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喜剧范文

2023-11-06

人间喜剧范文第1篇

2017年国庆中秋档8天,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羞羞的铁拳》以14亿的票房成绩在同档上映的电影中绝对领先,成为继《夏洛特烦恼》(2015)和《驴得水》(2016)之后又一大获成功的喜剧。自2015年至2017年,开心麻花每年产出的一部喜剧都是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这让开心麻花喜剧电影迅速地在中国当代国产喜剧中占得一席之地。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其背后渗透着深切的人文关怀。本文以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三部曲”(《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为文本对象,从电影艺术结构特征与内容表达两方面入手,探析开心麻花喜剧电影表现出来的以“参与”与“和合”为表现形式,以“和”“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以及在这种人文精神下显现出的刺而不虐、噱而不俗、极具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喜剧精神。

一、“小视角”“立体式”的社会“参与”

郁达夫认为,喜剧针对的是“人的性质或社会恶德中的普遍弱点”[1],喜剧无法避免对“丑”的审美和揭露,“丑”是电影的创作者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参与”,它促使观众娱乐、狂欢之余对社会进行理性反思。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中从小视角切入,通过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反讽、对人生荒诞情境的揭示,以及对社会现实无奈的黑色幽默,呈现出全面的、立体性生活图景,传达了认识和“参与”改造外部世界的主观愿望。

首先,开心麻花喜剧电影选择“小视角”的切入方式参与社会人生。影片避开了宏大的主题叙事,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主人公经历的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真实生活,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涛说:“通过一个小事将矛盾一点一点放大,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到最后走向崩溃。”[2]这种通过小人物、小事切入日常生活的方式,拉近了观众与影片中人物的距离,很接地气儿,是一种“大众情怀”。《夏洛特烦恼》导演闫飞说:“对于《夏洛》这个故事……情怀那部分就给观众一个带入感 :观众觉得我上学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们班的谁跟大春一样傻拉吧叽的学习不好,就是这种感觉。这一部分东西是情怀带入的,是让观众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上学的时候。”[3]“小视角”的切入方式“让观众联想到自己”,从而与影片中人物产生共鸣,这种“低姿态”的介入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观众的防备心理与旁观者意识,使电影的“第四堵墙”无形中消解,也是电影制作者关心底层生活、心系民生的显现。

其次,在“小视角”中展现广阔的社会人生,使社会各个方面得以立体性、全方位的展现。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三部电影都有着“正面力量”与“邪恶力量”的二元对立与较量:《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冬梅与以陈凯为首的社会混混的较量;《驴得水》中象征特权暴力的教育部特派员与实验乡村教育的几名老师之间的较量;《羞羞的铁拳》中艾迪生因为业界徇私舞弊和媒体作假而败走,影片讽刺了徇私舞弊的社会现象,并质疑了当下媒体的公正性和社会责任。在学校教育方面,《驴得水》本身就在探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夏洛特烦恼》中,通过对王老师收受学生贿赂,班长袁华(谐音“圆滑”)凭借父亲区长的身份获得一系列荣誉的讽刺和调侃,揭示了当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钱、权交易。在家庭婚姻和两性方面,《驴得水》触及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性之间的关系;《夏洛特烦恼》通过夏洛在穿越与现实中的不同愛情际遇,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盲目追求、忽略眼前真正美好的人们,进而引起人们对“欲望”的深层次思考。在诘问人性方面,作为讽刺喜剧,《驴得水》有着对国民劣根性、个人主义的深刻批判,正如朱茹所说:“《驴得水》是一部喜剧,但实际上它更多的是一部讽刺剧,只不过借助喜剧的外衣淡化了它的讽刺意味。”[4]通过一个乡村学校利用一个并不存在的老师“吕得水”哄骗上级、骗取经费的荒诞故事,电影讽刺了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在强权面前的不堪一击、浮华的情感过剩。

“小视角”的切入方式,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意向,“立体式”的呈现方式,又兼顾了参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在影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上,开心麻花喜剧电影成功地将一个三维的、有声有色的和连续的世界再现在一个二维的矩形平面上。反讽、黑色幽默、荒诞中的社会观照、社会“参与”是创作者人文精神的彰显,以期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进步,鲁迅先生因此将否定性喜剧视为拯救中国文化传统痼疾的一剂良药。

二、 艺术结构的“和合”属性

“参与”意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和民主意识,是作为个体的人力图解决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矛盾的表现。在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中,矛盾的解决以“和合”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和合”,即“和谐”“统合”之意,强调电影艺术的和谐的、浪漫主义的、诗性的色彩。“和合”使得本来犀利的讽刺含而不露,“这是软化那种犀利情绪的做法。大家觉得好像是在讽刺,但又好玩好笑。”[5]尖锐的、犀利的讽刺在“和合”的艺术效果中被软化,同时又让人在笑之后有所反思,陈旭光教授在评价中国当代各类喜剧电影时所说:“形式上的借鉴虽然难免……而是熟悉的人生窘境、社会热点、国民劣根性的准确展示以及符合‘中庸’之道的嘲讽力度,从故事表层到其精神内核都具有‘中国制造’的风味。”[6]开心麻花喜剧电影正是通过“和合”的艺术方式达到这种“中国制造”的风味。

首先,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都有着明显的虚构成分,叙事颇具浪漫色彩。《夏洛特烦恼》的故事主体是夏洛的一次时光穿越,《驴得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老师比学生多、时空抽象化的、极其闭塞的乡村小学,《羞羞的铁拳》的整个故事框架建立在主人公被雷击后实现的性别置换上。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用跳跃的镜头组合勾连起不同时空境况,使不同维度上的人物、动作、故事得以在电影屏幕的二维空间展开,从而使观众在非线性叙事结构中对本来历时性的、线性的故事进行横向组合、对比、分析。《夏洛特烦恼》中夏洛穿越到的青春校园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立性存在,使夏洛意识到马冬梅才是唯一值得珍惜的人;《羞羞的铁拳》中艾迪生与马小实现性别置换后,在对立性的第二种性别情境中,艾迪生和马小揭露了既打假拳又欺骗感情的吴良;《驴得水》中所有人物在教育部特派员来之后实现性格逆转,影片的前后部分以此为分水岭构成整体对立性存在。开心麻花喜剧电影虽然建立在虚构的、甚至是科幻的故事框架之中,然而人物的行为、观点、虚构故事的发展逻辑却是紧贴社会现实的,谨遵现实逻辑,通过虚构故事的现实表达,影片中主要人物因此实现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升华,小人物逆袭成功,社会不端行为的操作者受到惩罚,矛盾得到成功化解。

