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作品艺术处理论文范文

2024-03-16

声乐作品艺术处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技巧是极为重要的组成环节,是艺术形式表达的重要推动力,是声乐作品艺术的体现形式。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技巧的组成是声乐风格表现的重要方式,是对声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可知,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技巧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就声乐技巧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展开研究,以此引起声乐表演艺术者对声乐技巧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声乐表演。

【关键词】声乐技巧;声乐表演;艺术发展;重要性

一、声乐技巧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一)声乐技巧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离不开强烈的节奏感。在一首作品中,准确的节奏感能够将声音表达的速度、快慢进行充分展现,能够将作品中所包含的多种思想情感展现淋漓,从而引起观众对作品的切身感受。

由此可知,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作品的节奏感需要通过声音的快慢展现,需要表演者在表演中达到抑扬顿挫且从容自如的表演姿态。因此,在表演中需要演唱者对气息的转换、字音的表达等多种技巧熟练掌握。不仅能够在节奏较快歌曲中充分发挥出歌曲的情感,还应该在节奏舒缓的歌曲中注意歌唱声音的流动感,以此确保歌曲中的所有发声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感,且情绪表达充沛,才可以将表演作品中的艺术效果淋漓展现。如果在表演中缺少一定的技巧表达,则在节奏缓慢的表演中,会导致作品表达过于无力且内容空洞,致使艺术价值缺失。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节奏较快的作品形式比较会受表演者的青睐,不仅是因为有强烈的情绪表达,还能够很容易地将观众情感带入。但是,在快节奏的声乐作品表演中,由于情绪起伏较大,整体节奏较快,演唱者需要对自身的心理感情加以稳定,注重声乐旋律表达的连贯性与流畅性,确保在演唱中不出现抢拍情况,更不能将每一拍都当作强拍进行表演,即使是快节奏歌曲,其中也会有一定的情绪起伏,演唱者需要多加注意,避免在表演中造成歌曲节奏混乱,旋律表达失误。

由此可知,无论是在何种节奏的作品演唱中,演唱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在演唱过程中以每一个小句子为一个表演单位,演唱时一气呵成,这样的演唱方式能够确保声乐表演的整体稳定發挥,能够为听众呈现更强的节奏感与情感层次的感受,从而带领观众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声乐表演魅力。

(二)声乐技巧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作用

1.声乐技巧深化审美内涵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技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声乐语言与演唱者的嗓音则是声乐技巧的组成,通过语言与声音的结合,在声乐表演中为其注入更深层次的内涵与美感,为声乐作品赋予了一定的艺术价值,打开了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灵动状态。因此,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众多演唱艺术家通过在声乐技巧中添加更多的情感,将声乐作品展现出更为自然、真挚的审美涵养,使声乐作品的审美艺术得到更好的优化,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艺术与涵养价值以及其所要体现的文化素养等多内容充分体现。

例如,在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词曲作者与演唱者为了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在词作的编写与演唱中加入了一定的声乐技巧,从而将作品的文化精神充分体现,将该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审美内涵充分展现,从而无限提升了作品的魅力。

2.声乐技巧深化情感表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美学的概念也在随之变化,自身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作为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充分加强声乐技巧训练,还应该不断培养演唱者的艺术情感。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演唱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影响的。声乐技巧与艺术情感是声乐表演的理论与实践,两者在表演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融合。艺术情感作为声乐技巧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实现声乐技巧的重要方式,而声乐技巧是情感的深化手段。由此可知,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只有将声乐加强与作品情感相互融合,才能够将作品表达得更加完美,为听众带来更好的视听盛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技巧贯穿于整个表演过程中,且在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声乐技巧的提高与强化能够更好地升华声乐作品的表演艺术内涵。在声乐技巧的不断训练中,能够更好地创作出声乐作品。显而易见,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素霞.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性研究[J].戏剧之家,2015.

作者简介:朱开来(1977—),女,湖南常德,硕士研究生,讲师,湖南文理学院艺术表演与传媒学院,声乐教学。

声乐作品艺术处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艺术会增添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其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适当采用会有助于渲染影视作品的场景氛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概括主题思想。可以说,声乐艺术对于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艺术 影视作品 烘托氛围 概括主题

声乐艺术是一种结合语言与音调来传达情感的听觉艺术,其与生活实景画面构成了当前影视作品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创新理念和时代文明的文化传播载体。影视作品需要声乐艺术来实现自身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声音和现实场景结合起来也使影视作品形象更加丰满和更具有传播力。与此同时,根据场景的不同选择符合该场景氛围的声乐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表达场景主题。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及其特点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是一种融合生理学等多学科的音乐艺术,通过语言与声音音调的结合来传达情感,从而使听众得到音乐的洗礼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一切艺术都开始于情感,也将以传达情感为目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其情感的传达也需要声乐艺术来表现。因此,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想打动观众,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具有感染力的实景画面,也需要有渲染气氛、传达场景主题的声乐艺术。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当被使用在影视作品中会使影视作品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也得到听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特点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广泛使用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影视声乐艺术。声乐艺术运用在在影视作品中时,既要考虑自身艺术需要还要求考虑情节需求,努力渲染氛围、营造影视作品风格。声乐艺术具有情感的传达力,在影视作品中更容易感染观众并引起情感共鸣。影视声乐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声乐艺术,而是结合影视作品主题为其服务的声乐艺术,其与影视作品情节发展紧紧结合并形成统一整体。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选择适合的声乐作品非常重要。

