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3-02-11

第一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水体营养丰富,有利生物资源的开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3个特征:(1)持续性。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建立在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要求海洋生态系统构造完整和功能齐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都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资源种群多多样性;(2)协调性。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不应对后代人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持续再生产能力;(3)海陆一体化开发,统筹制定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逐步形成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推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4)开发与保护协调。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管理;(5)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二、惠来海洋资源发展概况

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是揭阳市唯一沿海县,陆地面积达1253平方公里,海岸曲线长171.8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其中10米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33万亩,有大小岛屿55个,海湾18处,具有发展海洋经济雄厚的物质基础。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惠来的海洋资源优势在揭阳市、乃至广东省都非常突出。

惠来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海洋生物2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类有40多种。有年吞吐量650万吨的码头多个和港口、巽寮、范和、亚婆角、盐洲等大渔港。近年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推进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临海工业等产业建设。2008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4亿元,占全县GDP的12%,初步形成了多种产业的海洋经济新格局,口岸经济、海洋渔业形成规模。

惠来位于“珠三角”和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间的腹地,处于珠三角和闽台经济区联结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均直接受其辐射和带动。由于其海岸线长,还是深汕高速公路和普惠高速公路过境路段和厦深铁路,惠来近几年已推进建成惠来电厂、华润风电、乌屿核电、中电投储煤配送中心、中海油LNG等一批项目,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即将开工。依托临港资源发展重化临港工业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依靠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战略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体现,青睐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投资的热土,突现滨海特色,以能源、石化产业为依托,以石化炼油项目为引擎,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及其中下游项目引进力度,建设能源石化产业基地,临海工业正在起步,逐步形成沿海能源产业区。

三、惠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渔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渔港、码头、渔货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渔业产业化程度低。二是海洋渔业信息平台设施和水产品检疫检测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渔区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形成产业链。

2.海洋物流运输业未能真正形成支撑产业一是部分口岸码头基础设施滞后,达不到国家一类口岸标准要求。二是货源比较单一,进出口货运量严重不足,口岸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利用,沿海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3.海洋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惠东县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由重到轻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海运业——沿海造船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2008年我省海洋第

一、

二、三产业各占的比重依次是:29.1%,29.1%,41.8%。对比全省,惠东县海洋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仍明显偏低。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港口交通运输、海盐等仍然占绝对的比例,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这就说明惠来海洋经济还基

本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础上,是传统型、初级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4.部分过度开发与资源开发不足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沿海滩涂利用率饱和,水产品养殖迅速发展,特别是海水养殖业。围网遍布于海滩港湾,小小的港湾滩涂,围了一层又一层,过度无序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海洋水产仍以内海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尚未起步;海洋精细化工的发展缓慢;滨海旅游资源尚有较大潜力;港口造船业停留在维修本地区的小渔船而毫无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和能源开发还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5.环境污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惠来

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惠东县制鞋业的迅速发展,废纸、鞋料、胶布、胶水等废品得不到及时处理,乱丢乱倒,造成流向海边、港口。网箱养殖的发展,大量的饲料堆积于网箱之下,没有及时处理消毒,造成污染严重,汽油机、柴油机在海上的所过之处,使原本蓝色的海面泛起一层油渍。由于污染大,加上过度捕捞、小黄鱼、大黄鱼、甚至带鱼、鱼迅速减少,形成不了鱼汛,可持续海洋自然资源利用面临挑战,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惠来海洋生态环境

惠来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如不及早妥善解决,任凭矛盾继续发展激化,势必妨碍该地区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惠来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促进该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科学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域海洋功能区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是科学合理地规划安排各功能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为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资源经济发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依据,是实施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矛盾最有效的工具。虽然近几年已有初步发展,但随着大项目的的引进、建设,使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更应该从整体、大局和长远去谋划,根据海洋资源的特点及其突出优势,逐步规划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如已经名闻遐尔的“惠来八景”、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海岸地貌)、临海工业等,使海洋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开发。

