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审美声乐艺术论文范文

2023-09-23

声乐审美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声乐知识,以获得演唱状态能力和解决声音技术问题为目的,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合唱组合的教学形式就是其中的代表形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利用合唱教学特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劣势和不足,对提升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合唱组合;应用

合唱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感染力极强的高雅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合唱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多声部合唱的能力及合唱基本技能。合唱训练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集体演义多声部艺术作品的表演过程,能建立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如: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作品结构、音乐体裁、音色、音区、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同时,合唱也是最能体现团队振奋的精神和协调合作的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组合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丰富了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课堂演唱形式。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声乐课堂上却只有“独唱”这一形式,“组合演唱”则通过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几人或十几人一组的课堂训练来编排重唱、表演唱等一些多人的演唱形式,使我们的声乐表演教学不再“单一”。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组合演唱要求演唱者必须做到統一、协调、细致,这包括声音、歌曲处理、情感、表演等等各方面。所以在编排过程中学生必须相互探讨,共同协商,这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舞台感。

由于组合演唱形式要求表演者不但要有高度统一的声音,还要有张扬而丰富的形体表现,所以在小组课的课堂上形体表演也是训练的重要部分,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而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也使他们增强了舞台感,还能够互相学习,发现差距,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组合演唱中学生在演唱多声部的作品时,声部之间的相互干扰、协调,会促使学生提高自己对音准、节奏等多方面的要求,而音乐上的互动,将他们的演唱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进而乐感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组合演唱不仅需要老师的课堂指导、训练,还需要学生自己课下的组织编排,在编排过程中对于歌曲的处理,表现他们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或独特的设计,从而把作品完成得丰富、生动而具有新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组合演唱的小组课由于授课人数、形式、内容与要求都不同于个别课,因此教学要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优势,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有助学生社会性的形成 。

合唱是个集体性表演项目,它强调“和”,它需要参与者的无间合作才能将音乐美表现出来。合唱教学就是一个合作性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学生合作过程。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表演艺术形式,需要音色统一,声部均衡协调、层次清晰,咬字吐字 规范、整齐。它要求的是符合共性的个性,在这一前提下,每个参与者都需要了解合唱曲目所要求的共性,这就是一个教学者和受教者的沟通交流过程。在了解理解共性后,参与者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从音准、音色、音量、速度、节奏等诸多方面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声音,并配合其它参与者的声音,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集体共性中去,才能做到既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又能听见别人的声音。这就是参与者的一个沟通、协调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之间合作的过程。因此,合唱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人和集体的融合过程,一个集体的形成和集体目标明确的过程,它需要每个集体组成部分的沟通、了解、协作、妥协,将个人目标组合成集体目标的过程,这和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是一样的。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唱组合形式在发声训练中的应用。

合唱组合不仅对于整体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对于个人的独唱能力同样要求较高,这样才能让再之后的整体演唱中,每个人都把握好本手歌曲的内涵,众志成城,完成歌曲演唱,而不是靠着几个人的独唱支撑一个合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习惯有音响的存在,然后每个人都做好独唱的训练,再去到专门的录音棚,聆听自己的演唱过程,通过客观的听自己的演唱过程,更好的对自己定位,找到需要更改的地方,更好的完善自身。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声部训练中的应用。

在合唱的过程中,会出现高低声部和和声的划分,不能所有的学生从头至尾都按照独唱的形式演唱,那么合唱就成为了多人独唱,也就失去了合唱的意义。在借鉴众多组合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在一个组合中,每句歌词都有分工,有人负责高音部分,有人负责说唱部分,也有人负责和声,但是这种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歌曲内,演唱角色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组合形式演唱的时候就要注意声部的划分,让合唱中有高低起伏之分,而不是一马平川。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声部的划分,挑选不同的学生负责或高音、或和声的部分,并且再换一首歌之后,这个分配也要重新安排,保证每个人对于每个声部都能训练,在实际的歌曲训练中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合唱

时的状况,更加有真实感。

(三)合唱组合形式在舞蹈训练中的应用。

音乐和舞蹈从来都不可分割,舞蹈就是在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舞蹈既符合歌曲的表现特点,也能为歌曲的表现力加分。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学生唱歌的时候手舞足蹈,而是根据歌曲的意境起舞,集体舞的对视觉的冲击更大,再结合歌曲的听觉冲击,让合唱不仅能聆听,还能观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舞蹈的编排,让舞蹈对歌曲的演唱起到添色作用,在对音乐的节奏感把握上,从歌曲到舞蹈都准确到位。

三、结束语

合作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合作演唱课程,发挥合作演唱课程对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提升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艳. 组合演唱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启示——试论声乐小组课中组合演唱的教学[J]. 民族音乐, 2012(3):98-100.

[2] 薛静. 论流行音乐演唱组合课程的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D]. 南京艺术学院, 2013.

[3] 崔燕. 试论组合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当代音乐, 2015(9):70-71.

声乐审美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YBB030);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4C0179);衡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编号:JYKT201428)研究成果摘 要:声乐这门艺术学科在审美活动中涉及诸多的心理因素,其中想象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审美与想象中,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情感是通过想象移入到客体之中的,主体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想象可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情感的变化,形象通过想象力而获得改变或夸大。本文针对声乐教学中歌唱艺术与审美想象的关系来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促进声乐教学中歌唱情感的表达和把握,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声乐;情感;完美

1 声乐艺术中情感的表达方式

(1)节奏中的情感把握。节奏中把握情感是声乐作品中最能体现情感跌宕起伏的元素,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有强、弱、快、慢,找我歌曲的节奏,不仅要做到准确稳定,更好充满活力,富有动感。在强弱节奏中强音常用于表达丰富的情感;弱音则随着音量减小而降低,其难度更高,但表达情感的效果比高音更好。在表现快慢节奏中,快速的曲子要求表演者内心有稳定的节奏感,要做到快而不乱,慢速的曲子,强调的是流动感,不能过于呆板否则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

