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10

挫折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挫折是指人在有目的的从事某一活动时遇到的阻碍、受到的屈辱。小学班主任开展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小学生不畏挫折的心理,发展小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树立小学生直面挫折的自信,让小学生在当下的学习乃至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直面困难、不惧险阻。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教育中,部分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多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于挫折教育的重视程度稍有不足,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着小学生的勇气、锐气,甚至还会导致小学生出现懦弱、软弱的表现。本文,将从小学挫折教育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新时期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开展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关键词:挫折教育;小学生;班主任

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社会日趋稳定,为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少量的问题,小学生抵抗挫折能力低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小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起步阶段,班主任在此时开展挫折教育,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预加性行为来培养小学生的斗争意识、挑战观念,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坚韧品性,还可以塑造小学生不服输、敢斗争的精神。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教育任务,班主任同样需要引入全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既要让小学生知晓挫折教育开展的目的,还要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抗击打心理,进而助力小学生身心、精神的全面成长。

一、注重教学引导,培养不畏挫折的心理

校园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场所,班主任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往往在课堂上,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教学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不畏挫折的心理。即,班主任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安排,精心设计一定的教学难关,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相对更强的难度。这一方式既有助于强化小学生自身的解题能力,还有助于强化小学生对抗挑战的心理。

例如,班主任在授课某一章节的知识点时,可以事先准备一定数量的卡纸,在其中设置一定解答问题,并于授课时将挑战卡片分发给小学生。班主任在选择问题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难度过大为小学生带来太多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在分发卡片时,班主任可以告知小学生,全部答对可以获得奖励,出现错误则要受到惩罚。班主任将知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融入到闯关游戏当中,以奖励点燃小学生的探索欲望,以惩罚培养小学生的抗挫心理,进而在教学引导的环节中,不断深化小学生对当前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不畏挫折的心理素质。

二、注重生活引导,发展应对挫折的能力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授小学生未来成长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让小学生掌握将课内知识应用到课外生活的技巧。生活引导是指班主任将现阶段的知识讲解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进行深度融合,让小学生在更为贴近生活的氛围下进行知识求索。这一教育管理方式既有助于发挥小学生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优势,调动其在生活中敏锐的感知力,还有助于落实知识应用技巧的发展,并锻炼小学生应对挫折的技能。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组织小学生进行生活现象演练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定一名小学生担任主角,其他小学生则扮演在生活中极易遇到的挫折与挑战,而后,让“主角”自行思考该使用何种方式面对面前的各种现象。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立足于此进行比赛,让小学生分别扮演主角,并让其自行思考如何解决不同的生活难题,进而发展小學生应对挫折的技能。

三、注重社会引导,树立直面挫折的自信

社会引导与前二者存在的最大不同是这一教导方式完全脱离课堂、校园的限制,班主任根据当前挫折教育的需要,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真正步入社会,让其在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中,直面各种挫折与困难。这一教育管理方式既能够让小学生掌握的抗挫心理、抗挫技能有的放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而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环节中,落实小学生的抗挫素质,树立小学生直面挫折的自信与勇气。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组织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开始前,班主任可以预先设置一定的挫折挑战难度,让小学生自行选择想要挑战的等级,并告知小学生,一旦选择不可中途放弃。而后,可以联动其他教师,让其带领选择某一挑战的全部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结束后,班主任还可以开展“挫折挑战感悟”的主题班会,让小学生畅谈该次社会实践的感悟,抒发自身的心理、心态变化。班主任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挫折教育,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小学生知晓生活的艰辛,了解曾经未知的校园之外的“环境”,并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增强小学生不畏挫折的心理、应对挫折的能力,真正树立小学生直面各种挫折、困难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班主任立足多元视角开展挫折教育,既可以从心理、生理两个层面培养小学生的抗挫素质,还可以贯彻落实小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与手段,进而在多样化的挫折挑战中,推动小学生勇敢、自信、坚强、坚韧等优秀品质的树立。

参考文献:

[1]丁秋芳.挫折——学生成长必经之路[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1):75-75.

[2]陈燕.小学班主任挫折教育的提升策略[J].读写算,2019(23):46-46.

