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音乐会观后感范文

2023-12-27

声乐音乐会观后感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我国幼儿音乐师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整体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音乐师资,幼儿师资过于注重“全才”而忽略“专才”的培养。提出了高校作为培养幼儿音乐师资的重要机构,需要对幼儿音乐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幼儿音乐师资;音乐技能;考试标准;课程体系建设

一、幼儿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音响、节奏与旋律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想象和培养他们的情感,是幼儿早期进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能力在儿童各种能力的早期表现上最为突出,有心理学家曾统计:3岁前出现音乐才能的男孩为22.4%,女孩子为31.5%;3岁至5岁时,男孩为27.3%,女孩为21.8%……有近一半的儿童在五岁以前就出现了音乐才能。由此得出,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幼儿阶段。

幼儿园作为开展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幼儿音乐才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则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幼儿音乐早期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音乐师资队伍就显得愈发的重要。

二、我国幼儿音乐师资现状

(一)幼儿音乐师资缺乏

我国幼儿园师资总体比较缺乏。从表1(见下页)看出,近10年我国幼师比一直维持在1∶24以下较低水平。按照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政策文件规定,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在园儿童的比例不应低于1∶16。若按此比例计算,所缺教师高达51.67万人。而拥有较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素养,了解幼儿教育的整体规律,并熟悉掌握幼儿音乐教学规律的幼儿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幼儿园,幼儿音乐专业教师根本就不存在,音乐教师只是由会一点简单音乐和儿歌的教师充当。对于遍及全国各个地方的乡村幼儿园,幼儿音乐师资则更属梦想。

(二)幼儿音乐师资职前培训不明确

目前,现任幼儿音乐师资依据所受职前培训的专业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其他。

第一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实施的是“全才”式的幼儿教师培养。广泛学习了针对幼儿的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基础课程和音乐艺术教育。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校之前没有音乐专业基础,大学期间又采取的是“全才”式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都提高有限。工作后,在幼儿教学实践中,他们又对幼儿的文化、生活、音乐、美术、自然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全面负责,也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育能力。这些幼儿教师对幼儿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及西方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几乎不太涉猎,多数仅凭自己的爱好来挑选幼儿音乐教学材料,潦草应付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更谈不上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对幼儿音乐潜能进行开发。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教育是需要发展儿童技能的,有了技能才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够亲自参与音乐艺术活动,才能陶冶儿童的性情和品格,达到增加儿童幸福感的目的。如果作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者自身的技能、鉴赏能力都很差,很难想象如何将音乐的美感传递、教授于幼儿。最终,幼儿的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科学化、规律化和人格化将流于形式。

第二类,各教育层次培养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每年全国各地院校招收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和表演專业人才,他们毕业后一部分进入了中、小学校,一部分进入了社会表演团体,还有部分进入了幼儿园。由于择业选择的竞争,他们选择了幼儿音乐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对幼儿教育发展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音乐教育多是针对中小学教育层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音乐艺术多是普及性、大众性的音乐艺术,更多是一种为了表演性质而学的一些音乐知识,都没有针对幼儿音乐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等幼儿专业的知识学习,使得毕业生虽然在幼儿园进行幼儿音乐教育,但其理论、技巧和实际应用产生了脱节现象,往往造成了以成人的心态去传授通俗歌曲、儿童歌曲,偏离了幼儿音乐教育方向,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

第三类,一般为其他专业转行,或从各种途径转行的人员。其音乐素质和能力更是无法符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幼儿音乐师资培养对策

(一)调整转换培养思路,在重视“全才”式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专才”的培养

可在学前教育的专业名称后用“音乐教育”或在音乐教育专业名称后用“学前教育”标注培养人才的内涵。各级领导需要加深对幼儿教育本身的认识,重视幼儿音乐艺术教育对幼儿未来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不需要统一而无特色的“全才”,而需要进行“音乐专业分流”,将幼儿音乐教育作为其基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创新、活泼、懂得幼儿音乐教育规律的幼儿音乐师资。