二、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独唱、对唱、合唱。独唱具有将人物内心情感外化的作用,而对唱会使影视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并刻画人物内心,合唱则使观众更加融入影视作品的氛围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独唱、对唱和合唱都能传达人物内心情感,但三种表现方式在风格、形式、演唱状态上有所不同,对于情感的感染力不同,艺术效果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场景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影视作品会有许多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的感情和氛围也会不同,而合理选用不同的声乐艺术会让观众有不同的听觉享受,从而感受到不同的气氛,也使影视作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当然,声乐也会反映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甚至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声乐艺术。独唱、对唱、合唱等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不同表现方式的采用要符合情感需求,要适应文化、政治、地域等因素。

三、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艺术氛围

早前的影视作品为无声阶段,主要通过现实场景布置来传达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情感,但缺乏声乐的配合会使影视作品显得稍许乏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被加入到影视作品中并受到广泛欢迎。在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与现实场景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立体享受,给观众独特的观影效果。正如前所述,默片时代只有现实场景而对于传达影视作品主题情感显得乏力。而声乐艺术的加入对于艺术氛围的烘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场景的变换更加自然,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同时也对主题思想的传达有着推动作用。电影《倩女幽魂》开头舒缓而具有古典风格的声乐极易将观众带入唯美梦幻的氛围中。随着剧情的展开,声乐旋律也逐渐展开并达到高潮,给电影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声乐的发展也预示着情节的进展,使观众欣赏到视觉与听觉的立体观影效果并融入影片所要传达的氛围中,影片结束后也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回忆。

(二)增添艺术感染力,推动情节发展

影视作品主要还是通过情节来将故事来龙去脉以及主题情感传达给观众,演员的演技、现实场景的布置和台词描述都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中情节的发展主要靠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但是声乐艺术在情节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声乐艺术烘托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氛围,缺少声乐会使情节显得苍白单调,难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染力。举例来说,科幻电影中加入节奏感较强的声乐作品除了烘托影片激烈的氛围外更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爱情影视作品中配合诸如《爱如空气》之类的声乐作品会诠释男女主角内心情感并烘托爱情戏的忧伤甜蜜;喜剧影视作品中加入声乐作品会显得情节更加搞笑,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注意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配合风格合适的声乐作品,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能够增添艺术感染力。

(三)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中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但主题思想需要一主角的故事来传达。在描述主角经历的故事时最难刻画得是主角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无法探知,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声乐艺术以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可以烘托氛围并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情感毕竟很难探知,但喜怒哀乐都可以借助外物来展现出来。声乐艺术具有多样性,在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下配合不同的声乐作品,便于观众去领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同时也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加对影视作品的认同感。喜剧电影《让子弹飞》中插曲特色十分鲜明,其中的口哨十分具有节奏感,形象地反映出麻匪内心的胆大妄为、快意恩仇。正是因为人物内心难以具体展示,所以声乐艺术等多种表演方式共同合作才能诠释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四)概括主题思想,传播影视文化

可以说,影视作品的主题曲就是对影视主题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影视思想情感的再度升华,更加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影视作品中主题曲一般都是独自创作,主要是为了更加契合主题,与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具有相符性,同时在影视作品之外也可以得到传唱,便于传播影视文化,增加影视作品给观众的影响力。举例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形象地展示了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雄厚的气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英雄人物的起伏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使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多年之后还能起到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声乐艺术概括了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传播影视文化的作用。

四、结语

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其重要的表达方式,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也给影视作品不同场景提供了选择空间。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立体结合,烘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氛围;同时推动情节往前发展,增添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便于诠释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曲可以高度概括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利于传播影视文化。声乐艺术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可以说是双赢的,这对艺术的发展必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o.Hnjg2015-54。

参考文献:

[1]胡晓.论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2,(03).

[2]张琳.论影视作品中的声乐艺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1).

[3]祝婷婷.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于文化传播[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周梅.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叙事作用[J].电影文学,2012,(17).

声乐作品艺术处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形体语言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主要结构之一。表演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形体语言,将直接影响音乐作品及其作品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力。因此,加强声乐表演艺术中形体语言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从形体语言的内涵、要求和原则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形体语言;内涵;要求;原则

良好的形体基本功是声乐表演的基本条件,是表演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决定了音乐作品及其主人公能否得到很好的诠释,从而增强作品的整体感染力。对此,对每个声乐表演者来说,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加强形体语言的培养与训练。

一、形体语言的内涵

形体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它是由人的身体不同部位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语言系统,比如面部表情的语言、手势语言、肢体语言等,它是长期在人们的交往交流中形成并固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但是,这里的形体语言有别于聋哑人、警察等的专业语言。形体语言在舞台上承载了演唱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功能,“声行并茂”不但可以帮助歌唱者消除紧张情绪,令其更好地体会歌曲所应表达的真实内涵,有效地增强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帮助歌唱者对歌曲中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准确、形象地传递歌曲中的所包含的信息和情感,让欣赏者更加容易地接受和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全部思想和蕴含。

二、声乐表演对形体语言的要求

(一)对演唱姿势的要求

歌唱姿势对于声乐表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演唱姿势也是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的基础。最常见的演唱姿势有站姿和坐姿,二者间又分别存在一些具体要求。如果是采取站姿,女歌者应当采取丁字式站立姿势,演唱的时候头要正、颈要立、背要直、脚跟要实,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要求;男歌者则一般采取正步式的站姿,面部表情要保持松弛自然,整个人要直立挺拔。如果是坐姿则需要歌唱演员保持身体的端正,背部不能靠着椅背,要尽量保证身体的直立,双腿可以平放在地上,也可以自然交叉。坐姿一般见于声乐练习或者声乐学习中,在正式的声乐表演中这种姿势出现得比较少。

(二)对步伐的要求

步伐是指歌者在舞台上表演中的走动。舞台上歌者在要以唱为主,一般很少有大量走动,但可以视演唱者对作品理解的需要增加一些适当的步伐,步伐可以在乐曲前奏、间奏,也可以在演唱中根据情感的需要走动,但要注意度,步伐不宜过大过于频繁,而应与歌曲的节奏保持一致。步伐的使用出来为作品的表达有作用之外,还有助于演唱者调整气息、缓解紧张的情绪、与观众更近的交流等。

