对患者说明护理过程中的各类注意事项,从而配合在治疗以前的白带常规检查和患者宫颈刮片的细胞学方面检查。此外,护理人员要患者的家属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并告知慢性宫颈炎的治疗上若使用一般药物效果不明显,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癌变的可能[4]。对于那些思想压力都非常大的患者家属,要积极的给予安慰和鼓励。因此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基本心理状况以及顾虑问题,科学进行鼓励与开导,必须帮助患者积极树立治疗和护理的信心,并密切配合各项复查和护理。

1.2.3 治疗护理

针对慢性子宫颈炎的患者,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要手段,一般是运用物理治疗法和药物治疗法,或者手术方法治疗,当然采用最多手段是一般物理的治疗方法。

1.2.3. 1 物理治疗临床护理

慢性宫颈炎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和红外线凝固疗法以及微波治疗法,各种治疗方法基本上大同小异[5]。在治疗时间上,通常要选在患者月经干净以后的第3~7天进行,但是患有急性生殖器炎症的患者不能使用此治疗法。在采用物理疗法以后,往往会出现阴道内的分泌物突然增多,并出现有大量的水样排出液,所以此时要使用卫生巾,还要保持外阴部的干净和清洁,以防止出现感染[6]。如果真的发生感染,则应当及时地通过药物来进行补救治疗。在手术结束以后的1~2周,在脱痂时通常会有少量出血的状况,但不用再使用局部用药,这时候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在此期间的8周以内,不能使用盆浴,避免阴道冲洗和性交,防止引发大出血和感染[7]。在治疗以后的2个月,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复查,观察子宫创面的愈合状况,并注意在复查时观察患者有没有出现颈管狭窄的现象。

1.2.3. 2 采用药物治疗的临床护理

局部药物法治疗的范围,主要适合用于糜烂面积小以胶炎症没有大面积的感染,护理人员要及时的与患者进行详解使用上药时,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及时地解释药物的用法和使用应当注意的的细节。在目前,大部分都是先用洁尔阴进行阴道的冲洗后,再使用消糜栓置于阴道之内,指导患者在卧床休息8~12 h以后再取出。在月经以后上药,1次/d,并连续使用1周,以4周为1个疗程.

1.2.3. 3 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

如果经检查患者有宫颈息肉或者宫颈囊肿,则可以实施息肉摘除手术。该类患者手术的最佳治疗时间应当是在其月经干净以后的第3~7 d内。在患者在手术以后,一定要保持外阴部的干净卫生,护理上,交代患者每天使用洁尔阴进行外阴的清洗,并勤换洗内裤,在患者手术以后的2个月内,必须避免使用盆浴,不能有性生活,不可进行阴道的冲洗[8]。同时在患者接受手术以后的2个月内,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复查,让医生了解手术创面的愈合状况.没有痊愈的患者,要进行第二次治疗,争取让患者得到彻底的愈合。

2 结果

全部患者经过系统护理,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护理的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目前年龄在30岁左右的妇女患宫颈炎疾病的人数在逐渐增多,也引起女性患者的恐慌和医疗界的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上看,慢性宫颈炎症的治疗并不困难,只要患者能够遵从医嘱,按照规定的疗程配合治疗,并定期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并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完全能够消除宫颈炎疾病的长期困扰[9]。如果妇女阴道内的白带突然增多,并且白带浑稠且产生异味时,则一定要重视宫颈炎的排除检查,应当及时尽快地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系统检查。还有一部分患者在感染宫颈炎时,没有任何的症状出现,此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被医生确认为是慢性子宫颈炎的患者,要注意坚持在每年到正规医院做一次全面的妇科常规健康,从而确保宫颈和子宫的健康,从而避免再度的感染和复发。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慢性宫颈炎的患者共235例,对其进行妇科检查护理、心理护理和物理治疗护理以及药物护理等系统护理,并观察综合护理的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经过系统护理,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感染或者并发症,护理的有效率为100%。结论 对于慢性宫颈炎患者,应当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对症护理,并加强健康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慢性宫颈炎,妇科护理,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1] 朱丽贞,罗文君,吴鲜花.浅析宫颈炎的临床症状、原因与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16):269.

