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论文范文

2023-09-17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声乐教学,课程设计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党的领导对做好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为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 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加快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由国家先后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可见,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专业教育的紧迫性。大学声乐课作为专业教育的一部分,面对的是音乐学生群体,他们具有思想活跃、个性解放、思维发散的特点。在大学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作风优良、专业水平过硬、积极向上的音乐工作者,因此声乐课程思政在大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最重要的特质是记忆力和想象力,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音乐的教育过程就是启发学生美好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课堂上的一分一秒中留下美好的记忆。相较于其他动物,人类更具备思想性,这也是美育教育最终的训练目的——培养有思想的新一代人民。吴良镛先生曾指出:“为人生而艺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艺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日益宽阔,需要大量的德才兼备的音乐人才。

声乐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训练学生学习声乐技巧,而是将歌曲作为载体推进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想的深化教育,换而言之,是情感的教育、爱的教育。对比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化教育,然而大学生很年轻,义务教育阶段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思想僵化,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能力低下,因此将情感教育融入大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一个专业化教育框架中,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到课堂的每一分钟。

一、声乐课程思政是艺术精神的传承

中国声乐发展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是一脉相承的,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我们需要深入、细致地去了解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并不遥远,然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年来说,学习和想象当年的场景存在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音乐课或者声乐课的课程思政内容需严谨设计,要与时俱进、根据所面对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量体裁衣,否则会产生负面效果。需要注意有如下几点:

首先,课程思政的内容不是简单地学习演唱“红色歌曲”、“革命歌曲”,不是在歌曲的表演中生搬硬套一些动作、眼神,更不是对场次、曲目量以及参加人数的可量化的指标的追求。这些“显而易见”的评价和测量要素,很容易将课程思政弱化和低级化,从而使教学陷入肤浅庸俗的套路之中。我们需要传递人文精神,对音乐课的课程思政也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设计。

第二,声乐课的课程设计要求“真”。那些蕴含中华美育精神和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优良作品中,我们听到的不是声乐技术,而是作曲家、词作家以及表演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在意境、词句、节奏、旋律、和弦以及配器和演唱中,歌曲带给听众的感受,激发头脑中的联想就是情感和精神的传递。在什么样的场景中,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下,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当下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好,在他们的生活中“艰苦”已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事实上,每隔几十年,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都会有大的改变,我们对文艺作品、生活、历史要进行再思考和再对比。這也是很多经典作品不断重新演出的原因,我们希望能够不断地去聆听和思考,从而客观的看待眼前的生活。

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互联网和智能通讯时代带来的混杂的讯息,让传统朴实的价值观传递受阻、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也受到阻碍。我们需要运用表演训练的方法,引导同学们去观察现在的生活并将其与过去的生活做对比,从而了解歌曲中各种细节和含义,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官通感,将歌曲丰满为一个个画面和有连续情节的小故事,在学习和分析作品的过程中,让同学们的头脑活跃起来,并让其在身体上有所感受。

第三,在获得了真实感官体验之后,我们需要将这种情感融入歌词的吟诵和舞台的表演之中。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下人们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机会减少很多,取而代之的是短信、电子邮件等无声的交流。 在唱歌之前,我们需要连接声音的情感表达,这包括声音技能、身体协调性、面部表情等,让学生能将无声的纸面音符和诗句在大脑中有所呈现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声音融于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以及每一个辅音和元音之中;让声音作为情绪的主要传播媒体摆脱身体和大脑的束缚,将同学们头脑中的精神传递给观众,这些经典作品被新一代青年做出诠释,其内涵和精神也得以传递。

二、声乐教学重在艺术的不断创造

声乐教学有多个维度,可以分为声音技巧、演唱风格、舞台表演等,但是演唱者的精神层次和思想状态是决定声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唱歌研究的不是一个嗓子的问题,而是“精神”和“身体”的和谐统一。声乐艺术是客观世界在表演者头脑中的真实反映。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有所区别,音乐艺术或者声乐艺术所呈现的世界,是表演者通过自身观察和头脑的思考,以及心灵的感悟所创造出来的真实世界的反映。声乐艺术的创造过程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瞬时性思考,帮助他们不断深化、拓展和延伸思考的维度和广度。如果我们把声乐艺术交给我们下一代的青年传承,我们希望在他们的身上看到艺术的再创造。

