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整

2023-04-02

第一篇: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整

心理调控在声乐演唱中的意义论文

【摘 要】

本文从声乐演唱中心理调控的成因及克服方法入手,着重介绍了心理活动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让声乐演员们更加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专业技能与心理调控更好的结合,从而达到完美无缺的演唱境界。

【关键词】

歌唱 心理调控 声乐演唱

歌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看,这些器官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如果有心理负担,就会影响发声与歌唱。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一、歌唱过程中的“心理失控”及其产生的原因

歌唱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演唱者在歌唱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将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

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他在25岁之前,演出屡次失败,他绝望的要告别舞台。于是,他便决定举行一次告别演出,这种绝望的心情使他摆脱了精神负担,那次他唱的很好。他在舞台上找到了自我控制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

以上实例可以说明,“演唱是一项非常高级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有了正确的生理状态做前提,成功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二者缺一不可。

歌唱心理活动的是否正确,不仅影响到歌唱的结果,还影响到发声器官的健康。由于长期患病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有时虽已将病治好,但发声障碍如故。还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患病时,声音很好,一旦听说有病,声音就立即变坏。其实这都是歌唱心理的巨大作用引起的一些消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时,一定要重视歌唱心理活动,注意培养正确的心理活动。

二、歌唱心理调控的方法

当我们了解到心理调控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之后,面临的深层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科学的心理方法开展声乐训练和演唱。一个训练有素的优秀歌唱演员,具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能够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场景,能给歌唱者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反之则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根据前述分析,歌者的心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水平是每个歌者在训练中的重要课题。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调整心理活动的方法,调节演唱者的情感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效率,克服紧张心理。

(一)演唱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个歌唱者对于自己演唱的曲目,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害怕出现问题。或对歌词不够熟练,而害怕忘词;或伴奏没有合好,而担心在台上出丑等。可想而知,当歌手演唱一首非常生疏的歌曲或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作品,肯定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所以,一定要做好歌唱前的充分准备。第一,对于即将演唱的歌曲,要有足够的视练时间,熟练乐谱,注意音准、节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第二,熟背歌词,歌词要背得纯熟,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词、忘词。第三,要多合伴奏。在合伴奏时,就像亲临舞台一样。第四,解决歌曲难点。要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分别一一解决。如对某一个音,某一个字,某一唱段,某个间奏等都要准确无误。第五,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如果对于演唱的歌曲音域不合适,可反复试验,定出切合自己最佳音域的调,使之演唱时,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果更改调后还是力不从心,就应当机立断,改换歌曲。第六,每当上场前,一定要从脑子里静过一遍。无论歌曲的生熟,在上台演唱前,集中精神,像实际演唱一样,小声地静过一遍,这不但熟悉了曲目,也会减少紧张程度。第七,苦练基本功。有些学生平时练习基本功不刻苦,到了考试时,就紧张的不得了,不是怕气息上浮,就是怕声音出不来;不是怕低音下不去,就是怕高音上不去。因此,只有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演唱技巧,才能信心百倍,收到好的效果。

(二)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导致演唱失败。因此,建立成功和必胜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

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信心越大,心理就越放松,演唱水平就越高;信心越小,心理就越紧张,演唱水平就越差。因此,信心是克服紧张情绪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歌手树立“我一定要演唱成功,我一定要获胜”的信心,就会大大削弱紧张情绪,就会沉着冷静地演唱。在演唱前尽量避免会友交谈、兴奋等。

(三)加强舞台实践

首先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要多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一般在上台前,要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心里默唱一下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而不会因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呆滞的状态,以至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表现。

(四)从平时的练习中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首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沉着和自制力,多接触与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每个演唱必须要赋予歌曲的生命。

(五)从目的和美好的声乐艺术激发歌唱情绪

当明确今天的训练是为了明天的事业的时候,这种事业心就会增强他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意志。更能调动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情绪积极便使心情愉快,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技术训练中去。

另外,还可以采取联想的方法,多联想自己生活中与歌曲内容表达场合的生活场景,尽量让自己有一个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其次可以演唱一些简单短小的练声曲或者哼鸣曲,充分放松声带,还可以打打哈欠,将喉头放下,回归到很松弛的状态,同时暗示自己紧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放松下来状态才能好。

总之,歌唱心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歌者大脑中的反映,但又反作用于演唱者的行为中。在声乐演唱中,心理调控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演唱的激情,能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训练声音,从而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一个演唱者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用来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此外,声乐演员技巧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两者同等重要。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演唱技巧的日益提高会使人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反过来,自信和轻松的心理状态又有助于演唱技巧的发挥,使演唱达到完满无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3。

[4]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0

第二篇: 浅谈如何克服声乐演唱中的怯场心理现象

陈韵竹 曲阜师范大学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门舞台表演性很强的艺术门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唱者,不光要有娴熟的歌唱技巧,如何克服演唱过程中的怯场心理也成为其关键因素。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情况,如演唱过程中因紧张而导致的忘词、跑调、声音颤抖、音色不稳等现象,就会使演唱者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真实的演唱水平,所以针对演唱过程中形成的怯场心理因素的成因,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因势得利,来确保演唱者正常演唱水平的发挥。

关键词:声乐演唱 紧张心理 心理因素 解决办法

从古至今,唱歌的起源比语言要早,而最初的唱歌则是通过各种能够发声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到后来添加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简单到难的歌曲。而如今的唱歌则是由歌唱者通过演唱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这种表达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演唱怯场心理,而怯场心理是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它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表演的一切声音、动作,影响演唱者正常水平的发挥,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方面原因则是演唱者本人基本功不扎实、准备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则是演唱者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心,舞台经验少。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演唱者,我们就必须要有娴熟的歌唱技巧和充分的舞台准备,仔细分析造成在舞台上出现怯场心理的成因,从而尽量克服自己在舞台上因紧张造成怯场的心理现象。

