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发展范文

2023-10-07

丹阳市发展范文第1篇

1 绿色发展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

1.1 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主要以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理论研究,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创新发展思路。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通过实践,人把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1]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认为要保护生态环境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科学认识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类的生态实践和生态意识、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因此,绿色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绿色化为核心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其主要内容是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维系生态平衡,通过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和绿色环境等实践途径来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1.2绿色发展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1.2.1 绿色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引领和方法论指导。

2013年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明确以“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绿色发展模式”等作为“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的结合体,也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升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将绿色发展融入农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五位一体的建设,运用全面、整体、高效、持续、和谐的发展模式,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新局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绿色发展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必然是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南。

1.2.2 美丽乡村建设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新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是将乡村的生态文明与各项建设相结合,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绿色发展是在全球气候、环境、生态遭遇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是平衡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在实践中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全过程和环节中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的素养,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也正是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宗旨。

2 绿色发展理念下衡阳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依据

2.1 衡阳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1.1 美丽乡村规模逐渐壮大。

衡阳市近年来通过项目引领,规划带动目前已有雨母山示范片、横江示范片、茶山示范片、萱洲示范片,还将逐步打造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示范片;市县两级共建107国道沿途农村“一带”,各县(市)打造4个以上的示范片。在2020年要力争建设200个示范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乡村不仅规模逐渐壮大,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产业项目逐渐丰富,新农村建设收益明显。

2.1.2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对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垃圾污水有效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农民生态观念加强,逐渐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集镇中心绿化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产业富民渠道有效拓展。衡阳市各美丽乡村因地制宜,培育出地方特色产业,打造出优质稻、双低油菜、茶油、优质生猪、三黄鸡、无公害蔬菜、黄花菜、烤烟、席草、茶叶、等10大农产品产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发展生态养殖业、种植业、林业。借助风景名胜区、城郊接合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以项目为依托,吸引企业投资建设,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2.1.3 乡村文明建设大力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新建村级农家书屋、敬老院、孤儿院、休闲广场、健身活动场所,大力加强村民文化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文娱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开展乡村文明创建,加强村民文化素质培育,树立道德风尚,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极大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在以上的几个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不仅快速推动了衡阳城镇化建设,增强了衡阳的经济实力,也加快了衡阳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美丽衡阳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生活,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制约,总体设计滞后,操作层面上的不到位,衡阳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依目前现实状况,衡阳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己然、必将承受着多重阻压力,面临一些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分析认识到这些阻压力,迎接挑战,努力建设衡阳美丽乡村。

2.2 衡阳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思想认识上存在差异,总体规划滞后。

美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升级,但各级部门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上思想不统一,乡村发展定位不准确,旅游项目品味不高,个别乡村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群众参与治理主体意识模糊。由于参与部门较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在长远规划上,乡村治理缺乏规划引领,导致乡村建设打不开手脚,布局不合理,开发不完全。

2.2.2 资金人才缺乏。

衡阳乡村在基础建设上,大多资金投入不足,公共产品特别是基础设施供给短缺,基层乡镇政府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民营企业进驻乡村较少,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逐渐呈现疲态,措施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土地流转、项目大招商引资方面显得束手无策,导致产业项目资金缺乏,项目发展规模受到限制,发展动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呈现“空心化”趋向,广大农村的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留守在农村的多为孩童及老年人,老龄化严重,甚至举家搬迁外地导致个别乡镇出现“空心村”现象,农民“非农化”现象严重。[3]由于地域,硬件设施,就业人员的待遇保障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流动性增大,人才引进较困难。

2.2.3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通过新农村建设,衡阳乡村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而然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人为不当行为的叠加持续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等;日常生活中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及城市生活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不良生态行为,造成农村饮用水质和空气的污染。

3 绿色发展理念下衡阳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对策

3.1 绿色发展引领科技兴乡

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富农、科技兴农,生产关系的不断重塑革新才能推动农业蓬勃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科技兴乡要以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强与农业科技研究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产品。加大对农村家庭绿色农场的扶持力度,引进科技人才,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并把生产延伸到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中去,逐步完成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的转变。

3.2 绿色发展保障环境立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经济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条件,人民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乡村发展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乡村经济同时保护好一方水土,治理好乡村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以行政伦理为指引、民意为导向,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乡村环境治理。通过科学治理,和谐处理乡村眼前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发展促持续带稳定,保障乡村更加有效发展。

