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与足球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04

分层教学与足球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分层教学中把握阅读教学的开放点,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开放性教学与分层教学有很多契合点,教师要有对接融合的意识,在阅读教学设计中顺利找到开放点,适时启动开放教学程序,促使学生阅读思维的解放。自主阅读、问题投射、合作学习、延伸训练,这是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教师引入开放意识,能够形成崭新的教学起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开放点;聚焦;分层

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比较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有学情调查意识,阅读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开放点的确定,以便为分层教学提供更多时机。教师在自主阅读、问题投放、合作互动、延伸训练等方面做出对应设计,确定阅读开放点的位置,展开创新设计,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自主阅读,开放思维发展质疑点

学生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普遍的问题。教师要正视学生群体差异的存在,适时启动自主阅读程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梳理阅读困惑,形成阅读质疑点,为进一步阅读探究创造条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个性化阅读最直接的诠释,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要有开放意识,让学生勇于思考,向更多方向展开探索。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小说,主要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的家园,其语言带有浓郁的童真色彩,贴近生活现实,非常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先做一些背景介绍,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梳理性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并自主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阅读疑惑进行归结。学生开始进行自主阅读,教师辅助引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质疑问题不断涌现: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为什么说祖父的园子是自由的园子?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作者对祖父的怀念是通过对园子的描写来传达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处理,挑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分配到学习小组中,要求学生以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对应研读,梳理出解决问题的通道。

自主阅读体现了主体教学思想,呈现出开放性,学生展开主动质疑学习,以问题形式呈现阅读认知,能够形成更多阅读感知。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深度思考的机会。开放学生的思维质疑点,突出主体教学意识,符合学生思维成长的要求。自主阅读不是自由阅读,教师适时做出一些干预,布设一些阅读任务,对自主阅读形成有效调控,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二、问题投射,开放情感体验融合点

阅读文本不仅要厘清情节和人物,还要进行情感渗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逐渐找到思想成长契机,这也是开放性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深度解析教材内容,适时投放一些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对应的思考和发掘,能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认知。学生阅读理解基础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在问题设计时体现梯度性,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以体现分层教学原则。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引读环节设计了一些阅读问题:故事中的诸葛亮和周瑜都属于主要人物,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呢?周瑜为什么要嫉妒诸葛亮呢?文本题目是“草船借箭”,而其主要内容是表现诸葛亮和周瑜的斗法,这样设计离题吗?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吗?教师问题抛出后,课堂反响强烈,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有学生认为,诸葛亮和周瑜属于一伙的,不应该勾心斗角,这样不利于一致对敌。有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周瑜的性格决定了其行为,他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自然会想方设法陷害诸葛亮,这样也更显示出諸葛亮的才智过人。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对问题解读情况进行综合归结,自然形成了学习启迪。

教师为学生投放各式各样的问题,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和思考,使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解析中建立起学科认知基础。学生阅读有个性追求,教师对此需要有清醒认识,在问题设计和投放时,在问题解读和评价时,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现实,给予必要的教学引导,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问题设计带有创新意味,学生接受更为顺利,其激发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如“周瑜和诸葛亮是一伙的,为什么要勾心斗角呢?”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性,学生会从更多角度展开分析,因为这不仅是人物性格决定的,还关涉双方的核心利益。

三、合作学习,开放阅读理解着重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时,要从几个方面做出创新设计。其一,合作团队组织时,不妨让学生自由组合,以提升团队凝聚力。其二,组织形式亟待创新,集体讨论是最常见的合作形式,学生对此有较强排斥,教师不妨推出集体演绎、游戏竞赛、知识比拼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三,教师要有开放意识,吸收学生的参与意见,对合作形式进行创新设计,让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互动环节。

如在教学《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水浒传》电视剧中的《好汉歌》,渲染了学习气氛;在诵读训练环节,教师再次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给学生提供更多倾听感知的机会。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对文本内容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训练学生诵读,教师要求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演绎课文,学生兴奋起来,很多都选择了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展示,也有学生几个人合作进行课堂演绎,用分角色诵读的形式对文本的主要情节进行梳理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对应评价,给学生提出更多学习建议。教师在学习建议中,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展示,利用更为灵动的形式,对文本故事进行创意设计和组织。学生得到更多鼓励后,开始深入解析文本内容,教师提议创编课本剧,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学习研究气氛浓重起来。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调度,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学习启迪;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来演绎课文内容,给学生更多学习选择;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实践形式,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也可以通过集体形式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带有互动性,教师不妨在组织形式上展开创新设计,给学生以感官冲击,这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在多重互动交流中形成学科认知。演绎活动大多带有合作属性,应该是最适合的操作形式,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能够获得显著的调度效果。

