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感染控制

2022-07-01

第一篇:icu的感染控制

ICU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

治疗室(区):内应设流动水洗手设置,有条件的可配备净化工作台; 监护室(区):分普通区和隔离区。每床使用面积为9.5m²,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也可配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二、工作人员入室要求:

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四、加强ICU室内环境的清洁消毒:

1、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地面消毒: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通常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病原微生物;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用含有效氯1000-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各类物品表面的消毒:一般情况下室内用品如桌、椅、床头柜等只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各种用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当室内各种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如:用500mg/L(2000mg/L)含氯的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室内各种物品表面;

§其他表面的消毒:包括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卫生间、便池等物表,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况下,每天用清洁水或清洁剂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参照上述各类物品表面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床单位消毒: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可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消毒,按说明书操作。

2、室内空气消毒:

(1)有人情况下的空气消毒:

①室内自然通风;

②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由高强度紫外线灯和过滤系统组成,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尘埃,将进入消毒器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杀死;

(2)特殊情况下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熏蒸或喷雾消毒:过氧乙酸:原液浓度应为16—20%;低于12%不得使用:稀释成0.5—1.0%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用量按1g/m³计算,熏蒸时间2h.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泊作用,注意防护;温度和浓度过高易爆炸,阴凉保存;配制消毒液时,应按有效含量计算,稀释液应现配现用。

五、加强对各种仪器设备、物品等消毒灭菌,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静脉导管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

1、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

(1)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3)腋下体温表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75%乙醇10-30min,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2、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清洁: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肛表等器具,用后应先清洗去污。

(1)最好一次使用;

(2)耐高温的器具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保存备用;

(3)不耐高温的器具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10-30min后,清水冲洗,擦干备用。

3、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氧气面罩、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器具可在清洁的基础上:

(1)耐高温的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高温的可清洁后浸泡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min,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3)可采用清洗消毒机(80~90ºC)或超声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烘干 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4、分枝杆菌、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如分枝杆菌、炭疽菌、气性坏疽、肝炎病毒、艾滋病等病人污染的器具应先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45 min清水冲净擦干后:

(1)耐高温的管道与引流瓶、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等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最好使用一次用品);

(2)不耐高温的部分可在预处理后再次浸泡在1000—2000mg/L的含氯或含溴消毒剂中30~60 min,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3)最好直接放置在洗净灭菌装置内清洗、消毒、灭菌依次完成,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及保护医务人员。

5、其它类器具:

(1)热水袋、冰袋:无血液、体液污染时,浸泡于250mg/L含氯消毒掖中30min,皂水洗净晾干备用(每周消毒一次);有污染随时消毒,用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洗净晾干备用;

(2)治疗车、换药车等:每日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2次。

六、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

七、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与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性的监测。

八、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九、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

第二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与控制

ICU

郭静

【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感染患的护理与控制,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有效预防以及控制了MDRO感染的传播,有效保障了医疗护理及患者的安全。方法:通过制定预案,加强培训,加强消毒隔离强调个人防护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干预多重赖药菌感染的发生与控制。结论: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问题;护理干预;感染控制

1 一般资料

1〃1 多重耐药是指一种细菌对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入住ICU后通过血液,痰液,小便,大便等的检验了解病人的感染情况。

2护理干预

2.1 科学落实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旦发现多重赖药菌感染患者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感染,都应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将患者安臵在单间病房,若受条件允许,应实施床旁隔离,建立隔离标志。每日对病房进行清洁与消毒。保持病房的通风,定期做好病房空气监测。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定期和终末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探视者使用患者的日常用品和随意将患者用物带回家的现象。生活垃圾要放入指导的容器中,防止排泄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处理感染部位后要及时洗手或使用快速手部消毒剂擦拭消毒双手。探视人员接触患者时按标准预防穿戴防护用品,离开病房时认真清洗双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社会传播。

