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面瘫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6

小儿面瘫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1.山药扁豆治小儿厌食症

功能主治:主治小儿厌食症。

偏方组成:怀山药、扁豆、茯苓、炒谷芽、炒麦芽各12克,枳壳、鸡内金、炙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分2~3次口服。每日服1剂,5天为1个疗程。

2.藿香半夏治小儿厌食症

功能主治:消食和胃,化浊运脾。主治小儿食滞厌食。证见厌食,腹胀,呃气时作,暖腐吞酸,手心发热,或夜寐躁扰,大便中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或黄根腻,脉滑,指纹紫等。证属食滞胃脘、脾气困阻者。

偏方组成:藿香、半夏、厚朴、山楂、神曲、鸡内金、砂仁各6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水煎2次,每日服1劑,分4~6次服。

3.皂荚治小儿厌食症

功能主治:主治小儿厌食症。

偏方组成:皂荚100克。

用法用量:取干燥皮厚、质硬光滑、深褐色的无虫蛀之皂荚,刷尽泥灰,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研细为末瓶装备用。用时,每次1克,以红糖适量拌匀吞服。每日服2次。

4.党参山药治小儿厌食症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行气止痛。主治厌食症。

偏方组成:党参、山药各6克,菖蒲、郁金各4克,杏仁、木香、枳壳、槟榔、鸡内金各3克,莪术、牵牛子、大黄炭各2克,花椒、肉桂各1克。

用法用量:水煎两次,药液混匀,分3次服。每日服1剂,1个月为1疗程。

加减:舌边尖红者,去木香,加炒银花5克;舌苔厚腻者,去木香加藿香3克;尿黄或浑浊者,加滑石(包煎)4克;烦躁多动者,加蝉蜕、白芍各4克;汗多者,加浮小麦10克。

小儿面瘫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期间的30 例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患者有关资料,患者都是首次急性单侧发病,其中有14 例男患者,16 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53~75 岁,平均年龄(63.2±2.6)岁,病程在1~5 d之间。 有22 例患者发生患面瘫时具有1~18 年的糖尿病史,平均(7.5±3.4)年,都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进行治疗。 8 例患者不具有糖尿病史,在对患者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发现有1 例患者被确诊为2 型糖尿病。其中具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有14 例,7 例患者同时具有冠心病及高血压史,采用颅脑CT对4 例患者扫描存在单双侧基底节区腔梗,1 例患者为脑萎缩,3 例患者没有发现异常。 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15 例,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 常规检查

患者都在面瘫治疗时对血糖指标进行检测,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对糖尿病进行诊断[2],空腹血糖不低于6.8 mmol/L, 餐后2 h血糖不低于11.1 mmol/L, 不具有糖尿病史患者采取随机检查血糖的常规方法,具有血糖疑似异常患者采用标准糖耐量实验方法进行检查。试验组患者有12 例患者空腹血糖在6.9~11.1 mmol/L,1 例患者超过11.1 mmol/L, 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 例患者2 h血糖超过11.1 mmol/L;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都低于6.1 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中2 h血糖都低于7.8 mmol/L。

1.3 诊断周围性面瘫的标准

临床中患者都具有周围性神经麻痹的体征及表现,同时将吉兰-巴雷综合征、带状疱疹感染、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及其它因素引发的面神经麻痹等予以排除[3]。

1.4 检查神经传导速度的方法及判定标准

该研究中的患者都在面瘫后半个月左右进行首次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合患者降低波幅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 种类型,发病3 个月时再对患者在屏蔽室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利用表面电极测定一次神经传导速度,对两组不同程度面瘫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分别进行判断。 患者采取静卧的放松姿势,双眼闭合,测定患者双侧面神经,在同侧腕部放置接地电极,对电极位表面皮肤电极进行记录,逐渐将刺激电流加大到产生最高波幅的运动诱发动作电位,健侧刺激后在对患侧进行刺激,对患者双侧面神经潜伏期、波幅进行记录。 患侧没有发现明确波形,具有延长潜伏期表现,双侧超过0.5 ms,降低波幅等表现的患者可判定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神经传导速度波幅降低不足60%为轻度损害,波幅降低在60%~90%为中度损害,波幅降低超过90%为重度损害[4]。

