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中学德育论文范文

2024-03-18

藏族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宁夏民办中学因其所处地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办中学性质、生源等一些因素的特殊表现,使得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旨在探讨宁夏民办中学德育的特殊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民办中学;德育;应对策略

宁夏教育与东部地区相比,特别是宁夏民办教育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宁夏民办中学是宁夏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并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民办中学对德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宁夏民办中学生源以及学校性质的特殊性,使得这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呈现出特殊性。

一、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1.宁夏民办中学生源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办中学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宁夏民办中学的学生来源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来自宁夏普通高中升学考试录取分数线下几十分,未被公立学校录取的学生,一部分学生成绩比较低;二是被其他学校淘汰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通常在学习或习惯方面存在问题;三是来自少数家庭条件非常富裕,但是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四是来自单亲家庭,缺少关爱的学生。[1]不同群体、地域、家庭等因素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家长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而在民办中学,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表现。不同的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例如,有家长对孩子采取得过且过的放任行为;有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负面作用;还有家长本身存在不合乎道德规范的问题,阻碍了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学生在价值和道德行为上的差异,从而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一般的民办中学都是采用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等不仅要求学校全过程育人,全方面育人,还要求学校经常开展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在校的文化生活,以便于学生能够受到教育。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深入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学生的交通及安全保障等问题,这就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大了难度。

4.民办中学教师的不稳定性对学生德育工作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民办中学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由于民办中学的办学体制、教师待遇、工作量大等问题以及教师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问题,使得民办中学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快。不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但影响了民办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制约了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成效。

二、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不高。由于民办学校生源的特殊性,使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没有正确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补差和成绩提高方面,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成绩提高。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也忽视了学生体育、美育和心理教育引导等方面课程的作用,无形中忽略和弱化了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2.德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差。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担任,而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工作并不是德育,而是对高考政治知识的教学。虽然班主任是学生在中学时代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者,可是在民办中学,班主任工作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平时班主任教学任务重、高考升学压力大等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之后,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指导。[2]而其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忽略德育,因此,德育的实效性很差。

3.学生学习压力大,可支配的时间少导致德育效果缺乏深度。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是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给学生减负,但中学尤其高中阶段,学生的减负效果并不明显。而民办中学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任务更重,不但要花时间学习新知识,还要挤时间补修以前缺漏的知识。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德育活动,德育也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4.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联系不紧密,德育效果的延续性差。一个学生的教育责任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方能展现出教育的效果。由于学校是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基本都由学校承担,家庭德育的作用很小。而对于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学生还不能清醒地辨别和主动抵制。因此,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不能够长期地延续下去。

三、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转变学校德育观念,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根据我国于1995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中学德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新课程标准也在总体方向上明确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分别为“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因此,宁夏民办中学也理应遵循以上要求,合理设置中学德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以及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2.培养德育师资力量,健全德育工作实施体系。宁夏民办中学应当正视师资流动问题,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培养和奖励机制,着力于德育专门教师的培养和开展工作的持续有效性,加大力度稳定教师队伍。除了发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德育作用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健全德育工作实施体系,让学生学着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便于让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有序并且长效地坚持下去,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学校应该把学生的德育实效以约见或电话的形式告知家长,并注意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工作方法,与家长及时沟通和反馈教育心得,使学校德育工作和家庭德育工作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德育工作取得很好的时效。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区及一些公共图书馆、文化館、科技馆等机构建立联系机制,以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这样就可以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语

宁夏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实效的提升,不仅需要德育工作者们的勇气与魄力,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努力和他们的坚忍与智慧。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邓黎莉.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2).

[3]初美坤.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马玉萍(1979-),女,回族,宁夏银川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易志亮(1976-),男,宁夏银川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藏族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当我们将德育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或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并纳入常规工作计划当中定期开展时,便形成了一系列的德育模式。我校主要的德育活动成功模式有:德育与创意性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德育与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相结合的模式、德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德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模式等等。

德育与创意性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创意性活动必须是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兴趣特点开展的活动,它具有新颖性、趋时性、首创性。像我校开展的周末艺苑、周末电影院、圣诞party、校园“吉尼斯”、校园奥斯卡、校园情景剧、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寄宿生篝火晚会、“爱心超市”、“爱心书屋”活动等,即属于创意性活动。当把德育渗透于这些活动当中时,德育创意性活动模式就形成了。

