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03-25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的开展,乡土地理成为初中地理的必学内容,但长期以来,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师都不重视初中乡土地理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当前,湘潭市多所学校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现状如下:乡土地理教材较少,课时不足;教师教研不够深入,课程资源开发不充分;乡土地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乡土地理教学的策略:将乡土知识融入课堂、充分利用乡土类课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堂教学;初中地理;湘潭市

作者简介:邓江楼,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邓明丽、穆洪发,湖南科技大学学生。(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8年度湘潭市社科规划专项课题“乡村振兴中湘潭市农村地区师资保障机制研究”(编号:2018ZX13)资助。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乡土”的范围一般是县级行政区,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对本市或者本省的地理知识、风土人情、文化习惯进行讲解。因此,乡土地理主要是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能被人熟知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1]乡土地理能够训练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并提供更直观的地理学习渠道,是提升国民素质卓有成效的方式。[2]新课标规定乡土地理是必修内容,各地方要编写本地乡土地理教材,突出其独特功能。虽然新课标强调乡土地理的重要地位,但在各地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落实。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传统副科思想影响,乡土地理课程经常被所谓主科挤占;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乡土地理课开设在八年级下学期,加之课时较少,开展野外实践活动更难。为此,本研究以湖南省湘潭市为例,对多所学校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以湖南省湘潭市5所学校七年级和八年级的30名地理教师及1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共發放教师问卷30份,收回27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0%;发放学生问卷110份,收回10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4%。着重了解师生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看法,探明湘潭市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

二、湘潭市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 乡土地理教材内容单一,教学课时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校已按照国家要求开设了乡土地理类课程,但是普遍存在乡土地理教材内容单一,课时不足等问题。从开设乡土地理教学各学校使用的乡土地理教材看,均为湖南省教科院统一编制的《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含地图册),该教材主要是关于湖南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常识,而有关湘潭地理知识的内容并不多。目前,湘潭市还未开发具有湘潭特色的乡土类教材。据统计,85%的教师认为教材是制约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乡土地理教材是教师传授地理知识的教学用具,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用具。湘潭市各地区的乡土地理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从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开发具有湘潭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有利于培养当地学生的家国情怀。从各学校乡土地理教学的课时来看,74%的学校课时不足1节,课时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八年级面临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把乡土地理课改作考前复习课,虽然开设了乡土地理课程,但是没有真正落实,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息息相关。[3]

2. 教师教研不够深入,课程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师主要是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一般是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分析,而且大部分有经验的中学地理教师主要是从事教学,对教材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关的科研能力。从调查情况看,约有67%的教师对湘潭市的乡土地理知识并不是十分熟悉,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的实地调研,这说明教师对乡土地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初步感知阶段,而很少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教学实践,且将乡土地理资源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的意识不够。因此,在教学中也很少运用乡土地理素材,学生也无法从教师的讲学中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乡土地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土地理教学的深入开展。此外,很多教师对《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乡土地理教材钻研不够,很难将乡土地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对湖南省乡土地理知识的了解还停留在原有阶段,他们基本上不明白学习乡土地理有何意义。同时,有些教师普遍反映乡土地理教学难在教材,他们认为在考试中乡土地理知识所占的分数很少,这恰恰与我们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相违背,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乡土地理教材研究不够,利用课程资源不充分。

3. 乡土地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乡土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对本地自然资源开展考察、研究,但从目前乡土地理教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乡土地理教学都拘泥于课堂教学,而较少走出课堂开展田野调查活动。因此,教师对乡土地理教学通常仅限于教材规定的范围,学生所获得的乡土地理知识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乡土地理知识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 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据相关统计发现,很多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学习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考试中所占分数较少,教师通常会忽视乡土地理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乡土地理远离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对其他地方或者他们不熟悉地区的风土人情并不感兴趣,也无法及时获取其他地方的有关知识背景。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乡土地理的兴趣不浓厚,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三、加强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策略

