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史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基督教会史范文

基督教会史

基 督 教 会 二 千 年 历 史 速 写

每一页的教会历史都是救恩历史的一部分,借着教会的宣讲及生命的见证,把神的道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况活现出来,成为一种改造生命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教会每一页的历史都是坚贞不移的信徒用血和汗写成的。不少信徒为了忠于神所托付的使命,不辞艰苦地将福音带到不同的地域与文化,并且在面对逼迫时,不惜将生命浇奠。他们的血便仿佛种籽一样,在不同的地区萌芽生出教会来。然而,在过去一千九百多年中,教会也经历了多次的挫败,有时面对挑战时畏缩妥协;有时被外在的势力渗入,分化教会,使教会沦于败坏光景;有时因人的软弱,在高举教义真理时却忘记了爱心的实践,因而造成教会分裂,使神的名受到莫大的亏损。正因为教会经历过多次的挫败,我们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教会的历史是神的信实不断展现的历史。无论在什么时代,当教会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神便兴起祂的仆人,配合各种环境的因素,洁净教会,复兴教会,使她从颓败中起来,拓展神的国度。

在我们比较深入去谈论教会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所遭遇的各种困难之前,我们不妨概略地将教会接近二千年历史的一个轮廓勾划出来,好让大家先有一幅比较完整的图画。

为了方便起见,很多史学家都将教会的历史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初期教会史,由基督及使徒建立教会开始,直到第六世纪末年。史学家以六世纪末作初期教会史的完结,乃因教会于六世纪末已进入一新的历史形势。自五世纪开始,罗马政府对西罗马帝国已失去控制,西罗马帝国渐趋全面崩溃。然而与此同时,那里的教会却日益壮大,渐渐成为普世教会的领导。使西罗马帝国的教会兴盛的关键人物乃大贵格利(或作贵格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 约540-604 A.D.),他被视为最后的教父,也是第一位教皇,是罗马天主教传统的开山祖师。因此大多数史学家都以贵格利一世登基作教皇的那年为罗马天主教传统兴起的肇始。正因这缘故,第二段的教会历史便是由主后五百九十年(即贵格利一世即位那年)开始,直至主后一五一七年1517马丁路德发动改教运动为止。史学家称这段历史为中古教会史。第三便是现代教会史,由改教运动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

每一段教会史都有其特色,有它时代独特的契机,也有其独特的问题与危机,更有其独特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历史独特的地方。

初期教会:

初期教会的发展本身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当使徒们一个接一个离世以后,教会便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教会一方面要继续使徒宣教的工作;但在另一方面,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教会在失去使徒属灵权威的领导下,如何保持纯正信仰及合一的见证?这是教会当时的问题。在这时期,教会一方面尽量保留使徒在世时的言论与教导,在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属灵领袖必须被坚立起来。我们通常称这时期为"后使徒时期"。这时期大概从主后一百年开始至主后一百七十年左右。在这时期,教会权威的形式开始产生变化。起初使徒直接地从基督承受使命去见证、传递祂的启示,因此对于教会信徒,他们的言行,都带有代表基督的权威。但他们去世后,教会便得依据另一种信仰、生活的指标,于是一些被教会普遍公认的文献及信条开始出现,以作为信徒信仰、生活最可靠的参考。圣经的正典便是在这时期开始形成的;比较详细的信经(如使徒信经)也纷纷在这时期出现。在这时期,信仰的表达都是非常单纯,没有深奥抽象的阐释,并且非常着重信仰在生活上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时期也是教会经历很大的逼迫,却又扩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教会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教会的组织还很简单,异端的影响仍未太猖獗,因此信徒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时的信徒绝大部分是基层的。这时期史学家称之为"后使徒时代"(Post-Apostolic Age)。