(三)对手势的要求

手势不仅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声乐表演的形体语言,手势的有效控制也能够很好地起到表达情绪、渲染气氛的作用。常见的声乐表演的手势有“开”“合”“定”“引”“托”“错”这六种,不同的手势选择及手势间的搭配使用将能起到不同的情感表达与气氛渲染的作用。声乐演员首先要对曲目的特征及表演中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很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表演手势。同时,在手势选择时要确保动作舒展而准确,动作的幅度自然而适中,动作的表意清晰而明确。这不仅能够让手势起到更好的传情达意的作用,也能够更好地体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

三、形体语言培养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与作品风格特征一致

在培养声乐表演者的形体语言上有一些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首先应当保障的便是形体语言应当和作品风格在特征上保持一直。形体语言是为表达作品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的,因此,演员所选用的肢体语言应当充分符合作品的风格特征,能够更好地传递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内涵,这样的肢体语言才是更为恰当的。想要做到这一点,在平时的形体语言训练中应当有意识地增强演员对作品风格的体验与感知能力。只有准确抓住音乐作品的风格才能够借助恰当的形体语言将其很好地诠释出来。

(二)姿势稳定,协调统一

保持姿势稳定,眼神、面部表情的配合与协调在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要。前者是为了保证发声中气息的储存与支持,并且能够保障共鸣的稳定协调而提出的,后者的提出则是为了增强声乐表演的说服力,能够让肢体语言的辅助使得作品的呈现更有感染力。

(三)形体语言要适度

保持形体语言的适度性也很重要,这同样是形体语言在培养时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声乐表演者在诠释作品风格或者人物时往往倾向于将一些情感夸大,在肢体语言上也会非常夸张、不自然,这种表演方法其实并不可取。形体语言只是声乐表演中的辅助手段,它不应当占据主导地位,演员应当意识到这一点,透过自然而适度的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作品的特征。

总之,形体语言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表演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形体语言,将直接影响音乐作品及其作品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力。随着我国声乐表演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形体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将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作为演唱者,要首先认识到形体语言的重要性,并加以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形体语言形式,然后从自身情况出发,最终找到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形体语言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晓行.论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J].音乐时空,2014(21):88.

[2]黄志勇,陈皞.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形体艺术[J].艺术科技,2015(01):133.

[3]袁梦.论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J].戏剧之家,2015(09):108.

[4]朱瑾.基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剖析[J].音乐时空,2015(08):120.

[5]毛佳.论形体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特点[J].大众文艺,2012(10):

5-6.

作者简介:许新静(1980—),女,甘肃兰州人,本科学历,甘肃省歌舞剧院唱队,研究方向:声乐。

声乐作品艺术处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当今,现代科学及其技术成果对声乐学科的影响势不可挡,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逐渐被科技的工具理性所压制。科学与人文分水岭下的声乐艺术研究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选择,当然,在深入探析科学对声乐艺术发展的反向效应后,提出“从科学走向人文”的声乐研究路径,也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

关键词: 声乐艺术 科学技术 人文价值 研究路径

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技术成果对声乐学科的影响势不可挡,科学的功绩已经把包括声乐艺术在内的艺术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我们在科学技术支配的声乐规律之外,根本无法设想声乐人文价值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肯定的是,我们破解困惑和忧思的起点在声乐艺术本身,不仅聚焦在声乐发展的科技因素与人文关怀的孰轻孰重上,而且涵盖了对声乐研究路径的寻找。因为,声乐艺术本身不但具有科学的物理和生物力学意义,更蕴涵着人文的文化和审美意义。对于声乐艺术的研究路径来说,科学技术的介入,只能是作为一种手段和研究的起点,而声乐艺术的人文意蕴或者具体说来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才是声乐艺术研究的目的或者说是高级阶段,因此,我认为,声乐艺术的研究应该从科学走向人文,即在人文的语境下的声乐研究才是声乐艺术研究的正确路径。具体说来,不能只对发声器官的物理功能方面研究发声的方法,而应该对声乐艺术的具体作品的艺术处理方面多下功夫。

一、科学与人文分水岭下的声乐艺术研究

历时地观照声乐艺术研究的发展路径告诉我们,科学与人文精神从融合到分裂的现实状况深刻地影响着分别以科学和人文为文化依托的艺术教育与相关研究实践,其中声乐艺术在其分水岭下的已经流向各异,泾渭分明,被割裂并局限在不同的话语领域。这种科学与人文各自独立的、单线条的研究一直是当今声乐艺术研究的弊端所在。

在科学与人文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中,科学技术倍受推崇,人文价值受到意外冷落,其结果是,人文价值逐渐被科技的工具理性压制,甚至被忽视,从而导致人文价值的缺场、人文性的遮蔽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同样,在科学及其技术成果的长期浸润下,声乐艺术的技术生命线思想独占鳌头,被类比为征服和改造自然(包括人本身的自然条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手段之一,更多地在开发人的智力教育的循环论证中难以自拔。多数研究者认为,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认识和了解自身的“乐器”(发声器官),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改造”,最终能自如地运用其“演奏”音乐的过程。无论是训练歌唱嗓音发声技能的“声”,还是训练歌唱表演能力和音乐风格的“乐”,都会被科技因素所渗透和掌控。而声乐艺术的精髓——人文意义上的情感和美学价值却被消解,这种只重视声乐艺术的工具而忽略声乐艺术精髓的研究路径的弊端正是激发我提出“从科学走向人文”路径的学术原点。

