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范文

2023-09-18

回到唐朝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 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 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 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 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 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 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 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 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三、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曰本 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 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 曰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 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 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留学 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 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 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 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 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 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 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 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 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 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 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 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 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 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 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 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 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 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 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 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出示多媒体)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 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 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疆域、城市、 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 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 影视等作品。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 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都取得了成 功。 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 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 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 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四、课堂小结

(1) 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 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 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 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回到唐朝范文第2篇

唐朝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经济职能对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水利灌溉、农业技术和工具、病虫害防治等都是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想维持农业的生产与再生产, 需要一系列的条件, 如土地所有制状况决定的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在地域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是否能保证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进行干预, 政府通过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 维持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所需的平衡条件, 从而推动农业的更好发展[1]。

2 农业经济职能供给的约束分析

一定时代的政府职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的过程中, 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财政供养能力的制约, 从而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履行效果。从职能供给的角度来看, 政府经济职能的履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果条件不成熟, 容易造成政府经济职能需求和供给的非均衡常态。在农业经济职能履行过程中, 政府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利, 政府只有获得了相应的权利,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以及协调作用, 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提高农业生产小小龙。同时, 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需要一定的投入, 而要想提高政府职能履行效果, 就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为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的履行提供经济基础[2]。另外, 唐朝法律以完备而著称, 是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 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代表性, 其法典之众、种类之多、条文之密,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唐朝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唐朝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及经济职能的履行提供了法律根据, 使得政府农业经济职能能够高效执行。

3 唐朝的重农职能

在唐朝农业, 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针对唐朝的经济职能, 其在执行过程中主要以行政控制为主, 在行政控制的同时, 也运用了经济杠杆来调节农业发展, 为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督课农桑, 劝农桑是唐朝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 政府规定[3]:农桑时节, 不得妨夺;州县长官, 随时劝课。唐朝政府将劝农职责落实到了各级官吏的身上, 将农业发展状况作为考核各级行政官员征集的重要指标。永淳元年, 王方翼为夏州刺史, 时值牛瘟, 无法农耕, “方翼造人耕之法, 施关键, 使人推之, 百姓赖之。”唐后期虽政局发生很大变化, 但鼓励垦荒与劝课农桑政策并未废弃。武宗时期, 卢库 (详) 为唐州刺史, “召堰既成, 秋日大登, 八州之民, 咸忘其饥”“劝农力田, 兴复破堰, 民歌其德。”这些举措都表明了唐朝的在农业上的重视, 通过了一系列的措施,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 经济职能的位移

随着国家的发展, 唐朝政府权力开始了部分的适度剥离, 政府开始从最初的全方位地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到退出, 这种适度的剥离使得经济能够自主运行, 提高了经济运转的自由度。如, 均田制→两税法[4]。在唐朝前期,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 减少了田产纠纷, 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 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到了唐朝中期,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至唐天宝年间, 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 在这种情况下, 均田制被“两税法”取代。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 租税徭役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作法, 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 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 增加了财政收入, 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 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 两税法简化了税目和手续, 有助于解放生产力,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综上, 唐朝农业经济职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政府经济职能是农业发挥的保障, 加大政府经济职能的履行对推动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纵观唐朝农业经济职能履行情况来看, 虽然唐朝政府在履行农业经济只能种存在了一些不足, 而这些不足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忽略这些不足, 我国应当看到唐朝经济职能取得了成效, 由政府指导的制度变迁愈来愈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摘要:农业乃国之根本, 发展农业具有重大意义。而农业的发展需要离不开政府的行政干预。纵观唐朝时期, 在继承重农智能的同时, 政府经济职能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就唐朝农业经济职能作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唐朝,农业经济职能

参考文献

[1] 侯江红.唐朝两税三分制财政改革与地方政府农业经济职能[J].中国农史, 2011, 01:44-53.

回到唐朝范文第3篇

1208104《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它用苍凉的笔触,真实地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的仕途沉浮,人生苦乐,对儒林世界极尽讽刺,却又让人感到种种无奈与辛酸。

《儒林外史》描写了儒林世界里或追求功名而不得、或追寻理想而幻灭的儒生百相,他们中有孜孜研究八股的如马静和鲁编修 ,有像范进、周进一样考了一辈子科举的老童生,也有汤奉、王惠之流,一当上官便很快贪污腐败。吴敬梓通过对儒林众生相的描绘,对毒害知识分子身心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将畸形发展的中国社会剖开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从吴敬梓的描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听到帝国崩塌的声音,嗅到封建社会没落的气息。通过对《儒林外史》的阅读,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对清朝的灭亡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科举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就体现在社会风气上。到了清代,科举几乎成了做官的代名词,科举制使得整个中国社会都充斥着官本位的思想。读书人很少再会去为了学问而读书,做官成了读书的唯一目的。当西方社会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思想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却为了获得功名而在研究怎样写一篇好的八股。这种状况即使到了鸦片战争之后也没有得到改变,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庚子赔款事件。庚子赔款期间,按照计划,中国要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但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竟然无人愿去。由科举当官才是“正途”的思想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国内的新式学校只能招收到没有地位身份的穷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被所有人耻笑,略有钱财的家庭都不愿子弟出洋留学。由此大抵可以窥得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个状态了。试想这样的中国,又怎么可能在现代化的列强中得以生存呢?

