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营销策划论文

2022-05-16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普洱茶营销策划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宣传的加大,具有降脂、减肥、防癌、健齿、美容等保健功效的普洱茶越来越受到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本文在界定普洱茶的概念、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对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出了五种消费动机和五种目标人群,最后基于4PS的营销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一篇:普洱茶营销策划论文

普洱茶在事件营销中声名鹊起

国内的普洱茶热潮,兴起于2002年底,经过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后在2007年春天达到巅峰,甚至被央视称为“疯狂的普洱茶”。虽然事实已经证明普洱茶的“疯狂”确实是游资所为,并且游资“炒作”已经给普洱茶产业带来巨大伤害。但是,如果仅从知名度考量,与十年前相比,普洱茶已经是今非昔比。而普洱茶声名鹊起的背后,不仅仅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曾经疯涨的价格,更有一系列的事件营销活动。

事件一:马帮进京

2005年,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的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的时间,行程8000多公里,穿过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于当年10月10日进入北京地界。这支由120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从5月1日出发开始,便受到了全国各地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马帮进京,成了当年最热门的新闻事件之一。

对于马帮进京的事件背景,云南龙润茶业集团副总裁娄自田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从2005年起,普洱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经历了最原始的以拍卖为主要事件的营销手段之后,普洱茶的市场营销需要一次规模较大的事件来推动其发展,此时,茶马古道被更多的媒体及书籍所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马古道与普洱茶文化。马帮是最原始的运输工具之一,在云南较为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马帮这种原始的运输商品的方式,而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利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为运输工具。马帮这种原始的运输方式如果重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从原始森林进入钢筋混泥土的世界中,将会造成巨大的反差和冲击!普洱茶曾经作为贡茶,从遥远的边疆云南,进入皇宫,重走这条道路,不仅能向广大人民宣传普洱茶的历史,还能借助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推广普洱茶。这正是当时普洱茶市场所需求的事件。

对于此次事件产生的影响,娄自田认为,在这次马帮进京的事件中,原始和现代的激烈冲突,被表现得一览无遗。马帮进京之所以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在于它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可变的过程,这个事件可以预测结果,但不能预测过程,留下了更多的可供想象和谈论的空间,对于这样一个人为的事件,媒体的持续关注也将这一事件放大到无以复加。马帮进京不仅仅是走完这一过程了事,而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延伸出各种普洱茶的推广活动,这种推广,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无意为之,参与的人数随着事件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多。人们关注的是马帮,但落到实处的是普洱茶。如果说“普洱茶”这三个字在很多地方是陌生词语的话,那么马帮进京之后,这三个字迅速成为人们口头上的热门词语之一。

事件二:我的长征

2006年4月,云南大益普洱茶业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共同发起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了“我的长征•红色大益”爱心专项基金,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捐资1000万元给红军长征沿途贫困地区,并在《我的长征》节目行进过程中,沿途援建希望小学,开展一系列慰问老红军、建盖养老院、修缮红军墓、扶贫助弱等爱心活动。此行动共历时8个月。

娄自田认为,此次事件出现的背景,是2006年普洱茶的营销开始百花齐放。各种营销模式开始得以在普洱茶市场上进行运用,普洱茶企业逐步有了品牌的意识,开始以品牌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线中,云南本土的普洱茶企业及外来资本开始激烈争夺普洱茶市场,这是中国传统茶叶营销难得一见的现象。大益普洱茶也开始寻求塑造品牌,利用事件营销来推广自身品牌形象。

本次事件,是大益茶业集团在全国电视观众心目中制造了一个健康的新闻事件。在此事件中,大益普洱茶的品牌形象得以巩固,大益普洱茶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为大益产品走向全国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推广普洱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事件三:普洱改市

2005年8月,云南省思茅市政府将更名请示报省人民政府审核,省政府于2006年4月初将思茅市更名普洱市的请示转报国务院审批。半年后,思茅市又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思茅市更名申报的请示,力陈更名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提升品牌效应。2007年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从当年4月8日起思茅市改为普洱市。

