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风险论文范文

2023-09-16

项目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国家持续不断地投入财政资金,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随之快速发展起来,但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存在着结构性问题。一是普通高等学校教 育经费总投入与校园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加速度不平衡;二是教育经费总投入较大程度依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资金来 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拨款、学生学杂费、高校自身产学研收入、社会捐献以及银行贷款。2013 年 PPP 模式开始普及,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尝试引用这 一新模式。高校通过 PPP 模式,可以与社会资本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这种双赢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还能减少 政府对微观公共事务的过度参与,落实政府社会管理监督职责。然而,由于 PPP 项目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综合性,加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PPP 模式 应用基础薄弱、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高校在 PPP 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都捉襟见肘,因此笔者针对高校基础建设 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展 开研究,这不仅可以丰富高等教育领域应用 PPP 模式的理论,也能为高校进行 PPP 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见解。

关键词:PPP 项目风险管理;高校基建;应用;

前言:

PPP 模式是社会公共机关与社会私人部门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实现 生产或建设出基础设施及服务目标的合作模式。在合作关系建立以后,每 一个参与者都需要参与到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之中。在“十三五”期间,国 家对PPP 模式持有鼓励态度。现阶段这一合作模式已经在大型基础设施 建设及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通过对PPP 模式应用于工程项 目实践以后的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模式可以帮助政府部门解 决公共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为私人投资基金提供一定的方向。可以说,PPP 模式具有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一、国内外 PPP 模项目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1.国内 PPP 模项目风险管理经验。PPP 模式虽然强调引入社会资本,利用社会资本在管理、技术等领域的优势,转变政府职能,但转变政府职 能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职能,将 PPP 项目事项全部 交给社会资本处理,政府作为与社会资本缔结长期合作关系的主体,由传 统的领导者转变为 PPP 项目全程参与者和有力保障者。通知规定“通过明 确政府与社会投资7∶3 的基础比例,吸引社会投资者进入轨道交通建设 和经营市场,缓解政府当期资金压力,解决运营中财政补贴高的问题”。PPP 项目从建设、移交到后期维护运转良好,有赖于项目具有相对完善的监管 体系。① 项目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包括事前设定绩效目标、 事中进行绩效跟踪、事后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价格变动、 合同修订的重要依据,确保在不干涉项目公司的政策运营的基础上,实现 公共利益最大化。② 在监管体系中清晰确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政府做好 PPP 项目监管工作的关键,有效保障了运营过程和服务质量。

2.国外 PPP 模项目风险管理经验。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社会投资方式,报价有两种方式:标准投标和有变量的投标。国外在 PPP 项目中采取双重 平行比选的方法,社会投资方需要同时提交标准投标报价和有变量的投标 报价。其中,标准报价投标书需要严格遵循政府确定的风险承担方式,运 用风险矩阵预判各类风险,并将风险划分为可保留、可转移、可协商三类。而在有变量的投标报价中,社会资本方可以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来判断市场 预期,评估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并由此来确定自身承担的风险种类以及 承担比例,投标书中的报价将以变量的形式反映出承担或放弃承担某种风 险。除此之外,还要以净现值作为比较基准,对社会资本方的标准投标报 价和有变量的投标报价进行折算,并对两者的净现值折算结果进行比较。这种双重平行比选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化竞争手段,既可以降低项目 风险预判偏差,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优化项目风险配置的模式,有效提高了 风险管理效能。

二、 PPP 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对于 PPP 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是沿用国外理论,目前随着 PPP 模式的广泛推行和运用,我国对 PPP 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具 体成果如下:《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 (财金 〔2014〕156 号)财金规定了风险由最适宜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采用德 尔菲法识别出了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并通过结合解析结构交叉矩阵模 型和驱动力-依赖性矩阵迭代,得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委托代 理理论基础上,从激励视角出发,探讨 PPP 项目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以 期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双赢的目标。通过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识别出 PPP 项目施工中的典型风险因素,并运用 AHP 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将专家 群决策的 AHP 法和模糊集值统计法相结合确定各因素得分和风险等级。以 项目公司和施工单位为研究主体,归纳述评影响 PPP 项目实施的风险因

素,分析项目风险因素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产生的风险影响。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 PPP 项目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 PPP 项目风险管理还没有 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际操中缺乏风险管控经验,也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对 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际 应用方面都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基础建设 PPP 项目的风险和原因

