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困境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01

外贸企业困境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财务运营状况做出预测预报,无论从哪个立场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时及时处理现有投资,避免更大的损失;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种预测,帮助做出贷款决策并进行贷款控制;审计人员则利用这种预警信息确定其审计程序,判断该企业的前景;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预警系统指标动态分析为其投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相关企业可以在这种信号的帮助下做出信用决策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预警系统财务决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获取更多经济资源的同时,也承受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巨大压力。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我国,伴随着入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竞争加剧,财务失败以及由此导致的破产清算已成为许多企业可能面临的问题。

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也可能是管理失控,还可能是外部环境恶化等。历史情况表明,财务危机并非是短时期内生成的,而是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从而使得财务危机预瞥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

一、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建立的基础

(一)企业财务预警的起源与含义

“预警”一词来源于战争中,即军事预警,是指对将要发生的不良事件或风险做出前提报告与预测,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军事预警在军事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预警开始逐渐走入企业,企业管理者为降低企业财务损失,在军事预警的基础之上,创新出了经济预警以及企业财务预警,二者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经营计划以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以比率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因素分析为主要方法,以财会、金融、企业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为主要引导理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各项财务活动的预警机制。惬意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仅仅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而且树立了超前管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运作过程中的偏差,现行的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即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等等。

(二)企业财务预警相关概念的界定

现行的企业财务预警相关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即财务风险、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以下将针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1、财务预警与财务风险。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风险涌现到我国各企业中,其中以财务风险最为显著,财务风险是企业最主要的分析概念,现行的财务风险一般可分为两类,即狭义的财务风险和广义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所引起的;广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因筹资、投资、营销或者资金运作不当所引起的。因此,无论是哪一种财务风险都企业均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运用财务预警机制进行分析财务风险,最大限度上遏制财务风险的出现。

2、财务预警与财务预测。财务预测是财务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预测即指对企业财务的实现估计和测评,它有利于企业运用销售百分比法、量本利分析法、弹性预算法以及回归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主观判断,对企业外来的财务运营状况的一次预测。

3、财务预警与财务控制。财务控制即财务监督与考核,该过程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实施监督和调节,确保企业所进行的财务支出合理合法,同时,财务预警机制中也存在着同样功能的预控措施和排警对策。

4、财务预警和财务评价。企业财务部门财务评价划分为三个环节,即确立评价的目的及参照系统、获取评价信息以及形成价值判断;同时,财务预警机制中所设立的警兆、确立标准以及预报警度与财务评价的三个环节极为相似。因此,总结来说,财务风险、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可视为企业财务预警中的一部分。

二、财务预警机制的作用

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在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结来说,存在着四种作用,即监测作用、诊断作用、治疗作用以及健身作用。首先是监测作用,监测是全程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偏差,及时的做出警告,让企业管理者及时的做出解决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其次是诊断作用,诊断作用是财务预警机制的主导功能,当财务预警机制监测到问题之后,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优劣做出判断,并寻求其产生原因;再次是治疗作用,财务预警机制实施监测与诊断之后,发现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继而,财务预警机制实施治疗作用,针对于存在问题对症下药,使企业恢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最后是健身作用,健身作用是财务预警机制的最后一项功能,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对所发生的以及解决之后的问题进行重复,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1、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性质。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四个特殊性质,即参照性、预测性、预防性以及灵敏性。首先是参照性,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运用财务理论和数量分析方法,进而,筛选出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为更好的表达企业财务运营状况提供参照;其次是预测性,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能够根据财务的运营状况,进行有效的预测,确保能够及时的监测出不良征兆,进而,及时的寻求对策;再次是预防性,预防性主要针对于简单的财务问题,其防止财务运行问题继续恶化的作用;最后是灵敏性,财务预警机制可根据企业财务问题自主的进行有效处理。

2、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企业只有在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状况下才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的经济制度不断涌现我国市场,给予我国诸多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再加上,我国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加,更进一步加深了财务管理给予的种种挑战,若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财务管理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势必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顺利高效进行。为此,基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种种优势,现阶段内,我国各企业迫切需要开展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将财务预警机制全面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企业中起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及早识别以及合理度量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使其风险抵抗能力以及竞争力不断增强,确保企业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一为适宜性原则,即要合乎企业实际生产、发展的特点;二为系统性原则,即要把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三为实用性原则,即要通过明确、简单、细化、量化的指标设计确保机制真正起到预警的作用;四为重要性原则,即要抓住采取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向;五为前瞻性原则,即要以发展、动态、创新、前馈为根本,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随时补充、修改、完善,最大限度地克服财务信息的滞后性;六为先进性原则,即要以高新技术与强大信息为手段,不断提升预警机制的自动化能力,以确保预警的时效性。