四、延伸训练,开放素养构建辐射点

开放训练设计,教师要从训练内容选择、训练形式选择、训练组织评价等多个方向展开创新研究,以提升阅读训练的有效性。课外阅读、信息搜集、材料整合、读写展示、故事讲述、学习辩论等都属于开放性训练的范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出筛选和组织,以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之形成学科能力。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为阅读学习提供了更多契机,教师发动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阅读素材,展开信息共享,进行网络互动,都能够带来全新的训练契机。

如《两茎灯草》这篇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内容,成功塑造了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教师在训练设计时,直接推出仿写训练任务: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借鉴作者的写法,结合生活观察经历,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物进行重点描绘,抓住细节揭示其思想本质。学生开始进行构思和讨论,课堂研究气氛逐渐形成。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然后评选出最佳作品进行班级交流。教师则深入到学习小组之中,对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归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有学生描写了有个性的同学,表现其特别大方的一面;有学生介绍老师,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老师的细心和洞察力;还有学生选择家庭成员来描写,对其过于认真的较劲精神进行重点展示。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表现展开专业化点评,从技巧方法角度进行传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启迪。

教师利用仿写训练展开教学调度,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引导是比较到位的,能够有效启动学生的习作思维。学生大多有生活观察经历,讓学生对接生活进行人物描写,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思维。延伸训练设计有很多选择方向,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给学生以更多训练体验,使之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成长。“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训练设计也是这样,需要有方法技巧的支持,教师要做好对应研究,以提升训练的有效性。

发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能够开放学生的思维发展质疑点;适时给出阅读问题投放,能够开放学生的情感体验融合点;合理组织合作学习活动,能够开放学生的阅读理解着重点;科学延伸阅读训练维度,能够开放学生的素养构建辐射点。教师在分层教学中探寻开放点,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其助学效果更值得期待。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建萍.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08).

[2] 孙荣俊.小学语文阅读开放性教学策略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9(32).

[3] 季晓文.开放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9(10).

(责编 刘宇帆)

分层教学与足球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落实,各项建设事业被日益纳入法治化轨道,亟须一大批兼具扎实法学知识、精湛法务能力与良好法治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新时期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对此,法学教育者应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努力推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积极开展“专业知识模块”“实务能力模块”与“法治素养模块”的实践性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与考核方法,将“知、能、德”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有机统一,以此克服法学传统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能力与素养方面的不足,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离不开法律应用型人才的支持,这需要当代法学教育者担负起培养这类法治人才的教育使命,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与实施。从法学教育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强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弱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与之相比,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以“专业知识”“实务能力”与“法治素养”三大模块为主线,以实践性互动教学为主要方式,对学生的“知、能、德”进行全方位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法律应用型人才。为此,本文在梳理我国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该模式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力求能对相关教学实践起到科学的指引作用,并对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有所裨益。

一、我国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与研究概况

“模块(Module)”原指计算机软件中具有独立执行功能的程序单元。“模块化教学模式(Modular Teaching Model)”基于“模块”概念发展而来,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因其注重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人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故而被国外教育界广泛运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我国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该模式,最初应用于计算机、机电工程等理工类教育领域,2005年后逐步扩展至法学教育领域,形成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与直辖市的高校法学课程中得到应用,其教育价值日益彰显。与此同时,知网可查的相关教学研究论文已近50篇,对该模式教学实践的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解析

研究始于概念,终于践履。科学厘清“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有助于引导解决相关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惑。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研究者对于“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内涵的研究不多,并且尚未形成共识。例如,有教育研究者认为,该模式是将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并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的教学方式[2]。另有教育研究者认为,该模式是教师将教学活动按照特定主题归纳成为独立的模块,学生经过该模块的学习获取技能的教学方式[3]。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一定程度地揭示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在属性与基本特征,各有合理之处,但是不够全面,忽视了素质培养的目标与内容,而且对于教学模块与教学方式的表述不够准确和清晰。对此,笔者在总结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经验后认为:“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知识、能力与素养为教学模块内容,以实践性互动教学为主要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法务能力与法治素养综合性培养的法学教学模式。”这种表述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块内容、主要教学方式与根本任务等方面,系统性地阐释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有利于全面、清晰地揭示出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在属性与基本特征,从而为相关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指导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发展的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围绕推动教育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指导理念,这为法学教育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指引。

