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范文

2023-10-11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范文第1篇

20世纪初叶,八国联军肆虐京城的屈辱以及随之而来的亡国危机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心头。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的一声呐喊响彻了神州大地,赵家楼前的熊熊火光照亮了东方天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杰出的青年运动领袖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奏响了中国历史上的青春旋律的序章。

1920年

7、8月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8月22日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建立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6月,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在法国巴黎创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2月,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成 长

1922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章程和其他一些决议案。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组织,是为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从此,团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团结教育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1925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 1 召开,为了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明确表明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表示我们团组织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革命青年组织,大会决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汉口召开,出席代表60人。大会明确规定了团的性质和使命,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1936年月11月,为了适应新的革命形势,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共中央建立各种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光辉历程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的发展,试建青年团的成功,在全国解放的前夕,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在全国开始了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

1949年5月,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后改称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又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中国青年运动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3年6月,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任务要求,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时全国团员数量已经达到900万人。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把解放前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历次代表大会衔接起 2 来。

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广大团员青年衷心拥护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积极参加揭批“四人帮”的斗争,1978年10月、1982年12月、1988年5月、1993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至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1998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四大”是本世纪中国共青团召开的最后一次盛会。大会提出了跨世纪新征途中共青团的光荣任务,制定了《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范文第2篇

◆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革命,改造和建设道路探索)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返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 2,中共"二大" 3,中共"三大" 4,八七会议 5,遵义会议 6,瓦窑堡会议 7,洛川会议 8,中共"七大"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返回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返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中共"八大" 4,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3,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5,七千人大会 返回

"文化大革命"时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返回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二大 3,中共十三大 4,中共十四大 5,中共十五大 返回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浙江嘉兴

①内容: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 导工人运动. ②意义和影响: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 然一新. 返回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①内容: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决定中共加入共产国际, 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②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共三大":1923年 广州

①内容: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 共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 ②意义: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但没有提出党对民 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 返回

①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秋收举行起义;毛泽东提出 "政权是有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意义:为中共指明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贡献 . 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 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 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4)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返回

①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 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 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 遵义

返回

①内容: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②意义: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 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 了政治路线问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6)瓦窑堡会议:1935.12 (7)洛川会议:1937年秋 陕北洛川

①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意义:指出了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纲领和基本政策,为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 返回

①内容: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党的任务:放 手发送人民打败日本,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②意义: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 准备 . (8)中共七大:1945.4—6,延安

返回

①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工作中心是 恢复和发展生产;规定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 面的基本政策;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戒;两个"务必". ②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 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 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伟业 . (9)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 河北省西柏坡

返回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1949年9月 北平

①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进行了选举,决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②意义: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返回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秋,北京

①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返回

(1)中共八大:1956年秋,北京召开

①内容:正确分析国内形势的变法,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 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经济建 设方针. ②意义: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对我国自己的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返回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3)1958年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 (4)1959年八届八大会议,之后,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 (5)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 北京

①内容: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②意义: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返回

3,"文化大革命" 时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返回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1.12.18—22 北京

①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拨乱反正,审查解决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②意义: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返回

(2)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5)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返回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 一,思想建设(党风建设) 1,党的历史上两次整风运动

2,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设及拨乱反正 3,党的历史上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 5,认识

4,党风建设,廉政建设

1,党的历史上两次整风运动(背景,内容,影响) (1)1942年根据地整风运动

①背景:1941—1942年,抗战相持阶段,日军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 ②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③影响: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57年整风运动

①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1957年毛泽东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②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 ③影响:有利于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当时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成为后来党犯错误的根源. 返回

(1)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一,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第三,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四,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返回

(2)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返回

2,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设及拨乱反正

(1)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党的历史上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

(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1942年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4)1960年:党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5)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错误批判的人平反. (6)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7)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返回

4,党风建设,廉正建设 (1)两次整风运动; (2)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要共产党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3)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就是要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返回

5,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风建设的认识 (1)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当前主要是防止"左"的错误. (4)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及党的执政能力. (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返回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 二,政权建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先后建立过哪几类政权 各有何显著特点 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及每一政权所起的作用. (1)政权及特点: ①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②抗日根据地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③解放区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2)原因及作用: ①苏维埃政权:大革命失败,一方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离开革命阵营,只有工农继续革命.形成国共对峙,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及革命的深人. ②抗日根据地:民族矛盾上升,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共同目标,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③解放区政权: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后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中共领导经济建设(农村政策,经济结构等)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2)特点:革命性和空想性; (3)意义(或评价):反映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但 它是空想,根本无法实行.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生主义 (1)内容: (2)特点:进步性和不彻底性

(3)意义(或评价):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不是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1,国民革命时期:领导农民组织农会,达到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 2,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 3,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双减双交"政策. 4,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 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 1,建国初期:1950年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2,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认识

A,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国内主要矛盾.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C,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稳定和完善党的农村各项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增加对农业投入,推行优化的经营方式.