1 “周末影院”的开办

我校开展了“周末影院”这一创意性活动,即利用周末学生休闲时间,为学生(主要是寄宿生)放映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如《英雄儿女》《董存瑞》《开国大典》《大决战》《永不消逝的电波》《赵一曼》《青春之歌》等。用这些影片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扼止学生周末上网吧或到其他不健康娱乐场所,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念。

2 “心理小屋”的设立

我校尝试了“心理小屋”模式的创建。“心理小屋”有自己创办的“心育”小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配备相应的心理老师,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来到这里,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认清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树立了信心,明确了奋斗目标。可以说,“心理小屋”的创建,为我校学生开辟了一个心灵的家园。同学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解决了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3 校园“吉尼斯”系列活动模式的举办

校园“吉尼斯”是我校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大舞台,由学生会体育部承办。校园“吉尼斯”的比赛项目多达17项,而这些项目主要来自学生们身边喜闻乐见的一些活动,如踢毽子、转书、三分穿射、罚篮决杀、升级投篮、障碍赛、单指飞旋等等。这些活动引发了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趣味竞争中,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性情,增长了见识。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模式,活动中同学们加上自己的创意,出现了一些新的项目。比如:穿越低纬、快乐呼啦圈、双飞跳绳、花式毽子、记忆先锋等等。

4 “轮山之夜”寄宿生篝火晚会的创办

我校寄宿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活跃这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是我们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篝火晚会这一创意性活动。篝火晚会的模式是,整台晚会的节目都是寄宿生自己编排的,节目中有诙谐幽默的小品、相声,有精彩绝伦的校园吉尼斯表演,有专业水准的乐队现场演唱,有原生态的寄宿生歌曲串烧,还有热闹非凡的互动节目,现场气氛异常的活跃。这样的活动,不单是丰富寄宿生的业余生活,重要的是给平时没有机会显露才华同时又具备音乐、体育特长和表演才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于这样的活动,学生们都拍手称好。在思想教育层面,篝火晚会有着和“周末影院”相同的功效。

5 “爱心社”“爱心书店”和“博爱超市”的创办

(1)“爱心社”模式。学校“爱心社”的资金来源是学生捐献的日常零花钱,主要资助对象是本校的贫困学生。在本校就读的学生,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提出申请:失去双亲或单亲,家庭经济严重困难者;经济困难的烈士、残疾军人的子女;家庭突遭灾祸,家庭成员意外伤亡或致残,造成经济困难的家庭子女;民政部门确定的“低保户”家庭子女;家庭收入很少,负担较重的学生。对于这些困难学生,爱心社除了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外,还对他们的学费减免,校服费用减免等等。同时爱心社还联系社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给贫困生以更多的资金资助,并与之相配套建立起对困难学生减、奖、勤、助、补、免的帮扶制度。

(2)“爱心书店”“博爱超市”模式。除“爱心社”外,学校还尝试引入各种适合校园、适合学生的自主资助运作模式,提倡困难学生自强自立,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例如“爱心社”和新华书店合作,在校园里开设了“爱心书店”。运作方式是,通过报名从贫困生中选出一批人,再经过培训上岗,让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爱心书店”的经营和管理,“爱心书店”则给其一定的补贴。这样,贫困生就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生活补助。此外,“爱心书店”还联系厦门慈善总会,每年为高三毕业生提供岗位助学活动,即在高考之后的两个月的假期里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并给予一定的报酬,让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负担。

“博爱超市”则是我校新近创制的模式。大致情况是,学校模拟商场模式,设置一个房间作为“商店”,发动学生将多余或用剩的物品捐献到“超市”,贫困生凭借学生会发的积分卡到“超市”领取需要的东西。

德育与科技小发明(创造)相结合的模式

德育处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的考核指标之一,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包括科技节)让学生集中开展活动,展示他们平时的科技发明构想与成果,然后进行评比并在全校大会上表彰。在此激励之下,学生踊跃尝试,奇思妙想不断涌现,科技小发明(创造)成果不断出现。例如陈子呈同学发明的“带镜子的眼药水瓶”,他发现大多数同学滴眼药水时,总不能把药水准确滴入眼中,往往滴在眼外再流入眼中,极其不卫生,为此,他发明了一种带小镜子的眼药水瓶。使用时,翻开小镜片就可以方便准确并且一次性把眼药水滴人眼中,用完后合上镜片放入盒子里,既卫生方便成本又低廉,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生活中的小麻烦。