1.5 治疗及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同时都采用舒血宁、维生素B1、B12 及神经生长因子,麦通纳脱水治疗药物,药物剂量相同,并采取物理治疗方法进行辅助。 试验组患者结合患者血糖指标应用降糖药、胰岛素及饮食控制方法进行治疗并对血糖变化进行监测,并采用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护理干预等整体综合护理模式,观察患者3个月的效果。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糖尿病宣教,简单心理护理等措施,没有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发病后3 个月检查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基础护理、生活指导、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连续性护理干预五个环节联系十分紧密,形成整体综合护理模式。 护理人员采取查房、病历阅读、与患者交流等形式评估,对患者制定护理方案,根据实施情况建立护理档案,妥善保管。 与档案相结合对病情记录并随访,结合患者病情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5]。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χ2检验方法比较患者的计数资料,P<0.05 表明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半个月的神经传导速度, 都存在异常情况。 比较患者健侧的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等指标,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患者患侧的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等指标,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3 个月时神经传导速度的延长潜伏期、 降低波幅程度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发病也被称为面神经炎,目前还不知道确切的病因,主要观点还是骨质的面神经管将面神经容纳,若产生缺血、水肿,就引起面神经受压。 其特点主要有:大部分为老年患者,一些患者主诉不具有糖尿病史,所以应对其血糖、尿糖指标进行检查,却有需要时检查糖耐量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于治疗和预后比较有利;大部分患者并发冠心病、高血压及脑血管病, 对患者采取综合治疗及护理方法的效果进行观察,以免加重并发症;对患者血糖指标进行控制、神经营养疗效明显且具有良好预后效果。

检查患者面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利用对患者潜伏期及变化的波幅程度进行观察确定面神经是改变脱髓鞘或是损害轴索,为面神经病变提供重判定依据。 脱髓鞘病变改变的典型运动传导明显延长末端潜伏期,轴索病变时具有明显降低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的表现。水肿和脱髓鞘是面神经的早期病变,严重患者具有轴突变性表现。 在半个月后没有引发动作电位波形或降低波幅90%,表明严重受损,不具有良好的恢复希望或较短时间的恢复可能性,同时合并程度不同的并发症;如引发动作电位波形,潜伏期没有异常或延长,降低波幅不足30%,表明失用神经及部分神经失支配,具有良好预后。 失用神经是因短时间缺血导致损害郎飞结周围髓鞘而引起,在接触压迫后经一段时间能够恢复正常,而恢复轴索断裂,需要较缓慢的神经再生过程。 所以,损害面神经单纯脱髓鞘患者可迅速恢复,但糖尿病合并面瘫患者产生单纯脱髓鞘改变的较少,通常都是同时存在脱髓鞘和损害轴索症状,临床护理人员利用变化的神经传导速度迅速判断面神经损害程度,及时制定相应的患者康复护理措施[6]。

控制糖尿病合并面瘫患者血糖指标的效果对于面神经恢复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及时采取糖尿病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高血糖及产生并发症的重要危害,认识到血糖的正确监测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合并面瘫者提出具有较长的病程,与糖尿病同时伴随面神经麻痹患者不只是存在面神经水肿及脱髓鞘,也与慢性高血糖及改变的神经脱髓鞘加重具有一定关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神经损害程度可通过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判断,护理人员可结合判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针对30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30例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有患者15例,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传导速度方面的有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神经电图波幅变化及潜伏期方面,两组患者在发病3个月时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神经损害程度可通过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判断,护理人员可结合判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临床护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侯熙德,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 郑莉莉,韩永青.糖尿病伴发面神经麻痹15例临床及肌电图分析[J].海南医学,2014,5(10):153-155.

[3] 宋春霞,谢增辉,何芳梅,等.神经电图对特发性面瘫治疗及预后评估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4(11):82-87.

[4] 党静霞,主编.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 周艳霞,龙霞,李鹭江.激素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较[J].现代医学,2014,6(10):61-65.

