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案范文

2023-09-18

声乐教案范文第1篇

使学生明确歌唱的发声原理应包括气息的运动轨迹及共鸣腔体的正确打开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体会正确呼吸方法

2.指导学生正确的发声状态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确如何找到歌唱呼吸的对抗力与咬字的重心所形成的歌唱平衡的协调,并形成循序渐进的良好歌唱习惯。

五、教学教具:

钢琴、谱架、

六、教学过程:

(一)简单扼要地介绍歌唱的发声原理:

呼吸原理:腹式呼吸法,体会自然叹气时小腹的收缩力及腰部四周的扩张力。

运用共鸣腔体全身歌唱的原理:感受和体会打哈欠时的自然状态找到共鸣腔打开的感觉,想象自己是个大胖子,身体像气球一样。

(二)实际操作训练 1.歌唱发声中的发声训练;

(1)1234︱5432︱1 —‖ (慢速哼鸣)

en ......

(2) 1234︱5432︱1234︱5432︱1 —‖ (快速哼鸣)

en ......

(3) 1 3 5 1— 5 3 1 ‖

a...... 训练要求:

(1)练习速度:由慢至快。

(2)利用哼鸣感受气息,寻找头腔位置

(3)张口练习,放松肩膀,气息下沉。

(4)稳定喉头、喉部肌肉放松(打开喉锁)、准确,声音均衡连贯。 训练方法:

(1)老师示范,提出要求,讲解练习的要点;

(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2.演唱布置歌曲

(1)跟伴奏演唱,逐句抠解

(2)完整演唱

(三)小结:指出课程要点,课下多注意,回去听上课录音。

声乐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学内容:

1、呼吸练习

2、发声练习

3、歌曲练习

4、复习歌曲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解决气息不稳声音虚弱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呼吸、喉头、声带以及共鸣器官密切配合,提高声音的表现力。

2、知识目标:通过呼吸训练,加强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让学生体会横隔膜控制呼吸的作用,体会气息的支撑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演唱中去。

3、能力目标:通过歌曲的辅导练习、演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

三、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学生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嗓音条件也各不一样,有的喉头过紧压喉,有的声音唱得过重而僵,有的是不当地过早地多唱高音等问题,根据学生各人的特点,嗓音的条件,用不同的发声练习曲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喉头过于紧张的问题,换声区统一的问题,咽腔打开的问题,头腔共鸣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1)打开喉咙稳定喉位。(2)循序渐进扩展音域。

五、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发声练习找到呼吸、喉头、声带以及共鸣器官密切配合。

六、教学过程:

(一)

呼吸训练(1)

慢吸慢呼 4/4 x x x o | ||

吸 停

呼 (2)慢吸快呼

2/4 x x | x x | o

停 呼 (3) 快吸慢呼 4/4 x o ||

吸 停 呼

训练目的:加强横隔膜的支持、保持和控制的能力。通过连续不断地运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进行练习,使呼吸肌肉自然地成长健壮,逐步增长歌唱的呼吸力度和呼吸深长,训练横隔膜的有力伸缩、自如地控制气息的机能,以增强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二)发声练习:

(1)打开喉咙稳定喉位训练

(a)2/4 5 4 3 2 | 1 2 3 4 | 5 4 3 2 | 1 - ||

en ........

(b) 2/4 5 4·| 3 2 · | 1 --· ||

u ........

训练方法和要求:

1、同无声的呼吸训练结合起来,用气息支持发声。

2、同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相结合。

3、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惯。

(2)打开喉咽腔、口腔、鼻咽腔训练

2/4 5 0 | 3 0 | 1 0 |

a a a

训练目的:打开口腔、喉咽腔、鼻咽腔。

训练要求:无论开口音还是闭口音练习,气息力度要一样、声音宽阔而统一。 (3)连音练习

2/4 1 2 3 4 | 5 4 | 3 2 | 1 -- ||

mi

ma (4)训练目的:使气息均匀支持,声音连惯流畅。

训练方法和要求:(1)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声音都要做到气息均匀的支持。一口气唱完。

(2)母音准确清楚,母音或音节的转换过度要保持均衡,圆润而自然过渡。

(三) 歌曲练习:第一首《七色光之歌》

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是一首新时代的少年歌曲。歌曲通过形象的语言,歌唱了祖国的花朵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快乐的成长与生活。 此作品是一首属于二段体歌曲。后半部分为合唱部分。整首歌曲欢快活泼。充分体现青少年的特点。 歌曲一开始以那独特的节奏、简洁、明快的旋律,深深地吸引着少年儿童们,象一股涓涓清泉,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训练目的(1)歌曲音域从小字组g到小字2组g,两个八度的跨度,其中有七度、四度的大跳,从而训练学生的气息、支点的支持能力。