艺术的创造过程需要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冷静的明辨和选择,客观的运用和实践等一系列多维度的思考活动。这需要健康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做支撑。声乐教育课程融入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很多伟大的音乐家都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端正的政治态度。比如大文豪歌德,受过严格的法律训练,而后从事政府要职,经常实地考察民情探访欧洲各国,他之所以能够写出《浮士德》、《大师养成记》等多部文学名著并影响了国际乐坛,和他的政治视野和世界观的养成是息息相关的。而学习过法律,有过政治训练的作曲家不胜枚举,我们所熟知的亨德尔、泰拉曼、舒曼和柴科夫斯基等都是如此。我国的优秀声乐作品也是由老一辈前辈音乐家创作出来的智慧结晶,我们要站他们的视角去体会当时生活、政治和历史。

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革命历史。如果没有思辨的过程,当下的学生是很难自然而然体会到艰苦岁月背景下的抉择、困顿以及苦与甜。培养一名有表现力的歌手和培养一位情感充沛、富有同情心的人的目标是一样的。我们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革命情怀和爱国情感。面对一部声乐作品,我们需要找到字里行间的情感细节、情节的起伏,并且和时代背景、故事背景紧密结合。在课程思政的框架下任何一部作品的研习不能是举手投足的临摹,而应该是辩证的分析,不断地追问为什么的结果,这样才能真正还原作品的初衷和主旨。

红色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需要新青年不断的思考,不断地从精神和身体上去感悟,才能完成新的传承使命。声乐艺术的学习不是模仿,不是拿来主义,不是复制所谓唱腔和眼神,肤浅的教授是违背艺术精神和教育内涵的,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真实的艺术再创造过程。

三、声乐课程思政是解决个人和社会整体的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认识社会的存在物。”[1]人需要独立的精神,个人主题活跃度高了,才能带动整个集体的活跃度。个体主体具备社会主体所无法取代的独特属性。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个体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素质不同,表现出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异,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与满足也呈现出多样性、差异化的特点。[2]艺术工作者(或艺术家)是社会成员,也是重要的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个人为主体的思考更需要融合到社会的整体中去。只有在有立场和正确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得出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己任,青年一代才能真正的建功立业。艺术的学习需要强调个体,从个体出发,挖掘个人的天分,因此不能因为艺术学习的一些特质,忘却了集体和社会的存在。心系集体和社会也会帮助学生打开心胸,防止钻牛角尖,减少过于强调个体所带来的负面效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越来越小,直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歌唱的交流是一种高能量高情感的交流方式,需要开阔的心胸和简单直接的感情交流,那么更需要一个能让这种博爱、无私和忘我的精神展现出来的舞台。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难忘的经历,比如“一二九”合唱比赛中,同学们总会在歌曲结束后留下激动的泪水,他们不仅是被自己投入忘我的演唱所感动,更多的是和观众们展现自己浓浓的爱国情怀。所以,我们要号召同学们打开心胸,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投入到集体的怀抱中,进行一种身体和心灵的释放。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先天具有求生存、求安全的本能,而人作为高等动物,记忆力和想象力所形成的各类意识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也是课程思政所涉及的领域。声乐教学的过程需要打开同学们的思考维度,把现实生活中的小我,不断地提升和展开,让同学们放声的歌唱,心无旁骛地分享自己的思绪和精神。

当下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他们不希望接受大道理或者老师的说教,而更希望跟老师做朋友,分享感情。因此,专业教育需要融入思政成分,需要不断从小的情感维度逐渐深化和拓展到学习中,帮助他们变得坚强,进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做到心系国家和民族,那么,平时的生活中更难以触及这一情感世界。“自用则小”,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陷入自我的困境是非常危险的。人类的耳朵,可以听身体外的声音,也可以通过喉管从身体内部听自己的声音。如果学生陷入了自我聆听的状态,他所得出的反馈和老师的意见终将不一致,逐漸背离学习的目标;或者将声乐表演变成自己展示(炫耀)才华的机会,而不是分享音乐和艺术的精神,这种狭隘的想法终会妨碍学生的成长。因此,老一辈艺术家经常把“学艺先学做人”作为第一要素,这和思政的初衷是一致的。我们不但要把课程思政融入到声乐教学中,而且要做为一个起点。音乐可以表达无法言喻的情感,可以唤醒心灵,也可以坚定信仰。我们需要把歌声和音乐奉献给社会大众;用充满活力的正能量去感化和感染他们,鼓励他们去勇敢地追求崇高而美好的事物。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够秉承弘扬艺术的心境,心系国家和人民,加上认真和耐心的课程设计,声乐教学会更加顺利,同时也会为国家输送有用的音乐人才。无论天资如何,只要心中有爱,学生们就愿意去分享音乐,并愿意用音乐去帮助他人,他们就会有所成就,这也是音乐艺术所带给我们的精神。笔者希望声乐课的课程思政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视角,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完善专业素养、逐渐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实现自己人生更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三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三卷,274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