3.3 绿色发展助推旅游活乡

明确各乡村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旅游产业,挖掘休闲农业与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农旅结合的示范区和精品农家乐。按照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的原则,乡政府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扩大招商引资,丰富乡村旅游项目,提升项目品质和品味,打造旅游精品,拉动乡村旅游消费,为美丽乡村增添活力。

3.4 绿色发展带动产业富民

“绿色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物质基础。任何乡村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必须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前提下进行,并且经济和社会行为还要有利于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可以从保护和维系生态环境中挖掘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増长点,生态环境优势转换为经济和杜会方面的生态优势。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变传统生产观念和方式,注重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为农民创富增收。

摘要:衡阳市乡村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特色民间文化等优势,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来势较好,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仍然要看到今后努力的方向。绿色发展为衡阳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由之路,由此培养绿色意识,转变传统发展观念,通过绿色科技兴乡,绿色旅游活乡、绿色环境立乡,绿色产业富农,为推进建设衡阳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丹阳市发展范文第2篇

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方向, 意味着新的起点和新行动。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大意义, 在时代强烈的责任感下, 我们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文化发展征程中, 我们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再结合南阳当地特色传统文化, 探索南阳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式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培育、积淀、传承和创新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创造的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文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众所周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中国文化立场, 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当今时代的文化环境, 传承优良的文化体系, 发展面向现代的、面向世界的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提高精神文明发展速度,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一、南阳文化发展的优势

南阳, 古称“宛”。自夏商始, 虽历尽沧桑, 但经久不衰。汉光武帝刘秀担任皇帝时被指定为“帝乡”, “陪都”和“南都”。由于其丰富的历史资源, 它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的历史灿烂辉煌, 历史的脚步已经走到了现代, 武侯祠, 医学祠, 内乡县府衙, 汉画博物馆等代表的文化景观博大精深;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太白顶风景区,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 老界岭原始森林的旅游文化数不胜数;丹江水库, 鸭河水库等大型工程, 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南阳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南阳市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现状调查

南阳市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针对南阳文化发展状况, 本课题组从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建设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选定的样本包括唐河, 新野, 社旗, 南诏, 内乡, 栾川县, 以及南阳市卧龙区和万城区的几个行政村。调查对象为15个社区的社区居民。

(一) 南阳市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势头不断向好发展

为了丰富南阳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南阳市委和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特别是在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这一方面, 重点建设农村文化“五大工程”, 推进南阳市新农村建设。“五大工程”建设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随着农村文化“五大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南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后的情况基本发生了变化。

(二) 南阳市文化发展在城乡间存在差异

1. 文化机制

因地域、思想等多方面原因, 部分具体施行地区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 经济发展水平

南阳经济水平虽逐渐提升但相比其他大城市而言, 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部分文化基础建设无法及时跟进。

三、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

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南阳市怎样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一) 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从生产力发展上来看, 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其中文化生活需要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因此, 有针对性的解放文化生产力, 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繁荣,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 发展南阳文化产业要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体制, 一定要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走市场、创新、科学发展之路。首先是土地支持。文化园区建设离不开充足土地的支撑。其次加大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作为南阳名片的卧龙岗、医圣祠、内乡府衙、汉画馆以及其他名胜古迹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开发力度和保护力度, 并积极引导社会基金融入南阳文化产业集聚区项目上去。

(3) 在人才政策方面, 要积极吸引各界人才, 鼓励有文化、有思想、有理念的管理人才积极参与文化产业。

(二) 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政府具有管理文化和发展文化的职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不能单单依靠市场、依靠人民的自觉意识, 迫切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扶持, 为南阳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2) 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一致, 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三) 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 在当代新媒体和文化市场的发展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 文化市场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给居民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媒体的商业性质, 也引起了一些文化乱象问题。这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来加强对当地文化生活的指导。

(2) 在当代要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方式的创新, 来更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要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百花齐放, 创造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四) 哲学生活角度分析

如何促进南阳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1) 协调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促进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发展优秀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必须协调优秀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促进文化的加速发展, 以优良的文化服务地方文化, 发现历史文化瑰宝, 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彰显当地文化特色, 引领南阳市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南阳市是文化之都, 倡导市民热爱本土文化, 由自发的文化行为变作自觉的文化行为, 由被动的文化创作变作主动的文化创造, 齐心协力, 共同提升南阳市的文化品味, 才能真正推进南阳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四、总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全国上面齐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红色经典文化, 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 新的时期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多方配合大力弘扬传承南阳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文化, 发展当地特色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本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全面地解读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基于南阳文化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探索南阳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式方法, 把握中国文化发展模式的规律性, 对南阳文化发展模式的现状和成败经验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概括, 力图归纳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想法, 为南阳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顺利进行提供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南阳市,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考试 (高考文科版) , 2011.