第一,在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方面,中共中央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4]在此目标指引下,要以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走向现代化为己任,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相统一,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才需求相契合,制定更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5]这要求我们要将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作为法律模块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加以落实,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第三,在教育发展的工作要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为此,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探索法学教学模式改革,不断优化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与考核方法,努力提高法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四,在教育发展的师资保障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7] (P46)。这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法律模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科学、全面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推动教师不断提升师德师风与业务水平,从而为充分实现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四、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法律应用型人才的支持。为此,我们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与根本任务,从法治建设的人才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知、德、能”的全方位培养。具体的培养要求包括:一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唯有引导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和精通法律实务技能,胜任将来的法治工作职责;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精湛的法务能力。唯有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正确处理法律实务,切实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三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唯有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与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才能让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技能服务人民,积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根据上述培养要求,可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設事业培养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精湛的法律实务能力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五、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模块设计与运用

(一)教学模块的设计

为实现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中可设定三个基本教学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实务能力模块与法治素养模块,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法务能力与法治素养的全面培养(详见表1)。这三个基本教学模块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专业知识模块为其他两个模块奠定不可或缺的认知基础;实务能力模块为其他两个模块奠定不可或缺的思维基础;法治素养模块则为其他两个模块奠定不可或缺的情商基础。

(二)教学模块的运用

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通过上述三个基本教学模块,对学生的法学知识、法务能力与法治素养进行全方位培养?从有关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实践性互动教学方式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所谓实践性互动教学,是指教师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问题探讨等教学活动。实践表明:学生参与实践性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和配合教师输出的教学指令和信息,并与教师实现良好的信息与情感沟通,形成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素养培养的正效应,进而达到对学生“知、能、德”综合培养的目标。在实践性互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探究与实训活动,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与热忱,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教师还要注意将三个教学模块进行合理转换、有效衔接与融会贯通,以此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以广东某高校的一次“国际法”模块化教学课(《领土的取得与变更》)为例。

第一环节:教师开启“专业知识模块”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关于国家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的基础知识——“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民族自决、全民公决”的概念、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

第二环节:教师转化到“实务能力模块”教学,通过任务型教学法为学生布置研究任务,以此训练学生的思考力与判断力。教师提出问题:在上述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中,哪些方式是符合现代国际法原则的?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形成共识:先占、添附、民族自决与全民公决方式符合现代国际法原则。

第三环节:教师转换回“专业知识模块”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二战后关于中国领土问题的国际法文件知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法文件正式要求日本归还其侵占的一切中国领土。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步隐性开展“法治素养模块”教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国家领土取得与变更方式知识时,启发学生对这些方式进行国际合法性判断,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国际法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开罗宣言》等国际法文件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铸牢他们依据国际法捍卫祖国领土的法治信念。

六、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方法与提升策略

教学考核是促进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教学是由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共同构成的统一活动,因而对于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考核,需要从教师的授课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两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一)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方法

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实践性互动教学方式,因而可将该方式作为考核教师授课质量的主要对象。对此可借助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提出的互动教学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FIAS系统)[8]予以考核。该系统设计了一套描述师生互动言行的编码系统。测试者每3秒选取一组师生互动言行作为样本并标注一个编码,然后将其与相邻编码两两结成“序对”,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其后将相同“序对”出现频次填写在FIAS统计表中,以此记录互动教学活动实况。以广西某高校一次经济法模块化教学课“产品质量法”的授课质量考核为例:测试者从该课教学录像中选取40分钟样本,编辑成一系列编码序对后填入FIAS统计表中,继而择取关键性数据进行考核(详见表二)。数据显示:“积极整合格”中的序列次数达到了136次,反映出师生互动教学的总体授课质量较好,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消极缺陷格”中的序列次数也出现了12次,这反映出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互动障碍,没有融入实践性互动教学之中,需要教师采取措施对该问题予以解决。

(二)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方法

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是考查该模式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也最能直观反映出该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法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往往只注重知识测试,采用的方法常常是单一的试卷测试。在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能、德”全面发展的法律应用型人才,因而教师要从知识、能力与素养方面对学生展开全面考核。以上海某高校的法学模块化教学考核标准为例,其考核项目包括三项:法学专业知识考核、法务能力考核与法治素养考核,每个考核项目又各包含若干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方法确定为:学生考核成绩=法学专业知识考核(30%)+法务能力考核(40%)+法治素养考核(30%),由此涵盖了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全部培养内容,有助于对其学习质量作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三)提升模式教学质量的措施建议

为了有效提升法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针对教学质量考核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下述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教师授课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