一、声乐演唱中的怯场心理原因

(一)内在因素问题

1.歌唱技巧因素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舞台演出经验总结出,如果一个歌唱家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演唱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会制约歌唱者的演唱表演,比如高音上不去、气息不稳定、低音下不去、跑调严重、音色不稳、忘词现象、节拍节奏不准、声音颤抖等现象,这些都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基本功练习不足造成的,所以在声乐演唱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认真学习的心态,熟记学习声乐演唱过程中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练习,然后自己用心去学习研究巩固。一般来说,声乐演唱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一样,都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如果没有娴熟的歌唱技巧就无法达到艺术表演上的成功,但真实情况下,很多演唱者常常抱有投机取巧的心理现象,认为自己的歌唱技巧已达较高水平而骄傲自大,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在舞台上因歌唱技巧不娴熟而造成的各种演唱错误现象,演唱者也因紧张产生怯场心理现象,使演唱效果大打折扣。

2.个人性格因素

根据学习声乐演唱的大部分演唱者来看,性格因素占据很多原因,常常表现在性格内向的演唱者在声乐演唱中多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缺乏与外在的沟通交流,易在演唱过程中出现怯场心理现象;而性格外向的演唱者在声乐演唱中多活泼、开朗、有自信,比较爱表现自己,并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沟通,增加了演唱成功的几率。但在起初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演唱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怯场心理现象,不同性格的演唱者也会根据自己不同程度的怯场心理来调节自己歌唱时所呈现的各种应激反映。

3.心理素质方面因素 在演唱者演唱过程中,相同的演唱作品,不同的演唱者表演就会有不同的演唱效果,这是因为每个演唱者的年龄、经历、学习、情绪、兴趣、性格都有所不同,而在演唱过程中对音乐的需求和对音乐的兴趣的不同就会影响一个演唱者决定从艺之路的走向。在平常学习练习过程中,演唱者除了要在歌曲技巧上理解歌曲的表现情感,并且要在歌曲音乐的词曲中理解作品、体验作品,将包含在歌曲中的乐曲思想,通过演唱者自己娴熟的声乐演唱技巧准确的表现出来。这样,演唱者所演唱的歌曲才会变成自己的歌曲,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情表达,有了自己歌曲所表现的灵魂之声。

演唱者的心理素质,会因为演唱者个人的学习、经历、经验、性格有直接相关的影响,有的演唱者从小先天条件优良,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力强,有超强的自信和表演能力;而有的演唱者不够自信,在演唱过程中不尽完美,所以当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个人心理素质较低时,就会出现因紧张而表现出的怯场心理现象。

4.生理方面因素

声乐演唱相对于其它艺术来说,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①嗓子是演唱者的表演工具,稍有不舒适,就会对歌唱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感冒发烧,就会引起嗓子痰多咳嗽、声带发炎、身体不适等症状,这种情况下,是不适合声乐演唱的,或者是女生每月特定的生理周期,也会给演唱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演唱者的歌唱状态必须是在积极的情况下,保持情绪的高涨,越多的参加歌唱演出比赛能够使演唱者更多的积累演出比赛经验,在比赛时能自我调节身体的不适,才能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避免因生理方面不适而造成的怯场心理现象的出现,使演唱者在演出比赛中发挥自己真实的个人水平,并在演出比赛中获得自信。

(二)外在因素问题 1.环境方面因素

在任何演唱过程中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表演场所就会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意义,不同环境的改变,都需要演唱者重新适应。演唱表演是在灯光聚集的舞台上,绚丽的灯光会给演唱者造成一定的烦躁心理,而台下的观众也会使演唱者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就成为关键,因通常情况下演唱者学习歌曲都是在狭小的琴房自己练习,没有过多的紧张心理,而换到稍大的舞台,灯光聚集,观众人群多的时候就会使自己越发的紧张,产生怯场心理影响整首歌曲的演唱效果,而心理素质好、适应能力强的演唱者会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而心理素质不好、适应能力差的演唱者,则会因紧张而产生怯场心理现象。 2.经验方面因素

通常在学习声乐演唱过程中,一般只会在琴房或者教室中进行,所以不会因为紧张产生怯场心理,但如果是在舞台上,绚烂的灯光和众多的观众会使演唱者 ① 孟萍.浅谈声乐演唱中的紧张与放松[J] .群文天地,2012,8:145. 紧张,产生压力,从而导致怯场。这些在刚刚接触舞台演出的演唱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舞台表现机会,缺乏舞台表现能力和比赛经验,一旦表演场地改变,就适应不了现状,造成了怯场心理现象的产生,所以积累舞台比赛经验很重要,演唱者要在舞台比赛中学会适应自主调节,积累每场演出比赛的经验,才能在往后的舞台比赛中更胜一筹。

二、解决怯场心理的有效对策

任何声乐演唱都需要演唱者在感情表达、艺术处理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所以,演唱者必须要在平常的训练和舞台表演中,通过自身学习、借鉴学习来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克服声乐演唱中的怯场心理,发挥自己真实的演唱水平。

(一)内在因素问题的解决

1.做好准备工作,提高歌唱熟练程度 事实告诉我们,在进行声乐演唱之前,演唱者应该全面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情感,对歌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细致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对歌曲要有足够的练习,要熟背歌词,牢记旋律,认准节奏,减少错别字和忘词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歌曲中的难点,如个别咬字、个别音准、个别段落气息的运用都需要演唱者在平常练习中逐一解决,做到细而精。有了充足的准备,演唱者在演唱时必然会更加自信,演唱效果更加完美。如果演出时是音响播放,赛前就应该多听多练,熟悉音响伴奏的旋律特点,在平时能都多多的合伴奏反复练习,要像在舞台上一样正式的演唱,每次合奏都要有进步才能越来越自信,演唱比赛前找自己的老师、家人来当评委观众进行评价,提出不足进行改正为舞台表演比赛做好准备工作。

2.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心理素质的高低就代表了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舞台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每一位演唱者克服怯场心理的首要根源,当心理状态稳定,不受任何环境干扰时,演唱者就可以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演唱水平。