对于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娄自田认为这是普洱茶事件营销登峰造极的作品,其间的复杂程度与影响力,可以用此次事件中截取两个片段来加以说明:其一,百年贡茶回归故里。与马帮进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帮进京是用最原始的手段将普洱茶运到北京,而百年贡茶回归故里,则是用最现代的方式,将故宫珍藏的百年贡茶运回普洱,据说购买了上千万的保险,动用了凯迪拉克轿车,一路上风光无限,光芒四射,万民景仰,这种场面媒体自然一路跟踪,不肯放过任何细节,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其二,改市前后的茶博会史无前例的热闹。全国各地茶商云集,普洱茶产品受到热烈追捧,形成了一茶难求的局面。

事件四:奥运普洱

2008年,奥运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商业舞台,各种产品围绕奥运会展开激烈的争夺。茶叶是中国的传统产品,也是最具文化的产品之一,对于一个在家门口就可以向全世界做宣传的极好机会,中国茶业企业也想参与进来。但是根据奥运会的相关规定,茶叶作为非酒精饮料类别,一直以来都是可口可乐的赞助范围,由于可口可乐是国际奥组委的TOP赞助商,北京奥组委无权在这一领域向中国茶叶授权使用奥运标识。这个全球第一品牌的企业,是阻碍中国茶业企业走上奥运经济舞台的最大障碍。

全国各地茶业协会、商会、论坛、咨询公司、茶业企业等等,在奥运会之前展开了无数的公关活动,还是没能得到可口可乐公司的许可,因此很难登上奥运经济舞台。普洱市不甘心无缘奥运,组织了8家生产企业,以生产奥运礼品茶的名义进行事件营销,但由于各种压力,效果并不明显。最后,云南龙润茶业集团经过努力,最终攻克可口可乐公司,得到了授权生产奥运普洱茶产品的授权。2008年7月,云南龙润茶业集团获得北京奥组委的正式授权,成为了奥运普洱茶的生产企业。

对于此事件的意义,娄自田认为2008年是普洱茶迅速衰落的一年,价格大幅度回落,收藏市场遇冷,消费者观望,企业无计可施,经销商干坐着等待机会,这种低迷的市场行情很难看得到回暖的迹象。这种时候,奥运会的举办对普洱茶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

奥运会本身是一件大事,不论茶业企业是否获得奥运会赞助资格,都会成为一个较大的新闻事件。对于普洱茶来说,面临市场急剧萎缩并迅速冰冻的情况,他们更加渴望得到这样一个机会,来重振整个产业。此时,云南龙润茶业集团获得奥组委的授权,对产业来说,是一次提升,对于龙润普洱来说,是品牌力量的最大化。

事件营销的两种模式

普洱茶的红火之路上,还有很多经典的事件营销案例。例如普洱茶的拍卖事件、开光事件和银行事件。以上的种种事件,本质上都是营销推广的方式。而这些营销推广方式,均是以制造事件的形式进行。可以说,作为一个容易制造新闻热点的产品,在营销推广中,普洱茶已经将事件营销运用到了极致。

透过普洱茶以上的事件营销案例,可以发现事件营销存在着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借力模式,即借助正在发生的事件,将产品营销嫁接到事件上。第二种是主动模式,即没有事件就创造事件,然后将产品营销嫁接到事件上。两种模式,都要求营销团队本身具有足够的敏锐度。

(一)借力模式

所谓借力模式就是企业将企业的议题向社会热点话题靠拢,从而实现公众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向企业议题的关注的转变。运用借力模式要实现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相关性、可控性和系统性。

相关性就是指社会议题必须与企业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也与企业的目标受众密切相关。例如在事件二“我的长征•红色大益”活动中,大益普洱寻找到了与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最佳结合点,借助此项电视行动的巨大影响力,很好地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

可控性是指事件的发展趋势能够在企业的控制范围内,如果不能够在企业的控制范围内有可能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例如事件四,如果龙润普洱参与奥运而无法预料奥运会的走向和趋势,恐怕就无法预料参与奥运到底会给企业带来何种结果,那么其参与奥运的愿望恐怕就不会如此强烈。

系统性是指企业借助外部热点话题必须策划和实施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公共关系策略,整合多种手段,实现一个结合,一个转化:外部议题与企业议题相结合;公众对外部议题的关注向组织议题关注的转化。

(二)主动模式

主动模式是指企业主动设置一些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议题,通过传播,使之成为公众所关注的公共热点。运用主动模式,必须遵循创新性、公共性及互惠性三项原则。