[2]温 静,论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二期。

苏小博:女,(1981.11-),北京人,汉族,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学系声乐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有:声乐表演,声乐教学,歌剧,艺术歌曲音乐学等。

注:本文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重点难点实践研究项目和“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展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通过演唱的形式展现艺术魅力,而艺术的魅力与美感是通过展现情感来体现的,情感的展现又是语言与曲调合理融合的效果。声乐语言体现了人物、事物的情感,通过写景、抒情、叙事等方式,不断展现出真实而复杂的世界,声乐语言能够展现出艺术的灵魂与内涵。本文从声乐语言构建声乐优美旋律艺术、展现声乐丰富情感艺术、塑造声乐魅力形象艺术这几个方面讲述了声乐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语言 旋律艺术 情感艺术 形象艺术

声乐艺术和声乐语言相辅相成,既是语言展现出音乐的灵魂,又是音乐衬托着语言的魅力,使得两者的魅力相得益彰,不断尽显,语言和音乐的艺术魅力完美协调。我国历史悠久,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音乐艺术也获得了很显著的成就。民族音乐与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一样,展现了人类劳动创造、爱情信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声乐艺术的作用,借助语言的魅力,不断展现出更加生动的情感、旋律等。下文分析声乐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一、声乐语言构建声乐优美旋律艺术

语言精美、咬字清晰是声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字正腔圆、旋律优美将音乐与文字完美结合。诗和歌在中国源远流长,有传统的继承,在文学语言的发展历程中,诗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结合了音乐的形态,形成了韵律优美的曲调。在作曲家的高超技艺之下音阶、音律、节拍和调式的发展为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色发挥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多姿多彩的风格在音乐中体现。比如,在诗歌和音乐发展的唐代高峰时期,音乐文学波澜壮阔,声乐艺术发展势如破竹,产生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就在这个时期产生,此外,还出现了像《霓裳羽衣曲》这样的大唐乐舞,将声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在曲目中,“中序”主要表现情感,是大型声乐套曲的关键,采用了多种曲式音调相结合,将各种音乐传统与华夏文明相结合,吸收了众多的国外优秀作品的特色,旋律优美。比如中国五声调式“燕乐”新曲种就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增添了曲调的韵味。

在音乐素材中,人物的声腔塑造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和复杂的创造手段,对语言和音乐艺术的高度结合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出声、引长和归韵是传统声乐演唱艺术的三个阶段,清晰的吐字行腔对优美旋律的乐曲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彰显曲调的表现力,具备演唱的特性。诗词音乐化的重要手段是旋律和曲调,歌词的诗情画意对曲调的宛转悠扬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依文寻曲或者依曲行文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促使声情和文情的完美结合。使用不同形式的曲调能够反应声情,而词调的丰富变化对声情的丰富有重要意义,实现了声情和文情的完美统一才能促使声乐艺术多种表现形式的实现,发挥各种风格的魅力,使声乐艺术缤纷多彩。

二、声乐语言展现声乐丰富情感艺术

声乐的情感表达对声乐的艺术魅力体现和美感效果的实施有重要作用,是声乐演唱艺术中的重要形式,而声乐语言和音乐作品的旋律结合是体现情感的重要途径。优秀的声乐作品只有在优秀的演唱者的演绎过程中才能让观众欣赏到乐曲的美妙,而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乐曲的背景和内涵充分了解,对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曲调形式以及主题思想等完整把握,进行二度创作,将乐曲的艺术特色和情感特征完美的展现。只有充分了解乐曲的相关背景和内涵,演唱者才能将曲调主题处理得当,使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对音乐旋律的发挥以及艺术创造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歌曲的曲调构造和节奏速度等因素对声乐语言的表达有重要的意义,咬字和腔调的差异都会影响声乐的表达效果。比如,行腔吐字迅速快捷适合表现清新明朗和热情欢快的歌曲;而行腔吐字连贯平稳适合表现情深意长和纤细委婉的歌曲;行腔铿锵有力则适合表现节奏强弱有序和明亮豪放的歌曲。

《孟姜女》在中国广为流传,是影响力重大的声乐作品之一,是以孟姜女千里寻夫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曲目,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撼人心魂,是大型的声乐作品的代表。人们的审美情趣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变化,新的声乐表现形式改变了原来的哀怨凄婉的特色,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序章,将封建社会中孤苦伶仃的弱女子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情感表达真情意切,让人动容。曲子反映出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惆怅思绪,与别人的家人团聚相对比,痛苦思念之情更甚,歌词质朴,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使曲目的情感达到了巅峰,该乐曲的表现形式哀怨委婉、刚中带柔,反映了孟姜女对遭受挫折后的最终哭诉。以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反映出细腻的情感触动,发挥了旋律的作用,实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自身发出的声音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并从中获得满足,是精神和灵魂。音乐是灵魂的表达,借助声音书法自身的深邃的喜悦之情和悲切之感,抒发的情感超越了自然,将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激动转化为自我聆听,避免了压抑和苦痛。