声乐大师沈湘先生很早就说过,“在声乐训练制造乐器的过程中,既要懂得在活人身上制造乐器的原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文化艺术修养。要懂得并掌握各个时代、各种作品所需要的唱法,以准确地表现出歌曲或歌曲或歌剧中人物感情”。[1]沈先生提出声乐教育中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构想,也许是对其后声乐艺术研究人文价值缺失的一种预见、担心和警醒,然而,声乐艺术发展的现实图景不幸被先生言中。所谓人文语境下的声乐艺术研究,是指在人文价值的关怀下,声乐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被定格在培养人文精神的范畴中,即注重学科内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的传承,以期使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寻找正确生活方式的实践方法。令人惋惜的是,无论是人文精神母体中的声乐艺术,还是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属性,都在实际操作方法上呈现出式微的倾向。从科学与人文分野的角度审视声乐研究的未来空间,一种焦虑油然而生。一方面,片面强调声乐艺术的人文属性,往往导致违背自然法则或社会规律,难以达到声乐教育的预期目标,只能在感觉的体验和经验的传授中延缓声乐艺术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只强调声乐艺术的科学与技术属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价值,那么不仅会导致音乐审美主体性的沦丧,而且会衍生声乐教育的异化现象,即声乐艺术研究走向纯粹的科学路径,并使艺术本身的真正内涵丧失殆尽。因此,人文价值的滋养与科学精神的培育两者水乳交融的研究模式必然成为声乐研究的一种积极思维模式,同样也是声乐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

二、科学对声乐艺术研究发展的反向效应

声乐艺术研究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语境中,科学技术的工具与人文价值的缺失始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确切地讲,科学技术的工具化导致了包括声乐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困境,消弭了人文精神在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导引作用。科学技术拉大了声乐人才培养与人才应用的距离。具体说来,声乐人才培养强调声乐学科系统技能技巧的发挥,在呼吸、发声、咬字吐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这种歌唱方法建立在广泛的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上,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发声、共鸣等技巧将歌声传送得很远,这就是目前研究声乐艺术的用科学思维研究发声的所谓成果。其实,声乐艺术的全面素养远远不止这些,学习声乐艺术不但涉及作曲、曲式学等音乐理论知识,而且涉及语言学、文学诗歌,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然而,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之后,电声寻放技术的依赖大大削弱了声乐人才演唱技能,许多歌唱演员通过扩音技术来掩盖自己贫弱的歌声,通过录音合成技术来包装自己的声音,这种做法使科技手段支撑的声乐表演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假唱。赵群英教授认为:“与声乐艺术相关的科技手段的应用普遍具有模式化、定型化的特征,其优势是可以批量生产,效益高,但这一属性与艺术美的创新本质是大相径庭的。”[2]这种声乐艺术对科学技术的绝对依赖所形成的结果,严重脱离了声乐艺术创造的初衷和本意。

从结果上来分析,科学及其技术成果对声乐艺术的负面影响更加令人堪忧。

一方面,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急剧下滑。表演者长期依赖技术传播和录音剪辑手段,将丧失完整表现作品的能力,丧失歌唱的情感表达能力。基于情感认知的不同,一个演唱者将对相同作品可以作出不同的表演诠释。同样,艺术表现需要在气息贯通中加以舒展。然而,技术代替现场,复制代替体验,合成代替连贯,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将最终被技术的工具化属性取代,并陷入理解力和表现力下降的恶性循环“怪圈”中。另一方面,演唱者身体机能萎缩加速。随着电子音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扩大、优化声音的设备使歌唱者肌体负荷急剧减少,伴随这种负荷的减少与歌唱肌体机能的过早衰退,有研究者认为:“歌唱者肌体负荷的减少与歌唱肌体机能的过早衰退,恰好可以描绘出声乐艺术应用科技成果的时间脉络。”[3]大剧场、露天剧场中,人声演唱的优美与雄浑正与我们渐行渐远。现代音响技术与建筑技术提供给我们的审美空间其实是虚拟的,只不过歌唱者与欣赏者的习惯于此罢了。

三、声乐艺术研究的正确路径——从科学走向人文

在声乐研究的思维发散点上,捕捉科学与人文交合的路径,不仅是出于厘清声乐艺术发展问题的目的,而且为声乐艺术实践进行战略构思与谋划提供正确思路。声乐艺术研究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声乐艺术学科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值得肯定。声乐艺术自身发展有着规律性的一面,如果以美声学派的创始者(G·卡契尼、J·贝里)小组开启声乐艺术先河测算,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声乐艺术经历了三次跃迁。第一次是1855年以前的直观技术训练时期;第二次是以1855年玛·加尔西亚(M.Garcia)发明喉镜为代表的科学训练时期的到来;第三次是声乐艺术与心理研究结合的时期,以卡·依·西肖尔(C.E.Sershore)发表《微颤》(Onvibrato),1938年发表《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ofmusic)为代表。[4]沿着这样的发展路径,声乐艺术习惯于歌唱技巧的全过程研究,侧重于音乐作品的旋律、呼吸、发声、共鸣、语言、表现等要素的探讨,这样就为声乐艺术的技术依赖埋下了伏笔。现在的问题是,声乐的技术发展需要从技术依赖中加以调适,而不是对技术依赖的简单否定。

所谓“科学与人文的交合”,就是采用科学与人文并举的方式跨学科研究声乐艺术。这种研究方式实施的意义和作用包含如下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我认为,所谓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对声乐艺术审美尺度的把握,这种把握可以消除长期技术依赖所形成的不良影响。而西方声乐艺术的审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系统之上的一种美学概念。在西方传统声乐理论系统中提倡以“声”为重的观念,“声音优美”被确立为声乐艺术审美的首要标准。从公元2世纪的“涡流学说”到20世纪声区学说;从解剖学实验与生理学研究,到物理学测试与共鸣腔理论,声乐艺术始终不懈地追求着“美妙的歌声”。上述目标的技术运用,体现了声乐学科发展的规律性,也体现了西方人文审美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即人文与科学的交互性体现。