2.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海洋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惠来地区海洋科技需采取跨越式和引进消化吸收策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力量。要制定适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海洋领域专

家学者,作为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咨询顾问,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活动,与本省海洋院校结对子,强强联手,开辟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3.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海洋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在惠来海洋产业发展上,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沿海区域布局。(1)海洋渔业总体规模应停止扩张,甚至适度收缩,海洋渔业要向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港口及临港产业大基地,大力发展电力业、化工业、船泊制造业;(3)以重大工程建设为龙头,通过科技创新,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4)加快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做好珊瑚礁的扩大建设、港口海龟原始生态保护,加快进行海洋药物、海洋能的开发实验,逐步形成具有惠来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4.实施科技兴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有:(1)海水养殖:在深化虾、蟹、贝养殖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水鱼、海藻、盐田生物养殖技术。(2)海洋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提取钾肥、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却等技术以提升传统海盐产业的海盐结晶新技术。(3)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海洋活性物资分离提取、海洋药物制备、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技术。(4)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海洋污染物资源化治理、赤潮预报、调查与防治技术。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海洋产业的内涵得到扩张和延伸,形成产业链,无疑将会实现惠来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5.加强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同有关部门做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解决沿海生态环境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海洋赤潮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做好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特别是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引导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项目的落户,更要从整个海洋资源的全局和高度去考虑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由于该海域大部分为浅海区,环境污染容量小,海水交换能力较弱,自净能力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控制环境污染,防范于未然。

当前国内外海洋污染事件特别是和石油有关事件如事件也不少,有相关人士称,大海具有世界上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面对石油污染这个生态杀手,大海也只能为之变色,其造成的生态污染令人胆寒。

石油污染阻隔了海气的相互作用,造成海水缺氧,直接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整个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中正常的生态平

衡,造成鱼类、虾类等因缺氧而死亡,同时对海鸟资源、气候破坏之严重也难以估量。另一方面,石油污染的潜在危害是进一步扩展到发生地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在几年时间里会将有毒物质遗传给后代。而且许多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后不易分解,经生物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肝、肠、肾、胃等,使人体组织细胞突变致癌,对人体及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影响。

我们应该吸取惨痛代价的教训,要有“未雨绸缪,预防为先”思想,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近海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在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入海,同时也必须加大对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粒度,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

在发展海水养殖业中也要注重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多元养殖合理投饵,减少养殖业自身污染。

6.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沿岸群众宣传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资源、环保的重要性,提高群众认识并让他们自觉维护和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结束语

惠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将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要认真权衡经济利益与环境的矛盾,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是重大的,它关系到惠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发展,特别是滨海旅游业的大发展。它要求我们都应作到了解环保、支持环保,提高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防范意识。促进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把惠来建设成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生态示范区。

第二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宣传语

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9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海洋局会同农业部,中央编办,环境保护部办理 提 案 人:致公党中央

主 题 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 容: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高度重视沿海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沿海地区的生命线,先后制定完善了海洋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和生态建设规划,为沿海开发划定了“红线”。但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海洋沙漠化发展的趋势没有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海洋法制意识、生态意识不强。各地、各级政府为了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忽略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顾海域审批程序、不顾海洋使用论证、不顾海洋环境评价,在没有取得海域使用权的情况下,违法用海的现象常有发生,更不谈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应负的责任。 2.对海洋的过度无序开发。各地掀起的港口建设、临港产业区建设、化工园区和滩涂围垦等热潮,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和不同程度的破坏。沿海很多地方都在建港口或规划建港口,化工园区更是遍布沿海各地,其对海洋生态影响巨大。更有甚者,一些化工企业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对排放的工业污水不予深入处理、净化,甚至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大面积的围垦,使沿海滩涂湿地迅速缩减,而消失的滩涂湿地,使绝大部分的鱼、虾、蟹等的幼体无法生长发育,成长为成鱼。加之工业的污染,近海沙漠化已不可避免。

