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范文

2023-09-22

回到过去范文第1篇

理论上,回到过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超光速”,二是“虫洞”。对于其具体的理论我也只是听说过,不是很明白。假设我们可以回到过去的话,还有一个著名的悖论存在,即“外祖母悖论”,就是说一个人真的“返回过去”,并且在其母亲怀他之前就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么这个跨时间旅行者本人还会不会存在呢?

对于“外祖母谬论”,现今最受物理学界所推崇的解决方案是“多重宇宙”理论——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许多平行的世界。1957 年物理学家 Hugh Everett 根据量子力学提出“多重世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开始的演化过程上,如分叉路般不断地分裂为二,歧异点是某件关键事件引起的量子转移,而分出的世界便产生差异,成为多重“平行世界”或“等次元宇宙”。那样的话,你回到的过去其实是另一个世界,你杀了你的外祖母和你本世界其实是没有关系的。那这样的话,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回到过去,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罢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论——“镜子理论”。大致是说一个人如果不照镜子的话,就看不到自己的脸是什么样子。运用在时间旅行中即是说一个人回到过去后,永远无法与历史中自己的祖先以及过去的自己发生直接的接触与联系。

以上,就是目前关于时间旅行的理论。不过,这次,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回到过去”这个话题,无关物理。

我们依旧假设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并已经回到过去,那么,因为“现在”已经存在,那么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必定会发生,比如说你今天早上上了个厕所,那么当你回到过去后,时间又到今天早上,你必然又会上一个厕所,甚至连早上意淫的某个女明星都不会改变,不然的话,“现在”从哪来。 那么,“过去”的事是不可变化的,是既定的事实——至少,没有外力去介入的话。

回到过去范文第2篇

理论上,回到过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超光速”,二是“虫洞”。对于其具体的理论我也只是听说过,不是很明白。假设我们可以回到过去的话,还有一个著名的悖论存在,即“外祖母悖论”,就是说一个人真的“返回过去”,并且在其母亲怀他之前就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么这个跨时间旅行者本人还会不会存在呢?

对于“外祖母谬论”,现今最受物理学界所推崇的解决方案是“多重宇宙”理论——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许多平行的世界。1957 年物理学家 Hugh Everett 根据量子力学提出“多重世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开始的演化过程上,如分叉路般不断地分裂为二,歧异点是某件关键事件引起的量子转移,而分出的世界便产生差异,成为多重“平行世界”或“等次元宇宙”。那样的话,你回到的过去其实是另一个世界,你杀了你的外祖母和你本世界其实是没有关系的。那这样的话,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回到过去,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罢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论——“镜子理论”。大致是说一个人如果不照镜子的话,就看不到自己的脸是什么样子。运用在时间旅行中即是说一个人回到过去后,永远无法与历史中自己的祖先以及过去的自己发生直接的接触与联系。

以上,就是目前关于时间旅行的理论。不过,这次,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回到过去”这个话题,无关物理。

我们依旧假设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并已经回到过去,那么,因为“现在”已经存在,那么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必定会发生,比如说你今天早上上了个厕所,那么当你回到过去后,时间又到今天早上,你必然又会上一个厕所,甚至连早上意淫的某个女明星都不会改变,不然的话,“现在”从哪来。 那么,“过去”的事是不可变化的,是既定的事实——至少,没有外力去介入的话。

回到过去范文第3篇

一.观念回归: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问题。对此,1981年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作文这件事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又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这导致“不大合适的作法”的“不大对头的看法”,即人们落后而顽固的写作观念──写作是一件特殊的神秘的事。为作文教学改革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素质见,我们必须消除这一写作旧观念,树立实际写作新观念。

