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02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无独有偶,有望于今年年底发布的2015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草案也愈加关注居民膳食的健康需求。专家表示,新指南将根据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实际变化细化膳食标准,在盐、油脂等摄入量上做适度调整,引导人们养成更加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逐步完善膳食标准

据介绍,2015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于动物油脂、糖、盐的摄入量都将有所降低,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表示,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草案建议每日人体糖类健康摄入量为25g,油脂摄入量控制在25-30g范围内,食盐健康摄入量应为6g。

国外在膳食指南的构建进程中历经较长时间。美国每隔5年更新一次膳食指南,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内容上,美国膳食指南的推荐条目逐渐细化,2000年版为10条条目,2005年版分9个部分细化为41条,2010年版分5个部分细化为29条。此外,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也都根据各国自身饮食特点推出了膳食指南。

据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于1989年首次发布,共制定了八条指导内容,在平衡饮食、增强健康素质方面发挥了初步的建设性指导作用。

1997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根据199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结果的居民健康状况,发布修订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因城市居民缺钙、慢性病和肥胖症的发生率提高,将摄入“奶制品、豆类”“食量和体力活动平衡”等内容加入指南,同时量化并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图。

2007年9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发布,此时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状况明显改善,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加,营养不良患病率有所下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论述了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了平衡膳食获取合理营养的行动方案。指南中,主食的粗细搭配被着重强调,摄入奶制品和豆制品由“经常”上升到“每天”的频率,运动被单独强调,零食的合理选择也增加了新内容。

马冠生透露,为了指导居民达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修订中的2015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草案还将针对居民膳食结构合理化、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孕妇、学龄前儿童贫血率问题做出内容调整;同时,对于居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营养相关慢性病高发情况,为给中国居民提供最根本、准确的健康膳食信息。

休闲食品健康趋势

据食品专家介绍,休闲食品可泛指为除日常饮用水、正餐进食外的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速发展,休闲食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大致可分为薯片炸食类、饼干类、坚果类、话梅腌渍类、糖果类、谷物类、酸奶类等。

在国外,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让众多英国年轻白领常以吐司、谷物饼干等休闲食品为日常早餐,更是出现了所谓“方便面一代”的现象。马冠生表示,休闲食品已经从传统观念上的“人们闲暇时食用的零食”,变为人们日常不可忽视的“第四餐”。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休闲食品势必丰富起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未来休闲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大时代已经到来。

调查也显示,受访人群选择喜爱休闲食品的原因中,占到52.2%和15.4%的前两项重要原因是“方便易饱腹”和“口感味道好”。另一方面,受访人群对于休闲食品的喜好,大多数受访者选择了“非油炸更健康”利于提高休闲食品营养价值的选项。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中,货架上一些标有“粗粮成分”“非油炸”“无反式脂肪”等休闲食品开始进入消费者视野。一位购买饼干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上小学的儿子非常喜欢这款饼干的奶油口味,而且饼干中还添加了高纤维的粗粮成分,满足了成长期孩子需要丰富营养摄入,正迎合了家长选购休闲食品的重要需求。”

在《中国名牌》调查数据中,受欢迎的前四位休闲食品分别是坚果类38.6%、薯片类19.3%、饼干类15.4%及酸奶类9.8%。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医师王佳指出,“大部分的休闲食品非常注重口感,但消费者在营养的选择和摄入方式的控制更为重要。”

对于合理均衡的食用这几类休闲食品,王佳建议,酸奶类、坚果类食品适合作为每日正餐之间的加餐食用,酸奶因含丰富的蛋白质、钙、乳糖,可为人体补充一定能量和蛋白质,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于人体心脑血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此外,每天食用酸奶不可超过500ml,坚果不可超过20克。

“工作时间紧张时,薯片类和饼干类休闲食品可适当代替日常主食补给能量,但需要注意增加蔬菜、肉类的摄入,以达到均衡饮食的营养需求。”王佳说。

对此,中研普华食品研究员李梅娜补充:“选购休闲食品时要注意重要的文字标注,如生产企业信息、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执行标准、成分或配料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这些信息可帮助消费者最直观地了解到食品营养价值。”

