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ngo在中国的发展范文

2023-12-18

论ngo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1篇

1 研究方法

1.1 访问法

通过网络和电话交流, 对部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1.2 访谈法

就我国目前大学生培养的现状、课程改革的趋势等方面的问题对部分院 (系) 教务管理部门和招生就业部门的负责人及部分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 并将访谈结果归纳整理, 作为本文章的重要理论依据。

2 行政组织运作下的就业走向与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问题分析

不久前, 西北一所大学2009届一毕业生在论坛上发帖, 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 学校就与西安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随着其帖子的发表, “被就业”一词迅速蹿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在一家网站随后展开的在线调查中, 70%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毕业之际有过“被就业”经历。一些网友认为, “被就业”现象在全国各地院校普遍存在。

“毕业生就业率”是一个关系到大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指标, 是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因此, 这种框架下, 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既要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也要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指标”用心。这也折射出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的无奈和尴尬。

目前, 全球高等教育宏观治理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 这就是政府控制模式向政府监督模式的转型:政府逐渐解除对高等教育的全面控制, 转而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宽阔的发展参数, 激发高等教育系统的创新性, 激励大学自主办学, 鼓励高校加强自我调节, 实现间接的宏观调控。从这个角度看, 毕业生就业率更应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进行自主办学、自我调节的风向标, 而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放鞭驱赶高校疾步前行的一种工具。[1]而在行政运作机制没有大的变化的条件下, 从属于行政组织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很难发生内部的深刻革命, 因此只能从外部着手去推动, 最简单的思路就是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 与它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 从而构建新的、充满活力的、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那么, 有没有脱离行政主导的、具备灵活性、专业性和竞争性的组织结构呢?这样的思维下, 使笔者的视线转到了“NGO”上, 并引发了如下的探析。

3 NGO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试构

3.1 NGO组织概述

N G O (非政府组织) 是英文“n o n-g o v e r n m e n 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 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 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不是政府, 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 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 它的原动力就是志愿精神, 它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及私人的捐赠。[2]NGO组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拥有高素质的专业资深人员, 面对各种类别的事件, 能够提供各项专业性帮助, 协助政府高效地应对。作为一种社会自治机制, 它具有独立的决策与行驶能力, 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优势。同时, NGO根植于社会基层, 成员的责任信念深入人心, 更贴近社会大众, 更熟悉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 具有深厚的群众资源优势。[3]

3.2 NGO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基本模型

NGO组织创建了一种自我依赖和自力更生的意识, 显示了在政府职能体系之外的社会组织的力量, 具有了其他性质的组织无法比拟的纽带作用。NGO它可以充分利用人力、智力、信息处理等优势, 以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为行动准则, 在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之间构建出一座平等对话的桥梁, 为大学生充当外部联系主体, 使大学生减少对学校、社会的依赖, 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提供保障。

3.2.1 提供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与服务

NGO组织可以基本实现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的专门化。NGO组织注重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从挑选骨干、强化培训入手, 注重职业指导全面知识的掌握和具体操作能力的培训演练, 促使高校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大学生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持续开展。它们提供专职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工作人员, 专业、细致地不遗余力为毕业生提供准确及时的职业参考。

3.2.2 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

组建或创设一个素质良好的学生就业专门机构,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职、兼职人员队伍, 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NGO就可以利用沟通、协商、互惠与合作的方式通过政府、其它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社会募捐等获得足够的各种资源。[4]

4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NGO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与行政主导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是平行并存的关系, 在统筹的基础上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凸显科学发展观理念。

NGO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优点正好弥补行政主导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不足, 反过来, 行政主导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又具备NGO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所不拥有的长处和优势。因此, 操作层面上, 二者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实践中使二者统筹并协调发展, 就能建构二者“联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支持体系。

4.1 更新理念, 兼容并包

更新观念, 兼容并包在于它的解放思想, 广泛收集采纳。NGO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容进了新思想, 以无限的张力与活力, 给沉闷的行政主导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带来朝气, 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 它们二者的精神实质又是相通的, 兼容了不同的思想、理论、组织形式、运作模式等。无论是二者之中的谁成为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主流组织, 只要对于学生的就业能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 就有它们并存的合理性和操作空间, 保障学生就业渠道畅通。只有这样的坦然、包容与协调发展, 才能更好地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 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4.2 取长补短, 和谐发展