(二)外在因素问题的解决

1.增加演出实践机会,丰富演出经验

事实表明,初次登台的演员最缺乏的就是临场经验,在台下唱的很好,一上台,环境变化了,音响、灯光变化了,特别是面对巨大的舞台和众多的观众无法适应,造成歌手临场发挥不好。②所以,要想克服舞台上因紧张造成的怯场心理,演唱者就要积极增加舞台演出实践机会,丰富自己的舞台实践经验,随着实践机会增多,演唱者对于舞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变强,从而使演唱者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演唱水平,在演出比赛中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2.不要盲目进行攀比,计较个人得失

不要太过计较个人得失,演唱过程是一个学习借鉴的过程,舞台的成功并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实现,要想成功,就不应该怕失败,越担心只会使自己越来越紧张,造成怯场心理现象。每个人的嗓音条件是不同的,学习声乐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领悟能力有多有少,因此演出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所以不要盲目进行攀比,要学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学习经验,演出过程中,只要自己尽心表达,唱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对自己负责对观众负责就好。

② 王容.声乐演唱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3):124. 3.学会自我安慰、鼓励,建立自信心

对于演唱者来说,舞台上因不同原因造成的演唱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不能因一次失误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演唱者应该仔细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树立成功的信念,自信心是决定演出成败的重要因素,要学会不断的激发自己身上的潜力,变得更有自信,使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毫不畏惧,演唱者要想在比赛中获得成功,就要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给予自己充足的自信心,要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样才能在演唱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获得大众评委的肯定和支持。

4.注重演唱过程,不要过于计较演唱结果

一场成功的演唱,并不是要去计较比赛后的分数,分数只能代表一部分,也不能因为分数的高低来评价自己演唱的好坏,有时候一场演唱并不需要太过花哨的演唱技巧,只要用心唱就能够真心的打动观众和评委,所以,舞台演出中演唱者要用心的演唱歌曲,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表达出歌曲所表达的真正情感,才能真正的唱出打动人心的歌曲旋律,所以演唱的过程远比演唱的结果更加重要,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学会理解,打动观众和评委,获得他们给予的肯定和鼓励。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的训练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艰辛的道路,需要演唱者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心,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要学会认真的反思自己自身所存在的各种原因,从演唱中最基本的问题着手,认真分析演唱者演唱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更正。其实演唱过程中紧张情绪的出现也在所难免,但是如果因为紧张情绪使自己在演唱过程出现失误,就是演唱者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的不成熟现象,所以演唱者要努力克服因紧张情绪造成的怯场心理,从而使演唱者发挥自己最真实的水平,演唱过程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苏磊,王丽.论声乐演唱心理对演唱的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02):114-117. [2]黄春燕.如何消除声乐演唱中的紧张心理[J].群问天地,2012,(8):155. [3]谢楠楠.论声乐表演中的紧张心理因素与克服[J].当代音乐,2015,3:65. [4]张晓俊.浅谈声乐演唱中的紧张与放松[J].读与写杂志,2015,12(4):35-36.

第三篇:讨论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论文

研究声乐艺术中的美学特征,是为了歌唱能够成为一种诠释美、实践美、感受美的过程,进而激发音乐家创造出更伟大的音乐,传递声乐美感。随着人们对于声乐文化的追随和认同感增加,对声乐美学的研究也成为了学者们逐渐关注的问题。

一、声乐美学的含义和历史发展

( 一) 声乐美学的含义

艺术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本质属性和特质的一门学问,它从艺术美的多种形态的普遍性中揭示各自的独特属性,研究审美性能同艺术创造的组成形式和过程。声乐美学以艺术美学为基础,着重发掘声乐艺术美的本质,探究声乐艺术领域中特有的美,即审美的普遍规律及本质规律,是从音乐美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美学之一。

( 二) 声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艺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的身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感官感知发展进化,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知审美认知,使其能够传达出较语言而言更为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音乐语言。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形式主要有史诗、颂歌和抒情诗。公元前八世纪,两部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大型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就是以吟诵形式表演的叙事歌曲,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整理加工而成,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吟诵史诗的歌手称为巴德,演唱时用弹拨乐器伴奏。公元前九世纪,随着多利亚人入侵希腊,合唱成了这个时期希腊音乐的主要形式,太阳神颂歌、酒神颂歌以及稍后出现的另外一种新体裁抒情诗,构成了最初声乐歌唱的表现形式。公元前六世纪末,一种新的音乐艺术体裁希腊悲剧在酒神颂歌的基础上产生,古希腊悲剧是希腊文明的重要内容,对当时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教会文化盛行,在古罗马文化的影响下,基督教文化中的教会音乐占据了当时的统治地位,慢慢发展出教会声乐。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中被大大发展,此时的声乐艺术也开始逐步追求人性、肯定人性,注重个人情感以及个人的创造性。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上,由传统的庄严古朴转向繁丽华饰。巴洛克时期的声乐美学更是西方音乐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歌剧的诞生标志着巴洛克时期新风格的确立。到十八世纪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树立一种崇尚自然、纯朴、充满激情又合乎理性的全新的声乐美学观念。进入近代后,德国古典美学理论及俄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十九世纪汉斯立克提出了“音乐内容就是音乐的运动形式”的观点,举世闻名。二十世纪声乐美学又在表现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上有了创新,并且进一步融合了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和社会学视野形成了一批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的声乐艺术源于民间,并且广泛在民间流传,依靠口传心授,而使声乐艺术得到发展,并且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内容也更加丰富。中国的声乐艺术带有中国特色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代表着他们的审美特点,表达了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心声,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中国的音乐美学开宗立派较早,以儒家和道家最为代表性。儒家美学论著有《乐论》、《乐记》,道家音乐美学论著有《老子》、《声无哀乐论》等。声乐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断前行。近代后,在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和交流下,声乐美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更加专业、规范和体系化的方向前进。

二、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艺术体现

( 一)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

音乐是表情艺术,抒情性和表现性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歌唱艺术的魅力在于歌唱者用圆润优美的嗓音、深情并茂的演唱,带给听者美的享受,或陶醉、或共鸣。

声为情之本,情为声之魂。情感是歌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它是演唱者内心的一种具体反映。在演唱时,人的情感变化同歌唱中的节奏、旋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音乐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更是情感体现的重要载体,演唱的速度、力度能够反映出演唱者的情感变化。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对音色、速度、表情、节奏等方面进行调节来展示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特征。