接着便是"尼西亚前时期"(Ante-Nicene Age)的历史,由主后一百七十五年开始至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尼西亚会议为止。这段时期无论在内忧和外患上,教会都经历很大的压力。外患方面,就是教会接二连三的受到国家严重的逼迫,而异教徒的哲学家、文学家也多方面提出问难与攻击。内忧方面,就是教会内极端的信仰表达以及异端也多起来。因此在这时期,教会不单要向政府申辩,更要对应敌基督思想的挑战,同时也要为纯正的信仰争辩。因此,这时期最大的特色,便是基督教正统神学思想的发展及护教运动的兴起。同时,教会在迅速的扩展中,开始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崇拜的内容也慢慢丰富起来。此时的教会不再是低下层所独占的了,基督教已渐渐渗入中、上层,因此不同阶层相处的种种问题便开始出现在教会中。

"前尼西亚时期"之后便是"尼西亚时代"了。这时的基督教,因着君士坦丁大帝的归信,已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逼迫的忧虑没有了,但内部的种种问题却浮现出来。最严重的问题是教会开始趋于世俗化和结构化。为了避免受这种趋向的败坏,不少信徒退到荒漠中,企图透过在独处中的安静与严谨的操练,保持圣洁的生活。修道主义的兴起便是这时代的特色。这时代另一个特色是神学争论的普遍。为了要排解这些神学争论,教会就得继续不断地召开大公会议。教会的分裂也因这些争论和会议渐趋严重。

进入第二段的历史,我们看到罗马帝国不断萎缩,蛮族经常入侵,罗马军竟无力抵御。主后四百一十年,哥特人攻入罗马城,使整个罗马帝国举国震惊。当时便有不少人认为这事件是罗马亡国的先兆,是罗马人背弃他们的天神所招致的惩罚。主后四百七十五年,蛮族再攻入罗马城,四处抢掠,若不是罗马的大主教苦苦央求他们不要焚城,恐怕罗马城便付之一炬。在这里顺便提一提,就是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已不在罗马,而在小亚细亚旁边的君士坦丁堡。自从主后三百一十五年君士坦丁迁都以来,整个罗马帝国的重心便从意大利向东迁移,这便造成意大利及意大利以西的国境空虚。小小的一队蛮族往往可以攻城劫掠,来去自如。帝国因无暇西顾,竟任由罗马帝国的西边自生自灭。正因如此,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西边的政治、经济及宗教领袖,蛮族入侵后,协助及领导人民重建家园的,往往是罗马的大主教。罗马天主教也就是这样渐渐壮大。在东边,神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下来,一个神学问题的纠纷解决了,另一个又出现。信徒的信仰生活已渐渐失去其活泼的能力。就在此时,大约是在主后六百三十年,回教突然兴起。回教徒在主后六百三十七年攻入耶路撒冷,不到两年,整个叙利亚也陷入他们手中。在五十年内,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大部分都落在回教徒手里,而教会却退缩到君士坦丁堡附近一带的小小角落,教会可算损失惨重。

当时的形势的确非常不利,西罗马帝国经常受蛮族的侵扰,人民不能安定生活;而东罗马帝国则落在回教徒手中。这真是令人觉得黯淡的时候,因此很多史学家称这时期为"黑暗时代"。我们要弄清楚,"黑暗时代"并不是指教会内部黑暗,而是指整个罗马帝国的文明趋于崩溃,在多方面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不少文化的遗产也渐渐失落。反过来,教会是保留那些文化遗产的使者;例如在很多地区,在蛮族入侵时,农民往往迁逃,以致不少农地荒废,甚至连耕作的技术也都失传了。教会很多修士便负起耕作的任务,并且保留了耕作技术。其实这时期也有它光明的一面。这时期是教会向欧洲西边及北边扩展神速的时期。以罗马为基地,教会差遣传教士带领蛮族归主。从主后六百年到七百五十年间,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以及盘踞于现今德国、法国地区的蛮族,全部归信基督。再过不多时候,北欧也归入了基督教的版图内。

由于东边的教会大大的萎缩,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大公教会最有影响力的人,而罗马教会因其宣教的成就,也成为欧洲所有教会的母会,受她的牧养与管辖。于是罗马天主教便日益壮大,而一度极具影响力的东方教会在历史上竟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以后教会历史的焦点,几乎完全在西方教会的发展。