小儿面瘫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护理中应用整体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的腹泻患儿100例,根据实施的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行整体护理程序。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并发症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小儿腹泻护理中应用整体护理程序效果更加显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小儿腹泻;整体护理;临床效果

因小儿的心理与生理发育不全,抵抗力相对较弱,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极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从而引起腹泻。腹泻发病后,患儿的大便次数增加,性状也发生变化,少数患儿还伴有腹痛、呕吐以及发热等临床表现,影响患儿的机体健康与生活质量[1~2]。有研究提出,在治疗期间为患儿提供整体护理程序干预,有助于提高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探討分析整体护理程序运用于小儿腹泻护理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的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50例。实验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98±1.22)岁。对照组男23例,女29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4.05±1.4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价值。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饮食指导、体征监测等。实验组行整体护理程序干预:患儿入院后,成立由医护人员组成的临床干预小组,结合患儿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调整饮食,尽量减少会加重消化系统负担的食物,多选择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帮助患儿消化功能的恢复;观察患儿的进食反应,当出现腹痛或呕吐等临床症状时,必须立即停止进食;根据患儿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对于有脱水症状的患儿及时补液,确保机体体液平衡;患儿病情控制且保持稳定后,医护人员可对家属进行健康指导,详细讲解生活的注意事项,指导正确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营造轻松舒适的休养环境,进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的发生,提升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感染、病毒性心肌炎、脱水)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由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定,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2.05±0.39) d,平均护理满意度得分(95.12±0.98)分;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3.47±0.50) d,对照组平均护理满意度得分(73.59±2.31)分。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既往小儿腹泻往往实施常规护理,即经过观察临床症状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常规护理措施虽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该护理模式不能完全满足患儿及家属的护理需求。整体护理程序是一类新型护理模式,实施过程中以患儿的护理以及疾病为中心,将护理管理与护理专业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护理,能帮助解决临床治疗与护理的问题。

本研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行整体护理程序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程序在小儿腹泻护理中应用除能够缩短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还能降低并发症产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永红,李建超.整体护理程序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有效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9):123.

[2]郭倩.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在轮状病毒肠炎腹泻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532-1533.

小儿面瘫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儿泄泻 八穴推拿治疗 八穴 中药汤剂治疗

小儿泄泻乃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大便次数增多,粪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质如蛋花、小便短少为主症,多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秽浊伤中,脾胃虚弱引起。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小儿八穴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小儿泄泻16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8例中,男92例,女76例;年龄最大者2岁,最小者3个月;病程最长者2个月,最短者2天。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推上三关、揉内外劳宫、揉脐摩腹、推上七节、揉龟尾、捏脊、按揉足三里。

2.2 具体操作 男推左手、女推右手,以3个月大的小儿为基数,每个穴位操作100次,小儿年龄每增加1个月,推拿次数则增加10次。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步骤:推上三关、揉内外劳宫、揉脐、逆时针摩腹、推上七节、揉龟尾、捏脊2次、按揉足三里。

2.3 中药汤剂基本方由葛根、藿香、六一散、茯苓、诃子、芡实、石榴皮、炒苡仁、炒砂仁、炒麦芽、焦楂等组成,临床随症加减。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食欲正常大便成形;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明显好转、排便质与量接近正常;基本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精神状态良好,大便仍稀薄或不成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按照中华中医药医学会疗效标定标准:痊愈156例,占92.86%,好转12例,占7.14%。无效,本病2天为1个疗程,效果明显者1个疗程痊愈,效果最慢为3个疗程。

4 典型病例

4.1 患者陈某,女,周岁,便泻水样,9天未止,纳呆尿少,舌苔白腻,脉濡、证系脾虚湿胜之小儿泄泻。治疗:用上述小儿八穴推拿手法治疗4次。中药汤剂止泻基本方加用苍术、广木香、炮姜炭、煎汤口服4剂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泄泻痊愈。

4.2 患儿张某,4个月,于六月间泄泻20余日,经市直医院输液6天治疗,泻减而未止,1日仍下3-4次,前卤及眼眶俱陷,肌肤甲错精神萎靡,不时烦渴,舌红降无苔,大便检查白细胞(一),无粘液。诊断为脾胃阴亏之小儿泄泻。治疗:用上述手法治疗3次,中药汤剂止泻基本方加用吴茱萸、淮山药、附子煎汤口服3剂后,怠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食欲正常大便成形。痊愈。

5 体会

5.1 小儿泄泻是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为盛。临床上所见以湿热泻与寒积泄泻最为常见,有日泻20-30次者,偶有失治或治不得当,每有水液外脱、晴陷、神疲等危重证侯且易导致慢性泄泻。

5.2 八穴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疗效确切,通过穴位补泻,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健脾和胃,促使炎症消散。

5.3 中药汤剂止泻基本方加减治疗小儿泄泻,健脾化湿,升清降浊,收敛酸涩,益气和胃,利尿止泻,能起到良好的止泻作用。

5.4 笔者认为在当前小儿推拿加中药汤剂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仍然未被大力推崇及作为首要治疗方法的现实情况下,中药汤剂与小儿推拿手法并用可以大大缩短小儿泄泻疗程,减少西药治疗副作用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是治疗泄泻的理想方法。