(二)构建方法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构建的方法有很多种,在组织架构层面上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财务预警的具体运作,并由企业最高决策层直接监管;在技术层面上应选用如单变量预警、多元判定分析、多元概率比回归及多元逻辑回归等多种数据分析模型。

(三)构建内容

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生产提供经营服务的财务观念;第二,充分调配企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处理好资金和成本费用的供求关系、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以确保全年利润目标的实现;第三,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据其新经营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由企业经营管理者、财务管理人员及一些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组成的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第四,作为保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良性循环的基础—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应建立在对如企业内部数据、外部相关市场、行业、会计等大量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第五,建立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的,以现金流量类指标、会计类指标及非财务类指标相结合为基础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第六,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财务风险预警、财务风险评估,并深刻分析风险的产生原因、找出补救办法,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第七,编制可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的财务风险报告和分析报告,以使管理者据此对企业财务经营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方案,并加以实施,进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

四、石油销售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创新点

1、开展油库成本费用分析,确定油库经营管理盈亏平衡点,将库存降至合理水平。盈亏平衡点法。油库成本费用按其成本形态特性,可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盈亏平衡点也称为保本点。盈亏平衡点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①保本销售量,以实物量来计算保本点;②保本销售额,以货币金额来计算保本点。油库经营管理也应该测算一个盈亏平衡点周转量,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在保证炼化企业生产后路和资源均衡稳定供应的前提下,通过安排合理的库存周转量,提高油库运营管理效益。

2、石油公司必须建立起严密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首先要结合石油销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实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监督,维护国家利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然后要大力推广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强化内审工作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实时监督,并将内审与外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杜绝财务信息失真现象。

参考文献:

[1]王贵霞.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讨.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2]杜馥君.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1).

[3]谭春海.公司财务预警浅析.经营管理者.2009(09).

[4]於勤.新经济形势下外贸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建立与实施.财会通讯.2010(20).

[5]别岚.谈如何构建完备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商业会计.2011(26).

外贸企业困境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现在来分析下3种方式的优劣:

B2B平台是目前外贸商家最集中的一个平台,很多国外客户会来到这类平台上咨询,市场比较集中。但是集中也导致了竞争非常激烈,询盘的质量也是非常的低下;同时国外的客户很多并不是终端的经销商,大多数是中间商,同时咨询多个商家,压价比价相当严重。商家基本上是薄利争取多销!

展会是很多实力比较雄厚的商家青睐的一个方式,因为在展会上能够直接与优质客户面谈,效果比较显著。但是与此同时,参加展会所需要的费用高昂、资源消耗大、时间短暂和参展客户数量有限等缺陷也困扰着大多数商家。今年广交会欧美日韩客户大量减少也让参展商苦不堪言!

搜索引擎开发是目前新兴的方式,主动取得联络能够避开B2B的竞争,获得优质的一对一的询盘,并且由于搜索引擎的特殊性,能够获得庞大的信息量。但是搜索引擎检索出的信息鱼龙混杂,手动的去操作效率非常低下,并且这种方式需要一个量的积累,枯燥又繁琐的方式也不容易长期的坚持!目前最有效的外贸客户开发软件是顶易中国外贸客户开发与跟踪系统。

外贸企业困境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20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这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引入密不可分, 大量中小企业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 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很多活力。受到种种原因困扰, 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资金方面的困扰, 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这对企业运营、长期发展以及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均有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内容展开分析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2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渠道

2.1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主要差别即体现在资本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数目庞大, 其资本规模多数在千万元以下。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中小企业需要更多资金进行生产线扩大、员工聘入、业务加强等工作, 资金需求较为旺盛。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有两大特点, 一是总量庞大, 二是单一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小, 这是由我国经济态势和企业本身特点决定的, 核心原因则是我国中小企业数目多且分散[1]。与此同时,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是长期存在的, 这受到企业经营理念影响, 也是后续工作中应考虑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2.2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水平, 在相关文献中, 研究人员发现,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 以全国范围作为着眼点, 这一方式带有一定的阶梯化特点。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约有70%的资金通过银行获取, 而在中部地区, 这一比例达到75-85%的水平, 西部地区则普遍高于90%, 这意味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目前并不宽广, 虽然国家给出了“新三板” (有一定的融资要求) 作为融资渠道, 市场上也存在私募股权基金、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方式[2]。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对这些金融渠道的信赖度似乎不高, 这对中小企业资金获取和社会资本的整流流动均有不利影响。