德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德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要求,学生课题的选择应多关注社会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拓展视野,历练阅历,提高思想水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我们的推动下,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得广泛而又深入,近几年来,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参加各级各类评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反响最大的是由我校三名高中学生经过调查撰写的《剖析本地疯狂的六合彩赌博现象》的调查报告。针对六合彩赌博这一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三名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中学生的视角发掘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这篇调查报告引起了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全国引起轰动。可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更加关注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加强,道德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德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我们的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最活跃的模式之一就是德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模式。许多活动,形式上是艺术的,但内容上却是德育的。

1 时间长。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展艺术活动,但我校的艺术活动与众不同,我校每年的艺术节历时达三个月之久,学生的参与面是空前的。

2 内容丰富。在艺术节期间,有新生的歌咏比赛、卡拉OK赛、才艺表演、钢琴比赛、二胡兴趣小组音乐会、绘画比赛等,还聘请专家开设音乐讲座。艺术节的高峰是元旦文艺汇演。在元旦的文艺汇演上,我们把三个月来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就像现在最为流行的“同一首歌”“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节目一样,充满着活力与精彩,把当代中学生最有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出来。可以说,在艺术活动中。调动起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同学与同学之间关系更加融洽,班级与班级之间更加和谐。

3 形式多样。除艺术节外,我们还创制了“周末艺苑”“圣诞pany”“文艺入军营”等日常艺术活动模式。这些活动,形式更开放、更自由,更得学生的喜爱。

德育模式的创制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实践表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仅不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影响教学成绩,反而促进了包括教学质量在内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我们德育模式的创制与实施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

藏族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要想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中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且将教学内容与德育相结合。将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融入学校德育的各个环节,不但可以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品质人才,而且能促进职业中学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讨论了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中学德育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   工匠精神   职业中学   德育   融合路径

在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职业精神提出了要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是学生应当理解且具备的。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制造大国,要想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职业中学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中学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工作,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推动人才的供给侧改革,进而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做好人才储备。但是,目前职业中学的工匠精神培育与德育是分开的,而且尚未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并很好地发挥协同作用。

一、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的相关概述

对“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学者们还没有统一的解释,笔者采用了学者李小鲁的定义,在他看来,工匠精神蕴含着专业精神、职業态度和人文素养,三者缺一不可。工匠精神的特点是专业性、人文性和职业性,其中的职业性可以从职业教育中获得,但又超出职业教育的范围。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就出现了这一精神,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内涵有所扩大,融入了教育元素。

作为职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中学应当承担起培育职业人才工匠精神的责任,并将这一责任贯穿到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蕴含的人文性与德育工作有契合之处,所以除了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教师还需要在德育中重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的共同作用下,职业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兼具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在职业中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偏离正确的教学方向,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锻炼,更没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这既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又不利于改善整个社会的职业风气。

二、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的关系分析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尤其在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德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将其落实到实践层面,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养成好的品德,突显工匠精神的价值。下面,笔者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的关系。

首先,要想顺利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需要借助职业中学德育这一环境载体。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来说,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能更好地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如果教师单纯地把专业教学和实操训练作为职业中学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则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因此,职业中学可以提供开放、真实的场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学和学习空间。

其次,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有着一致的目标。职业中学德育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态度,其中包括工匠精神。因此,之所以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结合起来,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备价值观念、精神品质和所需的技能行为。但是,大部分职业中学把这两项工作分离开来,即专业课教师负责工匠精神的培育,思政课和其他人员负责德育工作。若职业中学能够认识到两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就可以协同起来,使整个教学工作更加系统性和完善性。

再次,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具备功能的一致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中学德育的双重作用。在传统的德育实践中,经常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以至于很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果职业中学能够重点整合德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并系统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过去分散的情况,在日常职业素养养成和德育工作过程中突出工匠精神的核心地位,就能更好地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

三、职业中学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职业中学的存在意义是为社会培养更多有价值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定位使得职业中学在挑选生源时不能过于严格,入学的学生可能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行为习惯也不得当,缺乏认真、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不足,所以没有树立远大学习目标的意识,在毕业时也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能。

上述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问题,反映出了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因此,在职业中学教育中,在教授学生基本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任意识,在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四、培育工匠精神在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精益求精和严谨是工匠精神的内核,职业者在工作中要踏实认真,不投机取巧,确保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能追求完美,保障成品的质量和品质,即使出现了非常微小的问题,也要不惜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代价反复改进与完善。