小儿面瘫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探讨精细化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0月本院接收治的靜脉输液患儿70例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予以精细化护理,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依从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1.43%,而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14%,较对照组的82.86%高(P<0.05);观察组T1、T2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5.71%,比对照组22.86%低(P<0.05);T1、T2时,观察组的Wang-Baker及EDI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健康教育、穿刺技术、沟通技巧、服务态度、输液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在护理小儿静脉输液患儿的过程中,精细化护理的运用,能改善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增加舒适度,减轻疼痛感,护理满意度更高。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小儿静脉输液;满意度

静脉输液是一种治疗多种疾病的基本手段,有着快速、高效、刺激小等优势,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病人,其中小儿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因儿童的年纪小,表达能力差,对静脉输液存在一定的畏惧感,再加上小儿血管较细,对各种物理、化学刺激较为敏感,导致其依从性不高、配合度较差、自身反应性较强,从而导致穿刺、输液不能顺利实施,对治疗的进程造成影响[1]。以往临床运用的常规护理,更重视穿刺、固定的稳定性,对患儿及家属情绪、环境、输液中的细节等有所忽视,造成护理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疗效,减轻小儿对其恐惧心理,需要加强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使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得到提升[2]。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小儿静脉输液中,运用精细化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20年8月-2021年10月接收的70例行静脉输液患儿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各35例。纳入研究患儿均确诊需给予静脉输液治疗;家属对此次实验的内容知情且同意参与;患儿的年龄在1-10岁之间;没有特殊输液需求;意识、认知均正常。排除心、肝、肾器官伴有严重疾病者;精神存在问题者;对治疗所用药物过敏者。对照组男女患儿分别为20例、15例;年龄最大的是9岁,最小的为1岁,平均(4.95±1.78)岁;12例呼吸道感、8例肺炎、7例腹泻、8例其他;最长输液时间5d,最短3d,平均(4.17±1.41)d;观察组男女患儿比19/16;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1岁、8岁,平均(4.78±1.81)岁;呼吸道感、肺炎、腹泻及其他分别为13、7、6、9例;输液时间的最短最长介于3-5d,平均(4.21±1.38)d。患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输液前,护理人员仔细核实患儿的信息、过敏史,并告知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加强常规巡视。护理人员要与家属一起安抚患儿的情绪,减少其哭闹和抗拒。对穿刺部位,用2.5%碘酊进行常规消毒。穿刺时,注重动作的准确和轻柔。对于针尾的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贴,防止留置针发生滑落。在输液的过程中,需要对滴液速度进行控制,观察有没有不良反应。

1.2.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1)护理人员培训。科室内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穿刺技术、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等培训,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能,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为患儿提供服务,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注重对护理人员识别风险能力的提高,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在为患儿实施静脉穿刺的时候,需要注意,一定要牢记并规范同类患儿中曾出现的不良事件。(2)心理护理。小儿因疾病的影响,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的不适感,如疼痛、焦虑、紧张、恐惧等,在静脉输液治疗时,有着较为明显的抗拒心理,容易哭闹。对此,护理人员要注意自身的态度,使用亲切、温柔的言语来与患儿沟通,可利用谈论感兴趣的话题、讲故事等,帮助患儿转移注意力,有效缓解其抵抗心理。对于害怕疼痛的患儿,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安抚,树立勇敢的榜样,来帮助其减少恐惧心理,并运用一定的奖励手段,来对患儿的勇气进行激发。在开展输液的全程,均需要实施心理护理,且护理人员全程要保持亲切的态度,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使患儿的负性情绪得到有效的减少,增加其信任感。对于哭闹的患儿,护理人员一定要有耐心,同时可利用小玩具,来对其注意力进行分散,诱导患儿能够配合穿刺。可利用小游戏等,来对输液的稳定进行维持。