其次,声乐艺术发展需要将科技手段置于人文价值的关照之下。要扭转技术研究对声乐艺术遵循科技发展路径的狭隘认识,彰显声乐艺术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和情感审美意义。如果从积极因素考量,则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声乐艺术人文价值的挖掘奠定了技术基础。自1855年玛·加尔西亚发明喉镜后,经过无数声乐家、医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声乐艺术终于解决了声区、共鸣、放置和呼吸等主要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物理学、生理学领域的技术发明,为科学解释混乱的传统声乐概念提供了可能。譬如,发声的共鸣、气息、声源的理论,奠基于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基础之上;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以医学生理解剖学为基础;人体发声时的共鸣现象需要物理音响学的知识背景;发声器官发声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规律依赖人体生理运动学的合理解释,等等。显然,科学及其成果在声乐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声乐艺术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意义上实现复兴和回归,重塑其人文价值、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为此,在教育实践层面,我们才能构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声乐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目标。

最后,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需要重塑或进一步彰显。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歌声和音乐以及文学语言的有机组合。有研究者认为:“以文艺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中国传统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想化,以生理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西方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性化。”[5]正是一些秉持这种思维观点的研究者将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问题与技术理性问题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并在两者的差异与对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认为,声乐艺术人文价值的重塑,必须与声乐教学与训练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要把声乐艺术定义为集技能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正如岸根卓郎所说:“追求宇宙的真、善、美,并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放射独特光芒的创造性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要培养全面的歌唱技能,并在歌唱中做到“声情并茂”,深深地打动别人,准确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就必须在教育环节上注重人文价值的培育。要在培养学习者科学地发声歌唱的同时,促进他们对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刻的感悟和体认。

总之,尽管随着岁月的洗练与打磨,身体的机能将日渐消隐与退缩,造化的规律以违背我们所掌握的声乐技术与技巧也会交付自然。然而可喜的是,我们对声乐训练规律的认识将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科学方法向人文思想转化的客观途径,即科学与人文的交合。倘若这样的思维转化与声乐研究、声乐训练能够保持同步状态,无疑会给声乐艺术研究的发展留下很好的空间,并为声乐研究成果的圣殿增添更多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詹士华.欲得声乐法,须求科学方[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06.

[2]赵群英.现代科技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4,(3):55.

[3]邓小英.浅论科技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2,(1):62.

[4]徐行效.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4):58.

[5]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J].交响,2000,(1):24.

[6][日]岸根卓郎.我的教育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0.

声乐作品艺术处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声乐表演和情感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声乐表演只有做到歌唱演绎与情感表现的完美统一,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艺术。为了有效提高声乐表演者的情感表现能力,在演唱前必须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和情感基调,努力练习歌唱技巧,充分调用伴奏与舞台等辅助手段,培养声乐的想象能力,从而让声乐表演绽放个性之花,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声乐表演;情感表现;表现方法

声乐表演是一门文学、音乐与舞蹈等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集合了声乐的演唱、肢体动作的表演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不仅能够通过优美的音色和旋律,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盛宴,还能通过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观众的心理活动,让观众更好地沉浸于声乐表演当中,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作为词曲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声乐表演者想要获得不同凡响的表演效果,就必须提高对声乐表演当中情感表现的重视程度,努力提高演唱水平,将词曲人倾注的情感完美地演绎出来,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诠释声乐表演的无限魅力。

1 声乐表演艺术的特征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声乐表演艺术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思维特征、想象特征和情感特征,下文逐个进行分析。

1.1 声乐表演艺术的思维特征

声乐的演唱实质是歌唱者大脑对发声思维反映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诸如“让我思考思考”“让我想一下”等歌唱发声思维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出一种声乐表演艺术的思维特征。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无论是呼吸还是发声,无论是歌唱还是表演,大脑必须认真钻研思考,切忌盲目胡乱地去唱[1]。

著名演唱家鐘伟曾经在《用心去歌唱》这篇文章中指出用头脑歌唱的重要性,在对《王贵是个好后生》这首声乐作品进行深度剖析时,钟伟分别从创作思维、审美思维和艺术形象思维等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例如,《王贵是个好后生》的第一段歌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与父亲相依为命的香香的悲惨命运,以及革命者王贵出现在她生命中后,她产生的巨大变化。在演唱这一段时,演唱家钟伟主张充分发挥歌曲本身的说唱性与抒情性,向观众娓娓道来香香的悲惨身世和贫困生活。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在保持原有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声音的处理不追求鲜明的对照,情感上不追求戏剧化的渲染,确保音色的纯净度,保持歌唱的原本性质。正因为《王贵是个好后生》注重思维艺术的特征,在声乐表演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

1.2 声乐表演艺术的想象特征

声乐表演的想象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通过具体的表象来实现。所谓的表象,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感知的事物在脑海中再现的映像。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这一帧帧温馨动人的画面,都是人们在脑海中呈现出的表象,这些表象在演唱者脑海中形成了直观的画面,就像是演唱者亲眼看到了这些景象一样,即使时过境迁,每当想起仍然历历在目。

歌唱的想象过程,就是表演者对表象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新意象的过程。歌唱者在表现声乐艺术情感时,首先要对原表象进行加工,同时还要注意对新意象进行艺术处理。例如,后世演唱者都没有见过岳飞,但根据《满江红》这首宋词当中的“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等意象,演唱者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岳飞的英雄形象,经过综合分析和加工再造,从而产生一个全新的历史人物形象。

