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draftfcb

2023-06-28

第一篇:走进上海draftfcb

走进上海老校园(四) 上海交通大学

走进上海老校园

(四) 上海交通大学

走进上海老校园

(四) 上海交通大学

在走访完中山公园后面的华东政法学院后,紧接着就来到了位于徐家汇附近华山路上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探访上海老校园里的优秀历史老建筑。

学校大门建于1935年6月,建成后沿用至今。1985年进行过大修。校门的基座及墙裙采用古朴石材,砌以清水砖墙,并用白石灰勾缝。校门拥有传统中式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件,屋顶饰以彩画,校门外有校门桥,初建时为木桥,1926年校庆30周年时,1927届校友捐资将其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后因华山路扩建,河渠被填平,但校门桥的栏杆和灯柱至今保留,栏杆上仍镌刻“校门桥”三字。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顶尖学府之一,前身是盛宣怀于1896年(光绪22年)创立的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 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为国内外所瞩目,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特别是工学、商学、医学。上海交大也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母校。

走进校门,首先看到是学校办学初期留存下来的一些石质的物件,南洋公学界碑和石碾。

界碑为花岗岩质,长190厘米、宽33厘米、厚14厘米,上书“南洋公学”四字,为建校时所埋下。石碾亦为花岗岩质,直径76厘米,长126厘米,重约2-3吨,一侧有“南洋公学工程备用”字样,为建校时平整地面所用。这是学校老图书馆的背面,

老图书馆于1918年2月20日开工,1919年10月10日建成,总耗资8万多元。建成以来,这座建筑先后迎来了成千上万的学子。它也作为上海图书馆界高雅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和摄影作品之中。 大楼共三层,设有杂志阅览室、普通阅览室、研究室、自修室和陈列室等。楼内有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校史馆馆名。站在三楼的小阳台上,能俯瞰大学校园里大草坪。可惜!因是星期天,校史馆不开放。

该楼为三层楼洋房,既有代表着西方古典主义的罗写科林斯柱式(corinth )风格的表现,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及对比色彩的运用。

新中院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

此楼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

上院是学校大草坪北侧的一栋教学楼,建于1954年。原为上院所在地,由于1953年上院年久失修,屋架墙壁倾斜严重且保险公司不再续保,学校遂报教育部拆除并在原址修建新上院。

新上院中国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主体结构遵循苏联建筑风格,立面多以民族纹饰装饰。总平面呈工字型,高五层,其中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主楼后部有若干阶梯教室与活动室。新上院于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新上院2012年后将作为包兆龙图书馆整修后的图书室使用。

该馆由包玉刚捐赠1,000万美元修建,以其父包兆龙命名,1982年6月奠基,1985年10月落成。馆名为叶剑英于1982年10月题写。共有藏书约116万册,阅览坐席约800个。

百年校庆里程碑位于大草坪中央,是为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所立的纪念碑。

该碑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以暖灰色花岗岩为碑面。纪念碑为不锈钢环所围绕,周围有花岗岩台阶,象征交通大学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台阶上有浮雕,象征交通大学所经历的百年沧桑。碑北面有一喷水池,池中有由广西白大理石底座托起了五个印度红花岗岩石球,中间主球可以转动,象征交通大学永恒的生命力。北面红色花岗岩上海刻有百年校庆志和校友捐赠名录。校内许多活动在此碑前举行。

交通大学日晷始建于1925年,后于1988年重建,现位于大草坪南侧,正面刻有“与日俱进”四字。

1925年9月27日乙卯级同学毕业十周年返校时,曾于大草坪南侧修筑日晷台一座,背后刻有捐赠者姓名。1938级校友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时重建,今在上方放置有现代日晷仪。应该是五卅惨案纪念碑吧?英烈群雕史霄雯、穆汉祥烈士纪念碑此样式的建筑往后可能不会再建造了吧?交大体育馆为中国高校最早建立的体育馆之一,由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张铸发起并建成于1925年。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共有三层,底层有办公室、浴室、乒乓球室和小型游泳池,二层为室内篮球场,南侧有小型舞台,三层有室内跑道,也可作球赛看台。总办公厅也称容闳堂,1933年建成。建筑采用西方仿古典主义式样,以赭红色为主色调。