(二)制定合理的招生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全才”式的学前师资,其招生考试标准是全国统一高考,根据填报志愿情况择优录取,没有设置额外的专业考试。由于音乐技能掌握需要的周期较长,仅仅依靠入校后的两三年时间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越来越早,很多孩子很小年龄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以培养幼儿音乐师资为培养目标的学前专业招生,除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外,还应设置相关音乐技能、创造力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幼儿音乐师资的素质。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一是幼儿音乐师资职责,可以定义为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启发和教授儿童音乐才能。因此,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既要有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基本的学前教育技能,又要有较高的音乐相关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开设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外,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应着重加强音乐技能、鉴赏能力的培养,但应避免模仿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应以幼儿教学实践需求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学前教育理论与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除开设钢琴、声乐、舞蹈等技能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如幼儿钢琴教法、幼儿音乐鉴赏、幼儿音乐教法、幼儿舞蹈教法等课程。二是应开设国内外先进音乐教法理论和实践课程,如奥尔夫、柯达伊、铃木教育法等。三是幼儿音乐师资需适应时代潮流,能够拥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现代化设备、教学软件应用课程;学习先进的多媒体教材,如艺术教育多媒体教材《音乐的翅膀》等。四是增强实践课程,加强教育教学的见习和实习。目前学前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一般实习和实训仅有4-6周,导致了大批理论素养较高、但实践素养较低的毕业生进入了幼儿园,完全不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幼儿音乐师资的培养是进行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而非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环节应给予重视和加强。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双师型”教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与校内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未来幼儿园工作的需求。从而改善目前学前专业毕业生偏理论、轻实践,缺乏工作实践经验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宋红娟.英国“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9,(3).

[3] 李晋瑗.学习陈鹤琴先生音乐教育思想[J].早期教育,

2009,(2).

[4] 曹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措施——以学前教

育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3):39-41.

声乐音乐会观后感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主体沿用了西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发声理论到发声技巧,再到声乐曲目的演唱。尤其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同学们,在整个的声乐学习过程中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涉及甚少。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声乐教学,是我们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最应该思考的课题。文章以赣南采茶戏为例,探讨传统音乐文化应该如何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实现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传统音乐;高校声乐教学;赣南采茶戏

引言

我國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多民族地区性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着不同的特色所在,我国的传统传统音乐文化是较为丰富且多彩的[1]。在我国当前的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过多的借鉴国外的传统音乐教学,无法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合我国的多样化传统音乐文化,使得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并探索更好的发展路径,是我们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我国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更要将我国传统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更好的实现声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共通,两者协调发展[2]。通过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当前的声乐教育中,铲除两者之间发展所遇的阻碍因素,提升声乐教育的创新特性,吸引学生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我国的音乐教学课程开展中,传统音乐文化是不可缺失的,不应该只重视音乐的技巧性教学,而忽视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3]。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两者相互结合,两者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完整性局面。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倘若脱离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必将枯燥无味,因此必须针对两者之间协同发展提出策略性措施。

一、高校声乐教学融合传统音乐文化意义所在

(一)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音乐的存在代表着艺术的存在,是使得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充分体现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存在更是展现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得以传承发展的文化载体之一[4]。通过使得国家或者民族地域的特色融入音乐,我们便可以很全面性的对该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发展历程以及民族风俗还有传统文化等多样性得以全面了解,而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音乐的存在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音乐的音调、歌词等完整的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而这也正是通过音律的变动来实现民族历史的传承,由此音乐的存在弘扬了我国的民族文化[5]。主要通过歌曲的传唱以及互相欣赏的方式来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递。音乐的存在相较于枯燥的历史知识学习,更容易被人所欣赏、接受。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有效推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是基于江西赣南地区的一种民间由来的小戏,是由赣南地区人民的民歌传唱过程中发展而来的,现如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更是江西地方戏曲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种。赣南采茶戏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具有着极具特色的音乐色彩,还有较强的可塑性,富含着赣南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特色性民族文化,有着较为明亮的风格特色。通过将赣南采茶戏有效的融合于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声乐教学的整体教学结构进行适当的改变,让学生们在学习声乐期间全面性感知赣南采茶戏中所蕴含的民族地域性音乐魅力,有效的培养学生充分自尊心以及自豪感,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补充声乐戏曲化教学,推进声乐教学多样化动态发展

我国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多民族且上千年历史发展的多元化大国,有着各地区之间极具地方性发展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但是长久发展以来,我国的声乐教学却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音乐影响,在声乐教学教学方式极其刻板,单一化的声乐教学使得各大高校的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无法提升兴趣,更加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6]。因此通过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有效融合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不仅是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同时还是对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性发展。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十分久远,音乐表达方式别具一格,蕴含了十分特色化的地方色彩,因此被我國誉为中国戏曲界的一朵奇花。赣南采茶戏中主要的演唱声腔就是茶腔,体现了较为愉快的演唱节奏。比如较为闻名的“斑鸠调”、以及“牡丹调”、还有“上山调”等。“灯腔”是赣南采茶戏演唱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演唱声腔之一,在演唱时声调极为高亢,且具有着较为冗长的声线,以及炽热明快的歌唱情怀,正是对赣南地区人民的整体体现。“路腔”也是赣南采茶戏在演唱过程中的一种歌唱强调,该种腔调有着较为明亮轻快的歌唱节奏,具备着诙谐的风格特色,拓宽了赣南采茶戏的表演方式。与此同时“杂调”的存在,也是在赣南采茶曲的演唱过程中有着娇小柔美的歌唱曲调,偶尔出现点插演唱情怀,雄浑中略带情趣,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演唱效果。

