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2023-09-21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利用图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语言文字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好的图画在人的心理上会产生积极地作用,美术教育正是通过这个作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影响。本文旨在通过从学生心理问题的治愈这个角度对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的作用、方法、过程、目标等元素的进行探讨。力图在新的大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用新的视角观察、探究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广泛作用。

关键词:美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当今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它传输给学生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还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教育的特质,让学生的心理通过学习这门学科达到一个美的境界,不良的心理状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得到治疗和矫正,在心理上逐步建立一个和谐的基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美术教学正是通过美育帮助每个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步。笔者多年从事美术教学,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得出科学的合理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地作用,本文接下来将做进一步的阐述。

1 美术教育构建和谐的心理,完善人的道德和人格

美术是一种艺术,它将生活中的美,大自然的美通过图画的形式以艺术的方式沉淀下来,让人们去永久的品味和欣赏。美的原则是真、善、美,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纵观当今教育现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体系,构建和谐的心理架构,美术教育作为教育部门的一部分,当然责无旁贷。学生不仅仅只是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或者教育部门,都应该把这个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看待。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也看到美术教育在治愈学生心理问题、塑造完善的人格体系、构建较为稳定和谐的心理架构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的人,首先就要做到自身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地情绪,用心的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编写教学方案的时候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设置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能愉悦的体验美术教育带给心理上美的感染力。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无论是在学生的求知欲上还是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面,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授过程也是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的教育,感受爱的教育,形成自身积极地人生态度,从而引导自身健康的成长。

2 灵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增进情感交流

2.1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美术艺术是一门比较特别的艺术,它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进行整体把握,其次去粗存精华,去丑存美,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必定有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又彰显出作者的个性。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美的能力。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情感宣泄良好方式。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将个人的感情结合欣赏的作品宣泄出来,有利于学生调节自己当下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把握好自身心理的变化规律。用科学的构建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可以有效的预防青少年在遇到心理问题以后不正常的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波动的时期。他们渴望自己能够独立但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往往又脱离不了家庭、父母、社会的帮助,再者,我们的社会由于正处在经济改革时期,很多外来的文化、经济因素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作为美术教育者有义务也有这个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的途径宣泄个人情感。教会学生掌握通过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途径有效的调节个人心理状态的基本方法。这正是美术教育治愈学生心理问题的深远意义的核心所在。

2.2 帮助学生增强沟通能力,增进情感交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忙于应酬,与孩子的交流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严重的甚至会患上自闭症,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往往缺乏朋友,经常一个人,美术教学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多照顾一点,多采取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多举行一些校外教学活动,让这些孩子在集体的帮助下多认识一些伙伴,增进他们与别人的交流,进而改善孩子的人际交往。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生活工作,在进行创作时,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3 美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个人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奋斗。对梦想的强烈的追求会使人勇敢地追求它并实现它,人会因为内心的动力自觉的行动。有毅力、自觉地意志行动、坚韧稳定的意志品质使人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坚强的面对,能够在荆棘的路上持之以恒的前行,最终成为一个成功者。美术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教育学习都需要好的品质,一幅大师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几十年的心血。学生的意志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达到稳定的状态,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对他们进行培养。

3.1 美术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早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自信,但没有自信是不可能成功的,拥有自信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面,才能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胜利的走到成功的彼岸。自信心是健康人生里通向成功的武器,帮助我们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有的学生有绘画的欲望,可是往往因为缺乏自信心不敢下手甚至无从下手,担心自己画不好二呆呆坐在位置上。这类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胆小,对自己没有把我的事不敢尝试,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思前想后,担心做不好,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及时的引导,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理解他们的不自信,从各个方面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绘画,这样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成就感,渐而树立起自信心。

3.2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需要全面发展这个教学目标促使美术教育趋于多元化。学生学习美术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获得美术知识,而是要求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学生希望自己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能够让自己的个性彰显出来。老师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也逐步被学生自主的审美创造和审美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所取代。学生这种个性上和心理上的改变以及课堂的民主化,无不体现了学生心理渐渐走向成熟。