3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实证分析

3.1 A企业概况

A企业为国内小型餐饮企业, 注册资本100万元, 全称A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的股权结构为3:3:4。截止到2017年12月, 公司员工数量共有31人。调查显示, 自2015年至2017年, 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净利润, 均有所提升。其中, 2015年销售收入为80万元、净利润32万元。2016年销售收入为151万元、净利润80万元。2017年销售收入为369万元、净利润141万元。鉴于该企业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为扩大企业规模, 维持企业的长足发展, 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融资, 以获取经营所需要的成本。但就目前的情况看, A企业的融资现状不容乐观。考虑到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但融资渠道匮乏的矛盾, 有必要在分析企业融资现状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分析导致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存在的原因。进而通过创新制度的方式, 为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 使以A企业为代表的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能够得到提升。

3.2 企业融资现状

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融资所占比例高、股权与债券融资, 以及民间市场融资占比少, 属于当前A企业的主要融资现状。调查显示, 2015年至2017年, A企业的融资量, 分别为60万元、100万元, 以及115万元。三年中, 企业的融资渠道, 仅包括银行融资、股权融资、民间融资, 以及内部融资4种。以银行融资为例, 2015年, A企业的银行融资量, 共54万元。2016年及2017年, 企业的银行融资量, 分别为95万元, 以及110万元。可见, 在各项融资渠道中, 银行融资占比最高。内部融资, 指来源于中小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融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A企业为扩大规模而投入的资金量同样不断增加。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 受企业股份制度的限制, 3 (项目创始人) :3 (合伙人) :4 (投资人) 之间的分配逐渐失衡。A企业的融资困境, 同样逐渐产生。

3.3 企业融资困境存在的原因

(1) 内部原因。内部管理制度落后、企业信用情况未公开, 是导致A企业出现融资困境的主要内部原因。具体如下: (1) 内部管理制度:A企业员工数量较少, 目前, 部门划分情况相对不清晰。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完全由项目创始人及合伙人负责。企业并无财务管理机构, 对财务指标进行管理与统计。长此以往, 极容易导致企业的财务问题, 无法被及时发现。在此环境下, 企业极容易盲目扩大规模, 导致资金利用率降低, 增加融资难度。 (2) 信用水平:银行是否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信用水平。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如存在逃税漏税, 或贷款逾期不还等行为, 其信用水平, 必然会受到影响, 进而导致其融资难度增加。可见, 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较为重要。

(2) 外部原因。金融服务体系欠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缺乏、立法未明确、民间资本缺失, 属于导致A企业出现融资困境的主要外部原因。以民间资本为例:目前, 我国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水平, 虽有所提升。但部分民间资本, 却仍处于政府监管的范围之外。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 主要在于我国对民间资本的接纳度有待提升。目前来看, 即使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 获取民间资本。较高的利率, 同样容易增加其经营负担, 对企业的成长造成阻碍[3]。如政府能够在接纳民间资本的同时, 对其进行监管。将能够有效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路径, 使银行贷款困难, 以及融资难的问题, 得到及时、充分的解决。可见, 积极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制度进行创新较为重要。

4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途径

4.1 企业内部制度创新

(1) 创新管理制度。为突破融资困境, 以A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 应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具体方法如下: (1) 优化管理内容:A企业应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实施分层管理, 提高管理方案的科学性。例如:企业可以单独设置“财务管理”部门, 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具体负责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当发现企业用于扩大规模的资金量过大时, 需将其适当调低[4]。避免企业盲目扩大规模, 而导致内部流动资金被挤压。进而降低融资难度, 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 (2) 提高财务分析的实时性:中小企业应在运行过程中, 不断总结与核算自身的财务指标, 提高财务分析的实时性。财务人员需将分析结果, 与当前的银行贷款风险进行对比。如银行贷款风险及成本较高, 则应考虑利用其他渠道融资, 提高融资水平。

(2) 提高信用水平。良好的信用体系, 是提高银行贷款成功率的主要途径。为突破融资困境, 以A企业为代表的我国中小企业, 应积极公布自身的财务数据。同时, 提高履约水平, 及时纳税, 改善信用。例如:当企业的资产负载表、现金流量表得出后, 企业应立即对各项数值的准确性进行核对。确保数值无误后, 需立即将其公开。进而向外界展示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 不断改善自身的信誉与形象。当需缴纳税务时, 企业需第一时间给予缴纳, 进一步改善自身的信用情况。如企业正在使用某笔银行贷款, 必须如约给予还清。在提高自身信用水平的同时, 降低银行贷款难度, 突破融资困境。