1.3 声乐表演艺术的情感特征

声乐表演兼具音乐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功能,而情感表现恰好是音乐和文学共有的特征。声乐表演的情感,是演唱者对词曲创作者投射在歌曲当中的情感的二次创作,在唤起隐藏在歌曲当中的深层情感后,演唱者通过声音的力度和色彩、演唱的速度和节奏、表演的动作和表情等,将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传达出来,使观众在欣赏声乐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3]。声乐表演艺术中情感的产生,与演唱者再创作时的情感冲动,以及观众对歌曲情感的领悟能力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与情感有关的现象,便是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

2 声乐表演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2.1 声乐表演是情感表现的载体

声乐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载体,可以把词曲人寄托在音符、歌词之间的深层情感因素彰显出来,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有情和传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词曲人是音乐作品的“父母”,对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作品了如指掌,知晓歌曲所隐含的情感,因此可以准确把握歌曲当中的情感内涵;而歌唱者则是音乐作品的“老师”,是音乐作品的情感演绎者。“父母”领入门,演绎靠“老师”,词曲人大多缺乏声乐表演技术,不能很好地表达出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还需要歌唱者充当情感表现的角色,因此才有了歌曲有情和歌唱传情的差异之分。由此可见,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歌唱者以声传情,达到了在词曲人与观众之间搭建桥梁以传递音乐情感的目的,所以说声乐是情感内容等艺术表现形式得以呈现的重要载体。

2.2 情感表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声乐表演的优劣

与一般的物质性活动不同,声乐表演艺术活动可以在某个程度上引领观众进入全新的精神世界,实现情感共鸣[4]。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演唱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表现能力,将音乐作品中包含的词曲人的情感表现出来,赋予声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提升整个声乐表演的水平。相反,如果演唱者的情感表现能力较差,不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声乐表演就是不合格的。

2.3 声乐表演和情感表现相辅相成

声乐表演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艺术活动,其中包括声乐方面的操控和情感方面的表现,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都是为增强声乐表演艺术效果服务。一方面,演唱者通过日常练习不断扎实个人的声乐功底,在音色的调整、音量大小的把控、肢体动作的运用等方面收放自如,便可以在声乐表演中更好地配合情节发展表现情感变化,达到声情交融的美妙境界;另一方面,演唱者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投入充沛的感情,从而向观众完美地传达歌曲的原始情感,大大增强声乐表演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有效提高声乐表演者情感表现能力的方法

3.1 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

音乐作品通常由曲谱和歌词组成,在创作的过程中,词曲人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从而赋予了音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作曲人通过轻快欢乐的节奏或如泣如诉的旋律,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填词人创作的歌词则具有较强的文学特性,人们可以通过歌词直接领悟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曲谱与歌词的有机耦合,确立了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

在《东风破》的开头部分,曲谱运用古筝伴奏,营造出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而歌词“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则采用了拟人手法,将“离愁”具体化,为接下来突出主人公的孤独奠定情感基调,也为主人公对青梅竹马不可遏制的思念埋下伏笔。整首歌曲充满了离愁别绪和类似“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般的意境,是作曲人周杰伦的仿古小调曲风和填词人方文山借由古诗词入歌的想法一拍即合的杰作,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形成了有机整体,打破了古诗与歌词分离的常规,开启了中国风的音乐年代。

因此,在声乐表演之前,演唱者不能停留在对歌词望文生义的阶段,唯有在深入挖掘音乐作品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填词人想要在歌曲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才能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根据意境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情感处理方式,向观众准确地传达出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词曲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3.2 锻炼声乐艺术的歌唱思维,提高歌唱技巧水平

目前我国的声乐派别主要有两种——美声学派和民族学派,由于在语言规律方面存在差异,这两种学派在发音方式和吐字用气等方面也有着明显不同。美声学派的基本原则是立腔为先,立字为后。也就是说,演唱者先通过无字练习的方式,找准发音位置,然后让字头归于正确的发音位置上[5]。虽然在歌唱时都十分讲究咬字和吐字,但是两種学派在咬字吐字的清晰度和力度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美声学派讲究缩小吐字的技巧,特别是在高音环节,在子音渐轻渐弱阶段,要对其进行清脆结实的灵活处理,保证其唱法的规范性。例如,《我像雪花天上来》《大海啊我的故乡》等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应避免吐字不清的问题,在真假声混合阶段,尽可能多地释放共鸣。由于高低声部不同,嗓子的用法也因人而异,美声存在各式各样的唱法。

民族学派则侧重于对不同唱法技巧的掌握,为演唱各种派别的声乐作品能够正确发音提供保障,以便完美演绎声乐作品,使观众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军营里飞来一只百灵鸟》《送我一枝玫瑰花》等歌曲,需要深入研究呼吸方式和发声位置,尽可能地呈现汉语的韵律之美,使观众在亲切的语言环境中更加深入地体会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

3.3 充分调用伴奏与舞台等辅助手段

声乐表演作品集合了温馨的歌词文字、优美的曲谱旋律、扣人心弦的伴奏节拍等音乐元素,其中音乐伴奏在营造意境、烘托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功效在以山水景象为主题的声乐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音乐伴奏,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一般,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伴奏的旋律发生变化,观众的情感也会发生改变。伴奏不但能够帮助演唱者定音,而且能对演唱者理解歌曲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即使是同一首歌曲,如果伴奏风格不同,其情感变化和演绎方式也会截然不同。演唱者只有将歌曲的前奏、间奏以及和声部分安排得当,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将声乐作品蕴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舞台是演唱者向观众提供声乐表演的主要阵地,其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赏感受。演唱者不断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营造舞台表演的氛围,实现其对声乐作品的完美演绎。

3.4 培养声乐的想象能力,对曲调有切身的真实感受

声乐作品的曲谱是静态存在的,要想呈现出动态性的内涵,则需要演唱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握好声乐作品的曲调,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对其情感内涵的充分理解。例如,装饰音在声乐作品中的应用,能够增强旋律的沉重感,为曲谱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等。锻炼声乐想象能力,能够让演唱者对曲调产生真实感受,久而久之便对自身的精神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3.5 让声乐表演绽放个性之花