实际写作是区别于训练性写作的一种写作,它是为了满足表达需要的写作,其写作动机产生于有了实际表达需要之后,其成品不一定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则笔记、几条批语等等;对它的评价是看它运用语言满足表达需要的程度。这样的写作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写作,它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与传统认识上的写作不一样的。对传统认识上的作文,大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它就是一篇材料或一个题目,然后有若干个要求。作文写作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根据材料或题目及其要求,写上几百个字。作文写作就是遵命作文,于是教师就大谈审题、立意、选材、剪材和构思等;学生则抓耳挠腮,或无中生有,或拼拼凑凑写上些文字了事。如此,就算教了多次,也学了多次,最终,教师的水平没有提高,学生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那么,为何会发生以上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情呢?我想,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师和同学都把写作当作了特殊的事情,甚至视之为神秘。

叶圣陶先生在开列的写作须知的第一条便是:“写作必须把它看成寻常事,好比说话一样;但是又必须把它看成一件认真事,好比说话一样。”因此,要知道什么是实际写作,就应当知道什么是说话,比照着说话来思考写作,我们才能理解这里所说的认真是对什么的认真。叶老是主张听说读写并重的,而且这是他语文教学论中的一条红线。为什么单单写被如此特殊化、神秘化了呢?应试作文的份量及其潜在的影响固然是其现实的促因,然而我国古代对写作的认识即写作观念也存在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人们从司马迁写《史记》中看到了写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使生命不朽;从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重用中看到了写作的巨大功利性;从曹丕的“盖文章,经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断中看到了写作的高贵„„如此,写作作为一件特殊而神秘的事的观念便稳固了下来,根深而蒂固,以致影响到了现代人们的写作观。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该指语言表达,是语言习惯的养成,好比说话一样寻常;好比说话一样认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把写看成与听说读一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本质意义上的写作之路,因为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为我们的全部生活服务(当然其中包括为应试作文服务)。

二.训练回归:让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

既然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同时,它又是在有了表达需要之后产生的,那么,它就完全有可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并进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决定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向实际写作靠拢,我们的作文训练设计也必须瞄着实际写作。然而,现实情况又绝非如此,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不同,训练性写作是为了应试而训练写作能力,其写作动机先具备,然后才产生表达需求,它以写出象样的文章为追求,对它的评价不仅要看它是否充分表达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要看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作文不是自然的,它打上了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烙印,这样的作文是“首先遇见题目,得从平时之积蓄中拣那些相应合的拿出来”(叶圣陶语)。自然的作文应当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而这样的作文却满足了现实应试的需求。应试作文是以命题(材料作文最终也要拟出题目,可以说是一种间接命题吧)形式出现的,于是“定期命题便是不得已的事”了。然而,这样的训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的训练性写作必须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因为那才是真正实践意义上的作文教学的本质回归。那么,怎样使两者趋于一致呢?

(一)把握写作契机,设计作文训练

要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之路上去,又要为应试而定期命题训练。在这样的尴尬境地之中,必需找到一条两全其美之途。“实际写作”的根在生活,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感发,自然会产生表达需求,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且如鲠在咽,不吐不快。那时训练契机便到来了,而把握这一契机,以设计作文训练,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就成为可能。一次,我校高一进行军训,期间有一次会操比赛,比赛是在训练场上进行的,结果我班得了倒数第一。这给全班每个人以很大的震动──尤其是心灵的震动。眼见其他三个班的雀跃,耳闻其他三个班的欢呼,一向好动的我班鸦雀无声,甚至有人掉下泪来,他们的内心在翻滚,眼前浮现出一周来教官为他们训练时的种种辛苦来,对不起的心理一下子占据了整个心房,这种心绪要表达。笔者不失时机地在班上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即“对不起,教官!”。作文写下来,收效颇佳。