休闲食品未来发展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传统特色小品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2014)》显示,从2004年到2014年,全国休闲食品行业年产值从1931.38亿元增长到9050.18亿元,10年间净增长7118.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为16.70%。据测算,到2018年,休闲食品产值有望达到发展顶点,增速最大。

食品营养化成为当代消费者饮食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不断扩大发展的休闲食品也不例外。正如《中国名牌》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休闲食品未来改善的建议中,选择排名前三的内容分别是“非油炸更健康”“增加附加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味道”的选项。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分析指出,受访人群中,一线城市的人群食用休闲食品的频率最高,休闲食品作为重要辅食的未来趋势显现。消费者对于休闲食品的健康意识开始觉醒,同时对其所含营养物质的需求更为关注。这样一来,消费者和企业对产品丰富性、口味多样性、健康营养性、携带便捷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名牌》调查数据显示,50.6%的人群在调查中表示对于休闲食品所含的营养健康持“不一定”的立场。向健军表示,消费者对于休闲食品的营养问题反映出的迟疑态度,正是休闲食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开发产品向“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的健康营养型发展。

行业的发展也对休闲食品企业在制作加工流程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休闲食品企业选择开发更多健康的原材料、采取低油低温保鲜技术。

李梅娜建议:“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休闲食品逐渐多元化的产品生产趋势突显,休闲食品企业将对目标消费者人群进行细分,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大胆进行产品创新,拓展现有产品生产线。”

“虽然休闲食品的消费对象逐渐向各阶段的人群扩展,但年轻时尚的青年群体仍然是休闲食品的消费主力军。”李梅娜表示,休闲食品企业在把握区域特色口味的同时,还要增加复合性口味的生产工艺研究,来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于“一次性品尝不同口味”的创新要求。企业也应通过准确产品定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专业;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营养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研究”(2018B-N08020);2018—2020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429)

[作者简介] 杨 艳(1985—),女,四川泸州人,硕士,西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营养与慢性病研究;马 玲(1975—),女,四川西充人,博士,西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营养与慢性病研究。

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整体营收规模预计达7.4万亿元,同比增长7.2%[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国家发展目标为每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预计目前全国营养师缺口400万名[2]。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既是行业所需,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奋斗目标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2012年我国将营养学、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等专业合并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学科下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理学学位)[3]。目前该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14年1所到2021年33所[4]。但国家尚未出台该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因此各高校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程度乱象,影响社会公众和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本文通过比对分析国内外30所院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向,分析现存问题,以便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通过大学官网搜索和文献检索等方法,选取美国3所、英国6所、澳大利亚6所、日本3所和国内12所大学,收集卫生与食品营养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情况,整理资料后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国内12所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2所院校课程设置差别较大(表1)。主要核心课程为10~26门,中位数(Median, M)为14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为0~12门(M=4.5);公共卫生课程为0~5门(M=1);营养核心课程数为3~8门(M=4);食品核心课程数为3~10门(M=5)。50%的学校的营养与食品核心课程数比例为1∶1,42%学校的营养核心课程少于食品核心课程。

12所大学营养核心课程出现频数居前5位的是:营养学基础(11)、公共营养学(11)、临床营养学(10)、营养流行病学(3)、营养学/营养教育/人群营养学/分子营养学(2);食品核心课程出现频数居前5位的是:食品毒理学(9)、食品化学(5)、食品工艺学(5)、食品卫生学(5)、食品微生物学(5)。

(二)国外18所大学营养与食品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

18所国外大学的营养与食品专业课程设置差别较大(表2)。结果显示,主要核心课程9~26门(M=16.5),基础课程0~13门(M=4.5),其他必修课0~9门(M=0),营养核心课程0~13门(M=5),食品核心课程0~17门(M=3.5)。18所学校开设了34个相关专业(迪肯大学食品和营养科学专业课程不详,未纳入),其中16个营养类专业、7个食品类专业、11个营养与食品类专业。营养与食品类专业中55%的学校食品核心课程多于营养核心课程,营养类专业中94%的学校营养核心课程多于食品核心课程,食品类专业中86%的学校食品核心课程多于营养核心课程。

18所大学中营养核心课程出现频数居前5位的是:临床营养(7)、应用营养(7)、营养研究(6)、人类营养(6)、社区营养(4)。食品核心课程出现频数居前5位的是:食品科学(20)、食品加工(10)、食品安全(8)、食品化学(8)、食品科学与营养(7)。