3.海洋生态异象频发。山东青岛连续多年浒苔大面积爆发,去年江苏海域的水母爆发、以及一年胜似一年赤潮等。无不警示我们,海洋生态环境已经脆弱到多么严重的程度。甚至连今年的梭子蟹、鮸鱼“丰收”都不一定是好现象,它是海洋渔业资源剧烈动荡的象征。生态异象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及到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 4.沿岸径流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有关报道,长江、淮河等大小河流的径流对海洋的污染占海洋总污染的70%以上,而这部分的污染目前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制造业大国”给我们的海洋经济带来的“恩惠”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5.渔业生产与管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沿海渔民急功近利式的捕捞方式也是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失衡的直接推手,加之渔业管理方式陈旧,任何渔业资源的兴起都经不住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由此形成了渔业资源的此起彼伏,动荡不定。 6.跨界、跨流域(转载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宣传语)污染成了治理难点。在苏鲁交界处的海州湾沿岸,兴建许多的化工、冶炼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重污染企业,平时看不到什么污水排放,但一到雨水季节,大量的带有重金属污染的污水就随洪水顺流而下,在苏北沿岸流的带动下严重地污染了

连云港海域,致使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严重时10米等深线内的底栖生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由于跨地界,这种污染很难得到有效治理。

为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政府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各级领导都要有高度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效益,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控制住海洋环境问题的发生。其次,要强化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拓宽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渠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加大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树立大社会、小政府的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地方政府不能为了一味地追逐gdp,对企业进行过度保护,干预环境保护等职能部门对企业的执法行为。引导企业走向合法经营、科学经营之路,让企业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对地区经济与社会目标考核和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加大环境指标的分值,强化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加强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整体评价。现在各地在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多是就项目论项目,没有将建设项目放在对整个区域、海域等宏观环境中去论证,导致对建设项目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做的不够。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叠加效益考虑不足。在此基础上,建立评审专家责任追究机制,千篇一律、不负责任的评语让其失去应有的市场。

四、做好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整体规划。对各地沿海开发进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解决各地区各自为战、盲目开发的格局。科学规划海洋生态保护区,设定开发红线,划分海洋生态保护等级。在沿海开发、滩涂围垦、港口建设的同时,有效设定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预留生态空间。同时,做好跨省界海洋污染的协调工作,为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五、建立适度捕捞机制。首先,建立渔民准入制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事海上捕捞作业,在优先渔民入渔的情况下,严格控制把关附近农民加入渔民队伍。其次,实施限额捕捞制度并严格加以管理,渔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能将渔业管理的罚款管理手段作为目的来实施。第三,加强市场管理,制定最小入市规格制度。现在完全有条件设立专门的水产品市场,坚决杜绝市场外的交易,否则加以重罚。第四,取消柴油补贴。柴油补贴是为补贴渔民因柴油涨价而增加的成本而设立的,但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有相当一部分人,拿了柴油补贴并没有从事捕捞作业,而从事捕捞作业的渔工又拿不到柴油补贴。取消柴油补贴,从客观上形成倒逼从事捕捞的渔民转行改业,节省下的钱用来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将贝藻类养殖纳入环保产业管理。贝藻养殖在自然海域中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这与通过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原理是一样的。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海域使用规划时考虑相应的贝藻类养殖区,环境部门也应从环保经费中拿出相应的资金扶持贝藻类养殖(贝藻类养殖相比较效益较低),作为环保产业加以发展壮大。有关领导更要改变观念,不要将

贝藻养殖业作为影响旅游环境的障碍来清除,而要鼓励其发展,因为它不能与福建厦门的大面积清理近海养殖相提并论,前者是贝藻类,而后者主要是网箱养鱼,是加剧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的。

