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网络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8

电大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计其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简单地说即连接两台或多台计箅机进行通信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1)按照计算机网络的规模大小和延伸范围来分类的,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2)按照计算机网络的地位不同,可分为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和对等网络。(3)按照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一般有以下五种结构:星形、总线形、环形、树形、网状等。

2、什么是生存期模型?它有哪些类型?

软件的生存期是软件工程最基本的重要概念,它是指软件产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废弃不用的整个过程,通常也称为软件生命周期。对软件生命周期的不同划分,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期模型(即软件生命周期型,也称为软件软件开发模型)。

常用的软件生存期模型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增量模型和智能模型。

3、什么是数据库?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哪 ?

数据库是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以一种合理的方法组织起来的,与公司或组织的业务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对应的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该集合中的数据可以为公司或组织的各级经过授权的人员或应用程序以不同的权限所共享。

根据应用的不同,数据模型可分为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两类。

(1)概念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只描述信息的特性和强调语义,而不涉及信息在计算 机中的表示,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最常用的是实体联系模型。

(2) 结构数据模型。结构数据模型直接描述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这类模型涉及到 计算机系统,又称为基本数据模型。它是用于机器世界的第二层抽象,通常包括一组严格定 义的形式化语言,用来定义和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最常用的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 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4、什么是数据库系统,它由哪些部分组织?

数据库系统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是可运行的以数据库方式存储、维护和向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或信息支持的系统。它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等)、数据库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所组成。

5、什么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有哪些应用:

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DM)顾名思义就是从超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搜索有用的商业信息的过程。

具体应用如下:

(1)零售和销售业:预测销售,确定库存量和分销计划等 (2)银行业:预测坏账、信用卡欺诈、新信用卡用户等。

(3)航空公司:捕捉客户经常去的地方和那些中途转机的乘客的最终目的地,这样航空公司就可以识别那些尚未开辟业务但却很受欢迎的地点,并考虑增加班机路线以捕捉商业机会。

(4)广告:预测在黄金时间播放什么广告最好,怎样使插入广告的收效最大。

(5)市场营销:对客户的人口统计信息进行分类,以预测哪些客户将对推销商品的邮件作出应答或购买特殊产品。

6、什么是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的特点有哪些?

物流信息(Logistics Information)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它是物流活动过程中各价目环节生成的信息,一般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信息流,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各种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

物流信息除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分布性、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

7、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1)EDI技术

(2)GPS/GIS技术 (3)条形码/射频技术 (4)通信技术

(5)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 (6)网络安全技术

8、物流信息系统的类型有哪些?

(1)按物流作业流程分类,物流信息系统分为进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进、销、存决策支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用于物流活动的三个环节。

(2)按物流环节分类,物流信息系统分为仓库管理系统、出库作业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 (3)按系统功能性质分类,物流信息系统分为操作型系统和决策型系统。 (4)按系统配置分类,物流信息系统分为单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9、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哪几个层次?

我国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采用树形结构,层与层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1) 体系表的第一层。本标准系统表从需求角度出发,标准体系表的第一层为物流信息基础标准,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通用的标准。当前主要是指(物流信息术语)。该标准应包括物流信息技术术语、物流修订稿管理术语、物流信息服务术语的定义。

(2) 体系表的第二层。按照物流信息标准化对象特征的不同,第二层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和其他。

(3) 体系表的第三层。对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和物流信息服务标准进一步分层。 (4) 体系表的第四层。第四层由第三层扩展而成,共分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可以继续扩展成若干个更小方面。每一个更小方面都可以组成本专业的一个标准系列或是一个标准。

10、什么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包括哪几种类型?

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读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包括: (1) 条码技术; (2) 光学字符识别(OCR); (3) 生物识别技术; (4) 磁条(卡)技术; (5) IC卡; (6) 射频识别技术(RFID)。

11、条码技术按码制分为哪几类?

条码按码制一般分为九类:UPC码、EAN码、交叉25码、39码、库德巴码、93码、49码、其他码制。

12、简述条码技术的应用情况?

作为物流管理的工具,条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环节: (1)物料管理、(2)生产线物流管理;(3)分拣运输;(4)仓储配送;(5)机场通道;(6)货物通道;(7)运动中称量。

13、简术RFID技术的主要特点。

和传统条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有以下优势:(1)快速扫描;(2)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3)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4)可重复使用;(5)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6)数据的记忆容量大;(7)安全性。

14、简述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情况。 (1)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及交通管理;(2)门禁保安;(3)RFID卡收费;(4)生产线自动化;(5)仓储管理;(6)汽车防盗;(7)防伪;(8)电子物品监视系统;(9)畜牧管理;(10)火车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11)运动计时;(12)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15、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1)计算机硬件系统;(2)计算机软件系统;(3)地理空间数据;(4)人员。

16、GIS软件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一个GIS软件系统应具备五项基本功能,即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与输出。

17、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系统总体设计;(2)数据库详细设计;(3)系统功能设计;(4)应用模型和方法设计;(5)输入、输出设计。

18、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特点是什么:

(1)GIS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GIS应用研究不断深入;(3)GIS应用社会化;(4)GIS应用全球化;(5)GIS应用环境网络化、集成化;(6)GIS应用模型多样化。

19、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哪些模型?

(1)车辆路线模型;(2)网络物流模型;(3)分配集合模型;(4)设施定位模型。 20 、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全球、全天候作业;(2)定位精度高;(3)实时导航;(4)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5)所造操作简便;(6)功能多、应用广。

21、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有哪些?

GPS系统由三大组成部分,即GPS卫星组成的空间部分、由若干地面站组成的地面监控部分和以接收机为主体的用户部分。

22、网络GPS的特点是什么?

