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2024-04-19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1篇

1 构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数学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考虑学生专业的实际需求, 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首位, 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走实用型的路子。

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打破数学学科的原来课程体系, 增强开放性, 有针对性进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课题的实践和研究, 我们认真研究了各专业培养计划, 对各专业数学课程内容的需求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要实施模块化内容设置的构想, 对于不同学生的需要和不同专业的需求, 采取“基础必修模块+专业规定选修模块+定向延伸模块”的弹性课程设置体系。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 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体系完整性和逻辑体系严谨性, 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课程和毕业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

1.1 确定公共基础课的必修模块, 体现数学的基础性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数学本身是一种工具, 无论任何专业, 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都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 数学对技术人才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数学几乎是一切再学习的基础。高职学生应掌握的共同数学基础内容就是一元函数微积分, 以及象Mathematica简介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也可以说是高职阶段的通识教育, 体现了“必需”的原则。

1.2 完善专业需求选修模块, 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性

高职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提供知识和工具的支撑。按照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们通过与各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沟通研究, 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 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这部分内容包括常微分方程、级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向量代数以及空间解析几何的部分内容。如机电类专业课程中要用到向量代数、线性方程组、二重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知识;如计算机类专业要用到布尔代数、逻辑基础等内容;如土木类专业教学要用级数和概率统计等知识;如经管类需要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如制造类专业需要空间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 二元函数微积分等内容;如电气专业开设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在机械系各专业开设“线性代数”;如现代服务类专业规定选修内容为矩阵、线性方程组和概率与统计等内容;这种各取所需来弹性设置课程, 使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真正接轨, 学以致用, 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性。

1.3 设置学生发展需求的延伸模块, 体现数学的广泛性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针对一些对数学有深厚的兴趣或继续深造的学生设置的, 如误差与误差分析, 插值法与逼近, 非线性数值方法等内容, 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 了解一些最新的数学工具和软件等, 以满足将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 倡导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高职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的高职数学教学多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为主, 教师控制着教学的进程,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不能主动参与教学, 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了。因此, 高职数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应逐步由教师讲授为主过渡到探究式教学,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知识迈向主动获取知识, 构建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探究式教学应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着确定的课题, 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 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究, 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学活动中, 要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探究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互动探究, 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性教学的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四个阶段。其中提出问题阶段是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探究目标。解决问题是探究的核心, 而探究性活动突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探究性活动的评价, 重点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 而不能只看最终的结果,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创造性和合作能力等, 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让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再创造,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讨论交流中,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实施内容讲授实用化, 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做到少而精、实用、够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几方面。

3.1 淡化理论, 注重实践应用

在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中, 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公式等, 应淡化严格的数学推理及论证, 运用几何说明, 注重直观、形象的理解, 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深入浅出, 不要人为的制造难点, 不过分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如极限概念用描述性定义叙述, 学生能够理解即可;微分中值定理采用几何说明法;将分散于微积分学各部分的有关数值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起, 用数值分析的观点结合计算机处理等;这样从实际出发, 从实验出发, 不做严格证明, 或借助多媒体与一些软件,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2 贴近专业, 实行案例教学

教师应多收集与教学内容和贴近学生专业的数学实例, 尽可能多地将数学与各专业领域联系起来, 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 在学习导数概念时, 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实例, 在机电系可选非恒定电流强度、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变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变化率等例子。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介绍边际成本的问题, 农科类专业可以介绍细胞繁殖速度、边际产量问题等。同时, 引入数学建模的有关知识, 增加数学建模的例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出发, 来学习数学知识, 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高等数学的工具性和服务性。

总之, 使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不仅要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更需要我们教师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不懈的去努力和探索。

摘要: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 研究高职数学课如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尤为重要。本文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6]16号,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 马丽杰.工学结合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7) .

[3] 于坚.高等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6 (11) .

