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范文

2023-09-23

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范文第1篇

一、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定位

我街道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目标管理。及时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举任组长,党工委主任任副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负责人、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由党政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领导组在工作中,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分工。并要求班子成员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落实。并多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带头学,坚持读原文,坚持学而用,切实指导实践、确保我街道各项工作的高效推进。

二、狠抓学习教育,落实工作实效。

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街道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狠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是开展党员冬训。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并结合实际,街道定制了两大类冬训课程暨一项专题类课程+一项拓展类课程,专题类课程里包含六个学习主题,主要是针对十八届六中全会及各级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街道特邀市委党校教授徐光为大家解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深了党员干部们对从严治党的理解,增强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为大家讲解各级党代会精神,确保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一项拓展类课程是专门针对基层工作人员压力大、低情绪开展的心理培训课程,街道特邀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史瑞君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情绪调试和压力应对”的讲座。除此之外,街道要求各社区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党代会精神知识竞赛”,参加竞赛人数达200人。二是组织开展“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集中学习。机关支部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和党的纪律规定及党的光辉历史等知识。采取个人自学、集中授课、检查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三是开展中心组专题学习。大市口街道在年初就制定学习计划,确定12个学习专题,重点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精神、从严治党等学习篇目,由领导班子成员授课,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放大示范引领作用。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觉悟

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范文第2篇

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金融在规模及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成为金融创新模式的重要代表。凭借灵活的模式和快捷的速度, 弥补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有效促进了民营经营的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 互联网金融相关配套监管措施不到位等因素, 致使e租宝“庞氏骗局”、非法集资跑路等事件引爆社会, 牵动着大众的神经, 影响着行业的发展。与偶然事件相比, 互联网金融涉税问题不明晰、税收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所集聚的财税风险同样影响行业未来。本文基于P2P担保/抵押模式, 就交易各方涉税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税务安排, 避免违规行为, 减少涉税损失。

2 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指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 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 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金融组织、金融产品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等, 并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管理弱、风险大等特点。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要晚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大致经历了类互联网阶段、第三方支付阶段和目前互联网普惠金融阶段。当前, 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发展模式主要有众筹、P2P、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信息化金融机构、金融门户等。本文主要探讨P2P有关问题。

3 P2P互联网金融模式

P2P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 需要借贷的人群通过网站平台寻找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 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 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目前运营模式主要有:纯线上模式、债权转让模式、担保/抵押模式、O2O模式、P2B模式、P2F模式。以上运营模式各有特点, 为方便不同交易者了解P2P融资过程中涉税问题, 笔者基于交易结构成熟、涉税主体多的原则, 选择了担保/抵押模式探讨P2P互联金融税务管理有关问题。担保/抵押模式特点是引进第三方担保公司对每笔借款进行担保, 或是要求借款人提供一定的资产进行抵押, 该模式不再是信用贷款。由于该模式有抵押或担保, 投资者风险较低。

4 P2P互联网金融纳税分析

4.1 案例

近期, 笔者所在的HL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 与ZP金融签订融资服务居间协议, 计划融资1000万元, 约定年化利率为12%, 融资服务费28万元。ZP金融通过平台向公众发布HL公司融资需求, 投资人 (多为自然人) 通过ZP金融平台将资金存入资金托管银行HX银行账户, 资金募集到位后借款给HL公司。ZP担保公司为此次交易提供担保, 收取HL公司担保费3万元。HL公司每月向平台支付借款利息。HL公司支付费用后收到ZP金融和ZP担保服务费发票。交易结构见下图:

4.2 税收政策

上述交易过程涉及融资、担保、资金托管服务, 以及利息收益等应税行为, 涉及多税种、多主体问题。

(1) 流转税方面。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第一条规定, 融资、担保服务及资金托管行为属于金融销售服务, 应该缴纳增值税。

(2) 所得税方面。一是企业所得税。P2P互联金融牵涉多主体, HL公司作为借款方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成本列支问题;投资人等服务方, 若为法人主体所取得的收益应作为企业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是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 取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因此在交易过程中, 投资人无论从投资平台还是贷款人取得的利息收益, 均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3) 印花税方面。由于交易各方签订了不同的服务协议, 按照《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需要缴纳印花税。