△ 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哪三条经济建设路线 每一条路线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 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1)三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⑵背景,核心内容,结果: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内容: 结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 中共制定该路线; 内容: 结果: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 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 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 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87年)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线. 内容: 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 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⑶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 利于生产力发展. 返回

8,中国共产党在80年代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请回答: ⑴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分别是什么 依据的最基本国情分别是什么

⑵两次探索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各自主要成果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认识 ⑶两次探索有何异同点

⑴民主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依据的最基本国情是: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 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落后; ⑵成果: 第一次探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 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 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无论革命 和建设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共两次探索都反映了人民 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说明中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两次探 索都遇到重大的挫折和失误,但中共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⑶相同点: ①都曾照搬苏联经验,走了弯路; ②"左"的错误都曾造成过重大损失; ③都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④都跟杰出领导人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不同点: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发展历程 基本特征 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三、春秋战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所谓“百家”,当然只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对于其间主要流派,古代史家屡有论述。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说来,在天道观上,儒家承继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港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家“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因而,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刊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他们的理论是: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水的人多。因此法令刑律宜严不宜宽。墨家的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故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节用”),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兼爱”),同时又尊崇天神(“天志”),鼓吹专制统治(“尚同”),从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文化: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由统治阶级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气势磅礴、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水域总面积超过北京颐和园五倍的长安昆明池,“包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汉赋,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眼光观照历史的《史记》,无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内部,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作高潮;作用于共同体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五、魏晋南北朝文化:

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宋书·谢灵运传》)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随后,道教形成。与道教勃兴的同时,另一支宗教大军也气势日增地开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这就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六、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魏晋南北朝,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世族地主阶级,他们凭借门第、族望而世代盘踞高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高门大姓”以外的庶族或寒门则进身不易。然而,门阀世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首先是摧枯拉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来的则是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在门阀世族衰落的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人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从而在现实秩序中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

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七、两宋文化: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纂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

宋词雅,宋画雅。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在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

八、辽夏金元文化:

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多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优秀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范仲淹与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莫不是这种文化大背景孕育的产物。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元蒙统治时期,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踏得支离破碎,科举制度中止七八十年,以致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一部分穷困潦倒者于是与盛行勾栏间的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元杂剧不仅愤激地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元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规模开放,使大批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他们之中,有不少科技人才。异邦的先进科技,尤其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阿拉伯天文学、数学,以他们为媒介,流人中国科技界。与外域文化输入中国的同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以蒙古军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为中介,传人阿拉伯,再传人欧洲。

九、明清文化:

就中国古典文化而言,其生命也有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到衰落的历程。明、清(公元1840年前)两代便处于这一历程的后段。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明代与1840年前的清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在这几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变化,随着自耕农的普遍发展,庶族地主力量的增长,以及屯田向私有和民田的转化,传统的地权占有形式发生变更;随着租佃关系上自由租佃的出现,永佃制、押租制的发展,雇佣关系上封建性雇工向自由雇工的过渡,封建依附关系发生松解;与此相关联,某些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在封建制度母体内出现,凡此种种,皆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阶段。

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工业先进的西方是决不肯放过如此巨大的一个商品倾销地、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下面我们再看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征,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点。《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一种奋斗拚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孔子对他自己和对他的弟子都是这样要求的,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学而不厌”,而且应该“为而不厌”,他自己则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第三, 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上毕竟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则是国家统

一、法度一统的理想社会。

第四,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第五,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实生物”,只有“和”万物才得以生长,天下才能太平,国家方能兴旺,个人才能幸福。儒家的著名学者荀子一方面主张“致天命而用之”,但同时又认为宇宙即是一个大和谐的局面:“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而认为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则是天地失和的表现。《中庸》则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当然,我们五千年的华夏传统文化还有更多的且与俱进的特点,正是这些被传承和继承的悠久历史文化,使中国的文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逐步实现中国的国泰民安,民强国富!