(2)歌词中的情感把握。歌词中渗透情感朗诵是声乐语言训练的主要手段,通过对歌词多次饱含深情、热情有韵律的朗诵,做到咬字清晰、字正腔圆,才能体会出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领略到声乐艺术的魅力。一首歌曲,不管其是长还是短,都是作曲家强烈感情的凝聚。作为声乐艺术的表演者,需要在对歌词的朗诵中了解主人公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并通过反复的艺术实践加深情感体验。例如,《儿行千里》通过通俗简短的歌词深深体现了母爱伟大这一主题,演唱时,只有抓住这点才能确切的表达出真切感人的效果。

(3)风格中的情感把握。演唱中体现情感风格是个性的一种体现。音乐的风格分为阳刚、柔美、欢快、沉稳、赞颂、缅怀、粗犷、细腻,在选择作品时,准确把握其风格概貌,才能在演唱过程中淋漓尽致的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2 演唱艺术与感情艺术的审美

(1)演唱声音的审美特征。情感是人类许多心理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基本的心理过程。《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所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就是“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受“物”即外在事物的影响。情感是对客观世界内部感受的反映,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随着各种各样的态度不断出现喜怒哀乐的体验,所有这一切构成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歌唱艺术是歌唱家把情感呈现给观众,使情感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歌唱家是运用声音把比较抽象的艺术情感转化为人们可感知的东西。歌曲的艺术形象寄托了个人的情感,从而使歌曲的艺术性表现出个人的性格和魅力。所以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气质等特点去选择作品,切不可盲目。

(2)演唱艺术体验的审美特征。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不仅是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音乐艺术批评、欣赏与传输的路线。它是融合于传播、创作和欣赏中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出现在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具有自身反思时的复杂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不仅以感觉为基础,并且以表象与知觉为实行手段。同时,又和情感、意志、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紧密联合。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另一个是审美主体的人。可是,这两个方面如果发生审美融合与相撞,这个特征就表现得非常复杂多变。

(3)演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演唱的人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根本在于应该以人为表现的主体来塑造演唱艺术形象。所以,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丰富的审美想象。人不仅要有理智,而且又要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该以体现人的思想感情为中心,要注重把人的理智和情感紧密结合起来。因为,表演在体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不管是反映任何主题和任何内容的声乐作品,事实上都是在体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4)演唱艺术的最终目的。情感是演唱艺术的灵魂、精髓。声乐作品只是乐谱上的音符文字,想要歌曲获得生命,并且变为音乐,就要演唱者不但要表现出歌谱上那些明显的记录,更加要去发觉储藏在声乐作品中那些没办法记录的情感内容。只有把感情融和在歌声中,才会促进“歌欢则与声笑并,咏戚则音共泣偕”的效果,演唱艺术是情感化的一种艺术。演唱艺术经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喉、精准的音乐语言,还有直接抒发特别定制的情感。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在声音和情感的内在本质上,存在着远近不同的相对应的关系。”演唱的目的就是用歌声,表达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因为受到某些事物的刺激与感染,和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状态。

3审美想象的情感特征

审美想象是按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展开的想象,它与科学想象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想象是按理性要求展开的想象,而审美想象则是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的。在主体情感的推动下,审美需要借助想象而具体化,最终形成审美意象。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审美主体达到了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审美意象是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反映,是在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形象。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欲望、感觉、想象、理解等。

审美想象是艺术思维的主要心理方式,是艺术家在审美情感驱使下,刺激大脑皮层的旧的暂时关联,将大脑存储具有美丑特性的生活表现分解统一,组成新的关联,所以创造出没有感知过而且没有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其中作用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创造性审美想象和再次创造的审美想象两大类。其中审美想象,是指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改造和组织,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所以,想象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想象不但在艺术表现、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等艺术创作的每个环节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艺术作品的接纳和欣赏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4 审美想象在声乐艺术中的应用

声乐艺术是人类在长期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美的结晶,是灿烂的精神宝库。因此,艺术审美教育应该成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若想进入这个艺术圣殿进行美的交流,首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因此,我认为在大学课程中,应该普遍增加艺术欣赏课程,尤其是音乐欣赏课程,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通过音乐欣赏的审美实践,扩大艺术欣赏的审美领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其思想境界,以求从特定的艺术形象的直觉中,去领悟间接的理性内容,树立宏伟的个人理想。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综合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和思维几乎同时在进行着。它们是互为渗透、互为影响而协同合作的,尤其是想象则始终活跃于整个欣赏过程。任何艺术形象,由于使用的艺术语言或媒介符号的差异,审美者接受时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约和限定。欣赏音乐艺术审美者受到的限定就更大些,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来捕捉音符构成的美丽图画。

5 审美想象对于声乐艺术创作的作用与影响

“在一切心理要素中,唯有想象才是推动审美过程中的美感沿着不断深入的航线进发的实在力量。”事实上,在审美过程中,是审美情感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但审美主体只有在情感的推动下,才会通过想象再现或创造审美意象去感受并理解对象的美,没有审美情感的促使,想象就不能成为审美想象。同时,审美想象因受到主体审美情感的推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高度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可以超越时空、自由翱翔。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作为条件。具有不同主观条件的主体,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所想象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审美想象活动受着审美对象本身的规定和制约,因为任何审美想象的目的,都是为了深切感受和领悟对象的美,因而审美对象的特征,诱导着审美想象的方向和范围。叶朗将想象的特点归纳为自由性和情感性,认为想象具有情感性和自由创造性的特点,他们都见到了审美想象在情感的促使下自由驰骋的特点,但审美想象的自由性不是信马由缰的自由,它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声乐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着一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声乐不分国界,不同肤色的人民都能看明白声乐所传达的信息。声乐的审美想象,不仅表现在对原作进行二度创作上,更多的时候表现在普通欣赏者在欣赏声乐时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声乐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需要多次创造才能完成的艺术,而事实又证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必须要有想象心理活动的参与。如果说被称为一度创作的编创,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它是在内心情感驱动下,溶进了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对回忆起的某些声乐素材进行彻底改造、重新组合的想象,那么被称为二度创作的表演或欣赏,则是一种再造想象。