来源:中国政协网篇二:保护海洋标语

1、珍惜海洋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2、珍惜海洋资源,爱护绿地资源。

3、愿大海永远清澈与辽阔,愿人类更美好。

4、拥抱蓝色海洋,珍爱生命摇篮。

5、拥抱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

6、扬帆绿色奥运,拥抱蓝色海洋。

7、污染海洋千夫指,关爱海洋万人颂。

8、手拉手保护海洋环境,心连心传承海洋文明。

9、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共图民族复兴大业。

10、生命源自海洋,污染海洋就等于污染你的祖坟。

11、生命源自海洋,请热爱我们的故乡。

12、生命从海洋开始,善待海洋从你我开始。

13、少一片垃圾,多一片海蓝。

14、让鱼儿有个美好的家园。

15、民无海洋不富,国无海洋不强。

16、蓝色经济,领航绿色生活。

17、蓝色海洋、绿色世界,万众呵护、千秋和谐。

18、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海洋。

19、还美人鱼一个洁净的海洋,让她们生活的更加欢畅。 20、海洋拥有蓝色,地球才有脉搏。

21、海洋宣传日:一天的提醒,一生的行动。

22、海洋生物,也有生命;保护海洋,就是保护自己。

23、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24、海洋,中国腾飞的加速器。

25、海为画世界,人在城中行。

26、海天湛蓝清相映、渔雀遨游快乐园。

27、关心海洋,你就能听到大海的声音;疼惜鱼儿,你就能分享它曼妙的舞姿。

28、关爱海洋,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29、发展海洋经济、爱护蓝色国土。 30、保护海洋是人类应尽的责任。

31、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

32、保护海洋,人人有责;滴滴水源,不可浪费。

33、保持海洋洁净,保持地球平衡。

34、爱海、护海、用海;为你、为我、为他篇三:环境保护的宣传语大全

环境保护的宣传语大全

1、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2、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3、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4、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5、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

6、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7、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8、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

9、我是一只小小小鸟,总是飞呀飞不高。

10、1 + 1 = 2,一棵树 + 一棵树 = 一片树林

11、绿色是地球的本色

12、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13、保护树木,就是保护自己

14、芬芳来自鲜花,美丽需要您的呵护

15、绿色——生命之源

16、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17、红花绿草满园栽,风送花香碟时来

18、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

19、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 20、我为你美丽的心灵绽放

21、带走的花儿生命短暂,留下的美丽才是永远

22、愿君莫伸折枝手,鲜花亦自有泪滴

23、森林是氧气的制造工厂

24、草木绿,花儿笑,空气清新环境好

25、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

26、种一棵树,种一枝花,世界会更美好

27、草儿可爱,大家爱

28、距离产生美,谢绝亲密接触

29、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人人关心环境质量 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珍惜资源 永续利用

保护环境光荣 污染环境可耻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意识 保护美好家园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环境山河美 持续发展事业兴

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保护蓝天碧水。

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 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环保宣传语

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没有地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一起动手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促绿色消费,做绿色选民

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把消费限制在生态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让经济发展的浪潮进入绿色的河道

把绿色带进21世纪

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

我是环保一员

地球是我们从后代手中借来的

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与自然重建和谐,与地球重修旧好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垃圾回收,保护地球

举手之劳,参与环保

拣回垃圾分类老传统,倡导绿色文明新时尚 不要旁观,请加入行动者的行列

人类若不能与其他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保护环境,保存希望

用行动护卫家园,用热血浇灌地球

环保不分民族,生态没有国界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

环保宣传语摘录

珍爱自然遗产,永续山水胜景(四川省建设厅张明)

地球是我家,人人爱护它;

每人做一点,造福千万家。(宜宾市真武路301号楼附6号)

请人类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环境吧!(攀枝花市华山小学一年级一班)

喝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这需要您每时每刻爱护环境!(盐边城建局)

女娲补天是过去的传说,环保是今天的女娲。(成都军医学院七队)

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睦相处!(宜宾市八中初2003级6班杨洲)

用我们的双手,爱护地球家园。(攀枝花市华山小学三二班田郑涛)