三、讨论

(一)国内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课程设置

国内院校某些课程名称高度相似,如营养教育与营养教育管理、中医营养学与中医饮食营养学、食品工艺学与食品工艺卫生学、食品检验与分析和食品安全检验技术、膳食管理学与膳食设计管理、保健食品学与功能性食品学、烹饪工艺学与烹调学等。基于名称能够反映教学主要内容,对整体内容相似度高的课程,应该在课程名称上尽量统一,以便归类和进行课程评价,特别是核心课程名称。

国内专业核心课程多以现代营养学为基础,同时增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医学类课程,与我国注册营养师考核内容比对,涵盖了要求的基本课程模块。但部分学校对于人群营养学、临床营养学、营养教育学、膳食制备和餐饮管理等课程的学分或学时未达到最低要求[5]。部分学校的专业核心课程仅占总学时6.5%、占总学分8%[5],核心课程学时少,内容宽泛[6]。相应的教材建设及课程改革不能及时跟进,相关的教学改革成果较少,共享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有限,不能体现或发挥核心课程作用。再者传统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多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態,综合性实践课程缺乏,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6]。“双师型”教师较少,课堂内容与实践应用脱节,教学效果欠佳,学生们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专业知识应用也受到掣肘。

(二)國外大学营养与食品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国外营养与食品相关专业涉及领域宽泛,与多学科密切相关,如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所属学院也多样,医学院、生态学院、农学院等均有设置。课程设置上也各有特色,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有更多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培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较多生理生化基础和研究的培训;而澳大利亚的弗林德斯大学有更多公共卫生以及健康教育或健康促进培训。国外高校营养学专业承担注册营养师的培养和教育重任,可提供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紧密联系。这也是国外高等教育体系、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与国内高校的不同之处,大学强调专业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办学效果多由行业或者协会进行评价,更关注社会和行业需求。

相较于国外,我国该专业起步晚,作为一个备案专业,大部分院校专业办学积淀有限,课程设置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其次与行业和社会用人需求对接不够。据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就业以医院和健康管理企业/公司为主,分别占41%和33%[7]。现阶段,医院招聘门槛提高,同时社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有限,但养老机构和各类教育机构对膳食营养指导的用人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运动健身合理营养、新型健康食品开发等领域专业人才匮乏。某医科大学调查显示,53.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培养计划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8]。虽然在“健康中国”蓬勃发展进程中,该专业对口岗位不断增加,就业及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但课程设置与内容仍无法满足职业需求,毕业生的能力无法匹配和胜任岗位需求,就业前景依旧不容乐观。结合我国国情,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营养评价、食谱编制、健康教育、科学烹饪以及膳食管理的培养。其次,可考虑设置食品产品开发、运动营养学、高级营养学等课程供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岗位胜任力。再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核心课程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支撑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这些均是该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语

基于中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属性和特点,及时出台该专业的国家本科教育标准,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指导高校结合教学资源合理设置该专业。高校也应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办学资源等情况,科学编制课程计划,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提高专业辨识度,促进本科人才培养和就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2021年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预计达2831亿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1,42(8):95.

[2]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总体要求、重大行动及主要指标[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9):846-858.

[3]沈秀华,马爱国,杨月欣,等.国内外现行注册营养师制度比较分析[J].营养学报,2018,40(5):493-497.

[4]食品卫生与营养学[EB/OL].(2020-12-31)[2021-03-25].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specialityDetail.action?specialityId=437287056.

[5]王力,赵文红,束莉,等.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及效果评价[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34(11):110-111.

[6]宋家乐,王子娴,任源,等.以注册营养师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1,8(39):54-58.

[7]刘华青,赵文红,王春华,等.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专业就业选择及职业发展状况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40(3):154-156.

[8]曾缓,张纳川,谢晓芸,等.某医科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本科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16(4):79-82.

