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6

高血压脑出血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 男15例, 女12例, 年龄58~81岁, 平均57.6岁。有高血压史者24例;血小板 (90~50) ×109/L5例;有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或支架手术史3例, 颈动脉支架手术史1例, 均在服玻立维等抗凝药。入院时急诊CT检查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17例、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8例, 左侧小脑脑干出血2例, 幕上血肿量35~80mL, 幕下17~25mL, 入院时GCS评分6~11分19例, 3~5分8例。第一次手术时间于入院后6h内23例, 36h内4例。

1.2 血肿再发时间

在术后2~24h21例, 2~8d6例。

1.3 再发血肿部位

原手术区域20例 (74.07%) , 硬膜下2例 (7.41%) , 脑内新血肿1例 (3.52%) , 骨窗处脑组织坏死区血肿2例 (7.41%) ;脑内手术路径血肿2例 (7.41%) 。

1.4 再发血肿量

<50mL21例, >50mL6例。

1.5 初次手术及术后表现

27例均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减压引流术, 其中去骨瓣23例, 停用抗凝药。5例术中出现低血压, 收缩压平均比术前下降6.5Kpa, 最多者达12Kpa, 舒张压下降至0者2例, 术野渗血、止血困难6例。术后持续昏迷或昏迷加深22例, 顽固性高血压控制不平稳19例, 血压高达16.6~15/9.8~7.5Kpa者13例, 血压瞳孔再次不等大25例, 对侧瞳孔散大11例, 术后由清醒转入昏迷4例。

2 临床处理与结果

2.1 临床处理

27例均于术后2~24h常规行CT复查, 发现原手术区域再发血肿15例, 脑内手术路径血肿2例, 同侧脑内新血肿1例, 骨窗处脑组织膨出区血肿2例, 术后对侧硬膜下血肿1例;术后1~8d因病情变化急诊CT检查, 发现原术区再发血肿5例, 术对侧单纯硬膜下血肿1例。本组病例除5例原手术区再发血肿和1例脑内新血肿, 因出血量较少和中线无或轻度偏移, 清醒或 (和) 生命体征稳定而行保守治疗外, 其余21例均再次手术治疗, 其中2例硬膜下出血分别于首次术后12d和15d行钻孔引流术, 原手术区血肿者均行血肿和坏死组织彻底清除, 颅内高压者扩大骨窗减压;同时血小板低者予以血小板冻干剂和新鲜血补充。8例因交通性脑积水行V~P分流术后治愈。

2.2 结果

6例再出血后保守治疗和21例再手术术后均随访6个月, 治疗效果按GOS评分标准评定:良好1例, 中残13例, 植物性生存3例, 死亡7例。

3 讨论

3.1 再发血肿部位多发生于原手术区域

本组再发血肿中位于原手术区域20例 (74.07%) , 硬膜下2例 (7.41%) , 骨窗处脑组织坏死区血肿2例 (7.41%) , 手术路径血肿2例 (7.41%) , 脑内新血肿1例 (352%) 。

3.2 术后高血压控制不稳定

本组术后高血压控制不平稳者19例 (70.37%) , 高达16.6~15/9.8~7.5Kpa者13例, 因血管内高压使原已止血或潜在的出血点再次出血导致再发血肿, 本类再发血肿多位于原手术区域。

3.3 术中术后血压不稳定

本组5例 (18.51%) 术中出现低血压, 收缩压平均比术前下降6.5Kpa, 最多者大于12Kpa, 舒张压下降至0者2例, 术中低血压而术后血压恢复或增高使原已止血或潜在的出血点再次出血导致再发血肿[1], 本类再发血肿多位于原手术区域或脑内手术路径。血压不稳定于形成残腔急性血肿, 特别是高血压病人, 手术部位由于血管因素及血压因素的关系, 使手术止血困难, 加之血管调节障碍及血脑屏障损伤而引起术后残腔出血[2]。

3.4 手术操作和止血不善

再次手术时发现血肿位于原手术区域并见活动性出血, 出血点处多见首次手术时的电凝碳化组织或未清除的陈旧血块。证明: (1) 首次手术时使用双极电凝时功率过大使电凝血管过度焦化, 当血压波动较大和 (或) 炎症反应血管端糜烂时容易脱落而致再出血。 (2) 首次手术时因满足表面现象的止血, 而没有充分清除血肿暴露出血点彻底止血, 当血压升高时血流冲开血块而导致再出血。 (3) 当减压和血压回升后, 挫裂伤组织中的血管再出血。因此, 手术操作和止血不善也是本组病例再发血肿的重要原因[3]。