声乐演唱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个二度创作,深刻地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我认知和体验,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在歌声中传情达意,并辅助一定的表情及形体展示,感染着观众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声乐审美效果。在歌唱艺术的情感体现上,不仅仅要注重艺术形式,也要注重情感表现的真实以及美感,虽然声乐的演唱需要一定程度的夸张,但是也不可脱离生活的实际、脱离情理。歌唱者表现出的艺术美和真实感情才是歌唱表演的艺术基础,只有真情实感才能够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

( 二) 声乐演唱的情感特征

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词曲和音乐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来的艺术形式。“歌以咏言,声以宣意”,用歌声感染感动听者是声乐演唱追求的艺术目的。也就是说,歌唱艺术的构成离不开诗情、曲情和声情。

声乐作品中的歌词以诗化的语言歌咏事物抒发情感,诗情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当这种诗情与音乐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音乐的形象更加具体,而音乐又进一步升华了语言的诗情。《礼记·乐记》中“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便是声乐美学的体现。凡是流传久远的音乐佳作无不充满着浓郁的诗情。曲情是声乐曲调的情感,词与曲的关系是相户依存的。从作品的节奏、调性、旋律走向等方面结合歌词,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分析体会音乐的曲情,才能真正表达出作品中所蕴藏的深情厚谊。要完美地演绎一首声乐作品,只有深刻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演唱者的再创作,用完美的歌声将蕴含在声情中的曲情及诗情完整地表达出来,通过有声的音乐,表现出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思想。由此可见,歌唱艺术的情感是由声情、曲情及诗情融为一体的。诗情奠定了歌曲的内容,曲情赋予了歌曲的形式,作为歌者,只有将声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情感完整地展示给观众,做到激起观众的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达到声乐美学的本质要求。

三、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 一) 声乐美学对声乐演唱的指导

1. 演唱的“声”美

美好的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这就要求歌唱者要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具备优美悦耳、表现力丰富的声音。然而,人的声音条件各有不同,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促进艺术修养及歌唱能力的提升,美好的音质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达到改善的目的。一个优秀的歌唱家,要树立声乐的专业敏感,适应非自然艺术化对于发声的要求,使其在艺术的说与唱中形成自然的活动反应。做好各种练声训练,从而达到声音美的目的。

2. 演唱的“字”美

声音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声音的内容。歌唱脱离不了语言,字音的纯正与否是评价声音美的重要标准之一。演唱中每个字的字音结构各不相同,要做到吐字清晰,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中就采用了“开、齐、撮、合”的吐字方法,配合科学的发声及共__鸣器官的美化和扩大,声音才会更加圆、柔、甜、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唱者在歌唱时,还要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创设不同的咬字速度和力度,确保观众能够准确清晰地听清歌唱者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音,让听者充分领略作品最完美的意境。

3. 演唱的“腔”美

声乐演唱中离不开字正腔圆和依字行腔。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音乐修养,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和声,研究词曲内在的逻辑性、作品的发展脉络和情感层次,将作品本身所附有的内涵与情感通过演唱表现出来。要根据字音的情感变化要求进行创腔的处理,将歌唱中的曲调、字调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唱腔旋律的音乐情感和形象,展示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突出歌唱艺术的美感。

4. 演唱的“节奏”美

声乐歌唱艺术中的节奏因素,也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歌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实证明,离开了节奏的依托,声乐旋律的表现就成为空谈。节奏是构建音高、调式、和声的载体。在声乐作品中,歌唱的节奏在结构上有着非常丰富、复杂的变化,歌唱者要充分利用声乐中作品的节奏来传递作品的审美价值,用丰富多彩的节奏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美感。

( 二) 声乐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歌唱技巧都是声乐美学在歌唱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演唱最为基本的条件。

1. 技巧方面

气为声之本,没有气就不能产生歌声,也就不足以传递听觉审美。对于演唱者而言,歌唱的呼吸变化要富有声乐作品理解上的感情色彩,将呼吸本身成为声乐歌唱表现的一部分。提前做好情感准备,可以很自然地将作品的美感一并唱出来。歌唱表现过程中,声音需要通过腔体共鸣提升音量,共鸣在音质美的审美效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共鸣在修饰、美化声音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优秀的歌唱家往往将共鸣同歌唱旋律、情感表达相结合,使音色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展示艺术效果。清楚的咬字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音更加清晰,对歌唱美感有着很大的作用。在歌唱中,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无论音调走向如何,音色、音量同语调都会伴随歌曲的情感而发生变化。只有对字音结构的性质准确把握才能将依字行腔贯彻在声乐演唱中。

2. 理论方面

声乐歌唱艺术是对声乐作品的第二次艺术加工,是歌唱家将声乐作品的语言同旋律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美学比较抽象,将其在歌唱表演艺术领域中应用,能够更好地体现艺术美感。声乐通过歌词凝练来达到歌唱的艺术效果。其诗词在创作上必然追求口语的美感,突出有声性,强调声乐文学的艺术性,使其明朗、上口,能够符合欣赏者的“口味”,引起广泛的艺术共鸣。

旋律作为声乐歌唱的灵魂,对声乐语言有加强效果、补充意境的作用,它是由音调美、节奏美、和声美构建起来的。因此在旋律的把握上,要将声乐作品所提供的感情基调同思想特征统一起来,充分利用音乐的非指向性特征,深入挖掘、拓展歌词的意境,在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声腔的配合下,“以音乐的乐句感和段落感来强化歌词的语义内容,使之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运动变化的情感过程”。

3. 情感表现

情感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表现因素,声乐演唱是需要演唱者全身心投入的一种表演形式,否则即便拥有高超的声乐技巧,也不能感染听众。演唱者只有遵循声乐美学的规律,将歌唱要素、情感、字、声、腔诸要素协调统一,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才能为歌唱的艺术魅力加分,真正达到“歌中情,情中声”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声乐美学作为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充分挖掘了音乐艺术的形态和特殊性,构建了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声乐所凝结的一切美也都集中在歌唱之中,产生的审美听觉效果也能够从声情并茂的歌声中展示出来。声乐演唱家要充分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利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将声乐的美传播出去。