4.2 企业外部制度创新

(1) 创新服务体系。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我国应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为其融资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径。例如:我国可在国内, 建立中小型企业银行。上述银行, 需与信用合作社以及各大商业银行相互联合, 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当A企业存在融资需求时, 如向某大型商业银行提出了贷款申请, 而大型商业银行, 无法为其提供融资服务。银行则可将A企业的信用情况, 以及经营信息, 交由中小型企业银行处理。企业银行则可视企业的各项信息, 考虑是否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为鼓励中小型企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 国家可承诺给予企业银行一定的补贴。而为吸引中小企业通过企业银行融资, 国家则可在一定的时间内, 开展低息贷款活动。进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基础上, 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得以提升。

(2) 加强信用担保。我国应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专门负责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 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路径。例如:中小企业可以与相关主体, 共同出资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当某企业成立后, 可自行决定是否与担保机构合作。合作企业, 应每年向信用担保机构, 提供准确、详细的财务信息。而机构则应根据其所提供的信息, 对其信用进行评估。当中小企业需要银行贷款时, 信用担保机构, 需配合企业为银行提供企业的信用信息。从而使银行的贷款风险得以降低, 使银行融资困难的问题, 能够得到解决。目前, 我国虽已建立了相应的担保机构, 但均存在着规模小、规范性差的问题。政府需对此给予重视, 应指派相关人员, 对其发展方向给予指导, 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水平。

(3) 推动立法进步。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企业信用情况未公布, 另一方面则与部分企业的违约行为有关。如能够严格立法, 针对企业违约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 将能够使银行贷款难度得以降低。例如:我国可以在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后, 每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同时, 应调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 密切观察企业资金的去向。如发现企业资金去向不明, 则需立即对该企业展开调查。并要求企业对每笔银行贷款的使用明细, 进行完整的公布。针对资金去向不明、未如期还款者, 我国应从物质的角度, 给予其相应的惩罚。在经裁判文书规定的最后还款时期仍未还款者, 有关部门将涉及的企业及承担连带责任的债务人, 特别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相关责任人列入“黑名单”, 通过大数据平台, 对接到公检法系统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并通过采取依法限制其参加政府采购活动、限制高端的出行方式、限制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以及限制购买不动产等有效措施予以制约。上述立法政策的制定, 能够有效降低银行因贷款而产生的风险,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 加强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 且融资渠道匮乏。如仅要求银行为其提供贷款, 极容易增加银行的压力。对此, 我国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以及民间资本的引导与支持, 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路径。例如:我国可以鼓励一部分人, 将民间资本集中起来, 共同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该部分民间金融机构, 贷款利率可适当提高, 但不得超过最高限度。而我国的金融主管部门则需定期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统计, 如发现其存在违法行为, 需立即撤销其经营资格。采用上述方式改革, 可有效提高我国闲置民间资本的利用率。同时, 使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渠道得以拓展。在降低银行贷款占比的基础上, 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5 结语

通过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 获取了相关理论内容。融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 融资需求普遍较强, 融资渠道则相对狭窄。以实证分析为基础, 可以发现内部、外部原因均影响了企业的融资工作, 给予创新十分必要, 内部创新强调制度和信用水平, 外部创新重视服务体系、信用担保, 同时也需要来自政府部门的帮助, 引导中小企业实现有效融资和长期发展。

摘要:中小企业是一类特殊的经济主体, 有效活跃了我国商业化、市场化环境, 其长期发展受到融资情况的影响, 目前来看并不乐观。基于此, 本文以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渠道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给予简述, 再以此为基础, 通过实证分析法了解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原因, 最后给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策略, 以期通过分析为相关企业的经营和长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信用水平,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晓雪, 李文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以河北省X公司为例[J].山西农经, 2018 (6) .

[2] 贺文华.新常态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融资方式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

[3] 吴尚燃, 牟晓伟.关于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及融资问题的探讨[J].吉林金融研究, 2018 (2) .

外贸企业困境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目前外贸出口的现状分析

(一) 外贸出口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海关总署2017年公开的数据中, 外贸数据中指明, 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值已经达到22.52万亿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5.9%。其中, 货物贸易的出口总值达到12.41万亿元, 同期相比增长11.7%;货物贸易的进口总值达到10.11亿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1.5%;外贸出口的顺差总值达2.3万亿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收窄17.8%。

(二) 出口退税的现状分析

我国外贸形式近年来在国内、国际各种经济环境因素影响下越来越严峻, 为了扩大进出口规模, 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从2014年开始, 我国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税收规章制度, 将退税率有针对性的划分为七种税率。2018年, 国务院常委会再提高出口税率, 税率上七档改为五档。同时, 近年来我国的进出口的退税政策不断完善,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交易总额持续上升, 退税及免税的总额每年持续增长。

