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高职护理教育论文

2022-04-20

小编精心整理了《工学结合高职护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找准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措施,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护理专业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有效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工学结合高职护理教育论文 篇1: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摘 要: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和输出技术技能型护理人员的新型培养模式,将医院对岗位需求和学校教育优势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过程和考核评价等具体环节,可有效地培养和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核心能力;现代学徒制;培养

作者简介:程方园,硕士,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浙江 衢州 32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专项规划课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编号:VER201603)的研究成果。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临床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涵盖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三个方面,足以为病人提供符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护理服务。国际护士协会(ICN)于2003年首次提出护士核心能力框架,要求以护理专业起点为基线,完成护理教育课程,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知识、技能、判断力的能力。之后,在ICN护士核心能力框架的基础下,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将其进行“本土化”,依据本国的护理现状,制定适合本国的护士核心能力标准。我国首次在《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提出了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要求学校护理教育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升素质融为一体并贯穿在校期间。刘明等通过质性研究,将ICN护士核心能力框架进行本土化,界定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标准,涵盖临床护理能力、批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教育与咨询能力78个维度,55个条目。
二、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由传统学徒制发展演变而来,是其与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引进“双师型”导师,在实践中教学,有机将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相融合,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实施校企合作,将学校教育与岗位培训优势相融合;注重教学培训规律,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各项制度标准;明确界定师傅与学徒的岗位标准和职责;学徒与企业、学校与企业签订规范化的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护理专业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专业性强,但目前在岗护士的能力与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对其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院校合作可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是培养护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李焕等从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现状出发,在培养过程中可加强院校合作,增加双方间的交流,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护生的核心能力。俞敏红选取某校142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甲组采用院校结合教学方法,乙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探讨高职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结果显示,甲组护生的核心能力评分高于乙组护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陈丽平以许昌学院医学院2015级护理2个班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实验组采用多元干预方式教学,即“理论—实践—见习—实习”院校合作培养模式,实践表明通过加强院校合作进行干预,能够提高护生的核心能力。陈光毅等以高职护理专业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新护士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为36名采用校企合作“1+1+1”教学模式的护士,对照组为36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护士,实践结果显示,采用高职校企合作“1+1+1”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临床新护士的核心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求护理教育与岗位需求进行接轨与融合,“工学交替、院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护理现代学徒制是现代学徒制度在护理专业方面的延伸,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根据医院对岗位的实际需求,将学校护理教育和岗位培训优势进行科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过程和考核评价等,可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于萌等选取天津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西医结合护理“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中西医结合护理“订单式”培养的实践效果。结果表明,訂单式培养模式能够完善护生知识与技能结构,提高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护生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思维、健康教育能力和职业素养。采用评判思维态度倾向性量表对订单班和普高班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发现订单班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优于普高班护生。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吉大一院、吉大二院等5所医疗单位进行全面合作,共同开展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升。

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专门的医院技能型导师和校内的专业导师的针对性指导,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将学校教育和岗位实践相结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和养成职业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尽南. 护士核心能力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16,31(3):98-101.

[2] Alexander M F,Runciman P J. ICN framework of competencies for the generalist nurse: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onsultation[M]. Geneva: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 2003: 1-51.

[3]刘明,WipadaKunaiktikul,WilawanSenaratana,等. 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的质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91-694.

[4]张箴.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策略分析——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J]. 现代商贸工业,2014,(20):116-117.

[5]许晓飞,张小琴,任伟. 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7-89.

[6]周琦. 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211-214.

[7]蔡少莲,杜娟,陈兴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分析及思考[J]. 全科护理,2017,15(20):2550-2551.

[8]李焕,许天亮. 高职护生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73-174.

[9]俞海虹. 培养高职护理学生护理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教学方法[J]. 求知导刊,2017,(10):145-145.

[10]陈丽平. 多元干预对高职护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效果的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1):1710-1711.

[11]陳光毅,李华萍,郑翠红,等. 高职院校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新护士能力的调查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5,30(14):81-83.

[12]王敬华,李爱华,邱忠君,等. 校企合作订单式高职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以高职护理专业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5,(11B):130-132.

[13]马怀立.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65-69.

[14]于萌,王玉玲,连佳,等. 中西医结合护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16,16(5):663-666.

[15]李宗花,周银铃.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与体会[J]. 科技视界,2017,(14):131.