  5 审美想象对于声乐艺术创作的作用与影响 “在一切心理要素中,唯有想象才是推动审美过程中的美感沿着不断深入的航线进发的实在力量。”事实上,在审美过程中,是审美情感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但审美主体只有在情感的推动下,才会通过想象再现或创造审美意象去感受并理解对象的美,没有审美情感的促使,想象就不能成为审美想象。同时,审美想象因受到主体审美情感的推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高度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可以超越时空、自由翱翔。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作为条件。具有不同主观条件的主体,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所想象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审美想象活动受着审美对象本身的规定和制约,因为任何审美想象的目的,都是为了深切感受和领悟对象的美,因而审美对象的特征,诱导着审美想象的方向和范围。叶朗将想象的特点归纳为自由性和情感性,认为想象具有情感性和自由创造性的特点,他们都见到了审美想象在情感的促使下自由驰骋的特点,但审美想象的自由性不是信马由缰的自由,它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声乐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着一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声乐不分国界,不同肤色的人民都能看明白声乐所传达的信息。声乐的审美想象,不仅表现在对原作进行二度创作上,更多的时候表现在普通欣赏者在欣赏声乐时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声乐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需要多次创造才能完成的艺术,而事实又证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必须要有想象心理活动的参与。如果说被称为一度创作的编创,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它是在内心情感驱动下,溶进了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对回忆起的某些声乐素材进行彻底改造、重新组合的想象,那么被称为二度创作的表演或欣赏,则是一种再造想象。参考文献:[1] 林吟,戴烨.论声乐演唱的声情并茂解读[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7).[2] 吴世恩.浅谈歌唱中对歌词情感表达的艺术处理[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11).[3] 韩月.如何克服声乐演唱中的怯场心理[J].大众文艺,2012(24).作者简介:张天慧,女,硕士,湖南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与理论研究。

声乐审美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 构建形态 多种 艺术美 基因整合

声乐艺术源远流长,贯穿音乐历史发展,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自古以来便深受人民群众所青睐。声乐艺术虽然通过人声这一媒介来表达,但其表演形式却往往综合了音乐、文学等,是由多种艺术美基因整合的一种综合性音乐艺术体裁形式及艺术类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审美比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就已经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有了正确认识。声乐艺术的美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除了存在于文化传统中,还深藏于每个人的内心之感中,是外在形式与内心情感的碰撞产物。声乐艺术不仅与纯粹的文学诗歌有别,且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演奏。声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是一项具体的审美过程,是歌词、人声、表演、伴奏、乐感多种元素的构建。

一 声乐艺术的歌词美

声乐艺术是关于人声的艺术,通常都会具有明确的语义内容。歌词作为音乐文学中的基本形式,不仅是可以阅读的词,同时是可以歌唱的诗,是源于生活而又比生活高出一层的语言艺术存在。声乐艺术的语言往往要求词句洗练、词意隽永,与此同时还需兼具音韵和谐,歌唱之时应给人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感。所以,声乐艺术的歌词一般都寓意深邃且耐人寻味,比普通文学作品更加适合入曲咏歌。在人类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中,这一美学规律实际上早已被验证。人类最早的诗歌便是诗与歌舞的融合,通过诗来对情感加以表达。进入《诗经》时期后,几乎所有的诗都可以用来吟唱,音乐与诗歌的关系更加密切。到了后精神文明时代,专门用来演唱的歌词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歌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虽然歌词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存在,但歌词中蕴含着的深厚审美基因,一旦与音乐结合起来,歌词会发出与其他语言符号完全不同的精神力量。

从多种意义上来看,歌曲的形象作为一种艺术形象与情感表达、情感宣泄密切相关,听众通过歌词能够对歌曲形象有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声乐艺术的歌词都会带有极强的美感和抒情性,对社会生活有更加集中、精炼和概括的反映,由此才能激起听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在声乐艺术中,必须指出的是歌唱是歌词美学价值的重要实现途径,没有歌唱歌词仅仅是一种可供阅读的文词存在,并不具有声乐艺术方面的价值。声乐艺术中的歌词美学价值,必须与歌唱家的二度创作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例如,在声乐艺术中,演唱者对歌词的咬字必须清晰、分明,只有将歌词转化为完整而准确的歌声,人们才能在声情并茂中感受到声乐艺术的美感,而声乐艺术的歌词美无疑也是声乐鉴赏的重要审美标准。

二 声乐艺术的人声美

声乐艺术的人声美,主要指的是声音音质的品质。音质的好坏很大程度地决定着乐器的好差,人声也是如此。人体构造的差别,使得声音音质存在显著差异性,有些人声音宽厚,有些人声音纤细,还有些人声音高亢或低沉。但不可否认,声音干净、富有弹性是好的嗓音中十分明确的一条标准。人的音质从生理角度来说是天生的,但并不是说缺乏先天条件的人声音无法达到音质美的境界。声乐艺术中的人声美,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的。在声乐艺术中,人声美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审美支撑。以乐器的声乐为例,可以得出好听的乐器声乐更能触及人的心灵,无论哪种乐器都必须具备优良的材质和精确的工艺才能促成良好音质的形成,而这些都是音乐美所需具备的基本元素。

在声乐艺术中,音质可以说是其艺术表现的基石。在很多场合,一个悦耳的声音都会使说话的人增添魅力,这是人们关于人声审美相对统一的必然选择。美妙的人生在自然人的交流中会让人觉得更加惬意,音质的本性体验以良好的嗓音为基础,在歌唱中这种基础重要性更加明显。歌唱的评价大多与声音的音质有关,声音的音高、焦点、声带状态都会决定声乐艺术水准的高低,好的音质以其明亮、自然的特点能够为声乐艺术加分很多。声音本质和技术,在各种术语中屡见不鲜,都表明了其对声乐艺术的重要性。人声美是声乐艺术必须具备的本质条件,是声乐艺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声音质是可变的,不恰当的使用或破坏,将会导致音质向不好的方向变化。在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中,我们很容易便能分清声音的美妙与否,在声乐艺术中也是一样,人声音质本身的审美特质自然也就成为声乐艺术审美中的关键元素。