每个演唱者的审美观念、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以及演唱习惯都不一样,在演绎同一个声乐作品时,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演绎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观众可以对同一个声乐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为声乐表演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无限的可能。如果演唱者想要尽情演绎声乐作品,充分表露内心情感,必须在了解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在声乐表演中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6]。

总体来说,演唱者的内心情感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情感的萌芽。在充分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之后,演唱者便萌发了情感,为了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者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才能更好地领悟声乐作品中更深层的情感。第二,情感的融入。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加强文化积累,这样才能在表演中将自身情感与音乐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感染力。第三,情感的表现。经历情感萌芽和情感融入之后,演唱者便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对声乐作品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创作,在保证声乐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演,确保声乐表演艺术富有创新思维而又不失真。

4 结语

作为一门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声乐表演需要同时具备思维、想象和情感等多种表现能力。在情感表现能力方面,演唱者需要在深入挖掘声乐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努力锻炼自身的发音技巧,充分发挥想象力,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给观众带来最佳的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骈.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分析[J].艺术评鉴,2021(16):64-66.

[2] 谢金灵.试析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能力训练策略[J].当代音乐,2021(6):123-125.

[3] 刘丹.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能力训练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9(10):63.

[4] 李佩玉.论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J].戏剧之家,2018(11):76.

[5] 姜敏.浅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201-202.

[6] 江燕.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及情感表现方式[J].艺术品鉴,2018(5):141-142.

作者简介:贾舒宇(2000—),女,河南开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声乐(美声)。

声乐作品艺术处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在声乐表演中,不仅需要依靠清晰动情的声音来表现艺术的情感,同时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形体动作来帮助艺术的表达。形体艺术如手势、面部表情能够展现出声乐表演的魅力,能够使声乐表演更加富有张力,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本文通过对声乐表演中形体艺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促进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表演 艺术 形体艺术

为了在声乐表演中充分地表现出形体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应当加强对形体艺术的应用研究,使形体艺术能够在歌唱表演中表现自如,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结合形体艺术,能够有效地拉近声乐表演艺术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便于观众充分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提高音乐表演艺术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一 形体艺术在声乐表演中的价值和意义

1 形体艺术的重要价值

对于声乐表演来说,不仅需要演唱的技巧,同时还需要良好的表演艺术。通过利用形体艺术来表现声乐表演中的感情等,能够满足观众的听觉和视觉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传播艺术更加发达的今天,形体技术的表达也日益的重要。观众审美的不断提高,使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艺术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和丰富。声乐表演和形体艺术的关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在现代的演唱会中演唱和形体表演更加密不可分。在声乐表演中添加形体艺术,能够使声乐作品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能够达到提升声乐表演的效果。如果一个歌唱家站在舞台的中央只进行歌唱而没有任何的表情动作,那么演出就会变得沉闷呆板。因此,在声乐表演中不仅要进行歌唱,同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舞台表演,通过美好的声音和形神兼备的形体艺术使歌声更加的动人和传神。不同的形体语言能够恰当地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悲伤、喜悦、激动等,而且形体语言具有高度的直观性,能够快速地表达演唱者的感情。

2 形体艺术有利于人物形象的表达

形体艺术作为情感的外化性表现,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声乐表演中人物的性格、身份等。这种特点在歌剧表演中更加的突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特定的动作和行为,例如,对于青年人来说应当表现出青春和活力,对于老年人来说则步履蹒跚、弯腰驼背等。在声乐表演中通过人物形象之间的不同肢体动作,才能够使观众了解作品表达的涵义。在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也受到了人物性格的影响,对于乐观开朗的人物来说其形体语言应当表现出洒脱大方的特点;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人物性格,其形体语言也应当表现出稳重的特点。例如,在演唱《阿里山的姑娘》的表演中,歌曲的内在涵义就是为了表现出年轻阿里山姑娘豪爽、热情的性格,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就需要有干练的动作语言来进行配合。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项情感的艺术,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和形体艺术进行搭配,同时进行,同时完成。形体艺术作为声乐表演中的辅助表达手段,在声乐表演开始之后表情和肢体动作也纷至而来。对于表演者来说,不仅要重视声乐的音色、旋律等歌唱技术,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身体语言来强化其艺术美感,这样才能突出声乐表演的完整性。同时,形体艺术能够帮助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强化声乐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

3 形体艺术在声乐表演中的意义

在声乐表演中,形体艺术应当和作品的旋律保持一致和协调性,使形体艺术和作品的内容能够有效的统一。舞台为声乐表演提供了平台,对于形体艺术的表达提供了外在的条件。特别是在歌剧表演中,演员的形体艺术不仅要符合声乐艺术的情境,同时也应当和其他演员的形体艺术保持一致。通过借助形体艺术的强大功能,表演者还可以和观众进行现场交流,从而帮助演员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表演的效果。演员和现场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够提高现场的表演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舞台艺术的展示。适当的形体动作能够有效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例如,眼睛作为形体动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者可以通过眼神的变化来表达出作品的神韵,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和调动观众感情的艺术效果。形体艺术作为声乐表演中的重要辅助手段,仅仅依靠歌声的力量来进行声乐表演是不充足、不完善的。

二 形体艺术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研究

1 加强形体艺术的训练工作

演唱者在应用形体艺术之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提高长久的练习,能够使表演者的身体形成某种协调性和艺术的灵感。形体语言的表达不是杂乱无章的,在表演的过程中追求其形体动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而且随着音律的变化肢体动作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这可以通过表演者个人的身体细微动作表现出来。同时,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年龄、角色等,主动地协调自己的形体动作,达到吸引观众的艺术效果。