(3)家属健康教育。在小儿输液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向家属强调其参与的重要性,注重日常防控、护理知识的讲解,提高家属的认知,减少其担忧,来能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引导家属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人员,一起帮助患儿转移注意力。输液中,注重患儿的体位,尽可能让其感到舒适。同时输液前,叮嘱家属帮助患儿大小便,准备好热水袋等。完成输液后,告知家属要注意饮食护理等。(4)输液环境护理。在陌生环境下,患儿有着较强的抵触心理,输液会增加患儿的不安、恐惧心理,往往以哭闹来发泄。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良好环境的营造,依据儿童的心理,合理调整输液室的格局,将一些小儿喜欢的小玩具、卡通物件等进行适当的摆放,也可将一些儿歌、动画片进行播放,来对患儿的紧张心理进行缓解。维持输液室的清洁整齐,依据天气,对温湿度进行调整,室内可放置一些画本、玩具等,减少患儿的恐惧感。(5)静脉穿刺护理。在穿刺前,可借助玩具、播放儿童视频等。来对患儿的注意力进行转移,细致地核对信息和药品,协同家属做好患儿情绪的安抚,选取舒适的体位,来对其肢体进行固定。穿刺的时候,要快、准、稳,最好一次成功,成功穿刺后,及时固定,同时在掌内放小手板,避免大幅度动作,引起脱针,完成后要表扬患儿。(6)输液护理。将抱枕等放置于输液室,与家属一起帮助患儿调整到舒适的体位,对患儿及家属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要耐心地解答。在输液的过程中,可以播放动画片、儿童歌曲等,还可与患儿玩小游戏,来对患儿的注意力进行转移,有效消除其不良情绪。(7)拔针护理。完成输液后,使用生理盐水湿润胶布,来缓解去除时的疼痛感,同时运用语言、图片等,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将输液器关闭,穿刺针要快速、轻柔地拔出,用适宜的力度,来进行按压止血。(8)巡视护理。在治疗患儿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进行分组,对患儿进行输液全程的巡视护理。在巡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输液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是否顺畅输液,穿刺部位有没有红肿、疼痛等情况。)

1.3 指标观察

利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治疗依从性量表,通过5个方面,对患儿依从性进行評估,主要包括表情、哭闹、体位、四肢活动、可安慰程度。其中主动配合为,患儿没有哭闹表现,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操作;参与配合为,患儿有哭闹表现,但家属安慰下,能配合护理人员操作;抗拒为,患儿坐立不安,表情痛苦,经家属安慰,护士协助下,停止哭闹;剧烈抗拒为,患儿哭闹不止、坐立不安、表情痛苦。利用飞利浦(DB12)指夹血氧仪,在T0(干预前)、T1(穿刺成功10min)、T2(输液结束)时,对2组患儿的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进行检测。利用Wong-Baker笑脸量表,对T1、T2 时,2组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6个不同疼痛程度的脸谱,也就是微笑、平静、哭泣等,疼痛程度总计10分,得分越高,表示有着更严重的疼痛度。利用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EDIN),对2组的舒适度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5个维度,也就是面部活动、与父母的接触、身体活动、安抚、睡眠质量,每个维度0-3分,总计15分,评分越高,表明舒适度越差。(4)对2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主要包括反复穿刺、针头脱落、皮下血肿、液体外渗。利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让2组家属进行评价,主要包括5项(沟通技巧、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穿刺技术、输液质量),每项20分,得分与护理服务满意度呈正比[3]。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18.0处理数据,(x±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t值与x2 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2组治疗的依从性和一次穿刺成功情况

观察组总依从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更高(P<0.05),见表1:

2.2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生理应激反应情况

T0时2组MAP、HR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T1时、T2时,观察组的MAP、HR均要更低(P<0.05),见表2:

2.3对比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更少(P<0.05),见表3

2.4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的疼痛和舒适度情况

观察组T1时、T2时的Wang-Baker评分、EDIN评分均更低(P<0.05),见表4:

2.5比较2组护理的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小儿疾患的过程中,静脉输液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尽管该方式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因患儿的年龄较小,有着较差的表达能力,疼痛感较为强烈,对医院存在陌生感,对治疗有一定抵触心理,再加上患儿的血管较细,穿刺难度高,使小儿输液的依从性低,操作中容易发生哭闹、乱动等情况,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家属情绪,引发护患矛盾[4-6]。因此,对小儿静脉输液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十分的重要。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注重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提高,有效安抚患儿的情绪,缓解其害怕心理,增加其配合度,使输液顺利进行,且有效减轻患儿的不适感。但常规护理往往缺乏针对性、系统性,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7]。对此,在护理小儿静脉输液时,开展精细化护理,不仅能够为患儿提供全面、细致、优质的护理服务,还能关注家属的情绪变化,引导家属做好配合,能有效增强患儿的配合度,增加其舒适度,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8]。