1. 开设并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课程。首先,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教材。《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是对湖南地理的总体介绍,对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一定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渗透一些乡土地理教材的内容,将课堂地理知识与乡土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如在学习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疆域、人口、民族以及中国的自然环境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七年级上册第1~6课,并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在学完教材的每节课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对应的湖南地区的相关地理特征,使课堂教学案例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真正进入地理课堂。同时,乡土地理教材编制的思路、方法对编制本市的教材也很有帮助。在编制湘潭市乡土地理知识体系时,可以充分借鉴《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的编写思路与方法,让乡土地理教材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其次,编制湘潭乡土地理教材,完善资源库。在编制湘潭乡土地理教材时,需针对乡土地理材料不足或不系统的问题,进行专项考察、研究,统计收集相关的案例与地理知识进行分类,统计结束后,请相关专家对湘潭乡土地理教材数据及其适用性进行评估。同时,号召教师在教学、教研、生活中收集相关的乡土地理案例,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系统素材库,为更新教材案例以及教学应用做准备。

2. 将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首先,将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即把乡土地理素材渗透到导入新课、解释问题、与教材案例对比或替换教材案例等环节中。比如,在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中,要讲我国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问题。[4]在讲授耕地减少问题时,教师就可列举湘潭市九华工业园的建设用地情况,向学生展示10年前和现在九华地区的卫星图片,让学生思考该地的土地利用变化有什么特点。关于土地质量下降问题,则可以利用竹埠港的土地发展变化作为教学案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讲交通运输时可以把湘潭数百年的繁荣与如今的衰落进行对比,指出传统水路、陆路运输造就了“木帆船时代”湘潭的辉煌,铁路的兴起、水运的衰落与湘潭的兴衰密不可分。[5]以此例引发学生对交通方式变革的思考,以渗透的形式,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中,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使之更直观地理解乡土地理知识,熏陶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6]这种方式能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又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心理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融合。

其次,将乡土地理素材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将乡土地理素材与课堂内容融合为一体,让学生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中国的农业”一课中,就可以设计以湘潭的农业为情景进行讲授。在导入环节,通过引入同学们吃的早餐,如喝的粥是用湘潭县的水稻做的,辣椒是来自姜畲镇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增强其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在介绍农业各部门时,可以湘江的捕捞方式引出渔业的定义。对教材“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材料进行讲解時,可以列举湘潭县花石镇的农家乐观光旅游、河口镇的湘莲加工等实例,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由此,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再次,以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拓展练习。由于平时的练习题大多是全国通用的,缺乏联系本地地理知识的题目。考虑到初中八年级的学业水平考试,每年有一道10分的乡土地理大题,在此情况下,教师要适度以乡土素材为材料设计练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讲授中国的河流时,就可以湖南的湘江做对比学习。如展示湖南省地图,让学生填出湘江、洞庭湖或沿岸城市;请你谈谈治理湘江水污染的措施;简述长株潭地区水灾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湘江水利枢纽的建成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这种拓展练习的方式类似于“中考猜题”,对于地理教学与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另外,将乡土地理与考试融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乡土问题的习惯,增强其学习乡土知识的积极性。

3. 开展关于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首先,根据教材组织实践活动。该策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在课余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就可以安排学生测量当地旗杆影长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等。类似的还有:让学生画校园或某地区的地图;学习天气时让学生参观地理园或气象站,学测气温、降水量、风力;学习聚落时组织学生参观窑湾民居,思考地理环境与民居的关系;学习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组织学生按照教材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并提出节水建议和计划。该策略主要是在校内开展,涉及的安全事件较少,难度较小,因此可行性较高。

其次,开展野外专题考察。野外考察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养成重实践、重思考的能力。[7]例如,在学习了“中国在世界中”的一节后,就可以组织参观规划馆、博物馆,了解湘潭的历史变迁、未来规划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在学习了交通一节后,可以到湘潭站、湘潭北站,实地感受交通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学习了长江三角洲一节关于旅游的知识后,可以到韶山感受湘潭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在学习了中国的水资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湘乡的韶山灌渠考察,了解湘潭人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类似的还有对湘潭地形、河流、九华工业园的考察等。上述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实践调查。同时,地理教师还要先对考察的地区进行评估,以乡土地理为标准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资料数据。

再次,开展乡土地理文化活动。开展乡土地理文化活动,主要有征文、海报、摄影作品展、环境地图绘制等形式。在开展这些活动时,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家乡地理的情况,了解家乡、感受家乡。在活动中,学生除了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还实现了学习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8]此类活动在初中开展较多,是备受教师、学生、家长欢迎的乡土地理活动,同时,开展乡土地理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了解乡土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宜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地理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杨载田.乡土地理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 杨新.新编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张安宁.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5] 樊杰.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1.

