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失格有感800字

2023-06-19

第一篇:读人间失格有感800字

读人间失格有感

(一):远的少年

1501班姚远

一个人,在世间沉沉浮浮几十许的挣扎与奋斗到底是为在追求些什么呢?

财富?权利?伴侣?

人各有志,却有一个人,他在追逐的,是死亡——以自身的灵魂宣判自身肉体的死亡。这是一个骄傲却懦弱的灵魂,他向往着自己所理解的自由,冷眼旁观着自身的丑陋与沉沦——太宰治

《人间失格》作为太宰治的遗作,主人公叶藏便是其颓废而不堪的缩影。

“因为我更像是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像一个人一样活着,但社会一直将我当做一个怪物”他的字里行间都带着让人压抑的窒息感,仿佛孤身一人一脚踏入了无底的深渊,绝望的灰色缭绕着目光所至之处,唯一的出路却是由白骨架成的阶梯——流淌着前人暗红的血液。

然而,他还只是一个少年啊,纤细又敏感,彷徨着过去与未来。有着独属于少年的哀愁,喜悦和痛苦。为什么?为什么要他来承受这些苦难!这是为什么!当无边的业火喷涌而至,他已别无选择。

太宰治于1948年投海自杀,尸体于6天后被人发现;小说中的叶藏也被伯父送到疯人院,远离人世。

事已至此,竟有种异样而残破的美感,一种极致的悲哀。在历经了三十多年挣扎与忍受后,对于死亡的追逐反而变成了灵魂的大解脱,大欢喜。

同样,生而为人,身为少年,那些不解,那些书中所见的苦痛,竟如此叫人迷茫。学校也好,家庭也罢,世界拥挤又吵杂,人们行色匆匆,又对着他人不屑一顾,每当仰天天空想寻觅一点点的光,却被别人挤回角落,那些原本对着一切美好的向往与热情反而变成了自身的否定与批判,这是少年的忧愁,我们无路可逃。

这样卑如草芥活下去,是了什么?

对不起,我宁可不知道。

他出生于黑暗,却无比渴望着光明的降临,可是当光照亮他卑微的内心,没有带给他温暖,却把他粉身碎骨,灼烧殆尽,他呻吟,咆哮着,痛哭着,无力地摊倒在无尽的黑暗之中。

一如最初的模样,出走半生,归来却仍是少年。

(浙江省中小学读书征文比赛我校推送作品 作者:1501班姚远 指导教师:陈忠杰)

读人间失格有感

(二):生而为人,对不起

2016级精神医学专业本科一班

赵科杰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然而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人们时刻沉浸在幸福的汪洋里,每一滴水都是幸福的,也不会那么用力的去记录生活,连眼泪也不放过。然后像奔赴刑场一样,死撑着英雄气概来掩饰内心狂乱的恐惧。

如果你问我人间失格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像刑场上旁观者的窃窃私语。刽子手里血迹斑驳的尖刀,空气中弥漫这的令人窒息的腥甜的血的味道。迎头痛击!忘了刚刚燃起生的侥幸,忘了粗鄙的英雄主义。我就站在刑场前。也站在刑场之上。受难的是我的对人纯粹的信仰。然后。咔嚓。如释重负。

我们生在一个这样的时代,必须大声疾呼才会有人关注你的感受,正义只掌握在有话语权的人手中。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祈祷,一遍一遍的重复生存的游戏。扮演着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双重身份。

我们如果我在台上喊出。我就是太宰治这样的话。你大概会觉得我狂妄自大,无病呻吟。如果您见证过记忆中的美好和眼前的事物变迁的鲜明的反差。或者一步步被生活侵蚀,活成了自己最不期待的样子。会不会有一种失格的感受呢?那么为什么不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呢?()这样的话我不会对您说。我们都被世间所束缚,被身边的人的评论束缚。然而您不正想成为别人眼中期待的幸福的样子么。

比起被教导精湛的处事的艺术。和近乎完美的社交的方式。或许一句‘’您这样就很好了。这些事都绝不错在您”会更让人如释重负吧。如果侥幸在生命中碰到可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能不离不弃的人。就会由衷的感激命运吧。