1.风险识别。第一,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层面出台的政策以及高 校执行层面上的不确定性。我国从 2013 年开始着重大规模地推广 PPP 模 式,缺少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PPP 项目由于一般建設周期较长,项目本 身不确定性较大,再加上由于政策的模糊性和高校在执行层面上的不稳定 性,使得项目的进行缺少明确的路径和方向。第二,金融风险。高校 PPP 项 目资金需求量大、建设运营周期长、流程错综复杂,这都增加了金融风险 出现的概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利率发生变动引起原材料、用工成 本以及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项目投入成本有较大涨幅,此时社会资 本为了达到目标收益,有可能会要求调高定价。第三,建设风险。项目落 地实施后可能造成建设风险,包括设计技术风险、施工合同风险、环保风 险以及不可抗力风险。如果承包商没有预见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问题,项目 设计不能满足要求或者落地,项目建设未能符合环保部门的要求,甚至发 生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这都会需要整改前期整体方案,导致资源浪费、 经费紧张、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制约着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第四,经营风险。高校 PPP 项目建成后运营商在经营中同样存在风险,比如经营 商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更新缓慢、处理问题不及时、缺乏沟通平台等。加 上高等教育 PPP 项目的行业特殊性以及产品准公共性,经营风险会降低项 目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损害了高校师生的集体利益。

2.原因分析。一是从政府层面而言,风险因素主要由以下几点:法律 法规不健全。我国针对 PPP 项目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成熟,地方颁布的政策效果有限,增大了 PPP 项目相关政策执行的难度。PPP 项目参与方众多 且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签订了基于各自立场的合同协议。此外,PPP 项 目周期较长,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法律条款,这都给 PPP 项目带来了一定风险。各方的地位不平等且信息不对称。政府方在社会活 动中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在未来 PPP 项目绩效评判中担任裁判员。高校作 为政府部门的代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实施者。社会资本在市 场合作运营具有天然优势,却不能自如应对频繁出台的政策。各方在政策 获取和理解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合作过程中项目的实施产生偏 差。二是站在高校的角度,以下原因可能导致 PPP 项目风险:高校缺乏 PPP 项目应用成功经验。PPP 模式自形成以来经常用于大型基建项目,与教育 领域结合较少。尽管 PPP 项目在非高校领域的应用经验可以适当借鉴,但 是 PPP 项目的复杂性和高校的行业特殊性使得借鉴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高校领域的准公共性使得 PPP 项目应用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在缺乏高校 成功应用 PPP 项目经验的前提下,高校 PPP 基建项目的应用风险不容忽 视。适用于高校的定量化风险评价体系尚未确立。风险评估的相关方法研 究在理论层面上已经成熟,在非 PPP 项目中的运用也十分常见,采用的方 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PPP 项目具有全生命周期运作的特点,相关因素数量种类多且复杂难辨,采用传统的定量分析法难以全面有效地 评估,再加上高等教育 PPP 项目可借鉴的成果和经验不足,探索过程犹如 “摸石头过河”,相关指标的选择和因果的假设都面临着极大不确定性。三 是从 PPP 项目本身而言,风险可能来自于:监督体制不完善。当前我国正 处于规范 PPP 模式应用的初级阶段,法律顶层设计的不系统、不完整使得 监督机制未能发挥有效作用,主要表现在监督主体不明晰、职责范围不明 确。由于缺乏统一的 PPP 项目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未协商划分各自明确 的职责范围,容易造成互相推诿塞责的“踢皮球”现象。这就导致监督体 制形同虚设,造成了 PPP 项目无人监督的混乱局面。多方主体利益不同。PPP 项目的合同体系涉及建造商、分包商、监理商等多个合作主体,他们 的加入给 PPP 模式带来了创新和活力,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基础设施项 目。但多方主体追求的利益不同,难免会造成复杂局面。高校和政府的目 标是在有限资金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提供符合标准的教育基础设施,以满 足公众基本教育需求;而社会资本是经济上的理性主体,具有市场化的思 维和能力,它进入教育领域是为了最大化追求利益。因此,高校 PPP 项目 中多方利益目标不同导致了一定风险的产生。