3.3 美术教育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不断的进步,竞争不断的加强。成年人进入社会以后要承受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在校的学生承受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逐渐变大,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心理健康上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唱歌可以让学生的压力通过声音发泄出来,在文字写作上,心理压力可以通过文字抒发出来,美术也一样,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把自己心中的压力流于笔端,现于色彩之中。美术教育者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亲近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去美术馆,参观大师们的名作,在这些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还能学到很多美术知识。同时,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多动动手,比如制作一些美工作品,玩一些与绘画有关的小游戏,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转移他们对学业上压力的的注意力,把美术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作力,极大的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3.4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自古以来,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当今社会中,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胜利和失败总是相辅相成,人生随时都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免得考验。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承受挫折的心理,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力。美术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自由性,在进行绘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色彩调不好或者调不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一幅画反复画了很多遍都还是没有达到效果,还有图画的构思不正确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那么无疑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成功的,但对于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来说,有时候经历了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不行,垂头丧气,教师就要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渐渐地,也培养出自己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自己在不是绘画作业的时候,要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太难了不易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太容易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完成。通过美术教育告诉学生,让他们懂得成功需要努力,需要有勇气,需要经历打击和失败,只有风雨之后才能看见美丽的彩虹,只有走过了荆棘之路才能通向成功的殿堂。

4 美术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解读“美”,以创造性眼光去面对生活欣赏生活

美术的创作需要很大的自主性,那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领悟能力,美术教育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如果从小学到大学都接受美术教育,那么在未来的人生中将会多出很多的创造力,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在社会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是长期以来心理上的的失衡和心理结构上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再者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或者影响,往往能够使得学生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近几年学校发展忽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培养,家长也忽视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教育,使得原本只是学生较为简单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导致学生生活和行为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治愈和美术教育相结合起来,在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这样的尝试是用教育的途径慢慢的改变学生不健全的心理,是他们趋于完整健康的发展。这为今后其他学科借鉴美术教育教学解决心理问题的实践经验奠定了一个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5 结语

综合以上几点,美术教育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同时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心灵趋于美与纯洁,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应局限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训练、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更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进去”,同样,美术教育需要广大的美术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申雯晖.谈校外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的调适[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 吕锦镯.美术传统教学改革之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

[3] 高波.论美术新课程教学过程的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 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 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保健所收治的88例患儿进行对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组44例,接受常规干预,对比两组儿童保健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8、2.089、2.178、2.060、2.994、2.875、5.375、5.676,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34、4.007、5.659,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儿童心理状况,促进患儿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儿童保健门诊;应用效果

在儿童保健服务中,儿童心理健康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之后,儿童接触外界不良思想的概率大大提升,外界的诱惑也不断增加,出现儿童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因此,儿童保健门诊还需要更加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给儿童灌输积极向上的情绪,帮助调节儿童的情绪状态,从而促进儿童成长发育。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在儿童保健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保健所门诊收治的88例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7例,患儿最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0.5岁,平均年龄(6.98±1.03)岁。对照组44例,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0.8岁,平均年龄(6.91±1.08)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比性高。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了解儿童的症状,做好相关介绍和药物指导、营养指导等。实验组接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操作如下:1)1岁以下儿童的护理。1岁以下的儿童大多沟通能力和自主表达能力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儿童的家长,科室人员首先需要了解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然后结合儿童家长的情况,选择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讲解健康体检相关知识,让儿童家长了解定期健康体检的重要性;讲解哺乳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讲解常见儿科疾病知识,包括疾病的类型、临床症状、病因等,让儿童家长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并且尽早的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在平时生活中,也需要注重各种儿科疾病的预防,降低儿科疾病发病率;讲解儿童营养知识,提高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从而科学的喂养,保证日常饮食中能够满足儿童营养需求。2)1到3岁儿童的护理。在这个年齡阶段,儿童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与其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并且表达自身的想法。所以针对1到3岁儿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分为家长和儿童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室人员需要主动与儿童沟通交流,取得患儿的信任,选择儿童喜欢的方式做好健康指导,并且注意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以及关注儿童的述求,做到回应性照护,当儿童有了明显的情绪变化之后,及时进行安抚,以免因为不良情绪影响儿童的依从度。另一方面,科室人员也需要加强家属的健康教育,多于家属沟通交流,让家属提高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指导患儿家长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保健技巧,从而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与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完成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科室人员同时为儿童建立生长发育健康档案,将儿童的各项数据详细的记录到档案中,并且主动了解儿童平时在家里的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引导,让儿童家长了解更多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更好的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3)3岁以上儿童的护理。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这种情况下,科室人员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注意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将重心便宜到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上,通过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儿童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分析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帮助更好的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以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其中心理状态包括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健康知识包括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30.0软件处理,心理状态评分、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属于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8、2.089、2.178、2.060、2.994、2.875、5.375、5.676,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34、4.007、5.659,P<0.05)。