其次,影片中主要人物都是圆形人物,而非传统喜剧理论中已定格的扁平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而悲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7]喜剧人物是有一定缺点的、滑稽的,让人产生道德优越感的类型性人物,类似于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称的“扁平人物”,“扁平人物”与“喜剧”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而且喜剧性的扁平人物最能讨巧……扁平人物诉诸的是我们的幽默感和适度心,圆形人物激发的则是我们拥有的所有其他情感”。[8]扁平人物往往出场定形,因为不同于常人的性格缺陷、行为乖戾,在惹人发笑的同时能迅速被观众记住,而圆形人物往往因为情感中的高尚的部分,难以让人产生优越感,因此不可能成为喜剧人物。然而,在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中,制造了大量笑点的喜剧人物都是既能让人笑,也能让人深思,甚至让人哭的圆形人物,夏洛爱慕虚荣,却也重义重情、知错就改;艾迪生打假拳、重名利,却又正义凛然;张一曼本质是一个有着过剩情感的自我主义者,却又天真烂漫、浪漫爱美……喜剧人物从扁平人物向圆形人物的过渡,反映了编剧对人性的温和态度,在对人物讽刺、谐谑的同时有所保留,这是一种宽容的人性展现,也是一种深厚却不放纵的人文关怀。

再次,大团圆的故事结局。除了《驴得水》实现从喜剧到悲剧的转化、故事结局让人沉痛、唏嘘不已之外(这跟《驴得水》作为讽刺、荒诞喜剧的艺术性质有关),《夏洛特烦恼》和《羞羞的铁拳》都是温馨的大团圆结局。这跟中国传统喜剧美的观念有关,传统的喜剧美建立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上,往往是一种美化的现实。大团圆的故事结局十分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正面抒写主体对于美好事物和理想社会、人生的希冀和企盼,也是中国儒家“中和”思想和道家在“心斋”“坐忘”基础上形成的“自解”心理郁结、藉以化解现实人生忧患的展现,目的是化大治于民心,减少社会忧患。

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和合”的属性,即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诗性的电影叙事。浪漫主义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缺陷的一种和解,“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強。”[9]因此,“和合”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人文精神。

三、“参与”与“和合”背后的人文精神

以批判和解构为工具的社会“参与”,表现了电影制作者直面社会矛盾和现实人生的勇气和决心,彰显了影视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弥合观众审美心理的“和合”式的电影叙事,则是处理矛盾的具体策略,二者背后都是对人的本质存在、人的主体性的重新探讨,都透露着深远的人文关怀。“参与”背后体现的则是觉醒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和合”回应了中国传统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谐”的人文精神。

开心麻花喜剧电影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参与,表现出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社会参与以及电影中对人的欲望的肯定、电影形式上的创新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彰显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机质中相对缺少对个人的关注,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10]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宗族观念的依赖和强调,使个人成为巨大的伦理关系网上的一个点。随着近代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各种观念传入中国,封建关系开始松动,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国民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启蒙,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对个人欲望的强调就是主体意识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对人主体性的肯定。在喜剧创作中,“这种自我意识表现在喜剧作家的创作活动中,首先就是创作主体对于喜剧样式的持续不懈的追求”[8],开心麻花喜剧电影将故事框架建立在穿越、男女性别置换的基础上,创造出类似于科幻色彩的喜剧形式,这是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展现,个人性意味着对独特性的追求,对普遍性的超越。作为个体性的欲望诉求,《夏洛特烦恼》中冬梅对夏洛无悔的追求与付出、大春对冬梅的追求都是对个人欲望的肯定;《驴得水》中张一曼对个人身体的支配权和自主权、对浪漫和美的执着是对主体性的张扬;《羞羞的铁拳》中,艾迪生对“拳王”(声誉)的追求是贯穿影片的一条主线……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中“弱者”面对强权和恶势力总是逆袭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人能动主体性的肯定。

在主体意识确立后,人的民主意识才会萌发,林语堂说:“只有在个人的权利有了保障的情况下,人才会关心公益。”[11]个人要求“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愿望增强。因此,已经具备独立意识的个体既要求对自己负责,也要求对社会负责,作为社会公民,他有义务对社会的非理性、假、恶、丑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个体的贡献,“这种批评说以及蕴含其中的自主的理性批判精神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喜剧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正是它奠定了讽刺在中国现代喜剧实际创作中的主导地位”[12],中国当代国产喜剧电影同样延续了这种批判精神。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中包含着的讽刺、荒诞、黑色幽默正是电影制作者“参与”社会言说,行使自己话语权的民主精神的展现。

电影艺术结构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诗化的“和合”属性,本质是对喜剧相关元素的重新筛选和运用,成功地解构了高度参与社会问题的“戾气”,如此诗性美化的处理“润物细无声”,是一种“微笑的忧郁”,它奠定了问题思考的深度,也塑造了观众接受反思的效果。观众在这种“和合”的氛围中导向心灵的“自足”,这是中国传统喜剧精神的彰显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中心,“和”文化不仅要求各种文化的外在形态呈现为“和”的状态,还要求能通过这种外在于人的文化上的“和”导向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心形态也呈现为“和”的状态,“和”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矛盾”和“冲突”,“和性治心”,为更深层次上对社会的治理奠定基础。喜剧作为民间早已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自然受到这种主观内向性主流文化的影响。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直至中国当代喜剧电影中固有的这种“中国制造”式的大团圆结局,本质是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消解现实生活的烦恼,化解矛盾,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观众受到正面价值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建立起内在秩序,并进而自我约束,这是中国喜剧电影在意识形态上的展现。开心麻花喜剧电影浪漫主义的“和合”叙事以及最终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回归是儒家以文化之“和”促进人心之“和”的展现,而屡试不爽的“弱者”(“弱者”总是呈现为一副漫不经心、乐天逍遥的姿态)逆袭成功模式,则彰显了主体性自足的重要性,颇有道家风范。