4.3 纳税主体

(1) P2P互联金融平台、担保、资金托管方。ZP金融、ZP担保和HX银行取得的服务费需要缴纳增值税及其附加, 服务费收益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与各方签订的协议需要缴纳印花税。

(2) 贷款人。HL公司作为购买方没有产生收益, 除签订协议需要缴纳印花税外, 不涉及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问题, 但是由于涉及成本列支, 需要考虑税前成本扣除问题。

(3) 借款人。如果借款人是自然人, 取得的利息为税后收益, 只需要就签订的协议缴纳印花税;如果作为法人组织, 则需要向P2P互联金融平台、担保、资金托管方一样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4.4 纳税现状

上述交易过程中, HL公司只收到ZP金融开具的融资服务费发票, 每月利息支出未收到发票。HL公司要求ZP金融提供发票时, 对方以不是利息受益人、只提融资撮合服务为由拒绝提供发票。HL公司在交易过程中没有与投资人发生直接交易行为, 无法从受益人处取得发票, 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利息未缴纳增值税及附加, 与之相关的个税也未代扣代缴, 存在漏税嫌疑。

5 P2P互联网金融借贷涉税风险

笔者认为, P2P互联网金融至少存在以下三种风险:

5.1 纳税主体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 交易各方均对不同税种负有纳税义务。但现有税收法规下, 交易涉及的增值税和个税代扣代缴主体存在争议。

(1) 增值税征税主体不明确。互联网金融公司工商登记的企业性质为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 业务经营范围多为金融信息服务, 投资咨询、管理, 企业管理咨询等, 平台收取的佣金, 按照“营改增”后规定属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征收增值税, 纳税人为互联网金融公司。

与此同时, 贷款人通过平台支付给借款人 (自然人) 利息, 属于“金融服务”应缴纳增值税, 但纳税主体存在争议。首先, 互联网金融公司在交易过程中起到居间撮合作用, 利息仅从平台支付, 没有产生应税行为, 无法缴纳增值税。其次, 借款人虽是利息获益人, 通过平台提供贷款是否构成“金融服务”没有相关法律依据, 纳税主体存疑。

(2) 个税代扣代缴主体不明确。与利息收入增值税应税行为类似, P2P平台代付利息行为是否构成个税代扣代缴义务人, 目前税收政策未予以明确。同时, 借款人数量众多, 且分布于不同征管区域, 税务机关难以开展有效的税源管理, 税收征管难度大。

笔者认为, P2P交易过程中, 目前法律法规没有对“金融服务”利息纳税主体进行明确。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分析, 借款人虽然没有直接提供“金融服务”, 却是受益人, 应就收益缴纳增值税和个税。由于借款人数多、分布广的特点, 税收征管成本高不可避免。为便于征管, 降低征管成本, 笔者认为国家应将P2P平台指定为利息增值税纳税主体和个税代扣代缴主体, 将扣除税款后的净额支付给借款人。

5.2 税前扣除风险

由于增值税纳税主体问题, 贷款人在P2P交易过程中支付的利息未能取得发票, 存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风险。即使支付的利息满足《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777号) 第二条税前扣除规定, 但是我国实行以票控税,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若企业不能提供发票, 不排除税务机关要求企业纳税调整。

5.3 税收征管风险

(1) 行业不规范, 征管风险大。由于P2P交易过程主要在线上完成, 交易具有虚拟性, 同时为保证投资人隐私, 通常对用户注册信息进行加密处理, 操作隐蔽, 税务机关难以获取有效交易资金数据。当前P2P发展迅速, 年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行业处于“无门槛、无监管、无标准”状态, 行业会计核算没有统一标准, 税务机关无法取得有效征管资料, 税收征管风险大。

(2) 税收成本高, 税源管理难度大。我国P2P交易平台数量众多, 交易频繁, 运营复杂多样, 涉及投资者更是数以万计, 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由于我国现行税收征管体制采取的是属地原则, 现有的征管力量无法对每一笔P2P交易进行统一协调, 造成P2P交易税源流失严重, 税源管理难度十分巨大。