(1)成本较低;(2)功能多、精度高、覆盖面广;(3)定位速度快,有力地保障了物流运输企业能够在业务运作上提高反应速度,降低车辆空驶率,降低运作成本,满足客户需要;(4)信息传输采用GSM/GPRS公用数字移动通信网,具有保密性高、系统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漫游性能好、移动业务数据可靠等优点,同时,容易实现有权限的信息透明化;(5)构筑在国际互联网这一最大的网上公共平台上,具有开放度高、资源共享程度高等优点。

23、车载GPS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1)对特种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2)城市出租车管理;(3)公交系统;(4)长途运输。

24、3G物流配送监控的功能有哪些:

(1)车辆跟踪;(2)路线的规划和导航;(3)指挥调度;(4)信息查询;(5)紧急救援。

25、根据功能,EDI分为哪几类?

(1)第一类称为贸易数据互换系统;(2)第二类常用的EDI系统是电子金融汇兑系统; (3)第三类常见的EDI系统是交互式应答系统; (4)第四类是带有图形资料自动传输的EDI。

26、试述EDI系统的构成。

从EDI的定义可以看出,通信网络、EDI软件及硬件、EDI数据标准化是构成EDI系统的三要素。

27、根据特点和运作层次,EDI分为哪几类?

(1)封闭式EDI; (2)开放式EDI;(3)交互式EDI; (4)Internet EDI.

28、试述EDI标准的内容。

EDI的标准包括EDI网络通信标准、EDI处理标准、EDI联系标准和EDI语义语法标准等。

29、试述物流EDI系统的构成和优点。

(1)物流EDI系统的构^^要索是标准、系统和通信。

(2)物流EDI的优点在于供应链组成各方基于标准化的信息格式和处理方法,通过EDI共同分享信息、提商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30、试述物流信息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物流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类,可以理解为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加工处 理来达到对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 统。它具有实时化、网络化、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物流信息 系统以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等为基本 内容。

31、试述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1)为仓库作业全过程提供自动化和全面记录的途径;

(2)改变传统的固定货位,实现全库随机储存,从而最大限度利用仓容; (3)提高发货的质量和正确性,减少断档和退货,提商顾客的满意程度; 〈4》为仓库的所看活动、资源和库存水平提供即时的正确信息。

32、试述运输管理華息系统的功能。

(1)配载调度:①线路选择;②装载规划;③车辆调度。

(2)运辕过程控制管理。 (3)运输资源管理。

(4)跟踪调度:①应用MCA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②应用等技术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

33、试述配送信息系统对配送的作用。

(1)物流配送反査速度快; (2)物淹配送功能集成化;(3)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 (4)物流配送作业规范化;(5)物流配送目标系统化。

34、试述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1)消除“牛鞭效应”;(2)可以使企业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3)可以保进企业管理技术的推广和管理思想的更新;(4)可以使企业提高业务量;(5)可以使企业引新客户,拓展新业务。

35、什么是物流信息网络化?物流信息网络化的特点是什么?

所谓物流信息网络化,就是指在物流领域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物 流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并能完成其在多媒体化、高效率的综合网络上自动采集、处理、 存储、传输和交换,最终达到物流信息资滬充分开发和普遍共享,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 流效率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网络专业性强;(2)信息来源的广泛性;(3)地域的广袤性;(4)网上信息实时性、动态性强。

36、根据共用物流信息平合的功能划分,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分为哪些子系统?

(1)数据抽取子系统;(2)车辆调度跟琮支持子系统;(3)货物跟踪支持子系统;(4)企业业务交易支持子系统;(5)综合信息发布子系统;(6)宏观决策支持子系统;(7)用于数据请求与调用的子系统。

37、EOS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作用有哪些?

(1)对于传统的订货方式,如上门订货、邮寄订货、电话订货、传真订货等,EOS系 统可以缩短从接到订单到发出订货的时间,缩短订货商品的交货期,减少商品订单的出错 率,节省人工费。

(2)有利于减少企业库存水平,提高企业的库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防止商品特别是畅销商品缺货现象的出现。

(3)对于生产厂家和批发商来说,通过分折零售商的商品订货信息,能准确判断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有利于企业调整商品生产和销售计划。

(4)有利于提高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率,使各个业务信息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便利和迅速,丰富企业的经营信息。

38、试述EOS的流程。

(1)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人订货种类;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

(2)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货,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 (3)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 (4)将送货传票上的资料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

(5)零售商对送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后,便可以陈列与销售了。

39、简述POS的系统构成。

(1)POS系统的硬件结构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体系结构。目前大多采用由收 款机、微机与网络构成的POS系统,该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收款机、扫描器、显示器、打印机、网络、微机与硬件平台等。

(2)POS的软件系统组成包括前台POS销售系统和后台MIS信息管理系统两大部分。 其中前台POS销售软件具有的功能有:日常销售、交班结算、退货、支持各种付款方式及即时纠错等。后台MIS软件则具有以下功能:商品人库管理、商品调价管理、商品销售管理、单据票证管理、报表打印管理、完善的分柝功能、数据维护管理及销售预侧等。 40、常用的定性预测方法有哪些? ,

(1)一般预测;(2)市场调查;(3)小组共识;(4)德尔菲法;(5)情景分析法。

41、物流预测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预测人员在实际进行预测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预测结果的可信度;(2)预测方案;(3)拟合度与精度;(4)预测的期限;(5)预测模型;(6)数据处理与模型调整;(7)实际与想像。

42、试述决策支持系统的特征。

(1)DSS的基本特征:针对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髙、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2)DSS的结构特征: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交互式计箅机硬件及软件;对用户友好的建模语言。

43、试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决策支持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1)人机对话子系统;(2)数据库子系统;(3)模型库子系统;(4)方法库子系统。

各部分的具体功能参见本章内容概要。

44、试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1)群决策支持系统(GDSS);(2)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DDSS);(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4)策支持中心(DSC);(5)综合决策支持系统(SDSS)。

45、简述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开发原则和策略。

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1)购买商用系统;(2)自行开发;(3)委托开发;(4)合作开发。 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1)领导参加的原则;(2)用户参与的原则;(3)规范化原则;(4)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原则;(5)优化与创新的原则;(6)实用和实效的原则;(7)发展变化的原则。

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1)接收式的开发策略;(2)直接式的开发策略;(3)迭代式的开发策略;(4)实验式的开发策略。

46、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有哪些?