责任编辑 秦俊嫄

作者:程方园

工学结合高职护理教育论文 篇2:

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找准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措施,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实践教学 高职 护理专业

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有效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1.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实践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围绕护理岗位需求,开展针对护士技能与提升护士综合素质的实践课程。首先,开设护士作为社会人的通识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英语、外在仪表、职业心理培养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其次,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需求,开设包括护理用药,临床护理操作,常用护理技术,专科护理技术,急重症护理技术等实践课程。第三,围绕着学生未来专业发展领域,开展拓展创新性的实践课程,主要在医院、卫生中心、社会机构开设职业环境下的实习课程等。

1.2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主要按照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国家护理实训中心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护理实践课程体系,并且切实利用现有的老年护理中心,社会卫生服务站,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课程。当前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注重采用单项技术训练与综合技术训练方式开展实践训练,主要以临床案例的方式布置情景化学习任务,并且以情景演练的模式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2.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2.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首先,在高职护理专业低年级开展岗位认知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入学新生进入教学医院参观,安排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进行护理知识讲座,激发学生职业信息。其次,在校内广泛开展面向各专业课程的校内模拟实训,在妇产、儿科、外科护理病房模拟设备的支撑下,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求,并且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不同层次实践教学活动。第三,还要广泛开展校内外一体的护理实践教学活动,运用项目教学、探究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具体实践任务。第四,顶岗实习也是实践教学重要环节,具体采用一对一顶岗实践,或者采用全科室轮训的方法,由医院专职护士组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2.2构建自主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特征,要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实践。首先,按照入院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专项护理和出院护理几大模块,引导学生自主以人机交互模式实践学习。其次,护理教学项目主要有模拟实践和真实岗位实习活动组成,根据科室不同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危重症护理等实践内容。第三,分科护理主要在第三学期完善,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学时分配,为学生开放自主实训时间,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求。

2.3实践教学评价实施

首先,在完善实践教学容体系基础上,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与考核方法。其次,发挥出大数据辅助作用,能够在学生每堂实训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反馈实践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反思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注重调整学生整体思维,增强沟通意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第三,还要在学校评价与行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在职业环境中更好的认识自己职业能力的短板和不足。

3.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

3.1实现院校共建

当前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不完善,还要强化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加强院校互建工作,注重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制定实践教学制度,强化相关标准,监督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履行情况,解决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培养目标与方法协调性问题。

3.2系统化实践教学内容

当前应当采用基础实践与专业实践衔接,临床实习与理论深化相结合的模式,切实在实践教学体系下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加强学生的理论认知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成长。而且当前还应当优化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长,现有能力水平,采用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策略,切实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4.结论

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要从学生需求入手,围绕着高职现有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发挥校内与校外培养模式协调作用,形成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解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比例相对较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馬秀梅,潘春艳,孙玲.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思维与创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7(7):121-122.

[2]邓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1):83.

作者:唐然然 王佳 何守蓉

工学结合高职护理教育论文 篇3:

关于高职护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施

摘 要: 为了回顾我国高职护理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总结其经验与不足,指导我院课程体系构建,通过文献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了解国内外课程设置和具体实施情况,提出我院课程设置建议。通过对比,我们采用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强调职业能力需求点、重视人文及综合素质、加强实践比重、整合基础及专业课程等。

关键词: 高职 护理 课程体系 构建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多所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护理课程体系仍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和距离。主要存在与培养目标脱节、结构不合理、缺乏特色等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去向主要是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一线,直接运用其护理技能为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服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应为培养技能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和本科、研究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科研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多地与医院、社区、养老院、幼儿园等机构结合办学,护理教育会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第二,课程设置课程数过多,出现“大而全”的现象(1)。从课程内容看,许多院校,课程不做整合,什么知识都要学生学习,但结果往往是学时有限,课程排得很满,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严重不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医学基础课程比例过大。许多院校沿袭旧的课程体系,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忽视护士的岗位能力需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不以学科为依据,而是以岗位或岗位群为依据,也就是淡化学科体系、强调职业能力。它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表现为“必需、够用”为度,主要掌握较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

第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过少,如文学、美学、礼仪、沟通、外文、计算机等课程。由于许多院校在公共素养课程、医学课程、临床护理课程上所设学时过多,只能减少人文课程的学时,多数学校此类课程就是1-2门,不能满足护士的人文知识需求。