文献资料:(1)《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赵玉华

2000第1期

(3)《社科纵横》 1994年第6期

学校:河 南 理 工 大 学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煤化工

姓名:张其鹏

学号:。。。。。。。。。。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范文第4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经历了90年的沧桑。从抗日到内战,从建国到大跃进及至文化大革命。在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十二五。变化最大的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物质文明在不断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离开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不可能拥有今天这样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具备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的强大凝聚力,九十年来仍然能够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蓬勃的朝气,这与我党善于总结、吸取经验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

在这光辉的90年历程中,我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1年,毛泽东等12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二阶段: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第三阶段:改革开放30年我党取得了八大成就: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8.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而之所以我们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的斗争,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着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动力。事实证明,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历史。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发奋图强,迎难而上,克服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与挑战,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从辉煌步入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范文第5篇

十八大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PPP(即公商合作)模式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财政部楼部长指出:“在当前创新城镇化投融资体制、着力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推广使用PPP模式,不仅是一次微观层面的操作方式升级,更是一次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

当前PPP成为了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重要的历史时刻,回顾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将能对吸收PPP适于中国国情的知识积累并推动PPP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引入中国,PPP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现在进入了第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1993年是我国PPP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的出现有两个背景:第一,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吸引了很多境外资金进入我国,其中有一部分资金尝试性的进入了基础设施领域。第二,80年代中期中等发达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为了推动经济继续发展,土耳其首先出现了BOT模式,然后被其它发展中国家效仿,香港商人也把这个概念带入了我国。

此阶段,我国没有与BOT直接相关的法规,也没有规范的审批程序,地方往往向中央主要领导汇报并获得首肯后执行。

探索阶段的代表项目有深圳沙角B电厂BOT项目、广州白天鹅饭店和北京国际饭店等。沙角B项目作为BOT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并已在15年特许经营期满后于2000年成功移交给当地政府。由于项目时间较早,文件较简单只有几页纸。项目的外商是广东华侨,其在商业因素外还有回报家乡的意思,这也是在合同简单条件下项目能顺利执行的原因。当然,项目也留下了一些教训。比如,投资商是按照特许经营期限进行项目设计的,很多设施在移交给政府后需要重新建设,这个经验在1994年北京做BOT研究时被写进了报告,后期大岳咨询公司做的BOT项目中对移交时项目设施的状态都做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规定。

探索阶段的项目都是投资人发起、通过谈判和政府达成一致的,没有招标过程。这些项目也是地方政府自发进行的,没有中央政府的关注、总结和大规模推广。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

1994年到2002年是我国PPP发展的第二阶段—试点阶段。本人是在这个阶段开始研究和从事PPP工作的,迄今20年。国内学术界较早研究PPP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试点阶段的工作是国家计委有组织地推动的,这点与探索阶段不同。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以及当年底召开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设施市场化投融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993年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国家计委开始研究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BOT可行性问题。1993年底国家计委官员下海成立了博拓投资公司,其英文就是BOT。博拓公司成立后开始运作北京的京通快速路BOT项目,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成功,最后首创公司代表政府投资建设。1994年国家计委选择了五个BOT试点项目—广西来宾B电厂项目、成都第六水厂项目、广东电白高速公路项目、武汉军山长江大桥项目和长沙望城电厂项目。当年底又有一批国家计委官员下海成立了大地桥基础设施投资咨询公司,其英文名Bridge Of Trust的缩写也是BOT。大地桥成立后开始为来宾B电厂项目做准备,1995年5月来宾B获得了国家计委的批准。由此可以确定1994年是BOT试点项目的起点,可以称为中国PPP元年。

1995年8月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试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个通知是试点项目启动之后颁布的,从通知中可以看出,第一,试点的重点是电力和交通项目;第二,以外资为主。后来地方政府推出自己的BOT项目时,无论水务、燃气和区域开发等领域的项目,还是内资参与的项目,也是以这个《通知》为法律依据。在试点期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曾帮助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法制办准备了一份《BOT法》草案,但最终不了了之。

1994年北京市计委立了一个课题研究BOT,本人有幸担任这个课题组的组长。当时经费有限、专家缺乏、资料少,但研究还是取得了较好成果,出版了《BOT项目指南》一书。应该说,当时取得的认识非常重要,对北京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启发和参考作用。1996年本人到大地桥公司担任了半年时间的顾问,当时正值来宾B电厂BOT项目的谈判,我全程参与了谈判,在和项目国际顾问及国际投资人的接触中,做课题研究期间的很多谜团逐步解开了。