[2] 王平, 胡蓉.推进内江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调研报告[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0) :82-85.

[3] 王迎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13.

[4] 李佳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11) :270-273.

[5] 南方日报评论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南方日报, 2017-10-17 (F02) .

丹阳市发展范文第3篇

一、浅析信阳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信阳市作为全国产粮大市, 在现代化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产业集团化、现代化的重视和投入, 目前已经能达到年生产粮食118亿斤的实力, 而且高标准粮田和现代农业产业集团也十分密集。然而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信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并未取得捷足先登的优势, 相反受起步较晚的制约, 农村电子商务整体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的领域。为此信阳市加快了洽谈、部署和投资, 先后与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多家公司签署合作关系, 并组建了信阳供销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品牌效应和覆盖范围都随之提升。然而受专业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的影响, 信阳地区农业生产者在订单管理和网络营销方面都处于劣势, 为此对相关创业农民和生产者提供免费和定期培训势在必行。此外, 信阳市在农产品资源领域得天独厚, 特色农产品有很多, 但是受投资成本、理念和需求的影响, 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敢于尝试电子商务模式销售或创业, 因此加大宣传力度, 为有意者提供创业资金保障成了今后政府、农业部门以及信贷机构应该重点部署的环节。

二、浅析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农村物流建设体系不完善

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配套物流体系的保障, 可以说农村物流建设水平直接关乎农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信阳市部分地区由于过于偏远, 物流成本相对昂贵, 在地域因素的制约下, 因此形成了商品输送不畅的窘境。尤其是没有形成产业园区, 一些农产品新鲜程度很难保障, 其中冷藏技术、运藏设施也并不成熟, 同时制度也不健全, 经常出现与农户之间利益冲突, 为此完善物流体系并加强物流基础建设十分必要。

(二) 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失

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在硬件方面存在缺失和滞后的同时, 在专业人才方面也十分缺乏。由于电子商务需要具有敏锐的互联网嗅觉、眼光和思维, 同时掌握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应用, 这样才能够娴熟地处理好网站运营及网络推广。但是受农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信阳市很难吸引到专业的电子商务技术人才, 可以说人才储备明显不足。而农户和经营者知识水平有限, 对市场把握不到位, 为此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拓展中相对乏力。

(三) 农民群众对电子商务认知不足

众所周知, 电子商务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率极高, 然而就农村地区而言, 仍属于新兴领域。一些农民群众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相对片面, 同时存在抵触心理。此外受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思维的固化影响, 容易对支付模式产生顾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交易规范程度较低, 网络交易安全的监管机制十分欠缺, 这对于起步阶段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一旦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不仅会让农户陷入困境, 而且还会产生不良社会轰动效应。

(四) 农产品品牌营销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人们追求品牌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农产品是否具有特色和知名度成了考验电子商务经营质量的标准。然而信阳市一些农业生产并不注重品牌战略营销理念, 眼光相对短浅, 农产品贸易还没有过渡到品质阶段。尤其是一些特色农产品甚至没有注册商标, 仅仅是以地名称呼。这也使得同类产品良莠不齐, 优势竞争力严重不足。为此创造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成了信阳市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必要保障。

三、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一) 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引导职能

信阳市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电商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在确保网络宽带等必要硬件设施的基础上, 还要加快网上产品的开发,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借助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强化宣传营销, 努力发展和重点建设农村电商龙头企业,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网销产品质量。与此同时, 设立地方标准, 严格落实督查考核机制, 全方位深入一线农村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而及时督促协调解决, 打造农村电商梯队建设。

(二) 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支付及物流体系

为了应对和突破农村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 信阳市还应该继续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确保电子商务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支付系统, 出台相关保障政策, 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虽然近年来信阳市农村地区基本都实现了村村通, 但是与发达国家和现实需求相比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可以说农村物流设施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深入发展, 信阳市应该与时俱进地开拓国际市场,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体系并做到与世界接轨。首先, 做好线下农业产业体系以及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 确保产品质量能够追溯到各个环节。其次, 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物流的仓储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数据库以及配送支撑体系, 确保物流快递配送体系的全覆盖。最后, 鼓励本地区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跨境业务, 做好推广经验的宣传工作, 实现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 确保农民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信阳农村电商产品供应的核心是农民, 然而农民文化程度以及信息捕捉能力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让农民获取电商成功的体验至关重要。为此政府机构要做好牵头工作, 组织交流和培训平台, 对农民电商经营做必要的指导, 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积极性, 使其在产业链中地位和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总之,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电商时代下, 为信阳农村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借助信阳市农村成功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 可以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来源源不断的助力支撑。当然, 制约信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很多, 而且十分复杂, 只有理清和掌握这些问题, 才会为优化决策的设计和制定提供坚实数据基础, 最终为信阳农村经济繁荣带来新动能。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的保障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农业大市, 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受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制约因素的影响, 地区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水平仍有待于提升。本文从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谈起, 进而重点分析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因素, 最后提出健全和优化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及体系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旨在为加快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丝助力。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制约因素,信阳市