四、高校 PPP 项目风险防范对策

1.政府加大对高校 PPP 项目的扶持力度。由于教育存在着准公共产品 的特性,“教育不能盈利”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限制了私人资本对教育领 域的参与度。地方政府应当设法调动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资本参与教育领 域建设的积极性。例如对参与高校基建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 奖励措施,在资金上直接提供政策优惠和福利。还可以在简化高校 PPP 项 目行政审批流程,力求服务便捷化,对参与教育领域建设的企业提供具体 指导,拓宽 PPP 模式应用的广度。PPP 项目的风险分担原则应该是将各类 风险分配给政府和社会资本方中管理风险能力更强的一方中,政府对运量 需求预测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会产生与项目市场需求相关的风险,政府 为了拉高 GDP 和政绩可能会强行通过不该上马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社 会资本方无法应对,因此建议这类风险由政府承担,这样可以迫使政府部 门尽量尊重并尽可能顺应市场需求。此外,在公共交通项目建设中有时会 出现意外的不可抗力情形引发额外成本,化解这类风险的常见的市场化方 式是事前购买商业保险,通常这类风险由社会资本方承担比较合适,或者 由双方根据情况进行协商共同承担。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 PPP 协议中应尽 可能包括明确清晰的风险分担方案,如果存在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需写 明双方如何共同承担。在实践操作中,项目参与方可以通过设定成本偏差 的阈值来降低风险,因此,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在评价自己的风险掌控能力 时,有必要设置 PPP 项目各环节成本和收益的合理阈值,并据此判断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和合理阈值的适配度。

2.加快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塑造良好信用形象。为了提升 PPP 项目 在高校的适配度,应加快形成与产学研相适应的整体运行框架,包括组织 机构保障机制、资金投入机制、退出机制和监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外 部保障机制等。务必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保证执行力度,做到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以此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提高合约的法律效力,以期通 过协商等方式找到政府追求的教育产品效益最大化与私人部门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共通点。总体而言,社会资本在 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收益应当得 到限制,其取得的收益应处在合理并可持续的范围之内,而非暴力或与风 险不相匹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PPP 项目的市场调查是进行项目决策 的基础,在确定项目上马之前,无论政府部门还是民营机构都应积极进行 充分的市场调查,获取有效真实的市场调查数据,这是做好市场预测工作 的有力保障。为了遏制各种违规 PPP 项目的发展,加强项目监管,需要提 高 PPP 项目的信息透明度,做好项目准备、建设和移交各个环节信息的公 布。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因此,需要建立 PPP 人才 储备和培养机制,只有坚持不断地引进和培养与 PPP 业务相关的优秀管理 人才,才有可能将 PPP 项目的运营风险降至最低。

3.运用金融工具降低融资风险。针对融资金额有限、融资成本过高、 融资渠道少等问题,要谨慎评估并合理选择融资能力强的企业,在融资条 款中明确各类融资风险,必要时可以设定履约保函金额以抵御风险。增加 融资多元性,除了传统的收益权抵押的方式,还可以采用混合融资模式,如发行市场利率化的可转债。对于融资利率波动可能产生的风险,可搭配 长短结合、内外互补的融资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针对合同标条款的变更以 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带来的融资成本上涨问题,可以采用风险共担和风险补 偿机制来平衡运行维护成本,如设定合理的基准加浮动利率,还可以为项 目购买财产险、公众责任险、环境责任险等保险。

4.完善相关制度,创造稳定的投融资环境。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 度保障是 PPP 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PPP 项目投资融资金额巨大,时 间较长,因此产生的高风险很容易让项目投资者望而却步,只有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和制度,避免法律漏洞,才能创造稳定的投融资环境,更好地解 决 PPP 项目风险问题,使参与 PPP 项目的各方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依法 办事、各司其职,最终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应注 重以下几点:① 政府部门应加强對 PPP 模式成功案例、各国推行 PPP 模 式经验的学习和总结,制定及完善包括 PPP 模式的操作流程、权责关系、 风险分担及履约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公共交通、 医疗、教育、水电等领域的相关法规,做到各领域内的 PPP 项目开展工作 都有法可依;② 为了防止 PPP 项目期内由于政府换届影响投融资环境,有必要制定项目预后防范机制;③ 为了提高政府的责任意识,降低政府违 约的概率,制定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性约束。

说明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PPP 模式风险中要着重考虑基础设施建设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建设风险中要重点考虑技术风险。PPP 技术对 其风险的影响体现在技术的稳定性、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以及技术难 度这些方面,多样性都使得PPP 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较大问题。因此,需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明确PPP 项目流程与权责关 系,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完善风险分担制度,提高风险识别技术,加强风 险抵抗能力,积极促进PPP 模式的发展,为我国高校建设增添一道防护 盾。

参考文献:

[1]张雷.PPP模式的风险分析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 所,2019.