第一,优质的师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提升法律模块化教学质量的首要举措是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养。首先,教师要注意提升自我修养,尤其注意要在实践性互动教学中保持耐心与亲和力,多鼓励和认可学生,尽力摒除阻碍教学互动的不良情绪与言行,努力营造宽松、融洽的授课氛围;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进修、培训与法律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后,学校要为教师设置全面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政治觉悟、师德师风、法学知识水平、法律实践能力与模块化教學组织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对考核优秀人员及时进行奖励,以此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全面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与业务水平。

第二,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互动教学,以此进一步提升法律模块化教学的授课质量。为此建议教师借助韦纳归因理论(Bernard Weiner)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该理论认为,学生如果将失败原因归于可控因素(努力程度),则会保持学习动力,努力学习以争取成功;如果学生将失败原因归于不可控因素(“能力高低”“任务难易”与“运气好坏”),则容易失去学习动力,自暴自弃[9]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归因的习惯,指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合理调整学习计划,优化学习方法,保持乐观的学习预期,积极融入实践性互动教学之中。

第三,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差异,在实践性互动教学中探索“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以此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具体实施方法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然后将水平相近、性格互补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根据每组的不同情况,分配与之水平相适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力所能及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为每个学生创造提升自身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机会,引导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全面发展自己,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Riasat Ali.Modular Teaching[M].Germany: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1:2.

[2]缪文升.模块化教学法在警察法学中的语义及其运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5(4):98-101.

[3]吴晓红,袁宏稳.基于SPOC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模块优化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125-12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9-02-23)[2021-05-12].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5]人民日報评论员.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5(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18)[2021-05-12].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10/28/nw.D110000gmrb_20171028_3-01.htm.

[8]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7.

[9]伯纳德·韦纳.归因动机论[M].周玉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8-14.

分层教学与足球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充分的理论依据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行性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从认知上的差异到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都不同, 分层教学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 让每个学生能听懂, 都能学懂。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学, 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明确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 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所许可”。这说明教学内容的安排首先考虑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 教学内容的展示始终贯彻“可接受性原则”。"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因些, 分层教学, 是一种合于人的发展规律, 合于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从学习基础的角度看, 分为三层。第一层:有较好的电脑基础, 且有兴趣, 接受能力强的。第二层:有一定的电脑基础, 以前学过一些, 但是操作不是很熟练的。第三层:没有学习过或接触电脑非常少, 零基础的。在我们农村中学, 第一层学生人数比较少, 一个班能找到几名到十名就不错了, 第二层的学生较多, 占班上的一半及以上, 第三层的学生也不少, 一半左右。教师不能一刀切, 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差别和接受能力, 在教学中贯穿了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

(一) 教学对象隐形分层, 保护学生自尊心

我在教学中对教学对象实行的是隐形分层, 我并不把学习能力完全相同的同层次学生分在一起, 而是按班上的人数分组, 每个组里面都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学生。我的分组是按照人数平均分组, 每个组里面都有三个层次的学生, 让优生带动差生。我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分层, 但这个分层是老师自己做好分层, 而不会公布在班上。这样, 教师既能做到心里有数, 又不会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的感到自卑。其实, 在教学的过程中, 优生和差生并不存在智力上的差异, 有些是基础差异, 有的学生接触这方面知识早, 学习自然就得心应手;有些是认知差异, 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 有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 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就不同。教学对象的隐性分层, 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 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 知识分层, 照顾各层次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将信息技术知识教学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创新几个层次。教育学家说过“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既有统一的大目标, 又有适合每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细化目标。知识分层, 我从备课着手, 注重备课的充分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有不用的要求,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 一个个知识点攻破, 基础较差的学生就要做到识记知识要点和基本操作;对于中等的学生, 就要做到对知识要点识记、理解、应用;对于优生要做到对知识点识记、理解、应用、创新。这些教学上的分层并不全部亮在课堂中, 但是我的备课中会注意这几个知识教学层次和学生层次的对应。面对三个层次的学生, 在我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不会让学生感到压力, 又能在学习中的目标对号入座。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不能完全一对一的教学, 只能按照学生的这三个层次来教学。分层教学的目标不是拉大差距, 而是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 减少差距, 要让每个层次的人群学有所获, 不出现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消的现象, 有导向与激励, 要有弹性要求, 又要有硬性要求。

(三) 评价分层, 激励个层次学生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需要用不同的评价机制。这样, 可以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既能鼓励学生, 也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个体差异纵向比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 可以确定学生与客观标准的差距或在集体中的位置, 而个体差异评价是将学生长期的表现呈现出来, 做好个人的对比。把他们进步和不足都呈现出来。根据这些评价, 我们可以对差生的进步作出肯定,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也能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足以及退化, 让学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 起到促进作用。