然而自己不正是生命中最忠实的聆听者么。如果明天即是末世,那你对今天的作为,会有不一样的期待么?然而谁都无法预言末世的到来。就像时间只是一种顺序幻觉。如果你站在一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遗憾。会不会更勇敢的追寻自己的愿景,而不仅仅被世间局限呢。毕竟。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我们带着罪来通往各自的朝圣。

读人间失格有感

(三):浊

汪鹭雪

题目让我想了一会,原意想定为读《人间失格》有感,顿觉不妥。毕竟我连这本书都没看完,叫我谈感悟,到底是有的,不太多罢了。那么就加一个我的第一念想好了——“浊”。题目定完以后,又思索着该用什么口气来叙述呢,老生常谈,又没有长袍穿,大可不必了。自嘲诙谐,就更算了吧,本就没什么可自嘲的。于是就由我这样讲吧。

看《人间失格》之前幸而看了《斜阳》一书,这本书甚是贴心在前页中便印了太宰治的照片,从童年到老年——说是老年其实也不老,毕竟他只活到三十九岁。第一眼看上去脑海就真的只有“英俊”二字了,即便是旧年代的黑白老照片,但是依旧没有磨灭他的灿烂,应该算是灿烂吧,照片中他穿着正装两手插在口袋中,笑对着镜头,却也不是大笑,是一种不失礼仪,唇与面容恰好的弧度,不偏不倚,这个弧度的笑容让人看不出来是发自内心还是只是牵扯一个表情,且当他是真心笑的吧。还让我有印象的是昭和十六年的一张照片,太宰治身着和服,但发型早已经不是年少的寸头了,有点长看似很久没有打理了,拍照时也有几缕掉在额前,对着镜头的脸也不再有笑容,是一种愁苦的,深沉的,嘴角抿着的让人看了抑郁的脸,他已经连仪容都懒得整理了,随便的插个腰,记者也就交了差。其他的照片印象不再多了,之所以说“幸而”是因为还好我在看之前就一睹了太宰治的俊美,否则,在《人间失格》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俊美所带来的苦恼,以及各种女人对他的依赖。倒像是他在卖弄自己皮容,甚是骄傲。不得不说,他算得上是真正的美男子了,不论在过去或是现在,如果这个男子只有皮囊,败絮在外,也能安安稳稳地在女人的怀抱中过一生,不必烦恼些什么。偏偏他这样的狡猾,看得过于透彻。

他的透彻,像是在嘲笑我们所有活着的人。他不懂人,人也不懂他。在没有头绪之间搞笑着扮演着“好好先生”,被纠缠够了,便去死了。我每次看到短命的人,更多的时候是在看书的时候,总是有壮年时便死去的人,我就会苦恼的想着该用什么心态对待呢。是要惋惜感叹着,笑他们太傻,年纪轻轻的去寻死?还是义愤填膺,誓死相随,觉得简直如烈士一般,定是会不朽于世?其实跟我都没什么关系吧,又不是我。如此一想便释怀了不少。人人都有死期,或早或晚,我尚且连自己的死期都不知道,何苦执念于他人的死期。这样看书的时候便也放下了许多。还有一个“幸而”则是这本书竟然能存在,有朋友跟我提起这本书的时候佯装开玩笑说:“可有很多人看完去自杀了,你别也去追随了。”文字的感染力往往是如此,尤其是深爱着一本书无法自拔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我还不至于抱着这本书去自杀,只能说看着别人的故事顾影自怜。不过成功的太宰治又让一批人消失了,给世界又多省出来了点空间,若是他们在下面碰到了,会不会举杯痛饮?毕竟那儿应该可以尽情的喝酒了,不用再担心有肺结核了。我们生于世就接受着统治,永远有人统治着我们,有很多东西不能说,不敢说。他说了,说的太直白让我心头颤抖,对文字生出陌生和恐惧。这是我最敬畏的地方,浮沉太多,反而更果敢了,果真的写下了自己。