(三) 出口退税的损失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的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款每年大约有25%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收回, 在通常情况下, 企业的相关单证只要是齐全的, 通过信息核对无误后, 从申报到拿到退税款只要30到60天就可以。但是, 由于专业人员缺乏或者对相关政策不熟悉, 部分外贸企业对复杂的退税业务程序缺乏规范操作, 也导致了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款流失, 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外贸企业在出口退税实务中存在的风险

(一) 企业队伍建设薄弱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工作不仅要熟习退税实务工作还得熟练操作使用电子口岸“出口退税”子系统, 因此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基础素质及工作能力要求极高。外贸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外贸活动中如果能力不足, 会出现严重的失误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然而, 我国目前队伍建设薄弱, 因为部分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频繁变动, 对公司业务类型不熟悉, 对出口退税实务及电子系统操作的流程不了解, 没有及时地在电子口岸上确定并传输相关报关单资料, 或者在出口退税申报的过程中出现退税信息录入错误, 使外贸企业的电子信息不真实, 退税或免税得不到及时办理。

(二) 退税内部机制不完善

出口商品从采购到出口退税将通过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核, 为了提高退税效果, 企业必须完善相关的内控机制。目前,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有部分外贸企业并没有一套完善的出口退税机制。在事前没有统筹安排, 内部各部门之间因协调不到位, 会出现了交接不力, 工作脱节, 降低了单证回收收的效率。同时, 没有积极跟进, 没有及时核对相关信息, 造成电子信息同企业退税单证不相符, 影响企业正常退税速度, 延缓了企业出口退税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 企业同政府部门缺乏沟通

目前, 外贸企业与相关的政府部门之间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 缺乏积极的沟通, 从而导致了企业出口退税信息使用率的降低。近年来,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 但是部分企业并没有及时在企业内部发布相关信息, 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新政策掌握不及时, 在操作的时候依然按原有的旧政策进行。同时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提供敏感的企业、商品及地区名单, 有针对地增加审核力度, 由于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不及时, 对新政策的变化了解不及时, 信息不对等, 造成退税工作的速度降低, 资金回收不及时,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 缺乏出口退税风险管控力

在实务管理方面, 有一部分的外贸企业中重业务轻管理, 观念守旧, 不重视企业财务管理, 轻视了企业财务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认为只要实现了销售, 就没有退不了的税。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意识不强, 监管不到位, 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人为的弱化了财务部门的监管工作职能, 在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成交, 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出口骗税的情况, 给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为税务管理方面风险管控的力度不足, 退税风险措施缺乏, 不利于出口退税实务管控工作的开展, 同时影响到其在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的资信。

三、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实务管控策略

(一) 加强培训力度, 提高队伍相关人员工作能力

出口退税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能力。在出口退税工作中, 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必须要求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强, 能够熟知政策, 协调能力强, 协调多方组织, 以保证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实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同时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强化出口退税工作的重要性, 更进一步的增强工作意识。企业在加强培训的同时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参加税务机关的宣传讲座, 和高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再教育学习, 系统的学习相关的出口退税相关知识, 不断地提高出口退税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 为企业开展出口退税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帮助外贸企业的退税工作高效顺畅的开展。

(二) 制定完善内控机制, 提高出口退税效率

为了能将退税优惠政策充分利用, 在出口退税工作中降低企业的风险, 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 完善出口退税工作中的内控机制, 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各个审核环节贯穿在各企业的经济活动中, 只有保证了审核流程的完善和严谨, 才能保证外贸工作的高品质。现阶段, 外贸企业在操作出口退税工作时流程监控不完善, 会有各种纰漏的产生。因此, 只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在企业内部健全出口退税管理机制, 才能确保各部门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不会出现工作脱节, 让退税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 加强沟通合作, 及时交流退税信息

及时了解市场变化, 不断加大和海关、税务、外管等部门的交流和沟通, 对退税政策中疑难点问题及时提出解决, 为企业的退税工作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不断开拓和畅通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 强化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 简化工作协调机制, 对出现的新政策及时宣贯, 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 以确保走在市场最前沿。外贸企业信息更新对企业经营发展尤显重要, 只有掌握了实时信息, 才能在企业运行中及时调整工作方案, 提高出口退税的工作效率。

(四) 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的水平

在我国, 外贸企业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自行与外商联系, 先收购再出售;另一种是由国内的客户指定外商, 由外贸公司进行出口。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都要增强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及时的转变观念, 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 要注重财务管理, 充分发挥企业内控管理的作用, 加强对企业的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力度, 为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工作保驾护航。和外商签约时统一合同蓝本, 合同中明确其各项相关条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应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 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不断提升企业的自身能力, 用以应对多边的市场环境。

四、结语

出口退税政策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快适应这一变化, 外贸企业要积极应对, 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断完善内控机制, 提高退税效率, 及时和各部门交流沟通, 实现信息使用最大化, 并加大企业出口退税的风险管控力度, 降低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根据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改革, 由零增值税税率到如今的外贸出口退税, 均体现了该项政策对外贸顺逆差的调整能力。本文分析了当前外贸企业及外贸出口情况, 指出了外贸企业在出口退税实务中存在的风险, 提出了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实务中风险管控的若干策略措施, 与业者一同讨论学习。

关键词:外贸,出口退税,风险,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志奇.浅议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实务管控风险及对策[J].标准科学, 2014 (11) .