让地球阳光普照,让未来神圣美妙。(攀枝花市华山小学)

杞人忧天,我忧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她。(宜宾第八中学初二十五班)

昨天,由于人们的无知,导致大片森林毁灭;今天,由于人们的努力,绿色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明天,我们坚信——绿色至高无上。(成都市交大附中高2003级3班谭章)让绿色看得见!让绿色听得见!(宜宾市八中分校2003级16班解廷婷)

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攀枝花市盐边县建环局余斌)

别让绿色消失时,我们才懂得去流泪。(西南交大附中高二三班伍非)

它失去了保护,我们就失去了健康。(宜宾市八中2003级13班刘琰)

生命?自然(交大附中高二三班段慧)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更多的后人能健康生活,保护环境就是珍爱生命。 (宜宾市八中初2003级6班唐清)

绿色永远属于生命。(成都市十二南街5号省化工公司宿舍一单元五楼沈文来)

绿蓬勃,绿之清新,绿之狂野,绿之精彩——生命之绿(成都市交大附中高二三班陈倩颖)

不要让我们现在拥有的,成为我们将来所羡慕的!(交大附中高二三班刘晓羽)绿——地球上最美丽的色彩。绿色环境,生命之源。(西南交大附中高二三班龙慧)别让下一代只能像盲人那样抽象地理解绿色。(西南交大附中高二三班吴治玲)

自然就是生命,失去不会再拥有。(交大附中高二三班高雅佳)

给我一点绿,还你一片荫。(交大附中高二三班陈菊石)

别让我的眼泪成为世间最后一滴水。(四川大学西区96号信箱辜锐)

丰富多彩的公益广告语

关注明天,珍爱生命

2 .请为动物保留温暖的家 3. 水滴是财富,也是生命

4. 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5 .请珍惜绿树蓝天,那是我们的家园。 6 . 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 7.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

8.真诚面对,沟通无限 9.美丽舒适的家园,来自我们的双手 10.用你的真心,换一世的真情 11. 新世纪,新世界,越来越美丽

“绿色的心,绿色的未来”、

“保护地球大家园”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

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第三篇: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

染及治理

作 者:田帅 学 号:201300150167 学 院: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及治理

摘要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基本尚属正常。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物,人工倾倒废弃物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工程兴建和海洋开发。主要对策有: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等。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洋污染;污染源;治理措施。

一、 引言

大海是生命的摇篮,海洋与人类关系十分的密切。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从

- 12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及治理

源日趋枯竭,导致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河口产卵场严重退化,部分产卵场正在逐步消失,生境丧失或改变等。除了远海海域因离岸较远而环境良好以外,沿岸和近海海域已有相当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二)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我国沿海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主要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重要污染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1)石油污染:中国沿海油污染比较严重,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种。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危害极大,油在水面容易形成薄膜,阻止海气交换,使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故油污染能引起大面积的缺氧现象。油膜、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使其窒息死亡;能使卵化的幼鱼畸形,导致鱼、贝蓄积某些致癌物质。

我国沿海油污染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相对而言,渤海和东海油污染比较严重,分别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南海占19%;黄海最少,占14%。渤海油污染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其中:辽东湾为1.8万平方千米,渤海湾为0.9万平方千米,莱州湾为0.6万平方千米,渤海中部海域为0.7万平方千米。黄海的油污染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东海油污染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南海油污染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

- 4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及治理

海洋的行为与海洋环境相和谐,是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与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

2、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严格监控沿江、沿岸污染物排放入海,特别要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和监管,严禁偷排和超标排放。控制海洋污染,必须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加大企业的环保成本,让违法者不敢再触碰法律的底线。

3、认真总结梳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充实和细化相关立法内容,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和取缔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信息技术,污染物控制技术,海洋生态恢复和整治技术等等。