二、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音乐文化奠定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基础,使得声乐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依赖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性[7]。也就是说,如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没有了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而声乐教学只剩下所谓的音乐技巧教学,那么音乐教育将变得毫无意义,也相应的失去了音乐的美感以及艺术表现力;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使得声乐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极大的促进了声乐教学的发展[8]。因此只有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声乐教学课程中文化内涵的提升。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两者之间是相互的,两者之一不可缺失,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现阶段随着我国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音乐种类融入声乐教学中,而世界上多样化的声乐教学以及传统音乐文化也一定会对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进程起到相应的影响。比如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对我国多样化传统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让我国得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及情怀更加丰富,促进我国声乐教学的繁盛发展。

通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显示出传统音乐文化的底蕴及特点,只有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才能使得声乐教学走得更远。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针对当前的声乐教学制定相应的方法,把所含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广泛传播,让接受声乐教学的学者能够更深切的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存在,从而在获取优秀的音乐技巧基础之上使得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传播下去[9]。

由于传统音乐文化是多样化动态形式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追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更好的把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两者结合起来,促进更好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只是重视音乐技巧的授课,要拓宽学者对音乐的思考境界,结合传统音乐文化,展示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者切身体会音乐的文化底蕴,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更好的加强其创新能力[10],促进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三、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声乐教学的途径

(一)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我国是一个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多样化的文化资源都始发于我国。因此有了多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历史变迁发展中得以更好的传播,而我国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我国传统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者的文化修养,还能够使得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因此,通过传统音乐文化去衡量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基础,继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使得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能够实现价值,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11]。作为声乐教师不仅要自己去深入学习和了解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从而极大程度的提升综合音乐文化素质。我的声乐学生来自全国各大省市,有的学生生源地是我国传统剧种,传统民歌多产地,例如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湖北粱山调等。可悲的是,有些学生对自己生源地的传统音乐文化一无所知,有的学生知道但仅仅只了解皮毛,更别说演唱和表演了。近几年我的声乐教学理念有所转变,围绕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引导我的学生关注和重视传统音乐文化,遵循从认知,了解到演唱并分析这样的规律,这样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例如曾经有江西籍美声唱法的学生,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赣南采茶戏,利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让她收集赣南采茶戏相关的曲谱,音频,视频,学唱一到两首。大学二年级将赣南采茶戏的演唱穿插在声乐课堂上,一同探讨其发音和唱腔。大学三年级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赣南采茶戏,归纳其艺术特征,探讨演唱方法。大学四年级拟定毕业论文以赣南采茶戏为研究方向,很好的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

(二)重视传承、创新共存的声乐教学方式

通过在当前声乐教学课程中引入传统音乐形式,让学生们得知我国音乐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民族音乐的文化所在,加深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了解,从中学习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感受民族音乐的热情。选用突出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声乐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曲目。让学生们在教育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精神所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们必须把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

在将传统的音乐文化融合于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基于赣南采茶戏的民族音乐,展现赣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格以及人文精神内涵。教学生传唱采茶歌,得以充分发挥赣南地区采茶人民所处地域性的民族地方性特色,将其融入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有效的让学生感知到音乐的精神共鸣。笔者通过精心挑选选了几个极具代表性赣南采茶戏风格歌曲特色,“斑鸠调”“花灯调”“采桑”“春景天”还有近些年来的新作“山歌情”等极具特色的赣南采茶歌曲,教会学生让学生随堂传唱。除此之外还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音乐的乐理知识进行了解学习。赣南采茶戏的存在正是展现了赣南地区的地方性特色,通过选择性的将传统文化的民族乐理知识融入声乐教学过程中,以通俗易懂的方法得以传授,从而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人文精神内涵以及无限的创造力。

(三)注重学乐共存的教学原则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了去除学生们学习民族传统音乐时的枯燥乏味思想,就需要将创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引入音乐教学课堂中去,调动学生们学习传统音乐民俗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性的设计出一套声乐教学体系[12],在教学过程中插入音乐起源历史背景,建設特色性的声乐教学课堂。

首先在声乐教学时可以将赣南采茶戏的独特音乐表现风格得以传授。赣南采茶戏的歌曲语言极具地方性特色,主要的音乐表现方式为歌舞同在,表现了赣南地区人民浓郁的生活及精神特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提升自身的声乐学习积极性,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赣南采茶戏的特色性舞蹈步子,使用正确的音乐视角欣赏特色性赣南采茶戏文化。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可以聘请部分地道的采茶戏艺人,在校园内以及课堂间展开采茶戏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性,从而拓宽声乐的学习视野。

四、结束语

地方性的传统音乐融合了我国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样化特点所在,同时更是对我国多民族多地域特色性音乐文化得以传播的关键性因素。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目的及意义,更是当前各大高校声乐教学中所必要的。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引入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在使得民族传统化音乐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更是有效的推进我国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也是为了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创建特色性教学方式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分析[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2017:5.