[2] 夏志梅,刘双荣,于桂云,等.高频电波刀治疗慢性宫颈炎128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2007,9(6):331.

[3] 刘淑华,王建波,金敏.健康教育在宫颈糜烂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23):154-156.

[4] Dietrich CS 3rd,Yancey Mk,Miyazawa K,et al.Riskfactors for early cytolog icabnorm a lities afte r loop electrosurgica lexcision procedure[M].Obstet Gyneco,2008.

[5] 金仁英.宫颈糜烂262例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3(12):240-242.

[6] 张建萍.浅谈慢性宫颈炎的潜在危害及对慢性宫颈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28):138.

[7] 李惠群.慢性宫颈炎CO2激光手术后创面的护理[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4(12):211-213.

[8] 孟淑君,陈淑华.应用宫腔镜切除子宫内膜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7(8):187.

哲学研究方法探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再认识来探究实践哲学的起源与发展,由此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发展,以及如何看待其与儒家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实践哲学;实践;方法论

从字面意义理解实践哲学,这是一种体现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哲学或是应用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特意为自己的哲学理论命名为“实践哲学”,而是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学者普遍认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处处闪耀着实践哲学的光芒,这不仅是对西方史上的实践哲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是把实践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来应用。

1 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再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阐释,可谓众说纷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词典》中,“实践”一般是指行动、活动。而按照马克思的含义则指自由的、普遍的、创造和自我创造的活动,以此来创造和改造人类世界及人自身;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由于有了实践人才区别于一切其他生物。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实践”下明确的定义,但其著作中处处都闪烁着“实践”光芒的描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鲜明的特征。动物的各项行为至多是本能,人的活动包含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等,人懂得深入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人类建造的东西不只是实用,还讲求美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从理论上是不可验证的,必须通过实践,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才能得到证明。

由此看来,“实践”应该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自由的、有意识地改造自身或世界的以及能够检验自身合理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始终是人,这是毫无疑问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始终是立足于人类社会,亦立足于人化自然。既是体现对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对自然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应该属于一种新的方法论范式,即有所区别于传统的作为思辨的西方哲学,但是不能只把这种新的方法论范式局限于通过阶级斗争这种革命化方式来改造世界。因为实践哲学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以及不断发展的,相比传统的西方实践哲学而言,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更具有一种灵活性,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作出调整。

2 实践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以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类活动领域的学说。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也有涉及关于“实践”的内容。“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强调人们应该关注现实生活,着力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关于人自身的问题。柏拉图把实践哲学的思想运用到城邦的治理,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城邦的“善”如何成为可能,城邦的“正义”来源于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履行本职能。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活动领域划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实践更多的是关注政治和伦理方面的人的行为,由免于劳动的人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他指出,实践和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求知和求好两大方面:探求更多的知识是理论的本性,让一切变得更好则是实践的本性。要求得知识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要去改变事物则需要实际的行动。实践科学与理论科学相比,除了提供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世界成为人们希望其成为的那个样子。康德通过实践理性以自由意志为道德立法,并且以道德律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尽管康德划分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会导致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道德的人不一定有知识。但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实践哲学中对德性的追求这种终极目的。马克思要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以一种超哲学的思维通过对世界的革命改造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论》中他把“实践”概念更替为“劳动”概念,并通过异化劳动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和劳动产品是如何的分离,以及资本家是如何对工人进行剥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相比以往的西方实践哲学而言,具有了划时代的革命性创新,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对实践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实践问题被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深入研究。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卢卡奇把“实践总体性”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科尔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种以革命实践为基本逻辑的主体—客体辩证法;弗洛姆所主张的以实践为本质的人本主义;萨特的“实践人学辩证法”等。阿尔都塞指出,“实践”一般指的是我们通过运用人力,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把生产资料加工成产品的过程。他进一步把“实践”细分成四种形式,即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理论的实践。其中,经济实践是这四种实践类型中占决定性地位的。阿尔都塞既重视物质生产这种经济实践,同时又强调不能忽视政治、意识形态和理论等实践,从多方面兼顾“实践”的整体性,他的实践观似乎更接近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尽管诸多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对马克思的“实践”给出了多种解读,但是这些新解读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哲学的理解和发展,不再仅限于传统西方实践哲学的单一维度方向,而是往多维度方向延伸。