精细化护理是一种科学、全面、系统的护理模式,其将科学管理作为基础,通过优化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精、准、细、严,从而促进临床护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在患儿输液治疗的过程,依据其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能够缓解不良情绪,提高依从度[9]。精细化护理有着较强的整体性和有效性,护理人员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将患儿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及时发现和解决患儿输液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患儿及家长能够从生理、心理层面获得舒适感和满足感,且护理全程融入人文关怀,注重换位思考,将患儿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服务时,加强沟通、安慰等,引导患儿产生积极的情绪,明显降低患儿对于刺激的敏感度,使精细化护理显示出人文特征[10]。

本次研究,精细化护理的患儿明显提高了治疗的依从率、一次穿刺成功率,且患儿穿刺成功10min、输液结束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疼痛度、舒适度均优于常规组。精细化护理还能明显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说明该护理模式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生理应激反应,增加其输液的舒适度,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这是由于,精细化护理注重细节操作,能够从生理、环境、心理多方面入手,对患儿的生理疼痛,不良情绪进行改善[11]。这一护理方式重视系统培训护理人员,可提高其穿刺水平,确保能够一次穿刺成功。注重改善输液环境,尽可能为患儿提供有趣、温馨、舒适的氛围,减少其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同时重视穿刺时、输液中、拔针时的细节,有助于患儿疼痛感的减少。对患儿的输液速度、体位等给予足够的关注,增加其舒适度。注重心理干预,利用语言、视频、图片等转移其注意力,可减少其不良情绪,要多鼓励患儿,帮助其克服惧怕心理,提高配合度[12]。另外,对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能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护理中,有效安抚患儿,提高其输液的依从性度,还能深化家属的认知,提高生活护理意识,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的过程中,精细化护理的应用,能提高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和依从性,减少其生理应激反应,增加其舒适度,提高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艳. 全面优化护理流程管理对小儿急诊静脉输液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8):59-60.

[2]赵丽光. 心理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干预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7):196-197.

[3]高苗苗,姚琳,郭园园. 心理疏导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进展[J]. 心理月刊,2021,16(22):229-231.

[4]张鹏英. 综合护理在静脉穿刺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6):191-192.

[5]姜伟艳,于靖华,郝春香. 心理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评价[J]. 心理月刊,2021,16(19):152-153+185.

[6]王静,王方,王慧,王媛,肖苏. 情景游戏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5):2283-2285.

[7]张玉真. 心理护理对急诊小儿输液的应用分析[J]. 心理月刊,2021,16(18):12-14.

[8]张钦,奚丽君,范菊红. 个性化心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心理月刊,2021,16(18):197-198.

[9]李思静,石彩晓,王璐. 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作用评价[J]. 临床研究,2021,29(7):175-176.

[10]宋继兰,刘淑秀,刘丹. 细节护理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3):110-112.

[11]刘玲玲. 小儿静脉留置针相关性感染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护理策略[J].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1,31(3):125-126.

[12]刘慧芳. 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管理分析[J]. 北方药学,2021,18(3):160-161.

小儿面瘫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 目的 研究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小儿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小儿腹泻患儿80例,按照完全抽样法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病儿童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综合分析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采取治疗前后儿童的腹泻持续时间和频次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为97.5%,对照组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5,P=0.049);观察组患病儿童腹泻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3 d内治愈率对照组为82.5%,观察组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3,P=0.045);治疗的第3、5、7天的平均腹泻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为22.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0%,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χ2=0.075,P=0.785)。 结论 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明显,安全性良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布拉氏酵母菌;小儿腹泻;安全性;应用价值

[Key words] Saccharomyces boulardii;Pediatric diarrhea;Safety;Application value

小儿腹泻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每年有约180 万例婴幼儿因出现腹泻或相关的并发症导致死亡,其死亡率比较高,被列为全球控制疾病之一。小儿腹泻是一种由多种病原体和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疾病,其特点是排便频率增加,粪便质量变薄,甚至水样的比例较大。大多数患儿不到两岁。根据病因,儿童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常见,一般来说,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称为肠炎,由非感染性和未知病因引起的腹泻称为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在夏季(6~9个月)和秋冬季(10~1个月)有两个高峰,夏季腹泻主要由细菌引起,通常伴有粘液和恶臭。秋冬季腹泻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通常伴有水样大便和膏状大便,一般无异味,常发酸[1]。

