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文化旅游产业营销探究

2022-09-11

云南省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多民族杂居的聚居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民族文化极其丰富。也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享有“世界茶源、养生天堂”的美誉。随着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建立,文化旅游业成为了全市人民谋求发展的共同的选择。本文从市场营销视角,对如何利用文化旅游营销策略拓展市场,更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做出了相关的探讨。

一、云南省普洱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首先,普洱市是云南省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道,气候条件良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春城,具有“天然氧吧”的美誉。普洱市少数民族众多,具有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近年来,普洱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化业,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旅游业的发展。从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其次,还将普洱旅游相关报道在各大媒体刊发,并将旅游推介会在国内外客源地大力举办,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普洱旅游度假,以此促进普洱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高。最后,作为普洱茶的主要产地,普洱市借助普洱茶享誉世界的美名,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如今,普洱市被定位为“世界茶源”和“中国茶城”,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对一系列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开发。

(二)劣势

首先,普洱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云南省十六个州市中占据第十位,还有待于提升。少数民族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往往对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区位有更高的要求。相对落后的区域经济,阻碍了普洱市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其次,区域内交通通达性不够,与旅游目标市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再次,因为旅游业起步较晚,普洱市缺乏代表性景点,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目前,区域内无SA级景区,同时只有一家4A级景区,还有待于开发各种优质的旅游资源。最后,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发展不足。现阶段,普洱市只有一家五星级酒店,本土酒店缺少深度和特色,国际品牌的星级酒店匮乏,还有待于发展提升。

二、云南省普洱市实施文化旅游产业营销的必要性

(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为旅游营销创造了条件

普洱市是多民族杂居的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别具特色、绚烂多彩,堪称民俗文化宝库。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人文特征。这是普洱市发展文化旅游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为此,我们应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整体特征,对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运用。从设计到销售,从文化视角实施整体的营销战略。

(二)亟待实施文化旅游营销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因为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制约,普洱市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竞争力匮乏。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需要对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大力引进,发展教育事业。还需要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和知识,提高市场竞争力。因为局限于小作坊式生产,目前普洱市的文化旅游产品还仅仅是在本地或省内销售,无法将外地市场打开,还不能真正体现产品营销的特色,所以极有必要实施文化旅游营销战略。

三、云南省普洱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营销对策

(一)建设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

现阶段,普洱市代表性景点匮乏,还未能突出旅游产品特色,各个景点和景区开发程度较低,无法有效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为此,在建设和开发未来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数量,同时也要重视质量,对一至两个代表性景点着力开发和建设,真正将旅游物“吸引”游客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加强旅游产品的设计的特色与深度

在文化旅游产业的营销过程中,应该与普洱市的旅游发展特色相结合,对具有多种旅游线路的旅游产品进行设计,主题密切关联着生态游、民族文化、咖啡和茶等。与普洱市的茶山和古茶园相结合,推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还可与普洱市各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推出旅游产品,主题就是民族文化,让游客能对普洱市各地的少数民族风情更好的领略。

(三)拓宽旅游宣传渠道,注重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

首先,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城市形象,还需要加大对普洱市的宣传,政府应加大投入,利用一些热播节目和游记等,发挥流行文化对旅游的宣传作用。其次,注重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普洱旅游有“养生天堂”的美誉,为此,需要对相关的配套设施进行开发,以更好的满足游客和主流文化的需求。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普洱市的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营销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普洱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对策。

摘要:作为边疆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普洱市是云南最大的(州)市,也是云南省建设“桥头堡”战略的前沿阵地,同时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普洱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采取积极的营销的措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普洱市,民族文化旅游,营销

参考文献

[1] 方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以咸宁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 2013(03)

[2] 王琪延,张家乐.国内外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3(03)

[3]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04)

[4]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

[5] 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新办建筑学专业美术课教学的一点思考下一篇:环形结构在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