三、声乐语言塑造声乐魅力形象艺术

语言和歌唱形式的结合是表现声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并以此传递思想情感,因此声乐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形式。声乐艺术也被人们称为人生演唱的带有语言艺术的音乐,不仅反应了艺术形象,更是一种以语言影响观众的重要艺术形态。因此,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仅需要好的嗓音,还需要良好的语言知识基础和分析表达语言的能力,否则是很难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塑造艺术形象的。比如在《一束红花照碧海》中使用独唱、对唱以及混声合唱的形式来表现戏剧人物的形象刻画。在声乐形象的传递过程中,以人物的声音为基础进行情感和音色的调整,使人产生鲜明的声音对比,使唱和听两种形式以想象和联想充分的表现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因此,声乐艺术形象的塑造得力于声乐语言的联想和内心情感的塑造,也彰显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声乐语言有效构建了声乐优美的旋律艺术、展现了丰富的情感艺术、塑造了魅力的形象艺术。声乐语言是人类情感的体现,通过一定的艺术融合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声乐艺术展示出内心的喜怒哀乐。声乐语言塑造了艺术美,也塑造了人类的情感美,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使得艺术形象和人类情感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晓.浅谈声乐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熊玉珍.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魅力[J].安顺学院学报,2009(4).

[3]范齐英.浅谈中国声乐艺术——实践中的呼吸、共鸣、语言、情感[J].大众文艺(理论),2008(6).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声乐艺术在音乐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原因在于它是用人声来诠释音乐的美,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声乐艺术中的文学语言是表现作品和理解作品的核心。诗化文学语言在文学语言中因其精炼的词句,跳跃的语言逻辑结构,与音乐具有最紧密的联系。正确理解作品中诗化文学语言的诗情才能真正把握声乐艺术的审美,才能更好的进行声乐艺术实践。

关键词:诗化文学语言;诗情;声乐艺术

声乐,以人自身的嗓音为乐器进行演唱的音乐艺术。声乐艺术的显著特点是有语言,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创作中心,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基础。只有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理解,激发情感的体验,才能感受语言传达的文学美感,进而用音乐化的语言刺激人们的听觉,建立声音的听觉美感。意大利歌唱家培特罗·托西说过:“如果一个歌唱家咬字不清的话,他就无法使听众获得歌唱中来自歌词的大部分美妙之处;这样一来,他的歌唱也就失去了感染力。如果歌词唱不清的话,那么人的嗓音和短号或双簧管的声音就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个缺点是很严重的,但是现在不少人都有这个缺点。”①培特罗·托西把声乐与器乐的区别的原则说得很精辟,也说明了语言对歌唱的重要性。但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存在重视歌唱技术忽视文学语言学习以及将文学语言学习理解为语音学习,未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析和思考。本文立足于诗化文学语言的审美,通过分析诗化文学语言与声乐艺术的联系,进而揭示其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1 什么是诗化文学语言

语言属于语言学的专业术语,在文学和美学中语言有着不一样的性质特征。文学艺术中的语言有散文语言、戏剧语言、小说语言、诗歌语言、说唱文学语言等。相对于其他文学语言,诗歌语言即诗化文学语言,它高度体现了语言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其特征有:一是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凝练性,诗歌用精粹凝练的语言集中、深刻地反映人们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生活事件、社会现象和自然景物,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二是破坏语法规则带来结构上的跳跃性,诗歌的跳跃性结构方式以局部反映整体,以断续表现连贯,带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三是诗歌的节奏韵律体现其音乐性,诗歌中的长短句、调配声调像音乐的节奏一样具有起伏更迭的美感。

2 诗化文学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以人声演唱的音乐传递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需有载体,声乐艺术的情感载体是音乐旋律和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在传达思想情感,构建听觉感官审美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文学语言是声乐艺术工作者在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特别是在提高文学语言审美鉴赏力方面应下苦功夫。提高文学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应从对诗化语言的学习入手。诗化文学语言在与音乐的融合中,形成语言的形式美感,如诗歌遣词造句时的对仗、排偶带来的和谐规整;节奏顿数相对,平仄相见带来的抑扬顿挫;句尾归韵带来的循环反复。这种诗化的形式美又必须为诗歌的表现内容服务,即诗歌之中强烈的思想情感。诗情应为诗歌表现内容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亦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文学基础。可以说,理解了诗化文学语言的诗情,才能真正地表现声乐艺术。