[2] 罗靖宇.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实务管控风险及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 (4) .

[3] 庞颖.论外贸企业出口退税风险管控[J].现代商业, 2015 (2) .

[4] 徐志珍.企业出口退税的实务操作与风险应对[J].财讯, 2017 (2) .

[5] 葛刚.浅谈企业出口退税业务内部控制管理[J].财会通讯, 2015 (17) .

外贸企业困境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增值税转型后建安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 影响建安企业税负水平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下达, 建安企业的税负水平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当前的建筑工程当中, 一般工程中的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的一半左右, 人工成本一般是三分之一, 其余为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及间接费用。在增值税转型之后, 购买材料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这与原来的抵扣方式不同, 产生较大变化。这就会引发建设工程单位与施工企业之间的交易模式发生改变, 增加了工程项目的协调周期。一般双方会在签订合同前明确材料是由谁来进行购买, 支付相应的税费, 但是改革之后施工企业能获得的进项税额就会较少, 容易产生利益纠纷, 并且购买其他零星材料的发票或者其他的发票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所以在购买材料的时候项税额无法正常抵扣, 增加了建安企业的税负水平, 这就需要建安企业在乾鼎工程合同签必须有效筹划。

(二) 影响建安企业经营模式

增值税转型之后可以有效地遏制建筑工程中非法的转包、分包的现象, 国家法律明确禁止这样的行为, 在转型之前一直没有有效的办法将其控制。在“营改增”之后, 建安企业在计算增值税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一般来说, 作为第一承包人的建筑工程方应该从发包方取得的全部工程结算收入和价外费用计算确定销售额和销项税额, 而劳务用工、购买相应材料、机械设备等增值税发票需要从第二承包人处取得, 这样才能将其取得的增值税发票作为其进项税额。如果在工程建筑中出现转包的情况, 进行账务结算的时候就能轻易地发现问题, 进而有效抵制非法转包、分包行为。

(三) 影响建安企业财务核算

建安企业涉及的施工项目、施工流程比较复杂, 其中材料的采购, 机械的使用等都需要进行细致的财务记录, 涉及的数量巨大, 因此如果按照现有增值税发票管理模式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话, 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增加建安企业的工作难度。增值税转型后, 建安企业中任何的经济活动都会产生相应的增值税的纳税行为, 因此, 会影响到现有的财务核算工作, 人员的配置和管理体制都需要做相应的改变, 这样才能满足当前“营改增”制度的基本要求。

二、“营改增”后对建安企业的应对建议

(一) 提高税收筹划能力, 降低企业税负水平

我国增值税转型之后, 建安企业若想避免企业中的税务困境一定要考虑到进项税额抵扣的问题, 因此, 如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相关的费用一定要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合作伙伴, 对于分包方、材料供货方、劳务用工派遣公司的资质应该严格的进行审核, 如果资质不够需要谨慎的与他们进行合作。如果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也应在价格谈判中将税负转嫁出去。劳务用工费用占到所有成本的三分之一, 这就要求必须采用具有一定资质的劳务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 而购买材料、机械设备等, 也需要甄别和选择供应商, 尽可能地获得进项税抵扣, 除此之外, 企业可以适当地转变生产经营模式, 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 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流水线减少使用人工的支出成本, 增加利润。

(二) 规范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经济效益

增值税转型后给建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独立的企业, 应该具有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 通过科学化、流程化的制度来管理整个企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应该设立专门管理的领导小组, 负责日常经营的管理监督工作, 对于子公司和分公司也应该统筹规划, 通过战略经营的模式发展公司。对当前的业务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通过加强资源管理, 品质共享的理念创立自己公司的品牌。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 讲究公司的诚信精神, 通过合作提高双方的经济效益, 发挥集团管理的优势来顺应增值税抵扣和计算缴纳的政策。