挫折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体育课程不仅要促进身心健康,更要强健身体和弘扬身体的精神价值。面对当前学生精神状态存在的诸多问题,现行课程健康观无疑背离了体育对“野蛮”身体的课程逻辑,丧失了体育的精神教育功效。缺少身体力量练习、过于注重安全性,极大地束缚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精神教育价值审视是实现当前课程价值超越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体育课程;精神;价值审视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pirit;value thoughts;transcendence

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人。近些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所呈现的有关体育课程生活化、个性化、俱乐部化等做法,在本质上降低了体育课程对学生精神教育的功效。健康问题不仅是体育课程的自然学科研究范畴,更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范畴,学者毛振明对学生体质状况的“软、笨、硬”描述不仅意味着体育课程对身体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对精神教育的伦理与社会诉求。

1体育课程精神价值的缺失

1。1课程逻辑中精神的缺失

近年来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快乐化、个性化、生活化一时成为体育课程领域的热词,尊重学生的兴趣、研究学生的体育动机成为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目标领域推出的重要依据,符合社会伦理对人权、人性和人文性的诉求。但是现行体育课程所呈现出“太极式”的养护身体、维护身体的课程图式,却遗忘了只有适当的“痛”才能快乐的前提性认识,把健康作为课程“第一理念”,或把“快乐”作为体育课程理念都无疑忽视了体育课程的精神教育功效,是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误读。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固然重要,但作为教育体系一员,体育也要为教育整体功能服务。“体育运动不仅充分表达了人的肉体的直观感觉,体现了人对宇宙力的向往,而且把肉体的感性充分融于灵感、生命意志、欲望和情感之中,强调强健的肉体是坚强精神的载体,体育是精神的化身和载体,在运动中毫不隐讳,甚至是野蛮地表达肉体所寄寓的速度和力量”[1]。对“健康第一”的误读势必将误导体育课程研究问题视域,影响体育课程在学校体育工作的思想根源、话语权和资源配置。

1。2身体力量所蕴含的精神缺失

力量性隐含在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自信的性格的健康概念之中。“人类的根本性特征是铭刻于身体之上的”[2],其中凝结肌肉和骨骼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身体的力量性,而力量性往往集中表现在跳、投、攀登、爬跃等身体活动之中。然而现实的体育课程实施却把“健康”概念等同于增强心肺功能,把体育课程价值做以狭义化的生物学理解。体育课演变成为有氧课、跑步课、健身课,学生的运动能力也无疑只剩下了走和跑,具有“野蛮”特征的“跳、投、攀登、爬跃”运动项目消失殆尽,课程逻辑缺少必要的精神超越,造成体育课程缺乏必要的精神内涵。从学科逻辑角度,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发展学生体能,即发展学生走、跑、跳、投、攀登、爬跃、支撑、平衡、悬垂等基本人体运动能力。当代体育课程设计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心肺功能,而且更要关注以体现身体力量性的“跳、投、攀登、爬跃”等运动能力的提高,亟待解决学生体质“软”和“弱”现象。因此体育课程应该把力量型项目作为当前首选内容加以对待,来铸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1。3课程实施缺乏精神教育成分

《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孙云晓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和光明日报刊登的李振忠的文章《大学生“三哭”折射心理缺钙》[3]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精神状态和社会品质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当代中国教育对精神教育的一种社会愿望。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正义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在不断滑坡,学生的正义之心、勇敢之心和拼搏之心日渐衰弱,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坚定意志和信念。体育是赋予极强精神价值的文化体系,然而当前体育课程设计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攀登、爬越、跳跃、投掷、平衡和支撑等力量性、技巧性、灵敏性的体能类身体练习,而且广大教师对运动规格、运动负荷、运动规范也缺少必要的严格要求,教师的语言“柔”了、要求“柔”了,学生身体与精神又怎能不“弱”?