Key words: food; nutrition; major; curriculum setting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小卖部就是我们的‘充电站’。”2019年3月19日,四川省绵阳市第十一中学一名初三女生芦羽(化名)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吃不到辣条感到很空虚。”大约4天前,她发现学校小卖部里只剩下面包、矿泉水等食品,她最爱的“重口味”辣条已难觅踪影。

一场针对中小学校园小卖部的“围剿”正在全国多地掀起。按照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等三部委最新公布的《學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也就是说,从2019年4月1日起,校园小卖部正在不少地方逐渐告别中小学校。而校园小卖部“原罪”的背后,是中国陌生而又落后的学校营养环境研究。
从各地规定到国家部委出手

记者查询发现,在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规定》之前,全国各地针对校园小卖部的管理规定不一。早在2008年,安徽、上海就要求中小学校园内不允许开设出售食品的小卖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原则上不设超市(小卖部)等。2013年,北京规定中小学校园小卖部不得出售碳酸饮料等不利于健康的食品饮料。

经过多轮打击整治,部分城市已经叫停了校园小卖部,但仍有不少地方摊贩众多,售卖各种“三无”食品(一般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无生产厂名称的食品)。国家三部委的《规定》认为,这些食品存在高油、高盐、高脂等不健康指标。

以往,相关禁令散见于各地方教育部门提出的行政法规当中,管理标准参差不齐。此次,由三部委联合提出规范要求,还属第一次。
农健(插画)

“以前,学校通常认为出了安全事故才是我的责任,营养好像没有那么重要。这个规定的出台,体现出管理部门把营养问题纳入到自己责任当中来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说。

据记者查阅,在《规定》出台前后,至少有昆明、重庆、温州、广州、海口等多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表示将开展针对校园小卖部的管理和排查工作。

2019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虾扯蛋”辣条生产车间恶劣的卫生环境,甘肃、青海发布了“学校和周边200米范围内禁售辣条”的公告,这些再次引发公众对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的关注。

一刀切的“禁令”是否合规、合理?为何只禁200米?禁售辣条了,那炸翅、薯条、柴油桶烤地瓜、烧烤的该如何管?这些都成了舆论热议的话题。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认为,通过限制销售的方式,减少学生对这些食物的可及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学生饮食,但这种管控仅限于校园。“加强健康教育是根本,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校园周边‘三无’食品要打击,但‘三高’食品不能妖魔化,前提是要教会大家自我控制和科学选择。”


“三高”食品导致“三高”儿童增多

尽管已有多地关停了校园小卖部,但《规定》亦非一刀切。有特殊需求如寄宿制学校等,可以在监管部门批准后开设小卖部,但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规定》中并未明确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的界定。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校长袁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配套政策,确保《规定》的顺利实施。如明确规定、限制学校小卖部可销售的食品种类,并有明确的惩戒规定。

儿童“三高”食品,已经成为一条“红线”。

有多位中小学教师告诉记者,他们所在的学校数年前就陆续关闭了小卖部。“以前我们会反复跟学生说,要少喝可乐,吃薯片或干脆面不健康。”天津一所重点中学一名初二老师说。但也有老师提到,小卖部确实提供了便利。“比如买文具,或者牛奶、面包等早餐,总比学生们去校外的摊贩上买更安心些。”

一位家在北京的80后父亲告诉记者,儿子所在的小学不仅没有小卖部,连自带零食和饮料都不允许,要喝学校里统一供应的饮用水。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主任医师黄磊告诉记者,引导学生少喝甜饮料,还应辅以识读营养标签等教育课程。以一瓶350ml的乳酸菌果汁饮料为例,含糖量在34克左右(可乐等碳酸饮料更高),约等于7.5块方糖。为了消耗这些能量,需要行走2.3公里,约半小时。

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 对于幼儿、儿童而言,从预防肥胖、龋齿等疾病考虑,每天摄入的游离糖(食品中的添加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不宜超过25克。“一瓶饮料就超标了,而且现在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父辈,运动量少了太多,很容易造成肥胖。”黄磊说。

数据也正在揭示健康危机。2017年5月11日,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19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1985年至2014年,中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则由0.5%增至7.3%。

按照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以一个6岁的学龄儿童为例,男生体重指数超过16.4即为超重,超过17.7即为肥胖;女孩则分别为16.2和17.5。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指数=体重(单位:公斤)/身高的平方(单位:米)。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9月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6%,而且发生率还在明显增加。青少年肥胖的危害不仅仅在成年以后慢性病风险增加,随着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人数增多,儿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也呈上升趋势。