[2]于洋.漫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63-165.

[3]但夏.浅析高师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艺术教育,2017(Z2):90-91.

[4]夏小玲.论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音乐创作,2012(3):192-194.

[5]陆伟.对于原生态音乐引入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2(6):63-63.

[6]侯芸莉.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探析[J].音乐时空,2016(10):121-122.

[7]周戈,李巧伟.浅论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6(06):167+166.

[8]辜小飞.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及其融入策略[J].黄河之声,2016(09):37-38.

[9]刘琨.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黄河之声,2016(06):21.

[10]王璐.浅析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7):71-72.

[11]鞠荣丽.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94-95+110.

[12]王彩卿.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3(09):119.

声乐音乐会观后感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表现方法、民族风俗环境下,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但是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欠缺,因此,探讨民族声乐的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 师范性 教学法

一、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

在这几十年中,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综观各高校的民族声乐课程,其设置涉及到了政治理论、文化基础、民族音乐理论、西方音乐理论、专业理论课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在音乐理论课中有《视唱》、《练耳》、《乐理》、《曲式》等等,但是比较少有高校开设了《中国传统乐理》、《民族音乐理沦》这样的课程。在基础技能课中对中国传统器乐课的开展也不够重视。对于民歌基本理论知识和经典传统民歌的演唱教学虽然有所设置,但是学时太短、所涉及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导致学生很难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并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特点。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和优秀的地方民歌及演唱方法。但在现行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我国的音乐学院却没有针对学生的“民族性”及其个人的风格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体系,没有形成完备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受到制约。另外,声乐表演是一项综合的艺术,在技术水平发挥的同时,还要情感真实、分寸得当、形式优美,技术与艺术两者要平衡、協调,而教学中却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的现象。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究

1.更新教育思想

民族声乐教育要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氛围,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培养能演唱多种风格作品、理解和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首要条件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彻底摒弃“一元论”观念,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树立各民族音乐价值平等的观念,培养能演唱多种风格作品、理解和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理念上从过去的单一西方文化视野走向多元文化价值观,树立多元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一方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演唱技巧中合理、科学的成份,探寻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吸取传统声乐理论中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传统声乐理论中的宝贵经验,进行传统声乐理论的实用性探索,探寻传统声乐理论的当代意义,同时还要吸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养分,要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氛围。

2.改革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原则。民族声乐课程的内容应采掘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彰显我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应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纳入到声乐教学中来,重视展开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建设。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理解和尊重本民族以外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念。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史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

3.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和提高全面的艺术修养,音乐素养和文化素质,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音乐知识的单一化,艺术修养的片面性,文化水平偏低的倾向,单凭感觉记忆以及模仿能力去学习、掌握知识会受到局限,无法系统总结前辈的演唱经验,以致宝贵的资料没有记录下来而失传。有些学生只对本地区、本民族、本剧种的传统曲目和剧目较熟悉,对新创或其他地区的声乐作品和剧目就无法胜任。声乐艺术各门类和流派虽然不尽相同,但又是相通的,全面学习和了解,从中可以起到相互借鉴、取之精华、取长补短的作用。培养民族声乐学生,除学好本专业主科和专业基础课外,还要开阔艺术视野、向不同音乐表演专业学习,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对相关艺术的熟悉和了解都是丰富音乐知识、陶冶审美的所必不可少的课程。如果不提高文化素质,学生就难以理解和挖掘歌词的内容含义,尤其对古诗词歌曲和艺术歌曲的演唱,因此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必须提高文化素质,它对今后艺术道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4.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要在课堂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示范教学法对一些初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示范包括发声、语言、速度和力度变化及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示范可以让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效果,加强学生对正确声音的感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明确正确的声音概念,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要求。示范包括发声、语言、速度和力度变化及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教师能在示范中做一些对比,在做出正确示范的同时也把学生的错误模仿出来,这样会使学生有一个比较鲜明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辨别声音好与坏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用心理教学法及时地对学生出现的不利于歌唱学习的心理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歌唱心理。因为人在歌唱中的感觉、想象、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以及意志、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会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组织、内分泌腺及代谢过程都发生变化而直接影响着歌唱生理机能状态。当学生一唱到歌曲的难点时,不自觉就会产生恐惧心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不能给学生施加压力,而要采用鼓励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歌曲教学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发声曲时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几个母音,不带有感情色彩,找不到兴奋点,但是一到演唱具体歌曲的时候,因情感、旋律都发生了变化,原来发声唱不好的母音,在歌曲中往往却容易解决。另外,恰当地使用教学语言对于民族声乐的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保证目的明确、语言精炼、用词准确、生动、易解。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刘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声乐音乐会观后感范文第4篇