开心麻花喜剧电影很好地处理了来自中国古代喜剧传统的“和谐”气质和来自新文化思想启蒙以来的与“参与”和“言说”为主的个人意识和民主精神,并统一到“人文关怀”这个统一的宗旨之下,在“笑”之中解构,也在“笑”之中建构,实现“解构”与“建构”的统一。这种“灰色的笑”,是中国喜剧的特色,与西方以客观性辛辣讽刺为特色的喜剧截然不同,正如闫广林所说:“总是那么的谨小慎微,锋芒不露,总有一种温柔敦厚的原谅意味冲洗着讽刺的辛辣与犀利。”[13]这是对中国喜剧的本土文化色彩的肯定。

“灰色的笑”体现了中国喜剧发展在文化承载上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内向化的中国传统喜剧在诗性叙事中实现对真、善、美的个人化期许,相对忽视了外部世界的客观真实性,而以个人意识和民主精神为精神内核的喜剧主体(包括喜剧创作者和观众)的“参与”意识,是中国喜剧审美焦点从主体内在心灵转向外在客观层面的表现。而对中国以“和合”为轴心的深层文化积淀本身,又因为当代喜剧对变化的客观现实的关注而发生变异,因此,承接绝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简单复述和描摹。“灰色的笑”是主体经过理性反思之后实现的内在自我的扬弃,是新的主体性的生产过程。开心麻花喜剧电影“参与”与“和合”背后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本质上是新的主体性的生成过程,也是当代中国喜剧精神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郁达夫.戏剧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5.

[2]刘洪涛,刘藩.开心麻花的喜剧创作理念——刘洪涛访谈[J].电影艺术,2017(2):77.

[3][5]闫飞,彭大魔,李迅.我们是学院派[J].当代电影,2015(11):57,58.

[4]朱茹.《驴得水》:突破国产讽刺喜剧的新尝试[J].电影评介,2016(23):33.

[6]陈旭光、李雨谏.当下喜剧电影创作的类型化与寓言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3-54.

[7]亞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8.

[8]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2-63.

[9]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46.

[1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83.

[11]林语堂.林语堂幽默金句[M].台北:德华出版社,1982:36.

[12]张健.中国现代喜剧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9,342.

[13]闫广林.歌颂性喜剧纵横谈[M]//中国话剧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8.

人间喜剧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传承传统庐陵文化和经典红色文化精神,更好地展现吉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文化底蕴,展示井冈山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健康的校园文化,为我校摄影、书画爱好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展示我校学生优秀的摄影。书画作品,丰富和活跃校园生活。

一、 活动宣传期:

为使得各个班级的同学能够更好的了解活动的细节,我部门在接到通知材料后,立即将材料发到各个班级的宣传委员处,并且为其讲解一些细节处。

二、 活动开展期:

在各班宣传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作品收集非常顺利。现场书法比赛我学院派出4名同学代表参赛。摄影作品共征集到20余份,并且最终评选出4位同学的作品代表学院参赛。绘画作品共征集到10余份,最终评选出3位同学的作品代表学院参赛,并且11护理本科班应雪晴获得摄影组一等奖,11护理专3班的廖爱华同学荣获绘画组三等奖。

三、 活动总结期:

此次活动开展的较为成功,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并且更加的了解了庐陵古文化的内涵。希望以后的活动能够越办越好,为我院增光。

人间喜剧范文第3篇

摘要:截至目前为止,国产喜剧电影正在全国各个影院纷纷上映,并取得可观的票房纪录,比如近期上映的《港囧》、《夏洛特烦恼》都是大获成功。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将针对2015年上映的国产喜剧电影个案分析其成功原因,并对后续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对国产喜剧电影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国产喜剧;电影营销;互联网+;商业运作

一、引言

从曾经的《失恋三十三天》到《人在囧途之泰囧》,再到今天的《捉妖记》、《煎饼侠》、《港囧》、《夏洛特烦恼》,国产喜剧电影正在异军突起;从被人人批判的以“庸俗”为代名词的国产喜剧到今天的人人赞不绝口的精神粮食,这其中必定是几经波折。于精神世界有所拓展、于世道人心有所补益、于价值构筑有所建树,才是文艺作品的立身之本[1]。就像开心麻花团队打造的《夏洛特烦恼》这样一部“三无”之作也能在今年电影的国庆档混战中完成漂亮的逆袭。其中的营销策略可谓功不可没,所以,研究电影营销对提高我国电影产业链经营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喜剧电影现状分析

近几年,国产喜剧电影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开始备受瞩目。据电影票房数据库统计,从2004年到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国电影市场的电影票房增加了大约十五倍。2015年截止十月底,全国票房已经达到369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了50%①,其中国产喜剧电影功不可没,占据了高票房的半壁江山,它已经成为电影市场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产高票房电影占据市场,喜剧电影正以其本土化的幽默,容易迎合市场的需求在今天取代了悲剧成为了主导的文化范畴,在当下的电影领域呈现出了一个最繁荣,也是最复杂的姿态[2]。