该楼建筑面积为2,121平方米,共有62间房,造价为131,836.07元,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行政中心。设计师为庄俊,门额上的“总办公厅”四字为胡汉民所题写。

工程馆为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北部、新上院和包兆龙图书馆北侧的一座建筑,落成于1932年,由张元济、王清穆、唐文治、蔡元培、陆梦熊等人募资兴建,设计者为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工程馆是一座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2004年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楼内的建筑风格也显得宽阔、大气。走廊非常的宽阔,在校园教学楼中很少见。

工程馆为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共有二层,平面呈“口”字形,这是中间的天井。

饮水思源为一座铸有交通大学校徽的纪念碑,位于执信西斋前。最早修建于1933年,现址为1979年重建的复制品。其复制品亦广泛分布于继承交通大学的五所学校校园中。

执信西斋前的喷水池中央。纪念碑上方铸有80齿的交通大学校徽。其基座为水泥制大理石贴面,正面刻有当届学生陈汝善之父题写的“饮水思源”,下方刻有“民十九级建赠”,背后刻有1930届全体116名同学的姓名。

执信西斋是为于校园西侧的一座学生宿舍,始建于1929年。初名西新宿舍,为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而定名为执信西斋。孙科题写的奠基石

执信西斋始建于1929年8月1日,于1930年1月20日完工,3月28日举行了落成典礼。为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中间高三层、两翼高二层,总体布局构成U形。砖木结构、外墙红砖白缝。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共计卧室152间、可容纳304位学生。造价70300两银,由校长孙科奠基,设计师为范文照。

执信西斋建成时设施相对其他宿舍较为完备。宿舍为二人间,环境宽敞,并在楼下配有阅报室及交谊室。受到学生欢迎及各界赞誉,落成之时亦受到沪上报章报道。当时的在校生曾在校刊上撰文称赞。最早入住的1930届学生更为感谢学校修建宿舍,捐款在执信西斋前修筑饮水思源碑,后成为交大标志纪念物之一。

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校长黎照寰为孙中山好友,将执信西斋辟为临时病房以协助宋庆龄、何香凝建立的国民伤兵医院。淞沪抗战期间的十九路军伤兵多通过虹桥路送入执信西斋救治。 其后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钱学森、江泽民等交大校友均曾在执信西斋居住。学校中心的大草坪操场。交大的食堂已经完全餐厅化。

大礼堂,也称“文治堂”,建于1949年。该建筑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为2,913平方米,为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1947年夏季新文治堂奠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今本完工。该礼堂是学校举办会议、演讲和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再次回到大门口的老图书馆,好像有老外在参观。休息日空无一人的交大校医院。

在接连参观了两所知名大学以后,带有一丝满足的心情,离开了交大校园,该去满足一下我早已“咕咕”叫提抗议的肚子啦。(钱平久图文)

第二篇:走进上海8名院士

走进上海8名院士

A-A+2013年12月20日09:00东方早报 评论

走进上海8名院士

孙鑫 “我就是一个普通老大爷”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走进孙鑫的办公室,墙上一幅爱因斯坦像是为数不多的装饰之一,这是老先生的一位加拿大朋友送的礼物,上面写着爱因斯坦的名言:I want to know God’s thoughts, the rest are details。(我想了解上帝的想法,其他的都无关紧要)

孙鑫教授专于从事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在国内是有机光电子理论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一节指头长的2B铅笔、一块橡皮、一块用绳子拴在裤腰带上没有表带的卡西欧电子手表——这是孙鑫随身必带的三样东西。

老先生解释说,这些都是自己几十年下来养成的习惯,“要解决学术上遇到的困难谈何容易,有的问题几年都拿不下来,但是不能放弃,要一直放在心里,不一定什么时候有想法就得赶紧记下来。”

艰苦朴素大概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共通品质。孙鑫的办公室角落立着一台小冰箱,上面架一台微波炉。每天早上老先生就用饭盒把头一天家里吃剩的饭菜带到办公室,用微波炉热热当午饭,因为“这样才不会浪费粮食”。

谈到学生对他的爱戴,孙鑫只说:“师生情谊、相互帮助,这是人之常情,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大爷,千万不要拔高。”