[4] 彭建.实施“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8 (2) .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2篇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起源于1903年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SandwichEducation) , 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把课堂教学与校外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校内受教育者,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又是公司的"职业人", 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 “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凸显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贯穿工学结合思想, 不仅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而且可以有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 从而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及就业率。此外,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校企共赢。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将得到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英语教学将深化改革,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英语人才, 而企业也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中得到更好发展。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传统, 无法有效实施工学结合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职教育更强调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并在工科类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首先,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 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其次, 学校对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 没有根据新的办学理念对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及时的完善, 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开展。此外,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对词汇、语法及翻译等知识的掌握, 而对听说等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 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从而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流于形式, 成效甚微。

(二) 英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难以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真正实施对教师能力水平有较高要求, 教师要具备公司企业的相关实际工作经验, 了解岗位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但由于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没有实践经验, 过分强调英语理论知识的传授, 缺乏专业英语课程开发及社会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英语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无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三) 教材老化, 教学内容过时, 专业性不强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虽然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但仍是基于教材知识的, 因此教材的选择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也有很大影响。从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材来看, 教学模式在变, 但是教材没有变, 教学内容没变, 相对而言非常的陈旧、缺乏专业性, 不符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的改革发展要求。

(四) 高职英语教学倾向于考证, 阻碍教学改革

目前,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严重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相脱节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存在重考证、轻应用的问题。一些学校衡量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仍是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均将该种考试作为教学与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 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 而且似乎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不过这种考证式教学无法将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准全方位的反映出来, 无法对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进行有效检验, 更是无法与社会的需求相符。笔者通过对以往的英语考试结果分析发现, 不少学生的英语听、读、写、译的能力均差强人意, 而得分最低的主要是听力与写作这两方面内容, 但是这两项技能会对今后学生的就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一) 转变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模式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 高职英语教师应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立足市场人才需求角度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其次, 英语教师应加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培养自身英语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再者, 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以应用为目的, 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 教师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努力倡导和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充分采用学生熟悉的实例对有关内容进行讲解, 更好体现英语的实用性与实践性。此外, 高职英语教学应当要积极采用“3S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谓的“3S中心”主要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主题为中心与社会需求为中心。其中以学生为中心指的是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切实围绕学生来组织教学活动, 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英语教学活动当中, 实现其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学习主题为中心主要是指在教学环节, 将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以一个主题为中心, 即在多方面着手围绕学生兴趣点同时可以引发其进行自主思考的主题, 同时在该主题内能够将英语各项活动, 如听、说、读、写、译等进行有效结合, 以达到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根据社会需求为中心是指结合具体社会岗位要求来确定英语教学目标与内容, 并对实际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二) 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推广, 现有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工学结合英语教学模式的开展。加快推进既有职业教育理论又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成为大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 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双师素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为现有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培学学习等机会, 促进英语教师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其次, 学校应根据英语课程特点制定出适应双师素质英语教师认定的标准, 培养计划及方案, 以全面推进“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 确保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此外, 学校应创建校企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平台。通过采取有效措施, 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三) 加强校企合作研发教材, 聚焦专业性与实践性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 高职英语教材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与调整。首先, 在英语教材的选择方面应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基础性, 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紧密联系各专业学习特点, 适当增加实用性英语学习技能。其次, 加强本土教材建设, 创新教材。学校应高度重视英语教材研发工作, 通过成立相关研发小组加大研发力度, 努力将教学方案、专业岗位分析及企业专家意见等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研发出更具实效性、职业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职英语教材。此外, 学校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作用, 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以充分调动教师及行业专家等教材研发积极性, 遵循由浅入深及循序渐进原则, 研发出更符合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职英语教材。