6 P2P互联网金融税务安排

基于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从P2P交易平台角度, 还是从税务机关角度, 都需要进行税务安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6.1 规范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 反映会计主体经营期间的成果, 直接作用于税收, 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导致纳税差异。因此, 规范会计核算是减少税务风险的依托, 也是进行税务安排的前提。在现有会计准则体系下, 财政部门应明确P2P交易行为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准则, 统一政策, 从根本上规范P2P交易账务处理, 在全行业实行统一标准, 实现行业内可比性要求。

6.2 建立沟通协商机制

P2P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业务, 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相对滞后, 企业应主动与税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 就P2P交易业务定期进行交流, 了解最新政策动向以及有关P2P交易税务处理相关规定, 避免税务处理分歧。

6.3 P2P平台数据接入征管平台

目前, 造成P2P征管难度大原因之一是税务机关无法掌握有效征管信息。税务部门可以会商金融监管部门, 在确保信息保密的前提下将P2P平台数据接入金税三期系统, 便于税务机关有效提取应税信息, 开展税收管理。

6.4 制定P2P税收政策

P2P税收风险的根源在于税收法律法规不完善。为此, 税务机关需要研究P2P交易实质, 比照“资管产品”税收征管政策, 制定相关税收法规, 将P2P交易平台确定为纳税主体, 明确纳税环节税目、税率, 减少纳税主体, 降低税收成本, 减轻税务机关征管风险, 让纳税人有法可依, 提高纳税遵从度。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 与之相关的税务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P2P互联网金融借贷涉税业务处理现状, 进而阐述了P2P互联网金融交易方存在的涉税风险, 并针对税务风险提出对策性建议, 进行合理税务安排。

关键词:P2P互联网金融,税务管理,税务安排

参考文献

[1] 关于资管产品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Z].财税[2017]56号.

[2]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7]512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实施条例》

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范文第3篇

摘 要 2008年公安部党委明确提出抓好“三项建设”, 把“大情报”系统建设摆上了重要位

置。纵观近几年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情况, 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情报信息分析研判这一核心环节还 缺乏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虽然情报信息不灵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解决, 但情报信息不 精确的问题还程度不同地存在。针对这些问题, 要建立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研判方法和觃范有序的运作 流程, 提高情报信息主导决策、引领实战、指导防范的水平。

关键词 情报信息

分析研判

方法

大量信息的产生、交换和利用是现代社会事物运作的基础和标志。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环境背景下, 社会的开放度、透明度不断加大, 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信息传播迅速、覆盖

面广, 人、财、物大流动已成为社会常态, 如何提高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和预警引导能力, 主动适

应现代化、动态化、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做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

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报信息效益的关键环节, 是

提高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入探索、熟练掌握情报信息

分析研判的觃律特点和方式方法, 不断增强分析研判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对各级公安机

关都是一项新的挑战。有专家学者提出对于情报而言1 + 1 > 2, 但必须是两个情报信息要经过分

析研判, 才能达到大于2的功能。笔者立足公安工作实际, 结合当前科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对如何科学构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体系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含义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是全部情报信息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是指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 对各 种情报线索、零散脱节信息迚行深度加工整理与关联, 产生一个预测性或判定性结果的过程。其

中, 分析是研判的基础, 研判是分析的升华。随着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深入实施, 分析研判

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民警的一项自觉行动, 广泛应用于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工作的各项

业务领域、各个流程环节。笔者综合分析研判的目标、过程和结果, 认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工作

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运用分析研判来获取情报信息。即通过对大量零散、孤立的信息迚 行汇聚整合、关联碰撞和分析研究, 以发现获取情报, 是一个通过分析研判寻找目标的过程, 具

体包括挖掘发现战术情报和宏观分析产生战略情报。二是运用分析研判来评估已知情报信息。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公安厅 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对已获取的情报信息迚行分析研判, 辨别其真伪或评估其风险概率, 是一个对已知目标评判修正

的过程, 具体包括对情报线索的真伪断定和风险评估。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循环。 图一

二、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基本原则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总的原则是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实事求是为根本, 深入应用严 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 实现从觃律性分析研判向行动性预警研判和趋势性预测研

判的根本转变。具体要做到以下四个统一: (一) 坚持科学客观与主观理性相统一

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 综合运用逻辑学、社会学、犯罪学、数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原理, 对掌 握的各类动态线索和基础资料客观分析、溯本求源, 不因外部压力而主观臆断; 同时, 充分考虑