(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2)原型开发法;(3)面向对象的开发法;(4)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方法。

47、试述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1)系统开发准备;(2)系统调査;(3)系统分析;(4)系统设计;(5)系统实施与转换;(6)系统维护和评价。

48、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系统性;(2)灵活性;(3)可靠性;(4)经济性。

电大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电大成人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自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只需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教室上课。这种强调时间、地点、人员等要素的授课方法, 对于电大的成人学员来说是不十分合适的, 他们大多数需要为生活而忙于奔波, 对于生活时空的需求和学习时空的矛盾十分突出。

例如我校0 5秋会计学班:一是学员性别差异大, 男女学员对于学习时间的保证各不相同。班级共有4 9人, 其中男学生只有4名, 而大部分女性学员不仅要有上班时间还要为家庭生活留有足够的时间;二是学员年龄差异大, 各个年龄段的学员对于时空的需求也大不一样, 班里年龄最大的为46岁, 最小的为22岁, 跨度达到24岁, 这与普通学校班级教育有着明星差别;三是存在较大空间距离, 同班同时上课较难。我区是海岛县区, 在海岛乡镇工作、生活的学员较多, 因而一起到学校上课的机率很小, 甚至有的只有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才会出现, 与老师见面机会几乎为零;四是学员的基础文化素质差异水平不一, 有些是普高毕业, 有些是成人高中毕业, 少数是中专毕业。大部分学员已多年不拿书本, 再要重新拿起书本读书显得比较吃力的。所以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课, 对大多数学员来说是不可能做到按时上课和高质量完成学业任务, 对教师来说也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而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做好电大成人教学工作。

2 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要求人们必须从一次性学习走向终身学习。网络教学则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使教育社会化, 使学习生活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发布教学课件、教学内容等相关的教学信息, 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虚拟校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对遇到的疑难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请教同学、教师、教学专家等, 甚至还可以和他们展开讨论。

网络教学具有的特点: (1) 具有交互性:一是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中于一体, 采用可视化界面, 窗口交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二是网络电子教室的建立, 增加了屏幕广播、网上监视功能, 给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 真正实现人机交互。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和讨论。 (2) 具有实时性:计算机具备高速传输信道, 老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 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 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网络的知识海洋里自由地遨游, 到达事先不可预料的地方。

3 在网络环境下,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3.1 互换角色, 电子教案起点要降低, 增进学员学习的信心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自己当作是初学者, 在细节上多下功夫。想象要是自己还没有学过这些新的知识时, 应该用原来已经掌握的知识怎么来理解;在学这些新知识之前应该必备哪些知识做铺垫。备课除了备课本之外还要备学生, 电大的学生文化素质是最参差不齐的, 要认真考虑学员的水平能力, 制作出适合电大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 让学生有信心, 觉得有能力学好是十分重要的。

3.2 加强老师网上答疑工作, 是电大教学的重中之重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网上建立了同班同学专门学习的留言平台或者Q Q班级群, 实现多向互动, 可以进行网上学习与测试练习, 布置作业, 用电子邮件、语言信箱、B B S留言板等方式参加小组学习与讨论。教师则要多进行网上答疑工作, 每天要留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学员网上提交的问题, 让学员能在网络上随时可以得到老师的解答, 不要让学员一直得不到解答, 失去对网上学习的兴趣。

3.3 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 做学员的知心人

没有批评, 只有真心的爱护, 引导学员主动参与网络教学环境。在有空时间师生可以相互谈谈学习心得、学习生活遇到的困难;可以分享好的学习经验, 交流信息,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也可以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同学进行鼓励, 激发学习动机, 消除个别学习带来的孤独感。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互教互学, 形成学员热衷网上学习, 教师喜欢网上授课的氛围。

3.4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加强新入学学员的培训指导和其他学员的日常管理

虽然网络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学习的资源利用还是靠学生的自觉性。要是学生以工作或不会用电脑为理由搪塞, 那么也达不到网络教学的效果, 因而对新入学的学员进行网络教学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使新学员尽快适应网络教学的学习环境。而其他学员在刚刚接触网络教学时会有很大的积极性, 但是时间一长, 失去了网络学习的兴趣, 这就要求学员强行在网上学习, 就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在学校网站进行实名注册, 并硬性规定要完成老师网上布置的作业和达到一定的网上学习时间, 在为了防止学生以挂网计算学习时间, 每隔一定的时间, 网站自动会停止计时。

总之, 在网络环境下, 在电大教学中采取以学员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学习方式, 它有许多可取之处, 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完善。