3 如何理解声乐艺术中的诗化文学语言

我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诗歌文化的星空中有许多灿烂的篇章,这些优秀的篇章不论是乡野歌谣还是名家之作,都是我们学习诗化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优秀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画卷。声乐艺术学习者可以从这些诗歌中领悟诗化文学语言的精妙,培养提炼诗情的能力,品味诗化文学语言在形式美和内容美何如达到高度的统一。

3.1 精读诗歌,潜心品味诗化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声乐作品中,有很多作品是根据诗歌进行作曲创作的。如具有古典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最初本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琴琴歌改编而来,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建国后我国著名作曲家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曲,夏一峰将其整理改编成现在流传较广的声乐艺术歌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以精炼、质朴的诗化文学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友人之间依依难舍的惜别图。诗句中传达的真挚友情让人动容。全诗的结构规整,严格遵循七言诗的音韵要求,因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之美,由节奏顿数相同产生的和谐之美,以及句末同韵相协构造的循环反复之美(如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和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末“尘”字与“人”字同韵)。诗化语言形式美和友人间的惜别之情相融合,体现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和”的美学思想。

3.2 理解诗化语言的跳跃性,提高艺术想象力

诗歌的语言运用经常省略过渡、转折词语,破坏语法规则,在逻辑结构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其跳跃的动作间没有连续性,只依存于相同的情感线索。如男女高音独唱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抒情诗歌《我爱这土地》而创作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诗人将自身虚拟为一只体型弱小意志坚强的小鸟,即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要用生命的力量唱出对土地的执着、坚贞和爱恋。诗歌中鸟儿歌唱的对象有四个,即: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践踏和凌辱的中国土地,河流象征着压抑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将到来。艾青写这首诗歌时正处于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和艾青忧国忧民的赤字情怀共同作用于鸟儿的形象,产生一种奇特的审美意象,极大地提升了审美表现力。

3.3 分析诗化语言的音乐性,寻找诗歌与音乐二者之间的联系

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与音乐的相关联系,诗化语言中长短句的运用和音乐中音符时值的运用产生的节奏效果,因其长短不同而产生节奏上的更迭起伏。诗化语言中词句的反复运用和音乐中的回旋曲式一样,带来形式上的回旋反复之美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诗化文学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因其重要我们才必须强调对诗化文学语言的学习,从学习中提升艺术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声乐艺术表现力。诗歌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这座宝库的大门永远向我们敞开,它的发展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利用,我们应该重视且积极行动,思考如何将诗化文学语言的作用运用于声乐艺术实践上,这是我们从事声乐艺术教学、表演和科学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①转自(苏)N .K 那查连科《歌唱艺术》第37页。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3]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 声乐教学 价值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界定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常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这一概念的界定为:一是以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中国汉族的声乐艺术为主体,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声乐艺术为补充;二是以近现代汉族民间原生态歌唱法形态及审美内涵为主要参照对象,并以近现代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原生态民歌唱法形态及审美为辅助和对比性参照对象。民族声乐艺术包含有三种风格的唱法,首先是民间歌曲演唱风格,其次是曲艺、戏曲演唱风格,第三种是民族新唱法。

二、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本质上就存在着受重视的理由,我们把民族声乐艺术运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则有一种工具性价值。民族声乐艺术通过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发掘民族声乐艺术作为音樂载体的价值来为其教学中的价值进行更好的诠释。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

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本真在于真、善、美。民族声乐艺术是音乐多元“美”的其中重要的一种体现,作为一种音乐与文学结合的艺术体裁,民族声乐艺术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音乐美和文学美有机结合起来,传达给人们的是更容易感知的美。众所周知不重视本民族历史的民族很难产生其持续的生命力,而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从来是与本民族文化中的文学历史发展深度有直接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族声乐艺术是延续本民族生命的重要载体,这种价值毋庸置疑需要得到认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自身文化内在超越的过程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学历史发展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在世界文学世上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民族声乐艺术本身包含的就不仅仅是作为音乐自身的内在价值,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学的精髓,这就远远超越了音乐自身的价值。民族声乐艺术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包含了各个时代重要的优秀作品,其歌曲的歌词内容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真诚感悟和丰富的情感,传递出真善美的东西,而且还深刻地展示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情怀,这对个人的情感,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首先,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发展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更重要的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中国化”直接表现在歌词中,它大量引用传统的诗、词、曲,这些元素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声乐教学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同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声乐艺术就是为民族文化的再创作提供人力和知识的储备,更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着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民族精神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本质内蕴。民族声乐艺术通过对民族歌曲的传唱,展现出民族精神,同时表达出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作为高校的学生应该担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声乐艺术的教学实践,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歌曲,帮助发掘民族歌曲深层蕴含的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群体特征,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第三,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实践的意义是为了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本质上是以民族声乐艺术来提高学生的美感意识和感性认知水平,这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实践使受教育者逐步确立审美观,从而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动力,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四,民族声乐艺术可以提高学生演唱的能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的美不仅包含自身的韵律美和内涵美,同时还包含歌唱者的形象美、技巧美和语言美。声乐歌唱中的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声乐艺术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因此高校声乐教学纳入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音乐宝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艺术性极高。在高校声乐教学与实践中,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进行传承与弘扬,对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晓婷.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2]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声乐表演;形体表演;艺术价值;重要性;分析研究

