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范文

2023-10-16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应运而生。如何在保证水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水利景观资源的优势和潜力,规范水利风景区管理工作,各级水利风景区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诸多的实践。延吉市布尔哈通河作为吉林省首处城市河湖型国家水利风景区,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摸索出一套适合实际的管理模式,为水利风景区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水利风景区;管理;实践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2001年水利部开展水利风景区评定以来,全国已命名国家水利风景区370处。吉林省现有国家水利风景区14处,省级水利风景区18处。10年来的实践证明,水利风景区建设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民生水利的重要手段,是传承发展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水管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拓宽水利服务领域的重要窗口。水利风景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度假的场所,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多赢的综合功能。但由于水利风景区类型众多,管理体制各异,景区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导致景区发展效益差距悬殊,给景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延吉市布尔哈通河作为吉林省第一处城市河湖型国家水利风景区,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实际的管理模式,为水利风景区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布尔哈通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基本情况

1.布尔哈通河概况

布尔哈通河从东向西横跨延吉市区,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区,延吉河自北向南,又将河北区一分为二,最后汇入布尔哈通河。作为城市防洪和景观工程,该工程于1996年立项,1997年动工兴建,2008年竣工,总投资3.1亿元,总面积达7.32km2,共完成综合工程量900万m3。整个工程由18.2km防洪堤、四座拦河坝、20座生态坝和总长2560m的亲水平台等设施以及游园、绿化带、水面、滩地构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科学、合理、完整的景区布局,是以城市防洪为主,集绿色生态、城市美化、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2.布尔哈通河水利风景区建设情况

延吉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治水思路,把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以贯穿市区的布尔哈通河为主线,以城市水利建设为依托,积极打造民生水利工程,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布尔哈通河水利风景区贯穿于整个城市,是依托图们江水系布尔哈通河及支流延吉河的水利工程建设而成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区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水相亲、生态和谐”的理念,目前已成为市民和游客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布尔哈通河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水利风景区,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8年9月,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在延吉市召开,延吉市水利局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布尔合通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经验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二、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的实践

1.建设、管理一体化

延吉市从布尔哈通河工程建设初期,就全面顾及了水利景观建设。在做好景区资源调查基础上,学习、借签国内外的做法和经验,邀请国内知名水利专家考察论证,结合实际编制了起点高、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治理与建设规划。规划充分体现“城水结合、水系畅通、回归自然、人水和谐”的理念,使水成为城市之魂。延吉市河道综合管理处参与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过程,并在工程竣工后,成立了两河游园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工程的维修养护、绿化美化、卫生保洁、水利旅游项目招商和安全管理等工作。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布尔哈通河景区采取招商引资,合作经营,创新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一是与旅游部门合作,共同开发水利景区游览精品线路,拓展旅游区域和项目;二是结合朝鲜族民俗和饮食文化特点,通过合作和招商引资方式开发新的景点,先后在水利风景区两岸建起了朝鲜族美食文化长廊、休闲文化娱乐区等,并以经营招租方式对房产、场地等可经营性资产采用公开招租方式实行管理,先后建起了亲水平台、草坪公园、沙滩排球场、羽毛球场、小型足球场、摔跤场、健身广场、露天游泳池、旱冰场以及棋牌活动区等众多公共娱乐场所和服务设施,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

2.规范管理、职责明确

为加强景区管理,本着“建管并举,管理优先”的原则,延吉市河道综合管理处2007年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河道综合管理处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由原来13人增加到34人,全部纳入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管理体制改革使景区管理职责更加明确,特别是两项经费的落实到位,实现了成本降低、运行高效的管理目标。

为规范景区管理,两河游园管理办公室先后发布了延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河道及延吉布尔哈通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和保护的通告》、《延吉市市区河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告》、延吉市水利局和延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共同颁布了《关于严禁携带犬类进入两河两游园区域的通告》等。景区管理部门对管理人员实行分片包干,各负其责。为了保证景区秩序,管理人员贪黑起早,节假日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到市场、卫生、旅游项目安全等管理工作之中。景区管理部门还聘用23名河道及水面保洁员,对河岸、水面、草坪及各类植物每天进行保洁和养护,定期对景区设施进行检查,形成了体系完善的管养分离机制,工程管理养护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3.用活机制、成效显著

经过几年的努力,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水利风景区社会和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如今延吉两河尽现眼帘的是河水清澈,绿草如茵,堤坝整洁,游人如梭。水利风景区建设不仅改善了水环境,也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风景区开发项目实施后,为城市增添了美景,改变了延吉城市建设的景观格局,突出了以绿为本、以河为带、以水为线的景区建设理念,整座城市的景观资源实现了有机组合,城市布局和功能更趋于合理和完整。水装点着城市,与城市交相晖映、相互衬托,使延吉这座民族特色浓郁的城市更显美丽与和谐。

三、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的思考

从以上论述中看,布尔哈通河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养护与景区管理的有机结合,并充分运用了市场机制,有其独到之处和民族特色。这一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于其他水利风景区,但其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和作法是值得学習和借鉴的。我们认为,各类型水利风景区都有其自身之特点,只有结合实际和大胆实践,才能寻求到运行规范、管理高效的管理模式。