3讨论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当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后,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和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患儿无法正常的融入社会。因此,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儿保科的医生首先需要提高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认识到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加强自身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专业性,保证能够更好的完成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需要根据儿童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关注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然后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更好的改善儿童的心理问题。最后,需要加强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在平时注意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然后尽早的进行干预和治疗,帮助患儿更快的恢复健康,减少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选择88例儿童保健门诊收治的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患儿干预后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均明显更高,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也明显更高,表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提高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水平,该研究结果与李三妹在健康教育的实施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儿童心理状况,促进患儿临床恢复,临床保健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利娟.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J]. 家庭保健, 2020, 043(002):39-40.

[2] 孙伟.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心理医生, 2019, 025(003):326-327.

[3] 刘文进.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011(023):75,174.

[4] 苗金燕, 李芳芳.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046(012):87-88.

[5] 李三妹. 健康教育的實施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家庭保健, 2020, 029(025):178-179.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  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危机预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分析心理委员制度现实意义,了解心理委员制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职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优化机制

一、心理委员制度概述

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的意见》,依据文件精神,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为满足复杂形势下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咨询需求,解开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解决学校心理咨询无法面面俱到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2004年天津大学首先设立心理委员制度,随后这一制度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学校班级内专门设立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班委成员的制度”[1]。具体来说,就是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基础,成立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委员队伍,即在班级中任命心理委员,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心理委员制度已成为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心理咨询以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大载体,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互助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委员制度的现实价值

(一)心理委员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一个重要抓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2021〕10号)中明确提出: “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2]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发现危机个案,关注重点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二)心理委员制度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不足,改善心理咨询工作的结构

教育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配备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2],但大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缺少专职心理教师的问题,所以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咨询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通过建设和培养心理委员队伍,形成“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中心”体系,使心理咨询工作结构更加立体化,更有利于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工作。

(三)心理委员制度可以拓宽学生寻求帮助的途径,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

相较于心理老师,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把心中的问题与困惑向同伴倾诉,心理委员对班级学生的帮扶具有内在优势。首先,心理委员来源于学生,能够及时了帮助。其次,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情感体验,使心理委员和同学之间更易接纳彼此,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心理委员开展心理辅导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任何场所、任意时间进行沟通。最后,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委员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情绪问题等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

(四)心理委员制度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发挥助人、自助的作用

高职院校通过规范有效的程序和选拔标准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作为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在参与心理工作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是促使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认知。心理帮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不断充实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高职心理委员制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目前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在班委成员中设立心理委员,并定期进行培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已有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该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和职能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拔机制不够规范

许多高职院校在心理委员选拔机制方面还存在缺陷。在选拔制度方面,缺乏相应的选拔标准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没有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要求、选拔过程及选拔特点等。在选拔方式上,主要有自荐、直接任命或班内民主选举,这种方式选出的心理委员很难认定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能否胜任心理委员岗位。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班级的心理委员由班长或团支书兼任,这易造成职能混淆,不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选拔人员的条件上,因为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对候选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可现实情况是有一些心理委员本身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難胜任心理委员的岗位。

(二)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培训机制并不健全,培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培训形式上过于单一,主要是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培训时间短、效果差,由中心老师开展的团体辅导较少;缺乏案例分析、技能提升、工作坊等形式丰富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心理委员职责的培训,轻专业技能的培训,存在培训内容重复、理论较多、实践操作及心理伦理培训欠缺等问题。培训组织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多,部分院校重视低年级心理委员培训,忽略了高年级心理委员培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质的心理委员开展的培训工作较少。