三 声乐艺术表演重要性

与所有音乐作品一样,声乐也是物质材料也是音响,其存在方式也是时间,其审美鉴赏也需要通过听觉感受来鉴赏。“听音乐”等术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频频出现,就是对这一本质属性的认定和判断。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表演艺术涵盖了包括声乐在内的一切音乐。虽然进入二度创作时这一特征才得以体现和确立,但其观赏性的综合视觉听觉为一体是一种普遍现象与事实。声乐艺术是歌唱的提升,进入这一阶段后,歌唱的自娱性便会越来越小,表演则成为这种歌唱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的首要任务。这种演唱活动是一种面对面的表演形式,由歌唱家和听众共同参与,所以歌唱家的一切外在表演形象都会无可避免地在传送歌声过程中传达给听众。

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无需与演唱者面对面的途径来鉴赏音乐,还可以利用录像等方式再现声乐表演。但这些声乐毕竟是克隆出来的复制品,它们不仅少了声乐艺术中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也大大减少。能够直接欣赏的声乐演出在市场价值方面,明显高于间接欣赏的文化产品。声乐艺术是一种视听综合艺术,其现场表演永远带有“原创性”特质且更加“原汤原汁”,观众的审美视野中会纳入声乐艺术歌唱表演的一切外观因素,声乐艺术的表演因此是必须列入声乐艺术审美鉴赏和评价范畴的因素。歌唱家的演出实践实际上早已对表演的重要性有过检验和证实,所以在声乐艺术中这些歌唱家都对个人舞台形象十分重视,通过各种本体包装和舞台布置等提高声乐艺术表演的美感,为人们呈现更好的视觉感受,使声乐艺术产生符合人们审美趣味的综合美感效应。

四 声乐艺术的伴奏

声乐艺术的歌唱属性,决定了其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对广征博采的实践美学原则坚持践行。其中,将器乐纳入自身服务范畴就是声乐艺术的典型。声乐在音乐发展历史中比器乐要早出很多,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混合实践活动的歌唱,这种歌唱仅仅是人声的单纯表现,并没有音响之类的伴奏,质朴纯净的同时带有单调的缺陷,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受到多方局限。乐器出现后,歌唱发现了其与自身相符的音乐共同语言,于是将其应用于声乐艺术中,通过乐器等伴奏来帮助自己提高艺术表现力。器乐曲的诞生有赖于歌唱旋律的铺路搭桥,歌唱在伴奏的帮助下不仅表现力得到极大丰富,且为声乐艺术这一专业性歌唱艺术的诞生创作了条件。发展到目前为止,虽然仍存在“无伴奏合唱”的声乐表演品种,但其他所有声乐作品都会借助伴奏进行,没有伴奏便不会有那些艺术表现力很强的声乐作品,没有伴奏就没有声乐成为当今声乐艺术舞台上默认的演出格局。

作为声乐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奏在才能施展上的空间比较广阔。例如,在乐器法的原则实现对歌曲作品的配器,不仅能将不同乐器的音色美感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能够通过各种表现手段使歌唱审美效应得到珠联璧合的效果。对乐器伴奏的选择,需要立足声乐作品内容、风格及演唱形式,如此才能使伴奏与声乐艺术得到最佳结合,促进声乐作品表现力的增强。还有某些大型声乐表演会请指挥家介入伴奏,在对指挥进一步处理的过程中促进音乐与演唱效果的增强,为声乐艺术提供更多的美学价值。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加入伴奏,一方面能够促进声乐艺术音乐性的强化,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声乐多元化美学品格的增添。但为声乐艺术服务,是伴奏的基本目标,可以说伴奏是声乐艺术中声乐审美表演和创造的最忠实和可靠的助手。

五 声乐艺术的乐感

在声乐艺术中,如果说歌唱的音响是物质的,难么其乐感则属于精神和思想的。在音乐表现中,乐感不仅是其引领者,还是其歌唱的灵魂。乐感除了包含对物质的准确把握,还包含对内心的理解与反映,是声乐艺术中非常综合的体现。精神的感悟是很多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的思维往往可以深入到人内心深处,是丰富而敏感的,正是在此基础上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饱含深情,让欣赏者产生高度的感受与冲动。对歌唱来说,乐感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感受,每一位声乐表演的参与者或欣赏者,都能够对不同的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例如,鲁迅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结果多多少少便与乐感有关。在作品优秀的前提下,每一位表演者都能演绎出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如何使其表演达到美感,是声乐艺术审美的重点。

声乐艺术是由多种形态构成的,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者必须对每个形态都有足够的敏感,乐感作为声乐艺术表达的契机,能够为演唱者乐思的表现提供更多营养和冲动。乐感有助于声乐表演者在不知觉中将感性的心灵呈现给观众,从而使观众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在声乐艺术中,审美是通过许许多多的细节体现出来的,乐感能够使声乐演唱者的表演更有灵魂性和震撼力。乐感这种对音乐元素的敏感度,可反映出不同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感应,使乐感体验呈现出一定的层次差异,对声乐艺术审美具有重要意义。

声乐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在这个全面的音乐文化体验过程中不仅涉及到歌词、人声、表演,还涉及到伴奏、乐感等诸多元素。正是这些不同的构建形态,塑造了声乐艺术的审美范畴,使得人们对声乐艺术的美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和把握。

参考文献:

[1] 李莉:《声乐审美特征的整体理解》,《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第6期。

[2] 张德凯:《当代民族声乐审美取向的发展趋势》,《民族音乐》,2011年第5期。

[3] 阴琪:《浅谈歌词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作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26期。

[4] 孟影:《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5] 王雅洁:《从声音构成的基本要素分析声乐用声与播音用声的不同》,《新天地:开拓教育新天地》,2011年第11期。

[6] 江涛:《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及其培养与结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7] 吴琛:《浅析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与基本标准》,《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3期。

[8] 韦家燕:《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9] 杨洛:《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大众文艺》,2010年第1期。

