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俄罗斯教案范文

2023-10-28

第4节俄罗斯教案范文第1篇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7分,共63分。) 1.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2.(2013·四川高考)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3.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鸥作出隐蔽反应。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报警鸣叫属(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4.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 A.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6.下图是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关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光和光敏色素都是属于物理信息 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1 9.下列哪一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10.(12分)一只猎豹悄悄接近一鹿群,其行为被一只雄性鹿发现后,引起鹿群奔跑,猎豹丢弃健壮的雄鹿而捉到一只体弱的小鹿。小鹿被猎豹捕食后,又引来一群鬣狗之间的斗争。试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上述现象中的生物关系和信息传递方式。

(1)雄鹿发现猎豹后“通知”鹿群逃跑,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猎豹与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猎豹捕食小鹿后,能量就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流入到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

(3)鬣狗之间的斗争属于_________________。

11.(12分)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 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12.(13分)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卡尔逊和林茨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以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国外应用“迷向法”防治森林大害虫舞毒蛾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到99%以上,交配率和铃害率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1) 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这说明性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2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借助生态系统四大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解,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和作用。要弄清楚每种信息的来源和去向,并与能量流动的单向性和物质循环的循环性进行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说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所以C项错误。

2. B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信息传递的功能和群落演替的特点等。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作用,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不会因害虫的死亡而改变,B项错误;人的作用会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C项正确;利用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成虫,会使其个体数减少,拟水狼蛛会以更多的褐飞虱为食,造成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项正确。 3.C 解析:信息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是一种行为,应属于行为信息,而小鸥作出隐蔽反应是对信息作出的反应,是行为的具体方式,不是信息的分类。

4.B 解析: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故A项错误;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蔬菜和黄瓜所利用,故C项错误;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在该生态系统中不止包含螃蟹、蔬菜、黄瓜这三种生物,故D项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实现的,故B项正确。

5.A 解析: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是利用了化学信息;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及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都是利用了物理信息;而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是人类直接进行的调节。 6.C

7.B 解析: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但不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8.C 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光照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9.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属于化学信息传递;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属于物理信息传递;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不属于信息传递。 10.(1)种内互助 行为信息 捕食 二 三 (3)种内斗争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生物之间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再分析信息在生物间传递的方式。

11.(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解析:(1)X由植物释放,可吸引甲昆虫天敌,也可驱赶乙昆虫,故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

(2)光信息影响两种昆虫的活动时间,甲昆虫的活动还受到其天敌的影响,故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的两大来源是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的信息有光照和X物质,分别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蜘蛛捕食时感受的是蛛网的震动,为物理信息。

(3)物质X可吸引甲的天敌,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的天敌增加,因为乙昆虫减少,其天

3 敌也随之减少。

12.(1)化学 物理 (2)信息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 (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解析:(1)昆虫的性引诱剂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材料1中,由于玻璃瓶的阻挡,阻碍了性引诱剂的传播和接收,但并没有阻挡视线,结果雄蚕蛾没有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而不是由视觉引起的物理信息。

(2)信息传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材料1中,性引诱剂有利于雌雄虫的正常交配和繁衍。 (3)要特别注意“微量”和“同种”这两个关键词。

(4)“迷向法”能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出生率,这将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从而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第4节俄罗斯教案范文第2篇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重点、难点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1、地理位置

1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3、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德国——柏林 意大利——罗马 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4、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5、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6、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总结: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巩固练习:

1.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

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南温带 2.欧洲西部主要的平原有

A.西欧平原、中欧平原B.东欧平原、波德平原 C.东欧平原、西欧平原D.波德平原、中欧平原

2 3.欧洲南部的三大半岛自西向东分别是 A.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 B.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 C.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 D.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4.关于欧洲西部山地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有年轻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B.阿尔卑斯山系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的 C.南部是年轻的阿尔卑斯山系 D.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是乞力马扎罗峰 5.扼地中海出入大西洋门户的是

A.土耳其海峡B.霍尔木兹海峡C.马六甲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6.欧洲一月份等温线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这主要是由于 A.海岸线曲折B.平原和山脉呈东西向延伸