尽管年事已高,但孙鑫教授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今年他指导了3个本科生和1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今年暑假上了一门开放课,下个学期他还将接受学院邀请给大一学生上一门“书院新生研讨课”。

金力 一位遗传学家的“中国梦”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1981年,在报刊上读到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这一“预言”,本打算选择数学和物理的金力改变了志向,高考进入复旦大学生物学系遗传学专业,由此结缘进化遗传学。

“32年过去了,遗传学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科学出现过很多热点。看到很多同学一直在变换方向,我也有好奇,也曾心动,但最终还是决心把进化遗传学做好。”

2005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陈竺负责筹建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研究所。金力受邀担任“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一职。金力辞去美国大学教职,携家全职回国。

按照美国规定,维持绿卡必须保证每年都有一定的在美时间。“我有点烦了,就决定把绿卡交上去。”金力的举动让美方感到非常惊诧,说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

担任“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的五年间,金力迎来了作为科研管理者的第一个事业高峰。

在金力看来,“作为一个遗传学家,除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整个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发展。”2007年,金力出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倾注于高等教育。“从事科学研究,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家比科学家更重要。”金力希望自己的生命曲谱能够更加丰富。

陈恕行 恩师谷超豪影响我一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陈恕行教授的授业恩师是去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院士。“谷先生话不多,但治学非常严谨,对学生也关怀备至。”陈教授回忆道。恩师的点滴行为在陈教授心中扎下了根,待到陈教授自己为师,他同样以一种不倦、严谨的精神教育、感染着后辈学子。

陈恕行教授年逾花甲仍坚持给本科生开课,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对于自己的研究生,陈教授更是严格要求,悉心指导,给学生留下了“严师慈父”的形象。“数学学院一直一来都有‘研究讨论班’的传统,学生需要在讨论班上作报告。”陈教授的学生石伟说。

陈教授除了要求学生踏实夯基础之外,还很重视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我现在带的几个学生可以说都很用功,但是研究意识、创新意识还有所欠缺,这个欠缺其实就是我们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陈教授严肃地说道。

在学习上的严格督导并不影响陈恕行教授在学生心中的亲切形象。“以前有位师兄在申请住宿时遇到了问题,是陈教授出面协调解决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研究,陈教授竭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造完备的研究条件……”石伟回忆起这一桩桩“爱举”,语气中尽是对恩师的敬慕与爱戴。

听完记者转述这些“爱举”,陈教授只是爽朗一笑:“其实都是些小事,以前没网络、电话的时候,我还常常去学生宿舍找他们,谈谈学习,拉拉家常;现在联系方便了,作为导师自然要尽力相帮。”

丁奎岭 科学研究应优雅有深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丁奎岭在2013年沪上新增的8名院士中是最年轻的一位,今年仅47岁。他是河南人,1990年博士毕业后,有6年大学任教和2年海外研究经历。在上海有机所老所长林国强院士的举荐下,丁奎岭1998年底“海归”。

丁奎岭2000年和2003年分别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和“启明星跟踪”计划,拿到沪上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并深受这项人才计划的激励,获得了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于2009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同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去年,丁奎岭还成为“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

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丁奎岭自豪的是:全所现有“青年千人计划”人选12名,这一规模几乎与很多著名高校相当。与通常20%~30%的中标率相比,有机所几乎是推一个中一个,“有的青年人才还很快得到了‘青年973’项目支持”。

丁奎岭一直强调科研的原创性。在他看来,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很难实现真正的高技术创新,高水平的成果转移转化就更无从谈起。“上海有机所的‘三个重大突破’都十分强调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的进一步延伸。”

“好的科学研究是优雅而又有深度的,绝非跟风和盲从。”丁奎岭特别强调,“它能融合多领域、多学科优势,打破核心技术壁垒,经受市场考验,引领新的产业趋势,实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突破。而这也正是上海有机所基础研究的职责所在。”

韩斌 破解水稻基因的“种稻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浙江富阳到海南岛,韩斌每年都要去试验田 “割稻”。当选中科院院士前夕,韩斌赴新德里大学参加第11届“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大会”。大会当天,面对会场内四五百名各国同行 (其中八成是印度专家),他作报告称: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而非印度。