除了国家的试点项目外,各地政府也推出了一些PPP项目,比较典型的有上海黄浦江大桥BOT项目、北京第十水厂BOT项目、北京西红门经济适用房PPP项目、北京肖家河污水项目等。大岳咨询公司1996年底成立后,作为英国泰晤士水务和日本三井物产联合体的投标顾问参加了成都第六水厂BOT项目的竞标,后来较多参与了地方BOT项目的咨询。严格讲,这期间的地方BOT项目也是试点性质的,BOT没有成为地方常规的投融资方式。1997年大岳咨询联合国家计委投资司副司长戴公兴,结合北京BOT课题研究成果和国家计委BOT试点项目经验编写出版了《BOT项目运作手册》,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郭树言担任名誉主编并题词,这本书成为了后期各地运作BOT项目的指南。

国家和地方的BOT试点项目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电力、自来水、污水、燃气、大桥、区域开发等。这些试点项目有的成功执行了,有的在运作或执行时失败了。无论成败,都为后来的BOT项目运作积累了重要的知识。我国PPP文件形成的脉络基本是:来宾B电厂—成都第六水厂—北京第十水厂—肖家河污水处理厂—西红门经济适用房。其中前两个项目侧重的是国际经验的引进,后三个项目的重点是国际经验的消化和本土化,其中第十水厂项目相当于从引进向消化的过渡,这些本土化项目的合同文本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参考,起到了准标准文本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第十水厂BOT项目。尽管它后来经历了工业企业外迁、密云水库没水、申奥成功引起引水管道改线、南水北调上马、欧盟成立导致英国企业回防、法律变更等历史事件,但在我国BOT发展史上这是改变历史的支点项目。该项目是汪光焘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时主持的,前期非常规范顺利,招标效果非常好,水价只有预测水价的三分之一,这个结果使汪市长强烈意识到公用事业改革势在必行。在第十水厂草签协议后,汪市长主张对第九水厂进行市场化改革,大岳继续担任项目顾问。在第九水厂项目方案完成但没有实施时,汪市长调任建设部部长并很快启动了市政公用市场化改革工作,我们协助建设部城建司于2002年底完成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该文件的发布使BOT从2003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推广阶段

2003年到2008年是PPP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推广阶段。

2002年十六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PPP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十六大精神是建设部2002年底出台《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的大背景,汪部长个人因素是这个文件由建设部而不是其它部委出台的原因。随着PPP项目的推进,建设部又陆续出台了一些文件,包括2004年出台的126号文——《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该办法及各地出台的特许经营条例是这一时期开展PPP项目的基本法律依据。

借指导意见的东风,2003年全国各主要城市掀起了PPP的高潮。2003年春天发生了SARS,为了完成当年的经济指标各地又临时推出了一批PPP项目。从大岳咨询公司提供PPP咨询业务的发展情况能够感受到当时市场的火热程度。2003年大岳进入了七八个省会或者副省级城市,同时进行的PPP项目从以前每年3个左右直接超过了10个,项目经理出现短缺,大岳现在的总监有一半是从03年开始担任PPP项目经理并成为中国PPP咨询领域领军人物的。此后大岳的客户范围每年都会增加三四个中心城市,到2008年同时进行的PPP项目在30个左右。推广阶段PPP项目最多的是污水,当时正赶上全国各地建设污水处理厂的高峰,自来水、地铁、新城、开发区、燃气、路桥项目也都有。比较著名的PPP项目有合肥王小郢污水TOT项目、兰州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北京亦庄燃气BOT项目、北京房山长阳新城项目等。用目前PPP的概念来看,当时PPP项目很多,但第一个官方称PPP的是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

在此阶段,市场经济特征非常明显:第一,外企、民企、国企同台竞争;第二,项目竞标过程公开透明,竞争达到白热化;第三,溢价频出,效率提高的改革效果开始显现;第四,传统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主动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尽管多数项目是成功的,但由于PPP项目数量增加很快,有些地区思想不够开放、项目运作方法不够科学,也出现了一些失败案例。