时势大局、经济环境、社会风俗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做到主观与客观的有效结合。

(二) 坚持定量分析研判与定性分析研判相统一

要在对情报信息属性特征、发展变化觃律等迚行定性定质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基础资源和相 关数学模型, 迚一步细化分析各类指标及其数值, 使定性更加科学、具体、准确, 避免出现 “可能、不排除”等模棱两可的结论, 做到宏观与微观的有效结合。

(三) 坚持静态分析研判与动态分析研判相统一

情报信息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不断变化发展, 它不会因为正在被分析研判而静止, 因此既要 用静态的眼光来分析研究情报信息, 又要密切关注情报信息的实时变化情况, 用发展的思维跟迚

研究运动中的情报信息, 做到动与静的有效结合。

(四) 坚持人工分析研判与计算机分析研判相统一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在科学分类管理、深度挖掘应用海量信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计算 机永进不能替代人脑, 仅仅依靠计算机管理是进进不够的, 必须要健全完善人工研判干预机制, 充分发挥研判主体的经验和智慧, 做到人与机的有效结合。

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流程和方法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最终目的是提示目标行为的动向和客观事实的发展趋势。其流程和方法 两者相互交织, 密不可分。缺少方法的流程, 显得空洞乏物; 缺少流程的方法, 则显得杂乱无 序。对此, 笔者将情报信息分析的流程和方法迚行了有效融合。

(一) 通过分析研判获取情报信息的流程和方法

通过分析研判获取情报信息的流程和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大量零散、孤立的信息迚行汇聚整 合后, 围绕人员、物品、事端、形势等主线迚行深入关联碰撞和分析研究, 以发现获取情报 信息。

11分析研判的操作流程。具体来看, 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选择关注目标, 同时最 大限度地收集掌握相关信息; 第二步是建立分析模型, 密切关注发展变化; 第三步是发现异常情

况, 即得到相关情报信息。 图二

21分析研判的具体内容。综合分析研判的对象和结果, 可以分为发现战术情报和发现战略 情报。

第一, 关联挖掘发现战术情报, 是指通过建立相应的实战应用模型, 幵借助现代计算机技 术, 实现在某一类人员出现时或某一类案事件发生前, 能够自动预警提示, 防范于未然。按照结

果的精确程度, 可以分为点对点信息数据碰撞产生、多类信息数据关联产生、海量信息数据深度

挖掘产生等三类。第一步, 明确关注目标, 根据实战工作需求, 选择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危人员、

物品、车辆、网媒舆情等作为研究目标, 最大限度地捕捉与其相关信息, 满足下步研判需要; 第

二步, 建立实战应用模型, 针对不同苗头事端、远法犯罪活动发生发展的觃律特点, 结合侦查工

作实际, 分门别类地总结建立分析研判方法模型, 实时与关注目标的活动变化迚行关联对照; 第

三步, 发现异常情况对被关注对象迚行跟踪锁定, 一旦出现与实战应用模型设定指标相近吻合的

情形, 立即预警提示; 第四步, 开展二次研判, 针对通过上述方式获取的情报线索大多宏观抽

象, 精确性不够, 需要迚行二次研判的实际, 对异常情况迚一步解码甄别, 以增强情报信息的准 确性。

第二, 宏观分析产生战略情报, 是指对一段时期、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总体形势和突出问 题迚行总体评估, 分析其觃律特点, 判断预测下阶段社会稳定整体态势、重点问题发展趋势或重

要方面的活动动向。对形势的分析研判, 分析其觃律特点不是最终目标, 预测下步走势才是核心

内容。第一步, 综合各方情况, 迚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统计; 第二步, 按照不同分类的标准, 迚

行细致、深入的归类统计; 第三步, 仔细对照预先设定参数或前一阶段此类情况, 逐一迚行比较

分析; 第四步, 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安形势特点作出相应的趋势预测。工作中, 还可

以在110警情、案事件等信息系统中设定相应的指标参数, 实时迚行预警提示和图形画展示。

(二) 通过分析研判评估已知情报信息的流程和方法

通过分析研判评估已知情报信息的流程和方法是指综合运用大量的信息资源, 对已获取的情

报信息迚行真伪辨别或风险评估。其中真伪辨别是指综合分析情报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有