我从未觉得死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对于他,除了死再也没有更加正确的路了。这是最适合他的也是他最后能做到的了。但我心中又甚是厌恶的觉得,倘若他没有写下这本书,却是书中那样的他,真的不适合生存,更何况他的好皮囊因常年嗜酒早就生出了白发,真是会让人唾弃。而他书中的亲友,要是看了这本书则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小子当面看上去人那么好,其实心里早就怀着鬼胎呢。谨慎如他,怎么可能让这样的事发生。人,只有在绝望之至,才会这样的不留情面,更像是一本绝命书,行走在绝望边缘。

书,我是只看了一半,于旁人的眼光,残忍的看他在如茧中挣脱,伤害,麻木。若是有个旁人劝告他:“你这样摆脱是无用的,可不是个“优秀”的作家。”我大概也会随之鼓几声掌吧。之后就会有“许多人”来拥护他,大吵大嚷着我了解他,他简直是传奇,他可是“无赖派”文学的代表呢,你,有什么资格说他?还会有“其他人”说着,我可是从他的书中得到了很多共鸣。读者总爱强调“共鸣”,但是什么是共鸣?没有人可以懂另一个人,我们怎么可能会懂他?是新鲜感作祟吧。是因为他不是“优每次别人跟我说“共鸣”的时候往往会有凄苦的事情发生,还得需要挤出几滴泪更好。根本秀”的作家,让年轻的我们感到欢愉,叛逆。“优秀”的作家们往往是向阳的,避讳阴暗,污秽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偏生毫无感觉了。他定是不会开心的,如果看到我这样说。但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我又不是他,我也不想活的那样凄苦,看了这本书也不想装出同情的样子来说什么。这可能也算是人性的一种吧。

太宰治,有一个就够了。《人间失格》有一本就够了。这样强烈存在的个体,注定不能太多,哪怕厌世也是种别样的可爱。如此愤慨的文字看完后让我感到疲惫,对自己的无能,隐藏的疲惫,但既然选择存在于世,这些东西我想还是要的。也是我或厚颜无耻或满心欢喜或深恶痛绝必须抓住的。那么就“goodbye”吧,虽然他太想死了,连“goodbye”都来不及说完。这声“goodbye”是生的希望,死的告别。似是觉得人间极具“浊”,沾染了他的心,他的魂。那旁人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这如同梦境中的呓语,便再没有下文了。读《人间失格》有感人间失格读后感

第二篇:人间失格读后感

读完全本书,真的就觉得:“如果人变成那样,真的就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了吧,人间失格读后感。”

主人公其实有着很多人羡慕的东西,美貌,财力,有才华。可惜这些全不是他需要的。

他需要的是至高无上的的美,至高无上的真,至高无上的善。

一直脸上套着面具的他,其实是一个连自己都没觉察到的彻头彻尾的好人。

很多人说他对人类看得很透彻,其实我觉得他真正看透彻的就是人性的悲哀。

看透人性的悲哀,却逃避的他确实是不幸的。

逃避、懦弱、胆怯的人,得到了所有读者的共鸣。

迫于现实,迫于压力,自以为看清别人,却到头来连自己都看不清。

人性的悲哀在他的眼里得到无数倍的放大。他看到的美好却被摧毁了,读后感《人间失格读后感》。

其实吧,人性嘛,人性,肯定有本能存在。

忠实于欲望,对有所图之人加以防备,没什么不好。

至高无上的的真善美怎么可能存在,想要活下去,不择手段的活下去,才是最正常的选择。

那些英雄只能说是有牺牲精神。

看不到人们忠于本能美好的地方。

果然人类是麻烦的生物。

欲望本就不分三六九等,想要活下去,想要别人活,想要世界和平,不都是欲望。

不都是人之本性。

我只能对主人公报以深深的同情。

看不到人世间美好的事物的他,确实是丧失了身为人的资格。

但是啊,即使这样,没有身为人的资格,我还是希望你有身为妖怪的资格。

好好的看下去吧。人类不会让你永远失望的。

第三篇:《人间失格》映射的人格面具

摘 要: 《人间失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的绝笔之作,具有自传属性,作者将自我映射于主人公大庭叶藏身上。叶藏从小便洞悉人类世界社交的虚伪与欺诈,为求与外界建立联系和自保,便一直隐藏真实内心戴着面具生活。但是人格面具必定会与真实个性冲突,造成个体的压抑与痛苦,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太宰治 人格面具 《人间失格》