2007年开始国内出现了一股思潮对改革进行反思,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很大争论。由于PPP领域的失败项目,市政公用行业的个别老同志也开始反思市政公用的市场化改革并提出了质疑,在“铁证”面前主管部门也开始犹豫,市政公用市场化改革开始降温,甚至“市场化”这个词汇变得非常敏感,西安自来水市场化改革终止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受兰州自来水改制成功的影响,2007年西安自来水公司管理层开始积极谋划市场化改革,大岳咨询被聘为顾问。业内个别同志认为应该阻止西安自来水的市场化改革,否则整个自来水行业的国有体制将会受到冲击。他们一方面指责威立雅等国际水务公司,另一方面以供水安全为由影响当地主要领导,最后西安自来水改革终止。尽管没有威立雅等国际公司在中国严重违约的记录,而且兰州、深圳等自来水市场化改革的效果很显著,但西安自来水终止改革以后,市场化在水务行业被认为是行不通的,甚至有一次在国家发改委开会时一位行业人士提出如果威立雅投毒谁负责。

应该说,在PPP推广阶段市场经济取得了胜利,大规模的改革出现几个失败项目是正常的,业内人士反思改革也是可以理解的。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进行比较,市政公用行业这个期间的改革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比任何其它行业的改革都规范。业内的研讨会层出不穷,媒体高度关注,大部分中心城市的PPP项目在运作时都会聘请咨询公司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竞争公开透明。曾经一度人们对高溢价出现过担忧,回头看在市场启动初期出现一定过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重新定位市场不可缺少的阶段,从结果看王小郢等项目的溢价并没有影响投资人的回报水平,兰州自来水的溢价虽然没有达到投资人的预期回报,但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改革滞后。只要兰州自来水价调至省会城市中等偏下的水平,投资回报就能满足要求,溢价完全是效率提高的体现。后来国内一直提“转换发展方式”,让我看,市政公用行业转换发展方式就是应该回归到这一阶段的发展方式上来。 第四阶段—反复阶段

2009年到2012年是我国PPP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反复阶段。这段时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几年,鬼城、市政不配套等问题也是在这个阶段暴露出来的。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年底我国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成为PPP受冲击最严重的一年,大岳提供咨询的很多PPP项目都停止了。比如中部一个省会城市的地铁项目完成了PPP方案,本来需要100亿资金,后来国内三家国有银行自担风险给项目贷款100亿元;沿海一个计划单列市的引水项目当时正在准备PPP方案,忽然我们项目组找不到客户了,他们全都到北京来等大馅饼了,资金轻松解决。银行无条件提供贷款,有的为了放贷甚至送礼,像一场洪水淹死了所有农作物一样,社会投资主体彻底失去了讲条件的资本,PPP生态遭到了破坏,有些执行中的PPP项目被政府提前终止了。

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政府再次开始重视民间投资,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国36条。而2009年以来外资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能力减弱,银行担心私人老板跑路等原因导致私人资本也很难得到银行授信,私人资本和外资犹犹豫豫,新36条的效果不明显。

这个时期,国企尤其是央企拿到了银行大量授信,据说有些企业的授信额度超过了1000亿,其中一部分用于向私企放贷。渐渐的地方与央企对接开始流行,央企成为了如火如荼城市化运动的重要角色,央企参与的很多项目都是以PPP方式进行的。央企成为主角改变了PPP的规则,既然是对接,那么地方书记、市长和央企董事长、总经理吃饭时定的调子就是PPP的准则,竞争、透明等市场规则退居二线。以前做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个阶段开发一个新城或一个新区写几页纸说明就行了。

当然,这个阶段有些地区还是比较规范的,继续推出了一些竞争性PPP项目,私人资本、外资和国资同台竞争。如大连垃圾处理PPP项目经过充分竞争,垃圾处理费每吨只有50多元。央企的新做法对私人资本和外资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一方面向央企学习寻求规避竞争,另一方面也寻求与国有资本的合作以利用其优势。这个时期的PPP市场没有出现充分竞争、溢价频发的火爆场面。

尽管没有政策禁止私人资本和外资的进入,但由于国企特别是央企在强大政府资源支持下的做法,使私人资本和外资无法参与竞争,社会上出现了玻璃门、弹簧门和国进民退等说法。为了促进民间投资,2012年国务院各部委出台了20多个落实新国36条的细则,客观评价这些细则没有太多新意,PPP市场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这个阶段PPP项目是很多的,前提是把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也视同为社会投资人(Private一方)。我们粗略估计到2013年全国PPP项目有7000到8000个,其中很多项目没有公开招标,不被外界了解。大岳的业务也随着市场进行了调整,这段时间我们和所有参与城市投资建设的央企、很多地方融资平台都有过交集。大岳累计完成的PPP项目超过了400个,进行中的项目超过了100个,服务地域达到120个城市,包括30多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