效性, 对情报信息线索直接作出是与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唯一判定; 风险评估是指对一些暂时无

法直接断定真伪可能的情报信息, 通过采取评估的方式, 评估其风险概率、发生可能。

11分析研判的操作流程。总的来看,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立足已有情况, 初 步刻画勾勒形象; 第二步是根据实时动态数据, 迚行动态轨迹分析; 第三步是综合各方情况, 开

展深度加工研判, 得出初步结论。 图三

同时, 要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 把分析研判贯穿于情报信息工作的全过程, 以实 现情报工作的良性循环, 提升研判结果的精确性、预见性。其中, 事前研判主要是指获取一个行

动性线索后, 立即研判核实其真伪性、可信度, 建议采取相应措施。事中研判主要是指在案事件

发生、发展过程中, 结合新收集的各类情报信息, 以及行动部门依据指令采取措施后的结果反

馈, 再作新一轮的评估、分析, 对其下步发展方向作出更加精确的判定。事后研判主要是指案事

件已经完全处置结束后, 对情报信息的效益以及后期社会稳定影响迚行分析研判。

21分析研判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研判过程中, 主要是围绕情报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 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开展分析研判, 综合得出判定结论。其中来源渠道的分析研判相对简单, 目前

警界常用的做法是按可靠程度, 分为亲身参与、亲眼目睹、直接耳闻、间接听说等四种。下面就

内容指向的分析研判迚行概括描述。

第一, 就单条线索而言, 是指需要对某一单条线索迚行真伪判定、可能与否的概率分析。主 要方法是, 首先将获取到的线索按照人员主体、指向目标、行为动作等组成要素迚行分解, 逐一

迚行分析研判; 与此同时, 收集串幵同类苗头动态, 最后综合各方结果作出判定。而在实际工作

中, 获取的线索很少是要素齐全的, 大部分是零碎片面的。

对于人员明确的线索, 主要是围绕人的基本情况、活动动态, 最大限度地抓捕获取其在日常 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留下的全部痕迹特征。一般分成两步迚行分析研判: 第一步, 基本情况的分析研判, 主要是对其生活情况、家庭组成、人员交往、有无远法犯罪记彔、有无特殊身份、以往言

行动向等一个人的基础的、静态的情况迚行分析研判, 初步勾勒该人的脸谱形象, 有个大致了

解; 第二步, 动态情况的分析研判, 主要是围绕外出住宿、往来行踪、通信交流、资金流向等实

时、动态的情况迚行分析研判, 以发现其轨迹行踪, 达到动态管控、精确预警的目的。

对于人员不明确、只有一个模糊的行动动向的线索, 主要是围绕排查确定犯罪主体、分析涉 案物品、梳理串幵同类苗头事端等开展工作, 相互印证、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第一步, 排查实

施主体, 立足掌握的情报信息, 研究确定此类远法犯罪活动的实施主体, 初步确定重点关注人

员。第二步, 分析涉案物品, 根据物品和人员多是紧密相违的觃律特点, 通过对犯罪活动主体作

案工具、侵害物品或其他随身携带物品的流动轨迹分析研判, 迚而发现人员、案事件的活动轨

迹。第三步, 串幵同类苗头, 全面梳理本地及周边地区一段时间以来此类苗头事端的发生情况, 分析近期此类活动的发展态势, 辅助判断有无发生可能。

对于指向目标明确的线索, 通过围绕目标的特殊属性、防范设施、是否能够引起犯罪主体兴 趣等迚行综合研判, 力争能够发现策划主体, 判断有无被袭击可能。 图四

第二, 就多方情况而言, 是指一段时间, 违续收集到多条类似、相关的情报线索, 力争通过 分析研判, 判定其是否可能发生、评估其发生觃模大小。主要方法是将正在策划预谋阶段的苗头

线索按其属性特征逐一分解后, 与已经发生的类似案事件逐一对比分析, 幵结合人群风险、时间 风险、案事件滚动违锁风险等方面因素, 开展深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具体流程是: 第一步, 研判

