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

2023-09-18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1篇

关于灯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

四、十

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使者,我把抄录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大宫灯时,惊喜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形成有一个较长过程,据一般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推动意义。

元宵放灯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开元盛世,长安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情人节”。

传统社会元宵节是城乡重视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精神兴趣,复杂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食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2篇

也许,这些美好的事物都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 迎接我的,依然是吐出新芽的那棵古老的樟树,仿佛看见年老的奶奶摇着那把永不离手的蒲扇在树阴下呼唤着我回家。树,依然是那棵古樟树,只是不再枝盛叶茂,不再高大挺拨,不再勃勃生机,可是她却真实地存在,而我的奶奶却永远睡在河那边的坟茔之中,似水流年却不改那副慈祥亲切的笑容,而今陪伴她的,只有家乡带刺的山茶树、树滕和许许多多开着白花的野果,无论这些野树野滕如何缠绕,无论这些山花如何烂漫,却不改那样孤单,那样寂寞,那样失落。

村后苦楝树下铺着一层被风吹落的淡紫色的花蕾,依旧是那样芳香,田野中吹来的风依旧是那样柔和,湖中的水波依旧是那样不改初衷,而儿时记忆中那样熟悉的老乡亲音容笑貌却荡然无存,也许他们都消失在风中,溶化在水中,埋葬在土中,定格在永不逝去的时光中。

(思绪)行走在绿水蓝天中,坚硬的水泥路替代了泥泞的长堤,只是再也寻觅不到那双儿时爪在泥水路上的小脚印。湖岸边,那片曾经插满绿葱葱水稻的梯田已变成开满紫云英的荒原。远眺荒芜的老村庄,曾经的灰墙黛瓦,袅袅炊烟和那片给我带来无穷快乐和恐惧的小山丘都被洪水冲刷在记忆的岁月长河中。

清明,是对逝者的怀念。我们怀念的是那份曾经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依恋的真挚亲情,我们怀念的是那份曾经远去的懵懵懂懂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怀念的是那份曾经在我们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那人、那山、那狗……

逝去的那份情感,而今永远不会如当初那样相依相惜,记忆的那张笑脸,而今永远不会如当初那样清晰明了,享受的,却只有那风、那花、那水……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3篇

我叫徐霖朗,“徐”是百家姓里排名第150位的徐,徐霞客、徐向前、徐悲鸿,都是我的“家门”呢。“霖”是久下不停的雨,“朗”是明亮,光线充足的意思。“霖”和“朗”一个是下雨,一个是晴天,互相矛盾,你们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给我用这两个矛盾的字作为我的名字吗?我来告诉大家吧!

据说,当初妈妈怀上我不久,爸爸就一直冥思苦想我的名字。我是爸爸妈妈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对我的名字特别重视。一开始他们决定用两人的姓氏给我取名,可是这个名字太容易和其他人同名了,所以决定后面要再加上一个字。他们翻了词典的很多字,却一直都不满意。后来爸爸的表姐说:“哎呀,你们文化人就是讲究,要我说生了男孩叫徐林果,生了女孩叫徐爱林。”爸爸觉得如果想不到满意的名字就用这个也好。

妈妈生下我后,她和爸爸对我的名字一直犹疑不定,所以当时我的出生证上的名字一栏都是空白的。等到要登记我户口的前些日子,妈妈翻到她上学时的一篇课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写道: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妈妈很喜欢这句描述,便和爸爸决定就用“朗”来作为我名字的一部分,他们不要求我做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只是希望我能够性格开朗,做一个对生活乐观的人。后来爷爷拿着我的名字请高人来算了我的生辰八字,说我五行缺水,所以爸爸妈妈决定把“林”改成“霖”,和大军阀张作霖同字呢。你看,一个简单的名字,却饱含着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对我的祝福。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我们的名字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包含了不同的寓意,代表了长辈们的殷切希望。我想每个人都要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辜负当初取名的期许。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4篇

【咏絮才】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比拟雪花而闻名。 【七绝圣手】唐代诗人王昌龄善写七绝。

【茶仙】唐朝文人陆羽,著有《茶经》,外号也称“茶圣”。

【穷瞎子】唐朝诗人张籍,因其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又任过太常寺太祝,故人称“穷瞎子”。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易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狂放,人称“诗狂”。 【诗家天子】王昌龄,其气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茫”。