摘要:声乐演唱是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基于学生的声音特色进行歌曲演唱训练,辅之必要的音乐技巧讲解,通过声乐演唱这一形式实现音乐情感的传递与表达。对于声乐演唱而言,其课程的核心不仅仅是通过复制、模仿的形式进行声音训练与音乐表达,更重要的是需要将个体对音乐的理解、当代社会对音乐的理解融入乐曲中,从而达到表达音乐情感的目的。可以说,声乐演唱要实现情感表达,需要从情感控制、情感呈现、情感共鸣等方面进行融合性表达,以更好地实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化呈现。文章研究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以推动音乐类专业学生打好基本功。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表达;情感共鸣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我国现代音乐文化逐渐建立与发展,涌现出各类音乐表演艺术家与音乐作品,且我国艺术歌曲的思想、内容、题材、风格、作曲样式、和声织体等方面的艺术性与思想性都有所提升,音乐表达的形式更加多元。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歌词的内容,树立声音的美学观点,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展现明亮的、丰满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声乐演唱不但需要做好声音的传递,而且需要以音乐为载体进行情感表达,以更好地实现情感的寄托与艺术化表达。

1 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必要性

声乐演唱包含不同类型的演唱风格与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这三种唱法的模式与风格各有差异。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共鸣与穿透力,民族唱法讲究发声的自然性,流行唱法则更注重模仿与创作[1]。虽然存在唱法层面的差异,但从整个音乐的呈现与表达来看,各种唱法都需要融合情感与演唱技巧,更好地在声音与情感的集中表达过程中实现音乐思想的传播。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声乐情感表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声乐演唱是个体基于自身的发音器官演绎音乐作品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依托人的发音器官表达音乐,通过人为的表现实现音乐文化的社会传播[2]。一方面,音乐创作者能够基于自身的实践与经历形成相应的音乐作品,从而将生活化的场景和元素通过音乐符号加工,其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在艺术再创作过程中又赋予作品一定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音乐传唱者能够基于自身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与理解翻唱与学习作品,这同样在个体自身的学习经历、实践经历基础之上形成的声乐演唱作品。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声乐演唱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艺术活动,其能够以音乐为载体实现个体对生活的情感表达。

1.2 情感与演唱技巧的统一有利于作品传承

声乐演唱是一种艺术加工活动,需要演唱者在音乐作品呈现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呼吸技巧、发声技巧等将音乐作品的曲调、歌词融为一体,更好地呈现完整悦耳的声乐作品。在歌曲演绎过程中,演唱者要在掌握音乐演唱技巧的基础上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通过歌词、曲调呈现出来,从而实现技巧与情感的融合与统一。如此一来,当代演唱者便能够更好地传承经典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与文化,同时也能够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当代化的艺术表达,从而更好地将我国的音乐文化传承与發展下去,鼓励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参与到声乐演唱活动中,实现前人与当代青年音乐思想的碰撞,传承音乐文化,拓展当代音乐的历史脉络。

1.3 情感表达能够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能够在平衡理性与感性的过程中实现音乐情感的表达[3]。从理性的角度看,声乐演唱的音色涉及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等类型。不同类型的音色会呈现出不同的听觉特征,男声雄厚有力,女声婉转悠扬,这些都能够作为音乐中的理性元素进行情感表达。而从声乐演唱的感性层面看,声乐演唱者能够运用个体的眼神、肢体、声音特征等元素来表达情感,这主要是基于个体对音乐的感觉与理解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感性色彩。从这两方面来看,声乐演唱在情感表达过程中能够实现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更好地提升乐曲的听觉效果。

2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技巧

对于高校音乐类专业的声乐演唱而言,演唱者不仅要做好基础的演唱技巧训练,还要做好情感表达训练。一般来说,情感表达是个体基于某一物象形成的自发的情感流露,这属于一种主动的情感表达形式。在声乐演唱活动中,情感表达也能够通过一定的技巧实现情感流露,如情感控制、情感呈现、情感共鸣等,从而更好地挖掘人体的潜能,呈现整个音乐作品,以此增强学生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效果。