摘要:本文就从传统的教学授课方法出发, 通过对传统教学、电大成人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存在困难以及对网络教学发展趋势、特点的认识, 以作者讲授的班级为例, 来正确思考在地方电大成人教学工作中来运用网络, 从而进一步构建适合现代电大成人学员学习发展的教学环境, 更好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电大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基层电大学员的学习时间自由、地点不定等特点, 因此必须要为电大学员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平台。基层电大的辅导教师凭借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和各种各样的学习平台, 应该能够支持电大学员的网络化、个性化学习。然而, 我国基层电大对学员的网络化、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现状却不容乐观, 多数基层电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电大学员缺乏主动学习精神、更缺乏知识创新意识;基层电大提供的同步式教学无法满足电大学员的网络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基层电大师资比较匮乏、难以满足开放教育不少新专业的学习辅导要求等等。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提供基层电大学员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 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 必须要确保基层电大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个性化支持服务实践研究”拥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现代学习理论、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等理论支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育思想, 切合以电大学员为本的学习实际;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倡导利用开放式的教育网络开展网络化教学, 适应了电大学生的网络化学习需求;终身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以人生为始终”, 倡导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现代教学论的先进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能够有力地支持电大学生的远程学习;现代学习理论特别是行为主义学习、认知主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能够为电大学生的网络化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关于人的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科学认识, 为以电大学生为中心的远程网络化、个性化有效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我校课题组在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平台化链接主页学习支持模式、网络化课程论坛学习支持模式、个性化班级QQ群学习支持模式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个性化支持服务模式。

1 平台化链接主页学习支持模式

根据基层电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利用基层电大分校网站平台添加相关链接与主页, 蓝卓移动平台分别向基层电大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群发短信, 通过互联网支持电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活动。

1.1 添加学习资源链接支持模式

通过重庆电大荣昌分校网站添加教学资源链接, 校内网址为10.8.144.235, 互联网为www.rcjxx.com, 为电大学生的学习提供网络化个性化支持服务。例如, 我们建立的“重庆电大荣昌分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专科资料”链接, 囊括了教师讲课讲稿 (XP、WORD和EXCEL) 、形成性考核作业讲解、无纸质考试练习系统和答案等学习资源, 学员可以随时在家下载相关内容, 随时随地学习, 在教师讲课后通过较短时间即可完成作业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操作。再如, 我们上传了《职业技能实训 (单机版2.0) 》《职业技实训 (单机版) 》操作流流程、《职业技能实训》操作方法等学习资源, 让工作忙的学生不用到校即可学会大部分职业技能操作技能, 还可根据各自需要下载相关软件, 不用或部分通过QQ或电话联系教师即可完成《职业技能实训》的学习和测试任务。

1.2 添加学习个性主页支持模式

在重庆电大荣昌分校网站建立学生学习个性化主页, 其中包括电大学生招生报名入学测试、三级平台网站链接与学习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本专科资料、基于网络课程相关资源、职业技能实训、工商模拟机考、学生作业与成绩查询等多个专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化需求查看选取相关内容。例如, 我们建立的“国家开放大学荣昌分校学习导引”主页, 包括九门网络核心课程名称与QQ群、国开大平台与三级平台学习分工、学习步骤、教师类别、学习网站与工具等, 提供师生参阅, 让全校师生很快进入教学状况。

1.3 移动平台群发短信支持模式

我们重庆电大荣昌分校根据上级要求, 电大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班级均使用了蓝卓移动平台向学生群发短信, 分班分组分人个性化联系学生, 及时通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取得了非常好的时效作用。1.新生入学阶段, 采用临时数据方式, 通知学生, 分班及时, 避免了一个一个的通知学生, 提高了通知的效率。2.正式学习阶段,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及时通知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也可以及时回应班主任和辅导教师。

2 网络化课程论坛学习支持模式

建立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课程论坛”, 支持学生的学业咨询和问题讨论。

2.1 教师提问组织讨论学习支持模式

基层电大辅导教师根据电大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能力水平, “因材设问”,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问题,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具体的流程为:1.教师提问。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 提出全班学员应该解决的学习问题, 也可以针对某些学员甚至是某一个学员的学习情况, 提出其应该解决的问题。2.生生讨论 (师生讨论) 。辅导老师提出问题之后, 可以在“课堂论坛”里展开电大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讨论, 也展开辅导教师与电大学员之间的讨论。3.得出结论。在学员之间、师生之间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当然还可以在继续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修正观点和答案。

2.2 学生提问组织讨论学习支持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更有讨论的价值。将提问权教给电大学生, 这样的讨论学习会更有针对性, 也会更有时效性。具体流程是:1.学生提问。电大学员学习在过程中, 更多的是学员遇到学习困难,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2.生生讨论 (师生讨论) 。在电大学员提出了问题之后, 就可以在“课堂论坛”里展开学员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3.得出结论。在电大学员之间、电大辅导辅导教师与电大学员之间充分讨论之后, 就找到了答案。

3 个性化班级QQ群学习支持模式

3.1 共享班级学习资源支持模式

为基层电大每个年级的每个专业分别建立QQ班级群, 一是有利于班级学习管理, 班主任可以发布学习通知, 也可以单独给每个学员留言;二是有利于一个班级的学员之间、班主任与学员之间、辅导教师与学员之间交流互动;三是有利于共享班级学习资源, 辅导老师有什么学习资源可以供学员下载、有什么文件表册要求学员完成的, 都可以上传到共享里, 然后学员登录到共享下载并完成。

3.2 组织班级学习交流支持模式

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自由快捷的功能特点, 特别是移动QQ的出现, 辅导教师和电大学员在手机上安装QQ客户端, 实现班级QQ群随时随地与电大学生在线联系, 组织班级在线学习交流, 为电大学生提供了一种网络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3.3 远程协助辅导群员支持模式

班级QQ群能开展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里的学生在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时可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学员在操作上不懂的, 可以加好友, 让同学或辅导老师通过远程协助, 达到在线个性化辅导的目的。

3.4 语音视频直观交流支持模式

QQ群除了通过文字、图片等交流外, 目前已可以实现QQ群内的语音交流, QQ群内的视频交流, 电大学员可以在QQ群里面自由的通过语音提问, 知晓的学员可以当场解答, 本班学员都不能解决的, 可以由辅导老师直接针对某位学员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地解疑释惑。语音视频直观交流学习支持, 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很好地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3.5 师生之间QQ异步通讯支持模式

