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乳酸、血小板变化在小儿脓毒症应用的临床意义

2022-10-04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如并发器官功能衰竭时则称为重症脓毒症。抗生素对脓毒血症有一定的疗效, 由于脓毒血症临床指标众多, 规律不一致, 因此, 很难从根本上判断预后情况[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诊断参照2005年美国胸科协会/危重病医学协会共同拟订的标准[2]。对我院PICU小儿脓毒症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住院的脓毒血症患者64例进行分析。其中男44例, 女20例, 年龄3d~12岁, 全部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等各项指标均出现异常。

1.2 诊断标准

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 如感染、烧伤、创伤、胰腺炎等可引起脓毒血症。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2条即可诊断为脓毒血症: (1) 体温>38℃或者<36℃; (2) 呼吸>20次/min或PaCO2<32mmHg; (3) 心率>90次/min; (4) WBC>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细胞>10%。

1.3 临床症状

小儿脓毒血症的病程发展过程中常有炎症介质的激活和释放, 其中以细菌感染为主约占93%, 可引起体温升高或体温过低、白细胞升高或减少、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白细胞异常、神志改变等临床症状, 严重者可引起休克、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3]。

1.4 方法

除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 生命体征外, 分别取动脉血测乳酸值与静脉血测血小板数目在第1、7天、转出或死亡前的变化, 并计算死亡率及乳酸、血小板浓度与生存率的关系。

注:与死亡组比较, *P<0.05

注:与存活组比较, *P<0.05, **P<0.0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 (x-±s) 表示,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住院10d内, 存活41例, 死亡23例, 死亡率为35.9%。

2.2 存活组和死亡组乳酸、血小板比较

表1可见, 死亡组的平均乳酸浓度 (5.82±1.07) mmol/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 (2.64±0.83) mmol/L,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血小板水平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结果见表1、2。

3 讨论

脓毒血症是由感染、烧伤、休克、药物反应或免疫等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是危重症中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最常见疾病, 传统上将脓毒症归为导致A型乳酸酸中毒的病因, 正常人的动脉血乳酸的浓度<1.5mmoL/L, 静脉血乳酸浓度<2.0mmoL/L, 当血乳酸值>4.0mmoL/L时具有乳酸中毒的诊断意义[4]。在脓毒症高代谢状态时, 全身氧摄取减少, 局部组织缺氧, 组织无氧代谢使得血乳酸水平升高。本研究发现, 乳酸水平升高与脓毒症患儿的死亡率密切相关, 这与许多国内外研究是一致的。

摘要:目的 研究乳酸、血小板浓度的动态变化在小儿脓毒症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64例脓毒血症病人第1、7天、转出或死亡前乳酸、血小板的变化, 探讨乳酸、血小板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住院10d内, 存活41例, 死亡23例, 死亡率为35.9%。死亡组的平均乳酸浓度 (5.82±1.07) mmoL/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 (2.64±0.83) mmoL/L,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血小板水平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结论 动态监测乳酸、小板是判断脓毒血症病人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的患者, 预后良好。

关键词:脓毒症,乳酸,血小板

参考文献

[1] 邵利, 韩艳花, 王媛, 等.脓毒症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 2007, 50 (3) :171~173.

[2] 梁霞, 黎敏, 闫利霞.脓毒血症患儿血清白蛋白及血小板检测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 2010, 23 (11) :1002.

[3] 任成山.脓毒症的发病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10) :748~750.

[4] 王菲, 甘小庄.儿童脓毒症的血乳酸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刊, 2008, 43 (1) :27~2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激光测速仪在平整机组延伸率控制中的应用下一篇:农村小学想象作文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