[ 2 ]王守清,刘婷.PPP 项目监管:国内外经验和政策建议[J].地方财政 研究,2014.

项目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 评估体系

序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风险投资迅速发展,但是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不确定等因素,风险投资行为的风险大小难以预料,严重影响着风险投资行为的顺利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过程作为风险投资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评估结果可以判断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能否进行,对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公司的风险投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过程的核心,它的完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估的结果,对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公司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众多,在设计评估体系的时候,要从整体出发,根据一定的原则,分清主次,使整个评价体系清楚明了,提高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1.系统性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又可以分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正确性,在设计评估体系时,要系统的考虑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确保系统运行的正确性。

2.整体性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整个评估体系,把握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关键因素或主要原因,分清主次。

3.实用性原则

在设计评估体系,一定要充分的考虑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整个评估系统能否经得起具体的风险投资项目的考查检验。

4.定量定性结合原则

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是定量的,比如市场需求等;有些因素是定性的,比如市场竞争状况等。这些定量定性的因素一般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为了对风险投资项目做出正确的评估,评估系统应该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分析模型,尽量做到定量定性的统一协调。

5.发展性原则

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它所处的环境是不断的变化的,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所以设计的评估体系要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比如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一定发展性,可以考虑到各个指标的发展趋势;评估方法或模型要随着指标的变化或者科技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或发展等。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是整个评估体系运行的基础,它是衡量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能否进行的依据。最早的风险投资指标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学者Myers 和 Marquis所做的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指标。

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目前的市场环境等因素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设计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体系时,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情况,参考国外评估体系,建立一个适合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体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考虑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十个方面,分别是经营管理风险、产品及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投资环境风险、财务状况、投资退出及回报、信用品质、信用能力、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三、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方法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数学上的方法,对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风险管理及科学预测做出合理的评估,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数学评估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结构分析法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最早使用的方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一些总是量化,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层次分析法将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建立一个层次递阶系统结构,清楚的呈现出对象、准则、目标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逐一比较,综合,得出最优的结果。层次分析法的逻辑结构严谨,结构层次清晰,在理论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2.模糊层次分析法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有诸多的因素是不确定的,比如市场潜力尚可之类的,无法提供一个定量的值,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性,给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利用模糊层次法,在建立问题的层次结构后,可以由专家用模糊统计构建一个模糊差别矩阵,然后利用公式算出排序向量,不用检验每个层次的一致性。

3.多层次灰色聚类分析法

多层次灰色聚类分析法是在少数因素模糊的条件下,对数据进行处理,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它将主观指标分成三个简单的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项目层,然后建立比较判别矩阵,检验一致性,逐层计算,最后得出评估结果。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方法、灰色神经网络法等比较常用的评估方法,这些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为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应用数学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评估体系,对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进行即时评估与管理,有效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提高收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四、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但是与之相配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却处在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对于风险评估的指标,评估的方法及评估的主体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与标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落后,缺乏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学的理念体系

2.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完善

3.评估指标存在偏见

4.评估项目的着眼点存在着偏差

5.缺乏对投资环境的评估

6.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

我国进行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再加上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使得进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评估时缺乏准确的判断力。

五、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完善、健全的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对于风险投资来说,非常重要。针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构建一个严谨、健全的评估系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加大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力度

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科研机构要加大评估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完善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理论体系。

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

在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需要中介机构提供大量的服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一系列专门的中介机构,可以有效的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3.提高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全面性

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不能只着重一个或者几个评估指标,要着眼于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将所有的评估指标进行分析,提高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由于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部门机构比较多,所以要提高评估人才知识背景的广泛性及实践经验的娴熟性,加强评估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结语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是评估风险投资项目过程的核心,它为风险投资行为的进行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加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参考文献:

[1]凌晓东,周丽辉,王新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研究[J].上海企业,2011,(03):64—65.