1.超前谋划、实现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最佳管理模式的前提

所谓超前谋划是指在工程建设之初,就要确定景区的管理模式。景区管理机构要与竣工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相结合,做到提前介入、明确职责。在工程建设时,首先要将水利风景区和水利旅游规划纳入前期工作之中,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景观效果,同时还要配备景观或旅游专业管理人员。我省正在建设的哈达山水利枢纽和引嫩入白等工程,从工程开工建设之时就工程列入了松原市和白城市的旅游开发建设目标之一,聘请专业人员编制了旅游发展策划报告,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为工程竣工后的水利风景区早报和水利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符合市场规律、体现自身优势和特点是最佳管理模式的精髓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管理模式都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水利风景区管理也不能例外。实现最佳管理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和条件,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认真分析,寻求改进之处,决不能将别人的模式照搬照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比如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一时无法满足景区管理需要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机构代行管理,实行物业化管理,或者本着“不求所有,只求发展”的原则,按照景区建设规划,将水利景观资源整体打包或分拆,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引进旅游公司或其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资金和管理人才,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3.勇于创新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动力

目前,伴随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在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上都结合实际,进行了一些摸索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主要模式有:政府单列的管理机构,如江苏省的天目湖水利风景区、吉林省的查干湖水利风景区;由水利部门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设立管理机构,如延吉市布尔哈通河水利风景区;由其他部门或行业设立管理机构,如吉林省的长白县十五道沟水利风景区、安图县两江雪山湖水利风景区;由景区单位成立旅游公司对景区实行全面管理,如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利风景区、吉林省黄河水库水利风景区等等。这些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都是在探索中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区域和体制优势,实现景区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保证水利工程、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们的景区管理提供了借鉴,但任何模式只能对某一管理单体起作用,创新永远是我们提高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动力。

四、结论

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仅仅10年时间,在管理上相关配套的法规及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延吉市布尔哈通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在这方面已经摸索出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天下没有万能的景区管理模式,要想不断提高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保证水利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达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遵循市场规律,才能实现景区管理与工程管理双赢。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1 有关概念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回归田园、体验民俗的旅游方式, 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亮点。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认为, 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 而且是一个高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 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假日步行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垂钓;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国内学者认为, 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 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的旅游活动。其概念包含三个必备条件: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 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三是乡村旅游必须以城市居民为市场主对象。

1.2 连锁经营

乡村连锁经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乡村连锁加盟, 而连锁是以提供消费品和服务为主要经营对象, 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多店铺扩张的方式发展事业的一种经营模式。乡村连锁加盟商可以在约定的期限内使用特许人的产品标志、经营模式、工艺技术以及特许人提供的信息和各种培训等。使加盟商在缺少行业经验的情况下, 以低风险投资顺利的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能在创业之初就顺利地以成熟的面貌开始经营。

2 重庆乡村旅游的现状

重庆市涪陵区幅员面积2941.46万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达50万人, 总人口达到116.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目前, 涪陵农家乐经营户已有5000多家, 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点数约5000余个, 年总接待人数约1100万人次, 实现总收入5.8亿元左右, 直接从业人员3.5万人。重庆市涪陵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市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

自发为主。我市乡村旅游基本以自发为主, 一方面乡村旅游主要由当地农民或业主自发兴办, 各级政府没有进行规划和有力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游客的参与也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旅行社很少介入, 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开发。

认识不够。目前, 许多地方只把乡村旅游看作是旅游业的补充和点缀, 没有从更高更远的角度来认识到乡村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和广阔前景, 忽略了农业和旅游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两者之间缺乏的融合与协调。

文化含量低、品位不高。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就是以“农家乐”的方式存在, 旅游活动内容以吃农家饭、钓鱼和打牌为主, 与本地域文化结合较少。少量的以“知青文化”、“文革文化”为题材的“农家乐”试图在旅游与文化上寻找结合点, 但仍存在肤浅、庸俗等不足, 有的是徒有其表, 而无魂, 在对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的发掘上欠火候。因此, 目前的乡村旅游还缺乏亮点和特别的吸引力。

布局散乱。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未经统一规划, 自发依托就近的水面、园林, 或产业结构调整建成的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设施等。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布局散、小、弱的问题。

3 乡村连锁经营的特点

根据《“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实施旅游主题年活动方案》, 从2007年~-2010年, 我市的旅游主题分别为:2007年生态旅游年, 2008年乡村旅游年, 2009年古镇旅游年, 2010年温泉旅游年。

2006年是全国各行各业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努力奋发工作的开始之年, 也是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主题年活动——“中国乡村旅游年”活动运行之年。涪陵区旅游局紧紧抓住这个工作契机, 在2006年6月, 涪陵区旅游局启动了第一个涪陵“乡村旅游”项目——青羊镇“陈万宝庄园”的打造。力争将“生态农业”“庄园文化”“民风民俗”紧密溶合后向社会推出。

2007年是“中国和谐城乡游”的主题年, 国家旅游局表示, 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基础上, 我国乡村旅游面临全面起飞的战略机遇期。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 在“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里, 全国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 每个黄金周可形成大约6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学博士邢明说, 通路、通电、通电视的“三通”, 使乡村旅游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硬件”的制约。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使中国的乡村旅游在起飞时有望避免大开发、大破坏。2006年建设部、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召开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现场会、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建立了协作机制, 强调法规建设;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共同举办了乡村旅游国际研讨会, 这些会议的许多成果将在2007年开始实施, 中国乡村旅游有望与有100多年发展经验的世界乡村旅游“接轨”。邢明说, 2007年随着税负减轻, 收入增加, 特别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启动, 农民有望在旅游教育培训、服务观念更新、融资和组织化方面获得支持。京郊的乡村客店经营者王建军说, 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农民, 新农村建设将解决农民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三大问题, 为乡村旅游质的飞跃提供基础。

