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2023-10-02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固守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界线,把课堂教学等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大多是作为一种课外实践活动,而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受到学时、经费、场地、师资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课有必要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界线,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这样既解决了课时、经费、基地、师资等不足的难题,又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 实践教学 困境 行动导向教学法

[作者简介]郑向东(1966- ),男,广东梅县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5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tjk083)

近年来,一些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种种困境,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欠佳。因此,如何摆脱困境、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为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技术人才而建立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专业课教学中,它打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界线,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行动的引导作用的理念,以及主张教学应当用实践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对目前处于困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及其面临的困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含义,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它界定为与课程相关的课堂教学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有明确界线,两者不能混淆。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多是作为一种课外实践活动而被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然而,作为课外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诸多问题。第一,时间的限制。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因为是作为课外实践活动并未真正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因此时间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无法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从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经费的短缺。课外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都需要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然而思想政治课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一向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使许多实践教学形式、设想很难充分开展起来。第三,基地的制约。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如有的单位不愿意接纳高校师生进行实践教学,有的单位要收取过高的费用等。第四,师资的不足。思想政治课作为全校性公共课,组织课外实践教学需要多人协同配合,而教师数量及其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也成为制约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瓶颈”。

正因为在认识上把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视为是一种课外实践活动,而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则受到时间、经费、场地、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也涉及学校诸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棘手,单靠任课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很好地处理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众多条件的(目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多以任课教师为主)。因此,有的高校知难而退,干脆放弃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或者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很难作为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及其优点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系列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产生学习产品的策略与理念,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互动、小组互动、因学施教为教学准则。它在教学形式上由过去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第一,摆脱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特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教师承认和尊重学生观点和看法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尝试在各种观点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认同或理解。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强调学生互相合作,在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中得到满足。这种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兴趣,围绕课题、案例或者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分析等,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锻炼了交流表达能力,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

三、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空间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所面临的课时限制、经费短缺、实践基地的制约、师资不足等问题并非是短时间内能够得以解决的。在当前各方面条件都不到位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应该转换思路和方法才能走出困境。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既然课外社会实践教学难以组织实施且实效性差,那么能否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来实施实践教学呢?可能有人认为这样做势必会挤占理论教学的学时。这就涉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界线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理论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同样没有不可打破的界线。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固守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严格界线,只看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此消彼长的矛盾的对立性,而没有看到矛盾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同一性,从而束缚了授课教师的手脚,把实践教学只作为课外实践活动实施,从而受制于课时、经费、基地、师资等因素而难以持续、稳定地进行,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课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局面,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自我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兴趣。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界线,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可以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突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壁垒,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淡化理论教学,但并不是要取消理论教学,而是将理论教学贯穿于或融化于实践教学之中。不应该片面地认为只有课外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应该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品格。这样,课堂实践教学既解决了课外实践教学面临的课时、经费、基地、师资等不足的难题,又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失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走出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在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实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适当教学方法。下面仅就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课堂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作以下探讨:

1.角色扮演法的运用。在教学中设定一定的情境、通过表演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去体悟知识、获得能力的教学手段称为角色扮演法。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不同,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少,主要是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事某项活动,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应用知识、锻炼能力。例如,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让学生从中了解审判的基本程序,使抽象、枯燥的法律概念和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富于吸引力。

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案例的描述或介绍,引导学生对这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论证、讨论,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一般的举例说明,它是通过选择的案例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融会于课堂活动中。例如,在思想政治课课堂实践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以下四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第一,选择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其中蕴涵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二,设定任务。任务设定要从教学目标、内容出发,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第三,组织课堂讨论。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所在组的讨论情况并展示其成果。第四,评价总结。先由各小组互评,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

3.项目教学法的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目的在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习者更独立地组织自身,并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是要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学习知识,以行动导向来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例如,教师设定一个“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的项目,由学生分组实施(通常8~10人一组),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统计问卷数据,最后将得出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充分了解了自身的法律意识状况,从而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也获得了独立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心由课堂外转向课堂内时,实践教学的实施成本将大大降低,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则更强。当然,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其目的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空间,并不是要完全排斥和取消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当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郎振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当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共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势在必行。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应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企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扎实推进,而且要融入其他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之中,紧紧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抓住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内容之中。