近年来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不断改善,日新月异。蒙脱石散是一种天然蒙脱石制成的微粒粉剂,对消化道内导致小儿腹泻的病毒、病菌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活性。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散可以显著的缩短小儿患病病程,对小儿腹泻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2],为分析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小儿腹泻患病儿童,分别采用基础疗法和基础治疗上予以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腹泻患儿80例,均符合文献[4]急性腹泻诊断标准,按照完全抽样法均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个月~8岁,平均(9.8±2.3)个月,平均体质量(9.6±2.3)kg,平均病程(3.2±1.4)d;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个月~8岁,平均(9.7±2.4)个月,平均体质量(9.7±2.5)kg,平均病程(3.2±1.3)d;纳入标准:年龄小于8岁,病程小于10 d,近期内没有接受其他腹泻药物治疗;排除标准:相关药物过敏,先天功能不全,畸形,病情危重,中央静脉导管输渡过的患者,果糖不耐受患者,先天性半乳糖血症及葡萄糖半乳糖吸收障碍综合症患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根据病情均给予补液、抗生素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是予以蒙脱石散(药物品名:思密达;生产企业: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690)治疗,采用温水送服,剂量为:2岁及2岁以下患儿,1~2袋/d,分3次服用;2岁以上患儿,2~3袋/d,分3次服用。治疗组患儿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药物品名:亿活Biofor250;生产企业:法国百科达;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379)治疗,采用温水送服,剂量为:3岁及3岁以下患儿,1袋/d,1次/d服用;3岁以上患儿,2袋/d,2次/d服用。治疗期记录患儿腹泻持续时间与频次,观察症状改善时间。研究实施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实施单盲法,研究对象并不知道自己所分的组别。两组均持续治疗5 d。

1.3 评价指标

通过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患儿采取治疗前、后腹瀉排便的频次变化情况和患儿接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儿童的排便特征和频率在接受治疗后的1周内恢复正常,腹泻基本消失,其他临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为患病儿童在接受治疗后的1周内排便特征、频次都好转,其他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儿童的排便性状、频率和其他临床症状在治疗后1周内没有改善甚至发生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频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治疗后腹泻频次比较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第3、5、7天的平均腹泻频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4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比较

患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患儿出现了3例恶心、1例呕吐、5例头痛和头晕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22.5%;对照组患儿出现了2例恶心,1例呕吐,5例头痛头晕的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为2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785)。

3讨论

作为一种儿科常见的肠胃道疾病,小儿腹泻在6岁以下婴幼儿中有着比较高的发病率,据国外相关报道称ADD发生率达5%到39%,门诊患儿ADD的发生率达6.2%,呼吸系统感染患儿使用抗生素后腹湾的发生率为50%。婴幼儿腹泻是儿童期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童保健防治的四大疾病(佝偻病、贫血、腹泻、肺炎)之一。导致儿童腹泻的原因多是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小儿腹泻直接导致腹泻频次增多和排便量增多,使大便性征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时甚至可能死亡[3]。由于婴幼儿体内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体内的各种生物酶分泌较少,婴幼儿生长较快,大量的营养素丢失容易引起消化障碍,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进而引发严重的生长障碍。该病的临床表现为稀水样粪便、酸性粪便、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无白细胞升高、粪便培养及轮状病毒呈阴性。有研究表明,0~3岁腹泻患病儿童以非感染性腹泻为主,占腹泻发病就诊数的69%以上,由细菌失调引起的腹泻只要根据病因对症治疗,适当给予消化类药物即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有志贺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病毒等,也有报道说空肠弯曲菌可引起儿童腹泻。感染性腹泻可通过接触史、喂养史和实验室检查来以确定感染途径和病原体,该病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常在紧急状态后出现粪便粘液或化脓性血便、大便异味。在选择抗菌药物之前,必须进行常规粪便试验和微生物试验。根据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在专业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期达到治疗目的[5]。

