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01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行为规范,是财务行为和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财务目标。企业具有社会性质,在承担经济责任外,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利用矛盾分析法的“两点论”“重点论”“普遍与特殊相联系”和“发展论”四个观点,交叉阐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了两者之间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責任是和企业的实力相关的。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的范围与程度等也是不断变化的。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财务目标;社会责任

企业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现阶段企业为了追求财务目标而忽略履行社会责任的事件时常发生。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曝光、2009年“血汗工厂”成为年度词汇、2010年“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2011年“毒豆芽”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2016年魏则西事件、2018年权健陷“药品骗局”漩涡事件等,无疑给我们敲响一记又一记警钟。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的普遍关系探讨的比较多,而对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探讨的还比较少。汪名扬(2019)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需要变革[1],说明了变革的必要性,但并未具体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必要的联系以及具体该如何改革。薛才玲与谭雅妮(2019)以社会责任为前提[2],对现行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当前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韩磊与陈默(2018)认为企业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就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与机制等进行改革。[3]笔者打破常规,从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入手,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罗宾斯的社会责任优先秩序理论相结合,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四个观点来说明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需要对社会责任和财务目标进行动态调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矛盾点以及矛盾的解决会促进新矛盾的产生等,将矛盾分析法运用于企业社会实践。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运用矛盾分析法可以客观地观察与评价事物的发展以及用以研究社会现象的普遍规律。[4]本文引用了矛盾分析法的四个具体观点进行研究,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观点如表1所示。

“两点论”要求我们对待事物或现象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要研究本质,防止顾此失彼,片面地看待问题。“重点论”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要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从关键问题入手。“普遍与特殊相结合”认为研究对象的共性与个性可以共存,既要特殊情况特殊看待,又不能脱离普遍规律。“发展论”认为事物或现象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矛盾是动态的、变化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

近年来,随着违反企业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事件频频爆发,我国政府逐步加大了这方面的控制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或积极鼓励或强制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逐渐受到重视,例如2000年联合国的“全球契约”计划、2002年纽约世界峰会“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热点话题、2002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的正式推出、2005年《公司法》的颁布——社会责任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立法、2010年国内首次举办“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的评选”。根据会计司2017年发布的《综合报告研究简报》显示,我国内地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大幅度上升。

企业社会责任对象在企业经营环节往往容易与企业产生利益纠纷,而在企业经营进程中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恰恰是对企业相关权益对象的维护。按照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具体如表2所示。

法规层是对企业的基本要求,要求企业遵纪守法、交纳税款等。法规层是企业的基础保证,能使企业正常存在。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就必须关注各利益层。利益层起着维护消费者和企业职工权益的作用,要求企业保证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在与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交易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等。道义层要求企业节约资源、投身于慈善事业等,是企业给予社会的反馈。

(三)企业财务目标

为保证各个环节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需要设定相应的财务目标。这是评价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财务管理目标有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理论。具体如表3所示。

理论一中所涉及的利润最大化是指以提高利润为目的,但是企业利润实现的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投入与产出情况以及风险问题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企业短期行为。由于非上市公司股价难以获得,因此理论二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非上市公司难以适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价的变动受市场等多方因素影响,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状况,但能避免利润最大化存在的短期行为等问题。理论三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摒弃了缺点,化价格为价值,对报酬取得的时间进行了计量。但其原理与过程过于烦琐、不易操作。理论四的利益相关者可以较好地兼顾各利益主体,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提供便利条件。但目前想要实现还有一定难度。在实际的工作中,随着实力增强,企业的财务目标也会改变。处于不同环境或阶段的企业,横向比较或是纵向比较,其企业财务目标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因此,企业财务目标从理论上来讲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企业不同阶段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联系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曾在《管理学》中提出社会责任优先秩序理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会逐步随着企业能力的增强而扩大范围。企业的能力决定着其在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与和企业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斯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能力呈现出由弱到强的变化。企业的发展包括发展、成长、成熟与衰退四个阶段。我们结合罗宾斯的社会责任优先秩序理论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的探讨:在企业的发展期,企业的实力不够强大,应当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暂时把满足股东利益以及实现企业的利润作为企业的首要责任。这一阶段企业既需要发展又需要积累资源,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较小,只要遵守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产品质量、对企业员工负责、对供应商诚实守信等。在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规模有所扩张,仍属于实力加强阶段,应该关注雇员的自身发展,以此来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扩大。例如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到了这一阶段不再仅仅是满足于保证基础工资。杜鹏(2020)认为企业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5],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相应提供更多的员工福利,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关注雇员的未来发展方向,增强雇员的工作信心。这样一来,企业对员工的投入加大了,其社会责任也就相应地增加了。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企业到了发展的中期——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实力强大,会吸引众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都纳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随着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也会逐渐超出企业对自身行为的想象。此时,环保、公益等会归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范畴之内。

三、矛盾分析法的运用

(一)坚持“两点论”

“两点论”也称为“两分法”。在对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用“两点论”的方法,寻找出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即本阶段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要与财务目标相一致,防止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地看待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支持湖北省和福建省抗击病毒,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捐赠领头人,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先生慷慨解囊,捐赠1亿元人民币。通過后期了解才发现,曹德旺先生从1983—2019年期间的捐款出资额已超过110亿元。令人惊讶的是,这110亿元全部为曹德旺先生的个人出资,未动过公司一分钱。他曾明确表示:“我做慈善决不会影响员工、股东的利益和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我们通常提到企业社会责任,大多数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企业捐赠,但事实并非如此。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而非唯一途径。[6]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要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范围之内解决社会问题。一旦超过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不是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会妨碍企业的正常发展。

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影响企业的利润实现。因此,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要与其财务目标相匹配。假定企业承担着过重的社会责任成本,就有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对制定下一步骤的财务策略造成重大影响。同样地,企业也不能因为要完成本阶段财务目标而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势必难以使企业向前发展,会使员工等利益相关人丧失对企业的信心,不利于企业提升形象。这样的做法对企业完成既定的财务目标也是不利的。在分阶段对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时,要对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行有效预测和计量,使两者在共同发展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切不可片面化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坚持“重点论”