(二)引向真实世界,促进语言表达

有感于毕业前夕学生赠物赠言之风,笔者曾在高三文科班搞过一次有意义的作文教学改革。高三学生因为即将毕业,即将分别,同学之间必然产生离情别绪,而这种情绪必然会驱动表达需求的产生,于是有了赠言,有了祝语。针对这一情形,我及时统一思想,让他们每人至少写一篇文章(当然是自由作文),把他们的文章结集成册,人手一册。至于文集的名称、栏目、设计等一概由他们自己拿定主意,之前还在班上进行讨论,最后一锤定音,于是我们的《蒲公英,飞呀飞》在各方的协作下问世了。期间,我还对他们进行了友情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友情不在离别时赠了多少礼物,不在天天的叙说离愁别绪,而在于互相鼓励,团结一致,共同迎接社会的选拔,力争一起成才。《蒲公英,飞呀飞》不正是真正友情的切切实实的见证吗?通过以上活动,我深切地认识到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真实的现实世界,如此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当然,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必须连带着训练学生的语言发生能力──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产生思想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这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说写作契机为作文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生活里头有的命题”又如同在土壤中播下了种子的话,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是教学生如何施用化肥。“施用化肥”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以上两例也正体现教师的这一主导作用。

根直接扎于生活中的作文写作必然能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这必然能为训练性写作(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级各类应试作文应视为特殊意义上的训练性写作)打好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实际写作,而把握生活中产生表达需求的契机设计作文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而不是用口来表达意见,抒发情感。根本在于学生有没有意见要发表,有没有情感要抒发。如果没有,那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学生都成为木头,岂不是整个学校的失败?如果有,那不妨先让学生说说看,口头说得出,笔下写出来的也必然不会差。词汇少,用词不确切,都是平时习惯了的事,要在平时给他们训练。平时不管,单在作文的时候怎样怎样,当然只有失望而已。”叶老的话很自然地把实际写作和训练性写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首先必须要有生活实际,那样才有话说,才能产生写的表达需求,当然,对此还必须同时予以训练,训练写作是应该在有了话可说,有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回归,才能有效地培养语文素质,才能有效地为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才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正如叶老所说,我们必须抓住平时作文章。平时,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是我们生活其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全部生活。平时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写作契机,如开学伊始、考试前后、天气变化等等,我们可以以“校园里沸腾起来了”、“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冬的脚步近了”等为题进行作文训练。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谈及作文题目时曾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以我近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来看,大凡学生“生活里头有”的作文题,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意到笔随。

回到过去范文第4篇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

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家俊

高考作文评分,看重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的能力,看重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看重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能力。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

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 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 “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

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回到过去范文第5篇

一.观念回归: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问题。对此,1981年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作文这件事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又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这导致“不大合适的作法”的“不大对头的看法”,即人们落后而顽固的写作观念──写作是一件特殊的神秘的事。为作文教学改革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素质见,我们必须消除这一写作旧观念,树立实际写作新观念。

实际写作是区别于训练性写作的一种写作,它是为了满足表达需要的写作,其写作动机产生于有了实际表达需要之后,其成品不一定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则笔记、几条批语等等;对它的评价是看它运用语言满足表达需要的程度。这样的写作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写作,它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与传统认识上的写作不一样的。对传统认识上的作文,大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它就是一篇材料或一个题目,然后有若干个要求。作文写作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根据材料或题目及其要求,写上几百个字。作文写作就是遵命作文,于是教师就大谈审题、立意、选材、剪材和构思等;学生则抓耳挠腮,或无中生有,或拼拼凑凑写上些文字了事。如此,就算教了多次,也学了多次,最终,教师的水平没有提高,学生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那么,为何会发生以上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情呢?我想,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师和同学都把写作当作了特殊的事情,甚至视之为神秘。

叶圣陶先生在开列的写作须知的第一条便是:“写作必须把它看成寻常事,好比说话一样;但是又必须把它看成一件认真事,好比说话一样。”因此,要知道什么是实际写作,就应当知道什么是说话,比照着说话来思考写作,我们才能理解这里所说的认真是对什么的认真。叶老是主张听说读写并重的,而且这是他语文教学论中的一条红线。为什么单单写被如此特殊化、神秘化了呢?应试作文的份量及其潜在的影响固然是其现实的促因,然而我国古代对写作的认识即写作观念也存在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人们从司马迁写《史记》中看到了写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使生命不朽;从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重用中看到了写作的巨大功利性;从曹丕的“盖文章,经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断中看到了写作的高贵„„如此,写作作为一件特殊而神秘的事的观念便稳固了下来,根深而蒂固,以致影响到了现代人们的写作观。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该指语言表达,是语言习惯的养成,好比说话一样寻常;好比说话一样认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把写看成与听说读一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本质意义上的写作之路,因为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为我们的全部生活服务(当然其中包括为应试作文服务)。