(2)训练学生要在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中显露出母音的流畅、圆润与色彩的变化而达到“以字带声”,以声传情“的效果。

(四)复习歌曲 第二首:《红蜻蜓》

歌曲分析:歌曲采用二声部合唱形式,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演唱情感,从内容出发,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用声音去朔造作品的艺术形象,锻炼演唱歌曲的艺术能力。

声乐教案范文第3篇

一、教学内容:

1、呼吸练习

2、发声练习

3、歌曲练习

4、复习歌曲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解决气息不稳声音虚弱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呼吸、喉头、声带以及共鸣器官密切配合,提高声音的表现力。

2、知识目标:通过呼吸训练,加强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让学生体会横隔膜控制呼吸的作用,体会气息的支撑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演唱中去。

3、能力目标:通过歌曲的辅导练习、演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

三、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学生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嗓音条件也各不一样,有的喉头过紧压喉,有的声音唱得过重而僵,有的是不当地过早地多唱高音等问题,根据学生各人的特点,嗓音的条件,用不同的发声练习曲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喉头过于紧张的问题,换声区统一的问题,咽腔打开的问题,头腔共鸣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1)打开喉咙稳定喉位。(2)循序渐进扩展音域。

五、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发声练习找到呼吸、喉头、声带以及共鸣器官密切配合。

六、教学过程:

(一)

呼吸训练(1)

慢吸慢呼 4/4 x x x o | ||

吸 停

呼 (2)慢吸快呼

2/4 x x | x x | o

停 呼 (3) 快吸慢呼 4/4 x o ||

吸 停 呼

训练目的:加强横隔膜的支持、保持和控制的能力。通过连续不断地运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进行练习,使呼吸肌肉自然地成长健壮,逐步增长歌唱的呼吸力度和呼吸深长,训练横隔膜的有力伸缩、自如地控制气息的机能,以增强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二)发声练习:

(1)打开喉咙稳定喉位训练

(a)2/4 5 4 3 2 | 1 2 3 4 | 5 4 3 2 | 1 - ||

en ........

(b) 2/4 5 4·| 3 2 · | 1 --· ||

u ........

训练方法和要求:

1、同无声的呼吸训练结合起来,用气息支持发声。

2、同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相结合。

3、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惯。

(2)打开喉咽腔、口腔、鼻咽腔训练

2/4 5 0 | 3 0 | 1 0 |

a a a

训练目的:打开口腔、喉咽腔、鼻咽腔。

训练要求:无论开口音还是闭口音练习,气息力度要一样、声音宽阔而统一。 (3)连音练习

2/4 1 2 3 4 | 5 4 | 3 2 | 1 -- ||

mi

ma (4)训练目的:使气息均匀支持,声音连惯流畅。

训练方法和要求:(1)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声音都要做到气息均匀的支持。一口气唱完。

(2)母音准确清楚,母音或音节的转换过度要保持均衡,圆润而自然过渡。

(三) 歌曲练习:第一首《七色光之歌》

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是一首新时代的少年歌曲。歌曲通过形象的语言,歌唱了祖国的花朵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快乐的成长与生活。 此作品是一首属于二段体歌曲。后半部分为合唱部分。整首歌曲欢快活泼。充分体现青少年的特点。 歌曲一开始以那独特的节奏、简洁、明快的旋律,深深地吸引着少年儿童们,象一股涓涓清泉,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训练目的(1)歌曲音域从小字组g到小字2组g,两个八度的跨度,其中有七度、四度的大跳,从而训练学生的气息、支点的支持能力。

(2)训练学生要在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中显露出母音的流畅、圆润与色彩的变化而达到“以字带声”,以声传情“的效果。

(四)复习歌曲 第二首:《红蜻蜓》

歌曲分析:歌曲采用二声部合唱形式,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演唱情感,从内容出发,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用声音去朔造作品的艺术形象,锻炼演唱歌曲的艺术能力。

声乐教案范文第4篇

摘要:声乐表演是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中介,即演唱者是作曲家和观众的中介。为了更好地呈现作曲家的作品及带给观众更好的欣赏效果,演唱者需加强自己文化修养与艺术内涵,形成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本文从声乐表演的艺术表现入手,介绍了影响音乐表演艺术表现力的特征,探究了声乐表演声乐演唱艺术表现力形成途径,以期对自身演唱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表现;形成途径