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齐名,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主要作家之一。本名津岛修治,太宰治是其笔名。太宰治自幼便显露出艺术天赋,中学阶段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至三十九岁离世,在不满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多部作品,皆为经典。中篇小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绝笔之作,全书由作者序言、后记以及主人公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了主角从孩提时代直至中年时期的生命历程。叶藏认为人类的生活难以捉摸,充斥着虚伪的面孔和实用功利价值取向,为了能够安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只能戴着面具生活,用搞笑形式也就是丑角精神的演绎来谋求与外界的和谐一致。但长期心里苦闷与压抑促使他寻求释放的途径与方式,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酗酒、在女性身上找寻爱与依赖、自杀、服用药物,最终种种所为却使得他变成了他人眼中的“狂人”,丧失了为人的资格。太宰治完成该部作品之后,便投水自尽,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自传性作品,这篇小说映射着作者的影子。本文以这篇自传性极强的小说《人间失格》作为研究模本,借由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分析主人公大庭叶藏(或者说作者太宰治)短暂的人生历程和内心体验,进而探讨人个体性实现与现代社会群体规则之间的关系这一学术话题。

一、作者的自我映射

之所以说这篇小说是太宰治的自传性作品,首先是因为其所采用的“私小说”形式。久米正雄对私小说进行了界定,其中最显著的特质是作者将自己毫无掩饰地、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人间失格》全篇都在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自我告白的方式讲述主人公(也可以说是作者太宰治)对生活的不安和生存中浓郁的危机感。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和自我告白可以让读者轻松地进入到作品之中,但也会将主人公和作者的内心世界重叠。主人公是太宰治剖析内心世界的载体,其人生轨迹也是其思想发展的轨迹。

其次,主人公大庭叶藏和太宰治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太宰治出身于津轻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之家,富有而粗鄙。其父津岛原右卫门在政商两界均有一定建树,曾任众议院议员、贵族院议员,并垄断着津轻的银行和铁路,而其母体弱多病,太宰治是在叔母和保姆抚养照看下长大的。父亲忙碌无暇照看孩子,母亲体弱无力照看孩子,再加之太宰治是家里的第六个儿子,作者从小便敏感多思,常常感到一种被世界抛弃了的悲哀,只能独自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里,不能与现实社会和他人发生有机的联系。主人公叶藏也同样生长在不愁吃穿的富贵人家,从幼小时起,就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幸福之人,可是他却总觉得自己深陷于地狱之中。之后叶藏在中学时代远赴他乡求学,后遵从父命考入东京的高中,在浮华伪善的帝都,渐渐明白了酒、香烟和妓女乃是能帮助他暂时忘却对人恐惧的绝妙手段,因此大受女性欢迎。主人公的这些经历都可以在作者身上找到相似的对应。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作者都成了“同志”,加入了共产主义运动。但是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信仰使其折服,而是革命运动的外壳更符合其口味,破坏自己、灭亡自己、全面批判现实社会都应和了作者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太宰治没有成为一个革命家的原因。他投入运动的方式是成为批判的对象、成为叛徒,以此为新的时代、为他人尽自己作为破灭者的努力,进而最终得到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而非是迎来一个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正源于此,同志和运动在主人公叶藏的生活中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除此之外,就连自杀的地点与相关细节,主人公也与作者相重叠。第一次实践自杀是与银座酒吧女招待一起投河,结果女招待死亡,“我”却活了下来,之后“我”又多次尝试用安眠药结束生命。

除了经历与过往的重叠与相似之外,两个人最一致的地方是其内心世界一直存在的惶恐不安,以及为了避免成为异类而采取的戴面具方式,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屈从于外界的法则,只为了能够与现实世界和他人发生有机的联系。掩饰自我而呈现出的这副面具即是荣格所谓的“人格面具”。