二.训练回归:让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

既然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同时,它又是在有了表达需要之后产生的,那么,它就完全有可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并进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决定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向实际写作靠拢,我们的作文训练设计也必须瞄着实际写作。然而,现实情况又绝非如此,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不同,训练性写作是为了应试而训练写作能力,其写作动机先具备,然后才产生表达需求,它以写出象样的文章为追求,对它的评价不仅要看它是否充分表达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要看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作文不是自然的,它打上了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烙印,这样的作文是“首先遇见题目,得从平时之积蓄中拣那些相应合的拿出来”(叶圣陶语)。自然的作文应当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而这样的作文却满足了现实应试的需求。应试作文是以命题(材料作文最终也要拟出题目,可以说是一种间接命题吧)形式出现的,于是“定期命题便是不得已的事”了。然而,这样的训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的训练性写作必须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因为那才是真正实践意义上的作文教学的本质回归。那么,怎样使两者趋于一致呢?

(一)把握写作契机,设计作文训练

要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之路上去,又要为应试而定期命题训练。在这样的尴尬境地之中,必需找到一条两全其美之途。“实际写作”的根在生活,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感发,自然会产生表达需求,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且如鲠在咽,不吐不快。那时训练契机便到来了,而把握这一契机,以设计作文训练,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就成为可能。一次,我校高一进行军训,期间有一次会操比赛,比赛是在训练场上进行的,结果我班得了倒数第一。这给全班每个人以很大的震动──尤其是心灵的震动。眼见其他三个班的雀跃,耳闻其他三个班的欢呼,一向好动的我班鸦雀无声,甚至有人掉下泪来,他们的内心在翻滚,眼前浮现出一周来教官为他们训练时的种种辛苦来,对不起的心理一下子占据了整个心房,这种心绪要表达。笔者不失时机地在班上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即“对不起,教官!”。作文写下来,收效颇佳。

(二)引向真实世界,促进语言表达

有感于毕业前夕学生赠物赠言之风,笔者曾在高三文科班搞过一次有意义的作文教学改革。高三学生因为即将毕业,即将分别,同学之间必然产生离情别绪,而这种情绪必然会驱动表达需求的产生,于是有了赠言,有了祝语。针对这一情形,我及时统一思想,让他们每人至少写一篇文章(当然是自由作文),把他们的文章结集成册,人手一册。至于文集的名称、栏目、设计等一概由他们自己拿定主意,之前还在班上进行讨论,最后一锤定音,于是我们的《蒲公英,飞呀飞》在各方的协作下问世了。期间,我还对他们进行了友情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友情不在离别时赠了多少礼物,不在天天的叙说离愁别绪,而在于互相鼓励,团结一致,共同迎接社会的选拔,力争一起成才。《蒲公英,飞呀飞》不正是真正友情的切切实实的见证吗?通过以上活动,我深切地认识到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真实的现实世界,如此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当然,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必须连带着训练学生的语言发生能力──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产生思想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这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说写作契机为作文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生活里头有的命题”又如同在土壤中播下了种子的话,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是教学生如何施用化肥。“施用化肥”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以上两例也正体现教师的这一主导作用。

根直接扎于生活中的作文写作必然能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这必然能为训练性写作(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级各类应试作文应视为特殊意义上的训练性写作)打好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实际写作,而把握生活中产生表达需求的契机设计作文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而不是用口来表达意见,抒发情感。根本在于学生有没有意见要发表,有没有情感要抒发。如果没有,那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学生都成为木头,岂不是整个学校的失败?如果有,那不妨先让学生说说看,口头说得出,笔下写出来的也必然不会差。词汇少,用词不确切,都是平时习惯了的事,要在平时给他们训练。平时不管,单在作文的时候怎样怎样,当然只有失望而已。”叶老的话很自然地把实际写作和训练性写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首先必须要有生活实际,那样才有话说,才能产生写的表达需求,当然,对此还必须同时予以训练,训练写作是应该在有了话可说,有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回归,才能有效地培养语文素质,才能有效地为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才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正如叶老所说,我们必须抓住平时作文章。平时,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是我们生活其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全部生活。平时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写作契机,如开学伊始、考试前后、天气变化等等,我们可以以“校园里沸腾起来了”、“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冬的脚步近了”等为题进行作文训练。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谈及作文题目时曾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以我近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来看,大凡学生“生活里头有”的作文题,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意到笔随。