在电大班级QQ群里, 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可以聚集在一个群里畅所欲言, 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令别人在第一时间了解你, 这是论坛不具备的优势, QQ群与论坛的区别, 就是QQ群是一对一的模式, 论坛是N人对N人的, 因此, QQ群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能够很好地满足电大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电大班级QQ群还实现了离线文件、资讯、游戏、电子商务、搜索、相册、邮箱等学习辅助功能, 最大限度地为学员们提供不同方式的互动交流, 都能够有力地支持电大学员的网络化、个性化学习。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 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基层电大学员的学习时间自由、地点不定等特点, 决定了必须要以学员学习需求为中心, 并提供网络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课题组在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平台化链接主页学习支持模式、网络化课程论坛学习支持模式、个性化班级QQ群学习支持模式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个性化支持服务模式。

关键词:电大学生,网络化,个性化,学习支持,支持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 王文琳.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D].2009.

[3] 成诗明.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J].云南电大学报, 2004 (4) .

[4] 夏永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06 (7) .

[5] 夏永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06 (7) .

电大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法律实现我国社区教育相关资源的科学配置,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城市社区教育立法具有合法性,可以采用地方法规或地方规章的形式进行,对社区教育开展机制、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社区教育法律责任进行规定,推动社区教育不断完善。

【关键词】城市社区教育;立法;规范

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是指由社区提供,或者在社区开展的,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是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1]

随着超越学校范畴的教育活动对社会建设和民族兴盛的意义不断彰显,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展社区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与方针。在中央政策的正确指引和地方政府的积极督导下,我国社区教育事业在近年取得显著的进步,很多地方利用社区学院搭建了深入基层的终身学习体系,极大提升了社区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一致认可。

为进一步实现社区教育的治理功能,需要对其进行体系化、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中,通过法律规范使社区教育的实施得到有效保障,是其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

考虑到不同地方的社区教育各具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对社区教育进行统一立法的条件尚不成熟,经由基层根据顶层设计率先完成地方立法是一种有效方式。为使社区教育能够立足地方并符合社区实际需求,应按效力位阶排序,由低至高逐步完成法律体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完成城市社区教育立法,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享有地方立法权和政府规章制定权的城市通过立法对社区教育加以规范。

一、城市社区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我国的社区教育虽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社会效应,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较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仍有明显差距。总结各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凡是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基本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2]而我国目前对社区教育的调整主要通过政策完成,弹性很大且缺乏明确规范指引和效力保障,因此,对社区教育进行立法,通过法律实现相关资源的科学配置,以法律保证社区教育有序运行,推动其不断完善将势在必行。[3]

首先,社区教育的社会共识需要立法予以宣示。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尚未在我国形成共识。成熟的社区教育一方面是居民受教育权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是终身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绝非简单的群众文娱方式,或者一种补偿或者补充教育。更重要的是,社区教育的发展能够产生优化社会治理的联动效果,它能够有效沟通基层民意与国家宏观政策,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推动群众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合法、理性的社会行为。具有立法权的城市应当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对社区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功能、综合意义和战略地位加以规定,明确宣示对社区教育的高度重视,承诺为社区教育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唯有如此,才能使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社区教育,并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其发展。

其次,社区教育的开展机制需要法律予以明确。结合本地情况对社区教育的實施方法进行规定是立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社区教育开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教育的质量。其经费保障、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和日常管理以及调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需要确保合理且相对稳定,同时还能够进行某些调整。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立法,对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人、财、责等相关重要问题予以规范,既明确社区教育运行的基本方法,也要预留一定的制度空间以便于日后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社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深远而潜移默化,难以在短时期内全部显现,因此必须确保长期开展,仅通过文件和政策对社区教育加以规定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通过立法改变社区教育依靠政策获得阶段性供给的现状,创立其内源性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以法督促各级领导将社区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和社会民生问题,从人员配置、财政支持、规范建设三个层面形成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社区教育可持续开展。

二、城市社区教育立法的法理基础

1城市社区教育立法的合法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中获得立法权的城市主要包括直辖市和设区的地级市、自治州。根据该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州具有相同的权力。该法第八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规章,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修改后的立法法扩张了地方立法的主体范围,明显增强了地方开展社会治理自主力度,使城市社区教育的地方立法成为可能。

据上述条文规定,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进行地方立法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的要求,首先不能与已有的上位法存在冲突,地方立法是对上位法内容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规定,也可以是上位法尚未进行规定的某些空白领域;其次地级市、自治州的地方立法的内容一般包括城乡建设与管理等三个方面。

我国目前关于教育的主要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尚缺乏对社区教育进行专门规范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4]教育部曾在2004年出台过《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并不属于部门规章,尚不属于我国广义的立法范畴,效力有限,而省级地方法规是否涉及社区教育内容则各省情况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因此,地方依据实际情况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工作也符合教育法的规定。总之,我国社区教育的相关规范在国家层面上主要为文件和政策,其中亦没有将社区教育的立法主体进行限制,故开展城市立法与国家政策并无冲突。社区教育立足社区建设,辐射范围较广,可以在城市社区、街道以及乡镇展开,是居民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通过提升居民综合素质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治理手段,符合“城乡建设与管理”的范畴,故对其立法也符合《立法法》之规定。

2城市社区教育立法的法律形式

法律形式又称为法源,即法所具有的表现形式,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我国法律形式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等,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进行立法规范时,根据制定主体的不同,应采用上述法律形式中的一种。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市在开展立法活动时,一般具有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两种形式,前者由地方人大制定,后者则由地方政府制定。前文已经论及二者皆可以对社区教育进行规范,但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法律效力上,二者均不能与上位法的规范冲突,相较之下地方法规位阶较高,立法程序更正式,更具强制力,对于维持地方社区教育长期发展意义重大,其内容一旦确定,则不宜频繁修改;而地方规章的优势则是在规范内容上可以对社区教育的操作方式做出更详细和具体的规定,且便于根据具体发展情况进行调整,故实践指导意义更突出;在制定效率上,地方法规对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故必须有相对较长的酝酿期间,需要全面征求社会意见,而地方规章则由政府主导,故制定相对便捷。

