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湖南省博物馆有感

2022-09-04

第一篇:观湖南省博物馆有感

观湖南省博物馆有感

坐了大概半小时的车才到省博物馆。那天一直在下小雨,路上行人稀少,但隔老远就看到有一堆人聚集在一起。由于是第一次来,我并不知道省博物馆具体的位置。我走进那一堆人,随便问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生:“请问,省博物馆怎么走?”她打量了我几秒钟,说:“就在前面。我们都排了半小时的队了,你看,我们都在排队呢。”我顺着她的目光往前望,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一处小路口,拐弯处也有人,我又往后望,看到又有举着雨伞的人陆陆续续在后面排队,我顿时紧张起来,天啊,这么多人啊!

那女生很好心的提醒我:“快排队吧,等下人越来越多了。”谢过她后,我就站到最后面排队了。

远远望去,红的伞、黄的伞、黑的伞,各色的伞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静默的开放着,似乎在讲述着这座历经劫难的古城沧桑苦难的过往。

作为城市,长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400年。长沙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未改变城址,是中国历史上保持城址不变最长时间的城市之一。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国民党当局下令武汉军民紧急疏散,27日,辗转到湖南长沙。但由于日寇进逼,一片混乱。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要员们无心抗战,在长沙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作点官样文章,几天之后就匆匆转移到南岳衡山去了。11月12日上午9时,蒋介石密令张治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张治中当即召集会议,负责筹备。周恩来、叶剑英对此事全然不知。叶剑英又照例检查了人员、车子等情况才上床睡下。谁知就在这时,长沙火起,八路军办事处也被火烧着。在危难中叶剑英首先想到的是周恩来的安全,急忙带着办事处人员从火海中脱险。叶剑英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天夜里,我们睡在办事处的楼上。为了防止有人偷汽车,就把汽车放在大门口,派个警卫员睡在汽车里头。没过多久,来了几个放火的人。他们砰、砰、砰地敲汽车,说:„他妈的,你们还不走,烧死罗!‟警卫员邱南章起来一看,城内已是满天红光,马上咚、咚、咚跑到楼上来报告:„参谋长,参谋长,大火烧来了!‟我一看,火都烧到我们房子了,就喊快救火。说着我走下了楼,到外面一看,满天红光,赶快跑回楼上找恩来同志。我们一起下楼来,出了大门,从一个巷子往外走。火已经快烧到巷子里来了,四面都是火。”

这场大火烧了几天几夜,烧毁长沙市区房屋5万多栋,居民死伤2万余人,而敌人此时还在200公里以外!国民党当局一手制造的这场骇人听闻的“长沙大火事件”,使好端端的长沙古城横遭浩劫,城毁人伤,惨不忍睹。这就是著名的“文夕大火”。

现在的长沙市在大火过后重建起来的,就像欲火的凤凰,在磐涅中重生。而省博物馆也像长沙一样,历经磨难,在战火纷飞中辗转。早在1897年,郴州学会就组建了郴州学会博物院,可惜寿命不长,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夭折。1923年,政府出资兴建了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1927年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博物馆”,但1930年的战火,又将该馆彻底焚毁,此后再未恢复。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在长沙留芳岭的百琴园挂牌成立,1956年在长沙西北环境优美的烈士公园建成开馆。 想着,想着,雨渐渐弱了下来。队伍不断移动,转过一个路口,又不断的移动,我终于看到了省博物馆大门。没有哗众取宠的设计,没有宏伟壮丽的高楼,博物馆宛如以为知识渊博的老人,守着真理的堂奥。

通过检票口,我已经立身于这饱经风霜的老人的中枢神经与大脑中。马王堆出土文物、千年古尸、明清古画······这些都被很好地保留在展览柜中。他们一直被深埋在无氧的土地之下,静静的躺在那里,细数着时光的流逝。然而,时光荏苒,世界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皇帝被赶下历史的舞台,封建制度也在共和的大潮中溺毙,妇女解放了,祖国获得了自主权,香港澳门也已回归。如今,已没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美妙;也没有“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的悲壮。历史,似乎是一阵青烟,只要轻轻的吹拂,便会烟消云散,抓不住留不着,只能被固定在长长的玻璃柜中,被深深的锁住,仿佛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他们,理解了他们。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珍贵文物数不胜数,还有无数的文物在颠沛流离,在美国、在英国、在日本,在很多很多本不该在那里的地方。

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与膜拜,但是仅有膜拜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不是物件。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仅仅把这些文物恭恭敬敬的摆放在那里,让世人顶礼膜拜,而是应该反省一下,究竟是什么让如此辉煌精深的文化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除了守护文物之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继续把逐渐消散的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第二篇:观博物馆有感