(四) 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 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 让其能够具备听说、阅读、翻译、写作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所以高职英语教师应当要积极转变以往重理论, 轻应用的教学方式, 应当要以实用为主, 以够用为度。高职英语教师需要明确英语的教学目标并非是让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 而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 让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求, 所以教师要打破以往应试教育的固有模式, 积极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方法, 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 将学生个体差异、英语教学内容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对英语教学方式与评价进行合理设置。此外, 教师还要能够灵活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来对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整合, 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互动。例如, 在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根据某一中心话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 然后上台展示。以话题“Jobsand0ccupations”为例, 教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5-6人, 其中一个同学扮演应聘者, 另外4-5个同学扮演招聘者的角色, 全程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教师在各组面试过程中进行巡视并提供必要的帮助。然后, 各组上台表演, 其他组进行评分并点评。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 点评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列出面试注意事项、面试技巧和面试英文重点表达的语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与招聘相关的英语词句, 而且还能让其更好的熟悉招聘中的环节,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与途径,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在教学改革中更应立足市场人才需求实际情况,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摘要: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引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对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起源与内涵, 然后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从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企合作研发教材、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春萍.高职英语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 2012 (5) :150-152.

[2] 孙峰.浅谈工学结合下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J].校园英语 (旬刊) , 2015 (5) :63.

[3] 孙璐.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 :32-36.

[4] 王红霞, 周萍, 汤冬冬.高职英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 2016, 20:189-190.

[5] 吴秀芝.“工学结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 11 (10) :67-68.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3篇

我校很早就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 现在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关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等模式的改革。对学校整体而言, “以就业为导向, 满足企业需要”是校企合作深层推进的基本原则。在行业与企业介入的环境下, 教材要如何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学校如何考等问题, 实际上牵动着学校整体改革。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办法和专兼职教师结构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都要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类型息息相关, 几年在校企合作上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企业见习。由于职业学校的硬件设备、环境气息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不能对学生形成直观的教学作用, 所以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进入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见习, 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内容、工作的岗位能有直观的教育, 对学校教育学习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例如护理专业学生到市急救中心进行见习, 幼教专业到市内各大幼儿园见习。

2) 顶岗实习。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将最后一学年学生, 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例如汽修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旭硕、西信天元等公司进行实习, 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 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 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 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 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 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

3) 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 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由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 然后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教学内容, 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例如我校同西信天元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 在我校计算机专业成立了西信天元班, 按照企业要求来培养人才, 充分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达到行业要求, 并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初级工。

4) 基地实训。我校在办学实践中, 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才能掌握专业实习、教学安排自主权。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采取引企入校的方式, 建设专业实训基地, 积极利用学校的场地、优惠政策、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 双方建立教学、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 补充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 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双方资源互补, 最大限度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学校与博世汽车检测设备公司、标榜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并且先后建成了科马、水之语等自有实习基地和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重庆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34家签约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和学校、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 有效发挥学校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 初步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的良好发展态势。

5) 行业实践。学校鼓励老师定期到企业挂职, 了解企业的技术、生产、工艺, 以更好地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使教学更贴近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 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补充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使中等职业教育突破了校园围墙约束, 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 实现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基于市场需求, 培养目标按照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 注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课程的制定和教学的评价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 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在教学内容上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

1)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定位改革

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扰, 例如: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等, 这些困扰产生的根源是高职院校不了解企业的真正的用人需求。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要杜绝“凭空想象”或“胡乱拼凑”, 就要与企业的需求接轨。专业带头人通过校企合作, 或参考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调研资料, 掌握企业用人需求, 预估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工作岗位, 了解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以及职业素质要求, 根据这些内容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等进行预估设置。例如计算机专业就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课程改革方面的课题研究。

2) 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帮助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也可以选择调查问卷、登门造访, 回访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和毕业生的雇主, 了解毕业生具备的和尚未具备的技能、工作表现、企业培训内容等各项情况, 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分析所获得的行业信息, 用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涉及专业的课程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 也需要参考当年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水平, 制定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难点。护理专业就是通过专家座谈和调查问卷、登门造访等方式根据际情况进行了校本教材的编撰。

3) 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教师要设计好的课堂教学, 让课堂更加生动, 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1) 教学内容要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