综上,对社区教育进行规范,选择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各有优势,可以分别或者综合使用。例如,若上位法对社区教育有涉及,则应倾向考虑通过地方规章规定具体事项,以更好地实施上位地方法规;如上位法尚无相关立法,则可以考虑由地方法规率先进行规范,待日后上位法对社区教育进行规范时,予以废止或进行修改。当然,根据《立法法》第八十二条第五款之规定,如果认为制定专门地方性法规的条件尚不成熟,则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以初步实现社区教育开展的规范化,待制定社区教育地方法规的条件成熟后再行立法。

3城市社区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

在城市开展社区教育立法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全方位的系统工作。无论是制定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都应按立法规律实施充分缜密的运作,确保立法质量。

第一,对本市目前的社区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普查,以明确立法目标和基本内容。对于社区教育处在发展和摸索中的城市,立法则应突出规范指导作用,结合国内外立法经验及本地实际情况,对构建本市社区教育的核心机制,开展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部门具体职能等内容做出规定,确保社区教育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开展。至于社区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城市,立法目标则在于通过责任倒逼方式,集中力量迅速完成社区教育的突破,实现初期规模化,为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故立法内容可更加轮廓宏观,不足之处可留待日后不断协调完善。

第二,立法目标明确后,地方人大或政府可以组织专业团队起草规范草案。社区教育立法并非某个部门单独可以完成,它涉及财政、教体、党团、社区等多个职能机构,故需要统一协调,共同谋划。起草规范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际条件,不保守亦不能过分冒进,草案内容至少应实现对社区教育运作机制、部门分工、财政保障、配套设施、人员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核心内容做出详尽规范,确保立法通过后具有实操价值,不会因过于原则化而被束之高阁。

第三,草案完成后应向基层群众广泛汲取意见,尤其需要向社区教育组织者、承担者、社区教育教师以及广大学员征求立法建议,并根据反馈对草案进行调整。在此之后严格按《立法法》的规定履行地方立法的相关程序,使草案获得相应法律效力。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规范本身并不意味着社区教育工作完成突破,更关键是在立法之后严格落实执行,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

三、城市社区教育立法的规范构成

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社区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立法规范,即使地域差别较为明显,一些具有共性的核心内容也必须具备。

1社区教育的开展机制

对城市社区教育而言,需要立法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合理布局相关单位和个人在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构建社区教育开展的合理机制,为社区教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方略。

第一,应明确各相关机构在社区教育中的职责地位。可以借鉴日本《社会教育法》的形式,对社区教育工作各机构团体的具体权利义务做出规定。[5]为确保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和课程质量,仍需要由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管机关,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实施社区教育的社会实体,推动职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成立或转型成为社区学院,[6]由社区学院等具体实施机构组织师资力量,按社区需要安排课程,提供相应教学设施,与企业、街道和社区合作,组织员工或者社区群众参与课程。领导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各司其职并相互配合,政府、学院和社区缺一不可,[7]以此确保社区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保障社区教育经费的基本供应,并尝试拓宽社区教育经费来源。财政拨款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核心经费来源,所以财政支出的稳定与社区教育的存亡直接相关。为了确保社区教育有基本的资金支持,应当通过立法将该笔支出在城市财政预算中的占比予以明确规定,以法律保障社区教育的财政供给。[8]伴随着社区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参与者逐步增多,则可以逐步借鉴美国社区教育经费的多元化经验,扩展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承担的体制,既不能影响社区教育的公益性质,也有利于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9]

第三,规划社区教育课程的供给方式。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的课程基本上由承担具体任务的社区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提供,在得到领导部门批准后公布,由居民自愿进行选择,属于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即由教育的提供者决定课程内容。这种方法限制了社區居民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使自主学习变为被动选择,与社区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定位并不符合,不利于社区教育长期发展。应当将课程的选择权利归还于社区居民,承担社区教育的机构只需要提供一定的课程初选范围,社区居民可以直接提出其对具体课程的需要,如果符合开班的人数标准,社区教育即应提供相关的课程,同时如果对课程的要求较高,参与课程的社区学员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以保持社区教育收支的总体平衡。此外,社区教育根据学员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高阶课程,并用收取的服务费进一步推广普及性课程,使社区教育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推动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在开展社区教育立法时,立法者结合城市实际状况探索最科学合理的课程供给方式,通过重构供需模式的方法,实现社区教育的持续完善。

2社区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社区教育立法应解决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社区教育教师并不在我国正规教师队伍序列之内,参与社区教学的主要是职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另外还有根据课程需要在社会上另外聘请专业人士。这种机制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对社区教育造成影响,但却并非长久之计,它缺乏对社区教育教育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使社区教育教师除了微薄的课酬外没有对应回报和发展空间,导致两类教师都无法长时间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全心投入,课程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所以,设计完整可行的社区教育教师组织办法和激励机制,对推动社区教育至关重要。

不少学者提出社区教育教师也应纳入职称体系,但由于高等教育职称的评选需要由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决策,地级城市不具有此种权限,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补偿机制调动社区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社会认同感和待遇的双重提升,以此形成稳定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

第一,应明确社区教育教师的独立身份,他们并不是零散的个体行动,而应以“智库”、“教师团队”等名义进行组织,认可其社会地位,尝试将原本兼职的教师逐步专业化和专门化,最终实现社区教育教师的专职化。为此,可以在立法过程中参考高等教育职称的方式,定期组织教师考级,形成级别可上可下,而待遇随级别变化的机制,不断促成社区教育教师内部的良性竞争。