教皇的势力日益壮大,教会的地位日高,权力的斗争及各式各样的腐败也开始出现。意大利的贵族经常控制教皇的推选及其他的政策,因此,一些德性败坏的人竟也当起教皇来。从主后九百年开始,教皇的威望一落千丈,几经改革也无法扭转。在上的如此,在下的也如此,很多主教主管数个教区而从来不负牧养的责任。不单如此,他们竟将一些有利可图的圣职售卖,很多圣职人员的道德生活败坏非常。因此缺乏牧养和真理的教导,民间的各种迷信渗入平信徒的信仰生活中;有时圣职人员更利用这些迷信鱼肉信徒,如颁布、售卖赎罪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神学方面,经院学派兴起,神学的反省几乎完全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系统俘虏。理性的论证往往取代了对神话语的聆听与阐释,神的道被化成一套一套抽象玄奥的系统,与信徒的信心经历及生活相去不知千里。

在这情况下,上至教皇,下至信徒,都觉得教会急需改革,但他们不知从何着手。偶尔有几声旷野的呼喊,但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到了十六世纪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及文化意识的蜕变已由渐变而转速,急剧变革已如箭在弦。当一切条件就绪,马丁路德于一五一七年发动的改教运动便展开,对罗马天主教的信仰作出全面的检讨、批判与改革。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如星火燎原一样地迅速蔓延,最初在德国,后来在瑞士、法国展开。不久,英国因亨利八世未能取得教皇批准他与皇后离婚,因而与教廷决裂,另一形式的改教运动也在英国展开。在德国的改教运动产生了信义宗的教会;在瑞士,因慈运理(Zwingli Ulrich Huldrych, 1484-1531 A.D.)及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A.D.)领导的改教运动产生了改革宗的教会;在英国就产生了圣公会。信义宗与改革宗在欧洲不同的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丹麦、瑞典、挪威受信义宗的影响极深,而苏格兰、荷兰、比利时则受改革宗的影响较深。在英国,一些不愿接受圣公会体制的信徒在十七世纪远渡重洋到北美洲寻求教会自由,这是美国立国的先祖,他们大都受改革宗的影响极深。然而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波兰这些地区,改革运动因着各种因素而节节失利。所以改革运动以后,天主教的传统依然很牢固地坚立在这些地区。如此一来,教会便呈现分裂之势;天主教与改革派三百多年来一直彼此敌视。而在改革派中,不同的宗派因着信仰表达的重点不同及体制上的差异,也形成了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势。

在十

七、十八世纪,天主教方面将精力倾注于传教的事工上,他们在拉丁美洲、亚洲,甚至在欧洲本身都有相当的成就。而此时,改革派却纠缠于宗派间或宗派内的神学争论中,将不少精力虚耗,在传教方面几乎交了白卷。

十七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精神文明正发生很大的变化。理性主义渐渐抬头,科学也相应快速地发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一种机械的宇宙观,认为宇宙就好像一个机械的系统,里面一切的现象都可以用机械的科学原理解释。于是,信徒的信心受到严重的考验;基督教的信仰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为了应付这些挑战,一些神学家竟削足适履地将传统的信仰妥协,因而产生所谓自由派神学。在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西方在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之间,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这却带来西方精神生活的空虚,而教会也因此感受物质主义很大的压力。教会面临世俗化的危机。

然而在另一方面,十

八、十九,以至二十世纪初期却是教会复兴更新的时期。自十八世纪末,复兴的火焰由英国燃烧至美国,再由美国蔓延到其他地区。这股复兴的火与教会传教的热忱相辅相成。因此,在这二百年来,改革派教会的增长也是空前未有的。

到二十世纪,教会面对着各种不同的挑战,就如共产主义,物质主义,民族主义等。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二十世纪是基督教节节败退的时期。共产主义在六十多年内席卷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而欧洲的教会似乎不断萎缩。然而,教会的生命力真是惊人的,在种种狂潮的冲击下,教会却不单没有退缩,反而有扩展之势。在主后一九八二年牛津大学出版的一份研究中,发现基督教仍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教会也在不断地增长中。