教师应该明确一点:教师的教学不能以自我想法为中心, 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 要按企业的需求决定讲课内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原型要来自企业实践。

教师参加企业挂职实践, 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 了解企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 将企业岗位技能与生产实践流程结合高职教育方式方法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结合校企实训基地和设备, 考虑教材、教学组织方式, 对知识、能力进行序化和整合, 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学思想的主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各项要素。

(2)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教师改变了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 结合学科特点, 融入了多种满足中职教育需要的方式方法。例如, 带领学生参与到承接的企业项目工作中, 通过以完成一个项目流程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 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项目中去,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还通过“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从课堂带到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中去, 以生动有趣的事例代替书中枯燥的文字,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

教师还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中,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讨论、问卷、游戏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教学,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也实施了好几年, 但毕竟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校企合作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分析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总结经验和教训, 对于促进校企合作, 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的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 因此企业和中职学校的沟通机制建立的还很不健全。目前, 我国的校企合作在运行中主要涉及的只有学校和企业, 很少有学校, 企业, 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 企业对中职学校也很陌生, 双方关注的都是各自内部的发展状况, 与对方的沟通少之又少, 更谈不上较深的良好合作。

建立可行的学生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 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是学生日常管理的主导, 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 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企业则侧重于学生实习、锻炼等管理, 包括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等。这样可以消除企业对学校培训人才效果的顾虑。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管理的重点, 它关系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工厂实习锻炼的实践教学管理。其步骤为:首先是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 使教与学有的放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中必须说明培养人才的层次等具体内容, 根据岗位职业要素制定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以致用;其次是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设置。职业教育要根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职教课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是教学的主导力量, 是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关键,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 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研究开发, 培养“双师型”教师, 即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 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4篇

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是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更是高职专业教学的根本。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技能实践体系, 就是要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岗位技能的培养和谐地融为一体。既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又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职业岗位技能的强化, 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的专业人才。

在以工学结合为主的项目课程和任务引领式学习开始普及的今天,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应该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 以提高学生未来工作中的专业技能为最终目的, 侧重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训练模式的构建。

1 高度顺应社会需求, 以社会就业市场为检验标准

高职专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让学生要掌握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从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属性下的技能实训教学, 应选择一条由社会就业市场到教学, 再回归社会职场的逻辑线路, 即市场人才需求规格既是技能实训的导向, 也是技能实训的内涵和检验技能实训的标准。由社会就业市场起步再回归社会职场的技能实训模式, 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动态能量, 而技能实训模式的实施过程, 高度顺应了社会需求走向。因此,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对高职专业人才需要的新趋势, 根据岗位需要, 以应用能力为主线, 搭建工学结合“三级”专业技能实训平台。

2 构建动态实践过程的工学结合“三级”平台, 彰显“做中学, 做中教”的高职教学特色

最有效的职业学习只能通过实际工作来实现, 即“做中学”。工学结合的主要教学形式, 是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并完成一些在所学专业 (职业) 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而教师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体现为“做中教”。因此, 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训练模式应是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上, 彰显“做中学, 做中教”的“三级”平台技能实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初级平台——课堂模拟训练, 外技能活动训练

课堂模拟训练主要有项目实训法、情境模拟法、案例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尤其突出任务驱动, 教、学、做结合, 通过创设工作环境——扮演角色—执行任务——指导学习——评价成果五个教学实施环节, 促进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落实。其中, 学习任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一个“导演”对教学“脚本”的设计, 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任务。因此, 学习任务的质量是高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质量的真正体现。

2.2 中级平台——校内职业能力训练

主要包括实训室仿真技能实训;校内实训基地训练;自主创业。

其中, 实训室仿真技能实训主要采用虚拟企业法, 设立“虚拟公司”。班级和虚拟企业合二为一, 运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将教学活动与内容, 全盘置于该公司的框架之下运做,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作为每章切入点, 以岗位职业标准为设计依据进行教学, 打破理论与实务界限, 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自主创业主要由学生成立自主创业公司等小型经济实体, 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 使学生真切地接触实际性的工作, 同时又解决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一举两得。