根据他对水稻基因组的追根溯源,野生水稻从喜马拉雅山脚下开始接受人工驯化,并逐步进化传播,从中国转入印度。科学家们不能不承认他是对的,因为能够推翻此说的基因证据并未找到。报告结尾时,他笑言,希望明年在美国办会时也能打通签证的“绿色通道”。

韩斌原是留英研究植物微生物学的。1998年,正值中国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起步阶段,他受洪国藩院士邀约,回到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工作至今。根据国际合作计划,中、日、韩、美、法、印等10个国家和地区,分工为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万多个基因测序。2002年,他的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水稻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分析。这项成果被誉为 “冲过水稻基因组研究终点线”的里程碑,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0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中国人对水稻基因规律的成功解码,不仅早于美国、印度,还比全部水稻染色体完成基因测序的节点早了约3年。韩斌始终在水稻基因的万千变化中寻找答案——什么基因控制着什么性状?如何将人类粮食最需要的“高富帅”基因遗传下去,育出最优稻种?

夏照帆 让烧伤患者重新美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

当选工程院院士前夕,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夏照帆如同往常一样,为治疗、科研和教学奔忙。

烧伤使许多患者面目全非,令人望而生畏,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时,不但工作强度大、技术难度高,而且各种异味很重。作为一名女性,是什么力量使夏照帆在众多的医学专业中选择了“烧伤”?

1976年大学毕业前,夏照帆到湖南某煤矿医院实习,当地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引发大火,一名17岁的女孩烧伤面积达70%以上。她昼夜守在病房,一边向老医师取经,一边向书本学习,终于把姑娘从死亡线拉了回来。这也坚定了她在烧伤外科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在其他外科,患者都是带着痛苦进来,治疗痊愈康复,愉快地回家;而在烧伤科,患者也是带着痛苦进来,但手术成功、创面愈合后,仍有很多人带着疤痕和残障,愁眉苦脸地回家。”夏照帆常给她的团队指出烧伤患者的特殊性。正是带着这样的“让患者美起来、笑起来”的医者之心,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

一、

二、三等奖在内的16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2005年“麦莎”台风袭击上海的那天,118位在台风中参加抗灾的工人和干部因化学烧伤被紧急送往长海医院,夏照帆带领她的团队在两三个小时就将这批患者基本处理和安置完毕。2008年上海市842公交车爆燃,十多位市民严重烧伤被紧急送往长海医院,她的团队又呕心沥血几十个日夜……

丁文江 把镁的个性变得更“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6岁的丁文江,仅仅读了一年初中,就随着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来到了距上海千里之遥的江西偏僻小山村,开始了务农的生活。6年后,他学会了种田,也首次在当地发展了用化肥种水稻、用农药来灭虫等工作。

1975年,他被推荐到上海交大铸造工艺与装备专业学习;1978年,他考取了研究生,从此他进入了轻合金的世界;毕业后,他留在了上海交大工作,开始了长期而专注的高性能轻合金材料与加工技术的研究生涯,并先后创建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镁材料应用研究工程中心。

“材料就是有用的物质,材料研究如果不是瞄准应用,就不能算是在研究材料。”丁文江取材中国稀土,发明了一种兼具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铸造镁合金,应用到汽车轮毂等,又想方设法让“不稳定”的镁合金不再“活跃”,实现多种上天入地装备重要部件的精密成型。100多项发明专利,丁文江把镁的个性变得更“美”。

近五年来,科研成果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累计产值达5亿元,丁文江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镁合金研究的发展。

“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镁合金研究团队和高性能镁合金制品的研发基地是我一生的梦想。”丁文江说。

他喜欢阅读,涉足甚广,善于总结,每次他读到好书,均会把自己的心得跟青年骨干交流。他多次向同事们谈起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钝感力》一书,他说,做人、做学问都要具备一些钝感力才行,“钝感”就是学会包容、吸收、容忍与平淡,往往成大事者多是不“斤斤计较”者。

他经常与同事们说,“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我们不能抹杀人的本性,但做科研工作还是要有一点安贫乐道的精神”,他的这些话对于他身边的青年教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俞建勇 见证纺织科技由弱转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

从1981年在东华大学(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就读纺织材料专业算起,今年49岁的俞建勇跟纺织材料打交道已经32年了。