创新性就是指企业所设置的话题必须有亮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关注,正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及人狗互咬才是新闻。例如一段时间里比较热闹的普洱茶银行事件。事实上,普洱茶银行不能叫做银行,它只是普洱茶投资收藏的一种方式。但以“普洱茶银行”的头衔出现,便形成了一个亮点很大的话题,从而吸引了大量媒体竞相报道。

公共性是指避免自言自语,设置的话题必须是公众关注的。

互惠性是指要想获得人们持续地关注,必须要双赢。因为只有从消费者关心的事情入手,营销策略才能打动消费者,才能更好地实现营销目标。

回顾普洱茶这十年来风风火火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普洱茶在事件营销上已经走在了全国其他茶类的前面。对于事件营销的两种模式,普洱茶也是运用得相当娴熟。但是也应当看到,一个适合创造事件的产业,也许预示着该产业的不成熟。因此,虽然普洱茶在事件营销上为中国茶业做出了典范,但对于普洱茶产业发展来讲,相信以后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事件营销的运作策略

借势篇

所谓借势,是指企业及时地抓住广受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的明星效应等,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上欲达到之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明星策

明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大众主观愿望相交合而产生的客观存在。根据马斯洛分析的人的心理需求学说:当购买者不再把价格、质量当做购买顾虑时,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去加重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借此培养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感情、联想,来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捧。

体育策

主要就是借助赞助、冠名等手段,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来推广自己的品牌。体育活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参与,体育赛事是品牌最好的广告载体,体育背后蕴藏着无限商机,已被很多企业意识到并投入其间。

新闻策

企业利用社会上有价值、影响面广的新闻,不失时宜地将其与自己的品牌联系在一起,来达到借力发力的传播效果。

造势篇

所谓造势,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

舆论策

企业通过与相关媒体合作,发表大量介绍和宣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软性文章,以理性的手段传播自己。

活动策

企业为推广自己的产品而组织策划的一系列宣传活动,吸引消费者和媒体的眼球达到传播自己的目的。

概念策

企业为自己产品或服务所创造的一种“新理念”、“新潮流”。

事件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 事件营销不能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底线一旦触及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

● 事件营销不能降低品牌的档次。事件营销仅仅是一种营销方式,是以品牌定位为基础的,因此要服从于品牌定位。

● 事件营销不能破坏品牌的美誉度。做品牌不仅仅做知名度更要做美誉度,如果仅为了出名而不顾品牌的美誉度,对品牌的长久发展也是不利的。

● 事件营销不能与实际情况不符。适当的包装是需要的,但不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否则就是欺骗。公众的信任一旦失去,再想挽回是极为困难的。

● 事件营销应有应急预案。事件营销前应准备多套方案,以防突发事件发生所带来的危机或问题。

● 事件营销应考虑具体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同一活动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企业应根据环境的不同调整事件营销的策略。

● 事件营销应符合地方的文化风俗。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是不一样的,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前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避免触犯当地文化风俗的禁区。

● 对事件营销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都应分配到每一个人,不能存在模糊地带;对每个工作的完成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并有如果完不成应该怎么办、如何挽救的方案。

● 应有专门的人做媒体公关的工作。事件营销中的媒体通路很重要,如果有媒体记者没有按照事前的要求去报道或者有媒体进行了负面报道,企业应有一整套的沟通方案与步骤。

● 要定期进行总结与检讨,要能够根据市场的反馈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事件营销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王波

第二篇:基于4PS理论的云南普洱茶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宣传的加大,具有降脂、减肥、防癌、健齿、美容等保健功效的普洱茶越来越受到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本文在界定普洱茶的概念、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对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出了五种消费动机和五种目标人群,最后基于4PS的营销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普洱茶 4PS 旅游营销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普洱茶以其醇厚回甘、陈香独特的口味,美容、降脂、抗癌、减肥等保健功效,文化传承、扩大交流、促进经济、健康保健等功能属性,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在看到其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在营销环节存在的管理不规范、质量良莠不齐、功效过度宣传、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普洱茶的品牌打造、市场推广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普洱茶的概念界定及功能属性

1、概念界定

(1)概念。我国对普洱茶的记述源远流长,但至今其概念界定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在对普洱茶的自然属性、制作流程、品质特色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前人学者的观点,将其界定为:以云南特色大叶茶种的鲜叶为原材料,经低温炒青的方式杀青、晒青的干燥方式后,所初制成的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蒸压等再加工工艺形成的成品茶,并因后发酵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越陈越香”品饮效果的一种茶类。