在声乐表演中,不仅要有清晰优美的声音,同时也该具备生动传神的形体动作。表演者在音乐的引导下表现出的神态、做出的手势和肢体语言甚至一些细微的面部表情等都属于是形体表演。如果说清晰优美的声音是基础,那么生动传神的形态动作就是锦上添花的“必需品”。形体表演对演唱能起到协调、辅助、渲染、衬托的重要作用,有了形体表演,能更为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内涵。

一、形体表演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体势语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在一定的环境中,它们是可以传递很多信息,表达具体的情感的。例如:当我们看到开心的笑脸和郁闷的哭脸时,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一个人的不同的心理状况。 因此,如果一个表演者只是面无表情地呆呆地站在舞台上伴着音乐唱着而没有其他任何的动作,那么,就算她有天籁之音,这场表演也是失败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致观众对表演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限于声乐表演是否专业;就现阶段的声乐表演的发展情况来看,视觉和听觉的有机结合才是声乐表演真正的发展趋势。没有情感的流露和共鸣就不能真正地诠释一部作品。若是能够在表演的时候注意将形体表演艺术和声乐演唱艺术有机的统一起来,那么表演者就能更好的诠释作品内涵,也能更深刻地表现情感。

二、形体表演的分类及训练方式

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表演训练主要是要训练表演者对音乐节奏韵律的把握,为的是能将手势动作、体态体势、人物神态表情等与音乐节奏有效合为一体,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同时也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形体表演的分类主要分为身体姿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台位变化和上下场方式选择等五个方面。现对以上所提到的五个方面的形体表演方式做一定的介绍。

(一)身体姿态的训练

对专业演员来说,没有健康良好、轻盈优美的身姿就相当于一个音乐家没有耳朵,可见身体姿态对一个演员来讲是万分重要的。而对形体表演中身体姿态方面的训练则应该尽量体现对形体美的追求,为的是让“声乐美”和“身姿美”能有机结合。而具体的训练则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演员平时要注意饮食结构和作息规律来保持身材;要多运动、多训练,尽量保持体态的轻盈和身体的柔软度;还应该注意各种坐姿睡姿站姿,让整个人的体型和气质看起来良好。第二,演员应该学会根据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节奏的音乐来调整自己在表演过程中应该要采用的姿势和动作。例如,在面对豪迈奔放的音乐时演唱者就不能选择柔软曼妙的身体姿态。

(二)手势动作的训练

对声乐表演者来说,手势动作是很必要的。几乎所有的演唱者在唱歌时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手势动作,这些手势不仅仅能引导演唱者自己的情绪,也能起到一种指挥互动和配合音乐节奏调节气氛的作用。而对声乐表演者手势动作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度”这个字上。究竟演唱一首歌需要做多少手势,做哪种手势,什么时候该加手势什么时候不能用手势等问题都是表演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手势不在于多,但一定要用得恰當和适宜。再有就是手势的起落该在什么位置,做多大幅度,怎么保持动作的舒展和流畅性,这些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

(三)面部表情的训练

人的面部表情是很丰富的,它可以传递出很多非语言的信息,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所想和情绪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说是很直观形象的,当一个人在演唱时,他的面部表情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视听感受,同时也会影响他的演唱水平。关于面部表情的训练,一般要注意几点:自然微笑,牙关放松、眉眼舒展。这些面部状态是基本功,专业的声乐表演者更应该要学会在实际的表演中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来切换面部表情。例如从演唱刚开始时的柔和微笑到高潮时候感人肺腑的眼含泪水。在声乐表演中,一个眼神或是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给观众留下不同的欣赏体验。

(四)台位变化的训练

舞台上的站位对声乐表演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声乐表演的质量。平常对演唱者的训练主要是要求他们的台位变化必须要和整体音乐节奏吻合,例如何时起步,何时转身;同时,台位的变化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例如什么时候进行台位的变化,是前奏、间奏的空隙还是演唱的过程中以及怎样自然地进行台位的变化和如何控制步伐的长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才能让台位的变化尽量看起来美观、协调。