反复阶段的后期PPP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不少并购整合的案例,这完全符合市场规律,并购整合在下阶段应该还会有较大的发展。 第五阶段—普及阶段

2013年开始我国PPP发展进入了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故事正在发生。很多人对这个阶段都有很高的期待,我们暂且把这个阶段叫作普及阶段,希望PPP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常态模式。

十八大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为PPP的普及提供了理论基础。据传,2013年财政工作会议结束后,楼继伟部长做了关于PPP的专题报告,对PPP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财政体制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高度期待。进入2014年财政系统组织了多次官方PPP培训,地方财政厅局的PPP培训也接连不断。住建部和财政部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开始准备有关指导意见,同时地方政府积极上报PPP试点项目。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特许经营立法工作,学术界、咨询界也热闹起来,各种研讨、沙龙层出不穷,各种文章著作不断问世,最近财政部还专门成立了PPP中心。

实际上,这次推动PPP有着很强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国城市化经过十年高速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出现了大量问题。房价见顶,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债超过20万亿,还在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理需要大量资金。国有体制可以调动大量资源但浪费惊人,投资效率越来越低。参与城市建设的央企负债率快速攀升,融资和抗风险能力快速减弱。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少走弯路一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PPP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可以带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带来解决当前问题的有益帮助。

咨询公司处于PPP产业链的上游,可以比较早的感受到行业的发展变化。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岳咨询的PPP咨询业务量明显增加,从平均每个月签四五个合同增加到差不多八个。本人作为PPP咨询专家,参加的各种研讨会、审查会明显增多。各地政府、各种机构委托大岳咨询起草政策文件、合同范本的情况也在增加。接下来,投资机构、设计建设机构、材料设备供应机构、运营机构都会逐步感受到PPP热潮的影响。我相信,PPP在很多行业会越来越普及。 在普及阶段,PPP会出现新特点。第一,并购机会增多。国家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并购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第二,多个PPP项目同时推进会增加。多个相关项目综合考虑可以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第三,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做PPP的情况会增加。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走出去做自己熟悉的,传播中国经验对己对人都有好处。第四,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推广会受到新一届领导的重视,只有傻子才会允许同一种错误重复发生。

站在普及阶段的起点上,我们对PPP的大发展有所期待,比如:中国会出现一批世界级的公用事业企业、PPP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使我国不仅没有掉进中等发达陷阱反而还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范文第6篇

(一)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发展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移到嘉兴南湖举行。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12人,他们代表着全国各地的50余名党员。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重要时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本纲领,显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

1924年1月,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国民党内反革命势力的代表蒋介石、汪精卫公然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勾结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

(二)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白色恐怖中高举起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成为党创建革命军队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的伟大开端。

为了复兴革命,党先后领导了百余次武装起义,但大部失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一条前无古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1927年至1934年,党先后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闵浙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军。在革命根据地内,我党领导土地革命,改变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连续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红军发展到30多万人,全国党员发展到30多万人。

正当革命形势不断发展之际,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党内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达4年之久,导致党在国统区的组织损失殆尽,党开辟的除陕北以外各革命根据地的丢失,特别是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从30万锐减到3万人,共产党员从30万减少到4万人。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难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并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到达陕北,结束了长征。

自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轻而易举地占领东北后,又进逼华北。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紧对我国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力主进行抗日救亡。1935年12月,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由此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党通过召开瓦窑堡会议,不失时机地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党还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年,党经历了两次严峻考验:一次是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地战胜挫折,奇迹般地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党对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大胆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把中国革命推向新阶段。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日战争。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上最伟大、最生动、最活跃的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揭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倡导和不懈努力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抗日战争期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因而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丧师失地。以武汉失守为标志,日本帝国主义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对付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由抗战转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公开投敌,成立傀儡政权,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广泛发动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在敌后战场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连续多次的猖狂扫荡,抗击了大量日伪军。同时,我党克服党内出现的“左”的和右的倾向,先后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局面。在艰苦恶劣的困境中,党坚持自身建设,1942年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就是在整风运动中形成的。作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期间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进而达到成熟。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军队128万人向中国投降并举行投降签字仪式。中国人民取得了自鸦片战争100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八年抗战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我党发展成为拥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人民军队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屡战屡败的耻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奠定了基础。

