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讲座小结范文

2023-09-16

小儿秋季腹泻讲座小结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秋季腹泻患儿88例, 以上患儿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秋季腹泻诊断标准[1]。所选患儿蛋花汤样或者稀水样便, 每天大便此时10次左右, 大便镜下检查无异常。均在发病3d内就诊。以上患儿入院时同时排除重度以上贫血患儿、维生素D缺乏所致佝偻病患儿、营养不良患儿。以上患儿及家属同意参加本试验。上述患儿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 男24例, 女20例, 其中0~6个月17例, 7~12个月21例, 大于12个月8例;体重平均为 (13.4±2.4) kg;其中轻度脱水22例, 中度脱水18例, 重度脱水4例。对照组患儿44例, 男23例, 女21例, 其中0~6个月18例, 7~12个月2例, 大于12个月4例;体重平均为 (13.6±1.9) kg;其中轻度脱水21例, 中度脱水19例, 重度脱水4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脱水情况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静脉补液, 纠正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 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 静脉滴注, 连续应用3~7d;给予思密达服用, <1岁患儿服用1包, 1~2岁服用1~2包;2组患儿均合理喂养, 禁止应用抗生素。对照组采用以上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炎琥宁注射液15~20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滴注速度为每天20m L/kg, 连续应用2~3d。治疗前期间观察2组患儿腹泻症状的改善情况, 记录2组患儿止泻时间和疗程。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经治疗后72h内患儿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伴随其他全是症状完全消失, 为显效;经治疗72h内, 患儿大便性状有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全身症状显著减轻, 为有效;治疗72h内, 患儿大便性状和次数没有改善, 全身症状没有好转或者恶化, 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临床效果,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止泻时间和退热时间比较。

观察组止泻时间和总疗程分别为 (2.5±1.4) d、 (6.1±1.3) d;对照组止泻时间和总疗程分别为 (3.9±1.5) d、 (8.4±1.2) d。观察组止泻时间和总疗程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 观察组总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1~2], 病毒侵入肠道后, 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 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 其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变短, 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 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 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 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3~4]。临床治疗主要是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调整饮食, 给予肠黏膜保护剂等。除了临床药物等治疗措施外, 对于患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秋季腹泻: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定时定量, 循序渐进地添加辅食, 切忌几种辅食一起添加;少吃富有脂肪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 补充维生素B, 改善胃肠功能;加强体格锻炼, 增强体质;及疾病;合理用药, 不要滥用广谱抗生素, 以避免肠道正常菌群的失调。经常口服肠道微生态调节剂, 如妈咪爱、培菲康、合生元等, 防止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炎琥宁是穿心莲提取物经过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炎琥宁对细菌内毒引起的家兔发热有较强的解热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有很好控制效果;再者, 炎琥宁能够增加机体对病毒的应急能力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能够阻断肌苷酸转变为鸟苷酸, 从而抑制病毒DNA/RNA的合成[5]。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应用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效果显著, 止泻时间和总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 说明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腹泻患儿临床症状, 缩短治疗时间;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秋季腹泻效果显著, 这与炎琥宁的药理作用分不开的。总之, 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能够显著改善秋季腹泻患儿临床症状,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秋季腹泻患儿88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炎琥宁注射液, 记录2组患儿止泻时间和疗程。结果 观察组止泻时间和总疗程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 观察组总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能够显著改善秋季腹泻患儿临床症状, 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秋季腹泻,炎琥宁,利巴韦林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上) [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94~1296.

[2] 郭庆娟.思密达联合金双歧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9) :1074~1075.

[3] 朱吉英.炎琥宁保留灌肠左治婴幼儿秋季腹泻65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7) :97~98.

[4] 季筱红, 方莉, 张宜兰.利巴韦林静脉给药和保留灌肠治疗秋季腹泻的比较[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09, 1 (3) :89~90.

小儿秋季腹泻讲座小结范文第2篇

摘 要 目的:客观评价传统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8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冯氏捏脊组和西药思密达组,治疗一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提捏脊组97.5%,对照组为95%,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但捏脊组对6~12个月龄段小儿,以及对伤食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十分有效。

关键词 小儿腹泻 捏脊治疗 冯氏捏脊法

“捏脊”又称“捏积”。前者指所捏部位为脊柱,后者指其功能为化积导滞。捏脊的起源可追朔到1400多年前的晋代,葛洪在其《肘后方》中记载“使病人伏卧,……捏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该疗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考其捏脊方法,主要有两种,两法均从尾椎起向上推进直至大椎,一法为以两手拇指推进,以食中二指与拇指拿捏皮肤(见图一)。另一法为双手食、中、无名及小指重叠屈曲,以食指2、3指节推进,以两拇指与食指节提捏皮肤(见图二)。图二所示方法即为北京已故著名推拿学家冯泉福家传之法,学术界因之称其为冯氏捏脊。关于捏脊疗法的临床报导多集中在治疗小儿脾胃疾病,如厌食、腹胀、疳积、腹泻等方面。但其报导多为个案,或理论探讨,少有随机与对照。为此,我们按严格的科研程序,观察了冯氏捏脊疗法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来源于2006年6月至10月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和北京儿童医院门诊。