(五)上下场方式的选择

演员上下场方式的选择是声乐表演中有关形体表演的一个重要部分。演员的出场通常是演员的总体台风的最初展示,同时也是演员的气质和风采的显现。一个好的出场方式不仅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能帮助演员稳定自身的紧张情绪,演唱者出场时应尽量表现得自信、从容。因此,表演者应该多训练自己如何才能以一种轻松、淡定的方式走上舞台,而这又会涉及到手势、步态和面部表情方面的技巧。出场方式的设计和选择可以依据表演曲目的节奏、风格来决定。退场是表演者和观众的一个告别形式,这要求表演者的情绪、歌声、甚至是收尾手势都要保持到音乐结束,然后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掌声中微笑着鞠躬以示感谢。一般技巧就是要面带微笑,步态从容地转身离开舞台。

三、形体表演的总体要求

对形体表演的总体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形体表演尤其要注意表达情感的真实性,无论是声音还是动作都要充满感情。2.形体表演艺术要对声乐表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合理的动作和神态更容易有代入感,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3. 形体表演的动作和表情的的选择与运用要以表演曲目的风格和节奏为前提,表演者必须要做到准确深刻的解读曲目的内涵。4. 形體表演各种动作之间要联接自然,动作、表情和曲目之间也要有机统一。

四、结语

声乐表演不仅需要动听的“声”,同时也需要生动的“形”;只有将“声”与“形”相结合,才可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声情并茂”与“形神兼备”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这才可谓是优秀的声乐表演。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民歌;演唱技巧

随着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尝试着应用更多新的方式方法将其展现出来。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也在该形势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其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促进了自身文化价值的彰显,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良好传播。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经过长时间发展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理解,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指的是包含传统戏曲、曲艺说唱、民间民歌这三种主要形式的声乐艺术文化,种类丰富、风格多样,如新民歌、歌剧、西洋唱法的民族化歌曲。狭义则指包括民族唱法在内,能够对传统民歌演唱进行继承的民族声乐表现形式,其将传统民歌唱法和部分西洋美声唱法融合起来,呈现了不一样的视听效果。

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独立性、专业性的特征,是在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创新、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歌唱艺术形式。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不仅有对歌唱技巧的创新,还蕴含着较为深厚的民族精神、审美习惯及艺术特征,是最能够表达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特点及文化品质内涵的音乐艺术形式。从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进程的分析中了解到,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

该阶段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强烈的打击。进入改革开放后,国内各项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人们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认识也逐渐成熟,并加大对其的关注力度,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向一个新的高度迈进。在该阶段,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较为鲜明,也有很多作曲家和歌唱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演唱内容多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描述及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望。其中《在希望的田野上》《紫竹调》等优秀的乐曲作品,至今还在被人们传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将我国音乐艺术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也为其后期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二)20世纪90年代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环境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在该阶段,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歌唱技巧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流行唱法在该时期逐渐流行起来,其利用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在出现的初期就受到人们大规模的认可和欢迎。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在流行唱法的推动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另外,在该阶段,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作品创作融入了少数民族元素,还融入了西方艺术中的大调、小调,尝试创新优化,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展现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意境效果,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提供助力。

(三)进入21世纪后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化气息日益明显,这一改变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迈向新的高度提供了更多的帮助。该阶段内全球化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各国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频率也在不断增加,引进的先进理念和思想日益增多。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保留原有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这些新思想、新内涵尝试创新和优化,并添加了国外的艺术元素,于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影响力越来越大。虽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阻碍和困难,但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获得了世界各国声乐艺术领域的广泛认可。

三、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点的形成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在经过多年发展后,逐渐与西方音乐融合,且尝试独立创新。其形成特点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读。广义上,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以传统戏曲、曲艺说唱、民歌演唱三种形式为主,通过多样化的唱功技巧及展现形式,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效果;狭义上,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其实就是大众所说的民族唱法,这种唱法在将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的演唱予以继承和发扬的前提下,不断吸收西洋声乐的演唱技巧,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为顺应社会潮流的艺术形式。

(一)风格特点的形成

1.中西声乐元素的有机融合中西声乐元素的融合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20世纪初期。该阶段因为五四运动的全面爆发,产生了大规模的文化交融。除文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外,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在此阶段发生较大变革。五四运动后,学院派音乐逐渐向着西方模式发展,教学内容也逐渐侧重于西方声乐技巧及唱功。

二是1949年前后。这时我国与苏联的联系较为紧密,受到苏联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于这段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许多声乐作品和题材均与红色革命有关,声乐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在该阶段,声乐唱法逐渐向民间演唱风格靠拢,形成了有着自然嗓音特点的唱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