3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当代中国的新进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方法论范式,在中国更是成为一种现代主流的方法论范式,其不可避免地与儒家学说产生了碰撞。《礼记·大学》中,……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体现了一种“学以致用”的实践哲学思想。儒学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亦是表达一种为人处世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实用主义”的韵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带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现代哲学,所以其实践哲学也是带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欧阳康指出,实践哲学不是对所有实践的一般地、简单地反映和再现。而是对不合理的实践进行批判,同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身,使其更加科学。当两种不同质的哲学方法论碰撞在一起,是予以融合或兼容,抑或是保持各自的张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和问题。

同样作为实践哲学,同样应用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两种哲学方法论都旨在引导人们通往理想的美好生活。如在儒家哲学看来是一种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是共产主义社会。但我们亦注意应保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独立性,保持其一定的张力,不应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儒学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能够以自身的语言很好地表达出中国传统的平等观和大同社会理想。现今,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学术界、理论界都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具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则需要借鉴吸收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成果,以更好地指导中国当前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新的范式相比儒家思想的优越性所在。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方法论,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一样特别重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实践目的与人的价值追求、实践动力与意志品质、实践情感与人性提升等复合关系特别关注。而且这种实践哲学是具有多维度的,即对生产实践与生活样式、科技实践与社会进步、交往实践与文化传播、宗教实践与人性教化、道德实践与人生追求等方面都涉及。更重要的,这种方法论是把实践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结合起来,并且以此作为新进程的发展目标。

4 結论

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式的理论体系或方法论,而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批判性的动态哲学方法,这是一种发展着的、具有科学性的哲学新范式。通过这种新范式的方法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依据,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新范式。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英]汤姆·博托莫尔.马克思主义思想词典[J].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467.

[2]徐长福.劳动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生产化——从亚里士多德传统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J].学术研究,2003,(11):48.

[3]王文锦.礼记译解(下)[J].中华书局,2001:895.

哲学研究方法探析论文范文第4篇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1];它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2]。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3]实践的观点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 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其次, 任何一项科学理论的提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都必须要依赖于社会实践。因此, 我们必须足够重视实践的作用。问题意识也有重要作用, 因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贯穿于社会研究的始终;爱因斯坦曾经就这样论述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4]。我们必须善于提出新问题, 并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的科研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实践得出的理论可能是层次不齐的,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要对实践的经验或理论进行科学的理论总结。同时, 我们还要借助调查研究。

科学研究中还要掌握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理论的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运用哲学的方法论提炼和归纳的产物。现今的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主要包括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等社会复杂系统, 所以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时, 必须要从多维度来分析, 才能把握到问题的脉。同时, 我们还要了解和认清到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构成要素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5]的社会有机体、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划分的经济社会形态以及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的技术社会形态的内容。掌握了以上内容, 我们还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研究新问题时应该掌握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矛盾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要求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考察一切事物和现象时, 既要研究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又怎样斗争的, 又要学会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科学研究中的矛盾有普遍性。因此, 社会科学研究者在任何时候, 对任何事物, 都要承认矛盾, 分析矛盾, 勇于揭露矛盾, 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我们需要:首先, 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其次, 要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的特殊性;再次, 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最后, 要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性质的特殊性。

由于社会生活中大量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矛盾、阶级矛盾和阶层矛盾的存在, 所以我们针对每一个矛盾都要有其独特的、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我们必须要对社会中的政治等现象从利益上探究它的内在动因和根源。每个阶级都有不同的矛盾, 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社会学等学科重要的方法之一,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在科学研究中它只能适用于阶级社会的历史, 也不能对历史事件给出一个完美的解释。最后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分配不公平, 社会阶层的两极化凸显;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以及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和其它社会阶层分子存在矛盾[6]。所以, 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阶层分析方法, 针对不同的矛盾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解决好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社会科学研究者正确运用这三个分析方法, 可帮助“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早日实现。

人类社会的演变形态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内容、实质和规律。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人的认识也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 社会科学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不过我们也要反对空想主义和冒险主义。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要求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另外, 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除了要遵循客观规律以外, 还要有自己的目标, 做到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社会主体是人, 所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把“现实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惠及现实的人。人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人的生存状态是我们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人们的生存状态好则可以意味着社会发展的高质。因此, 我们的科学研究必须面向社会。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 所以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重视杰出学者所提出的观点和理论, 这样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推动重要的意义, 不过杰出学者也要借助人民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精炼概括, 它能够使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也可帮助研究者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注释

1[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2]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3]同 (2) .