如前所述,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依托大学, 一般是各高校的职能部门, 也具有行政机构的通弊, 就是缺乏灵活性、开拓性和竞争性, 甚至在专业性方面也有欠缺。而NGO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既然是非政府民间组织结构, 其生存压力会使之克服行政机构的通弊, 即比现有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更具开放性、灵活性和竞争性, 也更注重汲纳专业人员。但是, NGO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在最初的发展进程中, 会面临经费保障问题, 也会面临资源薄弱的问题, 这些是难以回避的。依据此, 最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应该是不同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并存的格局, 这样才能创造竞争的环境, 才能克服现有体系的弊端。

4.3 信息共享, 专业化服务

对于就业工作而言, 信息平台的建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大量有价值的需求信息难以收集, 而收集到的信息往往缺乏时效性, 利用价值不高。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信息来源, 在这方面也存在着“信息保护主义”, 有些自己不用的信息也不会让其他机构了解和使用。因此, 如何突破保护主义, 构建大网络信息平台, 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5 结束语

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辅导活动, 并非纯粹的行政干预和管理。

通过NGO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建立 (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和NGO组织的经费筹措、有效监督等形式在内的支持) , 构筑成与现有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统筹兼顾的新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深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内涵, 优化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 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循着良性轨道发展。

摘要:面对日益突出的, 引起政府、民众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文章从分析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入手, 审视了现今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以全新理念试构我国大学生就业NGO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 就现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同NGO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如何融合和统筹协调发展等, 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行政运作,NGO,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 “被就业”现象折射了什么[EB/OL].http://www.51xuewen.com/group/525/topic_13844.htm.

[2] 我爱武侠小说.ngo[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45.htm, 2009-09-07.

论ngo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2篇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摘 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关键词】和平发展 必由之路 有利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紧紧把握世界进步潮流,分析总结了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深刻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选择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这里所说的“和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内和平,就是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二是指国际和平,就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中国的发展既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又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谓“发展”,指的是摆脱贫穷、走向富强,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抓住世界总体和平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和改革创新,通过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和平途径,谋求自身发展以及与各国的互利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最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其次,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历来强调亲仁善邻。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开展贸易,交流文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曾长期遭受外来侵略,中国人民最能体会和平之可贵。

再次,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创造和平环境,各国才能具备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各国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既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繁荣。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

首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其次,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再次,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

最后,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取得胜利后,尽快发展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使之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成为中国社会长期面对的基本矛盾。在安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要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依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赞赏,国际空间不断扩大;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趋向稳定,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深化;周边形势继续向相对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中国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作用上升,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地区合作过程中,中国继续有所作为,区域合作南北两翼齐飞,南亚联盟已经吸纳中国为观察员。中国参与的有关周边区域合作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看,在亚太战略格局的调整过程中,中国处于相对有利和比较主动的位置。

冷战结束至今,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体形势有利于中国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走出一条与历史上许多大国崛起方式迥异的和平崛起之路。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成为世界强国”。但中国决不谋求“世界领导地位”,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国家要实现在国际上和平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奋进过程。其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利因素。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威胁: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地区热点问题和局部冲突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些全球性问题困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国内形势看,也有一些影响和平发展的不利因素:“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人口和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矛盾和摩擦日益复杂;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台湾问题久拖不决使我随时有转入战争的可能。文 章

来源莲山

论ngo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3篇

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我国通常称为非政府组织,是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活动的独立的民间组织。环境NGO, 则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民间社会组织。环境NGO是近年来活跃于我国环境保护舞台上的一支力量,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亟待破解。