【诗仙】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 【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

【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占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 【诗鬼】李贺的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 【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喻。 【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 【郑鹧鸪】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此称。

【崔鸳鸯】崔珏,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谢蝴蝶】北宋诗人谢逸因写有关蝴蝶的诗共300余首而闻名。

【张三中】、【张三影】北宋词人张先因其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故得外号“张三中”。又因词中有其得意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得外号“张三影”。

【红杏尚书】北宋词人宋祁因其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又任过尚书官职而闻名。 【贺梅子】北宋词人贺铸因其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得名。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5篇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2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3饺子源于我国有2600多年历史。据说,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东汉时期,南阳郡涅的张仲景,在长沙太守期间,见白河两岸乡亲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冻溃烂,心不能忍,辞官为民行医。冬天刚到,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每人每只娇耳一碗汤服后周身血液上涌,两耳发热,寒气顿消。冻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来世代承传,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以纪念张仲景恩师。

据说,女娲捏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用嘴咬吃。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4天上的财神爷,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推着一车财宝来到人间,把财宝撒给各家各户,人们都很尊敬他,都拿出好吃的给他吃。慢慢地,财神爷就分得不均了,他见谁家给他的东西多、好吃,他就把财宝给谁家的多点,谁家拿出的少、不好吃,他就少给谁家点。 有个老员外不信神,没有给财神爷准备好吃的,财神爷到他家一瞧,大发脾气,不但没给他财宝,还没收了他家过年的东西,连烧火的柴火也收走了。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命财神爷重新去把没有撒财的人家全部补上。

再说那老员外,为了安安生生过个年,就嘱咐大媳妇烧火,二媳妇做饭,大媳妇过来问:爹,用什么烧火啊!老员外说:金条。二媳妇过来问:做什么饭啊!老员外说:元宝。聪明的大媳妇拿来黄纸裹成金条的样子当柴火烧,能干的二媳妇把白面揉好,用擀面杖擀成圆片片儿,给里面包一些菜,捏成元宝的样子后扔到锅里煮。财神爷一见,暗暗称奇,就偷偷地把真元宝、真金条扔进锅里走了。

这事儿一传开,人们都照着做,把小面片包菜做成的饭叫饺子,以表示是财神爷送来的财宝,从那时候起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5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6篇

1.班组每周安全日活动的内容,由各单位统一安排,并以书面的形式下达到各班组。安全日活动的内容应该包括: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安全方针政策、上级有关的安全规定、本岗位区域的安全技术规程、事故案例、查隐患、研究整改方案等。

2.组长是班组安全日活动的组织者,对活动效果负有直接责任,在组织安全日活动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按时、按规定组织每周的安全日活动。

2.2 对参加安全日活动的员工进行考勤。一般情况下,班组所有成员都必须按时参加安全日活动。特殊情况有人请假时,班组长必须予以补课。

2.3班组长必须按照单位安排的内容组织活动,并将单位下达的书面活动计划贴在安全日活动记录本上,以备查阅。

2.4 班组长组织安全日活动时,可按下列程序进行:开始三分钟左右,由班组长小结上周工作情况,布置活动内容、要求和本周安全要点;中间二十分钟组织学习和讨论,讨论内容应遵循查隐患、找问题、提建议、定措施等原则;结束前五分钟左右,由班组长对本次活动小结和讲评。

2.5 班组长必须指定专人按规定认真进行记录。记录者必须在活动时如实地记录,不得修饰,更不得作假。

班前会:班前会由当班班长(或临时负责人)主持全班人员开展,时间5~10分钟。班长要进行安全讲话,安全讲话内容如下:

1 当班生产或检修任务;

2作业条件危险因素与防范措施;

3 措施落实到人及安全负责人;

4落实临时互保对子。

伤害预知预警(KYT)活动活动步骤

1、班前会班长按作业任务组建作业小组,指定作业组长(项目负责人)。

2、作业小组(项目)负责人在作业现场组织小组人员按KYT卡片要求逐项开展伤害预知预警活动,活动时间原则上控制在10分钟以内。

3、活动内容

3. 1作业危险因素查找与确认;

3. 2 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与确认;

3. 3作业小组负责人审定。

3.4活动的分类开展

上一篇:医院关于秋冬会战总结范文下一篇:学校食堂标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