4[4]桂诗章, 杨晓萍.教育科研选题的原则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7 (1) :60-61.

5[5]陈志良, 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J].哲学研究, 1990 (1) :35-43.

哲学研究方法探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元气理论是中国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本性与元气是相联系的, 元气与物质具有同一性。元气的本体论演化出中华文化, 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在中医里的运用尤为明显, 不仅包括我们熟悉的气功, 太极拳等与此有关, 中国的世界观里整个世界甚至人自己都与元气相关。

宋代哲学家张载有精深气学理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元将气理论发展到气学理论的高峰。元气的唯物辩证法, 可以解释世界的缘起理论。元气理论提出元气为宇宙的元初物质形态, 极其深远而又彻底。元气的产生与发展与目前我们研究的宇宙模型, 宇宙奥秘都可联系起来的, 特别是粒子领域的研究, 元气理论可以作指导。

元气作为宇宙的起初物质, 比原子理论彻底, 因为我们目前也没有找到宇宙最基本的物质, 宇宙论方面, 元气理论具有自己的科学逻辑, 对于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以及人体的秘密, 元气理论不仅是哲学上的指导, 也是科学上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它可以突破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 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理论的形成源于现实, 又要对现实合乎依据的进行理论的创造, 形成理论的指导, 元气的世界观人生观理论, 指导人的科学实践与生活实践。元气的理论注重于整体研究, 善于运用辩证法解释变化发展的世界与人自己, 其理论既包括宇宙的产生, 也包括人自我的生灭, 都离不开元气理论。

元气的研究, 元气作为宇宙的本质, 元气与物质的相通性体现为元气的统一性与普遍性, 物质的普遍性。元气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相一致。蕴含丰富辩证法为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易经》对于世界基本的运动变化规律作了探讨, 被称为群经之首。《论语》对于做人与做学问以及社会问题作出了解答。老子五千文, 也就是《道德经》, 这里面既有做人的德的追求, 求善;也有道的追求, 求真。《道德经》对于宇宙的产生, 宇宙的规律, 对于世界的认识, 都形成中国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中国哲学提出出了“天人合一”, “人副天数”等辩证思维, 统一了道与德。在中医的《黄帝内经》里, 在中国人的饮食中, 以及全部生活里都有辩证法的体现与元气理论的应用。还有, 中华文化重道德哲学的追求, 西方重做科学的哲学与文化。

二、文化成因

中国哲学侧重于做人的学问, 做人的学问的形成离不开自然条件的影响。中国的农耕文明由于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长江、黄河流域, 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形成了众多的人口, 也决定了中国黄种人的自然属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体制与文化偏重于人本身的管理, 这也是我们为生么会有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形成都与此相关。中国的文化也是追求做人的学问, 道德哲学的形成也与此相关, 做人的理性追求, 道德的追求是最重要的, 因为众多的人口条件下对于人的管理与做人是最重要的。印度人也多, 不过印度是截然不同的一种自然气候条件下产生的文明, 决定了印度人的自然属性。印度与中国自然基础条件差异极大, 受宗教影响最大, 他们探讨摆脱苦难的方法, 怎样成佛, 没有儒学与科举。

对于地中海气候的欧洲来讲, 征服自然, 突破海洋屏障, 战胜气候因素, 决定了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热爱科学, 征服自然, 很早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形成了系统的自然科学, 这一点在全球独树一帜, 所以能够最早的诞生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义利观也存在极大的问题, 不仅在马克思主义里做了彻底的批判, 中华文化与其义利观也是有极大矛盾的, 资本主义世界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其义利观以及做人方式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文化的义利关, 是几千年文化的结晶, 资本主义的义利观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 对神学做了彻底的批判与否定后产生的新的世界观, 只有几百年的发展时间, 远远不够成熟, 带有征服主义的, 具有剥削性, 逐利性, 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自由主义极易导致极端主义, 与中华文化相比忽略道德修身, 忽略整体利益。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许多人自私的集合与征服, 完全不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选举胜利就是一部分人征服另一部分。中华文化强调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的义利观主张见利思义, 不是唯利是图, 与资本主义的逐利的人生观不一样。中国哲学人生观强调家国情怀, 注重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追求, 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也是一致的。对于个人与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热爱自然,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道法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道与人理相互统一。中国做人的文化遵循规律, 体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中国人的生活有二十四节气歌, 十二时辰养生法, 严格按照自然规律生产与生活。与西方的征服自然的思想截然不同, 与其自由主义截然不同。