二十世纪是西方传教士撤退时期,也是本土教会兴起的时期。许多第三世界的教会在负起自治、自养、自传的责任后,发展极其迅速。而教会史也从以西方教会历史为主导的阐述转向多元的历史阐述,而从多元的历史发展中寻求普世的意义。

二十世纪也是合一运动开展的时期,但可惜合一运动稍为开展,在仍未能将不同宗派的距离拉近前,便大谈世界宗教的对话与合一,因而在推动天主教,东正教及基督教对谈、合作与合一方面,没有产生突破性的果效。而不久,合一运动的焦点也渐渐转移,从比较著重合一的讨论与活动,转移到政治及经济的解放,因而在第三世界的神学及教会生活,引起颇大的变化,也同时迫使普世教会正视信仰与处境的关连。我们可以说,二十世纪教会的宣讲是从过往回应理性思辩的时代潮流,转向回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形势。

有人认为二十世纪教会最大的发展会在非洲和亚洲;在非洲,教会的宣教工作已经有相当的成就,而在亚洲,我们仍在起步的阶段。面对这么广大的禾田,亚洲基督徒的责任真是重大。

第二篇:《基督教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基督教史,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二、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这门课的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基督教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基督教的基本知识,把握它的主要特征,熟悉它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文化互动、及它在思想上的影响等,同时洞察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内容(主要纲目,学时分配)(见另件)

四、教材(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见另件)

《基督教史(教程)》大纲(共32学时)

导 言(1学时)

一、基督教史的定义

二、基督教史的学科分类

三、基督教史的分期和内容范围

四、学习基督教史的意义

第一编 古代基督教

第一章

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1.5学时)

一、宗教的产生暨上古犹太史

二、犹太教的产生

三、犹太教圣经的形成

四、《创世纪》的内容梗概

五、犹太教的简单总结

复习思考题: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第二章

时代背景和基督教的产生(2学时)

一、犹太民族的分化和政治宗教派别

二、犹太人民大起义

三、各种哲学、宗教对基督教形成的影响

四、《启示录》反映的原始基督教情况

五、耶稣其人其事其主张

六、使徒保罗和原始基督教

七、基督教战胜其他宗教的原因

复习思考题:为什么基督教能后来居上战胜其他宗教

第三章

基督教概况(2学时)

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仪式的形成

三、教会组织的形成

四、基督教经典的形成

五、《新约》各卷的定型

六、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主要区别 复习思考题:基督教与犹太教的主要异同

第四章

受迫害的早期基督教及其蜕变(1.5学时)

一、犹太教、多神教迫害基督教的原因

二、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

三、基督教的演化、蜕变

四、教会组织的发展和上层腐化

五、教会争取罗马统治者

六、罗马当局利用基督教

复习思考题:教会上层和罗马当局如何相互争取利用

第五章

基督教的国教化和衰落(2学时)

一、尼西亚宗教会议和尼西亚信经

二、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三、教会富裕化和新剥削者

四、教会统治集团与教皇

五、奥古斯丁与教义的发展

六、教会内部的继续演变

七、异教、敌基督者与无神论

八、异端运动与罗马帝国衰亡 复习思考题:奥古斯丁对教义的发展

第六章

古代基督教的宗教生活(1.5学时)

一、宗教崇拜

二、教会礼仪

三、禁欲和修道

四、宗教节日与节期

五、圣徒崇拜与朝圣

六、教会音乐与教堂建筑 复习思考题:禁欲与修道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编 中世纪基督教

第七章

中古初期基督教的萎缩、恢复和发展(1.5学时)

一、基督教在蛮族中传播

二、教会发展为大封建领主

三、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四、9至11世纪教会的发展与传教

五、神学的复兴和争论

复习思考题: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政教关系

第八章

拜占廷的东正教(2学时)