参考文献

[1] 李小锋.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 黄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来自襄阳地区的调研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4 (3) .

[3] 程红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以及模式选择——农户为生产者的研究视角[J].江苏商论, 2014 (11) .

[4] 邵占鹏.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 .

[5] 大别山农产品物流中心:信阳农产品从这里走天下[N].信阳日报, 2014-11-26.

[6] 信阳日报“.互联网+”在信阳——信阳市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综述[N].信阳日报, 2016-11-11.

丹阳市发展范文第4篇

大西安是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 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 渭南市富平县、蒲城县在内的, 面积达12009平方公里的国际化大都市。

2 建设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的意义

首先, 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可以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把西安 (咸阳) 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促进西咸区域的崛起, 便可实现西安带动咸阳、咸阳壮大西安、西咸辐射关中的战略目标。其次, 关中想要“率先”发展, 就必须实现大西安建设规划, 构建关中经济“增长点”, 以增长点带动周边, 从而促进全省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再有, 随着西、咸两市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 未来西安一日交通圈将覆盖大半个西部, 如此一来, 建设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可助推西部大开发战略。最后,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大西安建设成为“五个功能基地”, 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这一系列目标定位和相应措施, 完全符合西、咸两市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

3 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咸阳的发展定位

3.1 功能定位

承担何种功能, 扮演哪些角色, 是咸阳在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咸阳虽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主体之一, 但与西安实力还相差悬殊。因此, 《若干意见》赋予咸阳的战略定位有八个方面, 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创新示范区以及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基地、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产业高地、现代都市农业先行示范区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化现代田园城市。

3.2 城市定位

目前咸阳市秦、渭两区区划面积仅523平方公里, 这样的区划面积, 与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地位极不相称。所以, 当前咸阳应实行中心城区扩大提升战略, 使中心城区跳出现在的老城区, 重新打造大的中心城区, 从而推动“小咸阳城”到“大咸阳城”的跨越发展。

3.3 关系定位

“大西安”不等于“西安市”, “大西安”不等于“西、咸两市合并”, 其是包括了西安市、咸阳市、西咸新区三位一体的一个区位概念而非行政概念, 西安市在这一规划中只是承担了一个主城区的角色而已。现在的大趋势是陕西省主导“大西安”的建设, 并且其是由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三个子城市构成的一个都市圈。

3.4 模式定位

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模式定位为“同城两市多市”建设模式, 因为建设西安 (咸阳) 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是推动西、咸两市一的一体化。结合国际、国内众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 国际化大都市在建设过程中,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同城两市多市”就是其中一种, 结合省、市现实, 西咸大都市建设更适合采用“同城两市”模式。

4 咸阳融入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的战略举措

4.1 树立“共赢”“竞合”意识

意识观念的更新是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根本。首先应牢牢树立“共赢”意识, 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其次需要达成“协同”意识, 因为“竞争协同”而不是纯粹的“竞争”。

4.2 实现交通与信息一体化

推动西咸一体化, 首先应在两市城市空间上应形成一体化, 为城市组团式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以西咸当前背景条件下, 交通一体化应该结合管理、运输和路网这三个大的板块着重推进实行;而信息一体化则需要结合共用通信网、局域信息网和广播电视信息网的建设等方面推进实行, 最终实现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

4.3 确立“产业一体同构, 城市功能互补”基本思路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为产业集群。咸阳市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 比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 以及以自身独特的产业基础实现差异化发展。坚持贯彻“产业一体同构, 城市功能互补”的方针, 以优势产业为重点主导产业, 以达到资源效率配置最大化。同时不应放弃与西安市产业群之间的密切深度的合作, 以便最大化提高区域产业集群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4 规划引领

要想打开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大门, 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央的战略意义是将西安打造为国际化大都市, 其包含的政策潜力和操作空间很大, 需要谨慎地理解和应用。根据西安当前背景下, 两市需要规划详细的指导蓝图, 能够让市民对未来可期, 除此之外, 还应该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 使市民真真正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以达到增加建设动力的和稳固两市无论是就近还是长远的和谐关系的目的, 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

摘要:阐释了大西安建设的概念及其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意义, 从功能、城市、两市关系和发展模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咸阳市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的定位。并针对当下现实状况提出了咸阳融入西安 (咸阳)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大西安,咸阳市,城市定位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政府官网.陕西大事件[EB/OL].陕西省政府官网, 2016-11-22.