三、世界化进程中的发展

中国哲学文化的理想社会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具有相通性。中国人祖祖辈辈按照二十四节气搞农业生产, 注重个人的修行, 按照十二时辰养生法, 调整个人的作息, 促进人的健康, 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与繁衍进步都按照天理人道, 遵循规律性, 讲究循序渐进发展性, 没有西方神学的极端, 也没有南亚走向宗教的极端, 中正的做人强调极高明而道中庸, 把人做好就是自己的追求。当然西方文化有热爱科学, 积极而系统的发展科学的一方面,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将其与传统的中国智慧结合起来。爱科学, 不仅是学好数理化, 还要学好自然哲学, 作为桥梁与中国哲学文化相联系, 补上自然哲学的短板, 培养具有哲学精神的科学大师, 对于中国育人模式的要求将是变革性的, 育人成才需要深入的是人才成长的灵魂, 不仅仅是学好技术本领的问题, 它是塑造具有智慧的充满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的出现, 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讲, 就有长远的意义。科技的竞争与经济的竞争, 本质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教育培养, 不仅仅是人本身数量的问题, 更多情况下识人才的质量问题。这样的又多又好的人才是中国哲学文化世界化的过程中需要的, 也是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需要的, 只有这样的人才, 才可以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文化。

摘要:元气本理论为中国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中国哲学文化的成因有乾坤来定, 在融入世界的大潮中, 中华哲学文化的未来与世界化息息相关。

哲学研究方法探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教育管理研究范式包含哲学观念和方法论倾向。实证与诠释是教育管理研究的现实范式,西方教育管理研究以实证范式为主,我国则更多地选择了以诠释为主的研究范式。单一的研究范式都有其缺点,建立并形成综合范式,是教育管理研究范式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教育管理;实证;诠释;综合范式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管理研究在西方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主要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学科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成果对教育主管机关和高校领导的吸引力不强,陷入一种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这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主要采用诠释范式有直接关系。而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人们对教育管理科学的攻击已经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管理科学变化的看法,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亦受到巨大的挑战。因此,教育管理研究应选择综合范式。

一、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哲学理解

1 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不同认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英教育研究文献中开始频繁使用范式一词。所谓“范式”,根据库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概念,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美英教育管理理论存在三种主要范式即教育管理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批判探究范式。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事实与价值是分离的,不受价值的影响。解释主义认为主客体是不能分离的,研究事实必须考虑事实的价值判断。批判探究范式认为主客体双方不能分离,要在互动过程中,相互认识和理解,并且实现相互的改造,以求得相互的解放。

我国研究者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进行了多种分类,如“目前关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以移植替代论、依附发展论影响最大”,也有把院校研究或混合方法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有人认为“政策分析范式和院校研究范式在当前还不是主流,但其发展趋势及前景则日益看好”,“混合方法研究相比于多学科研究方法论和‘独特的方法组合说’而言具有更大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的可能性,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理想研究范式”。还有人分为经验主义研究范式、学院派理论思辨研究范式、西方体系的研究范式、企业主义的研究范式等等。

我国研究者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分类法只是注重了教育管理研究在“符号概括、模型、范例”等外在形式、方法上的相同性。但这些方法本身还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范式,而是一定范式的应用,“因为范式一定是具有哲学意蕴的,而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意味着何种哲学观念和方法论倾向,所以仅有具体方法构不成范式”。

2 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哲学视角

库恩坚持强调对“范式”“只有完全从哲学上理解它才合适”。如果从哲学上理解。“范式”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所使用的符号概括、模型、范例等。其内涵则是这套研究方法、评价标准所秉承的“形而上学承诺”,即对世界本体的基本假定。