在纺织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经历中,俞建勇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发表SCI论文132篇,EI论文41篇;授权发明专利74项;2011年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首届中国纺织学术大奖……

说起与纺织科学结缘,俞建勇感慨不已。“真正接触纺织是在大学。我之所以学习与从事纺织专业并一直坚持至今,就是始终有一个信念: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由弱转强。现在想来,这可能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责任。”俞建勇说。

俞建勇说自己最看重“岗位责任”。身为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副校长,他倡导立足国家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弘扬东华大学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传统,承担社会责任。身为大学教师,他坚持给学生上专业课,带教硕士生和博士生;坚持潜心研究,深入课题,亲力亲为。

从2005年起,俞建勇担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院是整合东华大学纺织相关学科力量的研究平台,旨在推动纺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是研究院的一大特色,研究院的创新团队中集聚了多学科的优秀人才。

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俞建勇认为大学是创新的支撑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供给体系。他总是提醒企业,要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经营管理与之相匹配。他经常深入企业,彼此坦诚沟通,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逐渐接受了他的观点,并成了他的好朋友,他们发出感叹:“跟俞教授合作项目让人放心。”

本组稿件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程苏红 通讯员 史文博 邱登梅

上一页12下一页

第三篇:走进社区 走进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朝 阳 二 小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迫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本学期我校

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实施内容,以“走近社区、走近生活”为综合主题,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基本理念

走进社区与走进生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一〉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学校不等同于教育,听课不等同于学习.设置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 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学生需要认知为主的学习,也需要体验为主的学习.有效实施社会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走入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并由此获得深刻的生存体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二、课程目标

“走近社区、走近生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向,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根据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结合

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把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定为: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生活体会、经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方面的常识。

2、在指导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自主、有效的实践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和活动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

3、关心他人与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德,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4、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5、初步掌握信息资料的了解、搜集、分析、处理的方法,能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成果与收获。

三、课程内容

根据本社区地区资源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社区、走近生活” 设置以下五大方面的实施内容。

1、走进社区,走进生活

(1)初步了解社区的基本活动,逐步熟悉社区中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

(2)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可贵与创造的喜悦,学会一种本领,如:洗衣做饭、采购物品、合理消费等。

(3) 对社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物产特色、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并萌发 对家乡的关爱之情。

2、服务社区,美化社区

(1)愿意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体验服务的充实与愉悦。

(2)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从中获得积极的感受。

(3)自觉维护社区形象、珍惜环境 。留心观察身边的环境,初步领悟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具备初步的环境保护常识与技能,能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些实际问题;逐步学会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养成保护与珍惜环境的习惯,大胆畅想并描绘心目中的理想社区,并动手装饰自己的小天地。

四、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设计与安排:

“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实践活动根据本课程的目标进行设计, 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同时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学期初步安排为:

九、十月份:

1、学生走进网络教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计算机、熟悉键盘、鼠标,学习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下载有关内容,绘制简单的图表,输入文字。运用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社区组成、社区设施、社区功能、社区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形成对社区的理论性认识。

2、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对社区的公共设施(公共厕所、IC电话亭、停车棚)、服务设施(学校、医院、商店、银行、服务机构)、环境设施等问题进行咨询、访问,形成对社区的表象认识。邀请社区相关人员,接受咨询。调查访问社区人员,如向居委会老奶奶了解社区家庭构成情况,向医院院长询问本社区人口健康状况、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向学校校长咨询每年入学情况、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向警察叔叔调查社区内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家庭拥有摩托车、自行车的数量,向服务机构调查本社区人口就业状况及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初步了解家乡生活习俗和文化,如:研究中国姓氏的来源、姓名的来历、研究广告用语、研究社区文字的规范化。

3、根据查找资料及本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开展“我想对您说------”的活动。学生对有关社区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民意测验,分析汇总测验数据,列出学生最感兴趣的社区问题。教师适当列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如:我是社区小主人、社区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家庭减废大行动。

学会一种本领,体验生活。可以充分开发家庭资源,请父母、爷奶做为顾问,学校统一开展“我能行”的展示活动,以演示、表演、谈体会交流自己的实践感悟。

11-12月份:

开展“我是社区小主人”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描绘社区。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1、“我是小小美容师”。就上一阶段提出的社区急待改进的方面或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了解社区的环境状况、文化习俗和公共设施等。其中三年级主要有老师根据学生民意测验的情况有选择地集中指导进行,四年级由扶到放主要开展自主性小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学生根据社区现象的初步分析,针对社区内的服务设施、社区环境、家庭状况,自主结合,自定课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摄影解说等方式开展活动,交流汇报。如:名字趣谈、规范文字、关于白色污染、我把废物当个宝等。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获得一种成就感、快乐感。

2、“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上网浏览查寻有关合理化社区的文字与音像资料,自行设计并交流心中理想的社区是怎样的,可以是某一项设施,如“我心目中的电话亭”,可以自己的小天地,可以是自己的教室、学校,也可以是整个社区,评选“最佳创造”。三年级学生可以从小处入手,通过绘画、小报、写话等形式展示一项设施或景物、发挥集体的智慧美化自己的教室,四年级学生可采用绘画、自制模型、写标语、小品、演讲等方式展示设想,为建设一个美好的社区而作出努力。

一月份:

对整个活动阶段作总结,写活动感想,进行演讲,谈收获,并确定寒假活动方案。

五、课程实施的策略: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 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案内容包括:主 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 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成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扮成果,并 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课程实施

1、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保证每周三课时的活动量。原则上同一级部爱派在同一时间进行,便于上大课,进行统一的指导和展示,采用集中和分散使用相结合的方法。隔周五的中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碰头,交流前期活动所得及实际问题,安排下两周的活动内容。

2、课型: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型、知识普及型、实践活动型、专题研讨型、成果交流型等。

3、师资: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流于形式。

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 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2、教师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各种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 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课程。

3、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学校与家庭、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善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 程的实施。

4、教师应具有探究、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本课程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 能力结构,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提高自身素质。我校有校长、教导主任、电教组长、大队辅导员、卫生保健老师作为智囊团,有担任语文、数学、科学老师担任专任指导老师,鼓励其他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做临时的指导,对积极参与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适当的物质鼓励。

5、作好宣传,让广大家长和社会人士了解、关心和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的课程,聘请部分家委会、社区专业人员参与协作到活动中来。

七、课程评价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而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一〉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的基本建议

1、评价要有所侧重。完整的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本课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尤为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于 实践的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精神与能力进行评价, 不强调记住了多少系统知识与具体技能。

2、评价要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本课程不排除终结性评价,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 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应来自活动过程中学 生的策划、参与、组织、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评价是整个活动 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结束这门课程时另外进行的工作。

3、强调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本课程十分重 视让学生主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做出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和别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

4、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本课程评价主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而是为 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教师应营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应得到否定性的、伤害其自尊心的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具体方式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报告、 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与家长、杜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方式有档案袋、评语、活 动记录、其他人〈包括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推举与评说等。

2003年9月

自己摘录了两首诗歌 想看的就看 不想看下载完成后删除就可以

书香

记忆搓着遗风麻绳 一间书院源远流长 门槛脱漆焕然一新

我正襟危坐,做个乖巧的学生 聆听你吟诗作赋,讲课授经

泛黄的诗书依旧在 捣石的身影依旧在 拉犁的耕牛依旧在

风流人物何处,大江东去浪淘尽 也没能留住往日的那些光阴

流放一段历史,流放 唐的风雨到宋的浮沉

如画江山,如潮风水,如歌流莺

那些兴亡谁能说得清 就像长满青苔的墨池

终究载不动一叶轻舟,万丈愁情

又见你时,看你吟啸仗剑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羽扇纶巾 一梦江湖归去,灯火夜微明 听你授书讲学,看你著诗立传 在漂白的时空里,呼吸书香满襟

风云聚散缘深缘浅

风云聚散缘深缘浅 匆匆的脚步,忙忙碌碌 惊扰休憩的蝴蝶,翩翩起舞

不远处那车水川流 激起一团团的风雾 风起四海流 辗转逐云秀 风聚云拢共一画轴 电闪雷鸣声光伴奏 风得过,云且过 岁月就这样任风云蹉跎 风不休,云停留 离别亦是一场悲与愁 匆匆的脚步,来来回回 恍如跨进那青葱岁月的时空