(2)分类。主要包括生茶、陈茶和熟茶三大系列。普洱生茶是未經发酵生产的晒青毛茶,既可作为绿茶饮用又可通过自然发酵过程转化为普洱陈茶,或通过人工发酵技术转化为普洱熟茶;普洱陈茶系普洱生茶经自然发酵过程形成的;普洱熟茶由普洱生茶经后发酵过程获得。

2、功能属性

(1)经济功能。首先,云南的普洱茶产业被当地政府作为经济支柱之一,对当地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显著。其次,普洱茶不但对种植业,还对与之相关联的加工、运输、商业、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起到带动作用。再次,普洱茶产区多分布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乡村,通过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对平衡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文化功能。首先,其是云南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武侯遗种”的传说,以及在唐朝樊绰的《蛮书》、宋朝李石的《续博物志》、明朝谢肇的《滇略》等著作中都对云南普洱茶有所记述。其次,普洱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内涵与精髓。在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巧妙地把生活的智慧融入到普洱茶的风俗习惯中,例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的文化精髓。

(3)保健功能。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普洱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普洱茶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表现在:降脂、减肥,防癌、抗癌,抗肿瘤,杀菌、健牙护齿,抗疲劳,清除自由基、预防衰老、缓解烟毒危害等六大方面。

(4)交流功能。首先,普洱茶是国际交流的媒介。在云南的历史发展中,通过“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输入到中东、欧洲、印度次大陆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带动云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帮文化”、“茶马文化”,极大的影响了云南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其次,云南各民族沟通的桥梁。云南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服饰、风俗、宗教,但通过以普洱茶为媒介的互换互市,促进了云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普洱茶的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营销现状

从国内市场看,近些年来,普洱茶越来越被国内市场所认同,特别是经历2007年泡沫挤出事件后,销量快速增长,呈现良性发展势头,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成为其主要消费市场。从国际市场看,普洱茶因其降脂减肥、防癌抗癌、抗肿瘤、健牙护齿、抗疲劳等保健功效而大受市场欢迎,特别是它的减肥功效,使得“减肥茶”、“窈窕茶”、“美容茶”的声誉日隆,东南亚地区以及西欧等国成为了其主要消费市场。由此可见,普洱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的前景日益广阔。

2、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包装个性化缺乏。首先,近年来由于普洱、版纳、临沧等主要产茶区对普洱茶的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其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增加。但因为制作工序繁杂、标准化生产缺乏基地、高层次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使得普洱茶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其次,一些不法经营者采取诸如以非原产地大叶种茶冒充原产地普洱茶,将非古树茶称为古树茶或乔木茶,将存储年代较短的普洱茶冒充老陈茶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再次,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强,对产品的个性化、创意化、特色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从市场整体来看普洱茶的包装简陋,无法彰显其优良的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

(2)定价体系混乱、价格监管力度不够。首先,普洱茶价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市场上的普洱茶定价体系较为混乱,价格标准不统一,缺乏诚信,导致普洱茶价格差异巨大,使消费者无法判断产品的优劣和真实价位。其次,价格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价格监管难度很大,监管机构不能完全发挥监管作用,价格监管的制度法规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此外还存在监管执法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3)营销渠道缺乏专业、渠道成员分工不明确。首先,营销渠道应根据营销实际进行设计,并随着市场变化进行调整。但大多数普洱茶企业没有市场细分、寻找目标群体和市场定位,更没有针对目标群体设计营销渠道。其次,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和家族直销员是目前主要的经销商,他们除了直接或间接供货给下游中间商外,甚至还出现了家族直销人员越级将茶叶供货给代理商甚至是消费者的现象,导致销售渠道混乱。

(4)促销手段单一、过度宣传现象严重。首先,当前普洱茶促销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大多只是利用广告宣传,但收效甚微。其次,虽然普洱茶确有保健功能,但不能包治百病,然而部分生产经营者对普洱茶过度宣传,甚至将其定位为药茶,这种夸大疗效的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同时也损害了普洱茶的形象,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三、普洱茶的消费动机及目标群体

