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的偶像崇拜

2022-09-12

当前,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作为亚文化群体的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着急速的改变,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莫过于学生们对新时期榜样的理解和认知。榜样的内涵在青少年心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发现, 多数学生都热衷于追捧和崇拜明星。有资料表明在抽样调查的20所学校中, 竟然有2.9%的学生表示景仰黑势力老大, 还有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 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对于学生的偶像崇拜, 我们必须持客观、理性的认识态度。学生陷崇拜现象的出现既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也有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主观因素的制约。一方面表明社会因素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学校德育内容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说明, 随着学生社会成熟的提前, 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既是一个棘手的挑战, 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 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和关注重心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 可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笔者以为, 班主任在对待学生偶像崇拜问题上, 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的问题。

1 了解学生主观需求, 做到因材施教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 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 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 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 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 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 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一方面, 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 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即便是感兴趣的事情也很可能因为在坚持的过程中出现了别的新兴事物而“注意力”转移。

小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 社会阅历缺乏, 思考问题不周密, 往往是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己见对教师的要求, 合乎己意的去办, 不合己意的就拒绝或顶牛, 不能控制自己, 凭冲动行事, 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

班主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不要只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经验圈子里, 尽可能突破所有的界限, 走到孩子们的生活当中去。社会在变, 孩子们在变, 老师也要跟着变, 当孩子们在价值判断上出现误区的时候, 教师要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分析, 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教师作为社会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人, 代表社会实施教育, 是社会权威的代表, 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但把学生视为机械接受和服从的教育对象, 师生之间就会形成“戒备森严”的壁垒, 尤其是道德教育这个很复杂的问题, 你不能把你的思想意愿强加给学生, 强迫学生顺应、接受。

2 完善教育观念, 符合时代特点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了解并认真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新偶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 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偶像, 偶像的崇拜迷恋是人之常情, 自然而成;也是个人成长的必然规律, 也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奋斗的目标。那些头顶光环的偶像们, 有些时候也能成为黑夜中的灯塔。但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去关注偶像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的汗水、沮丧挫败时的泪水, 为了成功不屈不挠、执着进取的精神。老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在想什么, 然后在走进学生的心里进行积极地引导, 才能达到很好的心理交融, 使教育事半功倍。

比如外形俊朗的刘德华被称为40年不倒的偶像明星, 很多学生都崇拜他。教师怎么引导、处理则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的心理, 形成不同的教育效果。比如刘德华在日本开演唱会时, 拒绝主办方要求用日语演唱歌曲的请求, 坚决坚持用他还不太流畅的普通话演唱《中国人》, 再如在公益活动中他的积极活跃, 对待工作的敬业和对自己要求的近乎苛刻……如果不从这些中进行挖掘、提升, 那么学生们很可能会走入崇拜误区, 向那个悲剧人物杨丽娟一样。虽然这只是个个例, 但是也能折射出网络时代我们老师要做的工作会更多。其实刘德华不光俊朗的外形无法挑剔, 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支持以及在日本开个人演唱会时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都是优秀的道德榜样。让学生们懂得这个帅哥真正取悦于人的是他对工作的敬业精神, 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态度以及心怀祖国的高尚情操。再比如姚明、刘翔进教材。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判断和把握是他们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以及为祖国荣誉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才使人们如此崇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偶像崇拜的价值取向上完成“天使”和“魔鬼”的转变。

3 创新教育方法, 进行有效引领

偶像崇拜这个很内在, 很个人化的问题。如果强制学生, 即使说出来了, 也不见得是内心真正的偶像。就此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不断地认识提升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先讲反面人物例子秦桧的历史轶事——秦桧的后代游岳飞庙时的尴尬和自责, 让大家讨论是否这样的人物该崇拜, 初步明辨是非, 进而拓展到学生们崇拜的反面人物, 再次讨论选择, 强化是非观念, 最后让大家总结什么样的偶像才值得崇拜。

“纸张得来总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用来说明德育的特殊性似乎更显得贴切。如果想让学生达到某种情感目标只靠说教是很难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情感上达到共鸣, 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或活动的积极参与。比如北京市让学生们体会老人们的不容易、行动不方便, 激发对老人们的爱护和尊重之情的体验活动:孩子带上中国老人协会发明的一套感受老人的道具, 戴上一个眼罩, 带上个拐杖。这套道具加在一起, 要超过35斤, 相当于一个70岁的老人。不是仅仅让她穿上, 而是让她过马路、上公共汽车, 一天下来, 孩子们第一个感受就是, 没想到他的爷爷奶奶每天是这样生活的。很多孩子都说, 我再在公共汽车上, 一定把座位让给老年人。因为他体验过, 身上带着这么多重物, 行走不便是什么样的感觉。都明白了家里老人、邻居老者的不容易, 对老人也自然有了尊重、爱护之情。孩子们没有用老师的任何提醒, 都从中感悟到应该关心爱护老人的道理。

4 结语

总之, 德育需要潜心研究、不断改变方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有时需要真刀真枪、针锋相对;有时却需要虚晃一枪、以柔克刚;有时需要明敲锣明击鼓, 有时却需要旁敲侧击、迂回进攻;有时需要大张旗鼓, 有时却需要润物无声, 我们的思想工作也应因人因事因地而不断变化的德育方法才能确保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个性化的、富于创见的班主任教育智慧才能因势利导地解决学生的偶像崇拜问题。

摘要:网络的生活化和生活的个性化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面对小学生千差万别的偶像崇拜现象, 教育者应该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有效地利用教育契机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使德育教育真正的做到“润物无声。”

关键词:小学教学,偶像崇拜,引导

参考文献

[1] 沈阳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R].200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回压对抽油机井工况影响研究下一篇:新时期国企经济管理创新性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