3.5 首次减压骨窗太小

本组2例 (7.40%) 于骨窗处脑组织膨出区出血, 原因是术后颅内压进一步增高造成切口疝, 疝出的脑组织静脉回流障碍, 以及骨缘的切割造成脑组织进一步损伤出血。

3.6 低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全

本组病例中血小板 (90~50) ×109/L, 有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或 (和) 颈动脉支架手术史共9例子 (33.33%) , 均在服玻立维等抗凝药。术前或术后血液低凝机制障碍是出现开颅术后再发血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小板是组织受损后止血、凝血的重要因素, 因而血小板低无疑会增加再出血的可能[4]。

3.7 临床治疗不当造成再发血肿

首次手术后行腰穿大量引流血性脑脊液和过强脱水造成低颅压桥静脉撕裂出血, 本组出血发生2例 (4.00%) , 再次手术证明桥静脉撕裂造成血肿。

3.8 归纳上述再出血原因, 首次手术应充分注意

(1)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血压控制平稳至关重要, 过高或波动太大均易导致术后再出血, 但过低又易出现术后脑组织的缺血性问题, 控制应平稳, 短期内降压也不应低于病人高压的30%, 必要时应请专科医生协助处理; (2) 彻底清除血肿及失活组织, 使用双极电凝功率于15~20Hz为宜, 电凝止血以变黄、硬化为度, 忌碳化, 止血应彻底; (3) 骨窗减压充分, 防止骨窗过小脑组织膨出时因骨缘切割导致再出血, 颅压高时应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5]; (4) 严格缝吊硬膜, 骨腊封闭颅骨板障, 充分引流; (5) 术中要防止低血压, 术毕血压要升至12Kpa以上并观察有否再出血; (6) 停用抗凝药, 注意病人的凝血机制, 及时纠正低血小板; (7) 腰穿适量放液, 脱水要适当, 避免过强脱失, 防止颅压过低。减少刺激避免突发性颅内压增高[6]。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发血肿的原因, 以提高手术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发血肿原因。结果 原手术区域20例 (74.07%) , 硬膜下2例 (7.41%) , 脑内新血肿1例 (3.52%) , 骨窗处脑组织血肿2例 (7.41%) ;脑内手术路径血肿 (7.41%) 。结论 术中和术后血压控制不平稳、手术操作和止血不善是再发血肿的主要原因, 病人血小板减少和低凝状态是再出血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血压控制不平稳,操作不善

参考文献

[1] 龙连胜, 江基尧, 王伟明, 等.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7) :508~509.

[2] 郭予大, 李国平, 陈保忠, 等.创伤性幕上血肿术后再发血肿75例原因分析[J].中华新医学, 2004 (12) :1083~1084.

[3] 刘敬业, 张赛, 只达石, 等.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7:13~14.

[4] 江基尧.介绍一种美国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381.

高血压脑出血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发展理念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治疗, 传统上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内科治疗, 进而解决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带来的痛苦, 但是, 在治疗效果方面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高血压脑出血疾病, 一种常见的表现形态是以人类的高血压动脉产生的病变而引起大脑血管出血, 主要是因为动脉硬化性脑内小动脉的破裂, 进而造成的出血[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作为神经外科的医生们就努力的坚持不懈的进行外科治疗方法的探索[4]。消除血块和血肿、有效的降低血压、彻底的阻止出血, 避免因为血肿压迫而造成的恶性循环是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关键所在。随着时代的进步, 创新的神经影像与微创技术冲击着传统的治疗技术, 出现了具有对人体的损害度小、安全性较高, 容易人们接受的立体定向血肿排空的治疗方法, 并且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在实际操作中也不断的被改革和完善。