目前国内针对中小学的营养环境研究还比较落后

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喜欢甜食、爱喝饮料,是天性使然,他们在营养教育、健康管理方面,时常感到束手无策。范志红认为,儿童饮食习惯是环境作用的结果。从10多年前起,她一直在推动、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干预。“以前有老百姓很抵抗,政府还要管我想吃什么东西?但是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尤其是孩子的健康体质,是应该纳入政府政策管理的。”

范志红介绍,早在2004年,法国就禁止在学校销售可乐、巧克力甜点和高脂肪、高盐分的零食。2005年,美国饮料(行业)协会宣布限制可乐产品在中小学销售,得克萨斯州和康涅狄格州禁止向中小学生出售碳酸饮料和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中国台湾地区也规定,小学和初中全面禁售甜饮料和高糖、高盐、高脂肪零食点心。2007年,瑞典要求停止用玩具作为诱饵吸引孩子吃洋快餐。英国也出台规定,晚9点之前的电视节目中,不得播放任何低营养价值食品的广告。

在欧洲,“学校营养环境研究”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欧洲儿童肥胖问题的监测研究,针对17个欧洲国家约两千所小学有没有含糖冷饮、甜食和腌制小吃等18个与营养和体育活动方面的环境特征资料进行调研并打分。该研究提出,在校园内提供健康的选择(例如有新鲜水果和牛奶,没有含糖的冷饮、甜食和腌制小吃),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而在国内,针对中小学的学校营养环境研究比较落后。“这个概念在国际上已经广泛应用了,但在我们国家大众对此缺乏关注。我们是国内最早关注营养环境研究的,目前只针对餐馆、大学食堂做了一些研究,进入中小学校园的研究条件有限,还需要相关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合。”范志红说。
四川成都武侯区合力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整治专项工作,检查校园食堂食品安全,清理校园周边“三无”“过期”“五毛”等有害食品。

在“营养”之外,国人更操心的是“食品安全”。以2019年3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爆发的校园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为例,从舆情爆发到最后联合调查组确定为造假,不难看出社会各界对于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零容忍”的底线。3月1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针对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食堂食品质量问题、“3·15”曝光的辣条问题,召开了全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会上强调,“学校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保障学校食品安全要作为一项政治工作来抓。校园及周边的流动摊贩还存在,5毛食品屡禁不止,高盐高油高糖的食品存在学校周围,这些食品不符合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要求,必须坚决取缔。”
营养健康要从娃娃抓起

对于学生营养健康教育不足的问题,多位专家也忧心忡忡。

儿童、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在对这一群体进行营养和健康管理时,需有别于成年人,既要防控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也要预防营养不良包括营养素的缺乏。

《规定》中提到: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聘请营养专业人员,对膳食营养均衡等进行咨询指导,推广科学配餐、膳食营养等理念。

就当前情況来看,大部分学校的营养健康管理人员由校医兼任,校园营养教育也非常不足。

看到有学校的供餐用肉肠代替肉类,薯条等油炸类食品偏多,黄磊也感到非常忧心。“我女儿回家跟我吐槽说学校的菜不好,我问她原因,她说菜漂在油上。”

“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推广学生营养午餐,到现在有21年了,我们非常希望推动校园的营养供餐更上一个台阶,对减油减盐、营养搭配加强干预。另外,学校的教育、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老师告诉孩子的话,可能比他爸妈说的更管用。”黄磊说。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提出:食育要从娃娃抓起,从营养入手。“小学生对食品的认知还比较空白,没有错误的观念先入为主,把健康营养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从小学抓起比较容易。而且成功的食育,是要通过小学生来教育家长、影响家长。”

范志红副教授建议,营养教育的力量还要靠反复的提醒与引导来实现,“有些小朋友爱吃面包、爱吃肉,不是说不能吃,而是每一顿饭里有没有吃到足够的蔬菜,有没有五谷杂粮的均衡。”