(三)管理和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是三年学制,而且大三学生一年基本在校外实习,很大一部分院校在管理上更倾向于重视大一年级心理委员而轻视大二、大三心理委员,造成心理委员管理上表现出间断性强、持续性弱的特点。再加上心理委员分属不同院系,各院系间对心理委员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统一和完善,心理委员的工作不能得到院系的支持和关注,影响了工作热情。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委员考核机制,制定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心理委员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委员是挂职干部,不管是院系还是学生,都存在对心理委员岗位职能认识不够、对心理委员的认可度较低的情况,这也导致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部分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开展活动方式单一;部分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清、职责不明,不知如何开展工作;一些心理委员除了参加过心理委员培训,基本处于归隐状态。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心理委员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心理委员制度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一)规范心理委员选拔机制

1.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

鉴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选拔制度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这一问题,有必要确立和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选拔时机、选拔过程、人数设置与任用期限等形成专门的制度体系。比如,在选拔时机的选择上,一般在新生入校一月之后,这时学生生活、学习有所适应;在人数设置方面,明确规定60人以下的班级设立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3]。

2.规范心理委员选拔程序

心理委员选拔方式不同于其他班干部,需要学校制定统一的选拔办法,由各院系进行专门选拔,再由学校培训上岗。首先,院系负责人要高度重视选拔工作,在选拔之前应该介绍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之后再竞选。然后,心理委员选拔过程应严格遵循自愿报名、综合考察、培训上岗的程序。认为自己有能力且可以胜任心理委员岗位的学生都可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报名。在综合考查阶段,班主任或辅导员按照标准,可通过笔试、面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特质进行考核,确保心理委员的个人素质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心理中心对选任的心理委员开展培训,合格者持证上岗,不合格者加强培训或淘汰。通过一系列规范程序选拔心理委员,就是对选拔出的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职位的肯定,从而减少中途脱落和消极怠工的可能性,便于心理委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明确心理委员选拔标准

心理委员的选拔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突显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一些学者对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进行了研究。易思佳在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与专业知识七个胜任力因子[4]。宋传颖等指出心理辅导员的胜任力结构包括工作素养、个性特质、自我成长[5]。一般认为,乐群性、稳定性、较强的观察力、沟通能力和组織能力、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助人特质、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等可作为心理委员选拔的参考标准。各高职院校也可以编制适合本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问卷以及选拔标准作为指导文件。

(二)健全心理委员培训机制

1.拓宽心理委员培训形式

传统心理委员培训形式单一,仅限于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虽然有其重要作用,但难以达到效果。所以应拓宽培训形式,创新多元培训方式,如案例教学、团体辅导、情景剧、电影赏析、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可以激发心理委员学习的热情,在有限时间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实战能力。比如,设置案例场景,让心理委员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情绪状态;在特殊案例中,如何明晰职责边界,注重伦理守则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应以小班化、精细化培训为主。

此外,在互联网+教学的背景下,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培训的时空限制,依托互联网使学习更加便捷,更易实现,同时网络课程教学单元模块化的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依托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而建立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通过心理委员的角色与定位、心理委员的会谈技巧等14个专题的心理委员培训,开展全国高校心理委员MOOC认证,进一步拓宽心理委员培训的途径。

2.丰富心理委员培训内容

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专业性,对心理委员培训内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认知、伦理道德等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理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症状及鉴别方法、常用心理测试工具的使用等;工作技能主要有心理咨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职责认知主要是使心理委员明确工作职责、清晰角色定位;职业道德主要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保密原则。培训内容还应该提高针对性,全面回应学生的心理新需求,把学生传统需要如学习压力、人际困惑、情绪问题等和新型需要如性心理困惑、网络心理等结合起来。

3.优化心理委员培训组织

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应该具有连续性、系统化、专业化特色。高、低年级的心理委员应该要注重连续性,班级心理委员一旦被选定,就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勤。而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培训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如大一以入学适应性教育、学习心理、自我认知、恋爱心理、学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为主;大二以人际关系处理、情绪控制、人格完善等培训为主;大三重点开展就业、创业心理培训等。培训期间,分层组织,严格考勤,规范考试,最终总成绩由考勤、调查报告、结业考试三部分构成,颁发结业证书,全方位提高每一位心理委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