[10] 张新:《对声乐艺术美构成的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15期。

(李曦,武汉汉口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声乐审美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解决歌唱的呼吸问题,是解决声乐教学的一个基本的问题,特别是对初学声乐者更为重要。文章从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呼、吸的生理技能和及时纠正不良的呼吸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歌唱呼吸 声乐教学 正确呼吸

歌唱的呼吸对初学声乐的歌唱者是一个大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发现声乐教材较杂,而且教材上只有歌曲没有声乐理论,关于歌唱的呼吸部分基本没有;有的声乐教材有介绍但是提到歌唱的呼吸部分,往往一带而过。目前,初学歌唱者还停留在只听老师的口传心授的阶段,声乐理论上是一个空白。所以,歌唱的呼吸对于初学歌唱者来说是一个虽然很熟悉,但又较难掌握,甚至感到费解的问题。

一、歌唱呼吸的重要性

从歌唱器官来说,它包括: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构语器官和呼吸器官四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协调配合,才能发出美好的歌声来。而呼吸器官的活动比较明显可以触知,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加以控制。它就像二胡、提琴的弓子,是歌声的激动器,弓子运用得好,才能演奏出好的效果。歌唱的呼吸方法正确,才能为好的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气息对声带的作用,声带是不会发声的。正如前面的例子,若没有弓子在琴弦上的运动,也就不可能使琴弦因振动而发声。再如:手风琴若没有风箱的开合,簧片就不会因空气的冲击而发声振动,发出声音。同样道理,歌唱时声带如不受肺中呼出空气的冲击,声带就不可能因振动而发声。“气动则发声”说明了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

有些学生坚持不断的呼吸训练,吸气多少时间,保持多少时间。他们可以吸很多气甚至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可是一张嘴却发不出好的声音,也唱不出好的旋律来,声音发紧、发直,有憋气感,实际上是有一肚子的气却用不上,造成了呼吸引起的僵硬的毛病。针对这个问题,还应一分为二地看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歌唱的呼吸是一种技术方法、一种手段,它不能包括整个歌唱技巧。其次,要明确认识歌唱的呼吸也是一种肌肉自然运动的结果,也是有感情、有激情的一种运动形式。

歌曲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语气、语调和用气的力量上都因内容而有所不同。如安慰人的语气一定是委婉、柔和的,而命令人的口气是威严有力的。两种思想感情,就产生两种呼吸感觉,前者在呼吸运用上就比较从容、舒缓;而后者则果断、急促。所以对一个歌唱者来说要有“激情”的歌唱,呼吸也就在激情的带动下为表现内容而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活动了。呼吸在歌唱中有特殊的重要性,但不能片面地为了呼吸而练呼吸,这样会削弱呼吸在歌唱中所起的作用。

二、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及问题纠正

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目前被采用的正确呼吸,也是符合生理条件的自然的深呼吸,这种呼吸在深度和高度上发挥了整个呼吸器官的最大能量。由于可以吸进足量的空气,所以说它的容量大,弹性大,能够稳定地保持住下肋骨及横膈膜的张力和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形成均衡的对抗,有利于控制和产生对声音的支持力量。这些都为气息有规律地、平滑地达到喉咙提供良好的可能条件,容易做到有弹性、有力度、不漏气、灵活自如不感到疲劳的呼吸要求。

有些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吸气过浅,使得颈部肌肉紧张,面部痉挛,张不开嘴,有憋气的感觉,不能完整地唱一首歌,甚至一个乐句,这些学生多数都是初学声乐者,他们在吸气时多数都耸肩。另一部分学生似乎理解和掌握了歌唱的呼吸方法,认为吸进的气越多在身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吸气的力量压力越大,呼气力量的反抗就越强。这样就会引起身体肌肉越来越紧张,给声带造成的错误压力就越来越大,从而引起发声器官的紧张、僵硬,会造成声音上的毛病。歌唱时呼吸不当,不仅造成生理上的紧张,更严重的是由此而引起心理上的紧张和精神上的紧张等等。还有一部分学生随便唱的时候歌唱的感觉还很好,一上课整个歌唱器官和呼吸器官都处在僵硬的状态。这些学生往往思想负担太重。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越是学生的呼吸有问题,越是要学生注意呼吸。这样易形成学生的思想负担,不但解决不了呼吸上的问题,反而会使学生的毛病越来越重,所以,声乐教师应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来纠正这些问题。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应注意呼吸方面的训练:

(一)吸气练习。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同时胸腔两肋张开,使胸腔全面扩大。此时,因胸腔和肺部扩大,外界空气即吸入肺内。吸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如胸式呼吸),也不可过深(如腹式呼吸)。

2.吸气时要柔和平稳,做到全胸部自然的扩张(长、宽、高三方向),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呼气器官各部分都不能有僵硬、逼紧的感觉。强制性地下降横膈膜和张开两肋都是不许可的。

3.要用鼻和嘴一道吸气。如果只用鼻吸气,初学者易犯软腭(小舌)塌下的毛病,而产生鼻音。

4.吸气要适度,吸得过分饱满,会引起歌唱器官的紧张,使声音失去弹性。吸入气息的多少,应根据所唱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的要求来决定。

5.要学会无声地吸气,吸气时如果发出不必要的响声,混杂在歌声中,就会影响歌唱的表现。如果吸气的动作做不好,可用下面的方法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1)用“闻花”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我们在闻花时,气往往吸得自然、柔和而深入,合乎歌唱的要求。(2)当我们跑步、爬山或登高时,吸气急促而深入,可以从这样的呼吸动作中体会到歌唱吸气的部位。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吸气,吸气是歌唱的准备,吸得好,才能唱得好。

(二)呼气练习。呼气时,一方面,依靠胸腔本身的弹性作用和胸腔呼气肌肉用力,逐渐将肋骨拉下,使胸腔缩小;另一方面,腹部肌肉有控制地收缩,压迫腹腔内器官向上,使横膈膜逐渐抬起(回到原来的位置)。小腹收紧是唱歌时的基本动作,否则就失去了唱歌的基础。这样做是和平时的呼吸有一定区别的,要求呼气的肌肉和吸气的肌肉同时工作;亦可以说,呼气时必须保持有吸气时的感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声音一停就会有自然的吸气,而且自然吸得快而多。因此,在发声时,这两套完全敌对的肌肉是彼此不相让地在工作着的,它们相互控制着气压和气流。这必须从原来的姿态改变过来,经过不断地操练,形成一套新的习惯。