1、消费动机

一是收藏和炒作的动机。在“越陈越香越贵”成为了普洱茶的定价原则之一时,大量收藏者、经营者开始囤积普洱茶,收购具有一定升值潜力、年份相对较短的普洱茶。二是礼品赠送的动机。礼尚往来是我国传统的处事原则之一,而具有保健、收藏价值的普洱茶就成为了馈赠佳品。三是品茶的动机。在茶的消费群中,有部分消费者精通茶道,将之当做人生的乐趣,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四是保健的动机。普洱茶具有的降脂、减肥、防癌、抗癌、抗肿瘤、健牙、抗疲劳等功效被很多消费者所推崇,这也成为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五是日常消费的动机。随着普洱茶的推广,大量的消费者形成了喝普洱茶的习惯。

2、目标群体

一是都市白领。这类群体收入较高,愿意尝试新事物,追求时尚、有质量的生活,他们更注重包装精美、造型时尚、价格适中的普洱茶。二是商务人士。这类群体收入较高,追求舒适、健康、有品质的生活,对价格不敏感。他们主要看重档次较高的普洱茶。三是政府人员。这类群体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消费意识和教育程度,他们不仅将普洱茶作为一种饮品,还有保健、文化、增值等方面的要求。四是投资收藏者。这类群体多出于投资、收藏的目的,主要需求陈年普洱或具有一定升值潜力、年份相对较短的普洱茶。五是中老年群体。这类群体有较多的空闲时间、稳定的收入,对健康的需求较为迫切与敏感,主要看重普洱茶的保健疗效。

四、基于4PS理论的普洱茶营销策略研究

1、产品

(1)提高质量。首先,通过引进培养高层次管理技术人员,提升科技水平,提高普洱茶的制作水平与质量。其次,严格按照相关行业和国际质量标准,从茶源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规范、加工生产流程等各方面严把质量关,确保普洱茶的优良品质。最后,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肃清市场环境。

(2)注重包装的个性化。大力改进普洱茶的包装设计,凸显其个性化、创意化和文化内涵。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有针对性地设计包装,力求使艺术欣赏、广告宣传、普洱茶文化、礼盒器具融于一体,使包装既具有良好的保质效果,又能宣传普洱茶、传递商业信息。

2、价格

(1)制定价格指导体系。加快推动普洱茶价格指导体系的建立,使价格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市场范围之内,并通过明码标价、实价实销等方式,赢得消费者信任。

(2)加强监管力度。首先,加强价格监管力度,大力发挥价格监管机构的监管作用,明确对普洱茶的价格监管执法分工。其次,积极发挥普洱茶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自查,规范企业价格经营行为。

3、渠道

(1)构建专业销售渠道。首先,构建普洱茶专业批发市场、专卖店等专业销售方式,并以此为纽带,加强统一的监管,维护普洱茶市场秩序。其次,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销售渠道的长度和宽度,合理选择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等中间商的数量级类型,构建专业的普洱茶销售渠道。

(2)强化信息沟通渠道。首先,加强渠道成员的信任,强化渠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预防和化解潜在的渠道冲突。其次,通过统一货源、专营专卖等方式,解决渠道成员之间相互窜货的问题,维护渠道的正常运作。

4、促销

(1)豐富促销方式。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人员推销等多种促销手段,实施营销组合策略,提高市场知名度,激发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提升销售量。

(2)树立产品形象。首先,确保真实宣传。对普洱茶的宣传促销要本着科学、真实的原则,做到不夸大、不误导,避免过度宣传现象的出现。其次,积极实施名牌战略。通过精心的打造,形成市场名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造就忠诚的客户群体。

(注: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双版纳傣族社区旅游场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HZ201103)。)

【参考文献】

[1] 赖兆祥、黄国资:普洱茶保健功效概述[J].广东茶叶,2006(3).

[2] 杨海潮:普洱茶概念的流变[J].普洱,2007(5).

[3] 杨崇仁、陈可可、张颖君:茶叶的分类与普洱茶的定义[J].茶叶科学技术,2006(2).

[4] 贾秀禹、梁永宁: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与建议[J].民族论坛,2008(10).

[5] 苏潇、吴茵、薜玉:关于促进普洱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研究[J].产业论坛,2010(26).

[6] 屈用函、邵宛芳、侯艳:普洱茶功效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

[7] 谢云山:试论云南茶叶现状与出路——以普洱茶为例[J].生态经济,2005(1).

[8] 潘光仕、郭梅:普洱茶营销浅析[J].企业导报,2013(1).

[9] 肖艳玲:基于“4PS”理论的六堡茶的营销策略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0(1).