[6] 何歌劲.湘潭风物揽胜[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7] 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8] 向国友.探究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J].现代阅读,2013,(21):128.

责任编辑 朱泽玲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2篇

一、分析服装工艺相关课程所具备的专业特征

在服装专业当中, 缝制工艺是一项比较基础性的内容, 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就公益课角度而言, 保证服装的制作, 需要拥有四点条件:其一, 熟练的操作手法;其二, 优秀且纯熟的工艺处理技巧;其三, 充分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服装主要的工艺结构;其四, 充分了解各种服装工艺质量的基本标准。只有具备了以上四点, 才能够让服装工艺制作实现完美。

二、关于兴趣教学理论

有社会学家提出, 勤奋的做事, 能够做好事情, 不过如果能有兴趣以及天赋, 则能够让事情实现精湛;在心理学上也认为, 人接收到一些新鲜事物的时候, 其心态以及兴趣转移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们面对一门新鲜的学科, 其心态往往比较被动, 只有形成了学习兴趣, 才能够从被动渐渐转变成主动探索, 同时予以深入钻研分析, 最终形成对知识进行自觉追求的行为, 反之则会转移到敷衍甚至放弃的心态。在服装专业当中, 工艺课程是必修课程, 因此, 老师需要致力于将学生们的被动心理转换成主动心理。

坚持兴趣教学的相关理论, 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 指引学生们在保持自觉性以及主动性的基础之上接受知识, 进而令学生们潜在能力能够借助不同渠道充分发挥, 进而把学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中解放出来,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贯彻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兴趣教学在新时期环境下, 是技工院校进行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 培养一批拥有非常丰富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借助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良, 鼓励学生以自己作为服装模特, 进行服装设计和制作, 由此引起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的环境当中, 老师需要始终掌握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形态, 正确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践活动, 解决在服装工艺教学活动当中很多枯燥且无趣的课题, 就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且愉快的掌握一些知识。

三、如何应用兴趣教学理论

为了能够彻底的开发并提升学生们对于服装工艺专业的天赋以及爱好, 也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立足于整体角度, 全面掌控服装工艺专业当中各个环节基本技能以及具体内容, 总结将学生的工艺兴趣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 令学生们能够形成接受形态, 这能够有效帮助工艺课程的顺利进行。

1、实行启发性的教学方式

所谓启发性的教学方式, 就是从一个问题侧面入手, 以此引导学生们对于中心问题予以思考以及对比, 并由此获得一定的启发。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令接受者能够在偶然或者爆发的情况下理解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 学生们能够很容易接受并且很难遗忘。具体操作可以借助打比方或者是反证的方式来提出一些和问题存在因果矛盾的联系, 令学生们感到“不合理”, 继而开始思考, 起到启发思维的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教学简单基本都是“满堂灌”似的教学方法, 课堂气氛严肃, 课程比较枯燥, 兴趣教学会使得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求知, 也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很大的提升。比方说, 服装专业在第一学期当中就已经有工艺课程, 有98%以上的学生都是初次接触缝纫机, 因此对于缝纫机的穿针引线操作也需要反复进行强调, 但是即便进行反复强调, 依然有很多同学发生线路错误或者是缝线并没有路过重要的点, 为了能够尽快解决这种问题, 老师可以在进行工艺实训课程的时候反复演示, 并且演示经常发生错误的穿针方式, 学生们在观察穿针方式错误的情况下会带来什么后果的过程当中就能够了解到正确穿针方式, 解决问题自然比较容易。

2、实行趣味且愉快的教学方式

在很多学校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都会采取趣味性教学法, 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是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适用的,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并由此诱导他们正确学习的教学方式。根据相关调查也证明, 大部分学生如果能够保证听课的时候心情愉快, 就能接受老师所讲述的内容95%甚至更多;但是如果学生的心情比较差, 那么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课堂, 接受的内容只能达到老师讲述的20%到60%之间;另外, 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 那么就会不愿意听课, 自然接受程度就接近0%。所以, 趣味教学方式就非常有必要, 它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集中注意力。具体操作上, 可以通过风趣的活动以及生动的课堂场面, 结合课堂的中心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自行讨论, 同时借助演讲和辩论等活动, 发挥出学生们的自觉学习特征, 继而愉快的掌握知识。特别是在工艺课程进行的过程当中, 学生们进行简单的反复性基础操作中如果仅仅使用理论教学的方式, 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很多学生甚至简单应付几下就不愿意再操作了, 为了能够有效培养他们对于缝纫机操作的兴趣, 老师可以抽出一个月的时间, 让学生们自行举办一次小型的工艺品展示会, 学生们的作品必须要是亲自用缝纫机做出来的, 内容上则可以放开, 可以是手提袋或者是帽子、小衣服等, 这样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而且干劲也非常充足。