5、坚持陆海并重、防治并举的海洋环保方针,海洋污染表现在海上,但其来源于陆地和海上,其中主要是陆地。因此,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必须坚持陆海并重。第一,要有效实行排海污染物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双重控制制度。第二,要积极推行绿色生态模式,合理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第三,市政部门要做好节约用水和处理污水工作,力争所有的污水都在得到有效处理后排海。第五,抓好海上污染控制,保护好近海生态环境。

- 67 -

第四篇:四、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政府把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它是指导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在内的各种生物资源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依据。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中国将进一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海岸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自然历史价值的海岸、河口、岛屿等海洋生境,保护了中华白海豚、斑海豹、儒艮、绿海龟、文昌鱼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然而,我国海岸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人为破坏等现象还未彻底杜绝。今后应加强协调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的确定各类海岸带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布局和面积,规划建设新的海岸带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现有保护区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成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建设,自《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到2000年底,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全国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结束,取得巨大的成就。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建设前的24.9%增加到35.45%,提高了10.55个百分点。一期工程建设增加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目前,《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

----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加强资源养护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实施“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做好渤海生物资源的增殖和养护,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积极引导和扶植渔民转产转业,调整和完善生物资源养护措施,规定保护资源的品种,加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海水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定和实施水生生物产卵区、索饵区、育肥区和回游通道的保护计划,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 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组织制订以修复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依此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在沿海重点地区建立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示范区,促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改善。

----保护海岛生态环境,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海岛陆域

狭小,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保护海岛环境极为重要。鼓励岛上企业发展清洁生产,控制岛源污染,保持海岛周围优良水质,加强海岛生态建设,保护海岛水土资源,适度开发海岛旅游景观,制定海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提高海岛环境质量,建设海岛及其沿岸海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程,保护海洋珍稀和重要经济生物,努力实现海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开展环境保护模范海岛县或海岛镇评比,推动和促进海岛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近岸海域赤潮的监测、监视和预警,努力减轻赤潮灾害。国家加强赤潮监测、监视的能力建设,建立近岸海域环境与赤潮监测监视预警网络,制订赤潮监测、监视、预报、预警及应急方案,并重点近岸海域,水产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进行特殊监测和严密监视,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灾害的损失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篇:市生态环境局“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XX 市生态环境局“十四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生态环境机关的精心指导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XX 市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中长期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XX 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蓝天、空气、净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为实现 XX 市生态环境不断取得新成就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

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相结合,强化源头防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从源头预防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坚持强化法治

以改革创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改革生态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加快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环境立法、环境司法、环境执法,从重从严,重拳出击,促进全社会遵纪守法。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三)坚持履职尽责

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合理划分区域环境保护事权和相关责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激励与约束并举,实现“两手发力”,形

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三、主要工作 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重点,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在“十三五”生态环保发展的基础上,向“环境优美、提升跨越”为主的阶段转变。到 2025 年,全面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创新工作思路,完善配套措施,凝聚工作合力,全面推进新时代生态环保取得新成效。

(一)着力以党建引领全局发展

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教育决策和部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坚强作风建设,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全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坚定、作风建设过硬、专业行动有力”的高素质生态环保队伍。

(二)着力开展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

制定环境与健康工作办法,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形成配套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开展重点地区、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全面建立环境健康风险哨点监测工作网络,识别和评估重点地区、流域、行业的环境健康风险,对造成环境健康风险的企业和污染物实施清

单管理,研究发布一批利于人体健康的环境基准。严格环境风险预警管理。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有害气体、核安全等预警工作,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等监测预警试点。

( 三 )着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加强林业资源基地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定制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绿色产品的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增收带动能力强的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业生物产业、沙产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和提升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湿地度假、沙漠探秘、野生动物观赏等产业,加快林产工业、林业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示范园区,建立绿色产业和全国重点林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

( 四 )着力修复城市生态系统

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加强城市绿地保护,完善城市绿化管理。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建设绿道绿廊,使城市森林、绿地、水系、河湖、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扩大绿地、水域等生态空间,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城市绿地,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开展城市山体、水体、废弃地、绿地修复,