[10] 王晓岚、郭雅玲:武夷岩茶营销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茶叶加工,2007(1).

[11] 肖明超:基于普洱茶消费形态的营销策略[J].普洱,2007(4).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肖洪磊

第三篇:普洱茶改变了什么?

普洱改变了什么?我问自己。茶生活方式、茶文化认知、茶产业变革、茶教育体制与茶分类标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所处时代最具特色的茶,回望过往,唐宋时期属于蒸青紧团绿茶的时代;明清时期属于炒青绿散茶的时代;远渡重洋的红茶香飘异域,创造出了风靡英伦半岛的风雅红茶时代,却使红茶的母国在黑暗中整整度过了一个多世纪。日出东方,当我们再次迎来盛世的曙光,时间已经指向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中期。1985年至2015年,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100年才走过的工业化的历程。而茶,这一片树叶,自唐以降的千余年中,历经了千变万化,再次融入我们的生活。我相信,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变革时代,未来为我们书写这个时代茶史的人,一定会浓墨重彩地记述普洱茶,让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拥抱这个属于普洱茶的时代吧!

茶文化藉由普洱茶开始嬗变

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一词的诞生时间,距今并不久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有,如今俨然成为时下世人的口头禅,非此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风雅。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新茶”。自唐陆羽与其所著《茶经》以降,一千多年以来,绿茶一直蔚为中国茶的主体,由绿茶衍生的茶文化一直主导中国茶文化的走向。

在唐以降明以前中国紧团茶的古典时代,普洱茶籍籍无名,以“散收,无采造法”行世。未被《茶经》收录,一直使许多普洱茶学者耿耿于怀。云南本土的学者詹英佩老师专门在自己的书中考究,普洱茶产地在唐代游离于中央政府控制范围以外,由此造就了遗珠之憾。

到了明末清初,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诞生了,承继的却是古典茶时代紧团茶的衣钵。而此时,历经了明代一个王朝,散茶已然成为正统流布天下。负有远见卓识的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慨叹普洱茶:“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而这却与追求新鲜自然为上的主流认识相左,未被时人广泛接纳。为了融入华夏茶文化的正统,普洱茶从未停止过尝试。少数民族的未婚女子采摘早春农历清明、谷雨时节幼嫩芽叶,精心制作出“味淡香如荷”的散茶,藉此来取悦皇帝,龙心是否大悦犹未可知,但并未大兴于世却是事实。

清朝后期陷入深重灾难的这个国家,自身犹自难保,更无心与茶,普洱贡茶也戛然而止。惊醒了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全面的学习西方,尤重科学,文化被置诸于一旁。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又开始构建茶文化,却囿于西方的思维,争相套用西方学术概念解释茶文化的定义,名虽大却内容苍白。想要用传统文化来阐释却力有所不逮。直到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问世。这本书抛开了概念上的各种纠缠,却接续传统阐释了普洱茶文化,娓娓道来,引领人们走进深邃的普洱茶世界。我认为,20世纪出版的茶类著作中,《普洱茶》一书毫无疑问是最具价值的,它承接传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茶文化体系,这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当年的《普洱茶》一书风行,坊间遍寻不见,好容易从一朋友手中借阅,却时时催还,无奈只好原书复印了下来。多年后,辗转托朋友从台湾带回此书,直到2014年延请邓时海教授来河南郑州举办讲座期间,提请先生亲笔签名,先生挥笔签名之后笑嘻嘻地说:“小马,你买的书是盗版哦!”引来周边人善意的哄笑。据先生说这本书的正版至少都销售了一百万册以上,足以令人惊叹!引来大量的盗版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民间层面比学术层面更早认知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传统的学养,艺术的见解,文化的重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茶中,唯有普洱茶率先打破了名优绿茶的藩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塑造了普洱茶美学,普洱茶由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普洱茶引发的茶产业变革