库恩对范式的理解帮助我们认识到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为教育管理研究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一些研究者也开始尝试从哲学角度来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问题。“可以断定的是,传统范式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支持者。从文献资料看,教育管理研究的学者们对范式的争论并未局限于范式的种类与划分上。事实上,对范式本身的哲学性思考更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冲突和认识的逐步深化”。对于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埃沃斯和拉科姆斯基教授提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是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定量的研究技术,并假定只有一种证明知识的标准,这就是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教育管理研究吸收了库恩的“范式转换”学说,采取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接受了多种证明知识的标准,既认可定量研究,也倡导定性研究(质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日益流行,这一转换的特征是从多元化真理到没有真理。但无论是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三种范式或三阶段,还是我国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不同划分,从哲学视角来看,教育管理研究范式总不外乎实证、诠释与综合。实证、诠释与综合都是对事物的不同认知方式,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就成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管理研究范式转换的反思

1 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偏好实证

伴随社会哲学思潮的发展,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经历了实证——诠释——实证三次转变。总体来说,20世纪以前,教育管理研究主要通过思辨、解释来探讨问题。属于诠释范式。20世纪初以教育学家桑代克等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开展了美国规模庞大的学校调查运动,桑代克还认为“人性的真实情况可以成为量化的科学研究的材料”。他们运用调查、统计、教育测量、教育实验等方法对学校管理效率、财务效益、学生成绩等进行以量化为主的研究,揭开实证研究的序幕。随着心理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不断引入。教育管理实证研究范式出现繁荣的局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格林菲德为代表的解释(诠释)主义范式开始崭露头角,他们针对实证研究在教育管理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不关心人的意识和情感、割裂事实与价值等不足。批判教育管理研究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狭隘的科学观。认为不能用数学的和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教育管理问题。也不能脱离事物的价值判断。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思想基础。抨击实证主义的事实孤立、价值中立等观点。提倡将教育管理问题置于社会政治文化现实背景中进行研究,以否定和批判为主要特征,建构起具有整合性和辩证色彩的教育管理批判范式。20世纪80年代后。以院校研究、校本管理等为代表的教育管理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以具体大学为研究对象,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校本管理则是近10年来兴起的学校民主管理、自我管理、效能管理研究,两个流派的研究方法都可以归入实证主义的范畴。

2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范式习惯诠释

我国由于受传统思辨哲学的影响,教育管理研究虽然有一些实证范式的运用,但一直以诠释范式占主角。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索,从而掀起了教育管理研究的高潮,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理念、性质、类型、培养目标、布局与结构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对迅速恢复被文化大革命所摧毁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高等教育研究,在近若干年观念演进与实践变化中,越来越沦为一种追释性思维活动及思维活动结果表达。追释,是紧追现象、言说与理论,对其

进行后补性、圆场性或验证性阐释”。

3 中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影响

教育管理研究诠释一实证两种范式在论争中交替发展。但综观整个发展过程,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普遍重视实验与统计等方法的运用,形成了注重客观事实,讲求实证的传统。实证范式具有客观性、操作性、验证性和预测性等优势,从局部或个案来看,实证研究有利于解剖麻雀,通过特殊来解释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但实证不可避免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同时要受到客观环境如实证的条件、调查研究的手段与方法等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且,教育管理活动是针对人的复杂活动。机械的教育管理研究实证范式把研究对象从现实世界中独立出来,假设一种人为设想的理想状况即实验环境来研究,会一定程度地割裂事实与价值间的联系,使得研究结论容易出现片面性或缺陷。

而我国以诠释为主的研究范式由于研究成果大多是与教育管理现实脱节的理论或空洞说教,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不了解所影响。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或教师。他们对教育管理特别是学校的教育管理缺少真实体验,对教育管理问题缺少感性认识。只好开展从理论到理论的“诠释”研究,而在一线从事教育管理的人员对教育管理的研究不多,缺少理论的指导,研究往往就事论事,所以出现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研究的不用,用的不研究”的局面。教育主管部门不看,学校领导不用,教育管理研究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而受到冷落,教育管理研究出现边缘化倾向。由此可见,单纯强调实证或诠释,都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范式。