C.大部分地区位于西风带内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 7.欧洲西部地区气候自西向东表现为 A.海洋性逐渐增强B.大陆性逐渐增强 C.气温年较差增逐渐缩小D.降水量逐渐增多 8.欧洲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

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9.地中海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A.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冬温夏凉,降水较多,分配均匀D.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集中夏季10.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纬度位置看,以上几个地点属于(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E.南寒带

(2)以上地点中最温暖的城市是(

)

A.瓦伦西亚

B.伯明翰

C.汉堡

D.华沙

(3)城市气温冬夏变化最大的是(

)

A.瓦伦西亚

B.伯明翰

C.汉堡

D.华沙

(4)四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是(

)

A.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华沙B.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华沙

(5)四个城市的降水量由大到小为(

)

A.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华沙B.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华沙 作业: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4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 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 教授新课:

板书: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 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 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巩固练习:

1.欧洲人餐桌上常见到的食品是

A.米饭、白菜、猪肉、奶油B.羊肉、牛排、奶油、奶酪 C.米饭、白菜、奶酪、奶油D.羊肉、牛排、玉米棒、拉面 2.有关欧洲的旅游胜地正确组合的是

A.地中海沿岸——峡湾风光B.北欧——阳光沙滩 C.荷兰——风车D.伦敦——艾菲尔铁塔 3.下列国家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英国B.丹麦C.意大利D.挪威 4.有“音乐之都”美誉的是

A.罗马B.威尼斯C.维也纳D.斯得哥尔摩

5.下列国家中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人口数比重最高的是 A.德国B.尼泊尔C.印度D.马来西亚 6.在欧洲西部被人们称为“绿色金子”的是 A.海洋B.湖泊C.牧草D.森林

7.读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美元)较____,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占总职工数的百分比较____。

(2)从图中可看出发达国家人均GDP(美元)较____,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占总职工数的百分比较____。

(3)由上图可知欧洲西部的工业以____为主。 8.填欧洲西总后气候、植被、农业生产关系图

作业: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第4节俄罗斯教案范文第3篇

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并掌握

(2)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

2. 情感目标: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健

康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常规教学、多媒体教学

五、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PPT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2003年中国出现了令全国人恐慌的“非典”,又称SARS,那么同学们知道引起SARS的病原体是什么吗? 【生】 SARS病毒。

【师】对,是SARS病毒。那么同学们又知道美味的酸奶是如何做的吗?而食物放置久了又为什么会发霉呢? 【师】这些都与微生物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神奇的微生物。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新课内容

【师】经过生物学家们的多年研究,大体将生物界划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微生物界。微生物界又包括病毒和细菌。这节课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病毒、细菌和真菌。

【师】一般我们将一些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少数的真菌要在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而细菌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研究病毒的结构要通过电子显微镜。

【师】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对微生物并没有具体而直接的认识。 【师】同学们根据上述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认为微生物的主要成员有哪些呢?

【生】病毒、细菌、真菌。 (一)病毒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第一位成员——病毒。 1.形态结构

【师】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不具有细胞结构。 [播放课件]——学生观察几幅图片

【师】由图片可以看出病毒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 蛋白质外壳以及核酸。

【师】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不会同时具有。

【师】通过观察以上图片,同学们联想一下已经学习过的真核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后告诉我为什么说病毒的结构简单?

【生】病毒无细胞结构以及复杂的细胞器,只具有蛋白质和核酸。 2.分类

【师】了解了结构特征接下来简单了解下病毒的分类及生存方式。病毒分为很多种,根据它们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播放课件] 3.生存方式

【师】至于比不过度的生存方式,请同学们先阅读下课本并回答老师:病毒可以独立生存吗?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生】不可以。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师】回答的很正确。 4.传播途径

【师】既然不能离开寄主,那病毒怎样进行传播呢?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再告诉老师。

【生】病毒可通过水、空气、食物、伤口、蚊虫叮咬等方式进行传播。 5.与人类生活关系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思考下病毒与人类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总结病毒的益处和害处)