当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才的重任。然而,现实中却是高职大学生对该课程普遍不感兴趣,厌学情绪浓厚。其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职”特色不鲜明,具体表现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本科思想政治课体系基本类似,或者仅仅是一个压缩简短版本;教学内容与未来职业岗位关联性差;课程设置按照国家教学标准制定,轻视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达到高校与企业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学相对封闭。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才能更好地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相关文件与政策综述

1. 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方面的政策论述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在高职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提出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助力高职教育转型。1999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委员会成立,对我国高职高专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进行专题规划。2000年1月,教育部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教高[2000]3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涌现,开始了高职高专改革建设的新篇章。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指出要大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人才模式,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根据《意见》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出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逐渐清晰,半工半读的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按照《纲要》规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导向是就业,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战略,将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起来发展。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融合,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产学研深度融合、中高職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顺畅,终身教育理念明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中央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下,逐步成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2. 国家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政策论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方面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分别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对高等学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及《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做出了明确规定,从2006级高校学生起,专科学校要开设两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并开设一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要求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联,让企业人才到课堂上传授知识和经验,根据企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规划;在企业成立实习实操基地,让学生正式進入社会之前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实习。企业不再被动地等待高校输送人才,而是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和高校合作,发挥自身在技术、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将高校当作自身的人才供应场所,帮助高校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编制教材等。在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课程体系朝着模块化、项目化方向发展,课程设定以工作过程和任务为指导;课堂的范围从教室拓展到实训室、模拟室,甚至是工厂车间;教学方式也突破了以往的“教材+粉笔+黑板”模式的限制,在各种真实的场景下开展教学工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课程定位要明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凸显高职特色,有效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等与岗位密切度高的相关知识;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应兼顾国家、企业和学生的需要。

2. 课程模式要改变

“校企合作”这一新模式的应用彻底扭转了以往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为核心、主要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现状,企业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取代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教学观念、教学安排要作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创新。

3. 课程考评要革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评内容应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转变;考评方式应由单一走向多样,把实习实训、平时学习和实践任务均纳入考评范畴;考评主体应从单一学校评价向学校、企业与社会评价并重转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适应的表现

1.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全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设定育人标准、专业课程、课程结构,因此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导向。企业岗位胜任力是高校设置课程的关键考量因素。然而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定位的高职类型特色不鲜明:课程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教学内容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相同;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等都自然而然地成为精简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并未充分纳入行业、企业、职业等方面的要素,忽视了各个岗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课程目标定位并未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高职特色缺失。

2. 教学模式相对僵化

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2+1”“订单式”“学工交替”等,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联逐渐增强。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依旧沿用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专业和岗位的需求,教学计划完全是一致的,课程安排没有体现出差异性,采用的教学和考评方法相差不大,教学模式固执呆板,僵化落后。

3. 考核体系比较滞后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单一、封闭、以知识为本位的考评体系严重滞后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过于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忽视了受教育对象的实操能力,导致有分数、无技能;重学习过程,轻“工作”过程,没有把完成工作项目、平时学习和实习实训的表现纳入考评范畴;考评标准单一,基本上以教师为主、以学校课堂为中心来考查学生,忽视学生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的表现。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化建设的方向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走出来,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而并非知识的灌输;人才培养方式由以学校为中心向校企合作转变;在课程形态上,以项目课程取代学科课程;在师资队伍方面,聘请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降低理论型教师的比例;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评价由单一学校评价向社会和企业评价转变。

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化建设的内容

1. 明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定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定位应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受教育对象的需求。从国家角度来看,要将受教育对象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从企业角度来看,将受教育对象培养成拥有岗位胜任力的人才;从受教育对象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教育提高其适应力、生存能力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来明确定位:在宏观层面上,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使其更加顺利地从学校进入社会中,基于社会规范塑造其品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中观层面上,结合学生的特长和需求,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其培养成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在微观层面上,基于岗位胜任力需求拟定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从校园人成为合格的岗位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 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依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是遵照高职人才培育规律,需遵照思政理论课本身属性规律。在这个原则和方向下,笔者重新设计了思政理论课两大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整合,让教材体系得以转化成教学体系,教材章节体系可以向教学模块体系转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优化方向是将教材中已有9章内容整合为12大模块,详情见图1:

原有教材体系:

※ 第1章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 第2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第3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

※ 第4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第5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 第6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 第7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 第8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 第9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优化后的教学内容:

三大板块(以校园人、职业人和社会人所需的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企业文化篇”和“行业规范篇”是原教材没有的,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增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课程模块主要按照三个基本问题这一主线设计,把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三大问题的探索与回答当作主题,将教材已有12章节内容整合为三个基本问题模块。详细情况见表1(P91)。

已有教材系统: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 第6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第9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理论

※ 第12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优化后的相关教学内容:

“三大基本问题”模块(教学内容同党与国家中心任务高度保持一致,将学生培育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说明:本课程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优化路径主要依照“三大基本问题”模块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企业相关优质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引发出来,同时依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变迁,使教学目标更为鲜明、教学主题更为突出、问题意识更为强化。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突出的特点,高职思政理论课应充分吸收和融合其他课程及企业相关优质资源,依照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育模式的有关要求进行优化,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目标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4] 王晚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方式改革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39-41.

(编辑:秦俊嫄)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作为学校道德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感恩教育有很多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政治教学;感恩教育;渗透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积淀的精髓,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课程与感恩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些教材内容,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产生内在的认同感。

一、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

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感恩教育对于巩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感恩身边的亲人、感恩社会上老师、同学乃至国家和自然,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感恩教育的材料和内容必须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享受的恩情,自然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感恩是整个人类推崇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对道德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对整个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丰富。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恩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教学内容阶段和讲授新课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在恰当的阶段贯彻感恩教育。

第一,导入教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在导入教学阶段,应该及时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方法很多,可以对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可以讲述有趣的故事,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等等。

第二,新课教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比如,学习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自然界的现象。通过教师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展示,要求学生从现象的分析中去揭示内在的本质。学生自然可以看到自然界对人类的馈赠,人类缺乏感恩之心,甚至为了眼前的利益,贪婪地对其进行掠夺,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利用节日活动引导学生感恩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节日,都有自己重要的内涵和意义,都可以成为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过程感恩教育的重要契机。

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在节日的由来、节日的意义等诸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同时亦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的影片,让学生感受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增加对国家的感恩之情。还可以在植树节到来时,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关于“联系”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明确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国家制定植树节的意义,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绿化校园的植树活动,帮助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自愿者,使“感恩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恰当的案例是感恩教育成功的前提。教材中的案例是有限的,因此政治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到一则好新闻,听到一件生动的事例就要及时收集,尤其要收集最近发生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积累大量的优秀的案例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搜集案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阅读材料时进行搜集;有针对性地收看一些电视专题节目;登录相关网站;自己编写案例等等。

(二)情境教学法

在情境教学法中,情境的选择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情境选择的合适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感恩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例如: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引导学生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春暖花开的图片,配以鸟语流水美妙的音乐;另一组是荒芜贫瘠的图片,配以萧条哀伤的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反差,学生会对自然、生命产生敬畏,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感恩自然,珍爱生命。

第二,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例如:在准备《我爱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预先收集一些班级学生小时候同父母合拍的照片,设计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新奇猜测的同时,回忆备受父母呵护的甜美时光,并要求被猜中的同学讲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建立在学生熟悉事例上的教学情境,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能够激起学生的认同感,达到感恩亲人的目标。

(三)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讨论过程中对感恩教育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教师应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于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发现,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辨别事情的是非曲直,这样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林.润物无声:浅析中学政治教师的德育方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2]张书灿.改革政治教学增强德育实效[J].科技创新导报,2008(1).

[3]常立飞.我国德育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和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4]王印堂.德育功能与中学时事政治教学[J].青海师专学报,1997(3).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横县横州中学)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如何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我作为课任老师,做了一些尝试。

1.正视目前思想政治课的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的身心发展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几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而言,主要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青少年也不例外。但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给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我国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基本上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迈进的过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新与旧、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观念撞击中,人们原有的信念、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受到冲击,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放任自流的自然主义倾向,面对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没有进行有效的抵制,更没有理直气壮地、旗帜鲜明地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没有进行有说服力的评判、分析和引导。价值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的下滑或无所适从。