在职业中学的德育过程中加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严谨认真,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专注和坚持、专业和敬业都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词,一方面,工匠在做一件事情时要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另一方面,工匠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归根结底,这都是负责任和有担当的体现,职业者要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负责,这是对每位消费者和社会负责的表现。在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中,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这就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让他们明确责任感和担当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进而能够投射到日后的工作中去,为社会作贡献。

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中学德育工作改进对策

1.在德育工作观念中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需要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其中,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同时,学校领导要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融合工作,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工作中,让全校师生对工匠精神形成坚定的认同感。为此,教师需要开展有目的性的培养工作,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的工作标准。

2.更新德育课程教学内容,注入工匠精神的培育

职业中学要抓住工匠精神的特色,将其融入改革与创新之中。首先,职业中学的思政教育体系要加入关于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尤其要强调专业精神,并将其作为德育课程的教学核心,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其次,职业中学要进行教材的创新开发,并考虑与企业合作,加入更多的职业实践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态度对完成工作的關键作用,倡导敬业、诚信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从实践中获得启发,感受到工匠人的力量。最后,职业中学要增加德育实践教学的活动。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德育工作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而是需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所以在课程开发中,职业中学要在德育实践中加入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联合企业,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将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体现在真正的工作上。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工作各有所长,但两者具有契合之处,需要职业中学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但是,职业中学需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完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教师也要不断努力和改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其娟.中职德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融合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9(28).

[2]张建娣.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9).

[3]廖光中.中职德育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

※本文系2020年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职中生德育工作路径创新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 BY[2020]G252。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藏族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生态体验”德育理念以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成功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学生体验健全人格,提升道德素养,身心状态发生系列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将就生态体验式德育在中学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相关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生态体验;德育;中学管理;作用;意义

0 引言

生态体验教育既是一种崭新的德育理念,又是一种感动师生生命的魅力实践;是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生态化德育模式。常见的模式有军训、值周班管理、科技艺术节、体育节、交流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青年党团校等德育常规活动,如何把这些德育活动向横向扩展,向纵深发展,将“立德树人”和“德育为先”落实到位,形成真正的生态体验教学是每个学校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体验式德育在中学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的生态体验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以及内生态的理念下综合交融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回归生活并且体验生活激发潜能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生态智慧的开启以及生命样态的优化都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意义上的德育模式在中学的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灵净化和全脑贯通等,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1.1 培养健康人格 在生态体验的工作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场景进行德育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学生共同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或者采用现场扎根性行动干预等模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真正做到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德育品质的提高。

1.2 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 没有理念引领的学校文化建设是零散的、片面的。学校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它是具有深厚积淀、彰显生命智慧的文化标识。而学校“生态体验式”文化建设,就是站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重生态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参与、集体创造、动态生成的一种文化,让沉寂的学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生态体验教育实现了教师由“教育者”转变成“导引者”,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变为“体验者”;德育理念由知性论转向体验论,德育方法由单向式转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管理由约束性转向发展性,为教学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内在的提高 生态体验导引人自觉成为自然界、社会和文化精神保持多样性与协调发展的生态因子。基于脑科学研究新成果,人的大脑结构与独特机能为激活并融通生态体验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生态体验中,体验者去感悟人与环境及生命现象时,大脑的智力中枢、情绪情感中枢都被激活并融通。道德成长和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动力与效果实现增效。生态体验式德育主张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引导体验者经历生命感动,在体验者自我成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是一个实现教育由教授灌输走向引导、体验、感悟的过程。

2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措施

“生態德育”不是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而是一种体验式、实践型的德育,其目标是“养成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生态能力和生态智慧”,推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共生共荣。

2.1 观念的强化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德育的根本是观念的形成和转变,健康的人格需要一系列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支撑。面对中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又存在较强逆反心理的问题,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了学校每一位教育者必修的课程。

2.2 体验场所的营造 体验场所的营造对于生态体验式的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在生态体验式教育当中体验场所的营造是生态体验模式实践路径的一个重要表现,从思想观念的分享和行为方式的改善等来营造学生的反思性表达,作为体验者的学生能够通过在生活中的体会来感受生命,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健康成长的道路。

2.2.1 班会课。班会课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通过班会课的形式进行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相比说教型的灌输模式该种形式能够有效的通过班会课活动来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在感受中进行思考,最终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健康发展,并且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情绪。