(二)细菌

【师】通过对病毒的学习我们知道很多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是由病毒一起的呢,例如鼠疫、霍乱等?通过查阅资料就会知道,这几种病并非由病毒引起而是由细菌引起,那我们就来学习下细菌。

1.结构

【师】首先我们来看下细菌的结构。和病毒相比,细菌的结构要复杂的多。

【师】观察细菌的结构图,并比较植物细胞结构图,总结它们的异同点。

【师】细菌的结构有哪些呢?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物质,有些还具有荚膜和鞭毛。 2.分类

【师】观察很仔细。接下来我们了解下细菌的其他结构。

【师】关于细菌的分类,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腐生和寄生。

【师】根据细菌的形态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播放课件] 3.生殖

【师】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 4.与人类生活关系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的结构等相关知识,那么它们对人类来说是敌是友呢?阅读P48相关知识并讨论。

(学生总结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三)真菌

【师】学期细菌后同学们知道了细菌对人类生活既有有利也有有害方面它们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但同学们想过我们市场食用的菌类同细菌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不是细菌的一种呢?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下真菌,大家就会明白所有的疑问了。

【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发霉的馒头,长在馒头上黑乎乎的就是真菌的一种,叫黑曲霉。接下来就来了解下什么是真菌。 [播放课件]

【师】真菌家族中大多数都是“大个子”,只有少数在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的到。

1.结构

【师】首先看一下真菌的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分类

【师】真菌分为二类: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3.繁殖方式

【师】生殖方式主要有无性生殖(即分裂生殖)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 。

4.与人类生活关系

【师】结合P50相关知识总结。(学生总结) 小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小结本节课知识点。

七、课堂巩固

1.下列微生物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 A.青霉菌 B.酵母菌 C.鬼笔鹅膏 D.乳酸菌 2.试对下列叙述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病毒、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微生物,它们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看到病毒的。 (3)病毒和细菌对人类都有危害。

八、板书设计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神奇的微生物

一.病毒 二.细菌 三.真菌 1.特征 1. 特征 1. 特征 2.与人类的关系 2. 与人类的关系 2. 与人类的关系

第4节俄罗斯教案范文第4篇

第一节

热带植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植被主要包括哪些植被类型;

2、在地图上熟悉各种热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二、教学重点

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

三、教学难点

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的划分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种类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º之间的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地区。 ①热带雨林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

②雨林结构非常复杂

③树干高大,常具板状根 ④林木常出现老茎生花现象

⑤多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前者形成“空中花园”,景色奇特,引人入胜。 ⑥绞杀植物也是热带雨林的一个重要特征 ⑦热带雨林具有终年常绿的外貌。 ⑧树干颜色浅,树冠面积小 ⑨叶片多具滴水尖

⑩多具羽状叶、或大型叶

(二)季雨林

季雨林又称季风林,是德国植物地理学家A.F.W.辛伯尔(Schimper)于1930年提出的。

许多植被学家也提出过与季雨林相类似的类型,但名称不同。如R.H威特克(Whittaker 1970,1975)认为:热带季节性森林,包括季风林和其他落叶林和半落叶林,分布在具有明显干季的湿润热带气候区, H.爱伦贝格(Ellenberg,1974)等认为:分布在热带由具有一些芽体保护的常绿树组成、并在干旱季节部分落的类型,称为热带亚热带常绿季节林。 季雨林的群落特征:

①季雨林是热带森林类型;

②季雨林分布区的气候具有干湿季节周期性交替的特征;

③组成季雨林的大多数树木在干季落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群落。它不连续的带状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以东南亚地区最为典型。

④气候上有干湿季的交替,季雨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⑤群落结构比雨林简单

季雨林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优良的用材树种有黄檀、紫檀、柚木、铁力木、娑罗双树等。油脂植物有降香檀、油楠、大叶山楝等。

(三)热带稀树草原

稀树草原又称萨王纳(Savanna),是一种阳性、旱生、适高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散生一些耐旱、矮生、稍为直立的乔灌木的植物群落。

稀树草原是一种热带较干燥地区的典型景观。群落及其特征: ①具有十分独特的群落外貌,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旱生乔木为矮生、多分枝, ②具有非常特殊的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如金合欢属。 ③叶多坚硬,具茸毛,多为羽状复叶; ④芽具鳞片保护;树皮厚,