其次,社会的文化环境中不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因素。影视片中的暴力、凶杀、情色充斥,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严重;有些作家不去宣传革命传统,描写改革开放中祖国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先进人物,以优秀的作品去鼓舞人、激励人,而是挖空心思去描写性解放、 性自由;街头书摊摆放的一些书刊令有识之士不堪入目;有些图书馆、少年宫等或者倒闭,或者改换门庭,各种游艺厅、娱乐场所却大量涌现。这些现象严重地侵蚀着青少年心靈的健康。

同时,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也不容忽视。有些家长过分地注重孩子们的身体而忘记了他们整个心灵的塑造;对孩子娇惯、袒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望子成龙心切,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不少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使孩子们的自我生活能力、劳动的观念和技能技巧严重欠缺。一些家长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是盲目攀比,使孩子们身心负担加重,当孩子们达不到家长的某种要求时,不是耐心地引导、说服,而是进行打骂,等等。家庭教育发生了倾斜,如不予以扭转,对孩子们品德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这些不利于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因素,必须正视。

2.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要理直气壮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告诉学生作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一员,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有为人类贡献的四大发明,有诸子百家的学术流派,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中华有不可缺或的地位,振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清朝末年闭关守旧,发展迟滞,招致落后、挨打,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近代史上仁人志士寻找救国之策救国之路,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他们表现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十分值得褒扬,值得向学生推荐的。授课时,我刻意避免把爱国主义教育庸俗化,把思想政治课上成历史课。

其次,由爱国主义教育引申到社会主义教育,强调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先烈们的奋斗结果,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由历史和国情中导出共产主义理论必然在中国伴随中华民族走上这一历史阶段。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防止抽象化教条化空洞化,决不照本宣科,强迫学生一字不动的死记硬背,把课本的内容变得十分抽象教条,是我教学取得成功的经验之一。

第三,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终身成就结合起来,强调没有正直正义感,不能自立于社会,更不会有最低限度的“问心无愧”的成就感。笔者认为,我国的德育内容,在充分考虑国情、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时期应是稳定和规范的。这样,才能使德育要求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为他们所接受并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建国以来,我们先后有过,50年代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 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四个观点”教育;“文化大革命”中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粉碎“四人帮”之后,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1年,提出“五讲四美”教育,后来又补充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1983年,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育; 1989年动乱之后,进行反“和平演变”教育、“两史一情”教育;现在,又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追求德育近期效果的短视行为必然使学校德育出现走过场的倾向,收不到良好的德育实效性。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中,笔者赞同在教学中避免下列现象:(1)以管代导。有人认为 ,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管理,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定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服贴贴。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的现象:在校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做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视德育为外在的东西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完整体系 ,而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完成之后,常以表面性的结果来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要么是“效果显著”、要么是“成绩很大”,至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到底是否发生了变化则无人问津。

3.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我们认为,要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从多方面入手。我对学生进行上述教育引导后,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示范解析作品、分析人物的功利得失,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铺路搭桥。我在课堂给学生破析一些糜烂的书刊、音像制品中腐朽的人生观,以实例披露它的危害性;同时扶持健康的书籍、影视作品,并获得了文化领域的同志的大力支持。用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脉搏,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典型人物文、作品,使他们逐步从“追星热”、“琼瑶热” 、“金庸热”的盲目中走出来。

其次,经常进行家访。学校要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齐抓共管的格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些影响是学校所不具备的。学校要建立与家长定期联系、访谈制度,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要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提高家长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 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使家庭教育向健康的轨道发展。

第三、着重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下功夫。以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判断,使他们在分析中讨论中争论中,既巩固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逐步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成长的机制,实现由学校、教师的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的过渡。■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职高学生一般都有较严重的悲观消极心理,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疏导,他们就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以后的工作,甚至酿成社会问题。从事职高教育工作多年,就如何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职业中学;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