4 重庆乡村旅游连锁的优势

4.1 质量优势

农村传统经营形式的特点是:经营户数量众多、家庭式独立经营、设施简陋、以经销低档价廉商品为主。而连锁商业在经营商品的质量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连锁企业通常是大企业, 而且又是直接面向普通消费大众的大企业, 注定要十分重视维护企业声誉。如果有一家下属连锁店经销假冒伪劣商品, 那么, 将使整个企业的声誉受到损害。因此, 连锁商店会自觉地控制商品质量, 对广大消费者而言, 连锁经营是一个没有商品质量风险的场所。

4.2 服务优势

农村传统经营形式以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的农村零售业也不具备售后服务能力。如果连锁经营形式进入农村, 各连锁店就会注意服务质量的保证。

4.3 形象优势

连锁经营形式在大众消费者的心目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因此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4.4 成本优势

农村集镇市场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农村地价低, 房屋建设成本大大低于城市;租赁商铺经营, 租金成本也相当便宜;有些服务费, 如卫生、城建等附加费, 在农村集镇市场可不必交纳;还有一些费用, 如水电、人工费用, 则大大低于城市。

4.5 更高的成功机会优势

任何生意投资活动, 都有失败的风险。特许经营的概念是基于复制特许经营权授予者所发展的一套成功经营方式。因此, 加盟特许经营的成功机会将会远远超过自己独立经营的生意。在发达国家超过35%的零售业营业额来自特许经营。

4.6 更短的学习时间

所有的特许人都已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资金、精力来建设、发展和记录他们经营生意的运作程序。被特许人能从中获得极为宝贵的专业知识, 因而缩短学习经营之道的时间。

4.7 联合广告与促销

同样, 被特许人也可以合并资金, 以较低的成本, 与特许人一起举行联合广告与促销活动。这样一来, 特许经营就能呈现出集团强大与稳固的形象, 从而加强消费者对被特许人的信心。

5 乡村旅游连锁经营模型设想

5.1 旅游农业合作社

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开发模式, 村民以果树、原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入股成立合作社。涪陵的农家乐众多, 但大多数没有特色, 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涪陵需要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连锁经营模式, 来提高涪陵乡村旅游的质量。

重庆市涪陵区素有“榨菜之乡”的美誉, 是一座古老而极富活力的滨江城市。在2946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旅游资源丰富, 几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历史遗迹极具魅力。雨台山、小溪、麻溪河、大溪河、石夹沟、武陵山、热温泉等自然景观, 巴人遗址小田溪、“水下碑林”白鹤梁、“理学圣地”点易园、“佛教寺庙”天子殿、“道教宫观”北山道院和独特的榨菜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等人文景观, 使涪陵旅游业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涪陵距离客源市场和客源中转站重庆主城区仅有100公里, 由渝涪高速公路连接, 约1小时车程, 渝怀铁路开通后, 主城区到涪陵1小时左右车程, 涪陵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强, 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 在区域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 涪陵开发推出乡村游, 如涪陵大型生态休闲旅游, 田园风光游、踏青赏花游、消夏避暑游、金秋采果游和过年采购农家物品游等特色主题旅游, 并设置“农耕文化”体验园和“孩提之梦”游乐场, 丰富游客参与体验项目。截至目前, 全区已建成一批“农家乐”接待户, 其中星级农家乐3家, 农家乐接待户年最高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取得引人注目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涪陵还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 开发具有涪陵区特色和浓郁乡村风情的旅游项目。

1) 田园风光景观。春天是榨菜栽种的季节, 结合春天盛开的桃花、梨花、杏花, 适时举办赏花与种植节等旅游项目;金秋时节利用榨菜收获季节, 举办“十月摘菜游”, 开放自采菜园, 让游人参与其中, 意趣无尽;依据地势建立菜园、果园、牧场、农作物园等自然观光农业种植观察区, 供城市居民种植、采集与放牧, 使其接触自然。亲身体验田间劳作的乐趣。

2) 传统乡村文化艺术。涪陵历史悠久, 传统文化艺术积淀丰厚。让市民了解榨菜的文化, 包括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企业文化等。有利于传承涪陵榨菜文明。

3) 参与性“农家乐”活动。游客在田间地头挖野菜、掐苜蓿、摘刺槐花, 向农妇学传统榨菜制作工艺。在“农耕园”体验推土车、扶犁, 呼吸新鲜的空气, 享受田野风光, 在农家院品尝香喷可口的农家饭。夜幕降临, 在村头的土场上燃起篝火唱歌跳舞, 欣赏民间老艺人奉献的一曲曲悠扬唢呐乐曲, 听农家人讲民间故事等。

6 乡村连锁经营的建议

6.1 统一设计线路, 整合开发涪陵区旅游资源

借鉴国内外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成功经验, 制定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方案极为必要。对涪陵区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如保存完好的小田溪地主庄园、巴人遗址小田溪、独特的榨菜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 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农业旅游资源 (如荔枝大梁山生态农业园区、江东桃花山、义和耦鱼工程等) 。旅游资源应吸纳专家学者进行调研论证与科学规划设计, 利用其在区位、交通和功能上的联系、将空间上分散的旅游景点捆绑起来, 规划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整体推出, 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行社运作的可行性。