三是改革開放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态势迅猛,同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思维逐渐渗透到国内,给我国文化思想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融入了更多西方声乐元素,既丰富了声乐艺术内涵,又拓展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方式,更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2.各民族间声乐交汇融合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因为发展历史、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存在较大差异。以往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性,这使得区域内的民族声乐存在独有特征,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各地区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增多,产生的流动信息日益增加,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民族逐渐接受其他民族的思想和理念,并将其应用到艺术创作上来。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也在该背景影响下,逐渐融入各民族的文化元素,使得声乐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同区域的民族声乐差异也在逐渐缩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各民族文化互相包容,使得民族声乐风格交融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主流趋势。

3.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向着共性化、个性化的方向迈进。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为生活环境、习惯、风俗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在性格、情感表达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这进一步凸显了民族的个性化特征。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将这些个性化特征凸显出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听感受。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包括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美声唱法等多种形式。且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不同风格的唱法之间可保持良好的共存关系,将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的深层次内涵及特点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民族声乐风格存在个性化特征,如东北部狩猎文化区以质朴、豪爽风格为主,西部草原及高原文化区的民族声乐风格中带有深刻的宗教信仰痕迹,北方草原文化区的演唱风格充满了热情与豪放。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互相交融的同时,也形成了多元风格并存的局面。

(二)美学特点的形成

1.音韵美

音韵美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是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演变过程中追求的核心价值。音韵美让作品表达更具灵魂和内涵,音乐情感更加饱满,且能够凸显音乐自身独特的民族优势,让人了解和感受到音乐具备的深层次艺术内涵,加大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视力度。音韵美的展现要注重对声乐旋律、音色、发声力度的科学把控,使用合理的技巧和手段,从而强化整体表现效果,营造美妙之感。

2.唱腔美

现如今,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唱腔是对传统声乐唱腔精华的融合,其在演唱风格和技巧上更加注重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和弘扬,尤其是对传统戏曲唱腔的继承和弘扬。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要求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不仅能够让人清楚作品想要讲述的重点内容,也能够将其中的情感内涵充分展现出来。不仅如此,中国民族声乐由于地域的不同,发音也存在较大差异,能够表现出多种个性化的音色,展示出地方民族声乐的唱腔美。例如,我国福建一带的民族声乐的演唱通常具有比较厚重的鼻音,采用吴语演唱的声乐作品在发声中表现得更加轻快灵活。

3.意境美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表现中将意境美的塑造作为核心重点。演唱者或表演者会借助音韵的完美融合,彰显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效果,让人们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引发联想,真正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拥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能够作为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代表作,例如《枉凝眉》《在那遥远的地方》,通过意境与音韵的完美融合,体现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感染力。

四、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展望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未来将逐渐加大对多元化发展的重视力度,这一转变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更是为了适应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在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后了解到,在我国经历社会变革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不仅是人类发展中重要的物质财富积累,也是人们对精神世界不断追求的必然产物。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要求也在增加,所以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已然是众望所归。

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全球化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文化间存在的阻碍也在逐渐消失,文化碰撞也越来越激烈,这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更好的推动作用。而这些外界环境元素,也同样要求声乐艺术遵循多元化发展趋势,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把握先机。我国所有音乐工作者都要充分认清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借多元化蓬勃发展之东风,为我国声乐艺术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且各民族文化的风格特征各不相同,这使得我国的音乐艺术也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这些音乐艺术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的推动下,也逐渐向着多元化方向迈进,给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机遇。一方面,丰富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增强了声乐作品的审美效果;另一方面,扩大了交流空间,实现了多种元素的有机融合,展现出了多彩的艺术魅力。多元化的发展也为音乐爱好者的創新创作带来了动力支持,让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全球化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文化、物质等多方面的限制,做到全方位交融,使得人们从原本狭隘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提出不同见解和意见,这推动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向多元化方向迈进,强化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表现效果,为民族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经过长时间不断累积发展形成的,含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韵味,对其加强研究和掌握,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及社会文明建设有着深远意义,值得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毕晓辉.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农家参谋,2020(5):213-214.

[2]王淼.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变化[J].才智,2013(13):202.

[3]刘怡.试析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J].戏剧之家,2021(8):75-76.

[4]田雯雯.新时期民族声乐传播存在的困境及发展对策[J].四川戏剧,2021(2):117-179.

[5]崔哲豪.民族声乐融合发展刍议[J].黄河之声,2020(3):16.

[6]李媛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19(11):37-39.

[7]陈俊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现状之探究[J].北方音乐,2018(7):65.

作者单位: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上一篇:网络金融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政策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