歌声是最美的音乐,一个人与生俱来一副金嗓子,如果他不具备正确的歌唱呼吸技能,他是不会唱出好的声音的。也就是说,我们在音乐厅听大师演唱时,为什么会那么激动?为什么那么过瘾?就是因为大师具备了综合的歌唱素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充分掌握了歌唱的呼吸技能,才能使他们动人的歌声灌满整个大厅,唱进每个人的心灵。

声乐审美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的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经曲折与发展演化,走出了一条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底蕴又极具兼容并蓄、继往开来的多元化发展之路。经历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中国声乐艺术饱受风雨洗礼。吸收了丰富滋养,这株繁盛葱茏、生机勃勃的艺术之葩,已经代表着中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逐渐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着中国音乐鲜明与强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之一。

纵观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复杂多变,既有充满规律性的继承沿革,也有令人惊喜的创新进步,更有具有冲击性的变化发展。其中引人深思的是,声乐艺术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是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声乐艺术的发展即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体现。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梳理研究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与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关系及相互影响与作用,进一步明晰声乐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态势与走向,梳理与观察声乐艺术的发展变化的成因、影响因素、艺术成果与文化价值,并以此管窥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社会意义及价值。
一、来自“原汁原味”的声音——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稳步的发展与前进

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华古老的文明中便有延留下来的声乐作品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五帝时期的《弹歌),歌曲表现了远古人民在狩猎时的场景。远古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是以“歌、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形式,称之为乐舞,如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等,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就是声乐艺术的最早形式。在原始社会中,远古人民出于对生产生活的需求而产生了大量的祭祀活动,如祭祀先祖、祭天、祭祀神明、祈雨等,乐舞便是在这些祭祀活动的演出主体,而歌曲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于这些祭祀或庆典之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声乐艺术的出现及其存在的目的完全是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为劳作与祭祀等社会生活服务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与作用还不明显。

当时间发展到了先秦时期,歌曲在这一阶段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诗经》和《楚辞》的出现,标志着声乐艺术开始转向民间发展,受到了人民大众的认同,“开始了独立文化身份的确认”,真正以一种艺术符号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这一时期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进步,生存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需求,而开始出现精神层面的要求,于是大量的民间歌曲应运而生,由此当时的歌曲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被保留下来的用于祭祀的雅乐,而另一种就是当时人民大众创作的俗乐,也就是民间歌曲的最早形式,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最早期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汉唐时期,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农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破旧立新的革新精神是汉唐灿烂文明的强大助力,在这样良好环境背景下,科技、文化、建筑、医学、外交等领域取得很大的发展与繁荣,音乐尤其是声乐艺术在这一背景环境下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汉代的相和歌作为乐舞的发展形势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结构体裁,成为大型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乐府歌诗、徒歌、但歌和百戏、角抵戏等民间声乐表演形式也逐步涌现,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进入大唐盛世后,唐大曲以其丰富的内容与繁杂的结构发展到了繁盛的顶峰,《霓裳羽衣曲》等作品甚至流传至今:唐声诗、踏歌、吴歌西曲等民间歌曲形式也得到了发展:而歌舞戏的出现则是预示着歌曲与戏剧相结合而成的新型综合艺术形式将会风靡一时。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朝代之首,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进入宋元时期,声乐艺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城市经济的兴盛与市民文化的发展,使流传千年的大曲类宫廷音乐退出了艺术舞台,而被当时文学发展所影响的宋代词曲逐渐兴盛,说唱艺术也开始以丰富多样形式发展开来,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宋杂剧的独立与发展,使中国的戏剧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元代蒙古族贵族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帝国,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在文化与艺术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色彩。元散曲唱腔丰富而体现出极大的融合性,而杂剧则在饱飨各民族丰富的艺术营养后走向了发展成熟。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大量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产生使得戏曲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也为说唱艺术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清代說唱艺术种类之多、影响之大,无不达到了中国古代声乐史上空前的规模”。

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经历了稚嫩到成熟的历程,由早期的社会价值需求逐渐转变为艺术价值偏重,这是与中国古代历史各个朝代的发展更替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史的脉络基本上呈线条性稳步发展,社会文明也呈现出与其同步的不断成长成熟,艺术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其发展进程与其共同成长起来,发展形态也基本呈现稳步提升的形态,与社会发展同频同步,相互影响。
二、极具冲击性的“外来”的声音——中国近代声乐艺术的转身与蜕变