“重点论”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要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从关键问题入手。我们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重点论”结合前面所说的“两点论”来分析企业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抓主要抓关键能使企业平稳进入下一发展阶段。例如在企业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抓住矛盾的重点——企业的储备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再如企业的成长期是企业雇员的能力以及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扩大之间的矛盾。此时我们就要抓住重点,一方面要关注雇员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公司实力如何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要关注企业为雇员制定的个人发展计划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站在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说,消费者与产品是企业取得利润的基础保障,企业获得利润才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如果产品质量不达标或者是对外宣传的与产品质量不相符甚至是出现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就会本能地维护自身利益,轻者寻找替代品,重者则会对企业提起诉讼,社会公众也会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声讨,企业声誉就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是面临破产。

2008年河北石家庄“三鹿奶粉事件”家喻户晓,三鹿集团的雄厚资本与品牌优势在短短几个月之间荡然无存,举国哗然。根本原因是企业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企业对于消费者的社会责任的缺失,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果。再如2017年11月,吉林长春长生生物公司被曝出现问题疫苗,百白破疫苗指标不符合标准,紧接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7月15日在其官网上发出公告称,长生生物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有记录造假。一年之后,长生退(原长生生物)于 2019年11月7日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长春长生宣告破产。

对于企业的发展,企业要站在整体角度把握住重点。这两个案件证明,产品质量是企业要抓住的重点。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改善产品质量,生产出优质产品。

(三)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

企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矛盾,在同一阶段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在实践中,企业需要结合行业特点来处理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的这一观点,既要具体考虑行业特殊性,又要注意不能使企业脱离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原本存在的普遍矛盾性。例如,立白集团因为其行业的特殊性而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多年来,立白集团一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6年在北京水立方发布了行业内首个“绿色健康战略”,把立白绿色生活研究院的技术研发作为创新驱动。立白番禺工厂经过处理之后的污水甚至可以养鱼,该项目被评定为“广东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立白集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环境治理方面的研发投入,在遵从矛盾的普遍发展规律的同时结合了行业自身特点来对社会责任程度进行适度的调整,使得企业更加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坚持“发展论”

运用矛盾分析法观点中的“发展论”,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矛盾的动态变化,防止思想僵化。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在理想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如同人的发展,在不断探索之后,最终会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范围以及程度与其自身发展状况存在着必然联系。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一种或系列责任为主的情况下,不能否认另一种责任或另一系列责任以及下一阶段矛盾的存在。上一阶段的矛盾会转化为下一阶段的新一轮矛盾,并由此促进企业财务目标的不断实现,促使企业向前发展。冯锋与张燕南(2019)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2016年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判断依据进行实证研究[7],探讨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对企业发展以及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企业发展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朝霞(2020)选取的研究样本是我国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2014—2017年的数据[8],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做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新常态”背景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成长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成长性越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会越高。

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或企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并最终取得共同进步的结果,笔者认为,企业要明确这两者之间最终是共同发展的状态。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时应该注意考虑社会责任所带来的预期影响。同样地,企业在确定当期或后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与程度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财务目标对它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同一阶段或是整体发展中,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关系主体,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企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以一个单一目标贯穿始终,必须要在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财务目标。企业在制定不同阶段的财务目标时要考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要想真正做到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相匹配,企业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阶段分步骤对两者之间的匹配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名扬.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J].中国市场,2019(12):69-70.

[2]薛才玲,谭雅妮.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4):204-206.

[3]韩磊,陈默.浅谈社会责任观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8(2):221.

[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42.

[5]杜鹏.企业人力资源强化建议及实践意义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0(7):88-89.

[6]邓玉华.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

[7]冯锋,张燕南.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行业竞争的调节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2019(5):93-101.

[8]刘朝霞.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0(6):62-66.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客观上来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体系能够为企业的高层管理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资源,更深一步地揭示企业的市场价值。文章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结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的实际情况,对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期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253

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财务管理水平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中,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的研究却很少,导致在财务管理的指标设计和评价的方式方法这些方面都是空白。平衡计分卡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方面相对是比较全面,因此,在对财务管理业绩指标进行设计时,可以以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和原理作为基础,提高指标的科学性。

1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中的问题

首先,现行的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体系对国有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在现阶段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体系中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部门的利益体现的很少,其体系的设置只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样的评价体系不能够促进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发挥,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其次,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财务管理业绩评价需要拥有大量的知识,有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应当对客观的事实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主观的判断。因此,在国有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业绩评价体系,促进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国有企业的财务情况。最后,国有企业的内部约束和监督制度不够健全。由于我国政治体制以及经济体制的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权利制衡机制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很容易出现权利集中化这一现象。此外,由于还存在一些委托与代理的问题,委托人并不能够很好地监督代理人的日常行为,很容易形成代理人为了获得利益,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造成一定的影响。

2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的策略

21对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革新和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体系已经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国有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针对现行的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体系进行革新和完善。在革新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把层次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作为基础,构建一个健全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构架,确定各个评价指标以及明确业绩评价的实施过程。

首先,所有的指标应有其明确的标准值。业绩评价的标准值是通过经验总结而得。例如,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者岗位轮换的频次是多少以及各层次的学历比例这需要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的时代来判断的;财务部门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其他各个部门提供的财务服务和保障的满意度的评价,是根据经验进行判断的;如果想要对企业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应当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绩评价指标的标准值依据经验得出或者使用行业的平均值。其次,确定财务部门管理各个指标得分值和相对值。结合企业的真实情况给予各个指标项对应的值,能够促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可以和相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对比,针对具体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业绩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比较,获取相对得分值。通过相对值和权重的相乘加总,可以得到相对应类别的值,再把各个类别的值进行加总,得出某一个财务管理部门的总得分,通过这样就能够针对一个行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排序对比。最后,对评价指标进行明细的设计。在确定最后的工作流程后,应当对其评价的指标进行逐一设计。不仅确定一级评价指标(成本计算的流程、借款报销的流程、会计核算的流程、预算工作的流程),还应当设计出相应的二级、三级的指标。

会计核算的流程中,关于二级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严格地依据会计核算流程的设计原则,内容包含归档、编制报表、入账、会计凭证填制、审核、传递、记账等各个项目的评价指标。此外应当注意的是,三级评级指标是在二级评价指标的要求中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预算工作流程需要对国有企业下属的各个部门进行考查,在其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是否履行了部门的职责,是否严格地按照预算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因此,预算工作流程一级指标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三类、二级指标,下属的各个部门是否严格的依据零基预算的要求来修订部门分项预算,是否严格的编制建议方案,是否规范了财务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预算工作的程序。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其成本发生的次序、成本的动因、产品的种类等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成本计算的流程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不同行业或者企业的具体情况。借款报销的流程应当分为借款过程控制和借款审批两个大的明细指标。