一步深,一步浅 嬉笑怒骂化作那南柯梦幻

一步疾,一步缓 风经云走引发那沧黎护忠

风吹叶凋零散飞 云过沙土寒生泪 风的征途在天空 向往登上云霄巅峰 在高空、低空刮起冽冽寒风 呐喊悲歌响彻在征程中 云的归宿为大地

在山川、湖海笼罩漫漫雾汽 只为安逸守望在自己的一方归属地

风息声,云留痕 一泪秋雨挽相送 吹响另一生命的征程

第四篇:“走进管理,走进鄱阳”策划书

“走进管理,走进鄱阳” 策划书 活动名称:走进管理,走进鄱阳

活动背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省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

超、绿色崛起的重要发展战略,为响应团省委要求,我校将以鄱阳湖为主题举办第八届社团文化艺术节 活动目的:1.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加深学生对管理协会的了解,并

促进本协会的进一步发展

2.让全校学生对鄱阳湖有个基本的了解,加深全校学生的环保意识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知识面

活动主题:管理, 鄱阳 ,环保

活动对象:在校全体师生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17号

活动地点:星星食堂对面

主办单位:管理协会

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

(1)召开干部会议,安排各项工作,准备好各种活动

材料设备

(2)做好宣传工作,张贴海报挂横幅,尽可能做到每

位在校师生知晓

2、活动开展

(1)提供一块宣传板,写上一些有关鄱阳湖的介绍并

展示一些照片,留一部分空白让路人用速写纸就

对如何保护鄱阳写几句话

(2)准备有关管理的小问题,将其分成易、中、难,

将这三类题分别放入3个盒子,供路人回答。路

人只能从易到难答题,答对易的送个小东西(如

书签)再回答对中的送棒棒糖,再回答对的话就

送支笔

(3)登记获奖者信息并颁发奖品

3、活动结束

(1)外联部搬桌子椅子等,其他部门打扫场地

(2)召开小型会议就这次活动做总结

活动安排:(1)外联部布置场地,张贴海报、挂横幅

(2)宣传部制作宣传板和海报

(3)办公室制作答题盒以及准备题目集

(4)策划部制作策划书

(5)联络部准备奖品

(6)其他部门协助活动顺利开展

经费预算:红纸:0.5*2=1元

信纸:1*1=1元

奖品:50元

总计:52元

活动结束: 在活动结束之后,即时召开全体总结大会。各部门要认

真剖析本部在此活动中的不足 ,为本协会以后的活动

提供经验和教训。各部门要以书面的形式将总结交至

办公室留作档案

管理协会

二0一0年十月十七日

第五篇:走进刘庄,走进史来贺

三、走进刘庄,走近史来贺

----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参观史来贺纪念馆

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他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为了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了解史来贺的事迹,2010年11月7日下午,新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部分骨干同学在团委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公交车前往刘庄参观学习。

11月7日下午1:00,同学们在我校东门62路车站牌集合完毕,并于2:30左右到达刘庄,来到了史来贺纪念馆,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和解说下,志愿者们通过展厅中的照片和纪念品对史来贺的生平以及刘庄的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认真做了笔记。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刘庄村办企业的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他领导的村庄始终高举着社会主义旗帜,走在全国农业战线的前列。

展厅参观完毕后,大家有秩序地登上观景台观看刘庄全貌,充分感受到了刘庄的发展带给人们的震撼。感受过史来贺的先进事迹和刘庄的发展史之后,同学们又深入村庄,参观村民居住的别墅,发现刘庄的现代化程度让我们吃惊不已,进而感慨万千。刘庄新村别墅是集农村特色与城市化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是集楼宇、办公、消防、通讯、保安自动化系统为一体的全方位现代化农民公寓,豪华中不失朴实,美观大方,舒适方便,结实耐用。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无不感受到刘庄村民的那种向心力与凝聚力,无不感受到刘庄人的团结一致,共同奋进。刘庄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充分显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社会主义集体的吸引力,政治工作的激发力,党员干部的带动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我想这就是刘庄发展的核心力量吧!

这次刘庄之行,不仅使我们了解了史来贺的先进事迹,感受到了新农村的发展面貌,更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和重要性,增强了骨干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校青年志愿协会 2011年11月8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topsolid家具教程下一篇:幼儿园6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