2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

从目前来看, 在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治疗中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手术适应证的断定、手术时机的准确拿捏以及对手术方式的选择。选取采纳任何一种手术的手术方式, 针对于外科手术, 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上, 都应该全面考虑患者的多方面因素:如患者的身体及意识的现状、脑出血所在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患者年龄的大小及患者身体状况能否接受手术治疗等等。患者的大脑实质的受累程度和大脑的损伤程度都是通过患者的意识现状直接反映出来的, 患者的意识现状与患者进行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决定着治疗效果的好与坏。现在大部分的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临床治疗专家都针对患者的意识现状这一重要因素所认可的观点是[10]: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时, 不管采取何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都能够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没有伴随着脑疝的症状而具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时, 采取外科治疗的方法要好于内科治疗方法。但是如果患者已经处于昏迷、双眼的瞳孔已经向外扩散、身体现状已经很虚弱的状态, 不论是采取外科治疗还是采取内科治疗都是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治疗方法。

3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手术时机的选择

就目前来看, 越来越多的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手术者主张在早期或者超早期 (即发病6 h) 内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这种做法的依据是来源于此类疾病的病理学, 一般出现高血压脑出血症状的患者在发病的20~30 min内, 大脑内会出现血肿现象, 在3 h内一般还不能在血肿的周围出现水肿, 但是在6~7 h后, 就会出现无法弥补的损伤即在血肿附近的脑组织出现坏死。如何使患者的存活率有所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成为了临床治疗者的首要问题。患者的临床选择的手术时机很难断定, 从而不能尽早的消除血肿, 阻止其对脑组织进行损伤。有专家认为[3], 对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患者应该选择发病后7~12 h之间进行手术治疗, 这样不仅使患者在手术后的大脑再出血的几率降低, 而且达到的手术治疗效果也好, 这个手术时间的选择是患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术时间。

4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手术方式有很多:开颅血肿清除术及显微手术。其中显微手术包含了内镜辅助清除脑内血肿、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术、立体定向内窥镜手术、神经内镜清除血肿。多样的手术方式, 不管选用何种手术, 遵循的原则必须是: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的发展状况, 又要考虑能否达到清除血肿、阻止出血、减轻大脑的血压为手术治疗目的。因此, 在进行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的手术者, 根据不同的患者, 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进行手术治疗。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医学界科学也不断的利用到其中, 显微技术就是随着科学发展而产生的产物。在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治疗当中有显著的治疗成效。在治疗清除血肿中, 能够为手术提供照明, 使血肿和周边的脑组织清楚明了的区分开来, 减少了出血量以及降低了大脑的损伤程度。

综述主要从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发展理念、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这四个方面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了分析。

摘要:该综述主要从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发展理念、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这四个方面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1] 何国军.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2) :70.

[2] 王永林, 戴钧, 章军, 等.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8例[J].安徽医学, 2009 (8) :957-958.

[3] 杨国瑛, 王彪, 樊保华.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选择 (附63例临床分析) [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8 (4) :223-226.

[4] 王东成.急性进展型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6) :32.

[5] Cho DY, Chen C C, Chang CS, et al.Endoscopic surgery for spontaneous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comparing endoscopic surgery, stereotactic aspiration, and craniotomy in noncomtose patients[J].Surgical Neurology, 2006.

[6] BA Gregson, AD Mendelow.International variations in surgical practice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troke, 2003.

[7] Kazui S, Naritomi H, Yamamoto H, et al.Enlargement of spontaneou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ncidence and lime course[J].Stroke, 2000.

[8] 赵斌.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5例的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9) :21-22.

[9] 朱家麟, 杨应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进展[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 (1) :61-64.

高血压脑出血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6例高血压病 (根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 患者均经CT证实脑出血后收入院, 其中男151例, 女105例, 年龄43~88岁, 平均6 5.3岁。

1.2 方法

患者脑出血后意识障碍144例, 早期使用压宁定、硝普钠等静脉降压药物, 待病人意识好转可进饮食后每日早6时30分服拜心同30~60mg, 监测上午8时、晚9时血压, 监测>4周, 随访3个月~5年。

2 结果

依据血压下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30mmhg为显效;血压下降>20mmhg为有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判断。显效187例, 有效42例, 无效27例, 总有效率89.5%, 无效者合用倍他乐克等药物后有效。