[2] 王燕.娄勤俭在听取大西安新轴线建设规划情况汇报时强调[N].陕西日报, 2017-3-24.

[3] 陕西省政府官网.娄勤俭在西咸新区调研时讲话[EB/OL].陕西省政府官网, 2016-11-22.

丹阳市发展范文第5篇

(一) 区位优势及综合交通体系优势使莱阳市能够充分的开放发展

莱阳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心区域, 方圆150公里内连结四个大中城市, 距烟台、青岛各100公里, 距威海、潍坊各150公里, 距大连市90海里, 是出入山东半岛的门户。随着“互联网+高铁高速时代”的来临, 半岛城市群内部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协同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 发展要素的流动将更加自由流畅。莱阳市是青岛、烟台两市经济圈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半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提速, 莱阳市成功的融入半岛“一小时生活圈”, 这都对莱阳市实施“空间融入”、加快发展要素汇聚等方面产生极大地推动作用。此外, 莱阳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势也比较明显, 蓝烟铁路、青荣城际铁路横贯全境, 莱潍、沈海、青龙、青威、烟青等10条国家和省级公路干线在这里交汇。经过多年的努力, 莱阳市实现了穿境国省道大中修全覆盖、“村村通”全覆盖。区位优势及综合交通体系优势促进了莱阳市的开放发展。

(二) 产业转调成效明显, 莱阳市迈上了结构优化、内涵提升的新台阶。

经过多年的努力, 莱阳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3:46.5:40.5。产业转调成效明显, 表现为:一是先进制造业迈入快车道。食品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初见成效, 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如, 鲁花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5亿元、纳税3.5亿元, 分别增长14.9%、17.2%, 荣获全省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 并入选国家品牌计划;龙大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6亿元、纳税2.3亿元, 分别增长15.6%、3.9%, 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巨力精化纳税4.4亿元、增长633%;盛隆集团纳税1.1亿元、增长16%;舒驰客车纳税1.1亿元、增长431%, 投资30亿元的新能源客车产业园项目启动建设;鲁亿通融资20亿元并购广东昇辉电子, 科盾科技获评省电子信息行业优秀创新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8家, 纳税过亿元企业5家、过千万元企业25家, 百强企业纳税20.9亿元、增长48.3%, 创历史新高。二是现代服务业迸发新活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等行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 投资300亿元的白垩纪恐龙世界公园、100亿元的濯村特色小镇等一批重量级文旅项目加速布局, 樱花节、梨文化节成功举办, 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增长13.2%;还有随着威德健康产业园、德怡老年公寓投入运营, 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鸿福莱颐养中心主体完工, 莱阳市医养结合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三) 生态环境全面改观, 莱阳市形成了重拳治污、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 莱阳市以“零容忍”的态度铁腕整治环境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水环境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大绿化行动等方面。现在莱阳市五龙河流域水质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SO2 (二氧化硫) 、PM10浓度等空气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莱阳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具有优势的同时, 我们也同样存在劣势, 存在不足:

(一) 思想观念束缚有待突破

政治觉悟高, 吃苦耐劳, 踏实肯干, 但同时有些同志存在思想解放不够、观念变革不深、敢领风气之先的魄力不足等问题。例如, 我们如果遇到了新问题新矛盾, 那么可能我们的第一反应是, 看看以前有没有类似问题, 有没有成规惯例、现成经验可用, 而不是用创新的思维需找解决办法。

(二) 莱阳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

2017年莱阳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3:46.5:40.5, 一产比重依然过高, 三产比重低于烟台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14%, 低于烟台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纳税百强企业中, 食品加工、化工、房地产、机械汽车零部件企业纳税占了80%以上, 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莱阳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 突破束缚, 加快思想再解放。

境界的高低, 决定发展的层次。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思想观念的解放更新、思想境界的提升, 也永无止境。突破束缚, 加快思想再解放,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 联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 联系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 有六个解放需要注意:要着重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单一的GDP增长速度情结中解放出来、从守旧守成中解放出来、从机械的政策依赖中解放出来, 从窄视野、小格局发展中解放出来、从“我的政绩”中解放出来。