1。4安全性背后的精神价值缺失

物质决定意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品质的培养依靠传统的、简单的说教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必要的“身体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负荷、技术难度,才会对学生的精神培养起到教育效果,人的精神是靠拼搏打磨出来的。而体育课堂上拼搏和坚持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尤其近年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各种纠纷问题和责任问题给学校体育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一时间安全问题成为学校体育发展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于是“安全第一”便成为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座右铭,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来保证学校体育安全。例如规定“禁止学生到校外跑步、做操,禁止组织学生春游;不许在教室外、走廊里追逐,不许跑着去厕所等等;一些学校拆除具有所谓安全隐患的体育器材,取消体育课体操中单双杠和田径的跳投项目等”,甚至课间休息也一律不准去操场活动。但体育课程决不能“因噎废食”,丧失体育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宝贵的精神元素。学校体育本来就是一个比其他任何学科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都要高的学科,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学校责无旁贷,但绝对的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如果怕出事故就否定富于挑战性的体育课程内容,无疑将丧失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价值追求,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享受体育的权利。

2精神教育的课程价值辨析

2。1精神教育是世界各民族强大的教育主基调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在不断探讨人的精神教育问题。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开始,中国教育理论相继提出了尊重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教育理念,其主旨表达了教育界对我国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视,透视了教育振兴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映射了我国教育对精神教育的欠缺。人的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其基本品质包含传统与现代的两个层面,拼搏进取、勇猛顽强、独立生存等属于传统精神教育“强者”的内涵,类似于“狼性教育”[4],而现代层面的精神品质则包含着尊重对手、团队合作、诚信合作、责任感等内涵,隶属于尊重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范畴。

强大的民族必须铸造强悍的精神。翻开中外教育史可以看到,古希腊斯巴达人通过严格的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培养儿童的顽强意志以及勇敢、坚忍、爱国等品质,其强悍的身体和精神实现了其三万人统治三十万希洛人的奴隶统治。苏格拉底把自己称为“牛虻”,一辈子探寻着“正义与勇敢”等精神教育问题,其本人也有着“宁为玉碎”的坚定信念而成为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5],其教育思想缔造了一代枭雄亚历山大帝;成吉思汗因驰骋疆场、横扫千军、征服世界的“悍”性而成为一代天骄;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日本民族精神的哲学阐释》一书认为:日本武士道教育的意义不仅使“武士的傲慢性格注入了服从的因素”[6],更使日本教育注入了“灵魂”,其果敢、坚韧、无畏、自制、荣誉、真诚等精神特质最终使大和民族走向复兴强壮之路;美国的西点军校校训“责任、荣誉、国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精神教育领域,成就了3位美国总统、3 700名将军、54位商界CEO。反观鸦片战争后旧中国的沦落与衰败,无疑是民族精神缺失所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主旨无非是想强悍民族之精神。

2。2体育课程是精神教育的“主战场”

“体育的真义,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类的身体”[7],“完善”不仅意味生理学的体格特征追求,也体现了体育对人的精神铸造,反映了面对千钧一发、烈焰奔腾能否挺身而出,大义凛然、见义勇为等精神风貌,是社会对人的正义感、荣誉感、道德感、责任感的教育呼唤。而目前的体育课程“基本上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左右了”[8],生命教育被误读为安全教育,精神教育被误读为道德教育,赏识教育被理解为“表扬教育”,学校体育也自然被理解为“健康教育”。或许当前我国教育担忧的并不是智育问题,而是学生的精神教育问题。体育可以强身健体,与健康、体质有关,但并不承诺延年益寿,不承诺能够促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体育也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体育运动,其核心价值是人的精神教育,而非仅仅物质层面的身体强壮。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的意义应包含身体健康和人文精神教育两个层面,体育课程不仅是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规划方案,更应该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主战场”,忽视了体育对人的自然生命改造过程中精神超越作用,是当前体育课程的价值“缺陷”。因此在人的自然生命体育改造过程中,体育课程设计要重视学生拼搏精神、意志品质、独立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3精神教育:体育课程“安身立命”之本

南怀瑾先生认为:“19世纪初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可能就是精神病了。许多孩子精神有问题的背后,就是教育的问题[10]。”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唯科学主义的教育模式忽视了“精神”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功利主义取向导致人文精神和人性存在的虚无。我国近些年来受升学率的影响,体育课程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态,独生子女的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缺失令人担忧。虽然诸如“顽强拼搏”的精神教育在体育课程目标中都有所体现和要求,但由于受教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多以科学化为中心,原本体育课堂上顽强拼搏精神被怕苦、怕累、怕脏、怕风雨现象所取代;赋予挑战性的拓展项目被学生“安全”原因所拒绝,体育所蕴含的“求真、向善、审美的课程本体”[11]被忽视了。