当声乐艺术的发展由具有原汁原味中国风格的声音阶段,迈入近代音乐发展史,我们迎来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崭新阶段。十九世纪末,在国民学堂中开设乐歌课,从而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学堂乐歌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一时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国人的出国热潮不仅使中国民众进一步接受西方文化,也带来了西方的艺术与音乐。西风东渐成为这一时期音乐领域与声乐艺术巨大变革,这些西方歌曲以及具有西式音乐特征的歌曲以其新鲜、优美、简单易记、易于理解、便于传唱等优势,极大程度的冲击了中国传统音乐,成为了声乐领域的主力军。冼星海、萧友梅、黄自、青主等大量留学西方的文人志士回国后,将西方音乐作品与西方音乐创作演唱技巧带入了中国,他们创作了大量歌曲作品并致力于国民的音乐教育,使西方音乐艺术中的精粹广为转播,将西方音乐技巧播种在中国的艺术园地,使之与中国声乐艺术特征交相融合,绽放出了全新的艺术之花。当时的声乐作品无论从来源、创作技巧、音乐风格、演唱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声乐作品存在较大不同,对中国原有的声乐艺术形式和审美取向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本土音乐的碰撞与结合下,大量的现代艺术歌曲应运而生,《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我住长江头》《玫瑰三愿》《思乡》《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松花江上》等艺术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先进的创作技法风靡一时并流传至今。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义勇军进行曲》《抗敌歌》《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五月的鲜花》《铁蹄下的歌女》《大刀进行曲》《延安颂》《延水谣》等作品唱出了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亡时心中的呐喊,表达了对于革命斗争的顽强斗志与坚强决心,这些声乐作品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抒发与表达,更是中国革命战斗征程中的前进号角,激励与带领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就声乐艺术特征本身而言,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声乐的走向。在原来故步自封、坚守本色的基础上,骤然以不同的理念进行了全面的刷新与转变。尽管这变化来的过于猛烈与巨大,面对曾经璀璨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让人心中难免会带有一些惋惜与遗憾,但是无论如何,这些经历与变化都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去珍惜与接纳的。就声乐艺术的社会价值而言,由原来的以精神追求与情感表达为主的社会价值,转向以社会文明发展需要、民众需求以及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的社会价值,由精神层面的功能转化为精神与现实层面双重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艺术从远古时期以实际社会发展需求而存在开始,历经多个朝代历史变迁,在社会面临重大变革的时候,她永远都是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为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需求服务的。这一阶段声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被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声音——中国当代声乐艺术兼容并蓄、继往开来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声乐艺术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大量声乐艺术家如周小燕、郭淑珍、郭兰英、王昆、胡松华、张权等的涌现,声乐教育的专业化全面发展,《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充满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歌曲的诞生,新歌剧的迅速发展与进步,都使声乐艺术园地万象更新,开始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为艺术的繁荣造就了丰沃的土壤;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外来音乐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的声乐给予了大量可借鉴与学习的契机,由此直至21世纪的今天,中国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生机勃勃的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的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之路。

1.聲乐作品呈多元化发展

当代的新中国走出了旧社会封闭僵化的局面,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鲜艺术资源不断涌入,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汲取其中的精华与中国音乐相融合,在八十、九十年代形成了风靡一时的声乐风格,如《我爱你中国》《在那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我爱你塞北的雪》《啊!中国的土地》等艺术歌曲的复兴,《乡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故乡的云》《我的中国心》等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梦回唐朝》等摇滚音乐的兴起……。进入21世纪后,在弘扬民族化倡议下,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于是很多的古代声乐作品与音乐元素重新回归了当代的声乐创作。于是继承、借鉴、创新几个关键词,谱写出今天中国的声乐艺术丰富而多元的主旋律。艺术歌曲、传统民歌、古代歌曲、影视歌曲、戏曲选段、歌剧选曲、流行歌曲等各种形式与风格的声乐作品百花齐放、竞相吐艳、各领风骚,使声乐艺术的百花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景。

2.声乐表演舞台繁荣发展

繁荣稳定的政治局面,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声乐艺术舞台迅速繁荣起来,一大批声乐艺术家涌现出来,如早期的蒋大为、殷秀梅、吴雁泽、程志、佟铁鑫等,之后的廖昌永、袁晨野、吴碧霞、田浩江等,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与此同时,人们对声乐艺术的理解与定义也开始有了新的拓展,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技巧本身也开始呈现多元与融合的发展态势,在美声唱法、民声唱法、流行唱法三足鼎立的同时,一些民美、民通类的融合唱法逐渐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开始在演唱技巧方面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3.声乐教育与理论研究的崛起与发展

自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后,中国音乐教育开始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声乐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喻宜萱、周小燕、王品素、沈湘等老一代声乐教育家为当代的声乐教育贡献了力量,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世纪之交,经过高校连续10年的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壮大,一大批声乐教育工作者涌现出来,《声乐基础教程》《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等教材应运而生,使中国声乐教育的普及范围与专业化程度极大的提升。大量的声乐教师与声乐理论工作者除了演出与教学外,还致力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与挖掘,石惟正、余笃刚、郭建民等写作出版了《声乐教育法》《声乐语言艺术》《声乐文化学》等著作,不仅填补了声乐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缺,更是进一步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夯实了根基。

4.歌剧艺术的蓬勃发展

中国歌剧经过了20世纪上半叶的萌芽、建国初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复苏,在今天已经逐渐走向发展成熟,大量的原创歌剧被搬上了舞台,如辽宁歌剧院创作的《苍原》、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司马迁》、上海歌剧院创作的《雷雨》、中国音乐学院创作的《再别康桥》等作品,都是在继承民族歌剧的优良传统与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将西方歌剧创作技巧与中国音乐素材相结合,尝试探索一种具有中国风格特征的中国歌剧模式。

走过坎坷曲折,历经风雨洗礼,声乐艺术之葩在中国大地上盛放……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将去往何方,这是广大声乐艺术工作者一直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提出了“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将中华文化精髓与先进的艺术成果紧密结合,走一条中国声乐的特色发展之路,必将走出声乐艺术的中国气派,必将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纵观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在古代与朝代的更替一起经历了稚嫩、成长与进步,在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经历了转折、跌宕起伏与蜕变,在当代与稳定和谐的时代发展一起走进了繁荣发展、硕果累累的春天,在声乐艺术的发展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变迁,看到了中华民族走过艰辛与曲折,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投影,事实证明,艺术与历史走的始终是一条并行发展的路。历史的发展造就了艺术的走向,艺术的功用回馈历史、社会和人民,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两者关系紧密、相互影响。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党和国家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向更好的未来、创造更好的历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声乐艺术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声乐艺术工作者前仆后继、同心协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到来。

声乐审美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沂 276000)

【摘要】国内外关于歌剧表演的研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关于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逐渐成为艺术学者关注的发展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就当前优秀的歌剧表演作品,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对于歌剧表演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简要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有效的促进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研究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

【关键词】歌剧表演;角色形象;塑造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文明享受。歌剧从剧本走上舞台,其中音乐、美工、表演、管理、建筑、服饰、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歌剧表演涉及的知识相对较多,一部好的歌剧作品,离不开这些重要的组成元素及各种元素综合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分析。如何根据歌剧表演的特点及形式,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成为发展歌剧表演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相关探究,并积极的完善歌剧表演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有利于歌剧艺术的发展。