[2]张格亮,李昕.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几种数学方法评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1—4.

[3]林霞,张宝健,左松洁.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问题和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15):185—201.

项目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在世界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旨在扩大内需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出手快、出拳重”,在提振市场信心,拉动内需的同时,也引起了各方对未来经济可能过热的担心。

据有关研究表明,自1988年以来,每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12%,经济就会过热。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经营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这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来维持,必然大量消耗资源。因此,一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需求量就会快速增长。资源需求大于供给,就会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并通过成本传导机制,推动最终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经济过热甚至通货膨胀。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彻底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单位要素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开创一种以科技发展为动力,集约化经营,内含扩大的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中的经济过热问题。

但是节能、环保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投资风险高,生产周期长,在实践中,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节能、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融资模式的束缚,针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特殊性,开创新型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尤其在现阶段,把我国的投资重点放在有关技术成果转化上,以期提升我国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促成经济增长模式的顺利转换。

笔者认为,应当以扩大内需为契机,开创新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追加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投入。在4万亿全面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中,对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只有3500亿,占比不到10%,应该进一步加大该产业的投资力度。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因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给予政策的倾斜,加大该产业的投资力度。

第二,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实践“绿色信贷”。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信息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向节能、环保产业放货。商业银行应当降低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贷款门槛,放宽担保条件要求,可以考虑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节能项目的现金流为贷款审批的主要考量因素。

第三,鼓励节能、环保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对条件成熟的节能、环保企业可以考虑优先上市。股票融资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进行投资的非常好的手段,拓宽了融资渠道,使节能、环保项目融资走向市场。从1996年沈阳特种环保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募股的环保企业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证券市场中的环保板块,为节能、环保项目融资,打通了市场融资的渠道。

第四,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向节能、环保产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介入节能、环保领域,既可以为企业注入资金,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辅助其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第五,考虑发行有关节能、环保的特种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在对节能、环保项目充分调查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发行一般债券或者收益债券。对于财政收入比较充裕的地方,可以发行一般债券,通过税收偿还本息。由于收益债券是通过项目收益来偿还本息的,因此非常适合财政收入相对较少的地方。

第六,积极发展地方“中小企业集合信贷”。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地方担保公司和地方银行,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对多家中小企业“打包信贷”。这样,一方面发挥了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银行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息负担。

第七,鼓励节能、环保产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吸收民间资金。节能、环保企业作为发起人将能够在未来产生现金收入的资产或收益权出售给特设交易机构(SPV),SPV作为债券的发行人,用发行债券的收入购买要证券化的资产,并利用该资产未来的现金收入向投资者还本付息。这种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而且由于其具有破产隔离、信用提高等特性,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第八,设立节能、环保政府基金。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节能、环保基金机构,为节能、环保项目提供资本金,并结合资产证券化手段吸引民间资金,充分发挥政府基金的“杠杆”作用。

第九,鼓励节能、环保项目建设的国际合作。由于我国目前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节能、环保工程尚有一定困难,政府加强项目的国际合作,吸引国际资金参与国内节能、环保项目建设。节能、环保投资公司既可作为法人吸引外资,也可作为中介人、担保人协助企业吸引外资。

项目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水利水电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加强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因素和特点进行分析,围绕常见的风险类型对风险管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管理;影响

1、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在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比较多,根据性质与成因进行分类可分为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财务风险、人员风险、组织风险以及政治法律经济风险等六种类型[1]。

其中,技术风险包括设计标准选择不恰当、设计内容不完整、技术资料提供不及时、方案以及流程不合理等。自然环境风险则表示为由雷电、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环境灾害所引起的风险。资金不到位、筹措不合理、外汇管制等属于财务风险。人员风险是指业主、技术人员、监理人员、管理人员等工作人员的素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属于组织风险。政治法律经济是由于税收、战争、价格、通货膨胀等因素所引起的工资变化、涨价、市场动荡和规章制度变化等。

2、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的特征分析

2.1可变性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出现新的风险,也可能对某些风险进行控制,或者有些风险的发生可进行处理,各种风险都有可能存在质的或者量的变化。

2.2普遍性與客观性

目前,人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和存在因素进行改变,使风险的发生率降低,令损失程度尽量减少,却不能够将风险完全消除。因为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控制,是客观存在的。