2.3 高级平台——校外职业能力训练

包括校外实习基地训练;社会实践训练主要有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和专业调研等形式;校外实习可分为工作体验性实习 (即顶岗实习) 和工作适应性实习 (即毕业实习) 。

总之, 构建动态实践过程的工学结合“三级”平台, 将多渠道、多途径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互渗透, 校内与校外相互补充, 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紧密对应, 充分着眼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彰显“做中学, 做中教”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显著创新特色, 打造适合高职院校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3 严格吻合教学过程, 切实符合成材规律, 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拓宽空间

高职工学结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的改革, 从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 强化应用性、实用性。通过精心设计构建动态实践过程的“三级”平台技能实训模式, 实现理论与实践最短距离的衔接, 解决了高职如何强化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实践教学问题。

三个技能实训平台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动态训练过程, 实训过程与理论教学过程相呼应, 与学生技能生成规律相吻合。“三级”平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每一个平台都是一个独立的实训系统, 都有阶段性的实训内容和实训组织形式, 都能够有效实现阶段性的实训指标;同时, 每个平台又相互依托, 夯实初级平台、拓展中级平台、飞跃高级平台。每个平台又在结构上以递进方式循环上升, 最终指向社会平台, 使学生顺利实现与社会职场的零距离对接。循序渐进式的“三级”平台的搭建衔接训练, 使专业技能实训教学过程由潜入深、由易到难, 逐步推进, 与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相配合, 最终激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专业出口, 真正实现了“入口畅、出口旺”。可以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与技能显著提高, 使实践教学真正实现“最优化”。

高职工学结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的改革, 紧密依托在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上,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 充分挖掘了社会实践这一丰富有效的教育资源, 符合学生成材规律。“三级”平台技能实训模式积极针对提高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阅历, 拓宽视野和思维, 增强必要的岗位意识和职业生涯意识进行锻炼和培养。每个实训平台的开放性、辐射功能与整合能力, 在培养训练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 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积蓄能量, 拓宽空间, 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岗位技能培养和谐地融为一体, 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最终做到四个“学会”, 即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技能、学会创新, 真正经得起社会与职场的挑选与检验。

总之, 高职院校应紧紧把握“一个”中心, 即以学生为中心, 遵循学为所用, 练为所用的“两个”宗旨, 系统优化技能实训教学结构, 合理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的“三级”平台, 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不断探索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要:高职专业实训教学以职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构建动态实践过程的工学结合“三级”平台, 形成课内与课外相互渗透, 校内与校外相互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式、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紧密对应, 彰显“做中学, 做中教”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色。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5篇

1“项目制”教学模式的特征

1972年奔驰和博施等三家大公司在德国巴登符藤堡州建立了第一个“职业学院”。“职业学院”的产生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巨变, 第一次按照企业需要展开企业员工培训。其中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更是启用了“工作室”双教师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框架体系、运行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 提出了“项目制”教学模式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中国化“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

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专业的理论和文化教育, 另一方面企业定期带着真实项目到学校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或学生不定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推进真实项目的载入,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提高了就业的质量和效率。

2)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既有中期考试又有结业考试, 既有书面考试, 也有实践操作技能考试。考试由学院组织, 结业答辩汇演由学院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人员组成。考试未通过者会组织再次答辩, 如还未符合者重修一年再次答辩。这种综合性考核制度, 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3)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在引进名校高才生时更注重引进人才的行业经验和行业能力, 兼职教师多是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累计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与行业紧密接轨,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4) 推行“双证书”制度。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把证书考核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2“项目制”教学模式的意义