(二) 创新引领,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产业拉动,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两大引擎”是加快动能转换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必须抓实抓好。二要突出龙头带动, 培育壮大优势企业。前面我们提到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今年筛选了46家骨干企业进行包帮服务, 各级各部门实行“一企一策”的精准帮扶, 来引导企业通过技改升级、对外合作等方式膨胀规模、做大做强。三要突出创新驱动, 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要做好这三件事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多让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己去判断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去发展, 怎样发展。莱阳市优秀企业的发展壮大都是基于企业对市场、对经济发展形势细致深入分析的结果。但是, 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 就像政府不是万能的一样, 市场也不会万能。食品、环境等方面“监管不到位”的缺失, 都在提醒我们, 市场只能是提高人们福祉的手段, 而不能本末倒置把手段当做目的来追求。因此, 政府必须要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积极地角色: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当然, 我们对政府职能的认识和定位, 是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对哪些权利该“放下去”、哪些该“管起来”, 是有一个逐步探索、不断校正的过程的。这种转变很难, 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思维, 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点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莱阳有实力, 有发展劲头的企业, 他们根本不用政府来督促, 自身都很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使用, 都有自己的科研平台, 比如鲁花集团, 同品种的油, 鲁花的油卖的都贵, 但消费者还认可, 因为他的油品质好, 为什么品质好, 因为有技术含量。一流的企业卖标准, 二流的企业卖品牌, 三流的企业卖产品, 四流的企业卖苦力。2002年, 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审定会专家, 参照鲁花的现行标准, 对压榨花生油国家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鲁花的辉煌之路, 离不开“创新”的推动。

(三) 深化改革, 着力破解瓶颈制约。

深化改革, 这是中央一再强调的事情。前面我们说过, 新旧动能转换, 说到底是一场涉及诸多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我们现在很多政策如果不跟改革结合起来, 效果将很难实现。莱阳市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今年, 中央将在国企国资、财税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我们要结合实际精准发力, 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二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严格按照“零跑腿”“最多跑一次”要求, 全力打造优良的政务环境,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三要创新投资融资机制。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同时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作用, 深化政银企合作,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要放大省财政直管县、革命老区等政策优势, 努力争取各级资金和项目扶持。

(四) 综合优势, 加快提升园区承载能级。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主阵地是园区。为解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陈旧、配套功能不足问题, 今年莱阳市计划融资12亿元, 对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各级各部门要以园区为载体, 加快要素向园区集合、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积极探索“僵尸企业”退出机制, 通过兼并重组、关停转产等方式, 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实现“腾笼换鸟”, 激发发展活力。

“以不息为体, 以日新为道。”新旧动能转换, 非一日一时之功, 认真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 就一定会建设好我们的家乡莱阳, 建设好我们的美丽山东, 建设好我们的大美中国!

摘要: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也是山东省启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第一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包括济南、青岛、烟台3市全域和其他14市的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莱阳作为烟台市所辖的县级市被完全包含其中, 这为莱阳市全力加快经济社会进位赶超步伐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本文将从莱阳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存在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丹阳市发展范文第6篇

学者们曾研究过不少国内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 尤其对大城市如北京、南京、杭州等城市研究较深, 运用了多种测度方法、探索性分析、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其集聚特征。如邱灵等学者综合多种描述产业集聚特征的测度方法深入剖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 此外还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的机理;吴建楠、曹有挥等学者和蒋海兵[4]等学者分别利用空间分布图直观呈现出南京市与杭州市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 生动演绎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赵阳阳、刘纪平等学者在对哈尔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时,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得出哈尔滨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目前学者们对东北地区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尚浅。沈阳市作为2016年入选的东北唯一的国家级中心城市, 在实施东北二次振兴政策中, 必将扮演着领头军的角色。目前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仍在定性分析阶段, 未能对沈阳市近八年来的发展情况及现状准确把握。此外, 在以往对其他城市的研究中, 部分学者利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演变过程时, 只从空间集聚的区位演变上进行定性分析, 忽略了企业密度演变特征。

本文在全国与全省双视角下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演变特征的理论测度分析, 避免小范围下对其发展状况的认知偏差。结合对比在双视角下的空间基尼系数演变趋势进行研究方法矫正, 准确把握发展特征。采用地理编码方式将企业数据空间化, 运用GIS平台核密度分析, 通过划定不同年份的同一空间区域, 统一参数的方式, 获得行业核密度演变图, 得出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区位、密度演变特征。最后结合研究结果为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提出有效建议与对策。