三、分层教学的不足

在这一年的分层教学实践中, 我不断总结改进, 通过实践, 我认为分层教学非常适合我们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教学对于来自四面八方基础不一、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照顾到, 能促进他们学习, 让优生带动差生, 缩小差距。分层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不足。例如, 我在分组的时候, 会让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担任组长, 有的同学虽然基础好、接受能力强, 责任感不够或者不擅长讲解, 不能很好的帮助其他两个层次的同学学习, 所以, 优生带动差生的效果与教师目标有一定差距。老师会花很长的时间去解决很多学生的各种问题, 一节课时间分配就会有一些变化, 这样会让优生感到实践操作简单, 空余时间过多, 就会开小差;而差生则会觉得上课实践时间不够, 有些操作还未能很好的掌握,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与足球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用右脚的脚尖将球截回,然后使左侧脚外脚背将球向前推送出去;接着,用左脚的内侧脚背将球截回,反复练习。 第2课:

用右脚将球拨到自己身体下,接着用左脚的内脚背将球推踢出去。反复进行。 第3课:

球正在向自己左侧滚动,用右脚的脚背外侧将球停住。(此时,支撑腿位置距球相当后面)与右侧外脚背扣球同时,身体也向球移动的方向移动过来。然后用右脚的脚背内侧将球推出,然后再用右脚脚背外侧扣回球。重复练习。 第4课:

使球和身体进行蛇形移动练习,是练习中基本的移动方法。 第5课:

右脚的足尖内侧将球拨到身体下,然后用右脚外足尖外侧将球推出去;右脚脚背外侧再把踢出的球扣住,身体一起向球移动的一侧移动,用右脚足内侧再将球推踢出。 第6课:

用右脚的外侧置于正在滚动的球的前面,将球停住(此时支撑脚在球的后面)。以右脚为轴转身180度,然后用右脚背外侧向前推出。 第7课:

用右脚内侧,放在正在向右方滚动的球的前面,将球停住。再用右脚背内侧将球推出,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 第8课:

往返跑动进行。这组练习是基本练习。 第9课:

用左脚的脚尖将球向自己的身体这边拉回来,然后用右脚背外侧将球推出去,接着用右脚尖将球拉向身体方向,继续反复上述练习。 第10课:

用右足的脚尖将球扣住,以左脚为轴使身体转90度、然后用左脚背内侧将球向前推踢出。

足球训练方法——青少年足球训练方法

顶球的意义在于:集体配合时有以准确地转传空中球或用以射门,以结束一次进攻。头顶球对防守往往也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破严密防守的战术正在不断发展之中,其重要战术之一是强有力的侧翼进攻。

为了熟练地掌握头球,在练习时须分析当时当地的环境,其中包括能够正确地估计空中的强弱状况和强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动作。此外还要尽早地克服许多运动员对头顶球的胆怯心理。

由于头顶球具有重要的战术意义,因此无论是启蒙阶段的小孩子还是已经定型了的高级运动员每次训练时都不能缺少。必须一对一争夺,不仅在地面,而且空中也相当重要,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发展足球运动员的力量,必须是在发展全身力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腿部和腰腹部的速度力量。练习时,可以采用徒手的各种跑、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采用器械的,如踢和抛实心球、举亚铃和杠铃……等;以及大力踏踢球射门、顶球……等结合球的练习

.

颠球技术要领:

1.双脚脚背颠球:脚向前上方摆动,用脚背击球,击球时踝关节固定,击球的下部。两脚可交替击球,也可一只脚支撑,另一只脚连续击球。击球时用力均匀,使球始终控制在身体周围。

2.双脚内侧、外侧颠球:抬腿屈膝,用脚的内侧或外侧向上摆动,击球的下部,两脚内侧或外侧交替击球。

3.大腿颠球:抬腿屈膝,用大腿的中前部位向上击球的下部,两腿可交替球,也可一只脚做支撑,用另一侧的大腿连续击球。

4.头部颠球:两脚开立,膝盖微屈,用前额部位连续顶球的下部。顶球时,两眼注视球,两臂自然张开,以维持身体平衡。

5.各部位连续颠球:根据上述单一颠球技术动作要领,用各部位配合连续颠球,配合的部位越多,难度越大。颠球的部位有脚背、脚内侧、脚外侧、大腿、头部、胸部、肩等。

颠球易犯错误:

l.脚击球时踝关节松弛,造成用力不稳定。

2.击球时脚尖向下或向上勾,造成球受力后向前或向后触碰身体,使球难以控制。

3.颠球时身体其他部位不够放松,以至于动作僵硬

4.头部颠球时腿部、躯于、颈部配合用力不协调,仅靠颈部。

颠球分组训练方法:

1.一人一球颠球:体会触球的时间、触球的部位、触球的力量和整个动作的协调配合。

2.两人一球颠球:用脚背、大腿、头部以及身体各部位触球,掌握好触球的力量,尽量不让球落地。每人可触球一次颠给对方,也可触球多次互颠。

3.四五人一组,围圈用两球颠球:可规定每人触球的次数与部位,也可自由掌握触球的次数与部位。颠传时要注意观察,防止两个球同时颠传给同一伙伴。 简单的颠球训练方法:

1.踢用细绳系着的毽子:让学生一手握着绳子的一端,用两脚面交替踢系着毽子的绳的另一端。要求动作做法同脚部颠足球。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发展下肢与脚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脚部颠足球建立初步的动作条件反射;二是增加学生的有效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2、踢毽子练习:在学生能熟练踢用绳系着的毽子后,取掉绳子,用两脚面交替踢毽子,动作同颠球。目的是提高下肢和脚步协调交替用力和随机控毽的能力,初步建立动力定型。

3、踢沙包练习:在能灵活自如踢毽子的重要条件下,换小沙包,动作同上。目的是增加脚步上踢的力量,刺激增重下肢和脚部神经肌肉协调运动能力。

4、颠手球练习:在熟练掌握踢沙包的基础上,让学生改换颠手球。目的是在与脚部接触面变大,且接触部分在同一时间不同位置下,提高脚面与下肢和神经系统协调控球能力,为接着颠足球练习建立牢固的动力定型,同时为脚部颠球动作自动化顺利过渡做合理的技术辅垫。

. . 颠球注意事项:

颠球是提高足球基本功的重要方法!要学好它,务必要苦练,同时要注意一些问题:

1:必须全身放松,千万不要让脚僵硬!

2:颠球的时候要击球的底部中央!

3:颠的球最好不要高于膝盖

4:颠球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用力要适当!

5:坚持,坚持,再坚持!

先只练最擅长的脚,颠的时候每颠一下脚都要踩一下地,不要脚不落地连续颠。用脚面搓球,不要使劲,触球的时候腿脚放松,脚踝发力。等到你的擅长脚练到可以连续颠30个以上后,再加入不擅长的脚颠。需要慢慢体会脚感。再结合球星颠球的视频。还有就是要多接触球,这样才能有球感.这太重要了!

.

说到足球也是很多人酷爱的一项运动。对于足球的练习,颠球是不可缺少的练习之一。那么练习足球颠球都有哪些技巧吗?

一、颠手球练习

在熟练掌握踢沙包的基础上,让学生改换颠手球。目的是在与脚部接触面变大,且接触部分在同一时间不同位置下,提高脚面与下肢和神经系统协调控球能力,为接着颠足球练习建立牢固的动力定型,同时为脚部颠球动作自动化顺利过渡做合理的技术辅垫。

二、踢毽子练习

在学生能熟练踢用绳系着的毽子后,取掉绳子,用两脚面交替踢毽子,动作同颠球。目的是提高下肢和脚步协调交替用力和随机控毽的能力,初步建立动力定型。

三、踢用细绳系着的毽子

让学生一手握着绳子的一端,用两脚面交替踢系着毽子的绳的另一端。要求动作做法同脚部颠足球。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发展下肢与脚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脚部颠足球建立初步的动作条件反射;二是增加学生的有效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四、踢沙包练习

分层教学与足球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当前, 5G网络技术推动了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及产业发展, 也提升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对快速的行业更新, 建设适应产业动态发展速度的“产教融合”人才共育机制十分急切。

针对行业发展新形势与企业技术革新新需求,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结合武汉光谷地区发展优势, 提出了“异步分层”人才培养新模式, 将行业技术标准的异步导学和职业技术的分层导教引入教学过程, 并结合差异化的育人理念搭建了“校-室-企” (实训室、工作室、企业产业基地) 分层学习环境, 推进产教融合与课程教学改革, 以提升校企合作与产业服务效果。

本专业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 推进专业育人与产学、产教的衔接, 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 不断引入行业企业 (如锐捷、新华三等) 新技术、新标准, 融教于行。