22加强权力制衡,完善和健全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国有企业的内容很容易出现集权管理的现象。因此,国有企業应当加强权利的制衡,完善和健全内部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针对于高层管理的管理权力应从多个方面进行约束和牵制。另外,制度落实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制度的制定很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很难,再好的制度如果没能够很好地落实那终将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制度的落实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寻找和革新新的方式、方法,制定可行性的措施,确确实实地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使得墙上的各种制度和纸上的各种条款落实到实处。

2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应当集合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指标的设定应当能够体现出广大群众和社会其他部门的利益,依据此项标准对国有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国企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有:国有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度;国有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保护措施;客户的满意程度。

24对于会计代理、选聘和委派的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

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想要达到预防财务管理中的漏洞,智力腐败的现象和行为,应当促进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的水平的提升,加快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速度,建立全面的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的约束和监管机制。然而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关键是严格的执行会计代理、选聘和委派制度,并且逐步地实现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强化对集体资产和财产的保护,防止资金的托用和平调,确保资金的所有权、收益权以及处分权没有发生变化。同时严格地去执行财务的制度,保证资金能够规范地使用,使国有企业各项目专项资金、公用经费能够按照其用途进行科学地使用,没有资金滞留、挪用以及挤占现象的发生。发挥账务核算制度的重要作用,对于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财务的预算进行执行,及时地进行报账、对账、领表以及报表。严格按照收费的标准进行执行收费的审批制度和公示制度。财务管理业绩评价制度的各项内容管理规范合理,档案资料齐全;没有乱收费和乱支出的现象发生,能够经得起各级的审查。

25确定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的维度

一是服务对象的维度。财务管理部门清楚的明白所要服务的对象,应当提供何种价值的服务,这对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的制定有著密切的关系。二是内部的流程维度。财务管理的内部流程维度的评价指标是根据服务对象维度的相关指标所制定的,需要建立众多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核算机制、资金管理机制等。三是学习和成长的维度。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促进财务管理部门的改进和创造更多的价值,只要体现在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能力、准确地定位财务目标的能力以及内部人员的创新能力。

3结论

随着国有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由于目前针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级的研究较少,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缺少有效的依據。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实践过程中,结合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内容,完善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体系,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各项要求,促进国有企业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少良,李少猛,张艳业绩评价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4(36):136

[2]修海涛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J].现代商业,2013(30):245-246

[3]陈艺恒企业财务管理业绩评价方法探讨[J].现代商业,2011(30:)226,225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企业内外部管理环境的变化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得到充分凸显,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研究,明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环境。而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理论分析,创建良好的企业财务品牌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能,塑造企业财务品牌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向。文章基于供应链管理下企业财务品牌的研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企业财务品牌的内涵,以及财务品牌的特点,明确价值链管理环境下企业财务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针对企业财务品牌的建设和塑造提供科学的对策,以此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财务品牌;企业财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9.074

1 引言

在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价值链管理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间具有重要的关系,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思路构建企业财务品牌,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种财务风险和危机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为此企业的领导者以及财务人员要突出管理财务工作的特色,完善企业的财务品牌,这对于企业财务工作的梳理以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效具有深远的影响。

2 财务品牌的内涵和特点分析

2.1 财务品牌内涵

财务品牌主要是指企业从事各种财务活动,以及针对财务结果所形成的针对性特色,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识别提供一定依据,同时也可以打开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某种意义上企业财务品牌有助于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进行有效梳理,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水平,营造安全稳定的企业发展环境。财务品牌的内涵相对丰富,具体涵盖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应用、企業财务管理的运行以及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等。基于对财务品牌的分析和研究,其主要是市场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和认可,企业财务品牌的核心是各项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在财务管理中保持良好的诚信。

2.2 财务品牌的特征

2.2.1 财务品牌的独特性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品牌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特点,财务品牌是唯一用于具体辨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指标,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行业属性、经营管理环境、企业的文化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些都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财务品牌。企业财务品牌的形成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紧密的关系。

2.2.2 财务品牌的价值性

财务品牌与企业品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一定利益。

2.2.3 财务品牌不可交易

财务品牌是一种无形的产品,不可进行交易和买卖,基于财务品牌为社会消费者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传递一定的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 企业财务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3.1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筹资水平

企业的财务品牌建设水平,可以充分衡量一个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效率,良好的企业财务品牌往往会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充分彰显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发展潜力。基于财务品牌的影响,可以大大增强社会投资者对于企业的信任和关注,帮助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社会投资,有效增强企业的融资水平和效率。例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会比较重视企业的财务品牌,根据企业的财务品牌来对企业构建不同的信用等级,对其给予多元化的贷款政策。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拥有良好的财务品牌可以大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融资提供重要支持。

3.2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

企业的财务品牌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管理能力,良好的企业财务品牌往往在资本运营和管理方面也更加专业和科学。通过财务品牌的影响和带动,会大大增强企业的资本生命力,企业的资产和资本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例如,上市企业通过财务品牌的建设,有助于优化企业的战略投资以及行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同时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通过构建良好的财务品牌也可以帮助企业营造科学的财务管理氛围,能够重视企业各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工作,避免企业发展受财务风险的影响和制约。

3.3 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净流量,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目前企业发展中往往受到产品同质化的影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多企业为了寻求更高的市场份额,通过压低市场价格来保持自身的利润收益,这不仅会扰乱行业的市场秩序造成恶性竞争的循环,同时也让企业的发展面临较大风险。目前构建良好的企业财务品牌,可以进一步突出经营管理的特色和优势,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选择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利用良好的财务品牌来获得市场消费者以及投资者的关注,增加企业的现金净流量,这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形成优势、促进企业的长效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4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在企业财务品牌的建设中,往往会更加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在经营决策中会保持谨慎的态度,避免经营管理的盲目,企业在发展中以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另外,企业的财务品牌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对企业的评价,良好财务品牌的建设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对于企业文化的塑造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都能提供科学的目标。