2 研究范围、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范围、数据来源

研究区域为沈阳市辖区, 包含沈阳市9个主城区。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辽宁省以及沈阳市的统计年鉴;沈阳市2008-2014年黄页企业数据。结合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沈阳市产业自身特点, 将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选定为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六大行业。

2.2 研究方法

时间维度上采用区位熵与空间基尼系数两种指标基本测度方法, 通过相互对比矫正来衡量整体空间集聚演变特征;空间维度上采用核密度分析法, 基于GIS软件, 通过企业地址地理编码, 数据空间化处理得出各行业时空格局演变图。

(1) 产业整体集聚演变特征研究方法

区位熵 (LQ) 可以作为某一产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的一个测度指标, 同时可反映某区域在包含该区域的大范围下的地位。公式如下:

式中, qij为沈阳市某类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 qj为沈阳市所有产业从业人数。qi为区域范围该类产业从业人数, q为区域范围所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计算得出全国区域范围与全省区域范围的区位熵。

空间基尼系数 (G) 是20世纪经济学家基尼由劳伦兹曲线推导而来的, 它也是用来反映产业集聚程度的一种测度指标。公式如下:

式中, i为沈阳市六类行业就业总人数除以区域六类行业的就业总人数, Si为沈阳市六类行业中某类行业就业人数除以全国该类行业就业人数。分别计算得出全国区域范围与全省区域范围的空间基尼系数。

(2) 空间结构集聚演变特征研究方法

核密度分析法。从数据样本出发研究数据分布特征, 通过考察规则区域内点的密度的空间变化来研究其分布特征。核密度分析中, 落入分析区的点距离分析中心近的点被赋予的权重较大, 反之, 权重较小。本研究中各企业分布点性质具有相同性, 落在分析区域内的点具有相同的权重。结合沈阳市企业特点, 以1km2为单位, 1km为半径生成核密度分析图。

3 生产性服务业时空格局演变与集聚特征

3.1 双视角下时间维度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3.1.1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国和全省的大背景和小背景区域下集聚演变状况具有相似趋势。在全国或全省区域视角下呈现出一定的专业化程度, 且在全省内专业化程度较全国视角下高。这与沈阳市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 以及省会城市有着必要的关系。近八年来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尽管保持着一定的区域作用与地位, 但呈现出逐年降低趋势, 无论是在全国范围或全省范围专业化程度均逐年下降, 一定程度反映沈阳市经济发展势头不足, 发展情况不乐观状况。

3.1.2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近八年内六大行业中, 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仓储和邮政业这三类行业无论在全国范围视角还是全省范围视角下都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集聚程度, 在沈阳市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与地位。但其发展演变趋势不同。其中,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作为沈阳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产业近八年来保持稳定发展, 企业集聚度不断增强, 专业化程度逐渐提升, 目前仍为沈阳生产性服务业中集聚度高的优势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两类行业尽管仍作为优势产业, 近年来呈现出弱势化发展趋势。沈阳历史上发展形成的一些如高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产品等重点工业产业为沈阳市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是这两类行业发展形成的基础保证, 而近年来金融保险业在全国和全省范围内的专业化程度逐渐降低, 尽管在全省范围内地位仍举足轻重, 全国范围内不具有明显集聚优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全国内的专业化程度、作用地位和弱势化发展趋势与在全省范围视角下的程度和趋势相当。这与沈阳市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 重工业比重下降, 货物运输量大幅下降具有重要联系。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在全国或全省区域视角下的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相似性, 由最初具有专业化程度且逐年增加出现波峰, 而近几年集聚程度迅速降低, 区位熵连续出现小于1, 呈现出不具有专业化的趋势。沈阳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化集聚程度不高, 全国范围内其区位熵小于1, 全省范围集聚程度略高。尽管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作为中国电脑软件城、北方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中心商务区, 产业多以电子信息产品零售商业为主, 技术服务中心尚未形成规模。

3.2 空间维度的生产性服务业各分行业演变特征分析

不同时段城市企业发展过程的数量、密度不同, 在核密度分析中探讨发展沈阳市不同时期城市企业的相对集聚特征的演变。

金融保险业的空间结构演变在前期阶段呈现出向中心城区集聚的状态, 密度不断增加, 围绕市府广场、金融中心逐渐形成行业主核心板块。而后期则呈现出一定的向外扩散态势, 中心主核心区集聚形成多核状态下, 中心区外围也逐渐发展形成多个次核。围绕铁西广场、沈阳北站以北这些临近中心的片区次核形成过程更迅速。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最初在沈阳市不同片区形成了多核分散状态, 近八年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在原有核心基础上不断集聚扩大趋势。沈阳市该行业空间分布的区位特征同其他城市类似, 该行业本身具有对高校教育区明显偏好性。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在前期阶段呈现迅速集聚状态, 密度增加迅猛, 由最初在中心区形成多核迅速演变为双核高集聚形态。后期阶段, 则呈现出密度逐渐降低、集聚度降低, 演变为多核。与最初结构不同的是, 形成了微弱的扩散趋势, 多核中不再只集中于中心区, 在临近中心区外围形成了次核。