二、产教融合与分层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结合体,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互联网行业需求, 做好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专业与产业深度契合、课程与工作的深度整合[2]。我校不断优化专业教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抓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深耕细作, 初步形成了实践教学产教融合与分层教学管理。

(一) 构建“产教融合, 异步培养”新体系

产教融合的平台是学校和行业企业, 专业建设的内涵是教育和产业,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ITC产业链级相关岗位, 携手新华三、锐捷网络等知名企业开发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异步教学体系, 即在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网络系统管理”“网络工程实施”与“云计算技术服务”等学习模块 (如图1) , 并开展多学期分段柔性管理。专业核心课、项目实训课程建设中有效构建融合知识传授“认知-体验-实践”和能力培养“基础-综合-创新”的“理实一体”课程体系[3]。校企共建课程对接H3CNAH3CNE、RCNARCCP行业认证标准, 设置了实训、实战不同等级。具备不同学习能力、达到不同技能层级的学生可以接受差异化学习, 校企共建了实训室、工作室满足了校内导教、导学职业实践任务的需求, 实现了学生的职业化、多元化的职业培养体系。

(二) 搭建“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新平台

2017年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列入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范畴。学校与企业充分整合资源, 从培养模式、联动机制、学习环境、师资团队等多个方面深度融合, 推进改革与实践。为深度衔接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发基于平台课的差异化的教学方案, 组建了项目化学习与实践的导师工作室, 企业工程师兼任工作室学习团队管理工作。

1. 校企协同, 人才共育, 探索定制化人才培养

为支撑新华三、锐捷产品渠道, 服务湖北地区经济, 学校与企业协商开发了技术岗位人才培养计划, 更新了课程内容和实训设施, 导入了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方案。

2. 校企联合组建导师工作室, 实现了产学结合

以企业渠道项目需求为支撑, 工程师为主导的导师工作, 在专业育人中承担着分层育人职责。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申请加入工作室, 接受企业导师的技术指导和项目管理流程学习。

3.“职业大讲堂”丰富学生职业成长的第二课堂

为满足学生广泛性职场与项目学习需求, 学校以专题的形式定期开设“职业大讲堂”, 邀请经验丰富企业技术与项目管理者为学生传授技艺, 开拓学生职业视野。

4. 企业产业基地建设

校企深度融合保障了学习与产业对接, 校企师资团队提供了技术保障, 学生在完成校内实训、工作室产学。

(三) 形成“产教融合, 分层教学”新机制

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方案与实践平台开启了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新思路, 为增强应用实效, 学校逐步引入了教学管理新理念、新机制。

(1) 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 将实验实训碎片化、项目化, 师生约课分组指导。通过打破班级建制、学时限制, 实施成效核定工作制度, 引入学生差异化学习和教师跟踪式指导, 实现因材施教。

(2) 搭建“校-室-企”的立体育人环境, 打通了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生产性实践, 实现了课堂实践教学与企业项目对标。依托企业工程师的校外支撑, 部分学生同步课堂接受项目现场学习、实践及考核评价。

(3) 出台《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创新管理办法》, 明确成绩置换与互认办法, 激励学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生产性实践、创新创业活动。

(4) 校外实践安全管理与保险制度。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行业特性与项目学习的设计目标, 学生校外参观学习、项目实践均存在安全隐患。为此, 学校设置了安全教育工作小组, 配合企业工程师开展行业项目流程管理与安全知识介绍, 并为导师工作室及参与到现场学习的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三、分层教学与实践

分层育人模式与“校-室-企”的实践环境, 以及各类教学保障机制有机结合, 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有序发展, 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训、实习”过程中“识岗、融岗、跟岗、顶岗”[4], 把专业建在了产业链上, 找到了人才共育的契合点, 改善了校企利益诉求差异。

2018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新华三”网络工程师班、云计算服务工程师班差异化的培育了148名学生, 覆盖了湖北地区新华三、锐捷等产品渠道;“职业大讲堂”组织23期专题学习, 学生参与活动近700人次;5间导师工作室培养学生2个批次106人次, 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直接参与真实项目31个。

四、结论

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产业“引企入校”, 只有在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中, 校企人才共育才能从合作走向融合。课程建设对接行业标准, 引入“双师”团队, 才能促进产学互通, 产教融合, 将“教”的含义宽泛化、“学”的过程职业化。通过专业体系建设与体制机制优化, 消除校企利益差异, 增强校企合作向心力, 使教育与产业合为一体, 互为因果。

摘要:为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 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已成为高职院校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的优先方案。本研究以湖北省级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校企‘双师’环境下‘进阶式’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策略研究”为依托, 结合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情, 研究实践教学中分层育人模式、方法、手段改革及相关管理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课程,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玲, 彭振宇.确立产教融合思想促进高职教育升级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 2014 (8) :36-39.