显然,一纸禁令是最快速且显著的叫停方式,但长久的观念改变,还需不断完善监管细则和惩处方式。“有些学校在监管部门检查、健康食堂评比时,就关闭小卖部,之后再重新开张;也有些学校就在居民楼旁边,孩子们隔着围栏伸个手,小贩的东西就递了进来。”黄磊说。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苦苦的思索中,我们认定了只有依靠科研,才能帮助我们攻下难关。于是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吃了算”的改革设想,成立了由园长、保健师、厨师长、财务科长及家长组成“伙委会”膳食管理小组,开展了幼儿园每周《平衡食谱》地研制与可行性实验,我们虚心请教,认真学习科学的配菜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我们遵循编制平衡食谱的科学性、合理性、季节性、弱性等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尽管我们的食谱事先都经过分析,但我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每天进行摄入量的登记,每季度进行营养分析,并对幼儿进行随访,一年中我们共完成了四次营养分析和反馈调查意见,这些反馈的材料证明《平衡食谱》所提供食品品种和数量均被幼儿接受,各项数据也显示每周幼儿膳食均能达到平衡的要求,从而使长期围绕幼儿园营养工作的“热量难达到”营养难平衡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我园的营养工作终于从经验管理进入科学管理地阶段, 同时《平衡膳食》地研制,也为制定幼儿园膳食标准提供了依据。

我园在推动平衡食谱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科学的配菜,合理烹调,更注重创设温馨、舒适、充满情趣的就餐环境,有计划的在进餐前对幼儿进行营养知识,就餐礼仪教育,并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力求让幼儿在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方

面的感受中愉快进餐。

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孩子健康最根本的物质基础,3 ~ 6岁孩子摄入的营养除了必须供给维持孩子一天的活动所需的营养外,还得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的膳食是由粮食、蔬菜和水果、荤菜与豆制品、油与糖四大类食物组成供给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它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因此《平衡食谱》中的有些食品是不能随便增减的。例如,每周荤菜总量不可少,粮食更加不宜减,牛奶、油、糖、虾皮、鱼,按照食谱中的量,动物内脏中的鱼肝油、饮料每星期都多吃,浅色蔬菜不能替换深色蔬菜等,以免破坏原有的食谱中的比较平衡的营养供给。所以科学、合理、平衡的营养对幼儿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合理化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使得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更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但是从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教师很少会将营养健康教育内容放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甚至并没有真正关注到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营养健康教育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力不足,无法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有效的引导。本文分析研究高中生物教师应如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营养健康教育得以渗透到具体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增强生物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营养健康教育;高中生物;教育

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实施和渗透之下,在高中生物实际教学发展之中,教师和家长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得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得以在创新和创造发展之中实现教学的有效突破,而其中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有效渗透,保证了生物教学与生活内容相关联,从而以生活环境为教学背景,逐渐为学生带来具有营养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过程中,能够投入到具体运用,强化自己的身心健康,推动学生朝的正确的学习道路和发展道路前行。

一、高中生存在问题的分析

1缺乏营养腱康观念

在高中教育体系之中,任何学科都没有真正将营养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渗透其中,这使得学生在缺乏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下,对于营养健康知识产生不了正确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在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之下,学生对于营养健康问题也处于一种毫不在意的情况,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忽视了自己身体健康的科学化发展。

2高中生饮食结合不合理

在现代化经济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之中,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养成了厌食挑食的壞毛病,从而只喜欢吃那些快餐和零食,有的学生甚至为了减肥,而放弃了主食,不得不以水果为主。并且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无法支撑自身在高压力的环境中开展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所以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营养健康教育渗透不合理,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关注到自身日常饮食习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对于垃圾食品没有一定的克制力,从而在经不起不良饮食习惯的诱惑之下,影响了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

1故事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可采取故事教学策略,通过引入故事的方法,将营养健康教育隐藏在故事的背后,以故事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眼球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且在听取教师讲解故事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开展主动思考和主动分析,与教师形成紧密的配合,为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的启发,保证了学生身心健康的科学化发展。

比如,告诉学生在学习激素调节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有关人体激素不调节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内分泌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因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相关疾病。

2问题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可采取问题教学策略,以问题为核心,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具体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之时,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来回答教师所提出的相关问题。高中生物教师在巧妙设计相关问题之时,不单单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营养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积极性主动性学习。通过营养健康教育与问题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带来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在交流和沟通之中,不断完善自身对于营养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理解,从而找寻出最佳答案,以增强学生学习有效性。

比如,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解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教师不需要开门见山地指出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什么一个人三天不吃饭可以存活下来,而三天不喝水就会丧失生命? 水在人体中有什么功能? 人体每天需要摄入多少水? 学生可以翻阅书本等资料,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形成系统、准确的答案。 在查阅资料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能够养成日常饮水的好习惯。