三、票房大卖的原因

(一)喜剧电影影片本身的卖点

现如今的国产喜剧电影似乎在极力走出“低俗”一说,除了让人笑到喷饭的桥段,不得不说作品能带给观影者的共鸣才是极大的成功。另外在制作成本方面,也并不是投入的越多,就一定代表电影会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些早就在徐峥的电影里得到证实。电影投资方大多也指出,他们投资影片主要是看内容,并不是根据现在的市场热度一味投资喜剧题材的影片。其实我想人们对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关注是喜剧电影必不可缺的。一个演员演技再好遇到一个不好的剧本始终是发挥不好的,电影归根结底,除了炫技、特技,观众想看的还是电影的故事本身,所以剧本是成功的关键。

(二)人们生活的需要

俗话说的好:“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免也在加快,娱乐消遣必不可少的一个方式就是去影院看上一部电影,当然能看一部喜剧片来开怀大笑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无论哪个档期的电影市场都是喜剧片的天下。导演车径行表示:“观察当下的电影市场,戏谑搞笑的喜剧片和追求轻松娱乐心态的观众正成为供需双方的主力军。”

(三)成功的商业运作

1、档期的设置和排片率。每部电影的上映都是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时候在全国上映。一部电影的空间横向市场是发行区域,那么一部电影的时间横向市场就是档期。“档期营销”主要是指影片对于上线档期的战略性选择,是作为影响票房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制作团队和影院的营销。在《港囧》即将上映期间,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导演、编剧、演员的徐峥已经在各大电视节目中频繁出现,包括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金星秀》,最近很火的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等都能看到制作方的卖力宣传。针对电影本身的内容,影院也可以通过阵地广告、映前广告等向观众传达影片信息,或通过排片来影响观众的观影选择。

3、目标群体选择精确。时至今日,80后、90后观众已迅速成长为大银幕消费的主力。青年和大学生如今也是二、三线城市电影票房的主力軍,艺恩数据同样显示,今年上半年喜剧在三级城市所占比例为34.97%,四级城市33.86%。

4、口碑营销。这几年“口碑营销”开始备受关注,这种创新的营销方式无疑是国产电影崛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往往这种“小人物”、“接地气”电影的大卖都源于比较大众化的表达。像《港囧》前身是由《人在囧途》、《人在囧途之泰囧》而来,在上映前期,人们早已对这部影片有所期待,电影《港囧》在策划这场口碑营销的时候,为了引起观众的热烈讨论和积极评价,选择了多种途径,比如在博客、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平台上引发大量的话题,获得了几乎全面的好评,总之最大程度的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这样一“闹腾”,排片量也上去了。好的演员有票房号召力,这也是口碑在促使的结果。《夏洛特烦恼》在宣传力度上远远不及《港囧》,但是就是凭借它的口碑解救了它的排片率,因为开心麻花团队本身也是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一致好评的。口碑是它逆袭成功并赢得票房的最大基础。所以我一直认为成功的口碑营销是国产喜剧片的制胜法宝,这是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5、借助互联网+。“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互联网公司熟知用户需求,擅长和用户互动沟通,有可到达的营销执行力,他们将这些优势与影片点映、巡回路演、口碑传播、网络视频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结合,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四、国产喜剧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题材缺乏创意,太过“山寨化”

在国产喜剧电影的世界里面,产品就是电影故事本身,就目前情况看来,国产喜剧真的还是太少了,好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正如电影学者尹鸿所说的那样:“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喜剧片的普遍成功,很可能会带来中国中小成本电影越来越喜剧化的倾向,过多的影片互相模仿,题材缺乏创意,将产生大量垃圾作品。”我们不得不承认营销的基础一直都是内容为王。

(二)互联网弊端重重,营销手段夸张盛行

可以说没有大规模的宣传就没有媒体关注和观众关注。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经和影片宣传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依赖互联网这个平台,互联网营销的确给影片宣传带来很大帮助,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电影营销的问题。俗话说:“电影需要营销,营销大于电影”。每部电影上映前夕,路演必定盛行,微博营销、淘宝营销、粉丝营销、微信营销也一同砸开锅,虚张声势无限噱头,“恶搞”一度成为宣传者的一大法宝,但影片上映后口碑严重跳水,换句话说,观影前影片能吸引观众眼球,观影后影片常常给观众带来的是无限失望,这种落差感有时甚至会大打折扣影响电影后期发展。

(三)电影带给人们的精神意义及传播价值太低,太过商业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一点在目前国产喜剧电影上并没能够得到体现,在国产喜剧电影一切以娱乐化为导向的大环境下,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便成为了一种附庸,电影并没能够真正的反映现实生活。就拿《夏洛特烦恼》中所表达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自己没有爱情,就断言爱情尽是虚妄;因为自己一无所成,就认定理想不必追求。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其实夏洛的什么问题都没得到解决,什么也都没有改变。唯一改变了的就是夏洛从对自己一无是处的不满与不甘,在最后成为了以阿Q式精神胜利欣然自居,仅此而已。

五、解决国产喜剧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监管力度,抵制盗版,深度思考后大胆创新。

电影产业本身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只有不断去完善,加大监管力度,抵制盗版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国内电影知识产权的运行环境。当然发现好的剧本也是导演的一个重要使命,在抵制抄袭的基础上,要有创新。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喜剧电影为了满足青年的需求,未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大量的单单通过强刺激、重口味的方式吸引眼球且没有文化价值的喜剧电影。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情趣,电影的制作人要全面关注观众和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国观众的心理契合,大胆创新,全力提升喜剧电影的叙事品格,用独特的亲和力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间,最后通过深度思考努力创作出一些能够发人深省或者有哲学思考的电影,使电影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二)正确借助互联网,将营销传播进行整合运用

国产喜剧电影大多是小成本的喜剧电影,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与商业大片比较,资金不足,宣传规模也没那么大,所以只能在宣传策略上花心思了。要想电影的媒体及观众的关注度大幅提高,那就必须加强影片的营销意识,借助互联网工具,筛选多种宣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特色、切合自己的实际的宣传模式和营销模式,争取能够节约成本,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融合探索,科学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本土品牌