2.2 落实手卫生 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接触病人 后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接触病人带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病房的保洁人员由于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应该对其进行培训,督促洗手,使他们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防治交叉感染。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长期卧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该定时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吸痰钱应先湿化气道,带无菌手套,吸痰动作时要轻柔,由下向上旋转提拉,严禁反复在气道内插吸,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尽量吸尽气囊处及口腔,咽部的分泌物。

对需要保留导尿的患者 在留臵尿管和更换尿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留臵的尿管要妥善固定,导尿管和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尿袋应低于尿管水平位臵。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尿管。每天应进行会阴护理至少Bid。倾倒尿液留取标本时,应防止尿液逆流。

对需要留取深静脉臵管的患者 臵管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臵管部位,应首选锁骨下,尽量避免股静脉臵管,覆盖深静脉臵管的敷贴应每天更换,更换时应无菌操作。

2.4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入ICU必须更换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专用鞋。确诊MDRO感染患者,只允许一名家属探视,并强调家属不允许与患者有任何接触,做好床边隔离。家属出入ICU时必须经过双手的速干手消毒剂的处理

2〃5 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树立使用抗生素之前先采集病原学标本。加强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计划的进行轮换使用。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能导致菌群失调,使细菌耐药率增加,同时也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5]。在临床输注上,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严格掌握执行给药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的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2〃6 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于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清醒的患者,鼓励他们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同时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加强消毒管理,及时有效的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有效的手卫生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ICU内MDRO的交叉感染及暴发,从而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2] 张润香,冯伟.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8-1139. [3]李毅萍,张景利,刘典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9-1080.

[4]许瑞宝,叶丽娟,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流行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9(5)215-216

[5]梁翠玲,车红英,庞晓军,等.562例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8):1144-1145

第三篇:ICU医院内感染控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控制已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ICU 是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ICU 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还会增加医院和患者个人的经济负担,给医院的医疗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而加强ICU 感染的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2006 年以来,作者通过对ICU 感染因素的防范,取得满意效果。

1 健全结构完善制度

本科的感染监控结构是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在医院感染科的指导下,明确各级感染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上下协调,结合ICU 的工作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完善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流程、行为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保洁措施,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

2 加强学习,提高感染监控意识

增强医务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医务人员重视并主动参与感染管理,才能使感染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科室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院内、科内制定的各项感染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的感染预防知识等,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3 制定ICU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3. 1 工作人员管理

保持工作服的清洁:接触特殊患者,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9MRSA) 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患者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戴防护眼罩。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患者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患者或医护操作在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 患者进行高危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9ABHR) 消毒法作为ICU 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使用抗菌皂液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9 乙肝指标阴性者) ,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 3. 2 患者管理

将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固定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患者。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重视患者的口腔护理。

3. 3 访客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探视时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 穿鞋套或更换ICU 内专用鞋;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戴一次性口罩;进入病室探视患者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患者周围物体表面;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 探视。在ICU 入口处,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3. 4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专用贴膜可达7d ,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使用精密尿袋更换1 次/ 周。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更换1 次/ 周,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3. 5 物品管理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 用500 mg/ 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 %酒精擦拭, 1 次/ d。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1000mg/ 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

2 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每天用75 %酒精仔细消毒擦拭,每位患者有专用的治疗盒、体温表、听诊器、手电筒,做到一用一消毒。患者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每天用500mg/ L含氯消毒剂擦拭,擦拭毛巾做到一用一消毒。

3. 6 环境管理

开窗换气2~3 次/ d ; 空气消毒器定时消毒,所有地面,包括患者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的病室,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至少1 次/ d。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至少消毒1 次/ d。

3. 7 医疗废物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加强医疗废物登记,使用锐器盒,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3. 8 抗菌药物管理

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3. 9 监测与监督

常规监测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3 种导管9 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 相关感染。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应进行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第四篇: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 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1、 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

2、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染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3、 气流组织:

(1) 普通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自然通风不良时应安装辅助通风设施。 (2) 洁净ICU:

1) 气流组织应为上送风下回风。

2) 当洁净ICU为正压时,压差梯度设计成病房>洁净走廊(缓冲间)>外界,病房大于走廊0.1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3) 当洁净ICU为负压时,有两种气压设计:洁净走廊或缓冲间为负压设计,走廊大于病房0.1Pa以上,走廊小于外界8Pa以上;洁净走廊或缓冲间设计为正压时,走廊大于病房8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4、 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的原则。

5、 有合理的人员和物品流程,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6、 医疗区域:

(1) 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12张为宜。

(2) 新建或改建ICU应设置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条件许可时设置正压和负压单间病房各一个。

(3) 每张病床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5㎡,床间距大于等于1m;单间病房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8㎡。

(4) 温度应维持在22~25℃,湿度应维持在50%~60%。

7、 手卫生设施:

(1) 洗手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纸,应尽量使用抗菌皂液。

(2) 洗手设施,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3) 每张病床均应配备卫生手消毒剂。

8、 在人员流动通道上不应设空气吹淋室。

二、 环境管理

1、 基本要求

(1) 污染的环境,应先去污,彻底清洁,再消毒。

(2) 清洁工具应标识清楚、分区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清洗消毒人员应接受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培训。 (4) 清洗消毒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 空气

(1) 普通ICU 1) 保持空气清新,每天应开窗换气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2) 不建议对空气进行常规消毒。自然通风受限时,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2) 洁净ICU 1) 使用中应每日自检正负压1~2次,方法:在门缝处采用烟柱、飘带,观察其气流方向,

吸入烟雾的房间为负压。但精确的压差应采用仪器检测。 2) 使用中应每日监测温度、湿度1~2次。

3) 定期对空气细菌菌落总数进行监测,每季度不少于1次。

3、 墙面和门窗

定期使用清水湿式,保持清洁、干燥。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4、 物体表面

应使用消毒剂对卫生间、污物处置间、洗手池等台面进行清洁消毒,每日至少一次。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5、 地面

所有地面,包括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等,应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班不少于1次。

6、 不适宜的做法

(1) 在室内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植物 (2) 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3) 在入口处放置消毒剂的脚踏垫。 (4) 在门把手上缠绕喷洒消毒剂的织物。

三、 人员管理

1、 医务人员

(1) 应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医生人数和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达到0.8:1和3:1以上。

(2) 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3) 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4) 上岗前应接种乙肝疫苗,每年宜注射流感疫苗。 (5) 进入工作区应着清洁的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2、 患者

(1) 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分开安置。

(2) 经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负压;条件受限时,单间普通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缓冲间。

(3) 经飞沫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缓冲间;条件受限时,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实际屏障。

(4) 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条件受限时,宜收治在相对独立的区域,病床间距大于等于1.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 探视人员

(1) 应以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向探视人员介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如手卫生、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2) 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探视,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或为婴、幼儿童,以及在社区感染性疾病暴发期间应谢绝探视。

(3) 应指导探视人员探视前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指导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四、 ICU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 基本原则:

(1) 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除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

(3) 各种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终末清洁消毒,使用中定期清洁消毒,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4)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处理。

(5) 应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首先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2、 呼吸机操作面板、监护仪面板、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等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于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每班不少于1次。呼吸机外壳、监护仪外壳等非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于1次。

3、 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湿化罐、湿化瓶、咽喉镜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

4、 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电筒、血管钳、剪刀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一床一套,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1次。

5、 经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专人专用,条件受限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 床栏杆、床旁桌、门把手等患者周围物品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每班至少1次。护理站台面、病历夹、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日擦拭清洁消毒至少1次。

第五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一、

1、 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 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 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 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 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 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 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 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 (8) 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 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 (2) 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 (3) 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 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 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 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 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 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 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 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第5课纸魔方课件下一篇:复杂多样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