6.2 提高村民素质, 加强旅游管理

提高村民整体社会文化素质, 建设安全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 优化旅游服务质量是树立乡村旅游良好形象的重要环节。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职能, 积极扶持乡村旅游点 (村) 的建设, 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促使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另外, 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很关键。涪陵区发展旅游时间较短, 旅游开发与管理经验不足。应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 培养旅游管理人才, 以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6.3 保护乡村的原始风貌

当今乡村整体风貌已非昔比。柏油路直通农家, 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果园中。此种日愈浓厚的农村现代化气息, 却打破了乡村固有的原始风貌, 使原有的乡村性削弱、旅客的差异性体验和休闲、娱乐、放松的旅游目的大打折扣。所以, 发展乡村旅游应保护乡村的原始风貌, 合理开发建设, 才能促进涪陵区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

摘要:“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的独特农家生活让越来越多城市人向往,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观农村山水”为主要内容, 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的乡村旅游逐渐受到市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本文对重庆市涪陵区乡村旅游饭店连锁经营进行研究, 提出连锁经营模式构想, 以及连锁经营的建议。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一) 少华山模式

少华是西岳华山的姊妹山, 自古并称“二华”。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山秀、水清、石奇、林幽, 植物种类丰富, 生态环境优良, 负氧离子含量极高, 有天然氧吧的美名。自列入国家森林公园, 少华山乡村旅游带动引领当地乡村民间艺术发展, 少华山将华县远古的老腔、皮影戏表演搬进景区, 巧妙地融入到旅游的元素里, 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华州老腔、华县皮影、华州黑陶如今已作为当地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二) 农村优秀乡土风俗和特色休闲农业节庆相结合模式

陕西乡村旅游把农村优秀乡土风俗和特色休闲农业节庆相结合, 增加了其文化内涵。陕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借助于陕西各地农业、农产品资源优势, 举办众多特色乡村旅游节庆, 如陕西旅游商品博览会、紫阳的富硒茶文化节、杨凌的休闲农庄采摘季、关中苹果节、赏荷节等。

(三) 以国家知名乡村旅游村为依托进行发展

以杨凌崔西沟为例, 崔西沟民俗村, 位于杨凌城区以北, 崔西沟村依托杨凌示范农业旅游, 以“进农家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采农家果、娱农家乐”为旅游服务发展方向, 在改善村内环境基础上, 按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统一建设的原则, 门前屋后种花种树, 修建花坛;大力弘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得崔西沟村成为具有浓郁农家特色的生态文明村。

崔西沟村发展农家观光、餐饮和住宿等旅游接待服务, 不断挖掘具有关中农村特色的旅游接待项目, 改进风味小吃制作工艺, 形成了以杨凌旗花面、蘸水面、搅团和绿色山野菜为主的风味小吃以及以农家住宿接待为主, 具有关中风情的家庭旅馆。

以崔西沟民俗村特色风味小吃以及以农家住宿接待为依托, 杨凌的野猪林刘家庄园、快活林庄园、大马士革玫瑰庄园、唯尔葡萄酒庄园等特色农庄逐步发展。

(四) 太白山模式

依托太白山5A景区, 太白山乡村旅游内涵发展形成太白山庵岭古城、中国西部最美乡村、关中农家生活体验区—闫家堡。庵嶺古城小吃街, 游客用兑换好的银子、铜钱等方式来购买各地乡土美食吃食, 让游客在享受的美味的同时真正感受了一次“穿越”。

太白山关中农家生活体验区由闫家堡和上王两个村形成体验区以旅游服务和猕猴桃种植为主导, 民间社火、秦腔大戏手工石器等传统文化工艺为辅。关中农家生活体验区是由劳动文化展示区、农家生活体验区、农家餐饮服务区和田园认耕采摘区四大板块组成的综合体验地。劳动文化展示区可让游客体验久违的乡土乡情, 可看到记忆中百余种关中农村传统劳动工具, 像马车、风车、纺车、簸箕等;农家餐饮服务区提供纯天然、风味农家美食, 像雪水养的太白鳕鱼、飘红点绿的浆水、剔透的凉粉、焦黄酥脆的锅盔等。采摘园认耕区可体验自摘、自食、自取、自制的乐趣, 还有秦腔、社火、歌舞等各类传统的民俗表演。太白山关中农家生活体验区为游客提供住农家屋、品农家宴、耕农家田、享农家乐全方位的关中农家生活体验。

二、陕西关中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开发构想

(一) 创造乡村特色农庄, 关注产品特色化

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却一直陷在雷同里, 陕西可以凭借乡村资源优势和文化为依托, 打造有陕西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模式”的特色农庄。如延安榆林地区可以开展以“黄土文化, 红色之旅”为主题的特色农庄, 汉中商洛等地可以围绕“水、油菜、汉水巴山风情”打造农庄, 安康可以打造“茶文化、竹文化”的牌子等。

(二) 设计陕西乡村体验旅游

陕西乡村体验旅游应遵循体验旅游的内涵与开发原则, 从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来进行整体设计, 让游客深入体验旅游当地人们的生活。例如食、住、行:

食:到了陕西, 一定要品尝陕西各地小吃, 牛羊肉泡馍、葫芦头、甑糕千层油酥饼、荞面饸饹、旗花面、臊子面等。这些饮食受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又集各地之精华, 是当地人日常的最爱。

住:关中特色四合院、陕北窑洞、主题民宿;住农家屋、摘农家菜。

行:陕西文化底蕴深厚, 是周文化、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地, 像周公庙、秦始皇兵马俑、汉阳陵、大唐芙蓉园等景点, 都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陕北的红色旅游、陕南的生态旅游, 都可以用来加深游客体验, 农耕文化体验也是也是来陕西乡村旅游体验。

(三) 发展各地乡村旅游园区

陕西关中的苹果园、秦岭北麓猕猴桃园区、陕南的万亩橘园, 千亩茶园, 万亩油菜花地, 本身就具有较好乡村旅游文化价值。对于一些交通条件好的地区, 可开发观光农园、中草药农业示范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庄等旅游园区, 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内涵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调研现状, 并对陕西当前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陕西关中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开发进行了构想。

关键词:乡村旅游,陕西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闫瑜.天水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社科纵横, 2007 (4) .

[2] 王雅萍, 任志远.陕西体验型旅游及开发模式[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4) .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自2009年国发第41号文件将旅游产业定位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借助政策东风,同时迎合着国内火爆的内需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通过A股上市行为彰显企业实力,同时为企业融资开辟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但是旅游类上市公司涉及景区类、酒店类、餐饮类和其他综合类旅游企业等分类,各类型旅游企业业绩所表现出的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分别予以分析。同时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分类综合起来组成了旅游产业上市公司大类,旅游大类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何变化特征,也需要将这些企业聚合起来分析其整体经营绩效特征。本文则以2016、2017、2018三年间A股旅游类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为基础,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分析三年中旅游类上市公司,及其中不同类型旅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变化特点,并予以对比分析,找到不同类型旅游企业绩效发展特点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二、文献回顾

我国学术界对于旅游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分析研究始于1997年[1]。随后温碧燕使用净资产收益率等一系列财务指标对不同类型旅游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开创旅游上市企业分类比较分析的先河[2]。戴学锋的研究选取了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两种指标,分别对比酒店类、景区类和综合类三类旅游上市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系统的比较[3]。2007年,刘立秋等学者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特点,构建了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反应旅游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和成长潜力的四类共10项指标[4]。然而自2010年以后,对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比较分析则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热度。随着近年来旅游上市公司业绩发展蒸蒸日上,对其经营绩效的比较分析也逐渐回暖,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与时俱进的对其进行比较研究[5]。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已有研究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运算,得到影响绩效的各类经济指标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其中代表性研究有:向朝进、谢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线性拟合出的方程模型分析股份集中度、股东身份状况等12个企业经营代表性指标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值之间的相关关系[6]。还有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根据不同经济指标的表现力,将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张慧和周春梅使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4个方面对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7]。然而,方差分析法(ANOVA)这一对数值变化和对比分析的最直观方法却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和使用。

三、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以往研究中最具普适性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其计算方法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股东权益)×100%。根据学界以往行业分类经验,将旅游类上市企业分为景区类企业、酒店类企业以及旅游综合类企业。其中景区类企业包括自然景区企业和人造景区企业;酒店类企业包括餐饮类企业和住宿类企业;旅游综合类企业包括旅游综合企业和其他休闲服务公司,排除ST开头异常企业样本以及旅游业非主营业务的企业后,共得到23家旅游上市公司样本。具体样本选取见表1。为研究旅游上市公司近年来经营绩效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选用上述各类企业2016、2017、2018三年间面板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探究其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深入对整体行业和各细分行业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中所涉及旅游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均源自于万德(Wind)资讯数据库。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由于研究所选用数据是将23家旅游类上市企业根据所属不同行业细分为三大类型,并对2016-2018三年间经营数据进行重复比较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裂区析因设计(Split-Plot…Factorial…Design)对所得面板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寻找不同类别、不同年份间,各种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差别,并分析其发展特征。具体数据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四、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首先进行方差分析前的假设检验。统计结果显示,用来进行方差分析的各分组数据的Shapiro-Wilk结果均不显著(P>.05),满足正态分布假设要求。随后研究者按照旅游类企业不同的行业划分,将所有样本企业划分为三类,并使用裂区析因设计,分别对比旅游类上市企业绩效三年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行业细分的上市企业绩效三年内变化特征。根据方差分析结果,Mauchly球形检验不显著,因此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受试者组间效应和组内效应分析。

注:p<.05为*, p<0.01为**, p<0.001为***,下同。

由表3和表4结果可见,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在2016-2018三年间体现出显著不同(Year变量p<.05),但是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并不受时间和类别因素的交叉影响(Year…*…Catalog变量p>.05)并且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之间的绩效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别(Catalog变量p>.05)。因此需要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Post…hoc)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表5结果显示,2017年的旅游类企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显著高于2016年(p<.05), 2016年绩效与2018年绩效、2017年与2018年绩效相比均没有显著体现。

进一步的,通过分别比较2016、2017、2018三年间三类不同种类旅游企业经营绩效的组建差别,以及相同类别上市公司在不同年份之间的经营绩效差别,均没有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别。