第二,加强对社区教育教师的培训。社区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与传统教育迥异,在社区教育过程中,传统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被削弱,教师在传授知识内容的同时要更多指引学生获得自学的技能和方法,同时社区教育对教师制作微课等现代网络教育技能有更高要求,因此社区教育的实施机构对社区教育教师开展系统培训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方面侧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使专业教师队伍能够适应社区教育的时代特征;在教师个人成长方面,应注意相关的职业发展规划培训;[10]在教学技能方面,要求专职教师熟悉现代网络远程教学的相关内容,能够制作各种自媒体教学内容,供社区教育学员通过网络客户终端随时进行学习。

第三,保障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待遇。应当通过立法保障社区教育教师的福利和待遇,可以将其课程的选课人数与效果反馈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指标,根据该指标确定课酬。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区教育中,实现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全面进步。

3社区教育的责任落实机制

城市进行社区教育立法时,还应设立专门章节规范各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落实机制。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相较于一般的政策和文件,其最大的不同即可以明确追究相应法律责任。通过法律责任的倒逼机制,落实社区教育的工作,确保社区教育能够按计划开展,并取得相应的效果。此外,为确保责任落实,应由社区教育的监管部门聘请独立第三方机构,共同设计对社区教育进行考核的指标与评分标准,从需求满足、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定期对社区教育的开展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社区教育执行机构的工作开展考核。因为工作失职,导致社区教育未能有效开展的,社区教育监管部门的相关责任人和承担机构的负责人员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已经启动或完成社区教育立法的城市数量非常有限,而未来十年是我国社区教育规模化、体系化发展的战略时期,因此加大力度推动城市社区教育立法,充分发挥法律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资源更有效、理性地分配,使更多群众享受社发展成果,适应时代需求,实现终身学习,将成为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助推力量。

【参考文献】

[1]吴遵民,陈玉明.电大型社区教育何以可能[J].开放教育研究,2015(4).

[2]李艳云.国外社区教育立法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5).

[3]李艳云.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4(5).

[4]邓思平.社区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5]徐浩斌.美、日社区教育法治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6(5).

[6]朱蘊丽,陈丽霞.中美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11).

[7]徐卉,李岩.美国社区教育[J].城市问题,2013(4).

[8]简吉梅,郑淮.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1).

[9]张军果.中美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与比较[J].继续教育,2012(2).

[10]杜君英.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方式新探[J].职教论坛,2013(3).

电大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校企合作模式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学校职业教育共同的战略发展诉求。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来说,其一可以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其二,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其三,提高办学水平,使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接轨。

对于企业来说,其一可以遴选和储备人才;其二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和力量,做新产品的研发或者项目联合开发;其三,协助企业进行员工的短期培训;其四,完成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目前已有的一些成功经验,都证明了,走校企合作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一、 电大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校企合作的现状以及成因。

(一)电大职业教育同普通中职教育的区别。

电大的职业教育和普通职业教育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两者都属于职业教育,都是面向社会和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材。而不同的是,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别,普通职教更侧重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技能培养,电大的职业教育更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即除了技术技能等具有较强定位性、实践操作性的培训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情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培养,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熟练”、“业务”,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品质人才。因此,电大的职业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技能培训(当然,这是最基本的)而是应当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能与时俱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电大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困惑。

目前,电大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采用的是跟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存在着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层次浅、合作范围窄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校外实习基地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前两年(或者三年)在学校进行学习,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生的培养和培训,但企业不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仅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这种模式下,企业仅负责提供学生的实习场地和岗位以及技术指导,并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企业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配合,因此,企业的主动性并没有完全而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学校也因为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到方案的实施,在到人才的输送和评价反馈等方面,都脱节于社会生产实际和企业的需求,因此而陷入了困局和尴尬的境地。很多时候,校企合作都处于学校单方“一厢情愿”的关系,合作的愿望较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四 点:

1.合作的政策和制度不健全 。

2.合作模式单一,深度和广度不够。

3.学校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等都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和需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学生不能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在学校学习到的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到了企业和单位,由于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较实习企业的要求有差距,部分课程内容有滞后性,使得学生上岗实习遇到困难重重。“怎么学的和实际用的不是一回事?”,“实践操作怎么如此复杂?”学生实习工作中觉得上手困难,困惑不断,用人企业也颇觉头疼。

4.学校的科研和研发能力不足。学校老师以教学为主要工作任务,课题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不太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致使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水平较低,实验室成果到产品的转化能力不够,这样,无形中也造成了学校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

5.对于企业来说,担心增加成本和承担风险。质量和效益是企业的目标,学生的实习,企业不仅需要投入一些费用和资金进行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开销,同时由于实习生的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技能,致使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要受到影响,这也使得企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承担损失或者风险。

二、完善和改进电大职业教育教学机制,开创互惠互利,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一)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企业不应当仅仅是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还可以有政法、教育、管理等诸多行业。合作的方式也不能仅仅限于毕业实习这样的浅层次,而是应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将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借鉴发达地区校企合作的先进经验,可以有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办校模式、校办工厂模式、职教集团模式。电大的职业教育,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学生进入企业,也不能只限于毕业前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比如新生进校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大二时,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可以分派学生进入一些具体岗位进行观摩学习等等。

(二)按照产业的发展方向、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订立人才发展规划。

目前电大的人才培养计划,都是由中央电大统一制订,地方虽然也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但是总的来说,还比较统一,区域和地方特色不太显著,和地方企业的需求有断层。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中央电大人才培养规划为总领,地方人才培养计划为指导,同本地区几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共同制订本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也可采用定向输出的方式,比如跟本土一些大企业(大行业单位)合作,量身制订和打造该企业最需要的人才类型。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该企业,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合作课题研究、产品研发。