1.2 诊断标准 依据1994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包括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超过3次1日,大便性状呈稀便或水样,大便镜检可见少量脂肪球和白细胞等。中医辨证参考苏树蓉主编《中医儿科学》,分为伤食、湿热、脾虚三型。

1.3 随机与分组 根据公式计算,并考虑到脱失因素,本试验共纳入8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全部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后相关数据见表1。

2 治疗方法

2.1 冯氏捏脊 具体操作参看图二,该法包含了推(食指第二指节向上推进)、捏(拇指指腹与食指第二指节捏拿起皮肤)、捻(捏的同时配合捻动)、放(两手交替、一手捏捻,一手放松)、提(从第二遍起的任何一遍中,用双手拇指与食指节有针对性地大力提起脊旁相关脏腑俞穴处的皮肤,并稍停留,操作时常有弹响)与揉按(每于捏拿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揉按患儿腰部肾俞穴)。每日推拿1次,每次约5分钟,共捏脊20遍。

2.2 对照组 根据小儿不同年龄段,给予相应剂量的西药思密达。每日服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捏脊与思密达均3天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症状与体征积分 根据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实际选择大便次数与性状、呕吐、食欲、面部色泽、精神状态、渴饮情况、舌苔与指纹(共8项)等制定出相关症状与体征的积分。如腹泻,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计O分;大便3~4次/日,塘薄稀便为轻度,计3分;大便5~6次/日,稀便,内有不消化物或奶瓣为中度,计5分;大便7~10次/日,水样便为重度,计7分。食欲正常计0分;食欲稍差(较正常减少1/4)为轻度,计1分;食欲差(较正常量减少1/3)为中度,计2分;食欲很差(较正常量减少1/2)为重度,计3分。以此类推。其中最低为0分,属正常,8项最高合计22分(舌与指纹每项仅1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关于“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结合中医症情分级计分标准制定为:痊愈为治疗后大便次数与性状正常,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积分总值下降91%以上;显效为治疗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l/3或以下),大便性状与兼症明显好转,积分总值下降80%~90%;有效为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性状与兼症改善,积分总值下降40%~79%;无效为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均同治前,无改善,积分总值下降不足39%。

4 结果及分析

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2。

从表2可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两组进行Ridit检验,u=1.21,P>0.05,说明两组间总疗效无明显差。

4.3 各年龄段疗效比较,见表4。

通过对表4各年龄段的总有效率进行组间x2检验,除6~12月段,X2=25.69,P<0.01,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对于6~12月的小儿优于对照组。

4.4 不同证型治疗情况比较,见表5。

对各证型临床疗效进行组间Ridit检验,只有伤食泻组间比较U=2.35,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余证型比较,P>O.05,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捏脊疗法对伤食泻疗效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中医儿科在认识与治疗小儿腹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发掘出很多确有疗效的方药,但水煎中药毕竟太苦,小儿服用不方便,一些方药的毒副作用也日渐被发现,加之,腹泻本身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进食水药太多,反而会加重胃肠负担,于其功能恢复无益。因此,在腹泻的治疗方面,传统中医的优势正在丧失,家长们更愿意接受西药,尤其是输液的治疗。而推拿为机械的良性刺激,它不用药,不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它通过对经穴的特殊作用而实现调节脏腑气血与阴阳的目的。所以,其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较之药物(不论中药,还是西药)理应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本实验中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取得同西药思密达同等的疗效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

捏脊有两种方法。通过具体分析其操作术式,我们发现,拇指上推(图一)法,由于两拇指分别置于脊柱两侧,因而其推在脊旁,捏也在脊旁,其法对正中线上督脉的刺激其实很弱,因此,这种在我国西部地区流行,并冠以“捏脊”的方法对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旁(1.5寸)的穴位和脊柱旁开O.5寸左右的华佗夹脊穴的作用可能更好一些。而冯氏捏脊(图一),以重叠的食指第二指节置于脊柱正中上推,两拇指所提捏的皮肤刚好在脊柱正中,其对正中线上督脉的作用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理论上讲,图一之法可能长于通过五腧穴等而调整脏腑功能,冯氏捏脊则长于通过对督脉的刺激而发挥温运与温通之功。操作术式不同,功能也可能有所区别。明白这一点,对于临床选用最佳的术式以取得最好的疗效至关重要。

本研究中,既有急性腹泻,又有慢性腹泻;既有实证,又有虚证,运用冯氏捏脊均取得较好疗效。这是因为该法本身就是攻补兼施,升降相因的综合方法。其从下至上推进为升为补为温,而向外提捏与捻动则有消散之功。扶助了正气,温通了督脉,消导了积滞,顺应了升降,腹泻当然也就停止了。其对伤食引起的腹泻的治疗优于对照组更说明了这一点,而关于不同年龄段捏脊疗法对低龄段小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低龄段小儿服药困难有关。总之,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冯氏)捏脊是一种治疗小儿腹泻十分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307

[2]廖品东,小儿厌食的推拿防治.重庆:西南大学音响出版社,2006,8

[3]余继彬.冯氏捏积疗法.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2

上一篇:消防安全管理人任命书范文下一篇:幸福的做老师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