3、实行示范和比较的教学方式

所谓示范性教学法, 指的是一种通过样板作用来调动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热情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进行的过程当中, 示范性能够有较多表现形式, 其中一种是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或者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不管是班集体当中的好人好事还是成功人士的经验, 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性影响;但是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尝试另外一种方式, 和上面的模式有差异, 其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后进学生不断进步。中学阶段的学生效仿能力比较强烈, 而且自我表现的意识也相对突出, 一旦发现自身有很多值得他人借鉴的闪光之处, 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自豪感以及积极进取的希望。这对后进学生来说挖掘意义更加理想, 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后进生进行改进, 也始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 但是如果老师能够顺利掌握学生们的心态特征, 适当发掘后进生身上的优点, 并和成绩比较好的一些同学做以对比, 鼓励后进生不要忽视自己的闪光点, 让学生能够感到自己被老师所肯定, 产生学习的热情, 并将热情转化到学习上, 体现自身真正的价值。

四、结语

从整体上来说, 针对服装工艺课程来说, 班集体当中学生往往拥有不同等级的工艺水平, 而且也会存在少数厌学的“落后生”,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 老师必须要不断总结教学方式当中存在的问题, 兼顾每位学生, 在保障落后学生的自尊基础之上予以教导, 令其能够逐渐提升自己, 和成绩较好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 实现共同进步。

摘要:综合分析服装工艺专业的特征与要求, 灵活使用现代教育学当中的基本原理以及教学模式, 对于技工学校当中的学生日常学习的心理情况以及学习的状态等, 综合分析兴趣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模式, 并讨论将理论融入教学实践活动, 是否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旨在提升服装工艺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教学,服装工艺专业,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君.服装工艺专业兴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06) .

[2] 张剑.授之以渔, 施之以能——服装专业课教学实践拾撷[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 (11) .

[3] 王雪梅.提高兴趣, 创新教法——浅议服装工艺教学[J].成才之路, 2009 (25) .

[4] 吴飞.提高技工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习兴趣之管见[J].职业, 2016 (23) .

[5] 胡明华.如何提高服装工艺课的教学质量[J].中文信息, 2013 (10) .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3篇

但是, 高等职业教育又毕竟不同于技工教育, 理论教学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学好理论, 对学好实际操作起事半功倍之效, 也是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 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如何与实际相结合, 掌握好理论教学以保证实用为主, 足用为度原则的同时, 充分与实际相结合, 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的实际知识?我在《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中, 讲授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科里奥利式质量流量计教学实践时, 深深体会到教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又保证了教学效果。

在讲授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教学过程中, 当讲授到悬臂梁的应变时, 应变所处的位置不同, 应变随ε的增大而减小。应变这个看似理论深奥的问题, 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呢?我当时作了提问, 但学生对此好像并不能理解。

悬臂梁的最大应变在哪里?有的学生说最大应变在根部即处, 有的说在梢部即=0处, 有的说在中间即=0/2处。为引导学生的思路, 我当时即做了一个实验。拿一支粉笔, 一端置于桌子边缘并用手固定, 另一只手在粉笔悬空的另一端施加一个力, 然后问学生, 粉笔应在哪个位置折断?部分学生认为粉笔应在桌边位置折断, 个别学生认为粉笔应在受力的位置折断, 而大多数教学生却认为, 由于粉笔本身一端粗另一端较细, 故粉笔应在较细的一端折断, 也有部分学生认为, 应在中间折断, 共四种答案。对此我并不急于解答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 而是进行了实际操作实验。将粉笔细端置于桌子边缘并用手固定, 而在悬空的较粗的另一端施加一个作用力, 自然较细的且在桌子边缘的一端应声而断, 如是二次, 结果相同。回答粉笔应在较细一端折断的学生自然为自己回答正确而议论纷纷回答在桌边处折断的学生也是兴高采烈回答在梢部受力位置折断的学生虽然结果没有达到预期, 但仍然抱有希望, 希望粉笔掉头后, 折断处应该在受力的一端。此时我再取粉笔较粗一端固定在桌子边缘, 较细且悬空的一端施加作用力, 实验前再问学生结果会如何?受到上次实验结果的影响,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 意见相对一致但仍有二种, 大部分同学认为应在较细端折断, 个别同学认为应在桌子边缘折断。