⑤有些植物树干内贮存大量水分,如猴面包树。灌木地下部分特别发达。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几乎不存在。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是高达1m以上的大型禾本科植物,如须芒草属、黍属,叶具旱生结构。双子叶植物多属小型叶,坚硬或完全退化。 稀树草原以非洲中南部最为典型。

稀树草原的草类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

(四)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淤泥海滩上耐盐的常绿乔灌木植物群落。组成种类以红树科为主。

红树林的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态学的群落特征:①以特殊的繁殖方式胎生方式进行繁殖,即种子在母体植株上发芽,形成幼苗后坠入淤泥中生根,固定。②有密集的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③具有旱生结构,叶肥厚革质,表面光泽,气孔下陷。④具有发达的泌盐组织。

地带分布:红树林从北纬32º至南纬44º均有分布,在赤道附近最为发育。有两种类型:一为亚洲、大洋洲和东非海岸的东方红树林,以马来半岛为中心,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另一类为美洲大陆海岸和西非的西方红树林,种类组成比较贫乏。中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浙江。

经济意义:红树林是一种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又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季雨林及红树林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热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季雨林及红树林。

第二节 亚热带植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亚热带植被主要包括哪些植被类型;

2、在地图上熟悉各种亚热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二、教学重点

常绿阔叶林

三、教学难点

常绿硬叶林、荒漠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亚热带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荒漠三种类型。

(一)常绿阔叶林

一、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小结:

①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壳斗科、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冬青科、山矾科、杜鹃花科、杜英科等常绿阔叶树组成。

②叶子以小型和中型叶为主,革质,表面光泽被蜡层,具叶面与光线垂直,能反射光线,故又称照叶林。

③林内最上层乔木树种具芽鳞保护,林下植物无芽鳞。

④林相整齐,林冠浑圆,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 ⑤群落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

二、常绿硬叶林

常绿硬叶林又称阔叶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植被。其特征为:①它主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②叶坚硬革质,机械组织发达,叶面常被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③林下草本层不发育,层外植物只有少量木质藤木。

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和美国太平洋沿岸,以栎属植物占优势;澳大利亚的西南和南部以桉属植物为主;非洲南部以山龙眼科植物为主;南美洲中部等。

三、荒漠

荒漠是指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灌木和肉质植物所组成的稀疏植物群落。地理分布:它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

组成荒漠植被的种类各地不同,温带荒漠以藜科、蒺藜科、柽柳科、麻黄科、菊科、豆科等为主;热带和亚热带荒漠以仙人掌科、大戟科和龙舌兰科等为主。 荒漠群落特征小结:

(1)有的叶面缩小或退化,形成无叶类型,以减少蒸腾;

(2)有的具有肉质茎或肉质叶,用于贮藏水分;

(3)有的茎具有发达的保护组织,茎叶被白色茸毛,或茎具光亮的白色皮质,以抵抗灼热; (4)有的具发达的根,以便从土层深处吸取水分

(5)还有一些植物在春季或夏季降水期间迅速生长,到旱季或冬季来临之前,完成生活周期,以种子或根茎、块茎、鳞茎度过不良的季节。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及荒漠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亚热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及荒漠。

第三节 温带植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温带植被主要包括哪些植被类型;

2、在地图上熟悉各种温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二、教学重点 草原

三、教学难点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温带植被最具代表性的类型有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一、夏绿阔叶林

夏绿阔叶林种群特征小结:

①夏绿阔叶林主要由栎属、山毛榉属、枥属。椴属、白蜡树属、桦属、鹅耳枥属、杨属、赤杨属朴属等组成。

②种类均属中生植物,叶的质地较薄,通常无茸毛,但树干和枝条都有较厚的皮层保护,具坚实的芽鳞。

③夏绿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④夏绿阔叶林结构比较简单清晰。

二、针阔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是介于夏绿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通常由栎属、槭属、椴属等阔叶树种与云杉、冷杉、松属的一些种类混合组成。在欧洲、北美和远东地区有分布,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分布地区在北美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地区和阿巴拉契亚山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山地。由于夏季风的影响,群落的种类组成较欧洲的混交林丰富,群落的结构亦较复杂。