第四篇:试论声乐演唱中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是钢琴演奏形式中一种较为实用的演奏技能,在声乐的演唱和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人们常用“红花还待绿叶扶”来比喻钢琴伴奏对声乐艺术的烘托陪衬作用。在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各种声乐考试、比赛或是演出中,钢琴伴奏的应用已日趋广泛,对于伴奏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例如在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正谱与即兴这两种伴奏形式都是重点考评的内容,可以说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已作为新世纪音乐人才所应必备的技能之一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伴奏者及如何做到与演唱者的协调配合就是我们在学习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学习及实践经验,试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 伴奏者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一)技术素养

与独奏不同,由于涉及到与演唱者的配合,在弹奏技术方面对钢琴伴奏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钢琴伴奏者,应具备较为全面的技术素养,如手指触键的多样化,踏板的合理运用能力,对力度、速度及节奏的有效控制和调节,快速理解音乐作品及准确的翻谱技巧等。

1、触键方法

触键在钢琴演奏中是基础的技术要求,触键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和演奏的艺术表现力。而对于钢琴伴奏来说,手指触键更应追求多样性,并在弹奏中随时把握细微的变化,这是因为声乐演唱中的钢琴伴奏不仅仅是考虑自身弹奏音乐的效果,更要顾及演唱者在音质、音色和音量方面的特殊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整体音响效果上的和谐与均衡。伴奏中手指触键的部位及接触面的多少、手指下键速度的快慢及力度的大小等,都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及演唱者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2、踏板运用

踏板是钢琴伴奏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很多钢琴乐谱中,我们会看到作曲家及后来的演奏者所加注的踏板记号,它对于如何运用踏板以达到好的演奏效果做出了很明确的要求,然而在伴奏谱中这样的明确标记并不多见,这就要求伴奏者必须去认真分析和琢磨,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和演唱者对作品的处理方式来确定踏板如何运用,如应该使用全踏板、二分之一踏板还是三分之一踏板,何时踩下去、何时放掉及踩踏的深浅控制等等问题,都必须认真研究,做到合理地去运用。

3、力度、速度及节奏控制调节

力度、速度和节奏,是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对于演唱者与演奏者来说,他们在这些方面仅需作单纯的自我调节,就能准确地把握住作品中所规定的力度、速度和节奏要求。而钢琴伴奏者就不同了,伴奏不但要忠实于原作,而且必须充分顾及不同的演唱者在力度、速度和节奏方面的不同要求。合作的对象及音乐作品越多,伴奏中的力度层次越复杂,速度和节奏的变化也越丰富多样,这就要求伴奏者一定要从整体的音响效果出发,用敏锐的听觉去指挥手与脑的配合,做到及时纠正偏差,对自己的力度、速度和节奏加以全方位的调控,来达到与演唱者的和谐统

一、相映生辉的艺术效果。

4、快速把握音乐作品

从实际情况来看,伴奏不太可能象独奏独唱那样,做到对作品精雕细刻、追求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标准,专职从事钢琴伴奏的人员大多重负在身,而且曲目会有一定难度,伴奏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伴奏者必须尽可能地去紧缩自己练习的周期,追求一个“快”字,做到读谱快、构思快、上手快、配合快。在这种情况下,伴奏者是否具备快速把握音乐作品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5、翻谱技巧

翻谱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在合作演出中却关系到音乐的流畅甚至于表演的成功与否。翻谱快速且准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音符遗漏,使旋律、节奏、和声或低音进行等都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整体表现的质量。所以,伴奏者需对此进行分析与设计,根据左右手在弹奏中的重要性来确定哪只手更方便翻谱,并由翻页处左右手各自的音符长短来决定取舍左手或右手以尽量保持音乐的完整性,比较权衡之后难以取舍时也不妨采用提前或推迟翻谱的办法,或借用左右手相互帮助“代弹”的方法来腾出一只手去翻谱,翻谱动作应冷静、准确、稳定、快速。

(二)理论素养

如果说技术素养是弹好伴奏的基础,那么音乐理论素养则是指导伴奏过程具体实施的重要条件。所谓理论素养,即是指伴奏者对作品的音乐结构、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和再现的一种理性认识,是一种主导性的音乐审美素质。伴奏者音乐理论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伴奏的质量和品位。

1、必备的音乐理论知识

凡是音乐作品几乎都涉及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方面的基础音乐知识。如果欠缺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或对这些理论知识似懂非懂,那就不可能搞清楚音乐作品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也就无法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弹出“表现力”,这样的伴奏就会是机械的、杂乱的,完全达不到再现原作的目的。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伴奏者还必须要在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文献等方面有所涉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不同作曲家及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能帮助伴奏者了解音乐作品及其时代背景,对伴奏者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2、对作品的分析研究能力

对作品的理解,是对其进行诠释和再现的基础。音乐有它要表达的内容、情绪或意境,这就需要钢琴伴奏者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理解和分析变成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追求的表达方式,从乐句与呼吸、布局与安排、层次与比例、复调与声部、和声与调性、力度与幅度等方面,从整体到局部,把作品各部分的动态组合起承转合关系理解透彻,并力求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对伴奏有着全局性指导意义的整体性构思,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互相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好的音乐表现效果。

(三)文化素养

伴奏作为一种外在的表演艺术形式,是伴奏者内在本质素养的集中反映。作为钢琴伴奏者,既要有良好的乐感及演奏、伴奏技巧,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为音乐作品所涉及的背景知识非常丰富,不少中外名曲都与文学、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例如很多标题性音乐通常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小说、戏剧或诗歌等,伴奏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才能充分借助大脑中的认识把音乐作品准确而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因此加强文化素养、从文化知识海洋中去汲取营养,从而激发灵感并获得启迪,是所有钢琴伴奏者终生的必修课。

(四)心理素养

心理素养是属于非智力和非专业因素,但它却可以反过来影响智力和专业水准的正常发挥。心理素养问题普遍存在于整个表演艺术专业领域,钢琴伴奏自然也不例外。伴奏者的心理素养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稳定的临场发挥