从原来的四种答案变为现在的二种答案。可以看出, 学生们听课已投入, 且都经过了认真思考, 这也说明了课堂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回答这个问题前, 我还是先做实验, 实验结果是:不管粉笔粗端在桌子边缘细端悬空, 或是细端在桌子边缘粗端悬空, 当施加作用力后, 都是在位于桌子边缘处折断。说明等截面悬臂梁的最大应变在根部, 梢部的应变为零。

为了加深学生对悬臂梁的理解, 又列举了钓鱼杆为什么可做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实例。针对电工专业的学生又列举了为什么电线杆总是做成二端不同粗细, 且粗端总是埋在地下的道理。然后通过上述二个例子, 引出本节课程需要讲授的另一个内容——变截面悬臂梁的应变, 即当悬臂梁作为等腰三角形时, 沿悬臂方向各点的应变相等。

科里奥利式质量流量计是大型石油化工行业常用的流量计, 学生学习《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 必须掌握它的工作原理及安装使用方法。作为一般的职业院校, 普遍不具备该实验的条件。该流量计具有较为特殊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理论基础较差, 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它?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展示其工作原理, 以便达到学习目的?

取一段较小的软塑料水管, 弯成科里奥利式质量流量计的形状 (U形) 。我们可以分三步在课堂上做实验。

第一步:接通自来水通过塑料水管, 这时学生看的情况和普通水管通过自来水没有任何不同, 学生没有任何新奇感。

第二步:不通自来水, 仅左右摆动塑料水管, 这时还是没有任何异样, 学生也没有任何新奇感。

第三步:当接通自来水通过塑料水管, 并且左右摆动塑料水管时, 塑料水管会沿着一个方向扭曲, 而且多次试验塑料水管总是沿着同一个方向扭曲。水流越大, 则扭曲越大。

然后可以总结出科里奥利式质量流量计的两个工作条件:一是流体的流动, 二是管子要振动。

通过这样的课堂理论教学, 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 通过显浅易懂的实际例子说明课程内容, 使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掌握, 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2) 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教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通过实例问答活动,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理论教学提供依据。

(4) 高职学生一般理论知识基础较差, 对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推理能力较差, 我们在理论教学活动中, 能做到适用、够用即可, 大可不必拘泥于高深理论的解说。

(5) 只要我们深入生活, 多留心观察, 掌握更多的实际经验。同时建立起理论教学经常性地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观念。才能在理论教学中运用自如。我想多数知识点都有结合实际的例子。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就业教育。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 在理论教学中加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的实际知识, 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力图通过简单易行的教学活动,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际,实践,体会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综合应用型贸易单证人才的需求, 故高校应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结合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内容,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进而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在外贸单证处理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而言, 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时,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脱节

目前, 许多高校教师在开展《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时, 大多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即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地进行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概念, 然后选取一些样单进行简单的分析, 最后再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们练习。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们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识记教师所讲的知识点, 整个学习过程枯燥而乏味, 很容易就丧失对《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忽略了实践训练, 导致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 缺乏基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 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2、忽视了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 高校教师在《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课教学中往往只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却忽略了他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此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 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 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们学习《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的积极性, 不利于其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阻碍了其未来的个人成长与就业发展。

二、《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实践策略探讨

1、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在开展《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活动时, 应积极地与校外一些相关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将外贸企业作为第二课堂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 学校可以安排外贸教师分批带领学生们到企业参加挂岗实习, 使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了解更多有关外贸单证的知识, 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眼界, 也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 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优秀员工或技术专家们来学校开展宣传讲座, 向学生们介绍一些真实的单证制作案例或适当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从而有效拉近学生们与社会生产实践之间的关系。