中国茶,自唐以降一千多年以来,一直以绿茶为正统。茶社会需求的基础是由饮食平衡的现实需求所决定的,而内在的驱动力一直是茶文化的引领作用。现在的七大茶类中,绿茶的产销量虽然持续下降,现今仍然占到总量的70%以上。在现有的茶叶分类中,湖南的安化黑茶、湖北的青砖茶、四川的南路边茶、广西的六堡茶和云南普洱茶被统分在黑茶类中,既往黑五类中,普洱茶一直敬陪末座。2014年9月到访云南昆明中茶公司,副总王吉祥忆起过往感慨不已:“93年以前,外销的滇红和内销的滇绿都是主营业务,一个部门一百多人。普洱茶只有几个人的小组而已。”从昔日一个不起眼的小茶种,到今日中国所有名茶中,第一个做到但凡是有人喝茶的地方,就有人喝普洱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名茶,尚且不止于此,影响海外国家和地区,这才是普洱茶了不起的地方。根本缘由在于普洱茶引发的茶产业变革。2008年,邓时海先生首次到访河南省郑州市,在与先生攀谈时忍不住询问:“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这个提法怎么来的?”先生笑着回答说《普洱茶》一书简体字版2004年在大陆出版以后引发了普洱老茶的热潮,云南的一位领导专门宴请邓教授,提到说老茶总归是有限,希望邓先生多提提新茶,于是才有了这么个现今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提法。回顾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以名山古树纯料拉动了生茶板块的腾飞,以大厂经典唛号熟茶带动了熟茶的普及,藏茶更是演变为一项产业。2014年10月到访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参访了藏量高达7000吨以上的天得茶仓,与众多的藏家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更是印证了这一点。而这种喝、品、藏为一体的普洱茶消费模式,悄然引发了茶产业的变革,不仅引发了其他黑茶的效仿,更是影响到了其他茶类。近年来风靡的福鼎白茶,以“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提法,大行其道,行业内大都认为这是普洱茶产业模式的翻版。近年来人们对老乌龙茶、老红茶等茶的兴味渐浓,能否成为气候有待观察。来自于普洱茶引发茶产业变革的原动力功不可没。

普洱茶催生的茶学教育体制探讨

中国传统的教育,向有官学和私学的划分。官学大都由私学演变而来,从私学的出现到官学的成熟,是一个从活泼到僵化的过程,进而再次催发私学的复兴,周而往复天道循环。传统的儒学是如此,传统的茶学亦是如此。从唐代的茶圣陆羽创设的茶学私学教育,历经千年以后,直到二十世纪才由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开创了茶学官学教育。毋庸置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国内构建成了全世界最为成熟完备的茶学教育体系,从中专、大专、本科,再到硕士、博士,一应俱全。为我国茶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成绩斐然。统观国内现行的茶学教育,深受西方学科设置的影响,茶学隶属于农学,背景是源自西方的科学思想。由此导致了茶学界对科学的无上崇尚。殊不知,科学的本身就是怀疑的精神,要么证实,要么证伪,要么存疑。迷信科学本身就违反了科学的精神。将茶学框定在农学范畴内,无形中束缚了茶学的手脚。通览国内的茶学界,虽然云南农业大学下设有普洱茶学院,但并没有针对普洱茶专门开设的专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普洱茶的勃兴,恰恰是从港澳台乃至海外反过来影响大陆的。早期出版普洱茶类图书的学者,并非官学体系的茶学专业出身,而是在私学领域里进行实践。如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所著的《普洱茶》《普洱茶续》;石昆牧编著的《迷上普洱》《经典普洱》;香港陈智同编著的《深邃的七子世界》;何景成编著的《下关沱茶复刻版专辑》等等,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普洱茶热潮,在茶行业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返溯到原产地云南之后,普洱茶图书出版热度不减,仅以笔者个人收藏的普洱茶类图书就多达300种以上,官学、私学体系的学者争相投身其中,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普洱茶学体系,这种现象在中国的茶学领域里绝无仅有。来自云南、广东、香港、台湾等各地的普洱茶研究者争相著书立说,虽然引发了一些云南人的不满,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确实证实了普洱茶的影响力早已经超越产地云南,影响遍及国内乃至于海外了。

儒家的游学、佛家的行脚、道家的云游,传统教育的法门全在于融会“游”和“学”为一体,秉承的是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自2011年起,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秉承传统,将茶圣陆羽身体力行的游学方式,引入普洱茶领域。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普洱茶友,入云南游学访茶,访名山、参名企、拜名师,并创设性的开设普洱茶研修课程,单在河南省内即培养了超过500家普洱茶专业经销商。5年来持续不辍的努力引发了国内众多私学、官学茶学教育机构的效仿。

茶学教育领域,官学居于正统,私学居于补充的位置。私学之于官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创新,这是历史赋予私学教育的使命。其次,才是补充,弥补官学教育体系的阙如。