[2] 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 2014 (35) :79-82.

[3] 房晓东, 杨云奇.高职计算机专业创客学校项目资源池 (PR-POOL)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软件工程, 2019 (22) :57-59.

分层教学与足球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要牢固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发现这种差异努力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和技能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其次, 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教好全体学生,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面向每个学生, 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理想境界。

再次, 分层教学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 要科学实施分层教学

在实践过程中, 珠算课实施分层教学必须掌握五个基本环节:即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练习方法分层、测试评价分层。

2.1 学生分层

作为教师在制定各层次的珠算技能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法之前, 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作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技能情况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高 (A) 、中 (B) 、低 (C) 三个技能层次。将那些学习成绩好, 学习兴趣浓, 学习主动、接受快且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列为A层次;学习成绩中等, 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但学习勤奋的学生列为B层次;学习成绩较差, 学习困难大, 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且技能水平偏低的学生列为C层次。

在分列层次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的学习层次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水平、等进行自主选择, 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指导, 要把对学习层次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同时在分层次实施技能教学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从质疑到解难, 都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2 教学目标分层

珠算技能教学的分层要具有灵活性, 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掌握, 可分为两层, 也可分为三层或更多层次。分层的选择也要具有灵活性, 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学习层次, 使学生与学习内容始终保持高度适应的状态。一般来说我们将珠算技能教学的具体目标作如下分层:

A类学生:通过教学与训练, 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三个项目的练习方法, 毕业指标达到能手六级以上;

B类学生:通过教学与训练, 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三个项目的练习方法, 毕业指标达到普通一级;

C类学生:通过教学与训练, 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三个项目的练习方法, 毕业指标达到普通三级。

2.3 教学内容分层

珠算技能教学的分层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大班训练, 也可以是小班辅导或竞赛;既可在原班级内分层, 必要时也可以跨班级编班。要力求使教学满足各个技能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一般来说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作如下分层:

A类学生:加减法采用一目三行, 乘法采用空盘前乘法与一口清加积, 除法采用商除法与一口清减积;

B类学生:加减法采用一目二行, 乘法采用空盘前乘法与跟踪乘法, 除法采用商除法;

C类学生:加减法采用一目一行, 乘法采用空盘前乘法, 除法采用商除法。

2.4 训练方法分层

在珠算技能训练中, 经验的交流尤为重要, 在实施珠算技能分层教学的模式下,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相互探讨、及时交流、互助合作的氛围。一方面, 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 另一方面, 要积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 营造探究学习的良好局面。在具体训练方法上我们一般作如下分层:

A类学生:主要培养校级珠算集训选手, 要求学生在加减、乘、除三个项目均采用双手拔珠, 做到珠、心算结合;

B类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三个项目的练习方法, 练习中注意做到看、读、拔、写的有机结合;

C类学生:只需掌握加减、乘、除三个项目最初级的练习方法, 做到拔珠、写数规范。

2.5 测试评价标准分层

就珠算技能水平测试而言, 我们一般采用三类测评标准:

A类学生:采用省级能手级试卷与比赛卷, 测试时间为每个项目10分钟, 三个项目的题量为60题, 评分标准:三个项目依次达到80分、100分、100分为能手六级水平;

B类学生:采用普通一级综合卷, 每场测试时间为20分钟, 三个项目的题量为30题, 评分标准:三个项目依次达到90分、90分、90分为普通一级水平;

C类学生:采用普通一级综合卷, 每场测试时间为20分钟, 三个项目的题量为30题, 评分标准:三个项目依次达到60分、60分、60分为普通三级水平;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分层教学效果, 作自我反馈, 自我调节, 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 使“教”确实能适合于“学”, 才能真正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3 在珠算技能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意义

(1) 实施分层教学, 能由过去的“学适应教”改变为“教适应学”, 从而建立起了全型的师生关系,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 实施分层教学对大面积提高珠算技能教学质量, 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层施教, 学生可以“得寸进尺”, 使之能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技能的信心。

实践证明, 在珠算技能教学中科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 能使分层教学法在珠算技能教学中大放异彩。

摘要:学生在珠算技能学习中存在有多重差异。在珠算技能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 是解决统一要求与学生实际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 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珠算技能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要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要明确分层教学的原则, 要科学实施分层教学, 在珠算技能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珠算技能,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变频器制动技术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城镇城市生态旅游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