第五、社会医学、职业病、卫生保健、心理与精神护理等课程较少或无。目前医学的发展模式,已经把医学的关注点放在人本身,不只是局限于疾病本身,因此,对人的护理也应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疾病的预防,心理疏导、日常保健、职业病防治等。

第六,缺少护理科研相关课程。高职护生不是简单地从事护理技术操作,还有病情评估、疾病预防保健等重要工作任务,可以阅读护理文献、应用科研成果和收集资料,进行临床研究和护理技术改革。

第七,实践性教学环节偏少。许多院校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比达不到1:1,在课程设置里应该加大实践学时比例,至少要达到1:1。护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应该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通过不断的学习-临床-学习的循环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能素养,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2)。

目前国内也有许多护理学院对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改革,以期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护理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类,第一种按临床分科,分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第二种按照生命周期分科,分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3)。第一种在我国已经使用多年,绝大部分院校都有采用;第二种模式较为新颖,按照现代护理观念设置,在我国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首次采用,而后一些医学院校陆续采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有部分院校采用后因为教材、师资、临床实践与教学不一致等原因,效果不佳没有继续使用。到底哪一种设置模式更为合理,目前并没有定论,但是与国际接轨,形成护理自己的学科特色已成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问题仍然值得实践和探索。

以上是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所发现的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树立正确的护理教育观念,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课程体系。

在护理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采用了DACUM办学模式(4),进行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对岗位需求逐一分解,进而设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

1.通过与医院、社区卫生站等社会机构密切联系,了解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从而确定我校护理办学培养目标,实施特色办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基本素质方面,人文、伦理、法律、评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这些基本素质为临床学生较为欠缺的,学校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教育中应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知识能力方面,多数护生对基础护理技能掌握比较扎实,但英语和计算机、组织管理和科研能力较差,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人文综合能力。

2.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一方面要做到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另一方面要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态势,做到与时俱进。综合学院各方面资源,在课程设置初期,我们按照知识能力要求,力求做到能覆盖所有的点,不全盘打乱传统的课程体系,每一种课程体系都有其内在科学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依据现代护理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学习人的正常和异常两种状态的护理工作,把医学基础课程合理整合,突出在调研过程中强调的人文和社科类课程。课程命名强调实用性,比如护用药理,基础护理技术等。

3.注重课程的内在联系,要与护理有机结合。比如在介绍皮肤层次时,可以与护理注射操作结合,学习食管的结构时,可以与鼻饲联系起来等。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要选用统编教材,整套选用,比如选用人卫第三版高职高专教材,内容不会简单交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案例丰富,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组织编写适合本校特点的配套教材。

3.具体课程调整:对公共必修课做适当调整,突出护士的计算机和英语能力培养;设置合理的专业基础课,整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里,增设显性和隐形人文课程;安排一定的科研、管理、评判性思维方面课程;临床课程要突出精神心理、中医、ICU等护理课程;

4.加大护理实践学时比例:在课程设置及具体实施方面,我们均做到增加实践教学。每门专业课程,我们基本控制实践比例占一半以上。另外在课题讲授过程中,我们有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室,因此在理论学习时,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另外,考虑课外实训室的开放,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5.实习弹性学分制,在临床实习中,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可回校选修专科方向课程,比如手术室护理、中医护理等课程;增加讲座性质的课程,每学期邀请行业专家就不同护理问题或者就业、教育等开展讲座,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知临床工作的点点滴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凭借地缘优势和频繁的国内外合作交流,加大英文课程比重。依托本校国际学院的外语培训平台,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7.其他,师资建设要与课程体系配套,课程内容体现优质护理服务,还要结合护士执业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教学。

在顺利实施本课程体系后,我们可以通过多套评价机制,评判其设置合理与否。同时,我们会与时俱进,继续探索更加符合护理学科特点和规律的、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比如目前有关专家在研究有关护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及实施(5),这个从理论上讲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学校就可以做好的,需要从国家层面对本行业的典型工作、能力、素质等分析构成职业行动领域,进而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每个学校可以根据不同领域的要求,进而设置学习情境和任务,这才是真正体现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也希望能向这个方向迈进,以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子静.构建高职护理专业“五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2,(5):56-58.

[2]牡爱萍,罗红艳,王哲敏.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1.

[3]涂明华,沈宁,戴宝珍,等.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1-3.

[4]胡野,李旭升,章晓幸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护理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04-107.

[5]孙师家,宋卉.护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9):89-90.

作者:陈侠 唐省三 邱翠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活动化科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课程导入教学小学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