4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企业财务品牌建设对策

4.1 树立良好的企业财务诚信

财务诚信是企业财务品牌建设的重要核心,新形势下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分析,企业财务品牌的建设还需要树立良好的财务诚信,具体涵盖了对企业消费者的诚信、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的诚信,以及对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诚信等。要想保持良好的财务诚信,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充分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完善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监管,以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企业所采取的营销模式和方法要充分坚持产品内容和功效的真实性,不能盲目吹嘘包括大企业的产品功能,给消费者带来误导,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要充分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预期,从而构建良好的财务诚信和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落实对政府和社会的诚信,经营管理要按照我国政策和法规的约束,严格遵守制度约束,做一名合法的纳税主体,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经营管理中企业要强化对财务信息的披露,保证企业各项财务信息的真实,不能采取任何偷税漏税的方法影响国家财政损失,要通过诚信纳税合法经营来构建良好的财务品牌形象。除此之外,针对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要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和信息,为企业股东以及债权人提供科学的决策判断。

4.2 改善和优化企业的财务运行状态

目前企业财务品牌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紧迫性,企业要在经营管理中切实改善和优化财务运行状态,来增强企业财务品牌的建设。首先,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要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识别,针对企业财务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弥补和控制,充分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其次,要切實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决策水平,由于目前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不确定风险越来越多,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要利用科学的财务数据指标和分析方法,做好财务风险的决策,例如可以积极利用资金成本决策法以及效用理论决策法等,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最后,要积极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处理能力,针对企业的各项财务风险要素做到动态化的监管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财务风险的影响。例如企业可以积极拓展自身的业务结构、促进投资的多元化等实现财务风险的防范和转移。

4.3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在企业财务品牌的建设中受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影响,需要切实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构建专业化的财务组织机构和部门,梳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流程和环境,促进财务信息部门的高度共享,明确各个岗位财务的具体职能以及职责划分,强化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品牌建设的协同性;另一方面,强化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企业要根据财务人员的岗位贡献度以及财务工作的成果完善绩效考核和评价,针对表现突出且具有良好责任心的财务人员要给予一定奖励,针对财务工作存在各种失误的现象要给予一定处罚和惩戒,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

4.4 构建供应链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财务品牌的建设和发展,要切实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构建供应链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强化企业各个部门与财务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透明度。首先,企业要通过收集和汇总企业财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经营数据,来科学把控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了解企业各项业务的发展情况以及利润达成情况,基于各个部门的经营数据做好业务的调整工作,并且为财务管理的改进提供方向性的建议。其次,企业在财务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树立供应链的管理思维,全面整合和收集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的市场信息,实现对市场行情的准确判断,基于自身的发展需求来优化财务管理。最后,企业要高度重视自身的预算规划和财产分配,根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本、运营效益以及战略投资的市场收益,实现企业长效经营的稳定性。

5 结论

综合文章的分析和阐述,在企业的运营中财务品牌建设是重要的战略构成,企业财务品牌的建设对于管理环境的优化以及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重视财务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利用价值链管理的思想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丰富和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提升企业财务品牌的影响力,通过构建良好的财务工作和管理环境,为企业财务品牌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晓燕.激励机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商论,2018(32):104-105.

[2]邵小红.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内控思路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97-98.

[3]庞嘉逊.加强财务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9(36):173-174.

[作者简介]张雪(1986—),女,汉族,吉林白城人,中级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上市公司审计、IPO审计。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分类与动机

(一)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分类 目前,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主要源于:一是财务会计人员利用会计准则和法规的灵活性和模糊性来自愿或非自愿的进行粉饰财务报表;二是财务会计人员违反相关会计准则和法规的规定处理经济业务而进行粉饰财务报表行为。第一种粉饰行为由于未触犯法律法规也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因此其粉饰行为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只要对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进行完善即可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第二种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由于触犯了法律法规,其性质和后果非常严重,其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管理当局授意下进行的财务报表编造、伪造财务报表行为,其目的在于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往往给投资者以误导,从而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对此必须严格防范。

(二)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动机分析 任何经济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企业及会计人员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根本动机就在于获得经济利益,而在实际中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具体动机包括:

(1)满足业绩考核的需要。财务报表是反应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其不仅涉及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还涉及对企业管理者业绩的评定,并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薪酬、福利以及职位提升等。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业绩上的好评,往往会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财务报表粉饰,以便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而在企业外部,一些行业标准,资质的认定也往往多涉及企业财务指标,企业出于提高自身行业地位的考虑,也会采取一些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

(2)获得更高商业信用的需要。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繁荣,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外部资金的利用,而通过提高商业信用的方式往往能为企业获得更大规模的信贷资金。在金融市场上,良好的企业信用就意味着更强的融资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风险控制方面的考虑,通常不会向商业信用较低的亏损企业发放贷款。而判断企业商业信用和亏损状况的依据就是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所反映的各项财务指标。很多资金短缺的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商业信用,往往采取粉饰报表的方式来掩盖其经营业绩欠佳、财务收入不稳定等问题,

(3)企业上市的需要。根据我国《公司法》等法律规定,企业要发行股票上市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而股票在发行时的价格则取决于企业相关盈利指标的水平。企业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尽可能提高股票发行时的价格,通常会在筹划上市之前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便提高企业相关盈利指标,提振股民信息从而更好的吸收股市资金。此外,对于后续发行股票上市的企业,我国规定必须企业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方可配股,这一规定也促使很多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达到配股条件。

二、企业财务报表粉饰的常用手段

(一)利用关联方交易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进行交易都是按照价值规律在公平和自由原则下进行的,其利润也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不会太高也不会过低。而在关联方交易过程中,由于其所处的是非竞争环境,其交易行为也就往往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如:某企业从关联企业A低价购入原材料,然后将生产出的产品以高价卖给另一关联企业B,其在这一过程中以低买高卖的方式赚取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以这种方式获取的利润并不能够反应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二)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其目标在于优化企业资产结构。由于在资产重组过程中能够方便的调节企业利润和资产构成,其近年来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粉饰报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利用非上市企业优质资产来置换上市企业劣质资产;二是将非上市企业旗下经营状况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下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上市企业;三是将上市企业的闲置资产以高价出售给非上市企业。

(三)增加非主营业务 从利润构成上来看,企业利润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非主营业务利润,通常情况下其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估时也通常按照其主营业务的利润来计量和评价。这是因为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往往能够反映其真正的实力,只有主营业务稳定盈利才能确保企业在远期能够获得较大的发展, 或者具备获得较大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资源优势。目前,很多企业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往往会在短期内制造大量非主营业务利润借以调高企业的当期利润,这种调节方式能够在短期内使财务指标发生较大变化,进而带到粉饰企业财务状况的目的。