3 讨论

高血压病可引起血管粥样硬化、内皮损伤, 是引起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占我国脑出血的21%~48%。发病后3h血肿继续扩大者占36%, 6h后仍占17%, 脑出血后保持血压稳定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关键点之一, 防止过高造成再次出血, 过低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1]。拜新同为硝苯地平控释片, 是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Ca2+离子拮抗剂其通过渗透泵不断释放硝苯地平, 血药浓度能保持24h以上, 主要通过Ca2+离子内流和细胞内Ca2+离子移动阻滞而影响心肌和平滑肌细胞收缩, 使心肌收缩性降低, 外周血管扩张, 降低血压。因此不适宜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2]。一般30mg起服, 1周后血压下降不满意可增至60mg, 仍不理想可联合使用倍他乐克12.5~50mg/d, 两药合用可起到相加作用[3]。本组256例病人可进食后服用拜新同30~60mg, 血压控制满意187例, 总有效率89.5%,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无血压过低病例。无效27例, 加用倍他乐克后血压控制满意。

本组病例表明, 拜新同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且稳定、持久, 安全性好, 此点亦得到中国CCB防治脑血管病专家认可[4],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拜心同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56例, 其中手术治疗198例, 出血后使用拜心同30~60mg/d控制血压。结果 显效187例, 有效42例, 无效27例。总有效率89.5%。结论 钙离子拮抗剂 (CCB) 拜心同可安全有效的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压。

关键词:拜心同,高血压,脑出血,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忠城.神经外科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64~871.

[2] Poole-Wilson PA, Lubsen J, Kirwan BA, et al.Effect of long-acting nifedipine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requiring treatment (ACTION tri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4, 364 (9437) :849~857.

[3] 郭冀玲.高血压降压治疗中联合用药的重要性[J].中华内科杂志, 1999, 38 (5) :346.

高血压脑出血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涉及的150例患者均为近年来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 其中男80例, 女70例, 年龄平均60.1岁 (38~72岁) 。所有患者脑出血前都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大部分患者曾不规则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少数患者有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病史术前经CT检查确诊, 根据病人出血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70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0例。对于术前收缩压高于200mm Hg患者给予降压治疗, 同时还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复查CT患者经复查CT证实3d内再出血15例, 再出血率10.0%。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至手术前密切监测血压、血糖, 行凝血机制检查, 参考病人CT影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颅内出血量, 对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上述数据进行分析, 对再出血患者术后进行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收集术后24h血压数据, 对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术后平均血压进行分析, 术后均用降压药但血压控制不理想且波动幅度大, 均经颅脑CT扫描确诊, 术后再出血部位与术前出血部位一致。150例再出血患者中120例再次行开颅手术, 手术指征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 尽量向中颅窝底扩大骨窗清除血肿, 还有30例无明确手术指征者行保守治疗, 具体的方法是经原血肿腔留置的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治疗, 尿激酶1~2万U/次, 夹闭2h后开放, 24h后可重复1次。

2 结果

150例患者术后证实术后再出血120例, 其中11例再次手术 (3例死亡, 6例ADL分级Ⅳ级, 2例ADL分级Ⅴ级) 。另外的30例因家属原因选择保守治疗 (其中4例死亡, ADL分级Ⅳ和Ⅴ级各2例) 。术前及术后平均血压均数高于正常水平, 同时再出血患者的血压水平明显高于未再出血组。术后再出血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手术方式无相关性, 而与首次手术时间距出血时间、术后血压波动及控制情况, 以及凝血机制障碍、手术相关技巧等有关。

3 讨论

本病术后再出血的比率高, 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动脉末梢上有粟粒状微型动脉瘤, 动脉变硬易脆, 容易破裂出血。长期高血压的患者脑小动脉硬化, 再加上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 导致了术后的再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或不严密也是术后再出血的重要原因, 止血较困难, 出血暂时停止, 术后血压升高或痉挛解除后小动脉再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在于清除脑内血肿, 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 减轻继发性脑水肿, 保护脑神经功能, 降低病死率。因此, 术后可能相应出现一些并发症, 而术后再出血其中最严重并发症, 直接影响病人预后。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 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出现, 术后再出血是其中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 使患者病情加重, 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 因此预防及治疗术后再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高血压脑出血是外科常见病, 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病变所致。它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经过及转归有一定规律性, 死亡率极高, 术后再出血是该病并发症之一, 容易发生严重后果, 鉴于此, 本论文拟就本院近年来收治的150例该病病人进行研究, 以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在出血的具体病因及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具体阐述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原因及具体的诊治对策, 从而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认识, 进而有效提高脑出血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结论 术前及术后血压高水平状态是术后再出血主要原因, 同时术后血压大幅度波动是重要的因素。病情的具体表现还有高血压脑出血老年人多, 其血管弹性差, 也可能是术后清除血肿后颅内压变化的梯度越大造成了再出血。诸多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外科,脑部手术

参考文献

[1] 张乐祥, 张明祥, 郝斌.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 10 (3) :307~311.