各条线索中的主体是否同一, 是否属于同一类组织、同一个群体、同一伙人员; 第二步, 研判各

条线索中提及的行动手段、方法是否大体一致; 第三步, 研判各条线索所指向的目标、企图达到

的目的是否一致: 第四步, 根据上述分析研判情况迚行综合判定。

四、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基础方法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需要应用的方法涉及方方面面、多种多样。分析研判人员既需要学习掌握 社会学、逻辑学、统计学、心理学、犯罪学、符号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 更需要熟悉了解经济

社会发展大局和公安工作主业, 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判断力和丰富的

社会阅历。笔者按照具体的科学方法论, 对常用的方法迚行了一定的归幵。

(一) 常觃分析研判方法

主要是指依靠人的思维分析能力和方法来开展分析研判工作。

11逻辑推论, 是通过对已知的情报信息中的苗头、迹象、动向等内容迚行分析、推理和预 测, 判断出事件的性质、觃模、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等。

21综合统计, 围绕特定主题, 对某个时期、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情况数据迚行系统、全 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多层次、多方面归纳整理, 寻找发现觃律性、动向性的特征属性, 做出综

合的判断和预测。

31比较联系, 围绕一定目标来源, 将不同渠道、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人员搜集的情 报信息集中起来相互对比, 以判断情报信息的准确程度, 或发现新特点、新动向。

41特征解析, 对情报信息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迚行科学分类, 逐一解码, 通过确定其中 每个环节的属性、特征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 研究其整体与局部、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作 用关系, 以作出科学判断。

(二) 信息技术分析研判方法

以公安信息网络为依托, 以人、案(事) 件、物品、地址、组织、线索等为要素, 全面汇 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 分别建立相应的情报信息资源数据库群, 引迚高端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 设立相应的实战应用模型, 通过相互的关联碰撞, 挖掘出能够提示犯罪实际运行和变化发展方向

的情报信息, 提升分析研判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11碰撞比对, 将需要关注的人、物、案(事) 件、组织的重要属性特征, 与各类数据库中 的信息资源, 迚行一对

一、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关联碰撞比对, 以满足在逃抓捕、高危预

警、动态掌控等工作需要。

21频率分析, 将需要关注对象的某一具体要素特征发生出现的次数, 迚行多种方式的排序、 筛选分析, 以满足对重点人员、重点方面管控的需要。

31深度挖掘, 通过建立相应的侦查工作模型, 在孤立的、零散的海量信息中围绕犯罪活动 构成要素, 找出表面上看似没有关联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发现异常, 揭示犯罪活动的原因和

条件, 为侦查工作提供依据。

41分词技术, 将非结构化的文本类情报线索按其重要属性特征分解成结构化的数据, 满足 对同一类人员作案、同一特征案件信息自动识别归类, 以及情报线索与海量数据等碰撞比对的 需要。

51多维分析, 通过对各类数据仓库中的基础数据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分析, 实现各类 要素之间的深度关联, 提升准确预测和评估能力, 以满足专题研判或综合研判的需要。

五、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基础支撑

(一) 源头支撑

情报信息工作的第一环节在于源头采集, 源头信息的时效快慢、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分析研 判的效益。要大力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工作, 增强从日常工作、社会交往、媒体网络中捕捉信息的

能力和水平, 织密一张覆盖面广、触角点深、传递顺畅的情报信息网络。

(二) 手段支撑

面对日益动态的社会治安和海量的数据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情报信息

工作效能。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 积极开发引迚各类智能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 加强对

各类基础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 探索建立相应的业务数据模型, 努力提升情报信息工作科技 含量。

(三) 机制支撑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涉及诸多警种和方方面面, 相应机制的保障程度是决定分析研判质量高低

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深入开展情报信息觃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

的制度体系, 用科学的管理、完善的机制来觃范和保障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工作开展。

(四) 主体支撑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是一项主客观相结合的工作, 分析研判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术直接决

定了情报信息产品的精确性。要加强情报信息专业人员的选拔和培养, 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学科建

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范文第4篇

本月排查不稳定因素主要涉及环境污染、脱贫攻坚、拖欠农民工工资和生活保障等。特别是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服务中心、村两级接待群众来访2批次10余人。主要涉及劳动争议和农民工纠纷、邻里纠纷、民间纠纷。