二、人格面具的呈现

荣格在《心理类型》一书中提出,人格面具源自古代演员所戴的面具,即为个体适应外界而隐藏真实个性以将最好的特质呈现给外界的工具,主要强调个体在戴面具的过程中所引致的内外不一致的非单一性。个体为迎合外在世界不得不强迫自己戴上一副违背己身心意的人格面具,那么可想而知,其内在意愿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差距甚是不同,但是无论是内在意愿还是外在表现都是个体的个性展现,差别在于前者是个体的真实个性,而后者是个体违背真实意愿而假装出来的个性。个体要兼顾内在个性与外在个性的共存性,意味着个体的内在与外在之间多少会产生不一致,即人格面具指示个体在适应外在世界时,不得不舍弃其内在意愿,以便与外在世界的准则保持一致,则人格面具使个体在表现自己时产生冲突性。

《人间失格》序言中就描写了主人公的三张照片,分别对应主人公的幼年时代、学生时代和青年时期,所得的评价是“从没看到过哪个孩子的表情有如此诡异”、“从没有看到过如此怪异的英俊青年”、“从没有见到过像他这样诡异的脸”。之所以用“怪异”、“诡异”这种词汇来评价叶藏,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没有透露出生气,没有半点那种活生生的人的充实感。这是一个为了迎合外在世界强迫自己戴上人格面具的形象,小小的孩童在照相的时候竟然攥着拳头微笑,所谓的微笑只是往脸上挤满了丑陋的皱纹而已。书中有多处细节可以看出叶藏呈现给众人与外在世界的是违背其真实意愿而假装出来的个性。有一年炎炎夏日,叶藏故意在浴袍里套了一件鲜红的毛衣,然后在家人面前走来走去,惹得他们捧腹大笑。之后主人公就进行了内心独白,说自己无论怎么说都不是那种不知冷热、以至于会在大热天里裹着毛衣四处乱窜的怪人。明明内心是不情愿的,可为了能够与外界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我”只能隐藏自己真实人格拼命地搞笑。慢慢地,主人公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具有乐天外表专事搞笑的畸形人,而将精神上的不安、不满与过度忧思都深藏起来。他会为了迎合父亲的意思讨其高兴而向父亲索要自己根本不喜欢的狮子面具,因为父亲期待给他这份礼物;他也会故意在火车通道上的痰盂里大胆地撒尿,只为了炫耀小孩子的天真无邪。然而事实上,“我”的本性与所呈现的面具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小说中自我告白的剖露展示的是主人公无尽的痛苦与绝望。“对人感到过分恐惧”,“教室、宿舍不啻被扭曲了性欲的垃圾堆”,“我会对售票员犯怵,根本无法独自在东京街头漫步”,“我一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类似的句子充斥于作品之中。 人格面具毕竟是个人违背真实心意伪装出来的个性,这种伪装个性必然会与真实个性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性与不一致会导致自我内心压抑和痛苦,同时也易被他人窥见。叶藏的面具把戏被人看穿了两次,一次是在上体操课练习单杠的时候,他用一本正经的表情纵身一跃,结果一屁股摔在了沙地上,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本来这是一次预先计划好的失败,但被同学竹一戳破是故意的。自此之后,主人公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第二次是在警察局接受检察官的审讯,叶藏希望借由夸张的假咳作为一种筹码引起他人同情,好讨价还价,但是当检察官微笑着质疑“你是在真咳吗”时,“我”顿时宁愿接受被判处十年牢狱之刑的惩罚。