三、泰 加 林(温带针叶林)

分布:①欧亚大陆;②北美大陆的北部,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北方针叶林带。它的北界就是森林植被最北的界线;③亚热带的高山上可分布到海拔4000—4500m,是森林垂直带分布最高的一种森林类型。在南半球没有此类针叶林。 泰加林群落特征小结:

①外貌非常特殊,通常由单一树种组成纯林

②树冠呈尖塔形、圆锥形,色调单一

③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层次分明

④群落类型分为“阴暗”和“明亮”针叶林

四、温带草原

草原(Steppe)又称夏绿干燥草本群落,在匈牙利称为普斯塔群落(Pussta),在北美称为普列利群落(Prairie)

草原群落特征小结:

①具旱生结构,如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

陷、机械组织与保护组织发达等。 ②草原植物的地下部分强烈发育,远远超过地上部分,这也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③许多植物形成密丛,基部常被宿存的枯叶鞘所包围,以避免夏季地面过热,并保护更新芽度漫过长寒冷的冬天。

④草原的外貌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草原分为三个亚型: (1)草甸草原

(2)典型草原 (3)荒漠草原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温带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及草原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温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温带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及草原。

第四节

寒带植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冻原的地理分布及分类;

2、掌握冻原的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二、教学重点

冻原的地理分布及群落特征。

三、教学难点

冻原的地理分布及群落特征。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寒带植被

寒带植被指冻原,又称苔原(tundra),是由微温的北极和北极高山成分的苔藓地衣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它是寒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冻原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在南半球,因南极大陆为冰川所覆盖,只在沿海一些岛屿有小面积分布。

冻原按其分布,分为极地冻原和高山冻原。前者位于极地平原地区,又称平原冻原;后者位于寒温带和温带山地和高原的高山地区,具有类似极地冻原的环境,如中国长白山和阿尔泰山的高山冻原。按群落学特征,冻原可分为苔藓地衣冻原、草类冻原和灌木冻原。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寒带苔原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寒带植被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2、何为寒带苔原。 第五节 隐域植被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隐域植被的含义及常见的隐域植被类型;

2、理解隐域植被产生和形成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 草甸

三、教学难点 沼泽植被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主要解决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2、室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该门课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技术、技能和验证理论的问题。

3、野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和训练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野外开展科研考察活动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隐域植被:(又叫非地带性植被)是指在地表不成带状分布的植被类型,它可以在地表任何地带的适宜生境条件下生长。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 草甸

草甸是发育在中度湿润的环境,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

特征:(1)草原化草甸 以旱中生植物为主,混有多种杂类草,草群密茂,叶层高约50cm。如广布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羊草一杂类草草甸。

(2)沼泽化草甸 在草群中混有相当多的湿生草本植物,以喜湿的莎草科植物占优势,是草甸向沼泽过渡类型。

(3)盐生草甸 由盐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分布在具有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的低地和海滨。

(4)高寒草甸 以温冷中生草本植物为主,草层低矮、盖度大、根系浅而密集。嵩草属植物占优势地位。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具有高原地带性。草甸草质优良、产草量高,为优良放牧场和刈草场

二、沼泽植被

沼泽植被是分布在土壤过湿或常年积水条件下,多年生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其群落特点和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木本沼泽又称中位沼泽,以木本植物为建群种。

②草本沼泽是典型的低位沼泽,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优势,几乎全为多年生植物。

③苔藓沼泽又称高位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优势种,如泥炭藓沼泽。

分布:中国沼泽分布广,以青藏高原的若尔盖和松花江流域的三江平原最为集中。 价值:沼泽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其中泥炭、植物纤维、饲草等有很大经济价值。

三、水生植被

水生植被是生长在水域环境,是水生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七、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的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和理解以下内容和原理:草甸、沼泽的概念、地理分布、群落特征

八、思考与作业题

1、试述隐域植被的类型、地理分布、生态条件、群落特征及经济意义。

上一篇:孤独症aba免费范文下一篇:安徽写生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