从社会遗传这一特定视角看,“体育课程是社会精神文化的基因体”[12],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身体教育活动。现今体育课程“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过于依赖操作主义”[13],导致体育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无法得到升华,体育中所蕴含的激情、超越、竞争、拼搏的人文内涵得不到释放;其次,模式化和程式化也丧失了体育课程的生命本质——精神性的追求,背离了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属性,而这恰恰应该是体育课程的本质追寻。哲学人类学认为“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14]。体育课程的终极价值在于创造精神文化意义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

3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教育维度思考

3。1课程呼唤精神教育

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对意志品质的铸造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价值。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历来重文轻武,讲求内在的个性修养和人性的超越,从行为上属“反动民族”[15],其社会核心的价值取向是科举制下手无缚鸡之力而满腹经纶的柔弱书生形象。从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上讲,现代学生精神亟待体育来“补钙”[16]。现代教育并不缺少“爱”的教育,而是缺少“吃苦”的教育。而体育在现代教育中不断萎缩使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因此,迫切地需要体育课程承担起磨练学生意志的使命与责任。桑新民等人在《教育哲学的对话》一书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写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斯巴达教育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练;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让学生不断体验挫折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目的也是通过竞技运动的普及,将体育纳入教育范畴之中,即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平等的竞争来实现体育的精神价值。

3。2道德教化是精神教育社会需要

道德是社会或群体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与要求,是个社会性概念,是个人在精神上和行为上对社会要求所作出的反应或选择,并通过个体道德生活的践履,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道德品质。弗兰克尔指出,“生命对自身的超越不在于它的长久性,也不在于它的自身繁衍,而在于它所达到的高度”(这个高度应理解为生命意义层面的精神境界)。体育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中的各种项目带有竞赛评比的特点,在对抗竞争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不仅在竞技上有交锋,在思想、感情上也有交融。无论是田径、球类还是体操、游泳等项目,学生在运动中养成友好、同情、体谅、协作、团结、礼貌等优秀品质,树立起团队精神及集体情怀。有了这种团队精神和集体情怀,同学间才能形成共同的心理气氛,困难时相互激励,胜利时相互欢贺,团队精神才会对每个运动员个人比赛心理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在比赛中才能保持适宜的精神状态。因此,体育是以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其基本目的的。

3。3身体力量练习和运动负荷是精神教育的必要维度

人体的任何活动离不开肌肉的收缩力量,任何身体素质都是通过一定的肌肉工作方式来实现的。肌肉的力量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础,它维持着人体的生命能力。一方面身体力量有助于为人体提供免疫与保护,有助于快速康复,在面对许多不同的健康威胁时会改善人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身体力量也是一种意志品质和生活态度,“身体的力量是一种基于可靠的生理学原理上的全新的生活态度”[17]。身体的力量发自肌肉,身体之美的要素是身体审美和精神表达的前提保障。

2008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引来各种争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重申,“开展冬季长跑的初衷是引导学生喜爱运动,拥有健康,有关文件规定的冬季长跑距离只是参考数字”,这种“解释”透视了主管部门对体育功能理解的不确定性和信念的不坚定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比武、大练兵”虽然缺少科学理性,形式不可取,但是就是那种坚定,才铸造那一代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精神教育需要一定的强迫性,“冬季长跑”的美好初衷就是磨

练意志,各种非议和争论恰恰说明了当前体育课程精神教育价值的阶段性丧失。传统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考量的不仅仅是身体状况,更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量。

面对日益功利化和技术化的当代社会,体育课程在发挥体育促进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的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体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调适和精神信念的形成。铸造亿万学生的精神世界无疑是当代体育课程走出唯功利主义误区,实现课程价值超越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何劲鹏,姜立嘉,杨伟群。生命视域中体育教学的哲学思考[J]。体育学刊,2006,(2):90。

[2]刘欣然,乐严严。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J]。体育学刊,2009,(12):27。

[3]何劲鹏,姜立嘉。体育课程生命化探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2—133。

[4]夏于全。狼性教育[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1。

[5]萧云瑞,诸惠芳,邹海燕。外国教育史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

[6]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日本民族精神的哲学阐释[M]。群言出版社2006:12。

[7]李寿荣。真义体育思想谱系背后的多重博弈及价值——林笑峰先生《健身教育论》深层价值阐释[J]。体育学刊,2009,(12):12。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1—83。