2、开展仿真模拟教学活动

高校外贸教师在保证学生们基础能力水平过关的前提条件下, 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强模拟仿真训练。例如, 教师可以将平时收集到的一些企业单据, 或者自己模仿印刷的外贸单据发放给学生们, 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填写, 并且要反复练习,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外贸单证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时, 适当地开展仿真模拟教学活动, 也能够使学生们提前接触到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 了解自身能力水平与实际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综合素养。

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尽管高校与企业之间已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生们可以在企业里参加实习训练, 但仅依靠外贸企业这一单一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显然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校《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 为此, 高校还应积极寻找合适的机会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到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学习, 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操作能力, 为其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提高外贸教师的业务素养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们外贸单据操作能力水平的高低, 因此, 高校要想切实提高《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有必要先建立一支高质量水平的教师队伍, 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有关外贸单证的培训活动, 同时高校还应鼓励这部分教师进入到企业当中参加实训练习, 了解行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 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并且将在企业习得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 也使《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教学更加具有时效性, 从而有效满足当今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促进其综合是的全面发展。

5、重视双语教学

《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因此, 高校外贸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来进行讲解, 以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基本能力, 从而有效提高他们进行单证操作时的正确率。此外,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们多阅读一些英文报刊, 尽可能地拓宽他们的词汇储备量, 从而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做到更加地得心应手,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岗位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操作能力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在开展《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时应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外贸单证操作人才为基本目标, 不断创新现有的课堂教学手段, 积极拓宽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平台, 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们的双语能力, 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训练,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又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单证操作人才, 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摘要:《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是一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外包单证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详细地探讨了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积极构建《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实践教学模式, 希望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水平, 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 关于高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思考[J].张艳茹, 方美娟, 潘立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07) .

[2] 关于高职外贸单证课程教学的探讨[J].唐文菊.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07) .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5篇

第一,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因此, 学习观和教学观应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具体地说, 不能只强调学生学习的个体建构性质, 而忽视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共同体”之间互动交流的社会建构性质;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学习的个体“解释” (“意义赋予”) , 而应引向“数学共同体”共同接受的“理解” (“文化继承”) 的转变, 而这又显然给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要求。换言之, 建构主义教育观的中心思想, 不但指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非被动的接受, 不是单纯地复制和同化, 而是学生头脑中的主动建构, 学生主体的建构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同时也指明了这种建构应该是在主要由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条件情境、合作交流情境等) 中通过一定的活动不同程度地实现的。

第二, 这种建构观下,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这首先是要求用心去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规则等基础知识是如何建构的, 这是“双基”教学的基础, 也是数学“双基”教学研究的深层次的重要内容。我们的传统教学经验中有“吃透两头” (教材和学生) 一说。“吃透学生”, 传统的认识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掌握程度 (一般诊断性测验便可了解) , 但这是不够的, 充其量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测量。按建构主义教学观, 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建构的过程。对于一个已经转变了教学观且又肯用心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的教师, 在对学生个案的研究中, 总会有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弗赖登塔尔在谈到对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时说过, 要“用开放的头脑去观察和倾听, 而且要鼓励对一些被许多人认为不值得注意和报告的事情加以关注和报告——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够鉴赏它们的价值, 但这些少数人是对的。”在这方面, 必须彻底转变观念, 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 (而非口头上、纸头上、笔头上) 。例如, 下面就是应该转变的具体观念:

珍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本身便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应当受到尊重。另外在“学习共同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更值得珍惜。我们不能期望学生立即拿出新的数学发现, 实际上, “创造”本身就是相对于学习者而言的。例如:在一堂“解直角三角形”的公开课上, 教师引入时提出“测量操场上旗杆高度”的问题, 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中大都是用测量仰角和到旗杆的距离, 再归结到解直角三角形, 但有一个同学却提出用标杆和旗杆的影子长, 再用已学过的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求解。这位同学并没有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轨道思考, 而是把先前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天的情境, 虽然偏离了课堂的主题, 但的确是一种创造精神, 可惜教师未能珍重这个向同学进行创造精神教育的机会。