普洱茶导致的茶叶分类标准的探讨

现行的茶叶分类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茶学院校教科书中的划分,这是由已故茶学大家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主导的六大茶类划分方法;另外一个是行政部门的划分方法,这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主导的七大茶类划分方法。茶学院校的六大茶类划分方法,将茶叶划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这种划分的方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行政部门的七大茶类划分方法,将茶叶划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类,这种划分方法是行政监督执法的依据。无论是六大茶类还是七大茶类,都将普洱茶列入黑茶类,由此引发了关于普洱茶学科定位和茶叶分类标准的探讨。

9月22日,昆明创建世界茶树原产地博物馆暨普洱茶学科地位高峰论坛期间,专门发起了一个“普洱茶不是黑茶”的倡议,苏芳华先生、周红杰教授等众多的专家和学者都签名支持。倡议归倡议,无论是修改现行教科书六大茶类,或者是现行行政部门七大茶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做到的,不管是否情愿,只要没有最终修改成功,普洱茶仍然隶属于黑茶类。

普洱茶的学科定位在行业间的争论已久,至今仍未尘埃落定,原本是学术上探讨的话题,如今正在向行业内外传导。厘清普洱茶现在的学科定位,有助于看清楚未来普洱茶乃至茶叶分类的走向。

我们仅以行政部门制定的茶叶分类国家标准进行探讨,这具有现实的意义。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对此理解不透彻,普洱茶经营者有可能遭到来自行政部门的处罚。2014年6月9日发布,2014年10月27日实施的茶叶分类国家标准,用一句话来概括:“非常科学,十分复杂。”以2008年6月17日发布,2008年12月1日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为依据,参照茶叶分类的国家标准,可以看得更清楚。被普洱茶定义为原料的晒青毛茶属于大叶种的晒青绿茶,这是它的科学属性。晒青毛茶一旦紧压成形之后,普洱茶的国家标准即认定它为普洱生茶,它属于再加工茶类,确切的说属于绿茶紧压茶。晒青毛茶一旦经过渥堆发酵之后,普洱茶国家标准即认定它为普洱熟茶,散茶的熟茶属于现在茶叶标准分类中真正意义上的黑茶;普洱熟茶的散茶紧压成形之后,归属于再加工茶类,属于黑茶紧压茶。同属普洱茶的名下,原料属于绿茶类;生茶属于绿茶紧压茶;熟茶散茶属于黑茶,紧压成形后属于黑茶紧压茶。如此复杂的状况,别说是普通的消费者,就连普洱茶从业者,恐怕真正弄清楚的也并不多见。

现行茶叶分类国家标准的分类原则明确地指出分类的原则是“以加工工艺、产品特性为主,结合茶树品种、鲜叶原料、生产地域进行分类。”普洱茶虽然在这个分类体系中被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但并没有超出这个范畴。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照教授针对普洱茶学科定位,从微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无论生熟普洱茶都是以黑曲霉为主体的有益菌的作用下进行后发酵,提高品质,达到越陈越香,因此普洱茶是典型的黑茶,是优质的黑茶。这完全可以看做是对现有茶叶分类原理上的补充。有趣的是,在“普洱茶不是黑茶”的倡议活动上,也看到了高照教授的签名,原因则不得而知。

围绕普洱茶是否属于黑茶,是否应独立于现行茶叶分类标准之外的争论,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仍将继续。在笔者看来,这不是问题的核心,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现行的茶叶分类方法虽然十分科学但也非常复杂,这不符合中国人的认知。无论是教科书上六大茶类的划分方法,还是行政部门七大茶类的划分方法,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们更好的认知茶。当认知的工具过分复杂的时候,是应当讨论如何让工具变得更为简便好使。无论是现行普洱茶的二元分类法生茶与熟茶,还是坊间一直在用的三元分类法生茶、熟茶与老茶,都是为了更好的认知普洱茶。由普洱茶引发的学科定位以及茶叶分类的讨论,如果最终能够促成茶叶分类朝向更加简便易行的方向发展,则善莫大焉!

当年开启普洱茶健康保健功能科学认知新时代的法国艾米尔实验报告,在文章的结尾引用了一句谚语:“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让我们敞开胸怀,拥抱普洱时代吧!

作者:马哲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考毕业论文论文下一篇:管理学管理理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