一、我国环境NGO的产生以及原因

(一)中国环境NGO的产生

论ngo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4篇

一、对苏力“本土资源”的基本认识

目前中国法学主要受“现代化范式”的影响, 正因“范式”的影响却又不是中国法学走向的正确导向, 使得中国相继产生了四大法学理论。“范式”主要完整以西方法律作为模版甚不加以思考、编辑直接引入中国, 作为中国法学发展主要参照。然而“本土资源”却颠覆了“范式”, 它主要以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习惯和中国文化本土传统, 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法律制度来构建中国法制。并且“本土资源”构建中国法学方式恰好与“现代范式”构建中国法学方式相反, “本土资源”主张建构一个运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利用本国家的传统文化、民间习惯、以及民间的处事规则来促使中国法学的发展, 其反对完全依靠西方法律制度并且必须从中国的本土出发才能最有效的、最节约成本的构建中国法学, 并且依靠“本土资源”的特色来建设“本土法制”从而完成中国法制的建设。

二、“权力本位论”对比苏力“本土资源”的讨论

“权利本位”主张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既人权, 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 它是以权利和义务作为探讨点, 集中讨论权利和义务本位的问题来促进中国法制发展。而“本土资源”是在中国传统习惯、文化、生活规则中来构建中国法制, 与“权利本位”相比较而言, 其突出了“本土资源”的使用并且更多的是关注“本土法制”, 在用“本土资源”构建中国法制的同时也不排除西方有利于中国法制的一面;“权利本位”虽然没有大量仿照或者炮制西方现代化的法制, 但其以探讨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来构建中国的法制与“本土资源”刚好相反, “本土资源”重点强调以本土文化、本土生活规则和传统惯例作为法制起点, 笔者认为苏力所谓的本土文化包括传统的义务限制、身份限制和专制束缚, 不把权力与义务作为引导中国法制发展的核心。“权利本位”不能独立地构筑中国法学与中国法制的体系, 那么它应当怎样处理好与实证、规范分析以及社会分析两方面的关系呢。这对于我国法学研究来说是十分重大而艰巨的问题, 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本人认为“权利本位”不可一枝独秀的引导中国法治与法制的发展。相反的“本土资源”不仅强调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的文化, 苏力老师强调要建立在批评、法制的政府推进模式的基础之上建构中国法制现代化走的是本土资源模式之路。

三、“法条主义”对比苏力“本土资源”的讨论

在现代法制社会司法实践中, 法条主义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从事司法活动、要依赖法条中的法律标准和尺度来进行社会活动。正如法制发展的时间性、实践性, “法条主义”本身被施加贬义性, 但其对世界各国的法制进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主导法律的制定的立法活动已是屡见不鲜、引导人民运用法律来规范行为, 并且作为司法活动强有力的标准。“法条主义”指导着各国法制制定的立法活动, 相比“本土资源”的传统型构建法制的理论来说, “法条主义”却是开放型的、稳定型。“本土资源”开辟中国法制建设新理念, 特别其中的本土文化对中国法治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笔者认为其实质性的作用并未有力表现出来, 相比较而言“法条主义”的实践性证明了其对世界法制构建、乃至法治的普及贡献度更加大, 而在中国更是体现了笔者的观点。相比之下“本土资源”在强调政府推进模式的情况下也并未摒弃世界各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四、“法律文化论”对比苏力“本土资源”的讨论

“法律文化论”对法制构建起促进作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等进行了剖析, 慢慢在法学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派别, 它是基于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学术背景产生, 因此“法律文化论”与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是分不开的。“法律文化论”是从特定的背景出发, 是更深层次的挖掘法律的底蕴, 且“法律文化论”从历史社会学的法律制度和法制精神、类型学的法律内核的核心范畴和法律现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出发, 深层次且涉及更多理论性, 背景性探讨来促进中国法制的建设。虽然“本土资源”在某些方面与“法律文化论”相似, 例如:“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法律制度和文化, 以及在这以文化中积累起来的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法律观”。然而却大相径庭, “法律文化论”的研究并不排除借鉴西方的研究, 笔者并不是完全肯定的说中国“法律文化论”的研究完全是借鉴西方的, 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但从效率上来说借鉴西方对“法律文化论”的研究来研究中国自己的“法律文化论”来促进中国法制建设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通过中西对比可以更好的补足中国“法律文化论”研究的不足。然而“本土资源”也有不排除西方优秀理论的意思,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 政府推进模式的情况下, 或许结合西方的理论和“本土资源”是更好的一个选择, 比较而言更有利于中国法学的发展。