既然偏离本真的人格面具让叶藏如此痛苦与不安,他为什么要执著地戴着它呢?荣格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个体习惯性以社会标准为导向作个人选择。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因素,具化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叶藏在小的时候就目睹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他的父亲在镇上发表演说,所有与父亲亲近的人悉数到场,演讲结束后大肆品头论足,可是当面对父亲时,竟然换成由衷的喜悦笑脸表示祝贺。还有一个微小的事例,主人公初中寄宿的主人家有个小女儿节子,经常会带朋友来他的房间玩耍,每当朋友们离去,节子必然会对朋友的不是大肆数落一番。相互欺骗的双方,貌似并没有觉察到对方的欺骗,竟可以相安无事地自在相处,这真是神奇。人与人之间彼此欺骗,却纯洁开朗而充满信心地活着。类似的例子充斥于叶藏的生活环境之中。甚至连叶藏的父母也不时向他展示出他们令人不解的部分,家庭关系是社会中最亲密最不需隐藏的关系,若连家庭关系皆是如此,更遑论与他者的关系。整个社会皆是这种相处模式,若想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主人公就只能同样戴上虚伪的面具,但又因为内心不能认同这种处事原则而格外痛苦。

人格面具除了包含人与人这个层面之外,还涉及人与自我这个层面。个体之所以会遭受痛苦,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表现为个体的自我不明确。小说中叶藏一直遭受着他人的侵犯,可是他却没有一点反抗之心,甚至还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符合对方心意而倍感惶恐与不安。主人公在孩童时期就已在男女佣人的教唆下做出了可悲的丑事,并遭到了他们的侵犯。主人公面对这种最卑劣最丑恶的罪行,只能默默地忍受、软弱地苦笑,放弃了诉之于人的妄想。因为“诉之于人就是枉费心机”①。荣格指出,个体的特征不是普遍性和规律性,而是独特性,他更提醒到,如果一个人不遵从他自己的法则,因而不能获得人格,那他将无法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可是主人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一直在迎合他人的需要,而忽视内心的声音。甚至在遭受攻击和屈辱时连当面质问和责怪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在不眠之夜席卷而来的时候呜呜呻吟。叶藏这样的屈从于外界屈从于他人除了对社会的恐惧与绝望之外,也和日本式的行事风格及贯穿生活的精神“和”有关。“和”之背后包含两种异常可怕的特质,即软弱和暴戾。叶藏的屈从也是太宰治的软弱,就软弱者本身来讲,生活抑或活下去都是艰难的,那些支撑生命的东西必须也只能仰仗周围的给予。这个世界是荒谬怪诞的,人往往无法得偿所愿,生活在这个古怪圈子里的软弱者所受到的只能是日复一日的无可奈何的痛苦,也无怪乎叶藏在未满二十七岁时便头发花白,被视为四十岁有余。

三、救赎之路与人间失格

人格面具的佩戴是以个体刻意隐藏真实个性、舍去个人意愿为前提的,那么真实自我的疏放途径在哪里呢?叶藏沉浸在酒精、香烟、吗啡中,以此来麻醉真实的自我,借此暂时忘却对人的恐惧。为了能够在世间得到救赎,主人公迫切地向女性寻求缺失的母爱。太宰治在回忆时说道,因为自小由乳母喂养、姨娘照顾长大,一直感到母爱匮乏。每当与其他女性交往时,都希求在对方身上寻求渴望已久的母爱。即使在妓院留宿,也是为了那具有母性特征的乳房而去的,并非为了寻欢作乐。太宰治认为,由绝望充斥的世界里值得追求的只有母爱,因而,女性之爱是连接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唯一一条纽带。为何作者总是选择女人而非男人一起殉情,为何主人公叶藏每遇困境都向女性寻求支援,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女性之爱使得叶藏获得内心的平静了吗?并没有。因为女人也是人群中的一员,也是他恐惧的一员,自然也是他佩戴面具需要面对的一员。