方差分析的结果说明,从整体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角度出发,2017年的整体绩效显著高于2016年的经营绩效。与2018年的绩效相比,虽然2017年绩效均值略高于2018年绩效均值,但并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从景区类、酒店类和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的分类视角来看,2016-2018年间各类旅游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从三年间每年的经营绩效分别来看,各类旅游上市企业经营绩效在2016年间没有显著的行业区别,2017、2018年间也是如此。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旅游上市公司在不同年份的经营绩效也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五、研究结论

根据第四部分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结论:2016-2018年间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出现了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其经营绩效在2017年达到峰值。旅游上市公司绩效在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之间分布较为均衡,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发展呈现齐头并进趋势,并没有显著的强势行业或弱势行业,整体呈现健康发展的势头。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上市公司应当把握住现有政策机遇,乘胜出击,继续将健康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促进旅游与服务产业继续实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目标,同时发展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摘要:本文以家旅游类上市公司2016、2017、2018三年面板数据为基础, 使用方差分析 (ANOVA) 法对其所属的景区类、酒店类和综合类三种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得出近年来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总体发展趋势、特点, 以及分行业的上市企业经营绩效的不同发展特点和趋势, 并根据统计结论对整个旅游行业及各个不同细分类型旅游企业的经营和未来发展给出有益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方差分析,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 1 9 9 6年旅游上市公司评析[J].旅游学刊, 1997 (3) :13-17.

[2] 温碧燕.1999年旅游上市公司业绩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0 (3) :115-123.

[3] 戴学锋.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J].旅游学刊, 2000, 15 (1) :15-21.

[4] 刘立秋, 赵黎明, 段二丽.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评价[J].旅游学刊, 2007 (4) :79-83.

[5] 许朝中.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与比较的实证研究[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7 (02) :209-210+213.

[6] 向朝进, 谢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3 (5) :117-124.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贵州受到气候、雨水、地质、地貌、生态等因子的影响, 形成独特典型脆弱的喀斯特环境, 土地资源匮乏, 农村人口较多, 传统农业突出, 经济收入低下, 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不断地开垦坡度大的荒地, 人地矛盾突出,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造成水土流失, 导致石漠化。

根据数据显示, 2015年贵州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8791.87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7.71%。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所在县 (市) 土地面积70%以上的占全省总数县 (市) 49%。同时, 2017年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9元;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 贵州山区农村的收入与全国相比差距大;2017年末常住人口3580万人, 乡村人口1932.48万, 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 (乡村人口比重) 为53.08%, 有效灌溉面积仅为1088.7千公顷, 且坡耕地面积比重大, 其中旱耕地中>5°以上的坡耕地占84%, 土壤瘦薄, 土地生产力低下,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无法满足传统农业的发展。但是贵州生态环境良好,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喀斯特自然景观极其丰富, 可以发展旅游+农村产业经济模式, 激活节约高效多样化的产业经济, 减少对土地的过度开发, 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可持续地发展。所以对贵州旅游与农村产业经济共建模式的研究探讨, 可以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参考。

2 贵州旅游与农村经济现状

2.1 旅游现状

随着贵州对旅游业不断地投入、挖掘、开发与升级打造, 旅游业延续“井喷式”增长。从数据显示得知, 在旅游人数方面:2012年到贵州旅游人数为2.14亿人, 到2017年到贵州旅游的人数为7.44亿人, 增长了247.66%, 六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3%;在旅游收入方面:2012年贵州旅游总收入为1860.16亿元, 到2017年贵州旅游收入达7116.81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0.78%。全年共实现旅游增加值1500亿元左右, 占GDP比重提高至11%左右, 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5%。50余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带动农村相关产业而受益增收脱贫。

2.2 农村经济

近年来, 中央的各项重大调整、部署在贵州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2017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农业不断地转型,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28.48亿元, 比上年增长6.5%。其中, 种植业增加值1287.17亿元, 比上年增长7.4%, 粮食种植面积4576.85万亩, 比上年减少93.05万亩;经济作物中, 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721.96万亩, 增加146.30万亩;园林水果种植面积593.79万亩, 增加107.55万亩;茶叶种植面积715.30万亩, 增加55.57万亩;中草药材种植面积285.93万亩, 增加33.48万亩;畜牧业增加值531.08亿元, 比上年增长4.4%。2017年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9元;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

从农村产业结构来看, 传统粮食种植面积在减小, 经果林、中药材的面积在增加, 对土地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贵州农村, 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而且还提高农民收入, 绿化环境、美化生活。但与全国农村收入及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有很多的差距。

3 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经济共建存在的问题

3.1 开发程度低, 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据数据显示, 贵州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有10.2万个左右, 而目前只对3345个自然村寨进行旅游开发, 占3.27%。同时, 贵州的旅游产品非常单一, 没有突出当地特有的属性, 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 处于初级产品, 含金量不高, 留不住客人, 回头率低。再则, 旅游资源开发同质化非常严重, 千村一面、万村一貌, 没有突出一村一品的多样性, 恶性竞争, 既损害了经营者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3.2 服务不到位, 专业队伍建设不合理