[10]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58。

[11]孙建华,张志成,何劲鹏。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本体论危机与哲学应答[J]。体育学刊,2010,(4):68。

[12]何劲鹏,姜立嘉。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生命化研究范式[J]。体育学刊,2008,(3):60。

[13][美]尤瓦娜·林肯,伊冈·古巴。 自然主义研究——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M]。杨晓波,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1—13。

[14]伍雄武。 现代人与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0。

[15]李力研。竞技运动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78。

[16]何劲鹏,姜立嘉。生命化:体育课程修订的逻辑起点探究[J]。体育学刊,2008,(8):47。

[17]弗农·科尔曼。身体的力量:自愈的秘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

挫折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从学校挫折教育概念涵义与现实案例入手,阐述了“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阐明了如何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教师;学校。对当下中小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将有裨益。

中小学生;挫折;挫折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探索时期,学生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可能成为阻碍或动力,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正确地面对挫折,教师、学校能否给予及时、合理地帮助。

一、学校挫折教育概述

(一)挫折的涵义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由于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内心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二)挫折教育的涵义

挫折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专门研究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反应、挫折防卫机制、挫折承受能力、挫折心理疏导、挫折教育的基本原则、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建立全方位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网络等问题,进而揭示挫折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典型案例

2013年10月23日上午,初中生小颜和班上一名男同学小军(化名)在课间玩耍,抬着另一名男同学下楼梯,导致被抬男生滚下楼梯,受了伤。班主任得知此事后,便将二人叫到办公室,进行思想教育,并要求他们蹲在办公桌前写检讨书,向受伤学生的家长及老师赔礼道歉,罚站了3个小时。下午,小颜放学回家后即跳楼自杀,当场死亡。[1]

(二)案例分析

据了解,小颜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品学兼优的学生通常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自尊心强,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会过于夸大体罚的后果。而12岁的小颜正处于青春期,心灵敏感而脆弱。此外,与学校、家庭缺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实施学校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生方面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挫折教育几乎为零。学生在遭受失败、打击后难以释怀甚至出现轻生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快速时期——中小学阶段,可塑性极强的学生亟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一定要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进行挫折教育。

(二)学校方面

针对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心理素质,学生普遍高分数低能力,高智商低情商,抗挫折能力、意志力薄弱等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中,挫折教育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所欠缺的。因此,学校要贯彻落实好素质教育,应该大力开展挫折教育。

(三)社会方面

社会在筛选人才时,不仅关注劳动者的学历,而且越来越关注劳动者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时,应该逐步加大以挫折教育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实施学校挫折教育的途径

(一)学生方面

1. 发挥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事物、客观规律。所以,学生应该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掌握挫折教育的理论知识,参加挫折体验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有主观上的动机,挫折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建立理性的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具有指导的作用,情绪和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体对情境的认知所导致的。因此,只有改变错误的认知,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才会发生改变。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认知:辩证地看待挫折,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2]

(二)教师方面

1.提高自身的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对学生进行的挫折教育的质量休戚相关,可谓“唇亡齿寒”。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首先应该努力学习挫折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地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方法,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3]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当个体遭受负面生活事件,产生负面情绪时,来自社会支持系统的鼓励、支持能够有效地减轻痛苦。中小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同学、老师。其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能否向老师寻求支持,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地建立主要取决于老师,所以,老师要多关心、理解学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努力建立、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师进行挫折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挫折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特点,在部分的学科课程中,适当地渗透挫折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4. 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掌握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且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师要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多加了解学生,及时辨识学生遭受挫折后的异常行为表现,抓住及时施教的时机。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所遭受的挫折,合理地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教师要教授学生合理地进行情绪调节、情感宣泄的方式、方法,并给予耐心地指导,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挫折的能力。[4]

(三)学校方面

1. 开展相关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和载体是课程。现代课程从大课程观的角度,将课程划分为3种基本形态: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因此,学校可以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三方面着手进行挫折教育。[5]

(1)学科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系统地开展挫折教育。[6]

(2)活动课程。学校可以根据挫折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开展相应的挫折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度地体验挫折的机会,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情境之中,与挫折教育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7]

(3)环境课程。学校可以根据挫折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在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的建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挫折教育的内容,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例如,在黑板报、宣传栏上形成挫折教育的人文环境,发挥教育的隐性功能。[8]

2. 建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机构,对学生遇到的挫折进行及时有效地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9]开展挫折知识学习讲座,普及挫折教育专业知识,提高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10]

此外,学校除了要实施挫折教育之外,还应该联合家庭、社会,为学校挫折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文化保障。

总之,挫折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正视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加大实施挫折教育的力度,保障挫折教育地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注释:

[1]刘景慕,初二男生回家后跳楼 放学前被老师罚站[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31104/n389495097.shtml,2013.