如果伴奏者在技术、理论和文化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素养,而且伴奏工作准备很充分,伴奏过程中也很投入,但由于过分紧张或其它心理障碍,造成技术中的失误,或配合上的紊乱,使临场发挥大打折扣。这就需要从心理方面去找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训练和有效的心理调节。

2、灵活应变

伴奏工作变化多,即时性强,合作对象参差不齐,临场情况变化大。这些特点促使伴奏者必须具备一种灵活善变的应急处理能力,养成敏捷思维和快速反应的习惯。在伴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伴奏者需要一种处乱不惊、镇定自若的心理品质。钢琴伴奏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上台的机会多,接触的实际问题也多,仅有理论上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反复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经受锻炼,才能使自己逐步成熟起来。

(五)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搞好钢琴伴奏工作的原动力。伴奏者应具有强烈的艺术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大局观。伴奏者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以强烈的兴趣为基础,作为钢琴伴奏者,我们首先应对这门艺术持有积极的态度并怀着满腔的热情,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项工作,才能产生为之努力的动力,才可能把音乐完美地表现出来。

2、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首先是要对自己所担任的伴奏任务负责,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完整流畅。其次是对伴奏的音乐作品负责,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作,另一方面还要与演唱者共同搞好作品的二度创作,使整体效果更加完美。再次,就是对自己的合作对象负责,要认真听取合作者对音乐作品的处理意见,积极与对方沟通。

3、善于与他人合作

钢琴伴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与他人合作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音乐作品诠释的再现,要靠演唱者与伴奏者共同来演绎。为此,伴奏者必须强调“全局意识”、“整体意识”,时时刻刻把“合作”二字摆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伴奏者应该具有谦虚、随和的性格,善于并乐于与不同个性、不同类型的演唱者进行有效的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切磋、形成默契、融为一体。

二、伴奏者与演唱者的合作及常见问题

(一)音色及音量的比例协调

伴奏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合作者的变化及演出场地的不同都会引致不同的音量及音响效果,所以钢琴伴奏者必须要学会通过敏锐的听觉来权衡选择适当的音量及音色。

1、根据演唱者嗓音条件及演唱方法进行调节

伴奏者与演唱者之间的音量比例是否恰当、音色是否统一,对音乐作品形象的塑造及表现至关重要。伴奏音量过大,音色过亮,会“压过”主旋律,导致音乐作品线条模糊不清,层次不分明,缺乏主次感;如果伴奏音量过小,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起到烘托作用,使演唱者变得“孤掌难鸣”,配合默契也就无从谈起。要做到准备到位的音量及音色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随时随地进行相应的增减调整。

一是与不同演唱声部合作。按音域及音色特点,通常将人声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及男低音6个声部,伴奏者与不同声部合作时所需注意的细节有所不同:

与高声部合作:高声部的演唱特点是使用头腔共鸣比较多,演唱音区较高,为了整体音乐效果不至于“头重脚轻”,伴奏就要着重强调低音声部的线条,与演唱线条达到相互呼应的效果,从而取得音响上的平衡,同时因为钢琴伴奏中的低音音响可以帮助演唱者稳定气息,因此也有利于高声部自身的演唱。

与中、低声部合作:中、低声部的演唱通常给人厚重、宽广之感,为了既突出这种独特风格又不致使彼此的低音重叠而显得音响厚重,钢琴伴奏应避免低音弹得过响,而应着重强调高音旋律的线条,这样可以使整体音乐效果具有凝重而不失光彩、沉重而不失活泼之美感。

音量控制的主要原则是弹奏的同时能清楚听到演唱者的声音。如此形成的伴奏与演唱的音量关系好比水与舟的形式,刚好使演唱者如同轻舟一般飘于钢琴伴奏之上,这样的音量比例堪称最佳。

二是与不同演唱方法合作。一般来说,即使是在同一声部,美声唱法的音量也会比民族唱法的音量稍大一些,而民族唱法的音色则要比美声唱法的音色更亮一些。参照这一规律,钢琴伴奏应做出相应的调节:与美声唱法合作时,就要注重音量上的烘托及旋律线条的突出;与民族唱法合作时,则要注重低音线条的突出和整体和声的支持。

2、随着演唱者力度变化而变化

声乐不同于器乐,人声的音量对比不是十分明显,因此,当我们需要通过音量变化来表达音乐情绪的时候,钢琴伴奏作为声乐演唱的合作伙伴,对于达到整体艺术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声乐钢琴伴奏,可以在音量对比方面给予演唱者极大的帮助,以此实现夸张的艺术效果。比如,音量需要“强”时,钢琴伴奏可处理得略微明显一些,由于演唱者的声部为主旋律,所以不用担心伴奏的音量会喧宾夺主;音量需要“弱”时,钢琴伴奏则要更“弱”以突出整体音响的弱音效果和旋律声部线条。也就是说无论音量大小如何变化,伴奏者都要“带”着演唱者,比其多做一分,这样既能帮助演唱者轻松完成音量对比,又使双方的配合显得更为默契,使音乐作品更充满艺术感染力.

(二)演奏风格的互补性

1、根据演唱者的性格特点进行调节

每位演唱者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而钢琴伴奏的作用在于与演唱者合作时调节其性格特点以服从音乐作品不同风格的需要。一般来讲,可将演唱者的风格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演唱者个性适中。可以把作曲家及作品的风格作为演绎作品所必须遵循的共性标准放在首位,然后可给予演唱者一定的个性化处理的空间,使作品更有创新、更具魅力,伴奏者只需给予相同感觉的顺应及配合,就可以使合作趋于完美。

二是演唱者个性过分热情。这种情况下因为情绪较易激动而容易使演唱表现得有悖于作品原始风格,伴奏者就需要帮助其适当地约束个性,用自己的音乐表现来提示演唱者回归作品的原始风格。比如,演唱者在演绎古典风格的作品时若情绪过于外露,将歌曲情感处理得比较激动,伴奏者就要较理智地用严谨的速度、节奏与考究的触键方式来暗示演唱者,将其“拉”回来,从而达到忠实原作的目的。