2.1 情感控制:合理掌握呼吸技巧

情感控制主要指的是个体对音乐与节奏的掌控能力。从这方面来看,要实现情感控制,个体需要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保持整体音乐作品的节奏,从而实现对整体音乐作品的情感控制。“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克拉克在《呼吸论》中指出,歌唱者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适当地呼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歌唱者必须是专业的呼吸者[4]。例如,在应用民族唱法的过程中,呼吸者基本采用腹式呼吸或者胸腹联合呼吸的形式呈现音乐,使自身的声音不完全由咽部发出,而是通过胸部与气管的共同作用演唱。在音乐节奏相对较快的乐曲段落,歌唱者需要采用快节奏的呼吸发声;而在音乐节奏相对舒缓的乐曲段落,歌唱者能够运用缓慢的、轻松的、均匀的呼吸歌唱。这种合理的呼吸控制能够更好地保障乐曲演唱的连贯性,便于实现音乐段落之间的情感转化。

2.2 情感呈现:辅助应用肢体语言

情感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需要基于一定的载体与形式辅助呈现。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则更多借助演唱者的外在肢体语言辅助呈现,从而增强音乐的情感呈现效果[5]。从面部表情来看,演唱者能够通过自身的面部表情与动作进行情感表达,如应用坚定的表情呈现红色歌曲,用轻松的表情呈现流行歌曲,用饱含泪水与充满喜悦的眼神表现悲伤的歌曲与欢快的歌曲。

从肢体动作来看,演唱者虽然主要通过声乐进行情感表达,但在演唱过程中要借助多元化的动作来呈现情感。例如在《五星红旗》这首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应是优雅、高贵的,同时身体挺拔,以此来表达个体组对祖国的热爱与情感。歌唱“一同升起”这一句时应配合手部动作来展现太阳的升起,同时演唱者的眼睛也能够跟随手部动作来表达个体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2.3 情感共鸣:情感流露实现共情

在罗杰斯看来,共情是一种人与人共处的特殊方式,其能够通过双方的共情实现思想层面的交流与活动[6]。对于声乐演唱而言,音乐本身能够将受众群体集中到一定的音乐环境中,通过群体之间的思想共情实现音乐文化的渗透与传播。因此,在声乐演唱活动中,演唱者需要为听者营造特定的音乐情景,以此实现音乐情感的表达。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高校音乐类专业的学生能够积极学习音乐演唱与情感表达技巧,并将专业歌手的情感表达技巧运用到自身的声乐演唱中,从而在关注音乐市场的过程中学会情感表达,增强自身声乐演唱的共情效果。

3 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具体要求

3.1 解读歌词文字内容,丰富声乐演唱内涵

对于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而言,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歌曲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共鸣的效果。首先演唱者需要对歌曲有全面完整的认知与了解。演唱者要对整首歌曲的段落结构、曲调风格、节奏变化等方面的内容有精准的认知与了解,同时还要对整首歌曲的歌词有更深入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基于对歌词的认知与理解来表达音乐情感。例如,《天下黄河十八弯》“齐心协力把船扳/天下黄河十八弯/阻挡不了英雄汉”等歌词仅有短短几句话,演唱者要想通过自身的演唱表达情感,则需要对歌词背后的黄河故事、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等内容有全面的了解。个体对歌曲有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对歌词的文字内容也会有新的认知。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对歌词内容的深度解读更能够丰富声乐演唱的内涵,提升音乐的表现力。

3.2 掌握声乐演唱技巧,辅助实现情感表达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艺术表演活动,需要演唱者掌握相应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技巧,以此更好地增强情感表达效果。一方面,从演唱技巧的角度来看,演唱者要掌握音乐的段落结构,练习各类唱法,如真假音转换、音乐节奏的稳定等,从而使演唱者能够在掌握一定歌唱技巧的基础上灵活表演。另一方面,从情感表达技巧的角度来看,个体演唱者则需要做好演唱过程的呼吸节奏控制,并且基于呼吸把握音乐变化节奏,以此更好地把控乐曲的情感。此外,个体演唱者也要做好肢体动作与神态的训练,通过自身的姿态、动作创造特定的音乐情境,以此辅助实现音乐情感表达。

3.3 深化演唱情感诉求,身临其境物化合一

个体演唱者要想全面表达歌曲的情感,须深刻理解原作的情感诉求,并且将原作的情感诉求与自身的情感诉求统一起来,达到人曲合一的境界。一方面,演唱者要了解创作者音乐中的情感诉求,了解他们在当时年代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从而实现经典音乐文化与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演唱者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更要明确自身的情感诉求——为什么要演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情感如何与歌曲的节奏全面融合?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声乐演奏者要带着明确的情感诉求进行声乐情感的练习,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奠定整首歌曲的情感基调,这样个体演唱者便能够在此音乐文化环境中培养自身的音乐感觉,将自我和音乐融合成一个整体,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