在国产喜剧电影票房大卖的同时,仍需要冷静的思考背后的问题,让国产喜剧电影产业走的更远、飞得更高,因此如何提高喜剧电影的质量、保持并巩固喜剧电影的市場竞争力、扩大喜剧电影的受众面成为喜剧电影创作不可忽视的部分。喜剧电影创作要将商业化和创新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观众需求、满足观众期望的同时,也要适当创新,同时,重视喜剧电影的内容,追求电影的内在蕴含,体现出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其次,合理科学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六、总结

虽说2015年国产喜剧电影票房创造了多项记录,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能“吸金”的关键原因当然还是内容品质的提升,但不得不说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这些诸多问题和隐患有待解决。电影工作者要发掘喜剧电影的深度内涵,重视喜剧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要让观众学会思考,领略喜剧电影的真正魅力,这样才有利于国产喜剧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喜剧电影才能真正的繁荣。总之,喜剧电影能让观众满意的绝不仅是廉价的笑声,能对我们的生存状况作最真诚的揭示和反思,具有一定的审美品味,能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更应该成为喜剧电影所追求的艺术境界[4]。(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解:

①引用自电影票房数据数据库http://58921.com/alltime

参考文献:

[1]张铁;《夏洛特烦恼》回答“喜剧的意义”;人民日报2015第005版

[2]邢颐;国产喜剧电影的现状和发展;太原师范学院学生

[3]来源于百度学科互联网+的定义

[4]龚金平;喜剧思维的偏离与喜剧精神的匾乏——关于国产喜剧电影的再思考;新锐视点

人间喜剧范文第4篇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首先如果作为一个话剧演出,《半个喜剧》属于那种大概四五年前或者更早趣味做的商业舞台戏,在当时这个文本已经算初步成熟完善,可以留给演员发挥,舞台上夸张极致的情感,结合各种戏谑调侃,观众看得很乐,也很容易带入渴望真爱,渴望做自己的情感。如果是五年前改编,比各种粗制滥造的情感戏要靠谱得多,因为话剧演员那充满张力的表演,以及就一个固定的空间反复地玩梗玩情绪波折,简直是浑然天成,气势强悍。

特别值得一提当然是任素汐,《驴得水》里面她可能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角色,但在《半个喜剧》里她是绝对的女主角,虽然整个戏目前的架构还是男主角慢慢成长觉醒的框架,但任素汐是里面最受到“羞辱”引发广泛群众共鸣的角色,她的表演一如既往充满生命力,其实男主角的气场,即便是主角设置比较窝囊,也依旧无法匹配这个女演员目前那种自如的气场。整个戏可以说大家主要是来看任素汐的表演,其他《驴得水》的老班底也偶有亮彩,但光芒始终在任素汐。

如果这是一个舞台剧,我一定看得也算过瘾,里面很多觉得出格的力量完全能够接受,这类商业话剧,是非常满足观众在剧场找到情感宣泄共鸣的,包括在狂笑之后,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渴望人在张扬之下的那种呈现脆弱的需求,都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这里要延伸讲一下开心麻花最近的舞台剧,开心麻花每年陆续流水化生产大量舞台剧,都是闹剧结合一些情感,不断地变化形式,加入歌舞或者更多才艺表演,也有拆成闹剧感的悬疑,完全打破话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别的不说,单他们允许现场演出中拍照拍视频宣传,其实已经很难说这是一种话剧的演出了,更接近于游乐场表演。因为盛名在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但如果长期看话剧的观众可能是较难忍受这种粗糙的,但普通老百姓相当于看二人转和相声的,就享受这个过程。只不过一直没有特别好的故事,内容又要大量输出,这可能将来会带来问题。

当然开心麻花舞台剧在探索观演关系的时候,又有挺大贡献,他们习惯性在开场或者演出中加入观众可以参与剧情的桥段设计,其实也是非常游乐场的处理,普通观众的反应非常满足。

我反而觉得开心麻花这种设计,可能在制作短视频的人应该多去看看,里面有更多梗的反复使用,毕竟在舞台呈现,所以还是很有效,挺好看的。但这种彻底打破的方式,也使整个演出,如果不是有特别好的故事,难免陷入一种很难完整的尴尬。我会尽量买票去看,但每次看对它的尊重会越来越少,能看出主创可能就是着急攒个戏就上场,依托的是自己的才艺打动,不再是完整的演出了。

在这件事上,至少《半个喜剧》的文本呈现还是完善的,可以在7分以上。但问题也是在于题材有点陈旧,而这一切在做成电影以后,暴露的问题也就更多。同时我自己查资料知道,像《驴得水》这样故事很强的怎么折腾都可以绕回到荒诞现实的故事毕竟不多,这个团队好像并不是属于开心麻花,而只是开心麻花发行。所以同班底的话,期待也会高一些,看完电影的时候,除了对表演过硬佩服以外,笑点也能笑,包括里面特别残忍折腾人物的时候,也会有那种被打动的情感,但整体会有尴尬和难受的感受,主要还是导演实在在电影的镜头调度上,实在太凑合了——在过去这一套也许可行,观众看到好的话剧就满足,现在电影一直在进步,可能这套就不太行。

当然如果观众本身不困扰于这些,依旧是看得很开心的。

我们逐一来说说,首先这个文本,其实我觉得或多或少套用了比利·怀尔德的《桃色公寓》,这是一个经典的商业都市电影,我经常用来拉片分析剧情。里头的创意是小职员渴望升职,下班有家难回,原来四个上司利用他的单身公寓偷情,而管人事的大上司知道这事,也还是找他借房间偷情,但是偷情的对象却是主角正式追求的电梯小姐……

《半个喜剧》故事整体还是在讲男主角的一整条成长线索,虽然设定由于舞台剧的缘故比较悬浮,不稳定。客观现实性在于他是个北漂,复读三年才毕业,靠的是有个富二代的好兄弟,住兄弟家靠兄弟介绍的自家公司工作,以及等着办北京户口,妈妈为了他能当上北京人连老家房子都卖了要给他供首富,而父亲明显是跟妈妈离婚的,而这个主角呢,喜欢音乐酒吧驻唱,但还养活不了自己,走的是文艺忧伤青年歌路……这个过程里面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并且终于主动追求成功谈恋爱,这是他的初恋,问题仅仅在于,他认识女孩的方式是一次非常折腾的乌龙。