一、歌剧表演艺术的相关概述

我们都知道,歌剧表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歌剧表演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丰富的表演内容,每部歌剧作品表演,都是集戏剧、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在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的同时,也不断的启发着人们的智慧。在欣赏和学习歌剧作品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探究问题。追踪溯源,歌剧最早是启蒙于文艺复兴时代,经过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时期,歌剧表演由于起源于欧洲,在欧洲诞生了诸多的艺术家,也正因此,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为了更好的欣赏和创造歌剧作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这一发展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针对歌剧表演的特点,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成为非常重要的探究问题。

二、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

(一)熟悉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

在歌剧作品中,熟悉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是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主要内容之一。在进行歌剧表演的环节,表演者需要针对自身塑造的角色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剧本与歌剧部分的内容,在阅读剧本和记忆歌词的时候,要综合整个歌剧作品的主体情感进行感受,通过理解剧本和歌词,明确其中蕴含的艺术情感和角色形象产生的背景,进而有效的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表演行为。因此,在歌剧表演中,熟悉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非常重要。

(二)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

在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作为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内容之一,也是表演者需要重视的一部分内容。歌剧表演中不同的角色形象,声音也是不同的。歌剧表演者需要通过对角色形象声音的塑造,将角色的性格、年龄及形成的背景充分的表现出来。通过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为角色形象塑造增加色彩,进而提升整个歌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歌剧表演者如何针对这一特点,有效的进行表演非常关键。因此,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有效的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

在歌剧表演活动中,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也是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内容之一。歌剧表演者如何针对作品的情感特点与背景特点,进行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对于歌剧表演力的提升,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需要歌剧表演者切实的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并抓住角色性格的特点,通过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的方式,增加歌剧艺术感力,给观众呈现更好的艺术表演。因此,在歌剧表演活动中,重视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演内容。

(四)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

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作为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内容之一,也是影响歌剧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歌剧表演活动中,表演者不仅需要通过演唱的方式进行表演,也需要利用大量的肢体语言、行为动作塑造角色形象,提升歌剧作品表演的效果。歌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展现,不仅仅需要其在舞台上奉献出优美的歌声,还需要歌剧表演者有现场表演意识,注意自身的肢体语言对于歌剧表演效果的辅助作用。如果在表演过程中仅仅对歌声投入过多的关注,而忽略了肢体语言对于歌剧形象的塑造,那么对于歌剧任务的诠释,以及整体的情感表达等都会受到影响,最终的歌剧呈现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歌剧表演过程中应当在保持优美演唱水准的同时,注意对自身的舞台肢体动作表现,不仅能够辅助歌剧表演者的歌声诠释,同时还可以使整体的演出更加丰满生动,使任务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在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有利于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好的诠释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情感,进而实现提高歌剧表演艺术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歌剧作品表演中,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是表演者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三、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

(一)重视音乐情感练习

在歌剧作品表演中,重视音乐情感练习,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重视音乐情感练习,有利于引导表演者全面的了解歌剧作品形成的背景、歌剧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尽量查找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了解,促使表演者更好的理解歌剧作品的主要情感基调,并在音乐情感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表演需要的情感。重视音乐情感练习,提升自身的音乐情感表现力,是每个歌剧表演者都应努力的方向。因此,为了提升歌剧作品表演的效果,重视音乐情感练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重视声音练习

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声音练习,也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歌劇作品的表演中,深入分析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不但可以促使表演者更加积极的进行专业学习,而且有助于帮助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歌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歌剧作品的表演中,通过重视声音练习的方式,促使表演者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声音表现力,进而在进行歌剧作品的表演中,能够通过具有特色的声音表演,来完成角色情感的诠释。因此,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重视声音练习,对于提升表演者的角色形象塑造,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三)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

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为了更好的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促使其全面的诠释作品的艺术情感,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在进行歌剧作品的表演活动之前,表演者需要歌剧表演工作做好一切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熟悉剧本、歌词,深入分析表演的语气、行为等内容。通过歌剧表演的方式,往往能够传达出表演者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和想法。为了更好的诠释歌剧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是一项非常必要的事情。

(四)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

在实际的表演活动中,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有助于表演者通过自身情感与作品情感的有效结合,准确的表达出作品的艺术性,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享受。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可以帮助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弥补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对歌剧表演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进而顺利的完成歌剧中自身角色塑造的任务。因此,重视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也是表演者应充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五)利用声音来创造人物形象

一般情况下,利用声音来创造人物形象,都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人的声音根据音色、音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运用不同类型的声音,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角色形象,达到不同的表演效果。因此,歌剧表演者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角色需要对声音进行修饰和把控,从而使声音表现更加接近歌剧角色的需要。此外,歌剧表演者还应当注意在表演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适合于自己声音的角色形象,这样在表演过程中就会更加自然,从而能够为角色的表现增光添彩。利用声音来创造人物形象,能够结合表演者的声音条件及作品的情感特点,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歌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进而全面的表达歌剧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情感。

(六)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歌剧表演中,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歌剧表演者在进行歌剧作品表演之前,应努力通过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尝试塑造人物形象,并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特点。通过一定的练习活动,加深自身对歌剧作品的了解,并在表演的过程中,认真的体会剧本中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促使可以出色的完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因此,在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分析中,重视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歌剧是将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相结合,展现丰富内容和浓厚艺术性的一种表演艺术,对于提升人的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歌剧的欣赏和学习中,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根据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特点,深入的进行分析,促使艺术学者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对于社会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歌剧欣赏及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分析,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与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勤.试论歌剧《屈原》中婵娟角色的形象塑造与声乐技巧[D].武汉音乐学院,2009.

[2]杨姗姗.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角色的形象塑造[D].西南大学,2011.

[3]周晓雯.论银环角色形象在歌剧表演学习中肢体的塑造[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7):109-109.

[4]任程.关于歌剧表演艺术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2,(18):109.

[5]李力.淺论民族歌剧中演唱技巧与形象塑造的关系[J].菏泽师专学报,2001,(3):92-93.

[6]蔡占科.浅析多明戈对威尔第歌剧角色”奥赛罗”的形象塑造[J].艺术评论,2011,(4):99-104.

上一篇:法律制度理论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