三是演唱者个性内向拘谨。由于其演唱风格相对平淡,在情感表现上容易放不开,伴奏者要尽可能依靠正确的速度、力度、音色的表现来带动演唱者,万万不可采用“跟”的做法,尤其在前奏、间奏的部分更要充分表达出音乐作品的处理特色,使演唱者受到启发、感染从而引导其尽快进入演唱角色。

2、面对不同演唱者的合作应变

钢琴伴奏者不会只与一位演唱者合作,同一首作品常常也会用来与不同的演唱者共同演绎,而每个人在乐感、理解力、审美观、生理条件、技术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每个人对作品的速度、力度、分句、表情等音乐处理都不尽相同。伴奏者就必须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两点:

一是不能树立对某个作品的固定思维。 音乐作品虽然有其风格特征及速度、力度等固定的对演唱与演奏的要求,但是每个演唱者都还有二度创作的空间,因此与不同的演唱者合作时,即使是同一首作品,伴奏者也要充分听取演唱者的意见和建议,仔细聆听其演唱并捕捉其独特的处理点,以便找到相应的规律作为合作的依据,把对同一首作品的每一次弹奏都看作是新鲜的。

二是牢记新的合作者演唱的特别之处 。尤其是使用同一份伴奏谱又同时为多位演唱者伴奏时,每个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早已弹得很熟的作品也可以在与不同的演唱者的合作中奏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伴奏者应注意在乐谱上将每一位伴奏者在作品处理方面的特点加以标注,以便于提示自己在弹奏时予以区别。

(三)合作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提示

1、把伴奏弹成独奏

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有着其他乐器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它不用任何其他乐器的辅助合作,就可以让演奏者以独奏形式完美地表现音乐作品。弹钢琴的人由于常常自己练习和演奏,造成的结果是不善于把自己放在合作者的位置,不能客观地倾听自己的琴声。因此伴奏经验还不太多的伴奏者,难免忽视合作的重要性,容易不自觉地把钢琴伴奏放到主导地位象独奏一样地加以强调。比如:认为把伴奏弹得越响越好,以自己的主观理解只顾闷头自我发挥而完全不顾及与演唱者的配合,这种情况下通常二者在节奏、速度与乐句呼吸方面已经明显脱节,效果当然很差。

2、被动地跟随演唱者

把钢琴伴奏当成主导而弹成独奏是不正确的,但是仅仅把伴奏当成附属及陪衬,更是明显的错误。比如:认为“跟”得好就是伴奏好,随着演唱者的错误节奏或者速度走,而没有及时协助调整;主旋律出现在伴奏部分时没有刻意突出;乐曲的高潮部分弹得“风平浪静”,没有起到推动作用等等,这都使伴奏显得消极被动,使得演唱缺乏烘托与支持,音乐的感染力自然也被大大削弱。伴奏者心中要有音乐、感情和艺术表现的投入,要与歌唱者拧成一股劲。伴奏者不仅要“跟”好、“拖”好、“带”好,还要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与内在意境,依据细微的感情变化弹奏出轻重缓急,为演唱者提供丰富的音乐氛围与再创造,最终达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四)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变与协调

钢琴伴奏在演出时常常会出现“突发事件”:由于合作次数不多,且弹奏的作品具有一定难度,从而使伴奏者产生心理压力,造成演奏效果与平时的练习效果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演唱者心理紧张或过度兴奋而造成演唱上的失误,导致伴奏者的演奏显得手忙脚乱,出现明显的节奏或者音准的问题。上台往往存在着影响临场发挥效果的各种偶然性因素,在这些情况下需要伴奏者凭借敏捷的反应尽可能地减少双方的过失,使演出过程保持相对的完整性,这一点是富有经验的优秀声乐钢琴伴奏者所必备的。

1、应对演唱者的失误

一是演唱者出现漏唱或重唱现象。伴奏者意识到错误出现时不能慌乱,更不能干脆停下来,而应尽量冷静地继续弹奏并且迅速地寻找演唱者是“跳”到何处,然后不动声色地再接下去。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首先要在平时练习时提醒对方做到严格而完整地演唱,如果平时就出现过类似现象,则要有意识地在弹到此处时多加注意,以防万一在台上发生同样的问题时来不及应对。

二是演唱者自编旋律或忘记旋律。这时候伴奏者不必过于紧张,如果对方只是音乐正常进行中的小错漏,仍可继续向下弹奏让其自然地“跟着感觉走”,这样可以照顾到音乐的完整性;如果对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停顿,伴奏者要运用旋律或和声的提示,尽快将演唱者引入正轨;当对方的演唱已中断,伴奏者应从临近的乐段或从间奏进入,使演唱者可以重新开始。

三是演唱者节奏出错,速度不稳。平日练习中遇到对方速度不稳定的情况,伴奏者必须发挥“艺术指导”的作用对演唱者严加要求,并有意识地运用“推动”或“拉住”的弹奏手法来控制对方的速度。正式演出的时候,为保证完整性,伴奏者在面对演唱者节奏与速度出错的情况时必须尽可能不露痕迹地暗中加以“微调”,不能只顾坚持自己的速度与节奏去弹奏,否则不但暴露出合作的不默契,更破坏了演出的效果。

四是演唱者跑调。演唱者有时会出现音不准的现象,伴奏者可以加大弹奏音量来强调某些关键音,或是即兴对伴奏部分加以改动来帮助演唱者找回原调,若演唱者仍无法找回原调,甚至已经导致转调,此时伴奏者不可再一味强调原调的旋律音,而最好能随之转到新调继续弹奏。

2、处理自己的弹奏失误

每个声乐钢琴伴奏的成熟都是经过大量舞台实践,经历过无数失败才最终获得的,因而,当伴奏者上台紧张出现一些失误时,一定不要过分慌张或是忙着自责内疚,而是要尽力想办法弥补失误。