形体动作的练习和学习是一个长久复杂性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戏剧中,其表现更加明显。首先,演唱者的站姿是形体训练的重点,当表演者站在舞台上时,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其个人的站姿和面部的表情。一般来说表演者站在舞台的中央时,应当放松,保持自然的状态,眼睛平视着前方,然后双手自然下垂。这种站姿有利于声音的平衡,同时也有利于展现出表演者个人积极的精神面貌。只有保持良好的站姿,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艺术水平,特别发音的技巧受站姿的影响比较大。站姿也受到了音乐风格的影响,例如,在某些作品中需要通过形体语言来塑造和表现一种含蓄的意境;有的作品为了表现出人类生命力的张力,需要迅猛急速的动作。所以,内容和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其站姿也相应的不同。

对于表演者来说,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优雅的姿态,身体的各个部分应当自然协调,这样才有利于艺术的表达。在形体艺术的表达中,除了身体的姿态之外,最能够影响表演效果和观众注意力的当属于表演者的个人面部表情。表演者面部表情随着表演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作品比较欢乐时应当保持足够的微笑;作品比较悲怆时应当表现出悲伤或纠结。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是面部表情最为丰富的部分。在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的心理变化和自身的感情,都可以通过眼睛来表达,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练习让眼睛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意蕴。微笑作为表演的基本表情,在微笑时也要自然随意,这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达到艺术表演的效果。在形体艺术的表达中,常见的也是比较复杂的动作是手的动作。其他动作的表现常常和手的动作联系在一起,例如,眼睛的动作也会随着手部的动作变化而变化。手的动作能够清晰快速地表达出个人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做好手部动作的联系,使表演者能够将手部的动作和其他的动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反映在作品的关键点上。

正确的手部动作能够帮助表演者保持气息的连贯,从而有利于声乐表演艺术的表达。一般情况下演唱者在舞台中的动作比较固定,但是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需要和观众进行互动,这就导致了表演者台位的变化。在过去的间奏或者前奏的过程中,如果表演者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就显得非常的呆板无趣,难以吸引观众的眼光。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和观众进行适当的互动,能够有效地点燃观众的热情,有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取得良好的表演效果。在移动的过程中要保持步伐的自然、均匀,而且和音乐的节奏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舞台的表演效果。上下场也是形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给观众留下最直接的印象和感受,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练习。在出场的过程中要保持自然的神态,不要过于紧张而导致面部僵硬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同时还应当保持稳健的步伐,给人以自然、自信的感觉。

2 形体艺术和声乐表演的统一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要正确地认识到音乐的内涵,包括音乐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等。例如,对于古典音乐,主调音乐比较流行,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的严肃性表达,在音色和舞台动作中都不能过于夸张;对于浪漫音乐来说,其形式多样化而且也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形体艺术的魅力,敢于用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在应用形体技术的过程中,要尊重人物形象的性格,不同作品人物的性格也不同,所以其音乐风格也大不相同。对于中国来说,各个民族之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结果。对于中国的民歌来说,它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涵盖了中国的地方民歌和戏曲等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声乐表演艺术。其歌词不仅简洁有力,而且其情感也比较真挚朴实。在演唱民歌的过程中,要注重民族风格的把握,例如,对于长调来说,作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其节奏非常的自由宽大,其旋律则悠长而又曲折,在内容上则包含万物、丰富多彩。在表演的过程中,要突出表现蒙古民族的豪爽、辽阔的胸襟,使形体艺术和民族风格能够统一。

3 掌握适当的声乐表演风格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例如,表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方法,再加上个人的音乐特征所形成的个人风格;还有一种在不同的演唱流派中所具有一致性的演唱风格。对于中国现代的声乐艺术表演风格来说,主要有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原生态唱法和流行唱法等。对于美声唱法来说,其强调发音的方法和技巧,唱法上比较严谨、科学,因此对表演者的形体语言要求其下巴自然放松、面部表情放开而且兴奋,肢体动作放松而且积极。民族唱法涵盖了中国民间民歌的唱法,是不同表演艺术的融合,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的每个手势或者眼神都可能代表了歌曲旋律或者歌词的意义,对于艺术效果的表达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流行唱法和其他的唱法相比较,其肢体语言更加自由开放,在肢体语言的选择上只要能够符合作品意境的需要和情感的表达就可以,没有固定的形体语言模式。原生态唱法作为中国民族的民间唱法,体现了不同民族自然、朴实的文化风格和气质,其音色也相对清脆、甘甜,富有感情色彩,在肢体语言的选择上比较自然,浑然天成。对于演唱者来说,进行表演是对歌曲的第二次创作,不仅要领会歌曲的内涵,同时还要能够表现出个人独特的歌唱能力和艺术魅力。这对于演唱者个人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肢体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能够使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且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表演方式,最终成为个人的演唱风格,对于个人的艺术魅力提高具有重要的帮助。

三 结语

声乐表演需要通过形体艺术来表达作品的感情和内涵,从而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声乐表演不仅是舞台艺术,同时也需要和形体艺术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声音、肢体、面部表情、眼神等动作的有效结合,使整个舞台能够充满艺术的张力和味道,使艺术表演能够生动形象。因此,在应用系统艺术的过程中,要加强形体动作的联系,不断提高个人的艺术素质和修养,使形体艺术在声乐表演中成为其中自然的组成部分。通过适当的练习,能够有效地掌握好形体动作的规律和连贯性,使形体艺术能够更好地衬托出声乐表演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彭维熹:《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肢体语言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2] 宁馨锐:《对歌唱中形体语言内容的探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 安华文:《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艺术》,《戏剧之家》,2013年第7期。

[4] 班丽梅:《浅谈形体艺术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音乐时空》,2013年第3期。

[5] 马玉:《论形体艺术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5期。

(李艳红,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上一篇:书画艺术建筑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文艺学本体论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