(四)利用会计政策 目前,我国会计核算还处在多种核算方式并行的阶段,这就给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进行财务报表粉饰提供了调节。如: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通过改变会计核算方法;提前进行收入确认和推迟确认费用等。这些手段都在会计政策允许范围内,因此即使利用这些方法进行财务报表粉饰也不存在法律风险。

三、企业财务报表粉饰的识别方法

(一)对比企业不良资产与净资产 企业不良资产不仅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还包括一些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资产,如长期应收账款、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在实践中,不良资产分析主要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对企业的不良资产总额和净资产总额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即表明该企业存在人为进行利润操作的可能,其持续盈利能力可能存在问题;二是将企业不良资产增加额与企业同期利润总额对比,将不良资产增加幅度与当期利润增加幅度对比,如果不良资产增加额和增加幅度高于当期的利润增加额和增加幅度,那么企业很可能人为进行了利润操作。

(二)关注企业在特定年份的关联交易情况 如果企业财务报表表明该企业盈利能力过多依赖于关联企业,则可以判断该企业并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盈利能力,其利润来源并不稳定。在对上市公司综合实力进行评估时,可着重查看其在某些特定年度的关联交易量。如上市公司在配股、增发新股的年度,如存在大量涉及金额较大的关联方交易,则其很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行为。通过交易价格是否公平也是识别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重要方法,如果企业与关联方进行交易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则其很可能是通过关联交易来人为调节利润。

(三)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异常利润 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只要将企业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从企业利润总额中剔除,就能够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手段进行利润调节时,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表现为以上几项被剔除的科目中。如果在剔除以上科目利润之后,企业利润与之前呈现较大差距,则该企业很可能进行了财务报表粉饰。

(四)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对企业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可将企业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如果其现金流量与利润不匹配,则其很可能存在粉饰报表行为。

四、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防范与治理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层应在董事会授权下开展各项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而董事会可以对管理层行为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通常来讲,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内部监控机制、外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三项基本制度。其中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全面监控和有效制约,通过外部审计手段可以从外部约束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而激励约束机制则可以通过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约束经营者。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在确保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同事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真正提升企业价值。具体到实践中,为了明确管理者粉饰报表责任,可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监督对企业管理者行为加以监督,给予独立董事充分的权利以便其能够顺利发挥其对公司财务活动的监督职能。

(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报表粉饰行为的处罚力度 我国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粉饰报表行为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其所获得的收益。而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于粉饰报表行为还未做出明显的规定,这使得粉饰报表行为几乎不需承担什么法律风险。针对目前企业财务报表粉饰现状,相关方面亟需完善《公司法》、《证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明确报表粉饰行为的法律责任,并制定一系列追责和制裁手段,如:规定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组织和个人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样企业进行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风险增大,其会从利益角度去衡量进行财务造假的风险和收益,最终达到有效防范财务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规范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行业监管 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会计信息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其往往能够更为公允的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评价,并有效修正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注册会计师在防范财务报表粉饰行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上述考虑,相关方面应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队伍,以便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防范各类粉饰财务报表行为的发生。首先,有关方面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不断优化外部审计环境并制定相关的会计师执业准则。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注册会计师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及注册会计师法的注册会计师要给予严肃处理,以便保障注册会计师具有良好的执业操守,能够切实履行其信息披露职能。

(四)规范证券市场,改革股票上市制度 企业进行财务报表粉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上市要求,这是由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在业绩方面的相关规定密切相关的。因此,要从根本上防范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必须改革现有的股票上市制度,去掉一些业绩数据上的硬性要求,从而弱化企业进行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动机,逐步使上市公司行为趋于理性化。在这一过程中,有关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对整个市场秩序的监管,以便适度抑制证券市场投机性,使我国证券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红、万丽:《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及防范》,《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年第19期。

(编辑 杜 昌)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就新形势下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发展,分析企业并购财务动因的基础上,梳理并购环节中的相关财务问题,并对参与并购的企业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并购;财务问题;对策建议

并购是企业进化的重要途径,是实行资本运营的一种主要形式。然而,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财务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并购的成功,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可以全面反映出组织资本的财务指标体系和实施方式,不仅是企业并购完成的关键,也是避免以企业常规运营财务体系代替企业并购财务体系的关键。本文基于财务视角,对企业并购涉及到财务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为参与并购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形势下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发展

在目前全球并购的浪潮中,大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一批巨无霸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以并购方式参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臵,抢占国际市场。然而并购始终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并购风险与机遇并存,且并购的成功并不等于成功的并购,这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并购日趋活跃,交易值不断增加。在国内外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并购的动机日益成熟,并且更多地从经济利益考虑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或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近年来,中国并购市场迅速膨胀,呈现国内并购、海外并购及外资并购齐头并进的趋势。据统计,2007年至2012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规模及案例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交易完成规模由2007年的780.28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1397.94亿美元,累计增幅达78%。2013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406起,涉及交易金额403.42亿美元,同比提高24%,环比增幅高达121%,是中国并购市场历年来交易总额最高的半年。

2、并购势头旺盛,渗透领域广泛。中国企业并购逐渐由传统能源及矿业领域拓展至新兴领域,日渐凸显并购交易资金的筹措能力。中国并购市场规模逐渐膨胀、参与机构日益增多、行业范围不断扩张,为并购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标的资源和坚实的市场根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参与收购的并购交易总额增长至44亿美元,较2013年第一季度增长195.9%。并购基金交易金额的节节高攀,而并购基金的数量稳中有升,由此可见并购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日益剧增,其重要性也越发明显。

3、借鉴成功经验,并购方式多样。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国投资管制的逐步放松以及并购重组相关法律的完善,借鉴企业并购成功经验,使企业并购逐渐驶入快车道,首先是通过行业内的横向并购实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然后再通过纵向并购来保证稳定的供货渠道降低销售的市场费用,最后再以混合并购形成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分散经营风险适应外部环境。并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购买吸收式并购、承担债务式并购、控股式并购、资产划转式并购、协议授让国有股和法人股和买壳上市等形式。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

财务动因是企业并购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并购中其他问题的重要前提。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

(一)规模经济效应。从横向并购的角度来看,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在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这里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来源于成本下降、市场支配力的增强及垄断等。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劳动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以及资本设备的专业化来实现,规模扩大可以降低长期成本。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会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通常,企业规模应该扩张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规模,一旦达到该点,并购行为就应停止。