原来这主角的那个有钱哥们,是个纯渣男。明明要结婚了还在不断乱搞,而渣男的结婚对象又是主角之前暗恋过不肯表白的漂亮女孩,女孩通过主角跟渣男联系,俩人正吵架的时候,渣男联系到了之前初中着迷的女神,让女神来家吃饭,结果他昨天刚约完炮睡着女孩,醒来差点穿帮,却通过不断撒谎,不断乌龙,终于成功睡到女神。第二天主角发现这件事已经来不及,而渣男女朋友又赶过来,两个男的互相打掩护,在关键时刻,主角告诉了女主任素汐真相,任素汐彻底崩盘,先是要砍人,他劝住。她想说出真相,男主阻止,用他的理由是因为要结婚了,他不想渣男女友难过,这个过程里任素汐误会错主角的房间是渣男的,砸了一堆东西,在听主角为了录歌给唱片公司,听着音乐嚎啕大哭,等主角煮完面的时候,任素汐离去,但主角的内心开始爱上这个女孩……

这是影片大概约开场三十来分钟的戏,真的完整是一整段舞台调度,一直折腾这个房间里的空间,当然戏剧张力,表演刺激都很强烈,也挺失真,不是电影的质感——这里也有个讲究,电影目前常用的惯例里面允许用镜头在喜剧里面产生强烈的夸张,但这里的一整段喜剧也有,但更多是一个女孩被骗的受伤,所以失真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别扭……这个留待后面慢慢讨论。

总之接下来再偶遇的时候,任素汐似乎也有意,主角终于鼓起勇气告白,俩人相爱,无比甜蜜。但心中总有个疙瘩是在于主角母亲要来,还有渣男朋友无法接受(他欺负别人但反而觉得自己受伤)这个也是非常话剧的表演,总之主角一直承受压力,而任素汐属于那种特别真诚表达的角色,俩人谈崩,主角还是配合着因为也是无从选择,又怕身边人难过,他放弃了任素汐渴望他做自己的努力,去当了伴郎。,在继续被逼迫,以及发现了渣男不光只是欺负自己女朋友,还糟蹋过其他姑娘的时候,他终于站出来,和渣男打了一架面对现实,然后又再次收获了爱情……

其实这里一段也是《桃色公寓》非常接近的结尾,非常类型非常完整,只不过本土化有点怪异,用的元素北漂没有选择是本土的,但逼迫的母亲,渣男兄弟,因为演绎就非常舞台剧化,就还是一样的问题,失真,不像真的,虽然很有趣,但就是有点怪,不像真正的电影。这放在舞台剧里都成立,因为舞台剧可以有假定性,可以中国人演外国人,但在影像里面,很真实的拍,就比较怪,能明白这是一个套用西方做自己的故事,包括里面其实也是有集体共鸣的,但就是失真。

由此我去分析不舒服的地方:首先我觉得还是题材老了,这个故事有点是西方小人物振作面对现实的老式话题,套了北漂这个点,但不是很成立,反正就是尽力让事情简单粗暴了,包括配角也脸谱化了,大量都要牺牲给剧情和桥段。同时其实隐性在做一个话题是剩女题材,讲的是任素汐不好嫁这个点——这里其实特别有待商榷。

在之前杨超导演的视听课里我大体搞懂了,主流商业片其实非常需要不冒犯和乃至拥抱普世价值,而这个故事里面有很多其实冒犯观众的点,在舞台成立,在电影是一种意识不到的冒犯,并不是什么技巧,而是压根没考虑过这个点不合适:

比如剧情里的确渣男很糟糕,主角是为了一段感情和被逼无奈在配合,后面有爆发。但任素汐在经受这种伤害以后,离开,结果不到几天就去相亲,再撞见男主,再俩人慢慢谈恋爱,这个情感上我感觉很难接受,感觉有点矮化这个女主人公,一般女生经历过这种羞辱,这种痛苦,真的很难好啊……再见到这个男生,纵然有几分欢喜,陪伴一起喝酒还行,但要马上陷入热恋,这个太矮化女性了……尤其是里面又有俩人恋爱,任素汐想说实话告诉主角母亲,男主还有一些挣扎这块,也都很怪……这个容易陷入这个故事里物化女性的危机。所以我觉得整个女主的问题就在于,这个人物塑造没有什么弧光,她接受和离开男生的理由都是在强调这个男生有没有做自己——这个价值观真的太西方了,我们好像不是这样过日子的,即简化了各种矛盾,也觉得怪,不适应。

同时男主的压迫,有客观原因,其实也是可以做一个压抑感的男性形象,但他的觉醒又感觉挺刻意……这种爆发有种预设了很久的简单逻辑,似乎爆发完就能得到奖赏,这也很简单草率,同时渣男的处理也有种,怎么讲呢,由于表演都很好,但都在表面,人物深层的东西逻辑在电影里面就暴露出了各种问题。能明白很多东西是牺牲给了喜剧,但喜剧的齿线又一直动到人物情感逻辑,这就让故事有点接近于失控,或者无趣。

那么我想说,这种改编是否不能做呢?可以的,但必须导演真的认真去想视听语言,目前好像就是把一个话剧的内容做成一个视觉化,就扔给观众,纵然有开心麻花的口碑,但因为你做了情感,情感就是要小心翼翼呵护这条让人感受到疼痛真实的力量,目前这个方式不太行。作为导演工作,你甚至可能要为这个故事设计专门的镜头语言,去用伍迪艾伦式或者某种戏中戏,做更多的二度创作工作,不然整个故事是撑不起来的,也有点过时。

如果视听语言到不了这个程度,那就真的要做取舍。那改编的重点我觉得还是要落在好好塑造好任素汐这个角色上,这个角色目前有点牺牲给了整个故事,但也依旧挽救不了男主那种艰难的处境,让人有共鸣,总之我觉得这个功课还要做得很多。