科举制更加被诟病的,是它对知识分子思想的禁锢、控制。这种控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知识分子对皇帝的服从,一是要求知识分子对文化价值观的服从。西汉时期,儒家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能满足这两个要求,儒家所确立的森严的等级体系能够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而儒家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也能够适应封建社会的要求。也正因此,儒学成为科考的主要内容,在读书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崇。对儒学的推崇虽有利于巩固君主统治,但无形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儒学讲究伦理纲常,不鼓励创新,缺乏冒险精神,也正因此,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多少显得有些死气沉沉。正如蒋廷()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说:“中国士大夫阶级最缺乏的就是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尤其到了明清八股取士更是完全扼杀了社会进步的活力。在这样一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我们又怎么能期冀他们能够去彻底地革新社会呢?即使进步者如康有为,也仍然是被儒家那一套理论所束缚着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参与到袁世凯复辟那场闹剧中去。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清末由士大夫阶级所领导的各种不温不火的改革最终都走向失败的原因了。

科举制对近代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它对封建社会强大的维系力所导致的对近代社会的排斥。科举制度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使得封建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它通过对文化的传承积累,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惯性,外来文化很难

回到唐朝范文第4篇

1.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2016·成都)唐朝,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借鉴汉字草书,创造了日本“平假名”的高僧是( )

A.空海

B.鉴真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3.“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精神

B.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著追求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4.七年级一班的黑板报设计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四个标题,请你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遣唐使来华

5.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6.唐朝时期,应日本邀请,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是( )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崔致远 7.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中国唐朝人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A.印度

B.朝鲜

C.韩国

D.日本 8.《西游记》中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广泛流传,它取材于唐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当时的天竺指今天( ) A.日本 B.印度一带 C.伊朗 D.阿拉伯地区 9.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回到唐朝范文第5篇

《步辇图》是初唐时期阎立本的代表作品, 与他的另一幅《历代帝王图》相比较而言,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阎立本在工笔人物画方面所作出的成就:在线条上, 主要以铁线描[1]为主, 线条变化较少;在设色方面, 使用的色彩类别不多, “衣服上大概使用了墨色打底, 还有朱镖、朱砂、铅白等少许种类, 单色使用的较多, 没有太大的变化, 由此可见此时正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2];在人物造型上, 构图错落有致, 突出帝王的形象, 周围的仕女形象刻意的表现的小, 且仕女的形象也并不是很丰满,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时期仕女形象的特点为瘦骨清象, 人物造型清秀。

张萱的代表作品《捣练图》描绘的是唐代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3]画中的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描绘时的观察细致有序。在线条上, 从铁线描慢慢变为高吐游丝描, 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的人物形象, 并且开始注重用线描来表现形象的凹凸感, 把线条的表现力加以扩展, 由于妇女的形象比较有肉感, 因此在描绘皮肤时的用笔上, 多采用极圆润的线描, 衣纹等多采用游丝描, 可以表现出它柔软的质感。在设色上, 开始出现了色调浓重的画面, 它突破了以往的用色, 大胆的使用重红、重绿、藤黄、紫色等重彩, 以种类繁多而又和谐的颜色来表现形象的雍容华贵。在人物形象上, 远离了魏晋时期的瘦骨清秀, 开启了以胖为美的新篇章。由于唐朝的社会开放, 宫廷里的仕女, 在穿着方面更为大胆, 把紧身窄袖翻领的胡装与宽松飘洒华丽的唐装相融合, 长裙束于胸前腰下, 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 长留白雪占胸前”[4]句子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着装。这时期的女性着装独特的魅力以及不同凡响的审美品格, 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周昉是此时期的代表性画家, 《簪花仕女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从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昉在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上又更好地创新了新的技法, 并且善于通过人物的形象来烘托出其内心深处的复杂的情感, 从而进一步的揭示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线条处理上, 人物形象的衣褶、衣纹等线条从比较刻板的铁线描进化到贴合人体的春蚕吐丝式的游丝描为主, 线条简劲有力, 并且也开始慢慢注重线条本身的浓淡干湿变化, 根据画中的人物形象的衣纹转折等, 线条也开始有转折的变化;在设色上, 周昉的仕女画用色更加的浓艳大胆, 我们从《簪花仕女图》可以看出, 画面中喜欢使用大面积的红色, 用色极其的大胆, 原因是红色如果用不好的话整个画面就会显得很俗气, 但从画面的效果来看, 周昉的画的确是做到了艳而不俗。在人物形象上, “人物多是丰盈饱满, 雍容华贵, 在《簪花仕女图》中, 仕女面容姣好、圆润, 身姿温文尔雅, 五官小巧, 峨眉高鬓, 削肩”[5]。全卷的人物造型, 经过精心的安排, 把人物的衣着、形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使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画面产生一种无形的意蕴之感。