改革开放 家乡巨变

---赣州博物馆观后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深刻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变化,我去参观了赣州市博物馆. 【关键词】:赣州 改革 巨变 博物馆

【参考文献】:高等教育出版社 【正文】:

赣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县至今,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古时曾名虔州,又称虎人城。历史上赣州曾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素称“闽粤咽喉”,历来与广东及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当年借着赣江黄金水道和岭南古驿道之便,这里“商贾云集,货物如雨”,留下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美名。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驮着景瓷、香茗、竹木等名产,过赣州、越梅岭、源源不断运往广州以至南洋。根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就有“赣巨人”活动,夏商周三代,赣南地处扬州域,春秋隶属吴越,战国隶属楚,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赣县,有了行政建制,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代,国都南迁,经新疆出境的丝绸之路受阻,中原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进章江到达大余,经过梅关西驿道,再在南雄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因此赣州就有了“水上丝绸之路”之称。一时期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空前繁荣景象,当时赣州城被列为全国三十大名城行列,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一个重镇。随着赣州的兴旺,一些历史名人也纷至沓来,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余梅龄开关辟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赣州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苏东坡两次作八境台诗,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作《牡丹亭记》;还有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理学家王阳明等都在赣南留下了许多政功墨迹。孙中山先生先祖唐东平侯孙亻利曾生活在宁都,其陵墓已重新修复。

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东门到西门的宋代古城墙,沿江而筑,蜿蜒三千六百多米,历尽宋、元、明、清、民国多代,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宋城的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建于唐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198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菩萨蛮》使赣州名闻遐迩。还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七里镇古瓷窑,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璨。 赣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文天祥在这里高举抗元的义旗,谱写了气冲霄汉的“正气歌”;杨廷麟在这里率兵抗清,兵败不屈,以身殉节;陈赞贤以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工运,写下了光辉篇章;毛泽东在楼梯岭召开分兵会议,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陈毅在此与国民党谈判,初步形成了赣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

近年来,中央共30多个部委到瑞金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正在兴起。1939年至1945年初,蒋经国先生也曾来到赣南,任国民党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他在赣州建的虎岗“中华儿童新村”和花园塘官邸等旧址,至今保存完好。赣州还是客家人主要集散地和聚居地之一。现有客家人700多万,占总人数的90%以上。赣南是接受自北南迁移民最早最多的地区,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在漫长的岁月中,赣南客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神奇的客家围屋、古朴的客家民居、美妙的客家山歌、浓郁的客家风情„„无不显现出迷人的魅力!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赣州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汁的源头。市内绿树成荫,碧湖成群。六大公园分布其中,景色各异,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荟萃,繁花似锦;有的曲径通幽,园林点缀。赣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空运、水运、铁路、公路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黄金机场航班可达广州、厦门、内昌等地;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赣江上下航行,可与区内、省内及长江沿线的省市相通,有明显的水运优势。贯通我国南北九个省市的京九铁路,把北京、香港与赣州连成一体,赣州成为了全国铁路网上的一点,与各大城市相通。以赣州市为中心的公路主干线幅射四方:北行,经昌赣二级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条干道通广东,经大余可至韶关,赣粤西线二级公路可达广东、深圳,沿赣县公路,经梅州可抵达汕头;东行,沿赣闽柏油公路,经瑞金,可达福建长汀、龙岩、厦门、泉州;西行,经崇义,遂川、井冈山、莲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阳。

此次博物馆之旅,让我深刻了解到了赣州的历史文化,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大变化。

第三篇:观博物馆有感

倾听历史的声音——观博物馆有感

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们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虽然路途中有些晕车,但当我下车第一眼看到博物馆时就被它所吸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故事,正等着我去倾听。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 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展出的瓷器中,最吸引我的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他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陶渊明爱菊,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周敦颐爱莲,其名篇《爱莲说》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脍炙人口。林和靖爱梅鹤,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青花四爱图梅瓶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不愧为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则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压手杯,以十二月份的当令花卉为题。分别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书写咏赞诗句。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将诗、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形式与瓷器工艺完美结合,可谓是清朝官窑瓷器的珍品,我不禁陶醉在这优雅的瓷器之中。