(二)减少交易成本。从企业纵向并购来看,主要是为了产生节约交易费用的效应。企业通过实施并购来减少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借助并购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如果充分利用所获得的资产资源,会形成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在选择交易伙伴时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企业实施并购后,无论是对上游企业还是对下游企业实施并购都会减少交易环节,节约生产要素的配置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等支出。三是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需要大量投入,如果借助并购再与其已有的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竞争优势,以减少进入新领域的风险成本。

(三)现金流量效用。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营业现金流量扣除所有内部可行投资机会后剩余的现金流量。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可以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通常,产品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由现金流量,但却缺乏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发展阶段的一些企业,虽然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如果将低增长且有多余现金流量的企业与高增长但缺乏现金流量的企业实施并购,自由现金流量就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四)财务预期效应。在财务预期效应的作用下,企业并购会伴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这就带来极好的投资机会。可以说财务预期效应是股东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行为的发生。我们说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股东的收益,而股东收益的大小又决定着股价的高低。股价与企业获利能力、企业风险、资本结构多种因素有关,它反映投资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股价可以通过市盈率与每股收益的乘积出来,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那些市盈率较低但每股收益较高的企业,使并购的市盈率不断上升,股价也随之上升,从而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五)合理避税因素。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如果收购企业每年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大量的利润,而被收购企业又存在未抵补的亏损,收购企业可以低价获得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利用被收购企业亏损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获取一定的税收利益,实现税收互补优势。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如果并购企业不是将被并购企业的股票直接转换为本企业的股票,而是转换为可转换债券,一段时间后再将其转换成普通股票,这样会因企业支付债券利息计入成本而冲减应税利润,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六)增加企业价值。并购通过有效的控制权运动为企业带来利润,增加企业价值。即意欲获取企业控制权的权利主体通过交易方式获取了其它权利主体所拥有的控制权来重新配置社会资源。在有效的企业控制权市场运行的条件下,对大部分接管者来说,其争夺控制权的动机就在于寻求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在有效管理的条件下应具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

三、并购操作流程中需关注的财务问题

企业并购中要重点关注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价值评估难于做到非常准确的问题;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的问题;以及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正常运作与开展,甚至使企业的资金运作受到较大的限制,使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

(一)信息地位失衡。在企业并购中,并购方与目标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企业并购决策失败的主要因素。不对称的财务信息,使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认知或真实情况永远少于被收购方对自身的认知或真实情况的了解。一方面,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目标企业负债多少、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有无抵押担保等情况,全面了解、逐一辨别真伪;另一方面,被并购方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隐瞒损失信息,夸大了收益信息,并按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对信息进行了“包装处理”。信息披露不充分、失真,造成了并购双方在并购过程中信息地位不对称,使并购方的决策层基于错误的信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二)财务尽职调查。为了全面了解并购对象各方面的情况,尽量减少和避免并购风险,并购方应当开展前期财务尽职调查。在对目标进行财务调查与分析时,除了全面了解企业状况、人员配置、产业特点、趋势等内容外,还要全面分析被并购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或有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客观评价。调查人员由于对行业惯例、市场情况等不了解以及职业操守的影响,无法掌握被调查企业运作中的某些特有情况,对一些事情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例如,对购货合同的真实性由谁负责向第三方核实存在争议;财务人员对涉及自己不敏感的法律问题,不能主动寻求律师的帮助,使临界工作无人问及。此外,要重点分析被并购企业所处的税收环境,关注被并购企业已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可以继承,如何通过企业并购享受到并购前没有享受到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是企业并购前进行财务尽职调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目标价值评估。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决定整个并购投资的关键环节。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折现现金流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等。目前我国通常采用重置成本加和法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虽然规定对上市企业进行评估时,除采用这种方法以外,还要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验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根本不使用收益现值法。采用重置成本加和法评估出的结果实际是企业的所有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企业的价值,极易造成对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漏评,导致企业价值与价值评估产生重大差异。所以,我国企业在选择价值评估方法时,应结合实际,不应只选择一种方法,应选择若干种适当的方法分别进行评估,在相互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结果。

(四)资金筹措支付。并购企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到资金是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通常,筹措资金的来源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使用企业的内部留存资金,因企业并购所需的资金数额一般较大,而内部资金又有限,因而一般不作为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外部融资方式主要有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对应于债务支付和杠杆收购,权益融资对应于股票支付或换股。如果企业选择发行债券为融资方式,因债券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所以可以减轻所得税负,但是债券发行过多,会增加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资产负债的结构。如果企业采用股票支付方式筹措资金,此种方式可以避免现金大量流出,并且并购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现金支付能力,减少财务风险,但会稀释企业原有的股权控制结构和每股收益水平。如果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高,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五)双方财务整合。并购后的整合被认为是并购中最难的部分,很多失败的并购案例最终都是因为整合问题。在整合中最难的是财务整合,财务整合是整合过程的核心,是发挥两家企业的财务优势,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的协同效应。企业的财务整合不仅要将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财务体系进行整合,而且还要将不同的财务控制系统进行连接;不仅要将双方的账务、报表、财产进行简单合并,而且还要对不同体制、管理风格、企业文化下的财务、会计、管理人才调整合并。对这些整合中的财务问题若处理不当,就可能不会产生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甚至会出现财务负效应。企业并购行为是一项复杂的投资,在1+1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一体化整合。如果并购后的整合和管理不到位,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还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加强对财务的整合与管理。企业进行财务整合前,需制订完整的财务整合计划。在实施财务整合操作时,应以财务整合的基本内容为核心,即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核算体系的整合,存量资产的整合,评估考核体系的整合,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做好这六个核心内容的衔接与配合,顺利完成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

(六)低成本扩张。企业在并购中总想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其最大的扩张,但实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并购成本居高不下,代价越来越大以至企业掉进低成本陷阱,甚至被拖垮。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忽略并购前期的调研、谈判成本,没有考虑合同签订与执行的过程中付出的各种人力与财务代价。二是企业向被并购企业派驻管理人员,调整管理机构,实施业务重组,进行技术改造等需要投入财力,这部分间接成本未被计入并购成本。三是只计算并购的会计成本,而没有考虑因从事该项并购而放弃其他机会收益的机会成本。