3探究式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营养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渗透探究式教学策略,通过与理论基础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再明确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之上,寻找相关的学习材料进行集中讨论和交流,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基本目的。而且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中每一个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基本知识进行巧妙的连接,以构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知识体系,保证学生能够在大脑记忆过程中,将知识进行有效的存储和分类。这样能够在开展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随时随地的进行知识的检索,并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营养健康知识内容的理解,具体运用到自身的生活之中,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高中生物教师在细胞癌变课程内容讲解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癌变的细胞与正常细胞有哪些不同? 癌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生活中哪些不良习惯可以造成细胞癌化?癌症是否可以得到痊愈? 学生在翻阅资料、独立思考和集中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准确答案,从而加深自我理解,对细胞癌变、癌症危害、癌症预防等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学生知道了癌症的原因之后,便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性。

总之,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考压力之下,高中生物教师通过渗透营养健康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逐渐提升对于营养健康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改变以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良饮食习惯,在强化自身身体健康过程中为高考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田兵洪.研究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速读·中旬.2014(6).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该院收治的小儿糖尿病患者88 例,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4 例。 观察组中, 男23 例, 女21 例, 年龄4~14岁, 平均 (7.33±2.15) 岁;病程0.5~10 年, 平均 (3.69±1.02) 年;糖尿病类型:4 例1 型糖尿病, 40 例2 型糖尿病。 对照组中, 男26 例, 女18 例, 年龄4~14 岁, 平均 (7.52±2.03) 岁;病程1~8 年, 平均 (3.83±0.95) 年; 糖尿病类型:6 例1 型糖尿病, 38 例2 型糖尿病。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予以糖尿病常规治疗, 包括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 合理运动计划等。 对于病情较轻、血糖略高于正常水平患儿, 无需应用胰岛素治疗, 可予以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同时指导患儿家长帮助和监督患儿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 以控制血糖水平。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 则予以胰岛素注射治疗, 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的血糖变化, 监测到血糖水平明显偏高时, 酌情增加胰岛素用药剂量, 同时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胰岛素抵抗症状。 定期进行血糖、血压以及心电图检查, 同时根据检查结果评估血糖控制效果, 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嘱患儿家长予以低脂、低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1.2.2 观察组 该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予以营养饮食治疗, 治疗前先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强调营养饮食与糖尿病控制及其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提高其重视度与疾病管理能力。 同时, 根据患儿的身高、体重, 参照体重指数 (BMI) 计算公式计算标准BMI=体重/身高2 (kg/m2) , 以评估患儿的BMI是否超标, 然后根据BMI、营养状况、病情以及既往饮食习惯,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年龄在4~10 岁之间的患儿, 每日热量总摄入量为0.19 MJ/kg, 年龄>10 岁的患儿则按照0.18 MJ/kg摄入, 同时根据患儿的BMI、体内能量平衡状态等酌情调整。 同时, 严格控制食物构成比, 其中, 脂肪摄入量占总量的30%~40%, 蛋白质摄入量占40%~55%,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30%~45%, 严格限制盐分及糖的摄入量。 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正确分配三餐配比, 早、午、晚餐依次占20%、30%、30%, 同时, 早点及晚点分别占5%, 午点占10%, 以确保营养均衡。饮食尽量选择易于消化、清淡、富含膳食纤维与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食物, 主食尽量以谷物为主, 副食可选大豆、高粱、玉米等杂粮, 并搭配低糖水果蔬菜, 尽量降低糖类摄入量。 禁辛辣刺激、坚硬、油腻及纯糖食物, 以避免血糖水平波动。 餐间副食可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或粗粮制品, 蛋白质摄入尽量选择瘦肉、奶蛋类, 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 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 (FBG) 、餐后2 h血糖 (2h PBG)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水平。 计算治疗前后, 患儿的实际营养成分摄入量占推荐剂量的构成比, 并测定患者的营养指标, 包括血红蛋白 (Hb) 、前白蛋白 (PA) 、白蛋白 (ALB) 、转铁蛋白 (TF) 以及血清钙 (Ca) 。