贵州旅游起步较晚, 各种规范性的管理文件不够完善, 基础设施跟不上, 监管工作不到位, 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旅游行业队伍不稳定, 与要求差距大。从数据表明, 不但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而且人才结构和布局都不合理, 管理专业人数多, 实操技术型专业人数少;人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 乡村的旅游人才极为匮乏, 旅游活动与乡村产业经济共建性不大, 带动不了农村经济。

3.3 旅游发展方向把握不准, 定位不清晰

贵州乡村旅游开发直接影响到乡村的发展。而当前贵州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由公司运作, 公司是利益的主要受益者和组织者, 忽略了当地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 忽略了当地相应产业的研发。因此, 要政府主导, 乡村合作社运作, 全民参与“旅游+”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组织当地群众, 资源优化组合, 发展当地绿色生态特色产业, 走高端产品开发之路, 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3.4 土地资源匮乏, 农民收入不高

2017年末常住人口3580万人, 乡村人口1932.48万, 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 (乡村人口比重) 为53.08%, 有效灌溉面积仅为1088.7千公顷, 且坡耕地面积比重大, 其中旱耕地中>5°以上的坡耕地占84%, 土壤瘦薄, 土地生产力低下,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17年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9元;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 贵州山区农村的收入与全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4 旅游+当地特色产业经济共建模式

4.1 对全域旅游的认识

全域旅游关键是“全域”二字, 也就是资源全域整合, 产业全域融合, 要素全域配套, 结构全域优化, 社会全域参与, 市场全域管理, 营销全域统筹, 服务全域提升, 环境全域协调。

4.2“旅游+”农村产业经济共建模式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孕育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千岛, 为了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 突出地区的旅游品牌, 在政府的主导下, 成立乡村合作社, 带动当地农村产业链的发展, 把贵州分为如下旅游与当地特色产业经济共建模式。 (见表所示)

5 发展对策

5.1 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更是世界的, 绿色有机产品是人们生活的追求。要好好地利用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宝, 守住生态与发展底线, 积极地探索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 融合民族文化, 在生活传统上嵌入旅游业态, 适度建设, 精准配套, 精化高端有机产品, 突出当地民族文化和特色。培育良性有机的社会体系, 优化全域旅游功能, 带动当地产业经济。

5.2 摸清家底、做好规划。

旅游部门负责牵头, 相关共同组建全域旅游资源调查组, 对全省进行调查、登记、分析、总结。结合当今及未来国内外旅游发展的方向, 做好贵州“全域旅游+”当地产业经济规划及顶层设计, 以期进一步发挥好通过旅游产业牵引力的作用, 带动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多彩贵州农村的新未来。

5.3 加强统筹、责任落实。

全域旅游涉及的部门及人员非常广, 跨越的领域非常多, 必须有党政部门来负责牵头, 成立全域旅游深化改革小组, 对相关的部门进行统筹工作, 再由相关部门的一把手下去落实, 做到责任清晰, 落实到位, 监督有力, 把工作层层推进, 步步落实。建立考评机制, 制定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出台相关的政策等。

5.4 全域配套, 构建新型旅游经济体系。

在交通领域全面提升情况下, 全省各行业要有机地渗透到山地乡村旅游产业态中, 合理构建“旅游+古城镇、特色小镇”、“旅游+名酒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大健康”、“旅游+山地体育”、“旅游+民俗”、“旅游+山地高效有机农业”、“旅游+林业”、“旅游+新型工业”、“旅游+科技+研学”、“旅游+会展活动”、“旅游+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的经济体系。

5.5 提升质量、与国际接轨。

一是要全面提升具有代表性的熟知旅游产品品牌。二是深度挖掘和打造民俗文化, 提高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及民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三是做大做精国际赛事, 建立国际合作各种平台, 打造贵州全域旅游国际化, 促进贵州全域旅游+当地产业经济共建模式的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百姓富生态美的贵州新农村提高保障。

摘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 针对当前贵州旅游与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贵州旅游现状与农村产业经济的基础上, 提出贵州不同区域“旅游+”农村产业经济的共建模式,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贵州全域旅游带动农村产业经济, 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域旅游,贵州喀斯特,农村经济,共建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贵州旅游业延续“井喷式”增长.[EB/OL].中国情报网, 2018-03-23.

[2] 吴莎.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典型村寨发展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3] 杨眉, 杨绍先.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

[4] 徐燕, 殷红梅.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J].中国岩溶, 2009 (1) .

[5] 吴莎.贵州省旅行社人才调查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20) .

[6] 朱青, 土兆赛, 尹迪信.贵州坡耕地水上保持措施效益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 .

[7] 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10) .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消费者身体健康受害, 奶业企业破产, 奶农生产的鲜奶销售不出去, 更重要的是产生了社会信任危机, 使整个中国奶产业都遭受严重的危机和挑战。痛定思痛, 我们要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

2 我国现行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点及不足

中国牛奶行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的产业模式基本上是牛乳企业自己拥有奶场, 自产自销一条龙。但这种状况下, 乳企的发展就受制于奶场的规模、奶源供给瓶颈, 直接影响企业的壮大。某集团作为中国乳品中发力较早的企业, 率先做出了改革。1987年左右某集团砍掉了自己的郊区牧场, 提出“奶牛下乡, 牛奶进城”模式。即奶牛卖给农民, 农民再把奶卖给集团。农民没有资本买牛, 集团就把牛“送”给农民, 让农民喂牛后用奶来还债;或者, 农民可分期付款。“奶牛下乡”某种意义上正是成本最小的扩产改革路径。