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未来趋势

1 发展教育管理研究的综合范式

教育管理研究范式总是向前发展的。佩恩认为“常态科学”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例外”出现时为止,“例外”最终会导致一场危机,科学中出现的危机使新的范式的产生成为必然,从而导致了原有范式的转换。教育管理研究未来范式的选择来源于现有单纯的实证或诠释范式的“危机”。霍伊教授认为: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理论正与一些新观点,诸如解释学、建构主义、激进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发生着一场“范式战争”,主要的战场发生在坚持传统科学证明方法的人员与拒绝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的人员之间,非传统方法的出现有助于教育管理科学的发展。范式的背后总是和一定的哲学联系在一起,受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今日之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既未朝格林菲斯所倡导的经验—分析的范式论方向发展。也未朝格林非德的诠释一理解的范式论方向发展,而是呈现出由抗争走向融合的趋势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未来教育管理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其哲学观点和理论观点将较少具有争议性,而更具宽容性,更具复杂性”。以前建立在实证哲学和诠释哲学基础上的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经历了思辩诠释、实验实证研究方法的分化后,未来将建立在复杂哲学的基础上,互取其长,逐步走向融合,建立形成一种既重视事实、又重视事实背后的价值。既重视实验和数据、又重视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环境的综合范式。

有人认为“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的混合方法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理想研究范式,这种界定依然只强调了范式方法论的意义。综合范式不同于混合方法研究,不是将几种不同范式混合在一起。也不是同时采用多种范式;综合范式也不同于社会批判范式,社会批判范式认为实证主义将一切现存的东西当成“事实”加以接受,实际上起到了维护现实的消极作用,而解释主义虽然强调了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但缺少否定性,所以社会批判范式主要采取否定的态度。而实现否定的主要手段是批判。综合范式是在综合哲学指导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教育管理研究要将实证与诠释有机统一起来,将事实与价值判断统一起来,以肯定的态度,增强研究的建设性,形成一种科学的研究范式。

2 以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管理研究的焦点

综合范式下教育管理研究必须以现实的、真实的问题为研究焦点,脱离现实的教育管理研究不会有生命力,而对“伪问题”的研究要么是无病呻吟,要么是得出错误结论误导舆论。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分离,专家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分离。研究成果和管理决策分离。在综合范式下,首要的是强调运用实证等方法对现实问题材料的发现、收集、积累和整理。同时充分运用先进理论来诠释现象,充分尊重事实的客观价值,从事实分析中得出研究结论与价值判断。积极引入西方后现代视野下的生态、伦理、女性主义视角。使得对话、解构、理解、交往、批判、解放、正义、平等等话语在教育管理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逐渐形成研究选题与真实现实问题的结合、实证与诠释方法的结合、研究者与管理者的结合、研究成果与管理决策的结合,从而提高研究针对性和学术水平。

3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研究的价值追求

综合范式的教育管理研究将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但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客观事实,任何所谓的客观事实都是在观察者态度、观念和假设影响下对事物的映射。华勒斯坦等人曾明确指出:“对社会现实进行照相式的再现是不可能的。一切数据都是从现实中挑选出来的,这种选择要以某一时代的世界观或理论模式为基础,要受到特定群体所持立场的过滤。”所以不同的价值取向对研究的结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领域,无论是从研究人员,还是从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价值取向上,除存在研究重点是关注问题研究还是关注学科建设的“二分现象”外。更重要的是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工具性”与“人本性”的分野。对持“工具性”价值取向的研究者来看。教育管理研究主要是探讨教育管理更好地发挥教育工具作用的方法,相反,“人本性”价值取向的研究则主要是探索教育管理促进人的发展的各种途径。而现实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热衷于从现象追踪教育管理热点问题,习惯通过研究成果来解释政府政策合法性、可行性。未来的教育管理研究综合范式,应该有助于透过市场经济环境下纷繁的教育现象,助推教育回归其培养人的理性的本质,促使教育管理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促进有利于受教育者个体潜能发挥和个性解放环境的形成,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实践目的与价值,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人们更多的是从教育管理研究的“符号概括、模型、范例”等外在形式、方法上去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不同学科视角对教育管理进行研究,出现一种基于复杂哲学兴起背景下的教育管理研究综合范式,这种范式统一事实与价值。关注真实的现实问题。以人本性作为研究价值的取向,是未来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 杨小民

上一篇:哲学家的人生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