[2]徐新颖.青少年挫折教育策略探讨.一线快递[J].中小攀心理位康教:15.

[3]陈少珍,张旭东.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2:58.

[4]王红英.青少年挫折教育的方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8(2):82.

[5][6][7][8]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心理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86.

[9]张骞,熊定永.青少年挫折教育及其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2(6):6.

[10]宁家震.青少年挫折教育与心理承受机制的构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64.

挫折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历史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新课改的展开重视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职能,还强调了学生心理素养的培育,挫折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本文解析了历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关键作用,并且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挫折教育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中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社会公众对此非常关注,也进行了对中学生教育的总结和反思,意识到学生健康的心理、科学的心理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价值。总的看,中学生自杀很多情况是源于不能有效排解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有的是由于考試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不能有效处理社交和人际沟通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疏导解决的时候,冰冻三尺进而形成一些极端案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这方面的教育还需加强,历史教育题材中有很多对于作者的应对方式,但是目前都是零散的、碎片的。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怎样运用学科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发掘挫折教育题材,展开历史教育的同时展开挫折教育,培育学生对挫折的应对性,有利于他们运用坚强的意志,迎接社会对他们的考验。挫折教育是指通过展开有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受到阻挠、干扰而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目标,而产生的挫败感、紧张、消极的情绪。中学生位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运用历史学科特点展开挫折教育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剖析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新课改的要求。展开挫折教育可以较好的完成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团队意识,这是新课改对历史教育中挫折教育的新标准。其二,素质教育的新标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挫折教育。第三,社会需求。目前很多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对于这些饱受呵护的孩子来说,加强挫折教育与是非常必要的。

三、 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 有效设定教学目标

一是融合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展开挫折教育并非明确的、有目标的,而是利用隐晦的、婉转的形式表达。教师需要能够善于运用挫折的教育素材实现挫折教育,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带入挫折教育的教学中,使得挫折教育成为勉为其难的教育过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内容时,明确挫折教育,认知辛亥革命越挫越勇的斗争历程,深刻的认知革命的艰辛和发挥誓死不屈、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

(二) 挖掘挫折教育的历史素材

本文对历史教材中体现挫折教育的内容展开了分类梳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人生道路、群体事业、个人事业、历史中有关挫折的理论成果。

第一,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比如司马迁,人生道路上就有不同的遭遇,司马迁并未绝望,而是在困难中努力,利用坚定的意志生存,它自此努力写书,最终实现编著完成了历史巨作,司马迁不畏困难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为初中生供应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第二,群体事业上的挫折。《抗日战争》这一课程时,在战略防御时期,我国主战场频频受挫,在战争相持时期,日本采取政治诱降的策略,造成汪精卫卖国求荣,蒋介石的抗战思想也受到了动摇。在这一重要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队伍继续抗战,一九四零年,彭德怀带领的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对日军展开了大范围袭击,百团大战中歼灭敌军四万余人,强化了全民的抗战热情。一九四二年,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投降。利用这一历史素材的教育,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是共产领导的军民坚持不懈的抗战,通过顽强的意志,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针对困难,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斗争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三,个体事业上的挫折。比如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少年阶段对利用西方形式改变我国命运就有了远大的期望,为了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奋斗终生。利用该课程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到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不怕艰险的革命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师在展开挫折教育时,应该依据科学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才能推动挫折教育的完成。

第一,角色体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角色位置进而达到情感共鸣。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依据历史教学特征和挫折教育的特点达到契合,有针对性的牵引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角色。

第二,榜样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强调教学中利用具体人物的挫折故事和成功经验,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榜样,激起共鸣,进而实现精神的鼓励和激发。如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翻越千山万水、历经艰辛,在回来的路上因为过于疲劳,感染重病,因而双目失明,他并未放弃自己,通过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困难。为中国和日本的国家友好作出重要贡献。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对该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向榜样学习。

第三,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利用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利用学生的经历,将其带入深层的情感体会。这种教学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方式,重点是利用对于一些有争议人物的评析,学生彼此交流,各自表达思想中获取情感的认识,学习有效评析历史人物,促使学生利用辩证的观点解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参考文献:

[1] 引苗晶.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4(4).