企业有很好的生产、服务环境,也最了解市场,学校有优质的教学和研究资源,如果能把二者的有点充分利用起来,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那势必能达到“1+1>2”的效果。教师除了做好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外,学校应当鼓励他们从事课题研究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协同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难题,调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可将实验室里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产品和技术。这样,无疑也会提高学校对于企业的吸引力。

(四)提高和完善机构建设(经费)、管理人员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评价管理。

机构建设:建立相应的对外合作机构,也可以附设在其他机构内部,专门负责校企合作计划的制订,企业的选择和谈判,同校内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协调,比如,协调教务处同企业一起拟订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和资源的设置、教学管理等等;协调企业同继续教育学院一起合作进行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协调人事处,进行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等外部兼职教师的聘用等等。

管理人员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成败。管理人员肩负着,对校企合作的方向定位、企业的选择、制订合作计划和方案,学生实习的组织,同社会、企业和校内各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等方面的任务。学校应当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视野、市场敏感性和管理才能的专业管理人员。

师资建设:企业优质人才走进课堂、学校教师走进企业,促进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校教师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和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技能,只有不断进步的教师,才不会同社会发展脱节,才能带给学生正能量,培养出有上进心,会学习的学生。学校应当派遣教师进入企业,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最新的产品和技术成果,以及企业对职工、职员的技术技能需求。而同时,对于企业内部的高级人才,也可以做为学校的专业特聘教师,进入课堂。

课程(教材)建设:电大的课程的开设,应当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当地企业的特点和要求,确定选修课程。并且应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分量。也可编制校本培训教材,作为统一教材的有益补充。校本教材应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评价管理: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对实践、实习的比例,并且应当对从职业道德表现、自我学习能力、实习表现、工作质量等多个方面并结合实习之后的企业反馈意见进行评估。

(五)为企业提供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

学校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大量的教学资源,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场地,可以做为为企业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六)学生参与多种社会实践、丰富社会生产技能。

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操作。除了实训课、顶岗实习等方式之外,可以将社会实践、劳动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是亲自参与具体项目,也可以是实践实作,还可以是体验观摩。针对不同的专业,时间的安排以及场地也可更加灵活,不拘一格。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建设人才一直是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多年来一直践行的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大的职业教育不论是规模、质量和发展前景都在整个职业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相信通过电大人不懈的努力,一定能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开创出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赢局面。

电大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了解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的学科思想,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西方行政学产生的文化与政治背景等,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行政学说发展阶段,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文章对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的学科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思想分析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而行政学的理论则是“西方行政学说”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公共行政发展迅速,我国的行政管理思想与理念出现了新的变化,西方一些行政思想在我国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对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的学科思想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绩。

一、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的特点

第一,课程内容较为详细。西方行政学自产生之日起至今,已经拥有百年历史。“西方行政学说”主要是针对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从中能够了解不同时期各行政学派的思想与代表人物等。

第二,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是一门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这门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西方行政学说发展的历史背景,介绍行政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与理论,让学生了解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精髓。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与西方的公共行政学一直以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但尚不够成熟。因此,如何创新、重新构建起属于我们自己的行政学理论体系是学生学习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三,综合性强。西方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立研究的范畴,但同时也是一门极具开放性的学科。由于行政管理工作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使得西方行政学成为了一个多学科渗透的研究领域。其涉及的学科主要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这些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应用使西方行政学具有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二、电大“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的学科思想分析

第一,现代性与实证主义等思想一直贯穿于行政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行政学是在较早实行现代化的美国产生的,此种现代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理性思维密不可分。但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工业文明的一些弊端开始出现,如环境污染以及不平等待遇,这些问题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此种环境为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性主要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因此,技术理性与实证主义的思维影响了行政学的研究方法。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主要有定性与定量两种。定性研究主要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研究,关注了人的复杂性,还强调了研究程序与研究形式的灵活性等。定性研究资料更为丰富,也更加细致,具有一定的优势。定量研究主要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形式,主张获得客观与公正的规律,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近年来,科技发展较为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定量研究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形式。在行政学中,理性模式的研究形式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第二,一些主流的实证主义研究者对于已有的行政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对于公共行政评论中一些与公共行政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关作品的质量有时不尽如人意,研究主要是应用性而不是基础性的,没有足够的理论给予支撑。此外,一些学者还发现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博士学位论文主要考察了公共行政中研究知识的增长等。虽然论文的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实践者的项目没有对公共行政的论题进行分析等,影响了研究效率。虽然实证主义者对于定性主义者的研究进行批评具有一定的道理,但逻辑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实证主义者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但实证主义哲学与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不同。因此,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从人文主义的内在逻辑出发,对定性研究进行分析。因此,实证主义者对于定性主义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

第三,对于价值理性等来说,学者一般更加关注反思性的研究形式,且还对解释学的研究形式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一些学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是无法分割的,并对理性模型进行了分析。理性模式通常是以一定的理性观为主,理性模式一般是以并不完全的知识为基础,假如学者受制于理性框架,则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种情况下,便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法默尔曾说,现代性反映出人类能够运用综合语言捕捉世界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乐观的态度,因此,拥有完整地了解世界的潜力。但此种信心,也是值得具体探讨的。法默尔运用后现代主义对以前的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现代公共行政主要依赖于客观性的社会科学逻辑。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人们应当重建公共行政理论,通过想象与解构来摆脱现代主义思想对于行政学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结束语

在“西方行政学说”课程中,学科思想非常重要,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西方行政学产生的文化与政治背景等,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行政学说发展阶段,从而理解行政学的发展过程。此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03).

[2]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藏族中学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医院科技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