第三, 这种建构观下教师的中心任务是“围绕主题, 精心设计”。所谓“主题”, 就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所谓“设计”, 就是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这既包括备课时的情境设计, 也包括在课堂上实施和调整设计。传统的数学教学, 传授的内容是由前人完成了的数学, 其教法是从定义、符号到规则, 顶多再加上“启发性”的作料使学生稍觉可口。教师的任务是举例、讲解, 学生的任务是模仿, 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作习题。建构观下的数学教学, 力求在人为创设的情境中, 讲授活动的数学, 而活动的数学就是要浓缩式地、历史地再现“脚手架”。这当然不是完全重复历史的过程, 这没有必要, 也没有可能 (这个过程很少有人真正知道) 。这里的, “再现”只是对某一知识的发现可能是某种过程的设想。但使学生亲身经历这种“再创造”的过程, 却是实现真正科学的数学教育所必须的。这种教学设计, 可以施行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 例如在课题的引入上, 概念的引入和展开上, 定理、公式的发现或证明上等等。

常见一些学生在数学课上反映:教师的讲解我是听得懂的, 可自己做却不知如何着手。这是一种“假懂”。就学习者来说, 他只是支离破碎地、一个个片断地听懂了 (如果确实如此) , 但却未能从本质上和整体上去把握知识 (例如, 一个命题的证明过程或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 。他所谓“懂”了的可能只是一步步的推理, 而并不明了证明的“内在结构”, 未能理解一个数学推理中内在的“序”, 或者说, 未能从整体上充分理解这一推理过程的思路、思想方法, 因而在问题情境稍有变化, 不能“依样画葫芦”时便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方程x+lgx=3的近似解用的是图象法:求函数y=lgx和y=一x+3的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讲过之后, 学生都说懂了。但若提几个问题问学生: (1) 为什么这题要用图象法? (2) 为什么这题可以用图象法? (3) 为什么只有一个解? (4) 为什么选取y=lgx和y=-x+3的图象, 而不是用y=x+lgx一3和y=0或y=x+lgx和y=3作图, 或是用y=lgx-3和y=一x作图?结果, 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回答这些问题, 不少人根本没考虑过这些, 当然也不会从这些考虑中悟出这种方法使用中的规律。这说明, 学生的“懂”中, 水分是很多的。就实际的教学经验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常常也有教师的责任。首先, 他可能未对问题的分析给予足够的注意, 特别是对“念头”是如何产生的未能作必要的反省;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对如何分析才能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握本质, 把握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其次, 教师的讲授方法本身就缺少整体性:用一步步的板演推理代替分析, 学生完全是被动地跟在后面一步步看下来, 结果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 未能重视变式练习对知识迁移教学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仅满足于照搬照套固定模式的基本练习 (这是必要的) , 还要设计一定的形同质不同、质同形不同的辨析练习。实践证明, 对于已接受过用文字和符号表达数学问题训练的学生, 如能从整体上、思想上真正理解教学的内容, 自己便能口头和书面完成表述, 无须教师代劳。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简要地概括建构主义数学教育观:

数学教学是学习者自身建构和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社会建构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应充分表现出能动性;这一能动性应统一在形式多样 (动手、动脑、动嘴) 的数学活动中。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观是认知心理学现代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它不仅能比较本质地解释数学教育的实质和实际过程, 而且能给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虽然, 建构主义教育观并非数学教育所特有, 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特殊本质决定了, 这种教育理念特别适合于解决数学教育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情况下, 用这种新观念来整理、总结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论述建构主义教育观的几个理论要点, 并涉及数学“双基”教学实践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最后还将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给出一系列“双基”教学的课例进行研究。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6篇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涵与目的

(一)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涵

体育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系统地有组织的行为, 改革创新是人们破除陈旧的模式, 创立一种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人的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模式与规则。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就是要通过创了一种新的、能够更适合高校大学生发展的, 并且能够跟得上时代步伐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高校的体育改革如果想要成功, 必须从教育的观念、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主、客体等方面进行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 时代的变革。

(二)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素质, 培养人才。因此, 我国近些年来, 在人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 尤其是在当下我国的物质不断丰富,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 我国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与此同时, 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提升, 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 而高素质的人才就包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 高校对于学生体育教育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传统地掌握一般地体育技能体育技巧转变为要树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观念。在这样的观念的引领与指导之下, 我国高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竞争力等综合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不仅具有健康的体魄, 更要有崇高的理想, 正确地价值观念与团队精神,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二、新媒体与高校体育教学观念的契合