一、西罗马灭亡后的东派教会

二、东西两派教会的争端

三、东西两派教会的争夺与东欧基督教化

四、东西教会的决裂与世界宗教的形成

五、佛罗伦萨宗教会议和拜占廷灭亡

复习思考题:基督教何时发展成世界宗教,理由如何

第九章

基督教走向全盛(1.5学时)

一、教会的世俗化和修道院的发展

二、克吕尼改革运动

三、教皇与皇帝的权力斗争

四、教会经济势力继续膨胀

五、神权统治下的社会等级和教士等级 复习思考题:克吕尼运动与政教权力斗争

第十章

教会控制社会生活各方面(2学时)

一、教会法及其来源

二、教士、教会的特权和义务

三、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四、神学的顶峰与托马斯·阿奎那斯

五、经院哲学

六、群众的宗教生活

复习思考题:托马斯·阿奎那斯的神学理论

第十一章

十字军东征(1.5学时)

一、十字军东征的宗教和历史背景

二、第一次十字军和军事修会——骑士团

三、第四次十字军和天主教、东正教的敌对

四、其他诸次十字军

五、十字军东征的后果

复习思考题:军事修会骑士团与十字军东侵 第十二章

教会由盛转衰(1学时)

一、神秘主义、异端、起义

二、托钵修会和宗教裁判所

三、阿维农之囚和天主教会大分裂

四、教会的搜刮、腐朽和镇压群众

复习思考题:天主教会是怎样陷于大分裂的,影响如何

第三编 宗教改革

第十三章

宗教改革概论(1学时)

一、对宗教改革的各种解释

二、宗教改革的阶段划分

三、宗教改革在欧洲和基督教史上的地位 复习思考题:宗教改革运动的起止点和阶段划分

第十四章

路德以前的宗教改革(1学时)

一、威克里夫

二、约翰·胡司

三、圣杯派、塔波尔派、胡司战争

四、15世纪末教廷和教会的地位

复习思考题:怎样认识宗教改革前夕教会和教廷的地位与权势

第十四章

路德和德国的宗教改革(1学时)

一、路德的宗教政治思想和改革活动

二、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性质

三、路德教派的特点

四、德国新教诸侯与宗教改革 复习思考题: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和实践

第十六章

加尔文和瑞士的宗教改革(1学时)

一、慈温利在苏黎世的宗教改革

二、加尔文的改革和预定命论

三、日内瓦政权的政治体制和阶级属性 复习思考题:加尔文与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异同

第十七章

各国宗教改革述评(1学时)

一、英国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法国宗教改革和胡格诺战争

三、尼德兰宗教改革和革命

四、瑞典的改革

五、波兰的改革

六、宗教改革评价

七、宗教宽容

复习思考题: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和作用

第十八章

天主教的改革(1学时)

一、西班牙、意大利的天主教改革

二、教会团体的改革

三、耶稣会的成功

四、教廷的改革

五、特兰托宗教会议

六、天主教改革总结

复习思考题:天主教被迫改革的内容和性质

第四编 近现代基督教

第十九章

英国清教徒革命(1学时)

一、清教的形成和宗教改革的深化

二、斯图亚特王朝初期清教的发展和斗争

三、革命、内战与清教徒

四、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五、革命和清教运动的几点总结 复习思考题:清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第二十章

自主的东正教和它的特点(1.5学时)

一、东正教的自主教会

二、俄罗斯正教的历史

三、尼康改革和俄罗斯正教的派别

四、东正教的教义、礼拜、圣事

五、东正教的教阶、教堂、节日

六、修道制度和著名修院

七、东正教的特点概括

复习思考题:怎样看待东正教的保守性和民族性

第二十一章

中国基督教(2学时)

一、唐代的景教

二、元代的也里可温教

三、明清之际的天主教

四、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大举传入及其后果

五、新中国建立后的现代基督教 复习思考题: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在华传播的不同性质和功罪

第二十二章

世界最大之宗教基督教及其近现代化(1学时)