个体在建构人格面具时的基本倾向是吸纳受欢迎的特质,压抑藏匿不可接受的特质。物极必反,经年累月之下积压真实情绪,个体的健康就将付出莫大的代价,最严重的情形就是个体因为长时间的痛苦而选择自杀。叶藏就曾和银座的女招待常子一起跳进了镰仓的海里,因为这个疲惫不堪又贫穷下贱的女人让他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亲近感,都是被边缘化的社会“多余人”。之后叶藏还试图服用安眠药自杀,太宰治本人也多次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想用死来回避一切艰难困苦。既然佩戴人格面具如此痛苦,甚至决绝地步入死亡,那为什么执意不肯摘掉它呢?作者在小说中表述道,“搞笑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②。即便叶藏对人类怀有满腹恐惧,但也无法对人类彻底死心,用“丑角”面具替代真实的本性,就像小时候用“逗笑”“装模作样”等方式取悦于他人一样,力求与他人同一化,也是自己彻底他人化,以此发展成一种“丑角精神”。太宰治的“丑角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利他精神,通过这种精神反衬外界的冷漠,凸显自己的纯粹。其扮丑这种形式既可以向人类求爱,又可以包括自身的脆弱。可是这种“丑角精神”发挥的前提是封闭内心的真实声音,掩藏内心的真实自我,所以“求爱”的宣言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他与外在世界建立的联系是用虚假的自我而非真实的自我赢得的,是缺乏根基的、脆弱的表面联系,这也宣告了太宰治“丑角精神”的失败。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作者在根本上已经否认了这一点,正因如此,他才格外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赖。叶藏的妻子良子是一个由衷信赖自己并保有童贞的少女,和她在一起生活叶藏甚至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可是就是这样甘美的日子也被人破坏了。被主人公视为朋友的堀木在看到良子被人玷污的时候没有马上出面制止,反倒去招呼叶藏来观看这场表演,从此以后,良子身上纯洁无瑕的信赖之心被全然打碎,她对谁都战战兢兢、时刻防备,叶藏过正常人生活的希望也破灭了。没有人可以信任,也没有人可以依赖。

在《原始意象与集体潜意识》中,荣格对人格面具进行了阐述:“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该采用的方式以对付世界的体系。„„只是有个危险,即(人们)和其人格面具合而为一了。„„可以稍加夸张地说,人格面具实际上并非戴面具其人,但其他人甚至连自己都认为该面具即是其自己。”③最终叶藏的真实自我和人格面具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毫无表情毫无生气的人。在小说中有多次独白,“我已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我已彻底变得不是人了”,“我已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废人”。面具取代了个体本身,个体已经失去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只为迎合外界的行尸走肉。

太宰治借由《人间失格》这部自传性作品表达对于那个冷漠虚伪的社会、对于伪善的人际关系的批判与痛斥。他通过主人公叶藏的人生经历及心路历程展示了戴着人格面具的个体最后化为非人、丧失人格的可悲命运,同时也通过作品中一个个他者的遭际指明人与人本质上的相处模式就是欺骗,真诚与信赖并不存于世间。要在这个世间如常生存,要么变成与他者一样的伪善世人,变成一个忽视内心真实声音的搞笑者,要么做一个清醒的狂人,被他人唾弃、视为异类,但无论是哪种生存方式,都已丧失为人的资格,这才是太宰治的深刻之处,也是他决绝地离开世间的真正原因。

第四篇:读《看见》有感800字

牡丹区检察院 刘双

知道柴静是因为2003年的非典,最近一次关注她是因为2015年由她制作的关于雾霾纪录片《穹底之下》在网络上的热播。除此之外并没看过她之前的节目,但偶然一次在书店里翻了几页《看见》,然后念念不忘,终于在今年世界读书日那天将此书收入囊中。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和琐事缠身,《看见》仍然没有看完,但仅仅读到一半就已经让我对她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因为她才真正活成了我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爱思考

有思想的人总是爱思考。柴静到了央视之后,工作总会不时地带来挑战。最早的时候柴静主持《时空连线》,由于跟之前的节目差别太大,和自己的文艺气息不符,她遭受到了很强的质疑和批评,一度让她很是沮丧,但这没有使她一蹶不振,她通过与同事、领导间沟通,不断地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和同事的认可。到后来,做两会的新闻节目,她对节目的形式、节目的意义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她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两会,她思考怎样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两会。每一个章节里,文字间都能感受到她不断地思考,不断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地过程。

勇 敢

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勇敢。2003年非典,可能因为不在北京,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好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所以无法了解那种紧张和恐惧的氛围。后来在北京上学,听老师讲北京当时的情况,学生都放假回家了,连大街上都看不见几个人,体温高一点就会被隔离起来,可见当时北京对于非典的恐惧。所以我特别敬佩柴静这个主动要求去一线非典病房采访,冒着生命危险去"探寻事实真相"的女记者。两会观察,她改变了传统的节目形式,以直播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两会,有老百姓的期望,有人大代表间的争论,还有群众对人大代表的批评。这种直播形式含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电视节目中其实是很忌惮这种情况的,但柴静却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还是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