2.3偶然性与必然性

某些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现象,具有偶然性。对于那些发生频率比较多的风险,我们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其运动规律,然后再采用现代风险分析方式或者概率统计方法,将风险的发生几率和损害程度计算出来,从而就可对这些必然发生的风险进行检测和提前做好控制措施。

2.4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会随着工程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化的风险。虽然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它们一同与外界产生了交叉影响,使风险的多层次性得以显现[2]。

2.5全程性与全局性

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都有可能存在,且某些风险发生以后还会发生连锁反应,因此,风险不仅仅对项目的局部发生影响,还会影响全局。

3.水利水电项目的风险类型

3.1自然风险

建设工程处于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如在洪水、地震、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或者项目地区的冬季特别严寒,进行施工是较为困难的。因为这些地区都存在对工程造成严重损害的自然条件。在恶劣的环境和气候中进行工作会损害施工企业的利益,由于长时间的严寒、台风、暴雨等给工程带来的不便,会使工程的成本增加。

3.2工程管理风险

在开始施工前,建设单位会与施工单位签订一份责任书,建筑单位就会选择一位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管理的主体就是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小组,他们在处理各种风险时应当抓住主要矛盾,将威胁转化为有利因素。

3.3合同风险

水利水电项目的建筑市场都会存在工程质量、工期拖延、拖欠工程款、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这些都与不良地履行合同等情况有关系[3]。现在国内很多建设单位在与承包商签订合同时常常会违背平等性的原则,呈现买方市场的特点,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签订各种不等条款。如在合同中未提及承包商应有的权利,只强调其应承担的义务;合同中详细规定如果工期出现延误就要接受罚款,且惩罚极为严格,但是如果是因为业主设计图纸延误而使施工受阻则没有明确的惩罚条例;合同中没有奖励条款,可是处罚条款却相当明确。对施工企业来说,一切风险的源头就是合同,所以,承包商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进行研究,坚持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否定合同中的不合理要求,双方通过协商再制定出能够保障双方利益的合同,避免为企业埋下风险隐患。

3.4材料价格风险

一般情况下,项目工程中70%的成本都是投入到材料的采购中。但是有的工程是长线工程,投资大且回收期较长,建设过程中就有可能存在材料涨价的风险。所以,施工企业必须提前做好措施应对材料涨价所带来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发生通货膨胀的状况是难免的,施工企业能够理解和接受小幅度的通胀,但是若超出了承受范围,企业就会难以应付。施工企业的材料管理人员应该对可靠的货源、准确的价格等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与掌握,这样就能避免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而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降低企业的受损程度。

4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4.1风险识别

要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将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同时分析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4]。由于风险是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对风险的识别也要贯穿在整个项目建设中。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和目标,结合风险管理计划、项目信息以及参考资料,得出项目的潜在风险。将得出的结果加以分析整理,对项目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识别,常采用的识别方法有情景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

4.2风险评估

在确定了风险的存在性后,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所产生的损害程度称为风险评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是风险评估的两个主要方法,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度风险发生的程度、概率、时间以及影响范围进行确定。

4.3风险应对

经风险评估发现项目的风险量不大,可以将其转交给第三方进行处理则可采用项目的风险转移的策略,将发生风险的责任和后果交给第三方,如参加工程保险、将合同转移等。如果项目风险的数量不多,可以通过人为干预使风险的发生率降低以及减少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则可采取风险缓解的策略。项目风险所产生的后果并不严重,且发生率较小可采取风险自留的策略,由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应用企业的内部资金进行填补。若是风险评估报告显示风险的数量较大,为防止风险的形成、发生,可采用风险回避的策略。

4.4风险监控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对潜在的各项风险进行全程跟踪监督,检查风险的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监控包括三方面:确定风险是否存在、是否发生、是否得到控制等;检查控制风险的措施是否有效,运行是否恰当等;是否存在新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5]。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对国家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强其风险管理。管理者必须熟练并掌握识别风险的技术,对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风险监控,以控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对企业的损害。

参考文献

[1]王晓平.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4(22):199-200.

[2]陈建荣.探究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4(16):109.

[3]曾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8):75-76.

[4]姚雪容.探讨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项目风险管理[J].江西建材,2014(16):101.

[5]黄德床.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07):65-67.