[2] 李滚, 庞小峰.血流脉搏波的特征与生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 2007, 5 (10) :27~29.

[3] 陈铮立, 蔡学见, 胡开树, 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再出血[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0, 13 (1) :41~42.

[4] 王建清, 贾丕丰, 钱勇.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时间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572~575.

高血压脑出血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分析对象

10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 男, 70例, 年龄41~88岁, 平均年龄60.8岁;女性, 34例, 年龄43~86岁, 平均66.5岁, 血压:220~140/157~90mm Hg, 常见临床表现:头痛、头昏、口歪、恶心、呕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状态, 呼吸深沉, 呈鼾性呼吸, 潮式呼吸, 大小便失禁, 血压升高等临床表现。

1.2 CT扫描方式

我院使用的CT机美国GE公司Sytes 4000I机器, 扫描方式为轴位横断扫描, 位置以听痴线为扫描基线向上连续扫描, 层厚/层距:10/10mm, 必要时采用减薄扫描5/5mm或3/3mm层厚扫描。

2 结果

(1) 在本组10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 患者发病时间至CT检查最短时间为病后40min, 最长时间为病后第8天。未经CT检查前临床诊断结果为梗死12.5%;脑血管意外57.69%, 待诊11.5%, 脑出血:18.27%, 由此可以看出CT扫描大大提高了脑出血的诊断率。

(2) 在10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 基底节区出血72.12% (豆状核出血43.27%, 内囊区出血7.69%, 尾状核0.96%, 丘脑出血16.35%, 外囊出血3.85%) , 脑叶出血12.5%, 小脑出血6.75%, 脑干出血5.77%, 脑室出血1.92%, 蛛网膜下腔出血0.96%, 血肿CT值分别为60~80Hu, 见表1。

3 讨论

(1) 高血压性脑出血一般认为是在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 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脑小动脉破裂所致, 脑动脉壁较薄, 中膜和外膜较薄弱, 无外弹力纤维层, 肌纤维较少, 易受损伤, 高血压病时, 发育完善的血管内膜也发生玻璃样变和纤维性坏死, 使脑小动脉形成微小动脉瘤, 当血压骤然升高时, 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引起脑出血。

(2) 高血压性脑出血, 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穿支, 破裂处位于其起始部与进入外侧裂之间。豆纹动脉供应壳核、尾状核头部, 苍白球及内囊后肢, 最易破裂出血, 本组病例中, 基底节区出血7 2.1 2%, 其中, 豆状核出血占4 3.2 7%, 内囊出血7.6 9%, 外囊出血3.85%, 尾状核出血0.96%, 丘脑出血16.35%, 小脑6.75%, 脑干5.77%, 脑叶12.5%, 与文献报道相接近。

(3) 高血压性脑出血, 最常见于50岁以上高血压病人, 本文平均年龄:男, 60.8岁, 女, 60.5岁, 病人通常因情绪激动、过度兴奋, 剧烈运动, 大便用力而诱发, 脑内出血者发病前常无预感, 发病突然, 往往在数分钟, 或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临床表现视出血部位、出血量多少及抗体反应而异。

(4) 高血压性脑出血, 血肿范围越大越易破入脑室, 血肿部位越深, 中线结构移位越显著, 侧脑室及环池或四叠体池明显受压, 预后较差。

(5) CT能明确脑内血肿的位置、深浅、大小, 破入脑室情况和积血量。腰穿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内出血最简便的方法, 但血肿必须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而CT检查安全、简便、经济, 无创伤性, 是颅内出血最好的检查方法之一, 并可以与脑梗死相鉴别, 还可以判断血肿大小与破入脑室与否, 是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CT检查,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定性、定位与定量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摘要:目的 在于帮助临床提高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 达到减少病人的死亡率, 提高治愈率。方法 收集了10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 男性70例, 年龄41~88岁, 平均年龄60.8岁, 女性34例, 年龄43~86岁, 平均年龄60.5岁。结果 在10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 基底节区出血72.12%, 脑叶出血12.5%, 小脑出血6.75%, 脑干出血5.77%, 脑室出血1.92%, 蛛网膜下腔出血0.96%。结论 CT对颅内血肿检查方便、经济、快速安全、无创伤性、能准确定性、定位、定量,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头颅CT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3, 96.