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科疾病,由于小儿机体的免疫消化系统的发育不健全,周围环境阴冷或温度较低、喂养不当等也会导致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多由病毒、细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通常情况下,外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小儿肠道内部环境紊乱的主要原因,正常机体内部肠道环境微生物及微生态系统较为平衡,而机体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出现失调情况,引起其肠道功能性紊乱,这又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生理因素[6]。因为身体较虚弱、不具备成年人的免疫力的小儿非常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侵犯,机体受外界刺激影响较大,而腹泻又会导致小儿不成比例地丢失水和电解质,身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脱水症状,如眼窝凹陷、皮肤黏膜干涩失去弹性等,此时小儿需要及时进行补液以及抗生素的对症治疗[10-11]。婴幼儿因为免疫力差更加容易患病,对于儿童腹泻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用药时间长,反而有可能再次导致腹泻,加重病情,施用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益生菌属于微生态制剂之一,是指有益于人类和动物的活微生物,当以足够数量施用益生菌时,益生菌对宿主产生一种或多种特殊的保健作用,这可超过其固有的基本营养价值。近年来,益生菌多被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感染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短肠综合征、食物过敏等多种婴幼儿疾病。目前国内外多项分析结果已经显示,益生菌可使儿童腹泻发生率降低。益生菌在临床上的应用尤其是儿科还是比较普遍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布拉氏酵母菌能够增强儿童体内的肠道益生菌的活性,增强肠道粘膜的免疫功能,抑制肠道内的致病菌的活性甚至可以灭活病原体,降解致病毒素。从1982首次报道了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肠道疾病的研究以来,布拉氏酵母菌对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在肠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对梭菌性肠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急性感染性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布拉氏酵母菌能增强刷状缘膜酶的活性或促进产生该酶。布拉氏酵母菌可以通过产生某些物质减少或消除病原菌产生的毒素的毒性。布拉氏酵母菌富含多胺成分,它的主要成分是亚精胺和精胺,相关研究证明其富含的这些多胺在被小肠吸收后可促进小肠细胞进行蛋白质合成从而促进酶的表达和相关DNA复制。布拉氏酵母菌可以在肠道内运动,为肠道信号转导受体提供底物。布拉氏酵母菌作为一种益生菌肠道菌,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中有很好的效果[7-9]。作为一种真菌类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散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起到肠道屏障和抵御微生物入侵的作用;另一方面,布拉氏酵母菌散有一定的提高肠道代谢酶活性的功能,更加稳固了对肠道的抵御和保护作用[12]。有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散与蒙脱石散联合应用,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是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的,本研究也更加证实了这一论断。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腹泻的起效机制是: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对人体无致病性的微生态制剂,口服入肠道后替代原有益生菌维持菌群平衡,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生物屏障,恢复肠胃正常蠕动功能,且其可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避免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受致病菌侵袭感染[13-15]。

通过对本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说明,对儿童腹泻患者采用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与只采用基本治疗的有效率存在显著区别。具体为观察组(采用布拉酵母菌散治疗)97.5%,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腹泻频次、腹泻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說明采用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腹泻可以有效改善小儿的腹泻症状,降低小儿腹泻频率,减少腹泻总时间,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均出现轻微程度的恶心、头晕、头痛症状,且在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情况好转,均不影响实验的顺利开展,结果表明两组统计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腹泻安全性良好,应用价值比较高。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腹泻症状的过程中,布拉酵母菌散与蒙脱石散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改善小儿的腹泻症状,改善大便性状,降低小儿腹泻频率,减少腹泻总时间,延缓或阻断病情进展,降低转为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的风险。且对腹泻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具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莉,王燕.小儿急性腹泻流行病学的病源学调查[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9):2339-2342.

[2] 梁文青.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观察[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 2012:1.

[3] 唐群兰.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腹泻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7):162-163.

[4] 王卫平. 儿科学[M].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3-214.

[5] 代艳清. 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 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 165-166.

[6] 林晓燕.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D]. 河北医科大学,2017.

[7] 时会菊.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7):91-93.

[8] 曹水霞,王艳召,舒广惠.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腹泻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 当代医学,2017,23(17): 96-98.

[9] 佃东春,陈美珍,吴敏华. 布拉氏酵母菌对小儿急性细菌性腹泻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68-269.

[10] 李婕. 小儿急性腹泻应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5, 42(11):2104-2106.

[11] 葛敏,刘秀芹. 小儿急性腹泻行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3):436-438.

[12] 邓文华.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腹泻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4):138-139.

[13] 张胜安. 布拉氏酵母菌对小儿急性腹泻的治疗作用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 33(5):662-664.

[14] 王锦丽. 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J]. 当代医学,2010,16(21):141-142.

[15] 王艳丽,王莹,陆晓霞,等.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 27(19):1537-1539.

(收稿日期:2018-07-12)

上一篇:简单化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高血压脑出血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