一是弹错音。伴奏者有时会不小心在前奏、间奏的部分出现错音,如只是碰错个别音符,不必理会,也没有必要重弹;如果是整句旋律都错,也要尽力坚持完整性,可以凭着自身感觉在下一句将旋律“拉”回来,还可以为了演唱者的进入而选择重新弹奏前奏的后半部分。这就需要伴奏者有快速、精确的视奏能力,这也是一个优秀的钢琴伴奏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是起错速度。伴奏者如果因为在舞台上心理紧张而造成弹奏的速度过快或者过慢,这时应尽快调整,可将注意力放到演唱者一方,以“演唱”为中心,先将力度减弱,以淡化自己的失误,等跟上正确的速度后再恢复;平时也应注意提醒演唱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伴奏,唱出适合自己的速度,不要盲目跟从伴奏者而成为“伴唱者”。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失误都可以弥补,但只要我们重视每一次合作、珍惜每一次舞台实践的机会,在出现差错的时候做到互相谅解并共同总结经验教训以求改进,就完全可以减少遗憾的发生。

综上所述,钢琴伴奏作为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在音乐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示着它特有的艺术价值。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伴奏者,既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很高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修养,才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演唱者形成默契,以便于更好地表达作品内涵。一个优秀的声乐钢琴伴奏者,不仅要会弹,还要会唱,更要会听,并能给予相应的艺术处理,另外还要“上手快”,应变能力强,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曲目浏览量。总之,钢琴伴奏在实际工作中更具“多变性”与“多面性”,它需要伴奏者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技术和艺术修养以及大量的舞台实践来完成,每一位伴奏者的成熟都要经过实践中的千锤百炼,并在长期与不同演唱者的合作中认真总结经验,用心体会,将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联结成为一个富于生命力的、和谐的整体,以使音乐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郑明顺.试论声乐艺术表演中的钢琴伴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7). [2] 钟玲.浅议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唱之合作艺术[J].艺术探索,2003,(06). [3] 丁红梅.钢琴伴奏的多功能特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2). [4] 季丰来.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技巧[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 [5] 于莉莉.对提高钢琴伴奏质量的几点看法[J].齐鲁艺苑,2003,(04). [6] 瞿茜.论声乐钢琴伴奏的技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03). [7] 龙翔.声乐钢琴伴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乐器,2003,(11). [8] 郑明顺.论钢琴伴奏对揭示歌曲音乐形象的作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04). [9] 郭小虎.钢琴伴奏织体写作的布局原则及运用[J] .文教资料,2007,(03). [10] 李斐岚.钢琴伴奏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11] 张佳林.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致

谢: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是所有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一直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徐彩虹老师。徐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

其次,要感谢运城学院所有曾经为我们音乐系2007级任课的老师,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

第三,感谢我的父母亲,你们是我力量的源泉,只要有你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害怕,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与鼓励!

第四,感谢我的室友及其他好友,因为有你们的帮助,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你们,大学四年给我了那么多的帮助与鼓励,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总能让我开心起来。不会忘记大学四年里我们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那些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对老师,同学和家人再次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教导过我的老师,你们的人格魅力永记我心间。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有你们,我的大学才算完整。寝室的密友,你们的天赋犹如上天恩赐,有了你们我的生活更加精彩。

第五篇:论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流行声乐指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受很多人喜欢,流传范围较广的音乐演唱类型。这是一种将演唱者的情感和演唱技巧紧密结合而塑造出来的一种演唱形式,演唱者通过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音乐灵魂和内涵相结合,对音乐进行全新形式的演绎,引发听众共鸣,优化流行声乐的情感教学。

【关键词】流行声乐;音乐类型;情感;音乐灵魂;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62-01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音乐教学已不仅仅限于知识和技巧,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在流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流行声乐的理解和自己情感的融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声乐的演唱效果和演绎水平。因此,在进行流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音乐演绎过程中对情感进行控制,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诠释,将演唱技巧与演唱者的情感相结合,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一、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情感控制

对学生进行流行声乐教学时,有效地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进行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学生就可以自觉地进入到对流行乐曲的学习过程中去,并根据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音乐理念,受到情景的熏陶。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表达方式,进行情境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对于情景的设置是需要教师用心规划的,设置的情景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宣泄内心情感的欲望,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教师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控制的教学。例如,在讲《父亲》这一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首先对作者的基本资料和人物背景介绍有一个整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幻灯片,并从网上搜索歌曲和歌词,最后在乐曲伴奏过程中,教师可以就相关的文章进行深情朗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被父爱所感染。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深有感触。之后,再进行音乐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引导,教导学生如何在乐曲中进行情感表达,再配合音乐旋律和歌词,将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实际演唱指导学生情感控制

进行声乐演唱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演唱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的演唱练习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大胆地进行演绎,并且教会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根据音乐旋律诠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音乐作品中,以形成一种独具演唱者风格的演唱方式。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灵敏程度,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更好地控制情感的表达。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使学生有机会登台演唱,并在学生表演后进行针对性评价,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三、实践训练推动学生情感技巧统一

鉴于每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分别教学,实行分阶段和分步训练。而学生则要根据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发声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关于感情的理解和表达的培训,将对于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学生进行演唱技巧的培训上来。比如对于一些较高音的训练,只是靠着感情和甜美的演唱声音并不能学会音乐演唱技巧,而要将演唱技巧与丰富的感情相结合,将唱歌的情感与演唱技巧紧密联系,使得演唱时声不断则情不断。

发音、咬字和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了演唱的整体。演唱者以自身作为乐器进行音乐演绎,并不仅仅只是靠嗓子、共鸣和气息调整就能完成演唱的,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感情与作品的灵魂相结合,只有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将技艺与情感相结合,才能引发听众共鸣,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情感是演唱者对音乐作品诠释的精华所在,作为歌者的灵魂,做好情感控制对于更好地表现和诠释音乐作品,引发听众的感情共鸣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现代流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做出全新的诠释和演绎,更好地展示音乐魅力。

参考文献:

[1]高果,焦春梅.声乐教学的情绪控制[j].中国音乐教育,2015,(05):45.

[2]高毅.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技巧[j].音乐生活,2014,(5):112-113.

作者简介:

孙 苗(1987-),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研究方向:流行演唱教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水利工程单元工程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