五、对几大法学理论综述

综上所述, 首先中国法制本土资源化与政府的推进必须放在共同的平台上。其次中国本土资源化与政府推进模式需要提前的思想准备, 有长期的发酵过程。然而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 很多学者及法学家们只看到了本土资源理论, 没有分析法治本土资源的缺陷, 使得本土资源无法再深入论证。本土资源停留在合法性与正当性, 没有论证其可行性, 也就是说其停留在理论上, 没有任何实践的可能。这或许是决策部门在实际运作中无法采纳的重要原因, 仅仅看到起本资源的主张, 没有完全否认“变法”模式的意思。笔者认为, 本土资源并非排斥“变法”模式和自己“一枝独秀”, 而是两者兼并, 相互促进与融合。并非“本土资源”是谬论、是落后的、是消极派, 甚至说成保守主义, 笔者认为“本土资源”是客观性的社会进步的产物, 它不一定能正确引导中国法学的发展, 并不一定要对中国法学有很大贡献, 或者帮助节约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成本, 但是正如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历史人物并不是历史决定者, 应该是历史发展的促进者”, 同样的道理, 对于中国法学, 孤立的法学理论也不是中国法学发展的决定者, 笔者认为真正影响着中国法学的发展的是各大法学理论的相互研究、相互评价、相互批判, 只要中国法学处于这种循环中, 中国法学的发展方向才稳定, 对于这样一个理论基础强大的法制国家来说, 普法教育根基才稳固, 法治社会实现才全面, 所以“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法律文化论”、“本土资源”对于中国法学的发展, 我们应该抱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不否定某个理论的价值性, 并且应该充分研究每个理论对于中国法学发展的价值所在。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在巨大的成就面前中国法学却未能有效的作为中国法制发展的理论参照标准, 中国法学未能高效的评价、批判、指引中国法制未来的建构方向, 并且它也没有指出中国法学具体应该采取何种理论来主导着中国法制的推进, 本文主要利用“本土资源论”与三大理论的对比, 研究“本土资源”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本土资源,法治,法制

参考文献

[1]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续) ——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J].政法论坛, 2005.

[2] 顾培东.也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中国法学, 2009.

[3]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下) ——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J].政法论坛, 2005.

论ngo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5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落实我会战略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进一步调动全体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提高组织绩效,转变机关作风,建设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服务型组织,切实提升机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整体效能,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为了保障我会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经会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绩效考核委员会,工会主席任主任,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任委员,负责修改审定考核办法、考核目标,决定重大考核事项,受理考核复议,决定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第二章 考核原则和对象

第三条 考核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提高干部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导向,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测评相结合,通过建立科学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有效地指导、检查、激励机关干部员工正确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能,加强交流沟通,不断促进我会全局工作开展。

第四条 考核对象。非驻会领导以外的全体干部员工。

第三章 考核内容和方法

一、考核内容由定量考核和定性测评两部分组成。

1 / 6

二、考核依据以考核对象所在岗位完成的季度/月度工作计划情况为主。

三、会长助理以上岗位的考核内容、方法。 (一)考核内容

1、任务绩效:体现本职工作任务完成的结果.每个岗位都有对应岗位职责的任务绩效指标。

2、管理绩效:体现管理人员对下属工作管理的结果。

(二)考核方法

1、考核周期:季度考核和考核相结合,其中以考核为主,常务副会长负责管理绩效的考评。

2、季度考核得分(每季度1次)=季度任务绩效*权重(80%)+ 季度管理绩效考核得分*权重(20%)