项目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IT科技的飞速发展,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成为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该文通过风险计划编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策略,对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成果将对降低软件项目的风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策略;评估

中图法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Softwar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JIANG Hai-chang

(Marketing Division of Shanghai Jiul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Shanghai 200082, China)

Key words: Softwar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evaluation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伴随着软件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而导致软件项目失败的例子。因此,如何对软件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在最大限度上减少风险的发生成为软件项目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组织如下:第1节描述了风险与软件项目风险的概念;第2节简要的介绍了软件项目风险的特征;第3节提出了一些软件项目风险过程管理的方法。第4节对本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概念

所谓风险,其定义出自古希腊单词“Rhiza”,其意思是指在近峭壁的河道中航行,可能会遇到暗流、礁石等危险。根据SEI风险管理体系的观点,风险的内容可包括两个部分:1)可能导致损失的当前状况描述;2)损失的描述。

虽然学术界对软件项目风险的定义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在风险包含不确定性和造成损失方面的看法得到了大多数从业人士的认同。

由于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项目的风险成为当今IT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

所谓软件项目风险是指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类问题。例如预算、进度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此类问题对软件项目造成的危害。

软件项目风险会推迟项目计划的实现,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则会延迟项目的进度;从而增加软件项目的人力、物力成本。最终,导致软件项目的失败。由于项目管理者需要负责项目生命周期内与项目有关的活动、推进项目进度以满足项目客户的利益要求。[1]为了减少风险的发生,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进行风险管理。

2软件项目风险的特征

1)软件项目风险具有随意性。任何一种风险的发生都是各种随机因素与必然因素的共同组合,其过程往往无法预测。并且,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是在不确定的坏境中,从而具有风险。[2]

2)软件项目风险具有多变性。在整个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中,各类风险的危害程度均可实时变化。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某些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有些会在发生后被及时解决。并且,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有产生新的风险的可能性。

3)软件项目风险具有多样性。如果软件项目规模较大,则开发周期较长、规模与风险因素种类繁多,往往导致其生命周期各阶段面临各类风险。

3软件项目风险过程管理

3.1风险管理计划编制

风险管理计划编制过程用于项目处理和执行项目风险管理活动,其结果可保证风险管理的级别、类型和风险项的重要程度相对应。并且,计划的编制为项目管理团队提供丰富的资源与时间用于实施风险管理活动。由于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对风险管理起指导作用,因而笔者建议项目管理团队在软件项目前期规划阶段必须进行计划编制。

3.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以系统化的方法为基点,结合某类特定项目的实情,进行已知与可预测风险的识别。其目的是减少项目的结构不确

定性。[3]

在软件项目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法比较适合软件风险的识别。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指项目管理者通过组建开发管理团队,进行想法的汇集,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并编制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案。此方法的应用,在我们创建系统性、综合性的风险清单时会涉及。

2)Delphi法

Delphi法是指项目管理者运用专家的智慧,进行意见收集。并以此为依据,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演。此方法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组织多轮的专家讨论,以避免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3)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现场交流、在线视频、电话讨论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与业务分析。此过程是我们识别软件风险的重要工具。4)检查法

检查法是指运用检查表的形式列出软件开发项目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判断哪类风险将会在项目中出现。

此方法,直观明了,适合于各类项目管理人员。并且,可与头脑风暴法相结合。因而,笔者建议项目管理人员不妨去尝试着做。

3.3风险分析

项目风险是一种不确定事件或状况。其潜在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我们需要采用“风险分析”即通过分析、比对、评估等各种方式,确认各类风险的重要性,对风险进行排序与评价,从而保证项目风险得到较全面的控制。具体分析方法,可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所谓定性风险分析是指从概率与破坏程度角度着手,运用评估与汇总的方式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排序。所谓定量风险分析是指对风险点进行量化计算与分析。总之,风险分析是将风险数据信息转化为风险决策信息的一个过程,它为风险判别和风险控制建立了良好的中介基础。

3.4风险管理策略

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高质量风险管理策略。需要包括以下几点:

1)风险规避。

即运用变更现有项目计划的方式,消除产生风险的源头,从而避免项目受到风险的影响。如:在项目早期,通过需求调研、专家决策、加强沟通等方式确定项目细节,以消除高风险的项目内容。

2)风险跟踪。

为了切实有效的对软件项目风险进行控制,管理人员需要在软件开发期间对风险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控制,准确了解软件风险的发展状态并及时采取规避措施,即风险跟踪。