当我们在问音乐表现了什么的时候,是从语言的这个角度来看“表现”一词,明显把其当作一个及物动词。艺术的表现既是及物又是不及物。艾德蒙·格雷试图重新以本质上的不及物来定义音乐的表现,他认为对表现的理解是渴望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演唱或演奏它而构成的。这说明音乐的表现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现,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呈现出来的表现力也不一样。

1艺术表现力

(1)呈共性特征的表现力呈共性特征的表现力即共性表现力,指音乐表演中的普遍规律,即艺术家普遍遵循的艺术原则。音乐表演中表演者们普遍遵循的规律,也是人性表演方式与机器表演方式(如MIDI演奏)的区别。但是在共性表现力的特征下,不同的艺术家还有不同的呈现其个性表现力的表演方式。

(2)呈个性特征的表现力呈个性特征的表现力体现在艺术家的个性风格中,且以共性表现力为基础表现出来。呈个性特征的表现力首先体现在艺术家的表演意图上。其次,呈个性特征的表现力还体现在艺术家丰富的艺术体验和精湛的表演技术相结合上面,音乐表演本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其实艺术家们精湛的演唱(或演奏)技术本就是一种个性表现力的体现,高超的表演技巧产生令人惊叹与震惊的表演效果。

(3)呈多元特征的表现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向,自然就需要呈多元特征的表现力。一方面,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现代音乐不断进行突破,加入新颖的想法,多种作曲技巧的结合,使舞台表演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观众的审美能力也逐渐变强,这就对音乐表演的要求不断提高,是音乐表演形式越来越不一样。

2声乐表演艺术表现力形成途径

声乐表演若缺乏表现力,那将毫无感染力,犹如“照本宣读”,根本无法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故事通过自己的演唱表达出来,那么声乐演唱也毫无意义,故声乐学习者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取长补短,培养自己的表现力,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

2.1以共性表现力为基础,培养乐感,提高演唱表现力

在表现力的培养过程中,共性表现力的学习是最基础的,强、弱、快、慢等力度速度记号的表现是最基本的,主要是要培养良好的乐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乐感即对音乐的综合感受能力,包括音准感、节奏感、旋律感等[2]。

(1)音准感

音准感不仅包括演唱者外在演唱出来的音准,还包括演唱者的内心听觉,内心听觉好的演唱者音准也很好,因为他在还未演唱之前,脑海中已经把乐曲演唱过一遍了,内心对乐曲有较好的把握,声感影响乐感,这样对其更好地表现作品也有帮助作用。

(2)节奏感

节奏感的培养包括对各种基础节奏进行节奏训练,对节奏长短、强弱、快慢等都有准确的把握,例如新疆“切分”的风格性节奏和八七拍特色的节拍的把握,虽然乐谱上有明显的标识,但怎样对作品进行处理、具体呈现的演唱效果都会根据演唱者个人的表现力而不同。

(3)旋律感

其中旋律感的培养尤为重要,不同的旋律由不同的时值、节奏、音高构成,建立在不同的调式、节奏与节拍的基础上,如南方民歌主要使用的调式为五声调式,旋律级进较多,表现出委婉、细腻、抒情的感觉,节奏较规整;西北地区民歌则旋律中大跳较多,音调呈现高亢嘹亮的特点,淳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不同的旋律代表不同的风格,旋律线的变化体现情感的变化,旋律能表现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所以旋律感的培养对演唱者个人表现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

2.2激发音乐想象力,突出个性表现力,提高演唱表现力

演唱者演唱一首作品,需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揣摩并把握作者意图,然后表现出来。但有时部分作品太抽象,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演唱者充分发挥自己音乐想象力,把抽象的形象表达出来。

2.3树立多元观念,呈现多元表现力,提高演唱表现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交往密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所交流,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各国进行友好交流的一个部分,各国的音乐涌入,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演唱方法,这就需要演唱者树立多元的演唱观念,吸收优秀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借鉴和学习。

3结语

声乐表演可以说是一种二度创作,演唱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作曲家及作品背后的情感与内涵表达出来,使乐谱转化为真实音乐。所以演唱者要以共性表现力为基础,培养乐感;激发音乐想象力,突出个性表现力;树立多元观念,呈现多元表现力,以期能够更好地诠释作曲家的作品,使音乐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欣赏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拂晓.论音乐表演的表现力[J].南京音樂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03):9.