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实施城市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加强城市周边和城市群绿化,实施“退工还林”,成片建设城市森林。大力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加快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功能。推行生态绿化方式,广植当地树种,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发展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小镇。到 2025 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3.6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38.9%。

( 五 )着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深入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继续生物多样性行动,编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管理,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完善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设施,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示范。

( 六 )着力保护优质水体

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与供水单位及时对接,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每季度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

巩固提升工程。各县(区)应于 2023 年底前,基本完成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开展定期监测和调查评估。到 2025 年,县(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高于 93%。

( 七 )着力推进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扩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服务范围,建立区域医疗废物协同与应急处置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实施医疗废物焚烧设施提标改造工程。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严厉打击医疗废物非法买卖等行为,建立医疗废物特许经营退出机制,严格落实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

( 八 )着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强化森林经营,大力培育混交林,推进退化林修复,优化森林组成、结构和功能。到 2025 年,混交林占比达到 18%,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 50 立方米/公顷。

( 九 )着力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继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深化“以奖促治”政

策,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鼓励就地资源化,加快整治“垃圾围村”等问题,切实防止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整县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到 2025 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建制村 3万个。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统一规划、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总体覆盖 80%左右的区县,人口密集的区县实现全覆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现全覆盖。提高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市、区、县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加强饮用水水源和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以及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加强重点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水体放射性监测和预警。

(二)加快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全面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大雨污分流、清污混流污水管网改造,优先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纳管,消除河水倒灌、地下水渗入等现象。到 2025 年,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 95%和 85%左右,全面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提升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处置水平,大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到2025 年,实现缺水村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0%以上。

(三)推进基础调查和监测网络建设

全面实施市政府《关于治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到 2023 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开展电子废物拆解、废旧塑料回收、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历史遗留尾矿库等土壤环境问题集中风险排查,建立风险管控名录。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23 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全面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到 2025 年,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四)激励和约束企业主动落实环保责任

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将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开。实施能效和环保“领跑者”制度,采取财税优惠、荣誉表彰等措施激励企业实现更高标准的环保目标。到 2025 年,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五)强化信息公开和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统一发布机制。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推进监管部门生态环境信息、排污单位环境信息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引导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12369”环保热线和环保微信举报平台。研究推进环境典型案例指导示范制度,推动司法机关强化公民环境诉权的保障,细化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程序,加强对环境公益诉讼的技术支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六)加强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设

实现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优化配置监管力量,推动环境监管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人员选拔、培训、考核等制度,充实一线执法队伍,保障执法装备,加强现场执法取证能力,加强环境监管执法队伍职业化建设。

实施环保系统人才双向交流计划,加强薄弱地区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到 2023 年,全面实现各级环境监管执法人员资格培训及持证上岗全覆盖,县级环境执法机构装备基本满足需求。

(七)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全面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要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责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引导抵制和谴责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能源等行为,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鼓励生态文化作品创作,丰富环境保护宣传产品,开展环境保护公益宣传活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简约生活和低碳休闲模式。

(八)严格环境执法监督

完善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进一步明确环境执法部门行政调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责,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执法监督力量,推动环境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

五、组织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

县区生态保护单位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并公布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目标。各地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信息公开,推动全社会参与和监督,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在大气、水、土壤、重金属、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建立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二)确保落实目标责任

各县区生态环境局要根据市局“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和要求,把《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进一步细化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地区,明确分工,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强化政策支撑,增强要素保障。健全完善《规划纲要》实施机制,加强对《规划纲要》确定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监督,适时开展《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结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三)严格评估考核

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各县(区)环境质量改善、重点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结果向社会公开。整合各类生态环境评估考核,在2023 年、2025 年底,分别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向市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我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建设“强富美高”新 xx 的关键时期。为编制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市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务实为导向,树立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深入开展前期研究,广泛进行实地调查,精准总结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问题和突出短板,明确“十四五”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构建导向鲜明、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引领。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十三五”规划终期评估。开展“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终期评估,全面梳理规划目标指标、任务措施完成情况,总结分析规划实施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撑。(综合处牵头,市环科院负责编制工作,各处室、直属单位、xx 新区环水局、各派出局配合)