一、基督教向全球扩展成为世界最大宗教

二、近代化社会和近代宗教政策

三、普世教会运动和基督教国际组织

四、现代基督教的世俗化趋势和原因

五、基督教世俗化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现代基督教世俗化的原因和意义

《基督教史》主要参考书目

张 箭

0

1、社科院宗教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中国社科出版社,1979年。 0

2、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马恩全集》第19卷。 0

3、恩格斯:《启示录》,《马恩全集》第21卷。

0

4、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马恩全集》第22卷。 0

5、中国基督教协会:《新旧约全书》,南京,1980年。 0

6、张久宣译:《圣经后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 0

7、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 0

8、考茨基:《基督教之基础》,三联书店,1955年。 0

9、杨

真:《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1979年。

10、穆

尔:《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11、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

12、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13、马超群:《基督教两千年》,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

14、徐怀启:《古代基督教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

15、郭振铎主编:《宗教改革史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6、张

绥:《东正教与东正教在中国》,学林出版社,1986年。

17、顾裕录:《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9年。

18、诺维科夫:《宗教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19、陈麟书:《宗教学原理》,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 20、伯克富:《基督教教义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21、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

22、姚民权、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23、唐志杰:《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24、Johnson Paul: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New York, 1980.

25、Arber Edward: The History of Catholicism, London,1979.

26、М.Э.Поснов: 《 История

Христианской

Церкви 》, Москва , 1964.

27、А.И.Андреев: 《 Краткая

История

Православия》, Ленинград , 1989.

四川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 张箭,1992年11月初订, 1998年11月修订,2004年11月再修订。

第三篇:基督教会丧葬挽联

主内丧葬挽联

1. 谢绝尘世苦,得享天上荣(蒙召归天); 2. 身卧安息地,灵归极乐天(安息主怀); 3. 离世上天见救主,入列团契众圣徒(永住天家); 4. 息其劳苦归天家,得享永生在乐园(乐园安居); 5. 身卧尘寰盼复活,灵睡主怀享安息(基督我主); 6. 挥泪辞亲暂相别,含笑归家盼永聚(出死入生); 7. 灵由神赐仍归主,体从尘出终回地(救恩永存); 8. 神施拯救子子孙孙,主赐平安时时事事(上帝洪恩);

第四篇:基督教会洗礼的意义

圣经:

1、太28:19—20……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2、可16:16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

3、约3:5……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

4、徒2:38……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得赦

5、徒22:16起来求告神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

6、罗6:3-4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

7、加3:27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8、弗5:25—26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

9、多3:5他(基督)便救了我们……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

10、来10:22……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11、彼前3:21这水挪亚时代的洪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子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

什么是洗礼?我们为何要受洗?洗礼是照着主耶稣在太28:19所吩咐的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向受洗的人把他浸在水中,旧约犹太人有类似受洗的仪式,受割礼(创17:10—14)使徒保罗指出信徒不再接受肉身的割礼(西2:11-12)水洗已取代了肉身的割礼在基督里主已替我们施行了属灵的割礼,把我们的旧人犯罪的天性除掉,施洗约翰,施行的是悔改赦罪的洗礼,可1:4。但这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乃是从天上来的指示,可11:30。许多人接受他的洗礼,路3:7但有些文士们不愿受他的洗礼,因此灵性遭受亏损……没有受过约翰的洗,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路7:30)约翰单为那些结了悔改的果子的人施洗,并举出所要求的果子(路3:8-14)-5加5:22圣灵的果子有显著的相似,洗礼不意味着重生或赦罪,乃是说明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是里面的一种实在真正的回转。归还的一种明显的标记。

(一)是顺服基督的命令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注意在受洗之先必须相信;

(二)效法基督的样式彼前2:21……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是脚踪行(约13:15)

该在何时受洗,不是我要得到罪的赦免之时或我决定要作一个基督徒时或要在社交生活中更进步或为事业结婚的目的,而是长大到了解受洗之意义同时也达到先相信认罪悔改与主同死同埋葬同复活,是对世界的死和埋葬,复活表明今后是为主而活在于里面属灵的意义,洗礼是一种信心行动被神恩召有能力过得胜生活,洗礼是一种命令,必须服从和降服连主耶稣在世都受了洗来成就诸般的义,我们更当如此我们用虔诚态度坚持地追求入洗礼的意义过得胜生活,荣耀归主名。