(七)过分多元化。纵观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相当一部分企业并购后经营业绩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资产规模却在不断扩张。其原因是:一是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通过并购快速进入了非关联业务领域,结果招致财务多元化,形成财务整合的不协同效应;二是无关联多元化并购使企业决策者和高层经理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对并购对象所处的行业不甚了解,难以进行明智的决策;三是多元化并购增多了跨行业的分支机构,使并购方管理人员无法在短期熟悉有关的专门知识和经验,无法恰当评价经营单位的业绩和建议,以致并购后的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降低。

四、对解决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的建议

并购中如何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恰当的收购评估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如何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降低融资成本;如何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怎样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有效控制并购成本等系列问题是罢在面前的新课题。

(一)聘请人才,尽职调查。聘请经验丰富各种专业人才组成并购小组,尽量做到并购中审慎和尽职调查。并购中的审慎和尽职调查是成功并购的开始。为了做到调查的审慎和尽职,避免更多财务问题出现,企业应聘请知识层次高、经验丰富的各种专业人才组成调查小组,通过审阅、分析目标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资料,发现关键及异常财务问题,对并购日前存在的或有事项和未披露的事项,经调查无法核实的,要求其出具承诺和保证;分析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关注其关联方交易的内容、金额及操作是否客观公正,有无非正常性交易,以了解其管理团队能力;通过访谈与企业内部各层级人员、中介机构及小组调查人员相互沟通和协助,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并购中的操作风险,取得更好调查效果。

(二)审查评价,合理预测。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合理确定并构成本,以降低目标企业价值风险。在并购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为了改变资本市场不完善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给并购行动带来的困难,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聘请经纪人、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以证实信息,对目标企业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合理预计并购成本,应特别关注企业为并购的协同效应而发生的隐性成本,包括律师费、审计费和为收购方勤勉工作的投资银行家及中介机构人员费等直接成本;评估目标企业和进一步谈判所花费的时间,由于并购而失去关键管理人员和雇员等间接成本;以及因并购而放弃其他投资机收益的机会成本。

(三)健全体系,提高效应。建立健全财务运作管理体系,提高财务整合中的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中的财务整合是整合过程的核心。企业应建立一套高效健全的财务运作管理体系,对并购双方的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达到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在建立财务运作管理体系时,应结合企业自身经营过程、业务量对财务机构、会计人员、财务制度进行整合,使各部门的责权分工明确,并能相互制约;使会计人员更适应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规模;使财务制度和政策,更以并购后企业的利益和目标为基点来选择和制定,而不只从单个企业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之上,再对并购企业自身资源和管理能力以及目标企业的审查,发现其财务上的问题,以使整合做到有的放矢;并对双方税法、会计处理惯例等内在规定进行分析,使其产生的资本性收益,在并购双方间的低成本有效再配置更具有提高财务能力的功能,来实现合理避税、股东财富最大的财务协同效应。

(四)法律保护,避免问题。寻求法律保护,避免财务问题出现。企业的并购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很多,要想减少财务问题的出现,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知相关的法律制度,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是必要的。因为财务调查不可能深入到每个细节,所以在签订法律协议时,应该将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陈述、保证和赔偿等内容逐一写明。为了避免出现财务问题,首先尽可能采用协议并购,通过双方的协商沟通,可以达到信息交流、相互理解的目的,以此降低并购交易的其他风险;其次优化并购交易程序,借助于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服务,依法进行并购,并对被并购方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依法充分披露,以减小交易风险。最后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遵循现有法律,稳健、审慎操作,用准确的财务数据、完备的财务运作和细致的产业判断,来成功地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五)合理安排,降低风险。从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降低融资风险。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资金筹措压力最大。

(六)创建组合,强化管理。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但若降低流动性风险,则流动性降低,同时其收益也会随之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建立流动资产组合是途径之一,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

(七)财务杠杆,稳定流量。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在财务杠杆收益增加的同时,降低财务风险。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目标企业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杠杆效应下,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构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取决于此。高额债务的存在需要稳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来偿付,而增强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一要选择好理想的目标企业,才能保证有稳定的现金流量。二要审慎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三要在整合目标企业过程中,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价值。只有未来存在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杠杆收购的成功,避免出现不能按时偿债而带来的技术性破产。

(八)融资支付,多元组合。并购支付方式与融资的多元化。目前,融资问题是阻碍企业并购活动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并购支付中,除使用留存利润外,企业还可积极寻求其他方式来筹集资金。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视野开阔,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比如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杠杆收购融资、卖方融资等,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同时注意将资本结构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既包括企业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也包括债务资本中的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合理等,在这个前提下,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力求资本成本最小化。

总之,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并购只要选择好理想的目标企业,充分认识财务问题,降低各类风险,减少或规避各种不利影响,充分发挥企业整合后的财务协同效应,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的价值,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经营规模,挖掘企业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潜力,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规范、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G]//吕巍等,译.竞争与全球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58-281

[2]费雄文,吴庆念.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调查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82):157-158

[3]鲍莉华.谈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J].商业时代,2008,(25)

[4]贺龙梅.浅谈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规避[J].会计之友,2007,(14)

[5]林娜.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06,(11)

[6]杨莉,熊天兵.谈企业并购中尽职调查的误区[J].商业时代,2008,(6)

[7]《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财会〔2006〕3号,财政部,2006

[8]寇淮.国有企业并购趋势与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黄中文,杜昱等.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J].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

[10]庞守林.企业并购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胥朝阳.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郑磊.企业并购的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陈杰.并购,并购市场的资本亮剑[J].上海企业,2006(3).

[14]王树喜.论杠杆并购中的财务分析[J].会计研究,2005(6).