(二)开展重点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编制。针对当前全市突出环境问题和重点工作任务,设立大气、水、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温室气体减排,环境风险管控等方面 xx 个专题专项。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的有益经验和成效,分析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研究提出本领域“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指标、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于 2020 年 x月底前完成。(相关处室、直属单位牵头,市环科院负责编制工作,xx 新区环水局、各派出局配合)

(三)编制各板块“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xx 新区环水局、各派出局应结合各区域实际,按照各板块工作安排,与局业务处室充分对接,牵头编制各板块“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于2020年x月底前完成。

(xx新区环水局、各派出局负责)

(四)编制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汇总集成各专题研究及专项规划成果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编制 xx 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编制要在落实国家和省约束性、预期性指标的同时,结合 xx 实际,按照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实施部署,准确把握“十四五”xx 发展趋势,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结合 20xx 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的总体要求,提出“十四五”xx 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指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等。(综合处牵头,市环科

院负责编制工作,各处室、直属单位、xx 新区环水局、各派出局配合)

(五)建立“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库。各专项规划应围绕“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谋划筛选一批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带动引领作用大、对实现规划目标支撑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形成“十四五”污染治理、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库。xx 新区、各区编制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应明确建立区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库。(综合处牵头,各处室、xx 新区环水局、各派出局、直属单位负责)

(六)做好相关规划衔接。加强与国家和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接,落实国家和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总体要求,确保目标指标的协同一致。加强与市发改、工信、规划资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城管、绿化园林、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做好与市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有机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等规划中。(综合处牵头,市环科院负责,各处室、直属单位、xx 新区环水局、各派出局配合)

三、进度安排 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总体分为全面启动、重点专题研究及专项规划编制、规划文本起草、规划修改完善和审核报批等五个阶段。

(一)全面启动阶段(2019 年 x 月-xx 月)。根据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开展前期研究,筛选重点研究专题及专项规划清单。

(二)专题专项与各区规划编制(2020 年 x 月-x 月)。x 月底前,形成重点专题研究成果及专项规划成果。根据重点专题研究成果,汇总形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思路》。各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初稿应于 x 月底前完成。

(三)规划文本起草(2020 年 x 月-xx 月)。在局官网上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 xx 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文本,x 月底前形成规划大纲,xx 月底前形成规划文本初稿,xx 月底前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

(四)规划修改完善(2020 年 xx 月-2021 年 x 月)。广泛征求市相关部门和 xx 新区、各区对规划的修改意见、建议。根据相关修改意见和建议,结合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要求,以及市“十四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成果,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组织开展专家论证,经修改完善后,形成报批稿。

(五)规划审核报批。根据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进程要求,按程序报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

经市政府审批后,正式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面广、任务重、要求高,为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处室、派出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局综合处,负责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相关处室、各派出局、直属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安排,密切协调配合,强化信息共享,形成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运行顺畅的工作体系。综合处负责规划编制总牵头,强化工作的统筹谋划和组织协调;市环科院负责规划具体编制工作;相关业务处室、直属单位牵头推动专题专项编制,落实专人负责,主动对接并协助市环科院完成规划编制。

(三)突出改革创新。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提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平台和大数据资源,加强系统分析,深化研究论证,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创新表达方式,提高可读性,确保做到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部署、符合 xx实际、体现时代要求、反映群众意愿,高质量完成好规划编制任务。

(四)强化技术支撑。落实“开门编规划”要求,汇聚公众智慧,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组织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力量共同参与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向相关专家、智库进行专题咨询。加强部门合作、市区联动和政企联动,深入基层实际,广泛开展调研,总结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杭州华峰集团有限公司下一篇:弘扬爱国奋斗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