柴静,让我敬佩的不只这两点,还有她的认真,她的坚持和她的善良,等等等等。正是她的这些优秀品质,让我们跟着她一起看见了很多以前不曾看到的事情,也改变了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态度。

我要继续完成我的《看见》之旅。

第五篇:读简爱有感800字

生命的最强音——读《简爱》有感

良乡中学王雪梅“说啊。”他催促道。“说什么呢?先生?”“你爱说什么就说什么。选什么话题,全由你自己决定。”既然这样,我就坐在那儿什么也不说。“要是他指望我只是为说话而说话,或者只是为了炫耀而说话,那他就会发现他是找错人啦。”我心里想。“你一声不响,爱小姐。”我仍旧一声不响。他稍微向我微低下头来,匆匆瞥了我一眼,似乎是在探询我的目光。“发犟性?”他说,“而且还着恼了?哦,这是不矛盾的。我用荒唐甚至有点无礼的提出了我的要求。爱小姐,我请你原谅。实际上,索性说说清楚吧,我是不想把你当作比我还低微的人来对待,这就是说,我自觉比你高明的地方,完全只是凭在年龄上比你大二十岁,在阅历上比你老练一个世纪罢了。这是完全正当的,我坚持这一点,就像阿黛尔会说的那样。我是凭着这一点优势,而且只凭着这一点,才要求你现在能好心地跟我谈谈,让我散散心,因为它老是钉在一点上,都磨破了,跟一枚生锈的钉子那样,越来越锈的厉害。”这段《简爱》中的对白典型的体现了一份自尊,一份自信。罗切斯特和简爱的爱情的主旋律就是这种高昂和谐的音调。我是公平的崇尚者,也许是因为天秤座的缘故把,我对这种平等自由方式的爱情很赞同。两位主人公思想独立却有交集。在一系列的磨难面前,他们分开过,但最终都听从了彼此的心找到了对方。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浮躁的激烈,有的是一份平实真诚。而当代小说中离奇的怪谈,夸张的描写,粗糙的情感笔笔皆是。看着《简爱》里的一字一句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欣慰。什么叫平等,什么叫自由,什么又叫幸福,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只要付出的是真心,就可以称之为幸福的源泉。现如今我们的社会中阶级、身份并不是阻碍,舆论也不再那么苛刻。但似乎是限制一下没了,人们开始认不清方向,找不到自己。爱情也在这样的环境里变得模糊,迷茫。金钱似乎很自然的被一些人揉进了圣洁的爱情,自己还满心欢喜的沉浸在物质享受中,乐得其所。其实世上最珍贵的并不是物质享受,那些只是支持一个生命存在于世上的支点,而被杠杆撬起的那一端是灵魂的升华,情感的最强音。当一个人穷的只剩下钱的时候,就会明白枉费半生得到的只是空虚的泡沫,它能承载的重量太轻太轻了。还有一些人则更为可悲,直到走到生命的终点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就像吸蚀着紫色曼佗罗,迷醉于看着它鬼魅的身材,偿着它飘渺的味道,不愿醒来。就这样一生从未换来一刻的清醒,混沌着离开了世界。《简爱》里的两个主人公历尽艰辛,蹒跚地走在上帝为他们胡乱画的一条小路上,虽然坎坷,却愈显温馨浪漫,每一次的打击都让他们的心贴得更近。故事的结尾罗切斯特拖着残病的身躯,却满怀惊喜全力地唤着“简尼特!我亲爱的简尼特!”虽然他的眼睛没有了炯烁的目光,但他调动所有能驾御的感官去感受自己的爱人。随着那声呼唤,我的感情伴着泪珠从脸颊滚落,寂静的夜,我的心在为他们跳动,这就是生命最强音的感召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凋零的记忆作文700字下一篇:春游作文500字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