(三) 加强人员培训和发票管理工作, 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

建安企业中实现企业发展的主体就是员工, 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为了适应当前“营改增”的新政策, 首先需要对员工的工作模式和理念进行改革,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 结合行业中的规定创建“营改增”相关制度和实施方案。对于国家的新政策要及时地向相关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营改增”之后税款计算的准确性。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增值税转型后的发票管理, 对相关的票据进行保存和整理, 为今后的各项工作提供财务凭证。

三、结语

增值税转型在建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既有机遇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如何更好地解决其中存在的困境是当前建安企业需要注意的重点。当前建安企业的税务管理需要从企业的长远角度来考虑, 合理地发挥两种税收的衔接功能。增值税转型后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收税, 给企业带来利益,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建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 当前我国建安企业发展规模也逐渐扩大。当前我国从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 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项政策有利有弊, 但是这一项政策是我国未来税制改革的趋势, 因此企业面对这些困境时应该积极应对, 想出解决办法, 推动我国的税制结构趋向完善。本文将重点分析增值税转型后建安企业的税务困境, 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营改增”,建安企业,税负,税务筹划

参考文献

[1] 曲晶.对建安企业税务管理的几点看法[J].科技信息, 2010 (32) .

[2] 章建良.增值税转型后建安企业的税务困境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 (理财版) , 2010 (4) .

[3] 刘芳, 高雅杰.浅析新形势下建安企业税务风险[J].价值工程, 2010 (1) .

外贸企业困境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运用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1年间的上市公司数据,构建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困境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主要通过投资、融资以及股利分配等渠道影响企业风险,且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困境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过度自信 财务困境 逻辑回归

前学术界大多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分析财务困境的成因,实际上管理者行为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传统理论模型中,经济学家通常将个人行为假定为完全理性的,但是大量研究证实,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始终表现出一定的有限理性,比如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管理者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会使得他们在决策时过于冒险,而忽略风险,从而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加。本文将以我国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来检验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困境影响的存在性。

一、文献回顾

“过度自信”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指人们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了自己成功的几率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后,经济学家们研究了这一特征在企业管理者中的表现。Cooper、woo&Dunkellberg(1988)通过对近3 000位企业家的调查发现,81%的人认为企业存续的可能性高于70%,33%的人认为企业一定会持续存在下去,但实际上只有25%的企业能够生存5年以上。Roll(1986)首先提出了自大理论,用来解释管理高层所进行的许多失败的并购事例,开创了过度自信来解释财务异象的先河。但是并没有过度自信对财务困境的直接影响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企业的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单项经济活动的研究。

在投资行为方面,理论研究表明,当企业遭遇内部现金流不足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基于外部投资者低估本企业证券真实价值的认知,不会倾向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来充实现金流,导致即使对NPV>0的项目,也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持,从而造成投资不足的问题(Heaton,2002);而当企业内部拥有充足的现金流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因控制幻觉而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angel,1975;weinstein,1950;March&shaPiro,1957),对项目投资成功过分乐观(Cooper,woo&Dunkelberg,1988),甚至参加一些NPV<0的项目,导致投资过度问题(Heaton,2002)。国内方面,吴世农等(2008)将样本均分为过度自信管理者和理性管理者两组,通过对比两组之间的投资策略,进一步论证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姜付秀等(2009)开创性的以Aleman的Z值是否大于118来衡量企业财务困境,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扩张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究该特征是否会最终导致企业财务困境,结果证实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扩张有正相关关系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采取的扩张策略会使企业更加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在融资行为方面,Heaton(2002)首次应用管理者乐观倾向来解释融资优序异象。乐观的管理者通常会对自己所在公司的价值做出过高估计,认为市场没有完全反映企业证券的价值,而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除非内部现金流枯竭。Olive(2005)、Barros&silverira(2007)分别调查了美国和巴西的企业,以消费者情绪指数和管理者身份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发现企业的负债水平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呈正向相关,即自信程度高的经理人管理的公司都会保持较高水平的债务融资。Hackbarth(2008)运用模型推导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决策的作用机理。研究证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都会进行高水平的债务融资。

在股利分配方面,安广实(2007)认为,在陷入财务困境的情况下,经理人员不仅不愿追加权益资本,而且还设法通过直接或者变相发放股利等手段从公司抽出现金,使支持负债的资产价值进一步减少,负债风险相应进一步增加。虽然在财务困境下债权人会通过各种途径阻止经理人员从公司进一步抽出现金,但经理人员通常拥有更多关于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信息,并拥有相对的决策权,特别在财务困境下使得经理人员维护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机减弱,他们可能比在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时更愿意牺牲公司的声誉或其他长期的利益而为自己和权益人谋利益。