[2] 徐敏华.青少年学生心理挫折教育初探[J].西江教育论丛,2015(4).

作者简介:

韦敬,中学二级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红七初级中学。

挫折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贯彻真字,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欲成才先成人是当今社会更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本文阐述了学校德育管理必须处理好“成人”和“成才”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学校德育管理 成人 成才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更应该贯彻“真”字,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

一、当前成人观存在的误区

目前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科学形势、中国的特殊国情,依然影响到学校办学的评价标准,分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小学要质量抽测,初中不仅仅要质量抽测,还要以分数排名次(单科排名、总分排名、班级排名、年级排名),中考不达重点高中分数即进不了,考上大学是许多学生的唯一选择,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分数。

然而,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更重要。司马光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事实上,德与才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所以一位合格的教师不应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欠佳就抱有歧视看法,而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孩子的弱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表现为自私、贪婪、任性、功利,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心理脆弱,生活自理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弱。我认为根源在于家长忽视对孩子做人的培养和教育。反过来看,所有成才者、成大业者,哪一个不是在做人上有其独特的品质和良好的教养。我国目前仍然注重应试教育,我觉得欲成才先成人是当今社会更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真正地做到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

二、教育所需树立的成人观分析

(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只有满头脑的死知识,我国何以发展和昌盛?只有让他们先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行,他们才会成为对社会上有用的人。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家都非常看重德育,比如陶行知先生针对学生提出的“每日四问”要求,认为道德应该是做人的根本所在。若是根本损坏,则即使有再大的学问与本事,也是徒劳无用的。甚至一个缺乏道德根本的人,有了大本事还会造成大灾难。因此,我校倡导“用人格魅力来感染身边的一切”,要求每个师生都参与人格魅力建设中。

(二)爱国是做人的基础要求与责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清朝初年著名大儒顾炎武就提出这样的爱国真谛,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针对个人而言,爱国是一项基础要求与责任。我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爱国主义传统薪火相传,连绵不绝,在历朝历代的各个时期都不乏典型的爱国主义事迹,这些都能够作为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与民族的辉煌历史,产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并付诸实践行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才是做人的根本所在,同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三)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校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在家有保姆伺候,出门有司机恭候,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金钱解决。所以,我校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好公民,教育引导他们遵守法律规章,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强化法制观念;除此之外,还要求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针对全社会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各个场合当中缺乏公民意识者甚众,这主要是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导致整体社会风气下行。所以,教育学生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水准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同情和宽容是构成做人的高尚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中,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则宽容与同情应该是优秀的个人品质。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困难与挫折。当人处于困境当中的时候,如果可以得到他人的同情与关怀,则可以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产生精神力量。但是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于宠溺,由此培养一些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狭隘偏执的“小霸王”,严重缺乏同情心,更谈不上宽容他人。根据这些现象,我校联系了河源市阳光网的自愿者和学生们进行“手拉手”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与同情心,同时是教育他们做人的实践机会。经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我校在给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那些的家庭情况很好的学生,他们自愿把买零食的钱都凑起来,心甘情愿地为灾区出力、奉献诚挚的爱心。

(五)挫折是学会做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有人说,人类最大的残疾就是心灵的残疾。固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平顺,但是挫折却经常会不期而遇。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挫折,我们给学生的教育是:未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是完满的人生。一个人,只有经历过挫折才会真正走向成熟。所以在人的基本心理品质中应包括耐挫折力,有坚强的意志,可以直面挫折并战争挫折,形成强大的精神内核,并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有所升华,进入新的层次。部分学生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与信心,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无所适从,这其实就是缺乏耐挫折力的直观表现。

三、树立正确成人观的建议措施

(一)学校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能够在养成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教育学者曾提出:“学校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应做到教书与育人相并重……”尤其是在梳理正确成人观方面,学校更是要将育人当成重要教育使命。可以说,一个人在学业方面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终生,但是在人格与道德上的缺陷,却会贻误终生,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学校应该把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这样才能将个人学到的知识用到正处。若是片面地学习知识,没有学会做人,则会信马由缰,最终走上人生的迷途,渐行渐远。