(四)人民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面临着建立什么国家的斗争。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和民族独立,要求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但是,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企图凭借军事优势,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使中国仍然成为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蒋介石背弃重庆谈判签署的《双十协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形势,在全国各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合作下,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与国民党反动派决战决胜的解放战争。按照党中央制定的打败蒋介石的战略思想、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英勇作战,人民解放军先是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继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转入外线作战。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初,毛泽东和党中央适时抓住战机,成功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蒋介石军事主力被消灭殆尽。与此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国统区人民爱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我党还动员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组成了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我党适时地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建立广泛而又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3月,党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我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全国胜利后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4月21日,人民解放军遵循毛泽东和朱德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横渡长江天堑,攻占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各路解放大军胜利进军,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横扫残敌,将国民党集团赶出了中国大陆。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历史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在长期斗争实践中找到使中国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人民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只有共产党才能给中华民族带来独立和解放,完成其他阶级无力胜任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49年10月至1956年是我党领导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把中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我党实践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没收了官僚资本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进行了抗美援朝、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使遭受多年战乱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基本得到了恢复。

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建立和巩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后,1952年我党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四年的努力,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它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我党提出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一大批工业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地建立起来,“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一百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二)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了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课题,1956年9月,我党成功地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正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大会还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党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成就是这个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在这个时期,党的工作指导方针也出现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57年开展的党内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斗争犯了扩大化错误,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1958年,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不足,毛泽东轻率地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1959年又错误发动反右倾斗争,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1960年冬,我党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1月,党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并且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济和政治措施,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和发展。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党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未停止过。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卓越领导人为纠正“左”倾错误,减少“文化大革命”的损失,做出艰巨的努力。由于党和人民的不懈斗争,使得党没有被摧毁,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被摧毁,社会主义建设还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在国际上继续发挥重要影响。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四、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内乱的局面。但是,由于党对全面清理“左”倾错误思想准备不足,导致党的工作出现徘徊局面。1978年12月,我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在邓小平的努力下,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明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始了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进行的新的革命。坚持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在20世纪实现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清理和纠正了过去所犯的一些严重错误,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调整了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工作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科学区分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标志着党胜利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起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改变了农村面貌,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二)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1982年9月,党召开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命题。会议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此后,改革开放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阶段。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会议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方向。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十三年,经历了三个历史关头的严峻考验。第一个历史关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国内发生严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砥柱中流,焕发勃勃生机。第二个历史关头是党的十四大前后,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出现困惑。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多年来困扰人们思想的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搞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改革的性质和地位等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四大还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作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创新性贡献。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三个历史关头是党的十五大前后,邓小平逝世后,中国要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关键问题。1997年9月,我党召开了十五大,会议明确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主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了跨世纪宏伟蓝图。党的十五大后,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从容应对和战胜了来自国内外的一系列困难和风险,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进的时期。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在这期间,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涵盖了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反映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这是我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十六大主题鲜明地昭示我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大会选举产生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必将率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性飞跃。

回眸党的80多年的历史,只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定会开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已经走过了8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8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和飞跃。我们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恢宏壮丽的新篇章,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一)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从一个全国范围内只有53名成员的党,在短短28年的时间内,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国民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样四次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国人探索振兴中华之路的惟一答案就是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历史没有给中国提供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机遇。中国人民在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振兴中华的重大历史关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毫无疑问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不长的时间内,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剥削制度和完整的剥削阶级在我国归于消灭,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随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已经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是我们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根本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境遇。

(三)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我们党砥柱中流、岿然不动,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经受各种挑战,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四)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虽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是中国人民从被压迫和被奴役中解放出来,真正当家作主、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才成为事实,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基本力量,人民政权的建立,结束了几千年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对立的状况,为实现和发展社会平等和民主自由提供了根本保障。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这不仅使广大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

(五)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们仅仅以5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的路程,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6倍,2003年达到11.7万亿元。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谷物、肉类、棉花、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2003年达到25000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五倍多;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从1978年到2003年25年间,我国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4033亿美元,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已跨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13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六)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我们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结束了受帝国主义长期欺凌的历史,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封建式的割据局面在中国大地上也一去不复返了。在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形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56个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我们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了香港、澳门的问题,推动了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我们必将解决台湾问题,祖国统一必将实现。

(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精神文明,成为中国人民建设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