房地产业呈现不断扩散态势, 前期由最初在中心区形成单核逐渐向外扩散,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密度不断增大, 受到地租影响, 该行业更偏向中心区外围发展。后期不再向中心聚集, 而向四周扩散, 出现众多小而聚集结构形态, 受国内形势影响, 企业分布密度减小。

沈阳市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空间发展具有独特性, 由分析演变图可知, 该行业高度集聚在三好街片区。近八年内空间结构始终凝聚。三好街是东北最大的电脑与IT产品经销集散地、北方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中心商务区, 吸引大量企业集聚于此, 然而演变图显示集聚点企业密度逐渐减小,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4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对策

4.1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国与全省范围内呈现出一定专业化集聚程度, 在全国内集聚化程度尚不明显, 距大都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仍处于亟待增进态势。六类行业中存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产业, 同时也存在弱势产业。不同产业具有发展异质性, 政府在未来产业发展的决策中应因势利导, 差异化引导各行业良性发展。

保持传统运输行业优势, 推进行业多元化发展。 (1) 以工业优势保持行业发展。现代工业企业发展仍离不开传统运输行业, 以优势继续带动行业发展。 (2) 以电商带动行业集聚。通过加大电商平台规模, 拓宽电子商务领域, 形成多个物流集中发展区, 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3) 净化旅游服务环境, 发展旅游产业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旅游业, 将吸引大量国内及国际游客, 完善旅游产业链, 将推进公共交通运输行业向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2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空间布局发展建议

未来沈阳在产业空间布局发展中, 应当依据各类行业的异质性与区位偏好性进行产业的合理布局。

发展形成城市金融商务次中心。沈阳在不断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迈进进程中, 未来必将朝着多中心空间布局形式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具有对中心区位偏好性。借助沈阳市政府搬迁至浑南市政中心这一契机, 发展次中心商务金融圈, 与原金融生态圈形成跨浑河两岸对接的两大金融商务中心, 有效增强沈阳市金融商务中心的区域影响力。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具有对地租敏感、交通区位偏好性。随沈阳城市内电商企业迅速发展带来货物量不断增加, 未来在距离市中心较远、对外交通便捷的区域建立物流港、自贸区等以带动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发扬沈阳市交通物流仓储优势, 构建区域内更大更广的物流、人流的辐射网络。

5 总结

在全国与全省不同区域背景下对比分析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 结合双视角下空间基尼系数演变趋势, 在时间维度上通过理论测度分析沈阳市08—15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演变特征, 把握沈阳市在不同区域范围下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水平。空间上通过核密度集聚演变图及企业密度演变分析各行业集聚演变特征。最后, 根据分析结论提出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以及空间布局的建议与对策, 协助沈阳市政府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利用效益, 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飞速发展, 为东北地区二次振兴创造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强牵动力量。

摘要:研究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大背景和小背景下的历史发展状况、作用和地位, 通过不同范围下的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对比分析, 利用GIS核密度分析方法分别探讨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历史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1)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在全国与全省双视角下都呈现一定专业化程度, 全省范围内专业化程度更明显。 (2) 生产性服务业六类产业发展中存在优势产业和较弱势产业。 (3) 近八年内不同产业专业化发展和空间结构集聚特征演变趋势存在较大差异性。最后结合目前沈阳市政策, 考虑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异质性, 为沈阳市未来产业发展提出创新发展策略以及合理的空间发展布局, 协助沈阳市政府决策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迅速提升, 助力东北地区二次振兴。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发展策略,沈阳市

参考文献

[1] 邱灵, 方创琳.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J].地理研究, 2013, 32 (01) :99-110.

[2] 邱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3 (05) :74-91.

[3] 吴建楠, 曹有挥, 程绍铂.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变过程研究[J].经济地理, 2013, 33 (02) :105-110.

[4] 蒋海兵, 张文忠, 余建辉.杭州生产性服务业的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 2015, 35 (09) :103-111.

上一篇:协议保密范文下一篇:供电局实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