1.4 疗效标准

优:FPG在3.9~6.1 mmol/L之间, 2h PG在4.4~7.8mmol/L之间, Hb Alc<6.2%, 各项临床症状消失;良:FPG在6.2~7.0 mmol/L之间, 2h PG在8.0~9.0 mmol/L之间, Hb Alc在6.2%~7.0%之间; 可:FPG及2h PG较治疗前降低, 但FPG在7.0~8.0 mmol/L之间, 2h PG在9.0~10.0mmol/L之间, Hb Alc在7.0%~8.0% 之间; 差: 血糖无改善甚至提高, Hb Alc>8.0%。

1.5 统计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摄入

观察组的能量、Ca、膳食纤维及蛋白质摄入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而碳水化合物、糖类及脂肪摄入量均较对照组摄入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 , 见表1。

2.2 血糖控制效果

观察组的血糖控制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血糖水平

治疗后两组的FPG、2h PG及Hb A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2.4 营养指标

治疗后两组的Hb、ALB、PA、TF及Ca2+等营养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营养饮食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调节总能量摄入量, 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有利于避免餐后血糖急剧升高, 也可避免因饥饿而出现低血糖症状。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我国约有75%的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为糖尿病前BMI值在24~32 之间, 提示超重或肥胖可能在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4]。 目前, 已有临床研究表明, 对超重及肥胖糖尿病患者, 通过饮食调控等方式降低体重, 能够提高降糖效果, 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5]。

调节饮食并非限制饮食, 相关研究发现, 严格限制饮食不仅难以改善临床症状, 且可能增加血糖波动, 加重病情, 且对于小儿糖尿病患者而言, 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例如部分患者或其家属对饮食疗法缺乏正确认识, 认为食量越少越有利于控制病情, 容易导致患者饥饿而诱发低血糖症状。 尤其是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小儿而言, 营养摄入不良极易造成营养不良, 导致病情加重[6]。 部分人群认为粗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可起到降脂、 降糖及通便的效果, 多吃素食及杂粮即可, 但长期实用过多的粗粮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 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也可能造成营养不良。 调节饮食平衡的营养饮食疗法, 提倡在维持小儿生长发育及身体消耗所需能量及物质原料的同时, 避免因饮食摄入不合理而导致血糖波动, 维持病情平衡[7]。 也有部分患者认为, 不摄入糖分即可控制血糖, 无需控制食量, 但无糖饮食并无降糖效果, 且长期摄入无糖饮食还可能造成机体营养失衡而诱发血糖波动[5,8]。 此外, 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应用药物控制即可不用控制饮食, 错误的认为饮食摄入量过多可通过加用降糖药物抵消, 甚至认为使用胰岛素治疗即可不用调控饮食。 实际上,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 均是在平衡饮食营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如饮食控制不良将会加重血糖波动。因此, 饮食营养平衡治疗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该研究中, 观察组则在完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营养饮食治疗, 合理调配饮食结构及营养构成,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效果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改善, FPG、2h PG及Hb Alc显著低于对照组, Hb、ALB、PA、TF及Ca2+等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糖及营养治疗较对照组更为接近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 合理营养、均衡饮食和理想体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 开展营养饮食治疗有利于提高小儿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 保护胰岛功能, 改善机体营养状态, 实现合理营养与有效治疗的双重目的,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饮食营养治疗对于小儿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小儿糖尿病患者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营养饮食治疗, 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血糖控制优良率为93.1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5%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糖水平 (FPG、2h PG) 、Hb Alc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营养指标 (Hb、ALB、PA、TF及Ca2+)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科学合理的营养饮食治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儿的营养状态, 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小儿,营养饮食,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柴艳婷, 邹海琼.对小儿糖尿病营养干预的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0) :1476-1477.

[2] 刘艳.小儿糖尿病饮食护理要点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0) :4174-4175.

[3] 吴晓平, 李堂.对小儿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饮食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4) :234-235.

[4] 阎靓.小儿糖尿病87例的营养饮食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6) :60.

[5] 渠秀娟.小儿糖尿病的2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24) :150-151.

[6] Maffeis, C., Morandi, A., Ventura, E., et al.Diet, 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fat and glucose control[J].Pediatric diabetes, 2012, 13 (2) :137-146.

[7] 迟晓艳.64例小儿糖尿病诊疗体会与研究新进展[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1) :241-242.

上一篇:学生角色扮演小学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