[2]崔飞.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J].大舞台(音乐),2012(10):87—88.

声乐教案范文第5篇

【摘要】声乐演唱教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质,在高校教学中进行声乐演唱教学,能提升学生对艺术感知的敏锐性。文章对高校声乐演唱与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模式和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等,对问题现状进行解决,以期使学生的综合性表演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演唱与表演;对策分析

引言

声乐主要以演唱和表演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对知识进行拓展式教育,提升学生对音乐领域的认知度。当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模式传统、评价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等问题,通过为学生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一、高校声乐演唱与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

声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为主,在正确的知识教导下,可提升学生的演唱与表演能力,在多途径的教导形式下,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现场表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部分高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知识进行说教式传授,未能对知识所涉及到的音乐意境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对音乐知识理解不透彻,加大声乐教学的难度。

(二)评价方式单一

声乐教学的评价方式分为多个层面,以音乐意境、融入情况、表演形式和演唱方法为主,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但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般将学生的训练情况作为考核标准,未能依据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转变,过度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降低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声乐表演,使学生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不一致

声乐作为音乐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以音乐意境为背景,用歌声对音乐进行表达,使音乐具有旋律性和渲染性等。但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中,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对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进行理论性教导,并未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失。由于声乐教学的理论未能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表演形式僵硬和演唱方法较为单一,使声乐演唱内容缺乏韵律感,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

二、高校声乐演唱与表演教学优化对策分析

(一)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在教学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对声乐知识进行深度了解。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部分声乐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并将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进行内容优化,培养学生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将有效将传统课程中的板书式教学内容,以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静态化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态学习方式,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对声乐演唱与表演的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出教学视频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并在重要演唱环节进行重复性播放,为学生解析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动作意义,加深学生对表演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也可设定相应的表演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分析,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教师应以身作则,将音乐知识进行行为展示,对学生进行细节教导,以协作形式和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表演能力进行培养,以技巧形式和意境形式对学生演唱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高校可设定相应的专业课和小组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依据声色和嗓音等对学生进行小组分类,将小组的人数设定为5人左右,并对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学生通过小组的学习方式,可对其它同学的唱法进行学习,以使自身的演唱能力得到提升。

(二)优化评价模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评价时,应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制定多种课堂任务,学生可依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教师可针对任务的选择人数来判断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对学生在演唱和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在下一次考核时,将成绩进行比对,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通过教师可将演唱意境和演唱技巧纳入评价环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高校可对声乐评价系统进行优化,将学生纳入到评价系统中,使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考核时,通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使学生对演唱和表演方式进行分析,并与自身作比较,找出其他同学演唱和表演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发扬优点,将其与自身的演唱方式进行融合。同时学生之间通过不足之处的指正,可协助教师作出正确判断,保证教学评价的完整性和公平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采集,并设定相应的学生评价系统,依据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定期对学生评价信息和教学意见进行采集,并通过匿名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更具真实性。高校声乐专业的管理人员应及时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保证教学的严谨性,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采纳,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

声乐课程的教学涉及知识较多,演唱方式复杂多变,以声带为主,在鼻腔、口腔和舌头的共同作用下,发出韵律性声音,声乐音域跨度较大,涉及唱法较多,对于初学者的难度较大。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以演唱方式为主,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拓展,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教师应对重要理论知识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在不断的实践下,加深学生度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意境培养,提升学生对声乐领域的认知程度,教师可将外国文化进行融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高校应定期举办音乐会,使学生得到锻炼,并提升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通过舞台经验的积累,可使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得到提升。高校应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将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行传输,组织教师团队,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表演技巧,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以融合性教育思路,有效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高校声乐演唱与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创新教育模式、优化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等,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使学生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喜梅.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艺术评鉴,2017(2):105-107.

[2]刘湘林.高校声乐歌剧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艺海,2016(4):97-98.

[3]韦耿薇.关于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及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9(6):211-212.