(三)完善管理和考评体系建设

1.规范心理委员的管理

有必要将心理委员的管理科学规范化。组织管理方面,心理委员一旦确立,任期直至毕业,原则上不轻易更换,否则会影响到心理工作的整体运行,包括心理培训的连续性被中断、同学间已建立的良好信任遭到破坏等。工作归属上,心理委员属于班干部成员,但因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应由心理中心和院系班级共同管理。心理中心负责业务管理和培训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

2.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对心理委员的考核应从多方面进行。从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班级心理活动开展情况和日常心理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加强考核,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多重考核模式。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考核方案,将客观心理工作完成指标与心理委员的自评,班级学生对其心理工作的评价以及辅导员、心理中心的评价结合起来。

(四)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委员职能

在充分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创建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激励策略,发挥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进行表彰奖励,可以通过颁发“优秀心理委员”荣誉称号、班干部加分中设置较高分数、发放奖学金、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发其對心理委员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防止出现懈怠心理,促进心理委员队伍充分发挥岗位职能。同时,鼓励心理委员参评由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究协作组举办的“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评选活动,形成部门级、校级、国家级三个不同等级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詹启生.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m.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3]陀柠瑜.班级心理委员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究: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143-144.

[4]易思佳.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问卷编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5]宋传颖,秦启文.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力的结构探索及问卷编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94-100.

编辑 薛直艳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平时,有些家长经常对子女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希望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学生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反叛,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滔滔不绝;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但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以一条狗的实验为例,印证了动物、人类在多次收到挫折后,都会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始终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地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多次的打击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奋斗。这无疑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多给失败的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败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老师,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让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葡萄,要学会欣赏自己手中的柠檬,即使它酸酸的&&

还有许多许多,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候要强于暴风骤雨。对我们教育特殊生有很大启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就是南风效应运用于教育中的典型例子。禁果效应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提倡的东西不要明令禁止,而要注意进行疏导和沟通。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初中教学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发、主动地对初中知识展开研究。学生在主动思考和钻研初中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发掘初中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感受到初中知识的实用性,在生活中也能自主运用初中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思维和学习能力也能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促使初中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方法

引言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积极心理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还要善于开展各种探索活动,通过探索活动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困难的乐观品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难题,如何让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和永不放弃的决心,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挑战心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初中学习中包含了许多自然与生活方面的知识,教师在开展探索活动时,就可以以各种自然和生活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探索活动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融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应用进行探讨分析,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育人层面

积极心理学能够让学生形成正向的发展,激发人性的优点,以此来避免出现心理问题。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应当关注积极心理学所发挥的正面效应,利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学生高效的学习。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人的心情比较好,同时做事效率明显提高。而當人处于愤怒、难过等情绪状态时,做事效率明显下降,鉴于此,学校应当构建积极的文化环境氛围,激发学生优秀的一面,使其能时常处于积极乐观情绪之中,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体验。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另外,在班级管理方面也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通过积极心理学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得到更加充足的成长空间,拥有发展的机会,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初中生心理比较敏感、脆弱,他们有时会不喜欢与同学交往,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会出现不良情绪。教师可通过积极心理学激励学生,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态,改变以往不愿与他人交往交流的状态。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承受力与自信心,运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独特性,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自我约束能力。班主任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对班级制度制定、班级发展前景发挥自己的力量,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帮助学生获得归属感与存在感,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群策群力制定班规,能很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与他们相处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盼与爱。以前,我所教的班级有个孩子,他什么事情都不愿意积极参与,内向孤僻,由他负责看管的盆栽快要死了,我让他拿出去扔掉,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盆栽的惋惜。但这位同学并没有将这个盆栽扔掉,而是把它放在了外面的走廊上,我每次路过这个盆栽时,都会有意地停顿一下,我发现他更加用心地照顾盆栽。一段时间后,盆栽竟然重新活了过来,长得非常茂盛,逐渐长出了新芽。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看,盆栽又活了过来,你给了它第二次生命的机会,让老师明白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谢谢你!”我用惊讶与欣喜的语气与他沟通,我也看到他得到了自我肯定。