终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非理性行为尤其是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仍然不够成熟,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国内学者更倾向于探索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对企业的投资、并购、融资、股利政策等单项经济活动的影响,直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整体影响的较少。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通过其在财务决策上的行为来影响企业的财务,使企业更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投资决策方面,具有过度自信特质的管理者一般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比竞争对手要高,而这种对自己能力的高估不仅会使管理者更加轻易的参与过多的商业竞争,甚至会投资一些NPV<0的项目,同时也导致管理者过高估计自己管理项目的盈利并忽略项目风险;融资决策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愿意进行债务融资,他们认为外部投资者低估了本公司的收益,所以不愿意进行股票融资,以防老股东的权益被稀释。而且,管理者一般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并且在基于对投资项目的现金流的乐观估计的前提下,更倾向于采用短期投资;股利政策决策方面,管理者高估内部资金流的供给,可能会采用更高的股利分配政策。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管理者采取一些损害股东价值的决策,加大了公司破产的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在不够成熟的我国资本市场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更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7年至2011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包括中小板)。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剔除了以下几类公司:金融类公司;STPT类公司;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最后得到6 830个样本。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1.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的界定。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一度难以被界定,致使相关研究一直处于瓶颈状态。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了一些替代变量,主要有以下七种:CEO持股状况;相关的主流媒体对CEO的评价;企业盈利预测偏差;CEO实施并购的频率;CEO的相对薪酬;企业的历史业绩;企业景气指数。有研究表明,CEO相对于公司内其他管理者的薪酬越高,说明CEO的地位越重要,也越容易过度自信(Hayward和Hambrick,1997)。因此,本文用高管薪酬的相对比例(XDSLARY)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即用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所有高管的薪酬之和来表示。该值越高,说明管理者越过度自信。

2.企业财务困境指标的界定。根据姜付秀、陆正飞(2009)的研究,本文用Z指数衡量,其计算公式为:(0.012×营运资金/总资产+0.014×留存收益/总资产+0.03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0.006×股票总市值/负债账面价值+0.999×销售收入/总资产)×100,以118为临界值,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并设置哑变量,如果Z指数大于118,Z=0,否则Z=1。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还设置了一些控制变量,包括公司的盈利性、成长性、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类别( CONTROL, 如果控股股东为国有取值为0, 反之则取值为1);相对薪酬(XDSLARY);高管持股比例(HOLD,所有高管持股数/总股本);投资机会[TOBINQ,以Tobin. Q来衡量,(年初流通股数价值+年初未流通股数账面价值+负债的账面价值)/年初总资产账面价值];负债比例(DEBT,用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衡量);企业规模(size,用企业年初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盈利性(ROA,净利润/总资产)。为了检验以上结论,本文构造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如下:

Pr(Zit=1∣Oit ,Xit)=G(β1+β2Oit+X′itB)

其中,O是过度自信的指标XDSLARY;X是一系列控制变量;Z是哑变量,衡量财务困境,如果公司处于财务困境,则取值为1,否则为0。

三、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XDSLARY的均值为0.406,说明我国企业中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在所有高管薪酬之和的占比达半数之多的现象很普遍,即企业存在较严重的管理者过度自信;HOLD的均值只有2.94%,表明高管持股在我国的现象还不是很常见;TOBONQ和DEBIT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相差非常大,说明公司间的投资情况和资本结构差别很大;CONTROL的均值为0.193,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19.3%为国有企业。

(二)相关性分析(见表2)

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1%水平的双侧检验)表明,反映企业财务困境的Z指数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反映管理者过度自信的XDSLARY与反映企业财务困境的Z指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这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财务困境有正的影响。

(三) 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β2=6.460>0,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与相关性检验结果保持一致,说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XDSLARY)对企业的财务困境有着显著的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越严重,企业越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中;高管持股比率(HOLD)的系数为0.012,且显著为正,表明高管持股比率对企业财务困境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描述性统计显示我国高管持股比率不是很大,因此这一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验证;投资机会(TOBINQ)和企业规模(SIZE)的结果并不显著,表明这两者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困境行为。

由表4可知,系数的综合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数似然数和R方均支持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财务困境形成的原因。

四、结论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1年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融资行为、投资行为和股利分配行为等的综合影响会加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本文直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整体的影响,尝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相关异化现象,这是本文的一个突破,对我国企业的实际运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证实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企业财务困境产生影响的同时,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管理者理性行为的保障机制构建。在我国,经理人市场不十分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依托何种机制能够使得管理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值得探讨。X

参考文献:

1.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

2.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研究[J].管理世界,2006,(8).

3.吴世农,吴超鹏.管理者学习行为、过度自信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变化[D].第二届行为金融国际研讨暨重点项目中期检查与交流会会议论文,2007.

4.王霞,张敏,于富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

上一篇:专业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品牌授权经营思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