作者简介:王华君(1970—),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声乐教学、歌剧、音乐剧研究。

声乐教案范文第6篇

摘 要: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声乐知识,以获得演唱状态能力和解决声音技术问题为目的,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合唱组合的教学形式就是其中的代表形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利用合唱教学特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劣势和不足,对提升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合唱组合;应用

合唱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感染力极强的高雅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合唱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多声部合唱的能力及合唱基本技能。合唱训练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集体演义多声部艺术作品的表演过程,能建立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如: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作品结构、音乐体裁、音色、音区、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同时,合唱也是最能体现团队振奋的精神和协调合作的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组合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丰富了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课堂演唱形式。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声乐课堂上却只有“独唱”这一形式,“组合演唱”则通过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几人或十几人一组的课堂训练来编排重唱、表演唱等一些多人的演唱形式,使我们的声乐表演教学不再“单一”。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组合演唱要求演唱者必须做到統一、协调、细致,这包括声音、歌曲处理、情感、表演等等各方面。所以在编排过程中学生必须相互探讨,共同协商,这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舞台感。

由于组合演唱形式要求表演者不但要有高度统一的声音,还要有张扬而丰富的形体表现,所以在小组课的课堂上形体表演也是训练的重要部分,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而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也使他们增强了舞台感,还能够互相学习,发现差距,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组合演唱中学生在演唱多声部的作品时,声部之间的相互干扰、协调,会促使学生提高自己对音准、节奏等多方面的要求,而音乐上的互动,将他们的演唱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进而乐感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组合演唱不仅需要老师的课堂指导、训练,还需要学生自己课下的组织编排,在编排过程中对于歌曲的处理,表现他们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或独特的设计,从而把作品完成得丰富、生动而具有新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组合演唱的小组课由于授课人数、形式、内容与要求都不同于个别课,因此教学要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优势,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有助学生社会性的形成 。

合唱是个集体性表演项目,它强调“和”,它需要参与者的无间合作才能将音乐美表现出来。合唱教学就是一个合作性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学生合作过程。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表演艺术形式,需要音色统一,声部均衡协调、层次清晰,咬字吐字 规范、整齐。它要求的是符合共性的个性,在这一前提下,每个参与者都需要了解合唱曲目所要求的共性,这就是一个教学者和受教者的沟通交流过程。在了解理解共性后,参与者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从音准、音色、音量、速度、节奏等诸多方面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声音,并配合其它参与者的声音,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集体共性中去,才能做到既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又能听见别人的声音。这就是参与者的一个沟通、协调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之间合作的过程。因此,合唱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人和集体的融合过程,一个集体的形成和集体目标明确的过程,它需要每个集体组成部分的沟通、了解、协作、妥协,将个人目标组合成集体目标的过程,这和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是一样的。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唱组合形式在发声训练中的应用。

合唱组合不仅对于整体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对于个人的独唱能力同样要求较高,这样才能让再之后的整体演唱中,每个人都把握好本手歌曲的内涵,众志成城,完成歌曲演唱,而不是靠着几个人的独唱支撑一个合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习惯有音响的存在,然后每个人都做好独唱的训练,再去到专门的录音棚,聆听自己的演唱过程,通过客观的听自己的演唱过程,更好的对自己定位,找到需要更改的地方,更好的完善自身。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声部训练中的应用。

在合唱的过程中,会出现高低声部和和声的划分,不能所有的学生从头至尾都按照独唱的形式演唱,那么合唱就成为了多人独唱,也就失去了合唱的意义。在借鉴众多组合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在一个组合中,每句歌词都有分工,有人负责高音部分,有人负责说唱部分,也有人负责和声,但是这种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歌曲内,演唱角色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组合形式演唱的时候就要注意声部的划分,让合唱中有高低起伏之分,而不是一马平川。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声部的划分,挑选不同的学生负责或高音、或和声的部分,并且再换一首歌之后,这个分配也要重新安排,保证每个人对于每个声部都能训练,在实际的歌曲训练中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合唱

时的状况,更加有真实感。

(三)合唱组合形式在舞蹈训练中的应用。

音乐和舞蹈从来都不可分割,舞蹈就是在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舞蹈既符合歌曲的表现特点,也能为歌曲的表现力加分。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学生唱歌的时候手舞足蹈,而是根据歌曲的意境起舞,集体舞的对视觉的冲击更大,再结合歌曲的听觉冲击,让合唱不仅能聆听,还能观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舞蹈的编排,让舞蹈对歌曲的演唱起到添色作用,在对音乐的节奏感把握上,从歌曲到舞蹈都准确到位。

三、结束语

合作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合作演唱课程,发挥合作演唱课程对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提升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艳. 组合演唱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启示——试论声乐小组课中组合演唱的教学[J]. 民族音乐, 2012(3):98-100.

[2] 薛静. 论流行音乐演唱组合课程的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D]. 南京艺术学院, 2013.

[3] 崔燕. 试论组合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当代音乐, 2015(9):70-71.

上一篇:医院疫情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注册会计师会计复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