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3-03-25

第一篇:认识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50米快速跑教学及反思

教材分析

50米全程跑是初中快速跑的重点教材。通过途中跑机辅助练习,培养跑的正确姿势和各种心理品质,发展跑的能力和身体素质。进入七年级了,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跑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环节,初步了解和掌握50米跑完整技术过程,培养跑的正确姿势以及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快速跑的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经过几年学习与锻炼,身体的形态、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本年的教学在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上要有明显的提高。 2.七年级年龄阶段是学生迅速发展的敏感期。要更具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一些专门性练习。

3.学生在学习50米全程跑时要掌握全程跑的技术过程,而不能单一的分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90%的学生能够掌握50米全程跑的技术动作,10%的学生能够了解技术要领。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跑的能力和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完整的基本过程进行50米快速跑。 教学难点:全程跑中的几个过程连接要自然。

在实践课中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就一直强调学生要运用完整的基本技术过程进行50米快速跑,尤其是在最后的终点跑时要用正确姿势进行撞线。通过学习我发现学生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只是有极个别的同学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1)在途中跑时身体后仰,(2)起跑与途中跑连接不自然。对于问题(1)的解决方法是要学生借助护栏、肋木等器材多加做练习并在脑海中有上体保持前倾的意识;对于(2)的解决方法是反复用蹲踞式起跑——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跑完整技术过程,进行50米快速跑练习。

第二篇:《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2)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3)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4)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1 / 3

(5)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 / 3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3 / 3

第三篇:《认识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角》教学设计 长宁中心小学 毛雪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角。 【学具准备】

活动角、球、圆柱、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

2 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棵树图片(树干由一些竹竿支撑着),提出疑问:你知道为什

3 么这两棵树要用竹竿支撑着吗?有什么作用?

2、课件演示竹竿与树干、地面之间形成了夹角,引出“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觉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角的兴趣。)

3、出示剪刀、扇子、钟面图,引导学生知道身边的物体就有角,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摸角:

让学生分别摸一摸,仔细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图形上有角?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角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图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从而感受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3、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再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小结角的特点。

4、学生用小棒摆角,再展示。

5、找角:学生与同桌讨论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标画角

1、质疑,引出标画角。

2、示范标画角。

3、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标画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反思,准确、科学地掌握标画角的方法,深化对角的认识。)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导学生玩一玩活动的角,感受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2、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让学生把刚才在两个三角形中所标画出的两个不同的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4、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找一个角,再和课桌上的一个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特设计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三、巩固知识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2、比较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3、拓展练习: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5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得到升华,检测学生的认知效果。)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自觉地将知识系统化,并在自我评价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欣赏角

给学生欣赏一组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角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再一次体会角无处不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感觉好的方面有: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从“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摆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

6 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

7 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四、不足之处

教然后才知不足,这节课如果我的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结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会更有帮助。另一方面,我觉得设计内容偏少,对角的知识延伸拓展还不够,对低学段学生认知经验准备不足,认识不足,以后应加强对重点知识的重复和强调,以及教学时间的把握。

教学这节课后,我深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2013年5月

第四篇:《认识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明市梅列区小蕉小学 许雄钢

教学内容:面积的意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1-73页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小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1条线)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一条线,我们通过测量可以知道它的长短。

(出示很多条线)

师: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面的知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一)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1.看一看、摸一摸 (拿出一本书) 师:这是一本书,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师: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个长方体盒子) 师:那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认真观察。 (拿出一个球)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皮球。谁能上来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时拿出盒子和球) 师:这两个物体的它们的面有什么不同?(平面、曲面)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表面)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身边任意找出一件物体,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师:现在再请学生们闭上眼睛,然后左手摸一摸书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3.说一说

师:那我们刚才说桌面比书面大,可以怎么说? (桌面的面积比书面的面积大) 师:谁还能举例说一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二)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1.涂一涂

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涂色比赛。先听清楚比赛的要求。

师:每位同学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画有图形的纸。请你们给它们涂上颜色。时间为一分钟,看谁涂的快。如果你有什么疑问,不要急,等比赛结束后再举手提出。 开始。

2.比一比 (图形有大有小) 师:时间到,请涂好颜色的同学把你的作品举起来。 师:为什么他们涂的快,而你们却还没有涂完呢?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图形有大小。 3. 辨一辨 (图形有开口和封闭的) 师: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展示2张作品) 师:这几个图形和其他图形有区别吗?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 师:封闭图形可以确定大小,不是封闭图形,很难确定它的面的大小。那你们有办法帮帮这几个图形吗,让它们也能确定大小? (板书:封闭图形) (三)小结面积概念

师:你们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观察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图形)那你们看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师:我们通过观察能很客易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法。

(2)重叠法 (拿出两个图形)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叠在一起比一比。(测量法、重叠法) (3)用图形做标准间接比较

电脑出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师:老师倒是有个办法,你们看行不行? 用一些较小的图形摆一摆,看哪个摆的多„„.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图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摆一摆,然后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学生合作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

师:你觉得用哪一种形状的图形来摆最合适?为什么?