三、以实践为路径,促进学生发展

有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下一步的教育内容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其良好品质的发展。对于初中生而言,实践性教育较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这样不仅能够引领他们在学习之余更好地探索世界,了解更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和现象,同时也有助于以积极心理学来干扰其心理的健康。当下许多初中生课余时间都会上网,通过网络认知世界,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会制约其心理健康发展。而通过实践心理教育的相关活动,既能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又能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从而能够培养其积极的思想和品质。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中,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校园内的活动,又可以是校园外的社会活动。以校内活动为例,可以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该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又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如在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关于“国学”方面的情景剧,如“卧冰求鲤”“卧薪尝胆”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还能使其感悟到国学文章当中的积极能量,继而熏陶他们的心理。此外,教师亦可和各科教师进行商议,组织一些融合积极心理理念的校内活动,如和语文老师合作,组织以积极为主题的朗诵活动,即在早读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此活动可以以周或月为一个周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语文老师随机抽选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并对其予以积极评价和辅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心理。总的来说,教师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和实践活动中,致力于利用积极心理学的优势来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学习心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对初中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在面对各种初中学习难题时也能充满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坚韧的学习品质能够使学生在初中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教师在开展初中教学时,要充分融入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乐观、友爱、坚韧、探索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凤荣.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03):36-37.

[2]马欣.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20(28):18-19.

[3]刘长林.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辽宁教育,2018(16):44-46.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 创新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对于创造力的理解,斯坦伯格认为是从事世纪创造的表现力,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是从事创造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倡导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并以此来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个体能够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成都各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好,但是缺乏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应重点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作风。因此,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探讨如何构建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引导大学生认知方向,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认知是各项心理活动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各类错综复杂的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在心理上合理归因,对问题做积极解释,从多角度思考自我以及与自我有关的问题。归因主要是指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的原因的解释。塞里格曼认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所有人都会去寻找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乐观型”和 “悲观型”两种解释风格,“乐观型解释风格”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外部原因。“悲观型解释风格”将失败归为内在原因。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认知事件和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尊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发掘其自身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以幸福感为中心,扭转对心理素质教育消极取向,运用幸福感技术,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干预,将研究视野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的转变,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天生的求知欲、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进取心,这为创新心理素质教育与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因此,积极心理学为开展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其获得积极体验

情绪心理学专家孟昭兰教授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满足他们的需要,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生活、学习、经济、情感、交往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积极教育,通过因势利导地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大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从而开发大学生更大的积极潜力。

从教育的本质和培养人的高度来理解和实施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面对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接受失败。

(1)了解真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在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深入大学生实际、重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实际困难,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负担、人际关系、婚恋情感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如:“自我成长训练”、“希望感”、“自信心”等团体训练,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确立目标。

(2)依托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心理素教育与训练等公选课,使大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原理和性质,同时学会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方法的训练等知识技能。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做健康、健全的“心理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3)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实施积极的沟通,注意沟通的内容和沟通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沟通是包括与老师、父母、同学等的沟通,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心理氛围。如:依托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高低年级之间的经验交流。

4 确立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重视大学生的“主動性”、“潜在性”和“差异性”,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坚定信念并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结合专业知识,举办创新竞赛,着眼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集动手、动脑为一体,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鼓舞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大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使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更好的发展。

项目来源:成都工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助项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研究》,项目编号:KY12GJ009

参考文献

[1] 罗晓路,林崇德.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J].心理科学,2006.5:9-12.

[2] 秦秋,程冷杰.创新思维及其能力培养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6:233-237.

[3] 姜喜双.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量[J].中国集体经济,2010.6:87-88.

[4] K. M.Sheldon,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6-217.

[5] Shelly L. Gable, Jonathan Haidt,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 [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9(2):103-110.

[6] Fredrickson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218-226.

[7] Losada M., Heaphy E.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7):740-765.

上一篇:经济安全的范畴范文下一篇:房地产的职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