其实绕回来,我又觉得这个题材有的做,是闹剧这种形式是否合适,有待商榷。但最近我们缺那种特别好的爱情故事,扎扎实实谈恋爱,不被理解,但就是自己甜。这个电影其实是有这个基础的,包括渣男朋友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观撞击,但好像改编的方式太过于讨巧了,没太花心思,所以还不具备一个电影的级别,可惜了。

同时我在想票房可能不会太好,口碑也是,毕竟,观众在这些日子以来,可是飞速成长了呀。看话剧我们就去剧场,电影还是要有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今天看了《半个喜剧》的点映,你说它夸张吧又好像很实在,你说它现实吧,又有点不可思议!想不到渣男可以如此之渣,渣得理直气壮!刷新了渣男的新境界。大龄剩女仍然勇敢追爱给了很多剩女鼓励鼓舞,每一次受伤后,要像没受过伤一样去爱。犯错后及时止损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故事里虽然有老套的理想与现实,利益与正义的冲突,但是导演编剧的安排却不落俗套,让你经历一场又一场情绪起伏,悲喜交替。

我很喜欢里面的歌曲,听出了感同身受。玩音乐的男人,果然在聚光灯下会魅力大增。莫默和孙同,两个大龄青年恋爱时候的甜,甜而不腻,真的吸引了我,仿佛那就是我在恋爱。

让我庆幸的是,最终成年人没有屈服于利益,而是遵从了内心,不被现实打败!成年人做选择真的很难,一个选择可能改变一生,只希望能坚持对错,一切遵从内心的想法!

另外这个电影看完我立马就想到了电影《驴得水》,(我基本上记不住导演编剧的是谁),感觉两部电影手法相似,后来一查知道了两部电影同样的编剧和导演。果然每个导演都有自己选材风格和拍摄风格。这不一定是坏事,应该会成为标签和特长与专业!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3】

《半个喜剧》合格爆米花电影。想哈哈大笑一场的推荐去看。笑果不错,点映场人丁稀少然前一大半时间厅内飘荡着延绵不绝地吟笑......

一半喜剧一半现实。透过看似并不门当户对实则两人性格本质精神内核无比契合的一个北京大妞和一个小镇青年鬼马又够狗血的爱情故事,展现的事现代社会都市青年的各种困境与迷茫,甚至是被迫麻木病态的生活。

部分情节甚至视觉处理过于跳脱甚至癫狂是开心麻花团队话剧影视化的通病,基本原封不动搬到大银幕,不知是有意为之抑或鸡贼偷懒。有些情节话剧舞台可以电影化就会突兀失真。

人物性格设置人为化脸谱化严重,男二每天需要不同的对象交配?!女一相亲对象只要看得过眼一言不合就上床?!为什么白富美女二第六感失灵全程傻乎乎?!还有他们爱男二哪一点啊?!太过跳脱和狗血!人物行为缺乏足够的心理依据。

成片效果还可以,前半部分没完没了的喜剧包袱功不可没。后半部分进入正确的命题作文后亮点乏力,结局甚至圆满得有点假。

任素汐,可能对于她的表演有些免疫,又或许她舞台感的台词使得我感觉她的戏处理得如出一辙,完成得可以,没有惊喜。

男二面部表情也略夸张,但演活了一个放荡自私自负到有点恶心的渣男富二代。腐眼的我一度觉得他真正在乎的人是男一......这样所有的诡异情节细节豁然通透了......

好过《夏洛特烦恼》后的开心麻花作品,但无论剧本立意、精神内核与成片效果和《驴得水》难以同日而语。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4】

开心麻花近年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好不容易出了《半个喜剧》这种还算能打的,值得夸耀一番。如果说《驴得水》是好故事却没拍好,那《半个喜剧》就是把非常一般的故事拍的挺不错。有几个用心的细节:

1.提前埋好阳台打电话信号更好的伏笔,让女主在厨房接电话能听却不能说的桥段能圆过去,体现了剧本扎实,衔接得当,没有想一出是一出。

2.前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大街上扔刀,后一个镜头男主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刀,同上,不过这里更体现的是转场衔接的流畅。

3.在配眼镜段落里,二人隔着展示台对话,利用镜子将男主身体配上女主的头,女主身体配着男主的头,这里的镜头暗示兼顾了有趣和二者的情感表达。

4.男女主角第一次亲吻前,二人画面中间燃烧着一团火(煤气灶),也是不错的画面暗示。

5.影片在不同情感段落采用了不同的配色,搞笑段落配色活泼,沉重段落配色凝重,运用色彩影响观众情绪做的不错。

开心麻花的喜剧,有臭不可闻如《李茶的姑妈》者,也有回味无穷如《夏洛特烦恼》者。纵览其全部影片,可以发现男女情感类永远是他们的重头戏,想讨论点严肃问题,但是功力又不够(驴得水),就缩了回来搞低俗喜剧(姑妈),从票房表现就知道这是一条死路。好在他们还在坚持探索,没有止步不前,拍出了《半个喜剧》。这次在谈情说爱之余,探讨了两个更深入的话题——社会地位与现实道德。

男主角孙同为了工作和北京户口,屈服于能赐予他这些东西的富二代渣男郑多多,同时还要迁就他那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旗号的中国式道德绑架重量级选手妈妈。孙同的扮演者吴昱翰正如片尾梁翘柏所说:你还是写歌吧,唱就算了。你还是好好当演员吧,当导演就算了。在电视剧里把演技磨出来的人,经受大屏幕考验时总会带点演电视剧的习惯,比如说台词的功力远远好过运用身体方面的表演,吴昱翰在片中的表现正是如此,不是演的不好,而是不够好。台词到位了,动作也该跟上,不能全靠导演给你凹造型。