季度管理绩效考核得分=工作任务分配得分+沟通效果得分+下属发展得分+管理力度得分

3、会长助理以上的绩效考核,由常务副会长及非驻会领导在听取考核对象的工作报告后,综合评定。

四、部门正副职岗位的考核内容、方法。 (一)考核内容

1、任务绩效:体现本职工作任务完成的结果.每个岗位都有对

2 / 6

应岗位职责的任务绩效指标。

2、周边绩效:体现对相关部门的服务结果。

(二)考核方法

1、采取“二级考核,双向测评”的方法。

2、考核周期:季度考核和考核相结合,其中以季度考核为主,分管领导负责考核对象季度任务绩效的考评。

3、季度考核得分(每季度1次)=季度任务绩效*权重(60%)+ 季度周边绩效考核得分*权重(30%)+季度自我测评得分*权重(10%)

季度周边绩效考评:由考核对象作季度述职报告,采取全体领导干部员工民主投票打分形式测评。

4、部门正副职岗位的绩效考核,由绩效考核委员会根据考核对象每个季度的考核得分情况综合评定。

五、部门职员的考核内容、方法。 (一)考核内容

1、包括工作业绩评定和工作态度评定。 (二)考核方法

2、考核周期:季度考核,其中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评定。

3 / 6

3、季度度考核得分(每季度1次)=直属主管的评定*权重(50%)+分管会领导的评定*权重(50%)

4、部门职员的考核得分为每季度考核的平均值,考核结果由绩效考核委员会审定。

六、各职级综合加减分项目。

(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方案得到会领导表彰,并在实际推广应用中获得良好效果的,考核加20分。

(二)完成会领导交办的岗位计划外的项目型工作,并获得良好成效的,考核加20分。

(三)工作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被免/降职或考核扣20分。

(四)因工作乱作为或不作为造成不良后果,被会员企业投诉或遭上级主管单位通报批评的,将被免/降职或考核扣20分。

第四章 考核反馈和应用

第五条 绩效考核结束后,由各岗位上级主管在一周内组织安排绩效面谈工作,绩效考核面谈目的是了解考核对象对绩效考核的反馈信息,并最终提高考核对象的工作业绩和综合能力。

第六条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按照绩效考核的原则,各岗位将实行末位淘汰制。绩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果优秀的,绩效工资*150%,年终奖金*200%;考核结果

4 / 6

良好的,绩效工资*100%,年终奖金*150%;考核结果一般的,绩效工资*90%,年终奖金*100%;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绩效工资*70%,连续两个季度考核结果处于末位的,将进行末位淘汰。

第五章 考核时间和实施

第七条 职员季度考核工作由各部门负责人在每季度末最后一周内组织实施,考核结果反馈财务处进行绩效工资核算,考核结束后一周内各部门负责人组织实施绩效面谈,并提交各类考核表单,由人事处统一建立绩效考核档案。

第八条 其他岗位季度考核、考核中的工作述职、总结由办公室在每季度末第一周、末最后一个月内组织实施。具体时间由办公室统筹安排。

第六章 附 则

第九条 附表

(一)《岗位季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汇总表》 (二)《机关领导季度考核表》 (三)《机关领导考核登记表》 (四) 《机关中层领导干部季度考核表》 (五) 《机关中层领导干部民主评议表》 (六) 《机关中层领导干部考核登记表》

5 / 6

(七) 《职员岗位绩效考核表》 (八) 《机关绩效考核面谈记录表》 (九) 《机关绩效改进计划承诺表》

第十条 本办法由绩效考核委员会负责修改和审定。本办法未尽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示日起实行。

论ngo在中国的发展范文第6篇

1、写实油画在世界的发展历史

写实油画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是一门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画种。长期以来, 写实油画主导着欧洲油画领域的发展进程。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油画代表作品包括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女性形象等, 这些经典作品及其作者的写实艺术风格一直影响着以后的每一个时代。

2、写实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相对于写实油画在西方悠久的发展历史来说, 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历史十分短暂, 最早是在明清时期由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带入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中, 外来艺术发展缓慢, 直到大量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带回了先进的思想与技术, 才使写实油画在中国真正得以兴办起来。辛亥革命以后, 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是徐悲鸿。他在留法学成归来后创作出许多名扬后世的伟大作品, 同时致力于培养美术人才, 为写实油画乃至于美术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中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 中国写实油画在艺术领域、社会范围、甚至是在政治领域都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浅谈中国写实画派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写实画派的成立