2.1 艺术设计专业的背景分析

1) 艺术设计专业的产业背景。艺术设计专业, 是一个综合的艺术系统工程, 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 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 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 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室内设计专业相关的设计人才,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块, 也可称为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室内装饰工程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2010年已超过了2000亿元, 其中家庭装饰约占一半。国内各高等院校开设类似的相关专业起步比较晚, 故室内设计人员紧缺是摆在我国装饰行业同人面前的一道不可回避的难题。

2) 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域背景。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 近几年正处于城市建设鼎盛时期, 目前装饰行业从业人员850万, 2012年达到1200万, 仅设计师就需要10万人的增量, 而且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的1.3%, 人才的短缺已成为装饰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些装饰公司甚至不愁没单, 只愁没人。就重庆地区来说, 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年薪10万已经很常见, 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室内装饰设计师良好的职业前景, 纷纷加入到室内设计师的行列。

3)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目前就重庆的装饰公司来看, 更重视学生的行业专业工作能力, 相对来说学历是其次。

2.2 传统教育模式和现行市场人才需求发展不相适应

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不准, 不能满足企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要求。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偏重于理论性质的教学, 在课程建设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课程安排上也多有偏颇, 涉及课程广泛, 如室内设计, 建筑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 家具设计, 展示设计等, 在师资配备上基本以高学历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审核标准。这种广泛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为主的专业定位, 造成了现在大学教育和行业岗位严重脱节。2014年预计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 但相关岗位需求却降低7.3%, 这就表明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无法直接就业, 更深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技能要求和大学毕业生技能的矛盾。

3“项目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1) 建立岗位职业规划体。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室内外设计、建筑装饰装修、展览展示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广告设计等企事业单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包括:施工图绘制员岗位、室内外建筑效果图表现制作师岗位、家具设计师岗位、住宅室内设计师岗位、景观设计师岗位、展示设计师岗位、商业空间设计师岗位、施工管理、监理等岗位。其中住宅室内设计师是目前家装企业的急需岗位。

2) 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课程建设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为例, 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确定的职业岗位是商业空间设计师。以职业岗位分析出课程标准:

3) 构建以过程性为主导的学习测评方式。

根据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 这符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应改革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 将教学培训与考核相分离, 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制定考核标准, 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 客观地监督检查教学和培训的结果。

4) 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采取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 注重学生思维开发,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加深领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突出技能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教案、课件、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相关资源链接等资源进行自学, 同时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测试和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 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原则, 在努力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引进课堂的同时, 采用“实训承包”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 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 在校内建设仿真实训场所, 对企业员工和相应专业岗位的学生进行培训, 同时承担相应的实训课程。“岗位承包”模式, 学校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 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学生交替进行定岗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直接为企业一线服务的, 生产一线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 高职教育和企业是密不可分的, 二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

6) 组件立体化的师资团队。

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营造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 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深、动手能力强、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人才库, 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

4“项目制”教学模式持续发展规划

为实施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必须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在《中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战略的总体框架下, 必须组织开发适用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范 (标准) , 规范职业技能教育, 从而提高质量, 使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产业优化升级、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能力。如何持续有效的发展“项目制”教学模式, 使高等职业教育效能提升, 立足点还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的制定上。

1) 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 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特征, 决定着只有国家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主体, 才能够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2) 政府投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体导向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结构、专业设置应当与当前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适应。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宏观调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师资选择流程, 师资培养力度, 加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标准、流程和质量, 从根本上扭转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社会陈旧观念下的弱势社会地位,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影响力, 加大社会、企业、家长、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同, 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和工资待遇上得到认可, 才能本质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弱势的局面。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性作用, 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办学, 以政府为导向制定合作办学的规范 (制度) , 从工会企业技能标准上制定确实可行的考核标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位一体”化联合办学, 做到教中学, 学中做,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摘要:在教学中率先采用引入真实和虚拟项目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工作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点, 最终完成相应工作项目。

关键词:项目制,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苏阳.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启示.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2] 田均, 段春艳, 彭文利.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及内容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14 (7) .

上一篇:中职财会专业下一篇:企业财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