学生进职中读书,大部分都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克服了社会上的偏见(要想进大学,读普高;要想学技术,进中专技校),或者是无可奈何(中考成绩差),才来到职业中学求学,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特别严重的自卑感、失落感,厌学、逃学,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职业中学的学生,从而造成学生压抑、焦虑、孤独、人际交往障碍、自私自利、对老师的教育有逆反心理,甚至暴力倾向等,据国内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以上。因此,学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手,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增強开拓创新意识,从而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精神,职业中学思想政治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必修课,而将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教程。其实,在必修课的课程中,就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都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如高一年级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四章的“职业性格”内容,其实就是在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过程中,怎样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又如在《哲学》第三章“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参加社会实践,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形成正确认识、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的基本条件,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多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正确看待学习中的困难、挫折等,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现代著名的教育专家周弘曾经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是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一位著名的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人,都喜欢别人表扬而不喜欢人批评。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学习成绩差,从初中时便较少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尤其是到了职中以后,更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行”,因此一般都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就要多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正如周弘所说的:对孩子要多用“大拇指”,少用或慎用“小拇指”。多说“你真棒”“再讲一次,肯定会比刚才讲得好”等,及时发现,及时赏识,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要以中肯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去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课堂上,学生发言必须举手似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原因在于这种方式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实际教学生活中存在这么一种现象,想发言的学生并不是都举手,而是等着教师的点名再回答问题,于是有的教师干脆就不提问,你听我讲成为一种病态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组织教学时明确规定,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无限制”,即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无限制地随时提出来,学生自己的观点可以无限制地发表出来,学生自己的即时情绪可以无限制地表达出来,使课堂成为一个“乱哄哄”的课堂。如在高二《经济与政治》第六章关于“个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费”中“如何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我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人人上讲台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老师综合得出结论。通过大量的事实分析得出,消费既是个人的行为,家庭的行为,又是社会的行为,理解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四、运用幽默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奇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压抑的情绪,减轻焦虑。在枯燥的政治课教学中,我经常恰当地运用幽默、动作、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如在高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关于“人生理想”中,我提出社会上的一些人对理想前途的理解,即“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种谐音曲解可使教学语言产生耐人寻味的幽默效应等等。又如在《哲学基础知识》第三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引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从诗中理解“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种诗歌引用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当然,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运用角色渗入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互换角色能够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反馈,更加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学生走向讲台,尝试教师的角色,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内在的能量将得以充分释放,这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教师也只有这时才能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和教育观念,充分展现其创新能力和平等观念。因此,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居于幕后,是师生角色互换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它不仅遵循了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了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角色渗入法教学可以将师生距离拉近,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哲学基础知识》第五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的内容:“拜金主义”“游戏人生”等,我就让学生上台发言,让他们来当老师,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自己在读中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六、注意倾听,掌握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在政治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听取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不同的心声,注意“听”的技巧,“听”出学生所体验的感情,所持有的观点,解释语言背后隐藏的密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把心理测试、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性格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结构,恢复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

总之,思想政治课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渠道和核心课程,在学生人格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担当着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素材,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的熏陶和激励,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技术,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 实行教学改革创新。在实际教学中,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 只重视考分, 学生普遍缺少创新思维能力的状况。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要想迈上新台阶, 就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 要跳出传统教育的老圈子, 转变旧思想, 进行大胆改革创新, 加快创新教育的步伐。因此,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一批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应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方向、课程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要践行新课改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的需要, 要与时俱进, 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注重学生内在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 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充分重视教学导入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求规律、发现创新。因此, 考察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过程是评价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

教学要紧扣时代的脉搏, 理念要符合教改的新精神。教师要跟随时代发展, 善于钻研, 勇于创新,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尽量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 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新问题, 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来应对。

学生是有差异的, 尊重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教师要想方没法赋予思想政治课趣味性、生动性, 寻求增进乐趣的途径和方法, 力求做到科学的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为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而重要的是要能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

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勇于做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材中的“相关链接”、“综合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等。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才能让学生积极地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铸造人格, 提高素质。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之上开辟属于自己的空间, 利用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敏锐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善于利用时政热点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教材相联系的特点, 处理好相邻学科的关系, 使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思维, 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茁壮成长。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 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思想政治教师, 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除了要转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 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 意味着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让学生自信地想和说。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出格”和“瞎想”。在创新性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 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决定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有多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加强专业知识和新课改理念的学习, 提高理论水平;要作有心人, 善于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每天的时政新闻中搜集资料, 为课堂教学积累素材;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尝试。

先进的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落实和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政治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 大胆改革, 勇于突破, 善于创新, 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 投身到素质教育中去。

摘要:本文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 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及其途径。

上一篇: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国内研究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