二、矛盾纠纷的类型与特点

一是种类的多样性。在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已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邻里等民间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劳动争议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以利益冲突为特征,涉及政策、法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调处难度大,易形成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主体的群体性。当前很多矛盾纠纷,如由征地拆迁、施工单位欠发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这些矛盾由于纠纷主体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一枝动而百枝摇”,易造成群体性事件,有的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或者串联上访,或者鼓动、支持、参与集访。

三是调处的复杂性。有些矛盾涉及很多年前的事情,并涉及很多人利益。有些群众一旦发生纠纷就找政府解决,有时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导致个人与组织、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不断上升。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当事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为引起政府关注而采取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形式,以求解决问题,并对某些解决方法因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不信任态度,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给矛盾的调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三、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范文第5篇

一、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定位

我街道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目标管理。及时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举任组长,党工委主任任副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负责人、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由党政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领导组在工作中,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分工。并要求班子成员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落实。并多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带头学,坚持读原文,坚持学而用,切实指导实践、确保我街道各项工作的高效推进。

二、狠抓学习教育,落实工作实效。

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街道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狠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是开展党员冬训。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并结合实际,街道定制了两大类冬训课程暨一项专题类课程+一项拓展类课程,专题类课程里包含六个学习主题,主要是针对十八届六中全会及各级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街道特邀市委党校教授徐光为大家解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深了党员干部们对从严治党的理解,增强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为大家讲解各级党代会精神,确保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一项拓展类课程是专门针对基层工作人员压力大、低情绪开展的心理培训课程,街道特邀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史瑞君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情绪调试和压力应对”的讲座。除此之外,街道要求各社区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党代会精神知识竞赛”,参加竞赛人数达200人。二是组织开展“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集中学习。机关支部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和党的纪律规定及党的光辉历史等知识。采取个人自学、集中授课、检查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三是开展中心组专题学习。大市口街道在年初就制定学习计划,确定12个学习专题,重点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精神、从严治党等学习篇目,由领导班子成员授课,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放大示范引领作用。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觉悟

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范文第6篇

研判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涉稳情报信息预警研判工作,确保各类不稳定因素及早发现苗头,准确判断性质,及时有效地控制在萌芽状态,切实把握工作主动权,维护好全局稳定,现就我局建立维稳处突情报信息预警研判工作机制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谁主管、谁负责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依法、快速、果断、妥善”处置的原则。

二、成立预警研判机构

在局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局维稳情报信息预警研判工作组(以下统一称为局研判组),具体人员如下:

组 长:郭发斌(局长) 副组长:姚志(副局长) 成 员:傅琳(局办公室主任)

徐正洪(监察大队长) 丁雁 (监测站站长) 李德华(环评股股长) 建立局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听取研判组工作例会制度。因工作需要,局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情报信息预警研判工作会,研究部署有关涉稳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和报送涉稳情报信息动态,并抓号稳控、处置工作。

三、预警研判范围和级别

1、预警范围。指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群体性事件、非法聚集活动、邪教活动、非正常上访事件等。

2、预警级别。局研判组研判的情报信息,根据参与事件的人员规模、影响范围、事件性质、激烈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现实危害程度,划分为三个预警级别。具体如下:

(一)一般预警:可能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或事态正在逐渐扩大,需由局或县直主管部门处置的。

(二)重大预警:可能发生较大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事件即将发生或事态正在蔓延升级,需县、局两级维稳机关或其他职能部门联合处置。

四、情报信息收集工作

各股室负责人按职责主动收集苗头性、内幕性、行动性情报信息,及时上报。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维稳信息员的作用,掌握维稳处突的主动权,争取维稳处突工作抓早、抓小、抓准、抓实。

1、报送要求

(1)时效性。获取重大情报信息后,各责任单位务必要减少中间环节,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局研判组。

(2)连续性。事态发展和处置工作情况应及时续报。 (3)准确性。报送的情报信息内容要尽量翔实、准确,讲清时间、地点、诱因、规模、涉及人员、激烈程度、行为方式、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采取的措施等,以便局研判组进行有效研判、核实,防止事态扩大。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避重就轻。

2、建立联络员制度

为确保涉稳预警情报信息渠道畅通,局研判组确保一名联络员负责情报信息报送、反馈和联络工作。局联络员王吉文(电话:15012394913),负责局研判组信息联络工作。

五、责任追究

上一篇:a4荣誉证书打印模板范文下一篇:城市管理工作督查通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