总体来看,学校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方面应具备稳定的思想教育内容,具体包括:第一,爱国意识,即将“五爱”教育作为中心,坚持常抓爱国主义教育,研发爱国主义方面的校本课程;第二,公民意识,即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形成社会责任感;第三,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比如文明诚信、勤俭节约、不畏挫折及团结友爱等。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各不一样,所以在性格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特征及道德素质上的不同之处。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最重要的老师”,尤其是在道德素质方面,家庭教育更是不可替代。《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提出:“家长应重视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子女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家庭教育,重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远远超过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引导孩子学会做人。

(三)社会及媒体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引导与环境营造的作用。

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普及,信息传播呈现出爆炸化发展趋势,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媒体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本身并不具备正确分辨与识别的能力,容易受不良文化及消极信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是社会各界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要求:“社会组织及个人应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所以,社会及媒体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引导与环境营造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管理必须处理好“成人”和“成才”之间的关系。青少年一代是否能够做到“成人”与“成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可以说,做好德育内容设计、提高德育实效,已刻不容缓,更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课题。青少年学会做人,“成人”和“成才”是根本。学校应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深入把握做人的基本内涵与要求,实现将做人的道理与日常行为习惯相联系,为日后走上成才之路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熊顺美.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8,10(5):11-12.

[2]曹小辉.“人本”教育之我见——浅析“人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1,25(8):33-34.

[3]赵启新.教学生做人与素质教育[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0(3):55-57.

[4]黄小鹏.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论坛,2014,20(3):13-14.

[5]郝冬梅.关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10(4):16-18.

挫折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反方论点:中学阶段全面发展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一、辩论赛流程

立论阶段

(一)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驳立论阶段

(三)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四)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质辩环节

(五)正方三辩提问反方

一、

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六)反方三辩提问正方

一、

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七)正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八)反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自由辩论

(九)自由辩论规则

1.自由辩论时间总共主为8分钟,每队各占4分钟。

2.自由辩论必须交替进行。当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的任何一位队员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何一位队员应立即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有完为止。

3.在自由辩论时间里,每位辩论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时间均不受限制。

4.当一队的发言时间只剩30秒时,会有铃铛声提示,当该队的发言时间用完时,用铃铛声警示,该队应立即停止发言。

5.如果一队的发言时间已用尽,另一队还有时间,则该队的一名和多名可以继续发言,直到该队的时间用完为止。

总结陈词

(十)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十一)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每名辩手的评分标准(100分):

1.论据内容丰富,引述资料充实、恰当。满分20分。

2.论证的逻辑性、说服力强。满分20分。

3.普通话标准,语言的表达流畅,有文采、有幽默感。满分20分。

4.机智、辩才、反驳和反应能力强。满分20分。

5.举止、表情大方、得体、风度佳。满分10分。

6.各院的宣传情况,评委情况,以及辩题采用情况。满分10分。

其它注意事项:

1、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二、赛制具体说明:

(一)立论阶段:

由正方双方的一辩选手来完成,要求立论的框架明确,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能够正确的阐述己方的立场。

(二)驳立论阶段:

这个阶段的发言由双方的二辩来进行,旨在针对对方的立论环节的发言进行回驳和补充己方的立论的观点,也可以扩展本方的立论方向和巩固己方的立场。

(三)质辩环节:

这个阶段是,由双方的三辩来完成这个环节,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观点和本方的立场设计三个问题,由一方的三辩起来提问对方的一辩,二辩,四辩各一个问题,要求被问方必须回答,不能闪躲,提问方的时间每个问题不可超过十五秒,回答方三个问题的回答累计时间是一分三十秒,双方的三辩交替提问,由正方开始,在质辩的环节中,要求双方的语言规范和仪态庄重,表述清晰。在质辩结束后,由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回答进行质辩小节,时间一分半,由正方开始。

(四)自由辩论阶段:

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都要参加,辩论双方交替发言。双方都拥有四分钟的累计发言时间,在一方时间用完后,另外一方可以继续发言,直至本方的时间用完。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辩论双方的队员团结合作和整体配合,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开始

(五)结辩阶段:

上一篇:商务谈判技巧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民科技培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