3.4 科学运用肢体语言,呈现声乐演唱形象

声乐是一门结合了唱和演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向大众傳递一定的思想文化,营造特定的音乐情景、氛围。对于音乐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个体要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进行情感表达,不仅需要将自身投入音乐作品中,还需要深入理解歌词的具体内涵与思想。最重要的是,个体需要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外在动作辅助性地表达情感。例如,在《五星红旗》这首歌曲中,歌曲表达的情感不同,肢体动作也要随之变化。一开始的“一同升起”可以将手抬起,眼睛稍稍望向远方,随后设计“血脉相依”的动作时可以将手放在胸前。演唱副歌部分时要表现得略微激动,表情要深情款款。这一系列动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唱词和情感不断变化的。这一系列肢体动作能够将音乐节奏串联起来,从而通过形象化的动作强化音乐的艺术表现效果。

3.5 培养演唱音乐感觉,提升个体艺术修养

乐感是个体演唱者的音乐理解与感受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乐感能够和情感画上等号,因为乐感是情感表达的基点,可以通过情感表达的深度鉴定乐感的级别。对于演唱者而言,个体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培养自身的音乐感觉,将理性元素较多的演唱技巧与感性的音乐感觉融合,以此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一方面,个体培养自身的乐感,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音乐作品,也就是作品的音乐变化要处于自身的音域之内,从而在长期练习的过程中保障基本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乐感的培养需要多听。个体演唱者要通过聆听增强自身的音乐感受力与理解力,通过听掌握原曲的情感表达要点,而个体在演唱过程中也能够基于这些情感表达要点进行专门训练,更好地培育自身的音乐感觉,用感觉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

4 结语

对于声乐演唱而言,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演唱者需要运用技巧增强自身的声音穿透力与感染力,这就需要个体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注入一定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音乐与情感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因此,演唱者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要重视自我情感表达技巧的训练,深入理解歌词,在掌握声乐技巧的基础上做好情感控制,充分培养自身的音乐感觉,从而更好地实现情感与乐曲的和谐统一,在音乐共情中展现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声乐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伊鑫.关于声乐演唱中情感处理的影响因素探讨[J].艺术评鉴,2021(24):49-52.

[2] 李士锦,迟森.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J].明日风尚,2021(23):5-8.

[3] 吴姗姗.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J].戏剧之家,2021(34):71-72.

[4] 梁创.声乐歌曲中美声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J].艺术评鉴,2021(20):72-74.

[5] 彭招霞.浅论情感表达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意义[J].明日风尚,2021(20):31-33.

[6] 栗威.试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J].作家天地,2021(29):63-64.

作者简介:贾舒宇(2000—),女,河南开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声乐(美声)。

声乐音乐会观后感范文第5篇

摘 要 巨大的进步已经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出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现代音乐美学的影响非常巨大,使声乐表演摆脱了空洞的艺术形式,在音乐的形式上,音乐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从生活到艺术,现代音乐美学视野中的美感越来越强烈。本文旨在叙述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以及现代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关键词】音乐美学;声乐表演艺术

音乐美学不仅是音乐的简单表达,而且从音乐的意义、作品的意义来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进行了音乐美学方面的一些深层次探索,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如今,在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受到国际同行们影响的越来越高,特别是声乐表演上,对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1 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影响

现象学美学开始在上世纪30年代,自从波兰著名的音乐家发表了一篇论文之后,现代音乐美学开始初步形成,受到现代音乐美学影响的人越来越多,专家们的研究备受关注,为现代音乐美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家们从哲学的角度对现代音乐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研究现代音乐美学主要有两种方法,首先是基于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考虑人的意志,即客观的研究。二是主体意识为主导作用,即主体性研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音乐美学的二个方面应该受到主要研究,因为声乐表演具有极高的艺术素质,以及艺术的成功表现风格,必须与人类心灵的深度冲突,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个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认识到,创造的全过程必须以人民的意志为基础,有许多优秀的声乐表演艺术杰出代表,生活就像一场烈火,如声乐表演的时代特征,新时代开启后,西方文化艺术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审美情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然后,声乐艺术的表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很多种思想流派的声乐表演与人文意义是不可分离的,现代音乐美学的提出,为声乐表演艺术奠定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现代音乐美学理论对音乐创作具有指导作用,声乐演唱中的“身份”是一个不寻常的解释。目前,声乐表演的三大主体是剧本、音乐和表演,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严格按照音乐指导进行。但是,一千的观众有一千个评论家,不同的演员在同一物体上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风格。同样表演者在不同的时间表现,也有一些差异。在此之前,人们需要严格遵循音乐播放,自然而然的表演。然而,现代音乐美学出现以来,上述问题就需要亟待解决。从现代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坚持声乐表演音乐,就是音乐、音符的记录,玩家在演奏音乐中过于死板。这就需要不拘泥于音乐死板方式的表演,以灵活的方式,融入表演者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音乐活力。音乐美学在声乐表演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现代美学的发展有许多分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客观地解释历史知识,不适合声乐表演艺术对它的解释,现代音乐美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声乐在解释学、美学的推动下,艺术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时代的典型特征。当时的社会,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时代背景与时代精神的局限,没有深入分析音乐的本质。在二十世纪,也有一些音乐家有着深刻的分析和解释,对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解,音乐有着深刻的内涵,音乐作品随着时代的不同有不同形式的审美意义。音乐家将理解的含义完美地结合起来,使音乐更能被观众接受与理解。