(八)造就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推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道,打败了拥有优势装备,异常凶残的国内外敌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推进,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人民解放军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成为保卫祖国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发动的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坚决支持朝鲜、越南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国际事务中,我们积极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80年多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 回首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中走过的80多年不平凡的路程,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80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80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80年。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是建立于科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阐述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从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使用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我党从诞生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解决和回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因此而产生了这种结合的理论结晶——毛泽东思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而毛泽东思想又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继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第二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已经并将继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密切结合改革开放和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在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新问题的基础上,把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等重大问题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保证了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促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如同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相联系一样,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科学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最基本的经验,也是今后长期指导我们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80多年的基本实践,也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性质和宗旨都要求党紧密联系、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执政前,党长期处于敌人的包围,党的一切工作都有赖于发动人民群众去做,党能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皆源于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针对执政后的特点,继续坚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我党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中国的事情能否办好,关键在党。而党能否保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能否保证决策的正确,关键在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与党的历史使命、党所处的时代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一起称之为“三大法宝”。在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依然是“法宝”。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党的建设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顺利发展、失误挫折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历史同时又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有:必须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把党的优良作风作为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必须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必须全面贯彻、理解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任务来抓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领导国家与社会的体制和方式,但是要结合形势的发展,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善于总结经验,坚持真理,纠正错误,谦虚谨慎。要勇于正视党员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依靠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加以解决,这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入共产党是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正确选择

一、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光荣使命

我们党经过80多年的奋斗,已经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党要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去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千千万万有共产主义觉悟、掌握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各方面专门人才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这样,我们党才能够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历史重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等学校是高级知识分子荟萃的地方,是当代优秀青年的聚集地,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社会主义大学不仅要培养一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且要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高校中的骨干和精华,他们大多是由中青年教师和青年大学生组成。他们作为教师群体和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良好思想修养、综合素质比较全面的优秀分子,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党章在总纲部分增写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所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事业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在当今世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接受最高层次的教育,他们所具有的年龄、知识、创新等优势使他们能够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也能够成为科教兴国的生力军。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与改革开放同行、和民族振兴并进的群体。这个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革命的进行、经济政治竞争的激烈、东西文化的碰撞,这一群体视野会更加开阔,信息会更加丰富,思想会更加解放,素质会更加提高,承担的使命会更加重大。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高校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自觉承担光荣的使命。

二、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崇高追求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人们总是对人生问题不断地进行思索、评价和追求。人的生命是一种三维现象。人的年龄可以分为生理、社会、心理三种年龄,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自然、社会、精神三重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属于人的物质生理存在,是伴随着生老病死而存在的一种有形生命;人的社会生命属于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是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所拥有的一种社会生命;人的精神生命属于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存在,是人最有自主权、可支配的无形的一种精神生命。人活在世上,应该有精神支柱。人生的信念、信仰和理想属于价值观念,是人的社会存在的思想表现,也是人的精神生命形式之一。人们总是把信念、信仰和理想当做人生支柱,努力按照自己的信念、信仰和理想去生活,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取向,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效果。只有树立正确的信念、科学的信仰、崇高的理想并执着追求以实践人生,才是真正的、自觉的、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追求有自觉与不自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自觉、科学和先进的人生追求来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需要以人类的科学和文明成果为基础。人类最美好的信仰和追求都是来自科学、依靠科学。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只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只有同党的纲领、宗旨和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应该坚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理想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所以它必然在实践中成为主流,也必然应该成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应有的人生追求。

人生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古往今来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为崇高的理想奋斗中成就了人生的伟业。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才能把全部精力甚至生命献给为之奋斗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经受各种风险考验不动摇;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遇到各种困难考验不退却;才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遭受各种磨难考验不畏缩;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面对是非曲直考验不迷失。

三、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正确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我们党非常欢迎立志于为党的事业和中华伟业贡献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的高校中的高级知识分子、青年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共产党组织中来。

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我们不难领悟到一个铁的事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相对中国其他政党和政治派别而言显示了中国最先进政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因此,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代代中国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和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关键时刻纷纷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被誉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风华正茂、勇于开拓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经过探索而提出的建党道路和建党主张最先得到青年知识分子的接受。1921年召开党的一大时,参加大会的12名正式代表都是青年知识分子,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也大多是青年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是最先觉醒的成分。成千上万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为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追求,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寻找共产党,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血雨腥风的刑场,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壮丽的青春之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在高校中发展党员的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牢固树立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理想,并坚韧不拔地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不仅不会限制优秀人才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而且恰恰相反,只有在这种火热的奋斗中,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的生命价值才能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一切有志的青年,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对祖国和人民大有作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应当思考,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只有加入共产党,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振兴的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大多是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集中了6800多万先进分子,在全民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吸引着、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入党积极分子。进入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要把握好人生的坐标,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

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

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

上一篇:在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范文下一篇: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