2.2.2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丰富能够促进学生的活力和兴趣,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立多项与德育工作相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生命、感受自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也为学生的教育提供平台,从而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2.3 回归生活 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回归生活,告别生硬的说教,从生活中来不断综合和超越,提升人格的培养和生命潜能的开发,切实认同价值观,引导学生开放式对话,扎根文化土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在生态体验的模式中回归生活常见的方式有体验活动、师生互动、以引导为主展开生态体验工作,通过师生的交互来营造和谐氛围,在一个无限延展的空间中来实现学生的思想延伸,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

2.4 设立生态体验模式 传统的教育往往以说教为主,学生不容易产生共鸣反而容易出现反感等情绪,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从而主动参与进来,主要模式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的德育资源以及育人价值进行深刻的挖掘,从而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利用学习型组织以及多种社会互动形式来实现,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强化学生的素质考核工作,将学生的德育成绩以及综合实践课程纳入升学评优的指标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5 建立咨询服务 对于生态式德育体验工作而言,心理辅导的站点建立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的关注来综合建立辅导站或者健康咨询热线,从而立体化的建立起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德育发展提供服务,真正的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管理工作中,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未成年人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通过自身的生态化体验真正的做到德育工作的实现和渗透,保障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优秀的德育品质。

参考文献:

[1]孟森.浅析生态体验式德育在中学管理中的作用[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230+232.

[2]邓芝茵.试探中职学校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导刊,2013(04):59-60.

[3]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J].教育研究,2010(12):90-93.

[4]段浩伟.体验式德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苏会战.生态体验德育:筑就素质教育新高地[J].中小学德育,2015(07):10-11.

藏族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教育质量

文献标识码:A

德育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1 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中学生所受的教育当中,绝大多数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时间(主要指受教育时间)有近二分之一,是在校园中渡过的。这就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比较起来,德育是灵魂,它是学校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重要保证。

其次,放眼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我们会更清醒的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其中一些错误的观念也不可避免地诞生了。集体观念缺乏、极端个人主义、是非观念淡薄、缺乏责任心、诚信缺失等等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与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四有”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的错误观念在青少年中开始有不断蔓延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德育,重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渗透,加强远大理想英雄事迹等教育,树立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

国际环境相当复杂。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引进了技术、资金、管理方式等好东西。同时也带来了腐朽的生活方式,反动的思想。某些反华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欲腐蚀改变青少年思想,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使中学生具有拒腐蚀、辨是非的能力。

最后,中学达所处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也表明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犹如一张急待着色的画纸、容易成为艺术品的瑰宝,也易成为艺术品中的败笔。中学生性格上的这种极强的可塑性决定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中,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 德育教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

首先,目前的德育教育目标乏力。以班级为主体,德育教育的目标往往是固定统一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道德个体。在以年龄为基本年级、班级划分依据的分班制度下,道德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却接受相同的德育教育目标,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对于道德个体,这种德育目标的设定是乏力的。

其次,德育教育目标设计上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道德教育本质是塑造完全的健康人格,而实际德育教育实践,由于目标价值取向过高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没有靠近学生的思想基础,忽视了理想性与实践性的结合,缺少实践和体验,没有抓住德育的本质,也没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要求与人性的丰富和发展,偏离了德育目标。

2.2 德育教育方法过于单向、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失

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方法,就选择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德育教育方法是将社会道德的规范要求、标准和理想转化为教育对象主体的需要、准则和信念,用来支配受教育者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方法要与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的需要相适应,教师必须不断探求新颖、灵活多样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能仅将学生简单的视为只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方法上往往为了应付形势的需要,以一律的内容、形式去进行一律的活动。

3 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质量的对策

3.1 德育教育目标的制订要合理

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进和增强德育实效,就要重视德育目标素质化。在德育目标设定上,要具有现实性,促进德育目标内化为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确立德育的目标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在校表现,更要考虑到学生终究要步入社会,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学生能否清醒地分辨真假、善恶、美丑,这才是学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确立德育目标,使德育目标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科学院的曹树真曾撰文说:“德育目标——低起点、高目标、分层次,贴近生活,从伟大走向平凡。”