中国写实画派于2005年正式得名, 发起人包括杨飞云、陈逸飞等。写实画派成立最初, 中国社会面临着杂乱无章的艺术氛围, 许多新兴的观念和流派转瞬之间兴起又转瞬之间败落, 更多人选择盲目地追求时尚、随波逐流。而写实画派未受浮躁氛围的干扰, 始终坚持传统的艺术理念, 在中国油画艺术领域中呈现出了别样风貌。中国写实画派自成立起, 集合囊括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他们之中涌现出无限的创作灵感与艺术理念始终为写实画派注入着新鲜血液。写实画派以其独立的风格、精益求精的追求, 彰显了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发扬与卓尔不群的匠人情怀。这也使得中国写实画派在中国写实油画界站住脚跟, 确立其建设性与引导性的地位, 在美术领域独树一帜、独具风骨。

2、中国写实画派的学术导向

古人云, “作画贵有古意”。这句话出自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 意思就是追求对于传统艺术风格的传承, 使绘画作品中的每一笔都有迹可循, 能找到传统写实技巧的精髓。发展中的创新, 也应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绘画技术这一基础上的创新, 也需要对传统艺术风格有精神上的沿袭。有中国写实画派的学术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循规蹈矩的, 注重上传下承, 遵循较为严肃的规律。这种导向决定了中国写实油画的总体风格, 即传统精髓贯穿始终的美学精神和艺术品质。在历史价值层面, 具有清晰明了的意义, 发挥着贯穿始终的强大的影响力, 这也使中国写实画派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奠定和巩固。

3、中国写实画派的发展与影响

中国写实画派自成立起, 就一直秉承着不停前进的探索精神, 不为时代洪流所裹挟, 低调沉着地发展。中国写实画派以其冷静而又坚韧的作风, 不断影响着中国社会艺术领域的前进模式与发展方向, 塑造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典范。纵观中国写实画派在中国写实油画届的成长史, 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写实画派历久弥彰的独特魅力。中国写实画派的代表性人物是杨飞云, 相较之下, 他的作品更彰显西方油画风格的传统核心。杨飞云致力于追求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解深度与对中西文化糅合性质的呈现水平, 从某些角度上来说, 他的这种风格与坚持很深得影响了中国写实油画的历史走向。中国写实画派也因此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多层次的精神内核, 担负着传承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 无论是在中国写实油画界还是中国油画界、乃至于在中国美术界, 都产生着深远持久、不可撼动的非凡影响力。

三、浅析中国写实画派的最新状态与发展前景

当前社会处在高速发展、艺术流派日趋多元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写实油画呈现出稳定的发展局面。中国写实画派在不断涌现出享有盛誉的精英画家, 也在不断培养塑造一批又一批的高素养人才, 为中国写实油画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写实画派的艺术风格是跨越文化与历史、糅合东方与西方的,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与理性精神。中国写实画派在创作过程中摒除物欲得失这些世俗杂念, 而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却能在不失浪漫的艺术气息的同时, 很好的反映社会生活, 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从而准确地把控市场, 让中国油画得以立足于市场经济的时代中。着眼未来,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 中国写实画派将在中国写实油画界的前进航途中继续掌舵, 秉承画派成立之初立下的“尊重传统文化, 强调人文和理性精神”的信条, 为中国写实油画花坛培养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中国写实画派也定将在未来中国的艺术领域绽放异彩, 推动社会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整体提升。

摘要:艺术往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写实油画是油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油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写实油画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论述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并发展至今的中国写实画派。中国的写实油画并非脱离于时代的独立的艺术形式, 它是依托于历史进程与时代背景发展的, 同时, 写实油画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与写照。人才辈出的中国写实画派是中国写实油画的主体, 在中国写实油画发展史上扮演着具有主导性质的角色。

关键词:中国写实画派,中国写实油画,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潘兵.论中国写实画派和写实油画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孙博文.中国写实油画的新力量——“八零画派”[J].艺术科技.2015.

上一篇:led显示屏广告发布范文下一篇:otc市场的销售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