二、圣餐礼

擘饼聚会

主耶稣离世之前和门徒在一起吃了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去后主给11位门徒设立了另一件圣礼擘饼,林前11:23—29太26:26—29,可14:22—25路22:14—20约13:1—30从以上经文来认识理解擘饼聚会的属灵意义无酵饼是主为我们舍去他的生命身体,杯是主用他自己的血在神与人之间所立的新约,吃饼端杯一为纪念主,二为表明主的死

(三),等候主的再来太26:29我们照主吩咐的去行,保罗告诫我们,参加擘前要按理慎重郑重,不这样先省查自己,没有对付好罪,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受洗的人必须真正悔改,信靠主耶稣神的独生儿子,明白一些基本道理,在生活中有重生的表现,凡犯罪如淫乱等严重罪行信徒应暂停他参加擘饼的权利。

擘饼后不是马上到购物中心菜市场去购物,主的门徒第一次圣餐后就找一处安静祷告的地方,让这祝福能更加进深,在生活中长进,天天在主里得胜荣耀主名,传福音要谦卑,毫无惧怕来到主桌子前存着感恩赞美的心纪念主,并默想主的救恩,主在世所受的苦,十字架的道路,我们要跟从主

走十字架道路,常常祷告多读圣经预备迎见主再来感谢主大爱,感谢主的厚恩。

第五篇:基督教会新年崇拜台词

(一)亲子表演舞蹈《牵我手》

敬爱的父老长辈,亲爱的弟兄姊妹,小朋友们,新年快乐,主内平安!旧岁已经过去,新年已经来到,回首过往,一路上都有上帝的同在,他引领我们走在平安的路上。展望未来,我们基督徒不要有担心和忧虑,让我们紧紧抓住天父的手,让他牵我们的手,生命中有神的应许,有主的相伴,就有力量,就有盼望。下面有请一群活力四射的妈妈们和她们可爱的宝宝们一同表演亲子舞蹈《牵我手》

(二)舞蹈《不停赞美》

赞美是我们基督徒崇拜永恒的主题。赞美就是荣耀圣名。哪里有赞美,哪里就有神的宝座。哪里有赞美,哪里就有神的同在。回想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得蒙多少的主恩,所以我们要不住地感谢,不停地赞美。下面分享舞蹈《不停赞美》

(三)舞蹈《光明之子》

我们是上帝的子民,是光明之子,我们内心充满喜乐,耶稣在我们的心间洒下信心的种子,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冲破黑暗的种种考验,阳光为我们绽放笑脸,黑暗已经离我们好远,笑声与歌声响彻天边,让我们向整个世界宣告我们是光明之子。接下来请小朋友们为我们带来舞蹈《光明之子》

(四)少年诗班《一年如一日》 《喜乐如泉源》

每一年都是新的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跑线,每一年也都有新的恩典,愿我们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在新的一年唱新的诗篇,把新年谱成最新最美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年,耶稣的圣灵是我喜乐的泉源,他的话语是我们平安的亮光,生活的力量。 接下来由我们的少年诗班献诗,第一首《一年如一日》第二首《喜乐如泉源》

(五)交响乐 《主爱拣选》《欢乐颂》《是因着爱》

是因着主耶稣基督的大爱,我们蒙主拣选,罪得赦免,得着新的生命;是因着主耶稣基督的大爱,我们进入青草地溪水旁,畅饮生命甘泉。我们欢欣喜乐,我们的内心向主敞开,在新年的第一天我们一同欢乐来颂赞。最后由我们教会的交响乐团演奏分享《主爱拣选》《欢乐颂》《是因着爱》

结束语

主赐下的恩典我们永远述说不完,赞美的歌声也永远不会停歇。在新年里愿主让我们恩上加恩,力上加力,原圣灵的喜乐永远充满你我。今天的新年崇拜马上就要结束,下面有请_______为我们祝福祷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警察讲政治范文下一篇:剧场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