在唐朝时, “佛教文化达到高峰, 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文化与形象, 佛教绘画的代表人物吴道子等人, 把佛教文化融合到绘画里, 形成这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形象特征, 佛教文化也渗透于各个团体之中, 许多佛教画家都在宫廷里担任画师, 自然而然的把佛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相结合, 体现着“以胖为美”的时代风格”。这种绘画方式慢慢得到推广, 久而久之的就在贵族妇女之中所流行, 慢慢地这种风格开始成为唐朝女性的审美标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女性地位的提升, 导致着女性们对美的品位也也来越高。唐朝内政稳定, 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发展, 各民族的关系相处异常融和, 中外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深, 唐朝以宽广的胸襟与积极开放的时代精神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包容的胸怀。它形成了这样一种绘画风格, 被画家们用外来文化与中国仕女画传统的风格相结合, 并且以此开创了这一时期仕女们豪放的艺术特点, 她们的形象艳丽丰腴、落落大方、自信、张扬, 又非常健康, 自身气质比较突出。她们的人物形象、服饰等也非常的优美, 达到了内在与外在美的协调统一, 因此, 女性地位的变化对唐朝绘画的审美要求影响日益增多。

特定的时期下都会产生特定的产物, 正是由于唐朝的开放、强盛、佛教的传播、女性地位的提升所以才造就了仕女画在唐朝发展的艺术形象的巅峰期,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完美的艺术个性, 在笔法、线描、设色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综合作用所起的结果, 既有自律性的制约, 又有世事变革的外在要求, 仕女画在塑造女性美的同时, 也蕴含着对女性美的渴望, 又压抑着封建传统的男权思想, 虽然形象各有不同, 但我们并不否认其中所触及的女性美的真谛。

唐朝仕女画的女性形象特征启发了人们对美的思索, 从创造审美的模式来讲, 中国古代仕女画的女性题材都是永垂不朽的, 我们要从中不断的去探索、发展。

摘要:从魏晋南北朝以来, 仕女画开始逐渐吸引人们的眼球, 而唐代的仕女画又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高峰期, 渐渐地, 画面当中妇女们的形象从之前的秀骨清像慢慢变为唐朝的丰满华贵、以胖为美的特点, 并且题材也有很大的转变, 逐步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当然, 这一显著的变化与唐朝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高度繁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还有宗教艺术的传播与影响、女性地位的提升等都莫大的关系。本文着重论述唐朝仕女画的艺术形象特征, 分别从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来探究仕女画的风格的演变、造型的不同等, 对画面的线条、用色以及神态等也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从而去探讨唐朝仕女画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绘画,艺术形象,特征,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小蕾.唐朝工笔人物画设色研究[D].中国知网, 2013:42.

[2] 夏展.唐代人物画造型初探[D].中国知网, 2013:08.

[3] 陈霞.刘雪梅.隋唐时期佛教对美术发展的影响[J].兰台世界, 2014:57.

回到唐朝范文第6篇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教育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在这一前提下,教育怎样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承担起新使命呢?

教育是为了让人类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未来,是为了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哪里来?我们认为应该从教育来

回到教育的原点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朱永新看来,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回到教育的原点。什么是教育的原点?这个哲学意味浓厚的问题一直是他心中的情结。他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是通过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同时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学生不是为分数活的,也不是为考试活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不是为就业活的,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教育是为了让人类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未来,是为了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正是带着对教育的憧憬,朱永新在民进中央副主席这个新职位上一如既往地为教育而鼓,为教育而歌。

朱永新认为,教育的当务之急还包括“建设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朱永新说:“这个问题虽然是在文化建设的部分提的,没有在教育部分讲出来,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一个国家也不能没有灵魂。我们所有的人应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从哪里来?我们认为应该从教育来。”

上一篇:中班第一学期家教总结范文下一篇:民政救助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