女主角莫默,身为北京人,不会圆滑,她认为错的就是错的,绝对不能为了得到好处去做错的事情。可以说,她正是本片中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但不代表她就是对的,这点后面探讨。任素汐是年轻女演员中的一匹黑马,在多部作品中演技都很赞,在这部里发挥有些失常,比如醉酒那段神情动作都不到位,不知道是不是没放太多心思在这部戏的缘故。

男配郑多多是个八爪臭章鱼,脚踏N条船还游刃有余,可谓尽显渣男本色。作为本片用于制造前二者矛盾的工具人,他的任务圆满完成,缺少亮点戏份,也就没太大发挥。演员我不认识,就眼神来说,可塑性很强,我觉得他演这部戏的时候比男主角还认真。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最出彩的当属孙同妈妈的演员赵海燕,她是乡村爱情里走出来的,表演的角色又正好需要那股东北味道。所以她作为配角贡献出了本片的最佳表演。

点评完人物,回到剧情深度。孙母装晕进医院那场戏里,孙同在多重压力之下对莫默有一句爆发:“你生在天上了,我生在水坑里,你下到水坑里看看就全都明白了!”莫默答:“我没有生在天上,我也想过更好的生活。”

正是这段对话证明了整部电影有一定深度,不再是纯粹的讨论爱情那点破事,起码它触发了观众针对身份地位和现实道德进行思考。这几年下乡镇搞扶贫工作,对生活在水坑里的人深有感触。天上和水坑是一对相对概念,如果我和北上广深的富豪之家去比,我妥妥是在水坑里畅游。但和那些贫困户一比,我又是在天上翱翔了。那我到底是活在天上还是水坑里?电影所要讨论的道德上的对错,就离不开这对概念。

天上的人有相对更好的条件,免去了很多生活的压力。比如莫默不惧行长,否决其让人插队办事,不仅因为她为人正直,更因为她有一个良好的背景,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她的正直不是错误的,也不是正确的,只是她在自身条件的加持下让她可以做出的选择。换一个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三无银行职员,为了道德上的正确去顶撞行长,即使道德获胜了,三无人员的银行生涯也走到头了。我再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被人逼着去杀人,你可以选择不去,但是你会因此被杀,那你选择什么才是正确的?有人会说,当然是选择反抗啊,如果你无法反抗呢?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追求绝对的道德并非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物极必反,我们的生活是寻找平衡的过程。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好人是要有资格的,有条件反抗现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你因为求做好人而失去一切,就如同选择反抗而被杀,最多争取到一个壮烈牺牲的烈士名号。

相亲男似乎也持这个观点,但他在影片中作为被嘲讽的对象,我和他的观点其实是相当不同的。他认为可以为了好处去做坏事,而我认为不该追求绝对的道德,要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的道德标准。比如,我搞扶贫工作,为贫困户家里提供一些帮助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让贫困户去为其他穷人做同样的事就是强人所难。我能因此就批判贫困户的道德水平低,或者因此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吗?显然不能,我是在我的背景范围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没能力像万达集团一样把贵州一整个县的扶贫全给包了。天上和水坑里的人,天上有郑多多这样的渣滓,也有莫默这样的正义之人,水坑里有孙同他妈这样趋炎附势的小人,也有做出正确选择的孙同。在社会整体道德上二者比不出个高低来,因为只存在个人道德的高低。我们总喜欢讨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案例,并将其批判一番,大多都是以偏概全,道德标准是随社会发展不断浮动的。两百年前,不裹脚不是好女子,现代社会谁还理那糟粕。

孙同最终选择了莫默,失去工作和北京户口都只是一时的,在莫默帮助下,这些都能回来。倘若孙同真的会因为选择莫默失去一切,他还坚持要选莫默,我们又可以感叹一句爱情真伟大,然后说,电影看看就好,可别当真。他可以这么选,那么社会的毒打也是真实的,只要他认为值得,那就没事,作为个例,选择完全自由。但倘若让所有人都这么选,我们可就生活在乌托邦里了,你能想象你的同僚一个个为了谈恋爱致工作于不顾吗?天大地大,爱情最大。千万别在人间建这种天堂,建在电影院里就好。

如果想让电影更有批判意义,可以选择这样结局:孙同鼻青脸肿,莫默过来对他安慰一番后,莫默的男朋友开着劳斯莱斯或者法拉利把莫默接走,留下孙同坐在酒店台阶上哭泣。这样比较符合题目“半个喜剧”,现在这个大团圆结局,都可以把题目改成“皆大欢喜”了。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5】

这种话剧改编的电影,优点在于演员的演技和经过多次验证的扎实剧本,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优点。

任素汐贡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她的演技真是吊打同年龄段的女演员,在这部戏更是吊打其他发挥出色的主角。

吴昱翰和刘迅作为男一男二,表现让人惊艳,不过觉得刘迅再收一下情绪的话,在大荧幕上看会更自然一些。

裴魁山和常远作为两个客串的丑角,承包了太多笑点,电影名半个喜剧,他两个可以说是半个半个喜剧。赵海燕儿东北大妈本色出演,也给个大赞!

很喜欢这种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中国电影,这部电影关注的就是穷苦出身的北漂青年在大城市面临情感和现实问题时的艰难抉择和价值观冲突,还有经历带来的成长。

电影以一种特别精彩的快节奏进入正题,将人物形象和关系还有之后情节的伏笔以一种浓缩精华的巧妙手法呈现出来,笑点频出,还伴着轻快好听的插曲,到男女主出现问题开始节奏变缓,重心放在男主精神世界的痛苦,到最后高潮骤起,主线支线合拢成一出闹剧式的冲突,突然走向电影结尾,一气呵成但有些狗尾续貂了。

三个主角人物塑造的很饱满,但服务于剧情时,私以为就是有那么一点生硬。

我觉得电影起名叫半个喜剧,是突出喜剧笑中带泪和悲情内核的特点,毕竟现实总是残酷的,而喜剧以一种超现实主义在轻松的观影氛围中将其呈现出来。

上一篇:喜剧电影下一篇:韩国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