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研究——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调研情况

2023-01-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更没有决策权。”所以, 实地调研就是为了切实搜集实际情况, 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逐步呈现的实际问题, 排查政策落实、推广中的遗漏, 进一步宣传政策和精神, 解答群众的疑虑和困惑, 利用研究专家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手段给地方基层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参考, 保证国家政策和精神“从点到面, 从小到大”有效落实。2018年6月, 调研组对咸宁市通城县6个村进行了为期4天的入户调查和深入访谈。共计发放问卷253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41份。基于政策理论的探讨和统计学的概率分析, 现将调研情况总结为“村际亮点”和“问题对策”两大部分。

一、村际亮点

(一) 农村基层智慧无限, 宣传形式丰富、实际、接地气

1. 反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进广告”

南林村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一系列宣传推广工作中亮点频频涌现, 让调研组惊喜感叹连连。因地制宜、灵活宣传的做法十分提倡和推广。

在村里不仅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宣传标语, 难能可贵的是创造性地将这些标语广泛设置于田间地头, 甚至在一些商业广告牌背面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在公园石凳中”

在崇阳县文化公园, 每一个石凳都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标语, 使市民在公园小憩时也能看到核心价值观植入宣传。

3.“五彩阶梯”

在熟视无睹的楼梯间隙中, 用五种亮丽醒目的贴条, 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宣传语。无论你是“抬头看路者”还是“低头族”, 五彩斑斓、表达形式生动、接地气的“五彩阶梯”尽显农村基层宣传工作人员的无穷智慧和宣传阵地的物尽其用。

4.“四点半教室”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 特别是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和周末, 处于监管“真空期”的状况, 青山镇南林村建立了“四点半学校”, 将放学后无人看管、接送的农村留守儿童归集起来统一照管、免费施教。还在留守儿童中选出了一批图书管理员, 表现优秀者可以获得价值100元以内的图书作为奖励。

(二) 移风易俗, 殡葬改革

通城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土地资源并不充裕, 全县针对封建丧葬思想比较严重, 乱埋乱葬, “活人墓”现象与习性根深蒂固, 造成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对此, 通城县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工作的管理、劝导、宣传等一系列工作。

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主动和红白喜事的村民联络沟通;完善“以奖代补”政策。对进入到殡仪馆安排治丧的实行“五减免”, 即遗体接运、灵堂租赁、家属住宿、火化、100元以内普通骨灰盒。此外, 地方政府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将骨灰树葬、花葬、草葬及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地方式, 以及传统土葬遗体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葬法也一并纳入奖补范围, 每例奖励2000元。本次调研过程中发现通城县的墓葬较为显眼, 但“活人墓”现象明显减少, 殡葬改革逐见成效。

(三) 树立和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大力推行环保餐具”

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农村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到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从源头抓起, 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 形成内生动力机制。

通城县各地深入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工作,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 免费发放环保餐饮具, 要求各村干部向老百姓发放宣传资料并发出倡议: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向一次性餐具说不。分别与各用户签订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用具的承诺书。对于使用环保餐饮举办酒席的, 村里每次还补贴50元清洗费。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减少了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 激励补贴机制也很好的带动了村民对环保餐具的使用和接纳。

二、问题与对策

乡村振兴的大好局势下, 农村正迎来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此次调查发现, 尽管农村基层干部作出了不少工作和努力, 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 问题

1. 农村基层干部的开展工作的形式单一, 缺乏带动性

农村干部在基层组织中既是领导者、组织者, 更是参与者和行动者。改革开放以来, 一部分村庄因工致富, 但多数乡村尚处于农村优质资源持续外流所引发的“空心化”格局, 加上基层干部的政治宣传单一、模式化, 农民的接受能力有限, 致使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宣传活动缺乏生动性和实效性。

2. 乡村振兴的劳动力缺乏问题

调研组走村串户进行田野调查, 受众大多为老年人, 所调研乡村的“空心化”问题十分严重。在村里, 大多数青年要么通过考学离乡进城, 要么外出打工挣钱寄回养家, 要么进城务工经商。他们活动的场所转移到城市, 生活的主要收入也来自城市。缺少了最有活力的青年和壮年人群, 乡村振兴失去了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支撑。因此,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3. 农村地区信教问题

调研组发现, 在所调研的几个村落, 农民信教比例约在10%左右。并且由于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 信教的老年人参加教会时往往会把家中的未成年人一同带去。调研组还发现有个别教堂甚至建在了村委会隔壁。

(二) 对策

我们了解到, 这些问题的出现的原因除了历史遗留问题, 还跟农村地区差异性、独特性相关, 所以, 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必须发挥和利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农村基层人员将国家的大政方针落细落小落实。

1. 依托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 优化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

农村的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地方和群众中去的一个重要的枢纽。目前来看, 基层干部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种是能力强, 脑子活, 善于掌握新信息, 使用新方法的新型青年基层干部;一种是资历老, 也肯做事, 但能力欠缺, 工作少有新意。关键一点, 个别乡镇基层干部的待遇和编制不够完善, 导致基层人才流失或是工作积极下降。应当根据“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给予基层工作人员应有的待遇和编制配备, 有了生活保障和归属感, 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服务群众。

2.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抢夺思想阵地, 要注意“化大为小”

思想领域是重要阵地, 你不去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 多元文化和信息的逐步影响, 思想领域的捍卫显得尤为重要。信教的农民之所以会逐步增多, 我们反观其原因发现, 教会在向农民传教时, 会挑选农民能产生共鸣或共情的案例。比如老百姓看病难, 他们就会讲信教后, 身体和精神面貌转好的事例, 甚至会请到现身说法的人来力证效果和真实性, 抓住了农民内心的期许, 很容易打动农民。

农民群众的教育程度较低, 一般不太能理解理论性和政策性的“大道理”, 要量体裁衣, 按照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 将“大道理”转化为“小道理”, 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 积极搭建“小舞台”, 在不同的“小场合”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结合群众身边发生的小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大道理”。

3. 做好斗争工作, 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斗争最前沿。此次, 调研组发现个别乡镇遭遇过自媒体敲诈, 一些有强烈目的性的自媒体公众号夸大事实, 通过曝出来的所谓的负面猛料来直接敲诈相关单位, 让有关单位来与自媒体运营人员联系, 以金钱的形式进行删帖。要采取严厉、有效措施, 让自媒体的违法成本加大, 坚决打击自媒体的“敲诈”行为。同时, 基层单位也要警惕自媒体的“敲诈”, 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法律, 秉承“四个自信”, 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公正、法治”。

摘要: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扎地生根, 能否切实发挥作用, 关乎占有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基数的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关乎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发展与稳定。此次调研力求发现亮点或问题, 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发挥实地调研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研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研究下一篇:濮城西区沙二上1高渗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