[15]张泽来等.《并购融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21

[16]郭立旋企业并购中的商誉问题.《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7]邱明.《企业并购的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唐绪兵.中国企业并购规制.《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创新和变化成为新的发展主题、形成以用户体验为主的营销方式、企业财务管理呈现新特征、业绩水平提升具有滞后性等。在这种形势下进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控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促进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合理化。在现阶段,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控时存在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财务管理目标单一化、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受阻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难度。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控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企业风险防控的方式,以期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防控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企业正常运营,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企业财务防控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完全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根据互联网时代的不同特点分析现阶段的企业财务防控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同时转变财务管理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资源,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高度整合。

一、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新特征

1.创新和变化成为新的发展主题

互联网的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契机,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逐步开始互联网化,即将传统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进行融合,进而探索出全新的企业运营方式,甚至诞生了全新的企业类型。例如,现阶段的各大电商巨头如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都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基础上出现的新兴企业类型。这些新兴企业的出现以及快速成长让更多传统企业看到了互联网的优势,进而创新和变革传统的营销方式,纷纷入围网络营销。目前,“网购”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传统以线下销售为主的企业在这种趋势下也纷纷入围“线上销售”,以增加企业营收,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以用户体验为主的营销方式

以用户体验为主的营销方式是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呈现的新特征之一。在过去,由于信息闭塞以及物质资源匮乏,商品种类较少,消费者只能在数量有限的产品种类中挑选需要的商品,这就使得“卖家市场”长盛不衰,而这种情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商家哄抬价格,且商品生产不注重提升用户体验。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处于信息洪流之中,各种社交平台以及网购平台的出现使得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对话成为可能,同时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产品购买,“买方市场”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商家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纷纷提升用户体验,以此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实现盈利。

3.企业财务管理呈现新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出新特征。首先,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数据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动态的数据体系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真正来临。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谁拥有了数据就意味着财富,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数据信息,以此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其次,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注重使用新兴技术产品。与传统的人力劳动相比,借用新兴技术产品不仅能够提升职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犯错的可能,進而提升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业绩水平提升具有滞后性

业绩水平提升具有滞后性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企业的业绩提升是线性的,即商品销售量增加,企业的业绩就会明显增加;商品销售量降低,企业的业绩就会出现明显下降。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技术发展强化了“数字鸿沟”,拥有更高社会地位的人更早接触并使用新兴产品以及技术,而社会地位较低者则滞后于前者,因此各种新兴产品从诞生到被人们熟知并广泛使用,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营收存在一个明显的“临界点”,只有达到“临界点”附近,企业才能实现大规模营收,业绩水平才能得到较快提升。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控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经济主体,如各类企业以及商家等,但是由于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经营方式以及经营理念存在差距,这就增加了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环境变化莫测,人们难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准确预测市场走向,这就导致市场环境中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这对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但是,企业加强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这对于维护市场环境的稳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企业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形成科学的风险防控体系,进而对市场环境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以此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以人工运转为主的基本管理方式逐渐转变为了借用新兴技术的高效经营管理模式,这就促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从效率和质量两个方面提升。首先,新兴技术为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提供了技术可能。企业进行风险评估需要有大量数据的支持,在传统的人工运转阶段,职工很难收集到大量数据,这就增加了企业风险评估的难度;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新兴技术获得大量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其次,积极采用新兴技术提升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可以同时计算多种数据类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交叉分析,以此可以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将员工从繁琐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3.有利于构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积极进行财务风险分析与防控有利于构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财务控制是企业控制系统的核心,承担着会计运算、绩效考核等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良性运转。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市场,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积极借用各种智能化技术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的风险防控能力。其次,会计核算以及财务分析结果等都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而在评估中发现企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通过不断完善内部制度构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4.有利于促进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合理化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出现,企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收集,而且与过去人工收集的数据相比,大数据技术收集的数据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以及利用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中的任何浏览轨迹都会作为数据储存在互联网中,而互联网自身具有强大的“记忆”能力,除非这些数据信息被互联网管理者有意删除,否则会永远储存在网络中。借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广泛收集用户的数据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这就促使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数据分析的影响,进而使得数据分析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企业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存在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注重引入互联网因素。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引入互联网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现阶段,虽然大多企业都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但是并不注重将互联网元素引入到财务管理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依然由职工负责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在数据分析与管理方面,这对于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力来说是及其不利的。其次,很多企业缺乏进行财务管理的经验,且没有较多的财务管理知识,这都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单一化

互联网时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存在目标单一化的问题。首先,大多数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是为了实现资金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等一系列较为基础的内部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将企业财务管理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各方面是促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所以企业应当正视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其次,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缺乏广度。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仅涉及企业内部的收支预算、财产管理等内容,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广泛性。

3.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企业不注重构建风险管理机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大数据时代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以及动态的数据体系,这为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契机。但是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知较为保守,不注重互联网技术构建风险管理机制。其次,企业缺乏明确的风险评估机制。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识,只是简单地跟随市场变化调整经营方针,这不利于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受阻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信息化受阻的问题。首先,企业的高层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企业中高层领导的决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战略,而大多数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形式较为稳妥,喜欢选择较为保险的方式进行企业管理,而各类信息化设备存在大量漏洞,容易造成重要信息丢失等问题,这就使得中高层难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其次,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化设备利用率较低。虽然有些企业在公司内部引入了各种信息化设备,但是公司职工在日常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不注重利用这些信息化设备提升工作效率,这就造成了企业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

四、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风险防控

1.以科学方式进行财务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若想实现对财务风险的防控就需要以科学方式进行财务管理。首先,企业要注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引入互联网因素。互联网因素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企业可以通过打造信息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方式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引入互联网因素。其次,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企业工作人员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所以企业应当通过公司内部人员培训、聘请专业人士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

2.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风险防控能力。首先,企业要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于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可以在总结、分析市场规律以及自身运营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企业要构建明确的风险评估机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只有建立明确的风险评估机制才能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取稳定的市场份额。企业应该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进而通过分析数据建立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

3.构建财务风险大数据处理平台

构建财务风险大数据处理平台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提升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首先,企业中高层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在企业内部构建财务风险大数据处理平台,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其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提升对新兴信息技术的使用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之所以不注重借用各种新兴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所以企业要注重强化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促使他们熟练使用各类信息技术。

五、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控方式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弊端,不适应新时代下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要积极进行创新,通过变革现有的企业风险防控方式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安全性。虽然现阶段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无法得到解决的。从长远来看,企业可以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财务风险大数据处理平台、以非结构化方式处理财务管理等方式提升财务风险防控水平,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巩树生.浅谈“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J].商场现代化,2020(21):163-165.

[2]方丹.“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2020(05):45+47.

[3]李益兰,熊知齐.浅谈“互联网+”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2):14-16.

[4]牟锐.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19(23):190-191.

[5]方莉.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241.

[6]翟雪妍.“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与创新[J].商业经济,2018(02):140-142.

[7]舒景玫.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7(19):179.

[8]孟新智.互聯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2017(03):66-68+106.

作者简介:禹华意(1993.08- ),女,苗族,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上一篇:游戏教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民法公平原则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