3.2 德育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其中不乏可以用做思想道德教育的题材,合理地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仍然是教育学生的好方法。首先应当从小圈子中进行突破,用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谈起,让学生明白是修身为了“显亲”、“扬名”,其实质是为了有尊严的活着,要运用大量的身边事例加以阐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心,接着给出修身的若干准则予以方向上的指引。当学生能够将这些感于心、显于行时就可以把圈子再放大一些进入家庭。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用父母的辛苦和对儿女期望引出儿女应该承担的责任,利用身边的事例论证并结合法律说明“显亲”就是给父母以慰籍、就是让父母放心、让父母骄傲,引导学生意识到至少不能让父母因自己的言行而蒙受耻辱,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是非观、责任心和羞耻心。在发现他们已具备基本的是非观和羞耻心后就可以利用情景或身边事例让学生感悟良好集体的益处,认识到集体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重要基石,脱离了集体的个人是无法进步的,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利益不被损坏的前提下才能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逐步了解当代世界的一些国破家亡的重大事件后当然就能够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是怎样的利害关系,危机感和使命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就会使学生有所作为。以时代特点重新注解“修身”、“齐家”、“安天下”,使它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具體操作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地条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避免因强调形式而忽略了实效。

3.3 德育教育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

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而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生以主体的资格主动参与德育活动接受价值观、道德情感和秩序,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形成一种主体性与独立自主的品格。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学生被动服从,而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

3.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的对象是学生,但实施者是教师。搞好德育工作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但主渠道是学校。因此,要做到以学校、教师为主导,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德育工作。

首先,建立强有力的德育领导机构和德育队伍。校长、党支部书记和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是学校一级的德育领导成员,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处负责人,年级主任是德育工作的管理队伍,班主任、政治教师及科任老师负责班级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组织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要把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基本要求,通过宣传、检查、评比等方法推动落实。

可以通过“家长学校联系卡”、“家校通”、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使学校、老师、家长互相了解学生的表现,交流教育的方法,共享学生进步的喜悦,分担对学生教育的责任。

要把街道办、居委会、村委会、公安、工商、税务和学校周边的居民代表请进来,成立共建文明单位的机构,请有关人员讲法律知识、讲职业道德、介绍学校周围情况。打击腐蚀、拉拢青少年的犯罪团伙,维护交通秩序,保护学校、学生安全,必要时请他们帮助解决德育工作的疑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秦长会.中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J].河北企业,2010,(1):62.

[2]董耀会.当代教育教学论文集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41.

[3]周仁宏.初探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文理导航,2010,(5):59-60.

[4]高存升.中学生德育的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2008,(1):39.

[5]刘萍萍.重视中学生的德育工作[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90-92.

藏族中学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中学生的德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对策,使德育教育适应新课程要求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德育;实施

一、新课程的实施对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1.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决定教师要转换角色,重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适应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同时,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德育教育也就发展了。这就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发展型德育教育。

3.新课程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个级别,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新内容。当然,目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规范且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就给普通高中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际,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目前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中,在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在德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很落后,最突出的就是重理论,轻实际。例如,在多数高中学校的校园内、教学楼内,各类德育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图书馆里也配备相关德育方面的书籍;另外,也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教师不敬业,学生不感兴趣,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种种现象,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忽视了德育的实际作用。

2.校内外德育教育相脱节,与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建设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校外德育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校内德育教育与校外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沟通和衔接,校内德育教育形式与校外德育教育形式没有相互结合。校内德育教育各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内开展,而校外德育就不同了。它主要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表现出来。

3.教师的主观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愿望不能达成共识。在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教师,在寻求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对普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烦恼。高中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和认可度。另外,高中生大多数具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家长或老师的说教。而我们的教师又习惯说教,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工作改革的对策

1.认真贯彻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课程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新追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德育教育就是要渗透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以课程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更贴近学生的身边,同时又以德育来促进课程的改革。

2.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的任务不但体现在学会学习,而且体现在学会生活。尽管高中生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但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实践,努力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生活形成互动关系,使德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3.细心、耐心、周到的德育工作。在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很多高中生,由于心理及性格上的因素导致其好动、纪律性差、喜欢我行我素,对教师的管理漠然视之。但作为教师给学生做德育工作时,应该耐心倾听,把学生中的小事加以认真分析、合理判断、理性处理,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切实帮助,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亲切感。

参考文献:

[1]柳丛茂.高中德育工作浅淡[J].吉林教育,2011(Z3).

[2]刘厚彭.浅谈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J].才智,2011.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高级中学)

上一篇:农民教育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大网络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