[2] 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44.

高血压脑出血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 其中男53例, 女37例, 年龄47~84岁, 平均年龄62岁, 病程5~3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排除外伤以及脑动脉畸形等因素导致的脑出血。所有病人在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并做好护理工作。

1.2 方法

1.2.1 基础护理

患者要卧床休息, 头要抬高15~30°以促进静脉回流保持颅内压下降。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以防止出现脑缺氧, 还要加强口腔护理, 以避免口腔细菌感染并发症。除此之外, 可以给患者头部用冰袋降温以增强患者脑组织的缺氧耐受力。由于甘露醇等脱水剂能够降低颅内压, 所以护理人员可以选择静脉滴入甘露醇, 以确保降压效果[1]。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的血压维持在合适的水平, 在保证的灌注压的同时避免由于血压过高而引起脑出血。护理人员还要注意给予患者的手腕以及足踝等关节位置垫上棉垫以防止压迫。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 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因长期卧床, 生活难以自理而容易产生悲观厌世心理而不配合治疗以及护理工作。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 关心患者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他们的信赖和支持, 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并配合护理工作以争取早日实现康复。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渡过难关。 (2) 家属心理疏导。因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病程长、经济负担重, 有些家属会出现失望、不满等心理, 这些不良情绪会给急性期患者的康复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护理人员要重视家庭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 给家属讲解有关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知识, 消除他们因为缺乏了解而导致的悲观失望情绪并让他们意识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患者病情允许后, 尽量让家属陪护, 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为患者创造舒适宽松的治疗及康复环境, 家庭的稳定是患者心理健康首要条件, 引导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 培养和树立治疗信心。本组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基础护理。

1.2.2 病情观察

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观察患者意识变化。 (2) 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 (3) 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 (4) 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对超过38.5℃的患者要及时降温。本组患者中有12例有血压的变化, 所以护理工作中对此加强了观察。

1.2.3 并发症的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护理人员要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工作。 (1) 再出血的护理。再出血往往是由于情绪波动焦虑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或者患者因为用力咳嗽或者喷嚏等引起颅内压增高。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意识障碍、头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 防范可能引起血压增高的因素。 (2) 脑疝以及脑水肿的护理。脑水肿会压迫脑组织而引起脑疝, 也会影响颅内血液循环而导致脑水肿加重。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给予患者以生理和心理上的护理, 有效进行脱水以控制血压, 减轻脑水肿[2]。 (3) 肺部感染的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应注意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消毒, 避免医源性感染。本组有34例发生了并发症现象, 并发症分别是脑水肿24例, 肺部感染6例, 颅内高压4例。

3 结果

90例病人中出院时基本痊愈67例 (74.44%) , 部分恢复15例 (16.67%) , 死亡8例 (8.89%) , 有效率高达91.11%。

4 讨论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高血压患者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由于高血压患者往往以中老年为主, 其自身的抵抗能力以及活动能力较差, 并且高血压脑出血导致的并发症较多, 给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带来的很大的难度。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较高, 因此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他们的早日康复, 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地做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各项护理工作, 帮助患者稳定病情渡过急性期的难关。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急性期的护理过程当中, 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并及时处理一些危机情况往往可以挽救患者的性命, 并且急性期的护理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进程和水平[3]。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急性期的护理非常重要, 笔者在回顾了我院2009年至2010年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后, 对护理以后能够达到的结果比较满意, 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中痊愈67例, 部分恢复15例, 死亡8例。所以笔者认为做好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病人死亡率, 并将护理措施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杜禾芳.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进展[J].大理医学院, 2007, 6 (4) :29~30.

[2] 邱月芳.急性为血压病脑出血的预见性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11) :101~102.

上一篇:小儿面瘫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胃食管反流综述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