(4)比一比

师:这几种图形通过摆一摆、数一数都可以比较出图形面积大小,不过用正方形的方法操作更简单方便,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叫做数方格的方法,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一下这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5)猜一猜

师: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请你们看屏影,这3个信封里藏着一个图形。格子我己经帮大家数好了,请你估计一下,哪个信封里的图形面积最大。 (学生回答) 师:说明单数格子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那怎么办呢? 师:说得好!要准确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统一方格的大小。其实在国际上己经有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做为面积单位了,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又是怎么规定的,这些知识将在下节课学习。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很主动、很认真、太棒了!现在我想考考大家,请看题。

四、 练习

1.判断图形是否有面积。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五 、全课总结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 师:其实有关面积的知识还有很多,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谢谢大家!

六、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后反思:

《认识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直观感知面的大小。利用身边的材料引领学生理解不同的面各有大小的基础上,顺势指出物体“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并注意让学生边动手摸面的大小,边用语言准确表达,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接着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我充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比较面积的方法,在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时,考虑到后面学习的需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小纸片量的方法,初步感知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单位去度量,既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又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整个教学中我着重关注了以下两方面: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果说生活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让生活和数学有机融合。本节课,我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文具盒盖面等,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提炼、升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了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悟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先通过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索,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第五篇:认识公顷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公顷

兴化市实验小学 周淑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第81—82页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理解、掌握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以及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公顷 1. 出示水上森林的图片。

谈话:去过这儿吗?你们觉得水上森林大不大?水上森林的面积有多大呢? 出示:水上森林的面积大约是1000000平方米。

读一读。发现什么?(用“平方米”来描述水上森林的面积显得太小了,有没有大的面积单位呢?)

2. 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公顷”。(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建立1公顷的表象

1.设疑激趣:我们已经知道公顷是一个大的面积单位,1公顷有多大呢?我们先来猜猜。指名说。(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2.复习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出示:边长(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1 边长( )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提示:公顷可以用符号hm2表示,这儿的hm表示百米。

3.1公顷=( )平方米,你是怎么算的?100×100=10000(平方米) 4.这个正方形到底有多大呢?7个学生手拉手大约长10米,70个学生手拉手大约长100米。围成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需要280个学生。我们那天28个学生在操场上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呢?

5.我们学校操场南北大约长100米,东西大约长50米,它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米,有1公顷吗?( )个这样的操场面积大约是1公顷。

闭上眼睛,想像:学校操场,再来一个这么大的操场,两个操场拼成一个近似正方形,边长大约100米,它的面积大约就是1公顷。

6. 1个篮球场面积通常是420平方米,大约24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的面积大约是200平方米,大约( )个这样的阶梯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 )个这样的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7.我们猜的1公顷准不准?

8.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有没有一块长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公顷?(200米×50米)平行四边形?(200米×50米)三角形?(400米×50米÷2)

9.欣赏图片。(呈现南京明孝陵、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

10.我们兴化美丽的水上森林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呢?

我们的校园占地面积有1公顷吗?是的,我们的校园面积大约1.6公顷。 拱级台公园的面积大约1公顷。

上方寺的面积大约 60 公顷。

三、巩固练习 1. 试一试,练一练。 2. 练习十四1~4题。

四、小结铺垫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公顷,关于公顷,你有了哪些认识?

同学们知道我们兴化市的面积吗?用公顷合适吗?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教后反思:

公顷是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但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距离的。1公顷究竟有多大呢?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学生作业中经常出错的知识点之一,所以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我先出示学生熟悉的水上森林的图片,出示其面积为1000000平方米,让学生感受到用“平方米”来描述水上森林的面积,单位太小了,不合适,得用更大的面积单位。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和兴趣,引入“公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1公顷有多大”。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1公顷有多大。再由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复习,引出“边长(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公顷”。根据这个正方形,学生自己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再让学生回忆围成的边长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想象280个同学围成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再到学校操场,2个操场拼成一个边长近似100米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象。最后再通过计算多少个篮球场、多少个阶梯教室、多少间教室的面积来进一步巩固1公顷的表象。至此,学生基本建构了1公顷的表象,理解掌握了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最后,再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整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基本完成了学任务,基本达到了学目标。这节课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今后教学工作中注意改进。(1)有的教学环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参与。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时,只是几个学生说了,其实可以先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2)没有能够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已经习惯学生坐在那儿看、听,做作业。其实,方式可以多样的。这节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到操场上手拉手围成一个边长约为10米的正方形,其实还应该带学生走一走100米究竟多长,转一转校园究竟多大。(3)我们班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有待提高。100×100的结果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脱口而出的,末尾有0的乘除法计算正确率不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事干部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人生经典感悟散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