新媒体是社会与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产物, 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之下, 将教育技术与新媒体技术融合起来, 并应用于高等教育当中, 从而形成以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当中, 新媒体的应用表现的形式很多, 主要有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互动, 以及应用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为媒介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在新媒体时代, 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对体育学习的效率, 并且在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 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下,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发生着不断地变化, 这些变化的发生, 有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同时, 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 能够帮助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与内容的发展, 落实高校的教育目标, 更好地通过新的教学技术与新媒体的应用, 加大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力度, 从而在新媒体的预警之下, 更好地实践体育教学。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需要更新

我们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当中, 对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相对来讲比较重视, 而对此的重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通常上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 教师在课上通过备课时对课程的安排, 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上, 可以说, 我们的教师通常在课堂教学的预设上准备的比较充足, 但是在与学生的沟通这种课堂的生成上的准备相对不足。这就导致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目标上受到了影响, 从而让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完成体育课上老师布置的课程任务, 而课下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主动锻炼, 这就致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很少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 进而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而在新媒体的语境下, 学生接触、了解体育知识的途径相对比较广泛, 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体育更有兴趣, 进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因此, 教师充分利用当前的新媒体, 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需要不断地丰富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当中来看, 由于受到我们传统上体育教学的影响, 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的是统一的课程标准, 在统一课程标准指导下沿用统一的教学内容。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体育运动的项目越来越多, 大学生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 他们对新生的事物具有天生的好奇心, 因此, 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 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当下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了, 如果高校仍旧沿用之前的教学内容, 就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进而给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以及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 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网站平台比较少

从目前来看, 很多高校在网上都开放了各种公开课的授课平台, 比如计算机授课平台, 各类专业课程的授课平台, 但是, 很明显, 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平台极为稀缺, 几乎没有。这样通用型的体育课程的教学网站、教学软件的却是少, 就会导致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资源匮乏, 从而使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手段都无法获得更新, 而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高校大学生仍旧需要面对单调枯燥的体育课程, 每天面对单一的实践练习,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也不高。而如果积极开发高校的体育教学平台, 就能够让高校的体育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其想学习与了解的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也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都能够将学生想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新媒体语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策略

(一) 淡化专业界限, 促进学科的渗透

从当前高校的最新的体育教学大纲来看,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 要帮助学生打好学生体育知识基础的同时, 也要注意其他学科与体育学科的相互渗透, 通过对体育运动、体育项目的学习, 让学生能够经由此而转向彼, 能够将体育学习作为基石, 从狭窄的体育学习转向更为深层次的学习, 有单一的领域转向广阔的领域方向发展。

(二) 优化高校体育课的课程结构, 丰富体育课的课程内容

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 高校的体育课程不再是单一的层面与内容, 体育的课程内容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得到扩展。因此, 高等院校应当有意识的增加更多的、更为新颖的体育项目, 将新媒体的功能和技术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 增加体育课的项目, 还可以开展课外或者体育的选修课程, 让学生能够在课上、课下都有更多的选择。另外, 高校还要重视搭建体育课的网络课程平台, 积极地开发体育的网络课程项目与资源, 不断地发展校园的体育运动, 让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高校还应当重视对体育课程的宣传, 利用高校的网络媒体平台, 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积极进行宣传, 营造体育的校园氛围, 让学生与教师在遇到体育方面的问题的时候都能够相互沟通, 相互得到解答与反馈。

(三) 在高校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活动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只有得到不断地重复与巩固才能够成为技能被掌握。因此, 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 高校应当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一个媒体, 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与信息的传播者。因而某高校体育教师应当能够积极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的拓展课堂教学的知识与内容, 从而做好课上与课下的衔接。比如教师应当通过微博、微信以及校园的网络平台, 给学生发布一些网络知识, 或提出一些问题, 引发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进行探讨的同时, 不断地获取新的理论与知识, 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摘要: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 时代要求我们的高等院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院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承载着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职责, 因此, 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本文利用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高校在新媒体语境背景之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相关探索, 高校应当通过促进学科的渗透、丰富体育课的课程内容、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活动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曾文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研究[J].新闻战线, 2015 (2) :141-142.

[2] 王志学, 张勇, 王雅琴.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之路[J].衡水学院学报, 2017 (4) :32-35+80.

[3] 李国民, 王静.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6, 6 (13) :4-5.

[4] 苏颜博, 张洪波, 连洋.新媒体信息时代下的新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 2017 (2) 40-41.

[5] 田林.浅谈新媒体信息时代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赢未来, 2017 (6) :19.

上一篇:营养师三级基础重点范文下一篇: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