将奶牛外包给农民, 农民在当时养牛利润远高于种地的诱惑下, 养牛的越来越多。集团的产能也迅速扩大。同时, 集团与各县、乡、村政府合作, 由政府供地、集团提供技术规范、农民个人提供资金建设收奶站 (政府帮助贷款, 集团和政府起初都有补贴) 。各散户奶农的奶都通过奶站最终被集中至集团各家工厂。

这样, 就形成了“奶农—奶站—乳企”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而这一模式在运行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国奶源生产规模小, 分散养殖居多, 产奶量低, 分散和混合饲养、收购和加工, 不利于推行标准化技术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小农散养的奶源供应方式与西方牧场式养殖形成了鲜明对比, 也与现代化企业规模生产严重不适应。

二是企业和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难以实现激励相容。激励相容是赫尔维茨1972年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将其定义为, 如果在给定机制下, 如实报告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参与者的占优策略均衡, 那么这个机制就是激励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 即便每个参与者按照自利原则制订个人目标, 机制实施的客观效果也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我国目前各大奶业企业基本靠争奶源拼市场, 奶源基地建设投入少, 与奶农之间基本上是买卖关系, 没有建立利益连接机制, 使得弱小的奶农几乎没有价格谈判的筹码。奶站是农户与企业的连接点, 是一个创新, 但由于很多奶站不是养殖小区经营的, 也不是由乳品企业建设和管理, 且封闭运行, 这就导致奶源质量放任到不可控的地步。奶站是中间人经营, 这就存在道德陷阱。因为他们掌握的奶源质量的信息可能是奶业企业所难以完全掌握的, 而在追求利益的冲动下, 他们就有可能以次充好, 甚至是假冒伪劣。

三是奶业产业链条上各环节对接不紧密。种植、饲料、养殖、挤奶、收奶、送奶、保鲜、加工、配方、包装、出厂、上市、流通等环节对接不紧密, 没有无缝对接, 出现大量漏洞和危害关键点环节。一些生产者、收购者、加工者、销售者片面追求产量, 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容易出现漏洞。

四是产加销不配套也不衔接。我国奶牛养殖、牛奶加工的迅速发展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拉动了奶业的发展。由于乳品工业和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时间短, 产销之间未能建立有效的连接方式。在所有农产品中, 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品, 生鲜奶易腐难储存, 因而必须冷链储运;生鲜奶的运输半径有一定的限制生产、加工需要配套, 饲养规模和加工企业的产能必须配套;产奶的季节性与奶的需求季节性不同步, 一般夏季饲草充裕, 是生产旺季, 而市场销售是淡季, 协调、平衡奶的产销是一个问题。

3 加强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合作机制设计

3.1 发展集约化奶业生产方式, 加强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的规模构建

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是我国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奶业发展的规模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更多地是规模经济的驱使。推进奶牛的规模养殖, 有两层含义, 不仅单个农户的养殖要有一定的规模, 而且区域范围内的总的饲养量要达到规模, 保证生鲜奶产量与加工量相适应。养殖小区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是适合我国畜牧业规模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最适用的就是奶牛养殖。只有解决了集中饲养, 才能实行集中挤奶, 确保生鲜奶质量。

为了使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能够符合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一定要规划先行。通过培育标准化原料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加工示范基地, 把农业产业体系做粗做长, 真正实现政府、企业、科技、中介、农户行为的“五位一体”, 而不是仅靠企业铺垫产业体系, 政府和农户等也要跟进。

3.2 加强新型企农利益联结的机制构建

从奶业的特点看, 牛奶的产销、协调要求较高。奶业发达国家的养殖生产和加工基本是同步发展的, 主要采取合作化的方式解决产销连接问题。从世界范围看, 奶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可分为合作社模式和非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所拥有的奶制品企业的特点是产品系列全面, 建立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工销售会员提供的全奶, 而非合作社的奶制品企业则更专门化生产某些产品。据荷兰一家银行的排名, 在全世界21个奶业大公司中, 有9个是合作社。

3.3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链式构建

生产环节, 要着力解决企业争奶源, 忽视奶源基地建设的问题。奶的收购、加工厂建设都要有准入制度, 销售环节要防止恶性竞争。目前, 有企业压低牛奶生产价格, 部分奶牛场出现卖牛现象, 奶牛养殖处于低迷状态。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主要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市场三个子系统构成。加工业是这个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通过加工业的带动, 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 延长农业价值链、资金链、产业链、组织链、利益链、效益链和就业链, 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和横向一体化, 从而带领起广大农户跟着“加工”就业, 跟着“加工”种植, 跟着“加工”闯市场, 逐步转变农民种植观念, 提高农民致富能力。这样做, 是由农村分散的经营方式所决定的, 不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小农生产经营方式这种极端落后、分散的组织状况就没办法得到改变。因此, 我国农业现代化通过实行产业化经营, 找到了一条很现实的成功路径。

摘要:我国现行的牛奶业生产遵循的是“奶农—奶站—乳企”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而在实际运行中, 由于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从而存在着经营上的道德风险。

关键词:奶业产业,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黄王君.农业产业化、合约稳定性及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J].经济问题, 2007 (6) .

[2] 林斌.基于激励相容的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问题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8 (4) .

上一篇:网络发展中职学校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通信网络信息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