风险跟踪的实行可通过重新评估项目风险、审计项目过程、分析项目偏差等方式,达到修正各类项目风险的目的。其内容,主要包含已识别风险或其他突发风险的观察记录。

3)风险监控。

即通过监控项目管理过程中已识别的风险,监测其剩余风险或可能引起的其他风险。并对风险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方便验证风险应急计划的有效性。从而,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在新的风险发生前做好预防与决策。

4结束语

在软件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一个成功的风险管理可有效防止与减轻各类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当风险未出现时,风险管理可帮助规避风险的发生或减小风险损失;当风险出现后,风险管理可以做出快速的监控与反应,从而减轻风险对软件项目可能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朱启超.复杂项目界面风险管理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5,26(6):149-156.

[2]郭百钢.基于Bayes网络的项目投资风险评估与决策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3]耿海.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3).

项目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概述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此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制度创新”、“国资发展”三大阶段,投资实力逐渐增长。国有企业直属国家,企业资产增值保值能造福社会,当前国有企业投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国有企业投资制度僵化,非公有制资本不能参与竞争,国有企业投资改革动力不足。②国有企业投资软预算约束,造成投资决策失误,投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③国有企业资本管理运营机制落后,不能顺应市场潮流,易出现投资失败。此外国家经济增长变缓,只有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实现国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作用

(一)增强国企竞争力

国有企业市场壁垒高,造成市场竞争力不足,投资效率低。21世纪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家重要经济组份,且部分公有制产业,允许非公有资本参与投资,增强了国有企业对投资决策的重视程度。混合所有制改革旨在确保不同所有制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为此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改革市场干预、精简项目审批程序、降低税收等方法促进非公有企业资源整合、业务重组,增加非公有资本市场竞争收益。随着改革深化推进,原国有垄断行业市场竞争力逐渐加大,敦促国企加强企业体系优化、重视投资风险规避,保持市场地位,获得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收益。

(二)改善国企投资软预算约束

国有企业属国家所有接受政府干预,国企发生危机时,政府和国有银行将实施救助。

由于存在政府软预算约束,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市场调研不充分,投资项目分析不透彻,投资决策科学性有待提高,大量投资决策未能结合企业自身优势特点,投资一旦开展就面临巨大风险。此外国企内部机制不完善,也会引起严重的企业内部软预算约束,国企内部项目负责人可能为了私欲,无视市场现状,持续投资亏损项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彻底切断政府与国企之间的联系。因此采取混合制改革,科学完善国企内部治理机制,是抑制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重要手段。①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增强董事会组建的科学性,避免国企大股东以权谋私盲目投资,损害中小股东权益。②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形成公有持股和非公有持股相互制衡发展的股权结构,还有利于优化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健全董事会监管机制、完善管理层选聘考核程序。③增强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代表性,提升中小股东的项目决策影响力,优选投资项目,增加投资收益,解决软预算约束问题。

(三)提升国企投资能力

资金实力和资金运营能力是企业投资能力的重要组分,大量国企进入世界500强,表明国企资金实力雄厚,投资实力较强。但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风云变化,竞争形势严峻,大部分国企由于机制僵化、经营理念落后、高素质投资人才匮乏等问题造成了资金约束、投资能力欠缺等问题。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国企投资能力:①一方面能够融入非公有制资本,解决国企资金约束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引入高水平投资人才弥补国企人才缺口。②开展项目混合所有制,通过特殊项目平台实现不同所有制资产高效融合,提升项目运行效率,增加投资收益。③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新阶段,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市场地位平等,加强企业内部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条件

国企受政府支持,融资成本低,市场机会多,政府资源充足,社会接受度好,并且政府提供的软预算约束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破产风险。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非公有制资本减少构建社会认同的成本,获得低利率信贷资源,增加市场机遇和政府项目资源,提升投资效益,避免非公有制公司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大量私营经济市场敏锐度高、风险投资能力强、科学管理体系健全、创新理念适应时代发展,产生了大批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华为等,这为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国企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21世纪,一部分国有企业形成了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积累了实战经验,奠定了制度基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国内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了國企市场竞争压力。国企只有积极转变观念,引进优质非公有资本,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作者单位为湖北龙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上一篇:图书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规划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