回到过去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况

所谓“先富群体”,在我县农村而言,主要

指先富起来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或种养大户。这个群体中大部分对象所拥有的财富规模都大大超出了普通农民,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也脱离了传统农民的主要特征,属于受益于政府富民政策的新型农民群体。他们头脑活络,思维创新,有实力、有魄力、有能力,有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并具备较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但长期以来,这部分群体在乡村的政治舞台上并没有扮演重要角色。2002年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村民自治选举的开展,我县农村“先富群体”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才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并成为民主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今年上半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县342个村开展了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据统计,在这次换届选举中,全县共有选民218295人,其中属“先富群体”所占的比例不到10,但在全县新当选的338位村委会主任、683位村委会委员当中,属“先富群体”的比例却分别高达40.2和20.9,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村,比例更高,如:天马镇48个村共选出村委会主任48人,村委会委员94人,其中属“先富群体”的分别占52.1和27.7。

“先富群体”已经成为当前村级基层组织的一支生力军,究其竞选动机,总的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谋求经济利益。争当“村官”或是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或是为创造更多的财富机遇,甚至不排除部分企图寻机“捞一把”的目的。二是为图政治名声。“商而优则仕”。生活富裕起来的人关心政治、参与政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心理还是根深蒂固的。村主任虽不在国家行政官员的序列,但也是农村的一方“首脑”,是一种地方权力的象征。三是为民造福,希望通过担任“村官”为群众更好地办一些实事,干一番事业。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就会产生诸如实现自身价值、贡献社会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一些农村“富人”在事业上、财富上有所斩获后,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此来回报社会。这种心态是“先富群体”参政的最积极动因,也是“先富群体”参政的主流。大多数情况下,三种动机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参政行为。

二、利弊分析

“富人”村官的治理方式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快农村建设方面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明显的效果,表现在:在发展思路上,“富人”村官敢于大胆创新,善于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在开展农业开发、调整经济结构、招商引资等活动中,培养了村民的市场意识,推动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积极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改变村容村貌,表现出富于开拓的精神与非凡的工作魄力,为农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富人为核心的治村班子,管理主动,完成任务快,勇于改革陈规陋习推行“新政”。如天马镇城郊某村历来是个散班子、乱摊子的“老大难”村。2002年先富起来的叶某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凭借良好的群众基础,利用本村地处城郊的良好区位,鼓励群众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大力改变村庄的面貌,修膳村集体活动场所,凝聚了人心、团结了班子。但从全县来看,部分“先富群体”在参政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参政行为不规范。一是参选的方法不规范。如在今年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我县城郊某村两位“富人”为竞选主任,各花10多万元费用给选民送钱、送物,后因涉嫌贿选,最终退出了竞选。二是施政决策短期化。在具体施政过程中极易出现搞政绩工程、超村级财力举债建设等短期行为。如:天马镇某村主任为了争取再次当选,在任职的最后期限内,不惜花40多万元村集体资金来硬化村里的所有道路。

第二、兑现承诺不积极。在竞选时,为了获得村民的支持,“先富群体”往往“财大气粗”,在群众面前公开承诺出资修路搭桥、为村民代缴各种应交款、改善村民福利待遇等,有的甚至不惜违反政策法规规定信口开河。当选后,他们或忙于个人事务,经商办厂、承包工程,疏于兑现承诺,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根本就不可能兑现,对群众不关心、不重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拖再拖,把自己所作的承诺抛之脑后。

上一篇:为了和平观后感范文下一篇:圣诞节贺卡图片制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