2 声乐表演艺术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从音乐美学现象,论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从现代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有着非常强烈艺术作品,这些音乐家有坚强的意志,有扎实的音乐知识,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艺术创造力。为了在声乐艺术中进行向观众展示最高意境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支撑,音乐作品中的非语义状态,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声乐表演不仅包括演奏者自身的情感,还包括音乐作品的意义,只有在作品本身才能体现,还要有表演者和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声乐表演不仅是一个记录艺术表现的形式,它还要求要求表演者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表演呈现给观众,让音乐的人生更加精彩,但是音乐表演者的审美体验与观念,利益差异影响创作的最终效果。观众会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本质,这就是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表现的作用。塑造人的审美观,审美心理会影响听觉性能,比如弹钢琴,有些演员属于客观主义者,他们将发挥重点部分是对音乐成绩的研究,越详细越好,钟情于让他们能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音响效果。然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容易被忽视,导致对作品的整體把握不够。把目标与主体相结合是关键。想象力是执行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演员有强烈的浪漫情怀,音乐经验丰富,技巧深厚,各种声调的研究与比较深入,试图融入各种艺术形式的发挥。

音乐表演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多数音乐家认为,适当的比喻可以刺激演员的想象力,使工作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人的生命是艺术与表演者之间的连接点,歌唱者要分析人的能力和情感体验,使音乐的需求更加丰富,引起使更多的个性化。音乐是人类生命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其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它为音乐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音乐美学与音乐的结合促进了当今音乐艺术的完美。音乐表演艺术是以音乐美学为基础的更丰富,框架更加完整。音乐美学与音乐表现、当代音乐表演发展之关系的研究,给现代的音乐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3 结束语

为了展现声乐作品的魅力,不仅需要依靠精湛的演奏技巧,深入分析作品的理解。在音乐发展中,表演者还应提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中,以展现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以便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坤应.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作用[J].戏剧之家,2016(05):111+114.

[2]尹旭.现代音乐美学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J].通俗歌曲,2015(07):61.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

声乐音乐会观后感范文第6篇

2、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

3、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方法

4、借助口述影像进行视障人士歌剧咏叹调的辅助教学

5、声乐语言特殊性及艺术化教学探究

6、少儿声乐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7、广西高校少数民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创新教学与改革初探

8、声乐教学应当凸显现代教育理念

9、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

10、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融入壮族嘹歌的实践研究

11、论声乐审美在声乐练习及艺术实践中的作用

12、论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育的“民族性”

13、高等师范场乐教学如何凸显“师范性”

14、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研究

15、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今声乐教育的启示

16、音乐教育专业声乐知识结构的设想

17、中国艺术歌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传播与融合的策略

18、声乐教学中对于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教学培养

19、大学音乐教育中声乐演唱技巧探析

20、多元化语境下声乐教学的多向思维

21、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22、浅析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合理运用

23、浅谈高师声乐的“师范性”教学

24、后现代教育观视域中的高师声乐教学

25、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

26、藏族艺术班声乐教学模式初探

27、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情感特征

28、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研究

29、高师声乐专业应对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30、浅析声乐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1、探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32、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3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性研究

34、突出师范性、实用性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探讨

35、声乐微格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研究

36、基于“知识转型”理解下的高师声乐教学

37、浅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历程

38、民国时期《音乐教育》期刊的出版研究

39、怎样引导孩子听赏音乐

40、课程思政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即兴伴奏课程改革中的探索

41、高等师范声乐教学特点与教学指导策略分析

42、高师声乐教育如何结合社会实践

4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44、高校声乐教学的“恒”与“变”研究

45、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46、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实用集体课教学研究

47、简析如何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

48、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探讨

49、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声乐课教学改革之探究

上一篇:什么是项目策划书范文下一篇:四年级下同步作文范文