一阵悠扬的钟声将我从幻想中惊醒,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编钟的演奏大厅,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装,编钟演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有渲染上朝时庄严凝重的氛围的《朝乐》;展现梅花迎风摇曳,高洁安详的姿态的《梅花三弄》;表现高山流水的自然风光的《流水》。一曲《楚骚》更是将楚人长袖细腰三道弯的舞风演绎得淋漓尽致。那敲击所发出的自然的清脆的响声,那碰撞所震动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厅特殊的结构下,形成的忽长忽短的回声,是哪个现代技术也模仿不出来的,就算是录音,也没有这种震撼。演员们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我们的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

曾侯乙编钟,它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立即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参观完省博,我的心里不停地想着:我们在省博,看到的是作品,领略到的是历史,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以怎样的决心来改造现实,以及用怎样的理想去憧憬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的精神风貌,努力学习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中去,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美好。

第四篇:观博物馆有感

前一段时间形势与政策老师在课堂上讲我们安徽省新建了博物馆,我当时一阵吃惊,因为我之前还没听说这件事,之后老师又说要带我们去看看,我心里当时那个喜啊!终于在两个星期后的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和老师辅导员一起座校车博物馆前往博物馆。在校车上我就想:新建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开始幻想着,可不一会儿车停了,我一看原来是到了。呈现在我面前的博物馆分两部分,一边是古文物馆,另一边是生物馆。

刚进博物馆的大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古文物馆,在他的面前有一座桥,连接场馆的第二层,顺着这座桥我们走进了古文物馆,里面大厅非常宽大,给人一种非常宏大的感觉。第二层是从原始文化开始展示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举世闻名的和县古人类的头盖骨,各种线条丰富的陶器,还有大量的玉器和古人类生产用的工具,我们仿佛回到了大概七千年以前。

带着惊喜我们来到了第三层,第三层可以说是第二层的延续,展现的是安徽文明史中青铜礼乐文化,天下徽商,清明流芳文明等。分别展示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晋时期及其以后各个朝代的历史概况。里面铸客大鼎等几件国宝级文物让我们大开眼界,还有其它许多文物也值得一看,例如新时期时期的玉鹰,还有汉代的银错铜壶等。

看完第三层以后我们继而来到了第四层,我们看到了各种高超的徽雕技艺。展现了我们安徽人在雕刻上的辉煌成就。

最后我们来到了第五层,里面的金边玛瑙碗一下就许多吸引了我的眼球,还有金银器也是难得一见的,当然还有展现得淋漓尽致的笔墨纸砚文化也不能不说。

很遗憾的是我们还没看生物馆,由于时间的原因。最后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博物馆。以后有时间我一定还要来看看。

第五篇:观苏州博物馆有感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1061710225郑文强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建于1960年,在2006年10月建成新馆,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新馆占地不大,约10700平方米,但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却独具匠心,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空间处理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光景常新。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黑、白、褐三色搭配的主体色调,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刚一进入门,就听到“隆隆”的声响,抬头一看,一帘瀑布飞泄而下,汇入池中,池中浮着些许睡莲,一些红鲤在睡莲旁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煞是好看。

进到博物馆之后,馆内的珍藏物品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令人惊叹。许许多多悠久的历史文化成果都凝聚在保存众多的文物身上,它们有体有形,可捉可摸,形象的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以及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革新精神。许许多多的文物,还以它们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艺术形象,为人类的生活更添风采。

馆中各类型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排列有序,它们之中,有不少已具有数百年、上千年、上万年的历史,无论是瓷器还是金器再或者木雕象牙雕等都精致到极致。我认为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离不开内容题材与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和统一,就其艺术表现,也离不开敏锐的感觉和熟练的技巧这两大元素。

馆中的珍贵物件虽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两件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与五代秘色瓷莲花碗。这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国宝级文物。这件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我最喜爱它的釉色。它的釉色滋润内敛,并不浮夸,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真不愧为一件镇馆之宝。

另一件镇馆之宝便是真珠舍利宝幢,它的造型优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举世罕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最令我难以忘却的还是宝幢顶部那颗珍珠,圆润精致,夺人眼眶。真珠舍利宝幢巧夺天工,精美绝世。从这镇馆之宝的身上,体现了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内还有汉代的绿釉陶牧圈、农舍;晋代的越窑青釉贴花双目盖壶;唐代的白釉器、黑釉器等藏品。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绚丽多彩的清代陶瓷。

参观完苏州博物馆之后,在一件件的文物熏陶下,我们沉睡的感觉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在当今市场经济同步腾飞,人类社会空前文明的历史时期,都市的繁荣发展,充满着活力和生机,百废俱兴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那种喧闹、嘈杂、烦躁、不安,在那匆忙、拥挤的人潮如涌中渴望求得一片清闲、幽静的“乐土”,我想苏州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地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各级别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高级财务管理学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